父母需拋除自身侷限,開始思考家庭教育背後的社會意義!

文|旮旯裡的神仙洞

父母需拋除自身侷限,開始思考家庭教育背後的社會意義!

《禮記·大學》裡關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論述是中國古代受教育者的一種道德理想,也是現代大學生的立世之本,立身之道。雖然這個論述的志向最終是天下,但源頭卻是“齊家”背後的家庭教育。

不論是古代先賢智者還是現代教育家學者都堅定地認為: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模式的核心。科學的教育理論中也強調:在教育體系中,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一個有機合作的整體,只是教育內容各有側重,但目標一致,而家庭教育則處於三者的核心位置。因為受教育的個體最先哇哇墜地於家庭,也最先接受著家庭的撫育和教養,一旦家庭出現任何的閃失,都會印記於個體身上,即使是通過後天的學校教育和終身的社會教育也很難改變,這也印證了古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說法,也是現代教育中“六歲之前是人一生的黃金階段”的源起。

父母需拋除自身侷限,開始思考家庭教育背後的社會意義!

雖說隨著國家教育部門對於家庭教育的重視度的提高以及各項相關政策措施的出臺,再加上很多精英階層也加入到社會教育機構的行列中,使整個社會大眾對於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意識,但還是存在很大的侷限性,畢竟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漫長的過程,更何況是關於人本身和社會的發展更是如此,所以父母階層的教育崛起也才處於初期,但我們需要普及這些侷限:

1、父母群體整體的教育專業度不夠,對孩子的教育大多呈現隨意性和情緒化

雖然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文明程度越高,執政者和全民會越發重視教育,但一直都未能達到全民接受專業化家庭教育培訓的程度,就像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一樣,所有父母也需要普及專業化的家庭教育,希望這個時代能夠儘快到來。

父母需拋除自身侷限,開始思考家庭教育背後的社會意義!

隨著大家的物質生活條件逐漸好轉,已經有一部分父母開始意識到自己需要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但這僅僅是一部分,他們會根據自己的興趣點或孩子當前出現的問題而進行鍼對性學習,但並沒有實現專業化、系統化、理論實踐化的學習,再加上教育學本身的複雜程度,所以生活中出現了很多學習型的父母在面對孩子具體問題時仍然是無措的,這是由教育本身的複雜特性決定的。

再者,比起學校教育的固定場所和專業教育工作者來說,家庭裡會更加隨意放鬆,一旦父母沒有極強的自律意識和制定相應的家庭規則,是很難把教育在家庭中嚴格執行的。因為家在每個人的心底都是可以隨意犯錯的自由島,即使是職場女性也會在家說話隨意,情緒隨意,行為舉止隨意,而看到孩子的問題時也會以最自然的狀態處理,但不能完全做到理智和科學。這就是很多在事業中表現不俗的高知高能父母們為什麼在自己的孩子教育問題上通常又顯得力不從心的原因所以父母如何提高自己的教育專業能力,面對孩子教育問題時能做到客觀公正嚴肅也必將列入父母成長的思考範疇。

父母需拋除自身侷限,開始思考家庭教育背後的社會意義!

2、父母群體整體生活圈層狹窄,教育水平和能力總體不高

雖然我國古有禮儀之邦,今有人脈關係,大家看似都特別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建立,但很多時候建立的初衷都是奔著利去的,單純地為了交往而交往是非常稀少的,同時由於整體國民素質還沒有達到學術層面,即使家庭中的父母人脈圈子廣,也不可能結識到各個領域中的精英,再加上家庭相較於社會而言本身就是一個比較封閉狹小的單位,以及由於生活壓力大部分父母群體不得不把大量時間投入到工作中而沒有時間去交際,最終導致了父母人際圈層的狹窄和教育視野的侷限,表現到孩子的教育問題解決上就顯得不夠全面、長遠。

父母需拋除自身侷限,開始思考家庭教育背後的社會意義!

還有一個社會事實,在孩子的後期成長中,出現的很多思想行為上的問題也不完全是父母的責任。比如很多孩子在兒時由於父母缺少時間陪伴,便早早成為電子產品的受眾群體,他們會比從小不使用電子產品的孩子表現出更早的社會化和思想的成熟,而國內對於兒童使用電子產品並沒有做出法令式的規定,所以很多社會中的不良文化便早早衝擊了孩子們的大腦認知和價值取向,這種由於社會的原因對於孩子造成的影響在父母教育水平和能力不高的家庭中是很難實現對衝的。所以父母如何擴大自己的文化教育圈層以及提高自己的專業教育水平和能力也必須要提上日程。

3、天然的親子關係既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基石又是受限的主觀情感因素

之前聊過親子關係在成長型父母群體中將能顯示出比專業家庭教育指導師更高的優勢,但與此同時,也將成為那些普通父母群體教育孩子時最大的障礙,因為天然的血緣關係和捆綁利益關係將驅使父母在看待解決關於孩子很多教育問題時不自覺地往對自身有利的一面思考。

父母需拋除自身侷限,開始思考家庭教育背後的社會意義!

同時這種親子的情感也會延伸出父母的過度溺愛和簡單粗暴的兩個極端。由於國內並沒有健全相關監督機構,所以即使父母存在這兩種行為,也不會受到嚴厲懲處和科學指導。比如現在網絡上經常爆出的各種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暴虐致死案例,要麼是父母放任自流的結果,要麼是管教過嚴加上錯誤的教育方式而導致。所以父母們必須通過持續的專業學習才能漸漸克服這種天然的主觀情感,目的是對於孩子的教育能夠更有效。

而無論是作為父母群體具有的優勢地位還是侷限性,最終父母的印記一定會深深地印刻在每個孩子身上,孩子們也將帶著這些走入成人社會。所以家庭教育也自帶社會屬性,彰顯社會作用,說白了,家庭承擔著個體成長和社會進步的紐帶作用。面對激烈快速的社會變革,每一個家庭將如何應對,如何立足,如何傳承,如何選擇,這些都需要每個家庭的父母和孩子進行思考,這也就是家庭教育的社會意義:

父母需拋除自身侷限,開始思考家庭教育背後的社會意義!

