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柳青文學道路的啟示'

""賈平凹:柳青文學道路的啟示

我們可能有認知一部作品一個作家是否偉大的各種途徑,但有一條,最起碼也是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這部作品這個作家在50年之後,仍被社會提及和閱讀。柳青生於百年以前,《創業史》出版也60年了,他的生前死後,一直都是一個巨大的存在,他的作品被一代代人在閱讀,他的故事在一代代人中流傳,他是時代的,是人民的,是偉大的。

我有幸和柳青同為陝西人,也都從事寫作,遺憾的是我走上文壇時聽說他長年有病,始終未能見過面。但我二三十歲的時候,聽到過關於他的3個故事。一是談他在皇甫村時穿著和農民一樣,留著光頭,不高大俊朗,也不儒雅彬彬,其間中國作協在廣東有一個會議請他去參加,賓館裡的人竟不讓他進去。另一個故事是談他病重,他女兒推著自行車,父女倆去醫院裡就診,他坐在自行車後座上,病痛使他縮作一團。還有一個故事,他在擠公交車,車上人已經滿了,他擠不上去,見幾個人的胳膊都抓著門裡面的欄杆,而胳膊下還有空隙,他就從那些胳膊下貓腰硬鑽了上去。這些故事我當時聽了唏噓不已,現在回想起來覺得特別難受。可以說,柳青的晚年生活是悲涼的。在那個極端的年代裡,知識分子的境遇都十分惡劣,他得不到有關部門的尊重和保護,他也不認為自己高人一等,老百姓怎麼生活,他就怎麼生活。他那時是陝西作協的領導,是黨員作家,更是一個真實的人。正是他本能的把自己放得很低,他才能在農村長期生活下來,和群眾打成一片,站在皇甫村來觀察、認識中國的變化,寫出《創業史》來。

"賈平凹:柳青文學道路的啟示

我們可能有認知一部作品一個作家是否偉大的各種途徑,但有一條,最起碼也是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這部作品這個作家在50年之後,仍被社會提及和閱讀。柳青生於百年以前,《創業史》出版也60年了,他的生前死後,一直都是一個巨大的存在,他的作品被一代代人在閱讀,他的故事在一代代人中流傳,他是時代的,是人民的,是偉大的。

我有幸和柳青同為陝西人,也都從事寫作,遺憾的是我走上文壇時聽說他長年有病,始終未能見過面。但我二三十歲的時候,聽到過關於他的3個故事。一是談他在皇甫村時穿著和農民一樣,留著光頭,不高大俊朗,也不儒雅彬彬,其間中國作協在廣東有一個會議請他去參加,賓館裡的人竟不讓他進去。另一個故事是談他病重,他女兒推著自行車,父女倆去醫院裡就診,他坐在自行車後座上,病痛使他縮作一團。還有一個故事,他在擠公交車,車上人已經滿了,他擠不上去,見幾個人的胳膊都抓著門裡面的欄杆,而胳膊下還有空隙,他就從那些胳膊下貓腰硬鑽了上去。這些故事我當時聽了唏噓不已,現在回想起來覺得特別難受。可以說,柳青的晚年生活是悲涼的。在那個極端的年代裡,知識分子的境遇都十分惡劣,他得不到有關部門的尊重和保護,他也不認為自己高人一等,老百姓怎麼生活,他就怎麼生活。他那時是陝西作協的領導,是黨員作家,更是一個真實的人。正是他本能的把自己放得很低,他才能在農村長期生活下來,和群眾打成一片,站在皇甫村來觀察、認識中國的變化,寫出《創業史》來。

