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家長:想要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就不要“輸”在家庭教育上!

家庭教育 早期教育 心理 在常春藤等你 在常春藤等你 2017-09-18

1.教育孩子首先不要輸在家庭教育上

致家長:想要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就不要“輸”在家庭教育上!

致父母: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你選擇了掙錢,不去管教孩子,等孩子大了,你辛辛苦苦掙一輩子的錢,不夠他敗家一年!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你選擇了管教陪伴,等孩子大了,你一輩子沒掙到的錢,孩子一年就掙到了!你在哪方面付出,就會在哪方面收穫,孩子的教育時效性太短,錯過了就再也沒有了!孩子優秀了,你留錢做什麼?孩子不成器了,你又留錢做什麼!

這是對於父母的一種暗示,也是對於父母的一種教訓。

整個社會中父母角色的缺失,尤其是父親職責的缺失是非常嚴重的現象。教育是一個整體,是一個銜接著父母和孩子的體系。而分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兩個方面的教育核心,家庭教育往往是關鍵的一面。從孩子出生到長大,每一個成長的階段都包含著父母的心血,也涵蓋著父母的期望。父母傳遞給孩子的每一句話,每一個眼神都是孩子成長中的影響因素。

很多孩子的性格深受父母的影響,父母的身體力行會給孩子的成長中提供更加有意義的指導性建議。而一位優秀的家長,不僅僅可以通過自身的行為準則來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也會通過自身的語言表達來感染孩子的性格。孩子的成長,不僅僅是對於學習成績的一種追求,也是對於自身行為品質的培養,這也是教育本身的意義。

現在社會中存在更多的是父母拼命的掙錢,為了能夠給孩子提供更加充足的物質條件。在學校能夠為孩子操辦好一切,讓孩子在學習生涯中能夠進入最好的學校,走出社會為孩子鋪好今後的道路,連最終的配偶都為孩子做好決定。這種“過度教育”反而會讓孩子的成長進入逆向期,而真正需要給孩子空間釋放的時候卻選擇了把孩子禁錮在牢籠裡,沒有人願意做一隻關在牢籠裡的飛鳥。

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贏在起跑線上,卻總是在家庭教育中輸給了其他的家長。

2、 現代家庭教育的核心是育人

致家長:想要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就不要“輸”在家庭教育上!

教育並不是要改變學生的“內心世界”,而是要在學生的“內心世界”中,播下陽光、正直與積極進取的種子。如果學生的內心世界風調雨順,如果學生個人意志堅定,那麼這些種子會很順利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如果學生的內心世界過於貧瘠,或者學生個人對自己能力不大自信,對自己未來不夠堅守,可能這些種子並不會結出什麼碩果來,但至少會化解學生內心的糾結,緩解他們暫時的煩惱。教育的成果感,並不是來自於開花結果,而是來自於堅持不懈的播種,把陽光、正直與積極進取播入學生的世界裡,讓他們在以後的人生中,變得陽光、正直與積極進取。

教育的功利性逐漸顯現,為了成績而教書,為了分數而育人。

教育的核心並非是讓所有的人都考上清華北大,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未必能夠在社會中留有生存的餘地。教育本質上所富裕的含義是讓一個孩子能夠先成人,再成才。老師和家長不曾思考過教育的核心,但是真正影響孩子一生的也許是年輕時所取得的成績,但是更多的卻是形成的人格,所持有的思想,這才是人生中的關鍵,也是教育中的核心。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呼喚孩子內心的種子,讓孩子在自己的世界裡播種、生根、發芽、成長,而每一分的耕耘和收穫不僅僅是讓孩子學會提升知識儲備,而是不斷的去鍛鍊自我的意志,能夠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堅守自己的內心。做一個人容易,但是做好一個人卻很難。社會中的案例很多,高材生成為殺人犯,頂尖人才牟取暴利,文化人不忠不孝……這些典型的案例充分證明學好知識不難,但是做好人卻不容易。

現在社會中所充斥的複雜和汙垢,都是孩子在學習生涯中所欠缺的道德教育,每一句話都是孩子從小所灌輸所吸收的營養和價值,都成長的過程中為孩子今後的人生埋下伏筆。在老師和父母眼中,一個孩子的優秀往往是在成績,學習方面有突出的表現,但是個人的性格往往會為今後的人生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也是最關鍵的成長因素。

教育的本質是喚醒孩子內心的種子,是讓孩子先成人,而不是先成才。

3、學會向孩子學習

致家長:想要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就不要“輸”在家庭教育上!

與大人相比,孩子誠然缺乏知識。然而,他們富於好奇心、感受性和想象力,這些正是最寶貴的智力品質,因此能夠不受習見的支配,用全新的眼光看世界。與大人相比,孩子誠然缺乏閱歷。然而,他們誠實坦蕩率性,這些正是最寶貴的心靈品質,因此不受功利的支配,做事只憑真興趣。如果一個人仍葆有這些品質,我們就說他有童心。這些有童心的人,往往也善於欣賞兒童,二者其實是一回事。相反,有那麼一些童心已經死灰的大人,執意要把孩子引向自己的軌道。

從知識的角度,孩子的儲備量遠遠不及大人。從精神的角度,大人的品質可能無法超越孩子。

隨著年齡的增長,一個孩子的成長會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響,會在成為大人之後逐漸變得物質化,失去原有的童心。一個孩子所接觸的事物和思想越複雜,自己所處的環境也越困難。孩子純真的思想已經不適應這個社會的發展,也不適應自我的生存。於是,孩子會帶上面具,最後成為“大人”。

之所以要向孩子學習,並不是因為孩子所接觸的社會閱歷豐富,而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可以不受外界的影響,保持自己的純真和善良。他們走在路上會給行乞的老人幫助,他們會看到天空的白雲像棉花糖,他們眼裡的世界沒有半點汙垢。而那未泯的童真和本性的善良都是大人所欠缺的,也是大人應該學習的。

這個社會已經很複雜了,社會上的追名逐利,社會上的勾心鬥角,並不需要過早的就教給孩子。相反,大人更需要學習孩子內心所擁有的東西,需要學習孩子的純真和善良,學習孩子的想象與好奇,學習整個社會中所逐漸失去的東西,這也是構建美好世界的條件。

每一位家長都要釋放孩子的天性,讓孩子的成長越來越優秀,朝著更加自由、美好的方向發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