家庭必須發揮好社會規範的作用

社會規範是調整人與人之間社會關係,用以維護一定的社會秩序的行為規範,比如風俗習慣、道德規範、法律規定和宗教行為等。在學校還沒有產生的人類漫長髮展史上,關於社會規範的內容大多由父母實施完成,不管是父母有意識地講給孩子們聽關於社會的一切,還是成人與成人之間的對話交際,言行思維中都自帶社會化的內容,而在孩子幼小時也具有最強大的模仿學習能力,如果父母的社會化水平高,孩子自然會吸收到很多。

在現代科學教育理論中,很多研究者都提出要把基本的社會規範概念適時引入家庭教育中,為孩子們將來能夠快速融入社會打好基礎。比如在2-6歲的早期教育中,建立家庭規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孩子成長的關鍵點。直到現在還有很多父母仍然鑽在“規則和自由是衝突的,我要讓孩子自由發展”的極端理念裡不肯出來。其實科學地講,規則意識和能力越強,個體獲得的自由也就越大。

父母需拋除自身侷限,開始思考家庭教育背後的社會意義!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孩子在幼兒時期就被要求過紅綠燈時需要遵守的交通規則,那麼在成長的過程中就會逐漸形成習慣,長大後無論到了世界的哪個角落都會遵守這個規則而避免危險和信用危機的發生,即使是凌晨在沒有車輛經過的十字路口也會自覺遵守而不覺得奇怪和等不及。“國人集體過紅綠燈”的現象曾經一度被外媒質疑,所以政府不得不作出招募社會人員參與到紅綠燈口的協警隊伍中的措施,一方面社會資源的浪費和社會負擔的加重並不是政府部門願意看到的,另一方面也讓更多其它國家的人有了鄙視的口實。

所以從個體幼兒時期起就應該接受規則意識的培養和實踐。從個體科學的成長規律來看,孩子在6歲之前會經歷一個天然的規則意識培養的最佳時機,就是秩序敏感期的出現,大多會出現在2-4歲階段,孩子會通過外在世界的秩序來建立自身與外界環境的關係,並獲得安全感。如果父母能夠藉助這個敏感期幫助孩子建立起正確的行為習慣以及為孩子創設更加穩定有序的生活環境,並形成規律和認知模式使其穩定發展,那無疑對於孩子的各項能力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心理環境。

父母需拋除自身侷限,開始思考家庭教育背後的社會意義!

一方面規則能夠幫助孩子們獲得對於人一生都至關重要的強大安全感,比如嬰兒階段,父母如果能提供給孩子穩定的睡眠時間、進食時間和固定的照料關係,嬰兒會形成我是安全的,我是被愛的意識,這也是個體最初的安全感的來源;另一方面學會遵守規則也能讓孩子比別人獲得更多的成功經驗,比如幼兒階段的孩子們會更多以遊戲的形式參與到教育中來,在遊戲中,如果孩子們對於規則不懂或沒有能力遵守,更不能掌握和應用規則勢必在遊戲中會失敗或被同伴嫌棄,而在孩子幼兒階段的發展中是需要體會到勝利感覺的;三來正確的規則將會激發孩子自我認知的發展,比如很多父母對於規則的認知就是大人規定的,只針對於孩子實施的,這是嚴重錯誤的,正確的規則應該是尊重事實本身的正確,而不是聽某一個權威人的話,同時家庭規則適用於家庭所有成員,包括大人和祖輩,這樣孩子才能感受到尊重和公平,以及自己的權利和自主性。

父母需拋除自身侷限,開始思考家庭教育背後的社會意義!

所以無論父母在家庭的早期教育中提出的家庭規則還是進入系統教育後被灌輸給的各項行為規範,都將指引孩子們在受教育階段具備規則意識和能力,以備將來進入社會後能夠認同各項複雜的社會規範,最主要的是讓自己生活得自由而不是感覺被束縛,而且這種自由是發自內心的,順其自然的,不是被強制逼迫的。畢竟進入社會後的日子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相對較長的。

2、家庭需以培養社會需求的合格人才為使命

關於這點,對於很多家庭中孩子還處於初中及以下年齡段的父母們來說並沒有什麼具體的體會和心得,但對於家有即將考大學或即將面臨畢業走入社會的家庭中的父母來說就會相對地開始思考了。在很多中小學生及幼兒的教育諮詢案例中,我們發現家庭教育更多地會傾向於解決孩子當前遇到的問題,而在年齡稍大點的孩子身上的問題又會最終迴歸到孩提時期,但是我們很少能碰到父母是在孩子處於嬰幼兒時期就會考慮二十年後的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而思考現在自己可以做點什麼的,這種遠見卓識很少有人具備。

父母需拋除自身侷限,開始思考家庭教育背後的社會意義!

但事實上,孩子從出生開始每一天接受的教育內容和方式都是為了進入社會的幾十年而發生的。所以父母乃至教育系統內的所有工作者都需要有這樣的遠見,來看到未來,指導當下,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教育的社會意義,也更有針對性,同時也切實地避免了現在很多父母出現的畢業季焦慮和成人以後的各種操心。

結語

每個人都源自於家庭,卻又在十八年後永久地進入了社會,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由家庭到社會的跨越不是簡單的年齡跨越,背後的社會意義值得每位父母及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和挖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