賈平凹:柳青文學道路的啟示

柳青的文學道路給我們以啟示。他為了寫作而去了皇甫村,皇甫村的生活又使他成為一個有著巨大的歷史和社會責任感的作家。他已經超越為了湊集寫作材料而去生活的目的,他成了那裡的農民,成了那裡的幹部,用生命去體會著和參與著社會變化中人民群眾的生存狀態和精神狀態;同時他又是知識分子、作家,自覺地去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而有些作家去深入生活,往往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即便身子下去,心卻不下去,只是抓一些寫作材料罷了。我們是以城市人的身份去的,是以知識分子的身份去的,是感觀的冷漠的為寫文章去收集材料的。那麼,我們能寫出人民群眾能看的、看得懂的、喜歡看的作品嗎?我們常常得意於自己的認識、判斷,作出自以為是的思考,而深入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把認識、判斷、思考放到人民群眾中去檢驗和校正,知道哪些是準確的,哪些是有用的。深入生活這話題,幾十年來不斷地強調、動員,以各種舉措去實施,但一直還沒有出現像柳青那樣的人,深入生活實際上是一種生命的、靈魂的需要,而不僅僅是一種口號、一種要求、一種簡單的形式。當作家的沒有誰不想把作品寫好,但現在的社會信仰缺乏、價值觀混亂,少了一份真誠和沉靜。從某個角度講,作家的困境也就是社會的困境。深入地研究柳青,讓我們汗顏,更讓我們思考作家在當今形態下如何能做得好些、更好些。

"賈平凹:柳青文學道路的啟示

我們可能有認知一部作品一個作家是否偉大的各種途徑,但有一條,最起碼也是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這部作品這個作家在50年之後,仍被社會提及和閱讀。柳青生於百年以前,《創業史》出版也60年了,他的生前死後,一直都是一個巨大的存在,他的作品被一代代人在閱讀,他的故事在一代代人中流傳,他是時代的,是人民的,是偉大的。

我有幸和柳青同為陝西人,也都從事寫作,遺憾的是我走上文壇時聽說他長年有病,始終未能見過面。但我二三十歲的時候,聽到過關於他的3個故事。一是談他在皇甫村時穿著和農民一樣,留著光頭,不高大俊朗,也不儒雅彬彬,其間中國作協在廣東有一個會議請他去參加,賓館裡的人竟不讓他進去。另一個故事是談他病重,他女兒推著自行車,父女倆去醫院裡就診,他坐在自行車後座上,病痛使他縮作一團。還有一個故事,他在擠公交車,車上人已經滿了,他擠不上去,見幾個人的胳膊都抓著門裡面的欄杆,而胳膊下還有空隙,他就從那些胳膊下貓腰硬鑽了上去。這些故事我當時聽了唏噓不已,現在回想起來覺得特別難受。可以說,柳青的晚年生活是悲涼的。在那個極端的年代裡,知識分子的境遇都十分惡劣,他得不到有關部門的尊重和保護,他也不認為自己高人一等,老百姓怎麼生活,他就怎麼生活。他那時是陝西作協的領導,是黨員作家,更是一個真實的人。正是他本能的把自己放得很低,他才能在農村長期生活下來,和群眾打成一片,站在皇甫村來觀察、認識中國的變化,寫出《創業史》來。

賈平凹:柳青文學道路的啟示

柳青的文學道路給我們以啟示。他為了寫作而去了皇甫村,皇甫村的生活又使他成為一個有著巨大的歷史和社會責任感的作家。他已經超越為了湊集寫作材料而去生活的目的,他成了那裡的農民,成了那裡的幹部,用生命去體會著和參與著社會變化中人民群眾的生存狀態和精神狀態;同時他又是知識分子、作家,自覺地去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而有些作家去深入生活,往往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即便身子下去,心卻不下去,只是抓一些寫作材料罷了。我們是以城市人的身份去的,是以知識分子的身份去的,是感觀的冷漠的為寫文章去收集材料的。那麼,我們能寫出人民群眾能看的、看得懂的、喜歡看的作品嗎?我們常常得意於自己的認識、判斷,作出自以為是的思考,而深入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把認識、判斷、思考放到人民群眾中去檢驗和校正,知道哪些是準確的,哪些是有用的。深入生活這話題,幾十年來不斷地強調、動員,以各種舉措去實施,但一直還沒有出現像柳青那樣的人,深入生活實際上是一種生命的、靈魂的需要,而不僅僅是一種口號、一種要求、一種簡單的形式。當作家的沒有誰不想把作品寫好,但現在的社會信仰缺乏、價值觀混亂,少了一份真誠和沉靜。從某個角度講,作家的困境也就是社會的困境。深入地研究柳青,讓我們汗顏,更讓我們思考作家在當今形態下如何能做得好些、更好些。

賈平凹:柳青文學道路的啟示

常常有這樣的現象,當一個人有了大的事業和聲名,他喜歡寫文章歌頌母親;當一個學生有了事業和聲名,他喜歡寫文章歌頌老師,這是因為他有了大的事業和聲名,他的母親和老師才可能被歌頌,歌頌也才有意義。柳青深入到皇甫村那麼多年,是他寫出了《創業史》,才讓皇甫村的生活有了大意義。也就是說,作家最後是要出作品的。據我瞭解,上世紀50年代,許多作家都在農村、工廠等地方掛職深入生活,有的作家深入生活的時間非常長,但最後因沒能寫出偉大的作品而被遺忘。我也聽說,陝西曾有作家去住農村,結果後來什麼也不寫了,一直住在了那裡。作家畢竟是作家,深入生活是起,作品是止,一切要落實在作品上。柳青的經驗是在深入生活的過程中,並不是只考慮作品,而是全身心地融入生活,使自己擁有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靈魂。這種不在技術層面上用力、不急功近利的作為,才是寫大作品的基礎。一個作家有多大的靈魂、多大的能量,就能產生多大的作品。同時,他也會在深入生活的過程中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該走什麼路子,該承受什麼寂寞和困難。這正如一句古話所說:“一時之功在於力,一世之功在於德。”作家要做到全神貫注地潛心創作是很難的。

選自:文藝報(2016年7月8日)

"賈平凹:柳青文學道路的啟示

我們可能有認知一部作品一個作家是否偉大的各種途徑,但有一條,最起碼也是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這部作品這個作家在50年之後,仍被社會提及和閱讀。柳青生於百年以前,《創業史》出版也60年了,他的生前死後,一直都是一個巨大的存在,他的作品被一代代人在閱讀,他的故事在一代代人中流傳,他是時代的,是人民的,是偉大的。

我有幸和柳青同為陝西人,也都從事寫作,遺憾的是我走上文壇時聽說他長年有病,始終未能見過面。但我二三十歲的時候,聽到過關於他的3個故事。一是談他在皇甫村時穿著和農民一樣,留著光頭,不高大俊朗,也不儒雅彬彬,其間中國作協在廣東有一個會議請他去參加,賓館裡的人竟不讓他進去。另一個故事是談他病重,他女兒推著自行車,父女倆去醫院裡就診,他坐在自行車後座上,病痛使他縮作一團。還有一個故事,他在擠公交車,車上人已經滿了,他擠不上去,見幾個人的胳膊都抓著門裡面的欄杆,而胳膊下還有空隙,他就從那些胳膊下貓腰硬鑽了上去。這些故事我當時聽了唏噓不已,現在回想起來覺得特別難受。可以說,柳青的晚年生活是悲涼的。在那個極端的年代裡,知識分子的境遇都十分惡劣,他得不到有關部門的尊重和保護,他也不認為自己高人一等,老百姓怎麼生活,他就怎麼生活。他那時是陝西作協的領導,是黨員作家,更是一個真實的人。正是他本能的把自己放得很低,他才能在農村長期生活下來,和群眾打成一片,站在皇甫村來觀察、認識中國的變化,寫出《創業史》來。

賈平凹:柳青文學道路的啟示

柳青的文學道路給我們以啟示。他為了寫作而去了皇甫村,皇甫村的生活又使他成為一個有著巨大的歷史和社會責任感的作家。他已經超越為了湊集寫作材料而去生活的目的,他成了那裡的農民,成了那裡的幹部,用生命去體會著和參與著社會變化中人民群眾的生存狀態和精神狀態;同時他又是知識分子、作家,自覺地去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而有些作家去深入生活,往往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即便身子下去,心卻不下去,只是抓一些寫作材料罷了。我們是以城市人的身份去的,是以知識分子的身份去的,是感觀的冷漠的為寫文章去收集材料的。那麼,我們能寫出人民群眾能看的、看得懂的、喜歡看的作品嗎?我們常常得意於自己的認識、判斷,作出自以為是的思考,而深入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把認識、判斷、思考放到人民群眾中去檢驗和校正,知道哪些是準確的,哪些是有用的。深入生活這話題,幾十年來不斷地強調、動員,以各種舉措去實施,但一直還沒有出現像柳青那樣的人,深入生活實際上是一種生命的、靈魂的需要,而不僅僅是一種口號、一種要求、一種簡單的形式。當作家的沒有誰不想把作品寫好,但現在的社會信仰缺乏、價值觀混亂,少了一份真誠和沉靜。從某個角度講,作家的困境也就是社會的困境。深入地研究柳青,讓我們汗顏,更讓我們思考作家在當今形態下如何能做得好些、更好些。

賈平凹:柳青文學道路的啟示

常常有這樣的現象,當一個人有了大的事業和聲名,他喜歡寫文章歌頌母親;當一個學生有了事業和聲名,他喜歡寫文章歌頌老師,這是因為他有了大的事業和聲名,他的母親和老師才可能被歌頌,歌頌也才有意義。柳青深入到皇甫村那麼多年,是他寫出了《創業史》,才讓皇甫村的生活有了大意義。也就是說,作家最後是要出作品的。據我瞭解,上世紀50年代,許多作家都在農村、工廠等地方掛職深入生活,有的作家深入生活的時間非常長,但最後因沒能寫出偉大的作品而被遺忘。我也聽說,陝西曾有作家去住農村,結果後來什麼也不寫了,一直住在了那裡。作家畢竟是作家,深入生活是起,作品是止,一切要落實在作品上。柳青的經驗是在深入生活的過程中,並不是只考慮作品,而是全身心地融入生活,使自己擁有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靈魂。這種不在技術層面上用力、不急功近利的作為,才是寫大作品的基礎。一個作家有多大的靈魂、多大的能量,就能產生多大的作品。同時,他也會在深入生活的過程中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該走什麼路子,該承受什麼寂寞和困難。這正如一句古話所說:“一時之功在於力,一世之功在於德。”作家要做到全神貫注地潛心創作是很難的。

選自:文藝報(2016年7月8日)

賈平凹:柳青文學道路的啟示

作家簡介

"賈平凹:柳青文學道路的啟示

我們可能有認知一部作品一個作家是否偉大的各種途徑,但有一條,最起碼也是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這部作品這個作家在50年之後,仍被社會提及和閱讀。柳青生於百年以前,《創業史》出版也60年了,他的生前死後,一直都是一個巨大的存在,他的作品被一代代人在閱讀,他的故事在一代代人中流傳,他是時代的,是人民的,是偉大的。

我有幸和柳青同為陝西人,也都從事寫作,遺憾的是我走上文壇時聽說他長年有病,始終未能見過面。但我二三十歲的時候,聽到過關於他的3個故事。一是談他在皇甫村時穿著和農民一樣,留著光頭,不高大俊朗,也不儒雅彬彬,其間中國作協在廣東有一個會議請他去參加,賓館裡的人竟不讓他進去。另一個故事是談他病重,他女兒推著自行車,父女倆去醫院裡就診,他坐在自行車後座上,病痛使他縮作一團。還有一個故事,他在擠公交車,車上人已經滿了,他擠不上去,見幾個人的胳膊都抓著門裡面的欄杆,而胳膊下還有空隙,他就從那些胳膊下貓腰硬鑽了上去。這些故事我當時聽了唏噓不已,現在回想起來覺得特別難受。可以說,柳青的晚年生活是悲涼的。在那個極端的年代裡,知識分子的境遇都十分惡劣,他得不到有關部門的尊重和保護,他也不認為自己高人一等,老百姓怎麼生活,他就怎麼生活。他那時是陝西作協的領導,是黨員作家,更是一個真實的人。正是他本能的把自己放得很低,他才能在農村長期生活下來,和群眾打成一片,站在皇甫村來觀察、認識中國的變化,寫出《創業史》來。

賈平凹:柳青文學道路的啟示

柳青的文學道路給我們以啟示。他為了寫作而去了皇甫村,皇甫村的生活又使他成為一個有著巨大的歷史和社會責任感的作家。他已經超越為了湊集寫作材料而去生活的目的,他成了那裡的農民,成了那裡的幹部,用生命去體會著和參與著社會變化中人民群眾的生存狀態和精神狀態;同時他又是知識分子、作家,自覺地去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而有些作家去深入生活,往往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即便身子下去,心卻不下去,只是抓一些寫作材料罷了。我們是以城市人的身份去的,是以知識分子的身份去的,是感觀的冷漠的為寫文章去收集材料的。那麼,我們能寫出人民群眾能看的、看得懂的、喜歡看的作品嗎?我們常常得意於自己的認識、判斷,作出自以為是的思考,而深入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把認識、判斷、思考放到人民群眾中去檢驗和校正,知道哪些是準確的,哪些是有用的。深入生活這話題,幾十年來不斷地強調、動員,以各種舉措去實施,但一直還沒有出現像柳青那樣的人,深入生活實際上是一種生命的、靈魂的需要,而不僅僅是一種口號、一種要求、一種簡單的形式。當作家的沒有誰不想把作品寫好,但現在的社會信仰缺乏、價值觀混亂,少了一份真誠和沉靜。從某個角度講,作家的困境也就是社會的困境。深入地研究柳青,讓我們汗顏,更讓我們思考作家在當今形態下如何能做得好些、更好些。

賈平凹:柳青文學道路的啟示

常常有這樣的現象,當一個人有了大的事業和聲名,他喜歡寫文章歌頌母親;當一個學生有了事業和聲名,他喜歡寫文章歌頌老師,這是因為他有了大的事業和聲名,他的母親和老師才可能被歌頌,歌頌也才有意義。柳青深入到皇甫村那麼多年,是他寫出了《創業史》,才讓皇甫村的生活有了大意義。也就是說,作家最後是要出作品的。據我瞭解,上世紀50年代,許多作家都在農村、工廠等地方掛職深入生活,有的作家深入生活的時間非常長,但最後因沒能寫出偉大的作品而被遺忘。我也聽說,陝西曾有作家去住農村,結果後來什麼也不寫了,一直住在了那裡。作家畢竟是作家,深入生活是起,作品是止,一切要落實在作品上。柳青的經驗是在深入生活的過程中,並不是只考慮作品,而是全身心地融入生活,使自己擁有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靈魂。這種不在技術層面上用力、不急功近利的作為,才是寫大作品的基礎。一個作家有多大的靈魂、多大的能量,就能產生多大的作品。同時,他也會在深入生活的過程中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該走什麼路子,該承受什麼寂寞和困難。這正如一句古話所說:“一時之功在於力,一世之功在於德。”作家要做到全神貫注地潛心創作是很難的。

選自:文藝報(2016年7月8日)

賈平凹:柳青文學道路的啟示

作家簡介

賈平凹:柳青文學道路的啟示

賈平凹,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陝西省作家協會主席、《延河》《美文》主編。著有《滿月兒》《臘月·正月》《浮躁》《廢都》《古爐》《帶燈》《老生》《極花》《山本》等多部有重要影響力的作品,曾獲得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全國優秀散文獎、法國費米娜外國文學獎、魯迅文學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等國內外重要獎項。2008年,賈平凹憑藉長篇小說《秦腔》問鼎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賈平凹:柳青文學道路的啟示

我們可能有認知一部作品一個作家是否偉大的各種途徑,但有一條,最起碼也是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這部作品這個作家在50年之後,仍被社會提及和閱讀。柳青生於百年以前,《創業史》出版也60年了,他的生前死後,一直都是一個巨大的存在,他的作品被一代代人在閱讀,他的故事在一代代人中流傳,他是時代的,是人民的,是偉大的。

我有幸和柳青同為陝西人,也都從事寫作,遺憾的是我走上文壇時聽說他長年有病,始終未能見過面。但我二三十歲的時候,聽到過關於他的3個故事。一是談他在皇甫村時穿著和農民一樣,留著光頭,不高大俊朗,也不儒雅彬彬,其間中國作協在廣東有一個會議請他去參加,賓館裡的人竟不讓他進去。另一個故事是談他病重,他女兒推著自行車,父女倆去醫院裡就診,他坐在自行車後座上,病痛使他縮作一團。還有一個故事,他在擠公交車,車上人已經滿了,他擠不上去,見幾個人的胳膊都抓著門裡面的欄杆,而胳膊下還有空隙,他就從那些胳膊下貓腰硬鑽了上去。這些故事我當時聽了唏噓不已,現在回想起來覺得特別難受。可以說,柳青的晚年生活是悲涼的。在那個極端的年代裡,知識分子的境遇都十分惡劣,他得不到有關部門的尊重和保護,他也不認為自己高人一等,老百姓怎麼生活,他就怎麼生活。他那時是陝西作協的領導,是黨員作家,更是一個真實的人。正是他本能的把自己放得很低,他才能在農村長期生活下來,和群眾打成一片,站在皇甫村來觀察、認識中國的變化,寫出《創業史》來。

賈平凹:柳青文學道路的啟示

柳青的文學道路給我們以啟示。他為了寫作而去了皇甫村,皇甫村的生活又使他成為一個有著巨大的歷史和社會責任感的作家。他已經超越為了湊集寫作材料而去生活的目的,他成了那裡的農民,成了那裡的幹部,用生命去體會著和參與著社會變化中人民群眾的生存狀態和精神狀態;同時他又是知識分子、作家,自覺地去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而有些作家去深入生活,往往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即便身子下去,心卻不下去,只是抓一些寫作材料罷了。我們是以城市人的身份去的,是以知識分子的身份去的,是感觀的冷漠的為寫文章去收集材料的。那麼,我們能寫出人民群眾能看的、看得懂的、喜歡看的作品嗎?我們常常得意於自己的認識、判斷,作出自以為是的思考,而深入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把認識、判斷、思考放到人民群眾中去檢驗和校正,知道哪些是準確的,哪些是有用的。深入生活這話題,幾十年來不斷地強調、動員,以各種舉措去實施,但一直還沒有出現像柳青那樣的人,深入生活實際上是一種生命的、靈魂的需要,而不僅僅是一種口號、一種要求、一種簡單的形式。當作家的沒有誰不想把作品寫好,但現在的社會信仰缺乏、價值觀混亂,少了一份真誠和沉靜。從某個角度講,作家的困境也就是社會的困境。深入地研究柳青,讓我們汗顏,更讓我們思考作家在當今形態下如何能做得好些、更好些。

賈平凹:柳青文學道路的啟示

常常有這樣的現象,當一個人有了大的事業和聲名,他喜歡寫文章歌頌母親;當一個學生有了事業和聲名,他喜歡寫文章歌頌老師,這是因為他有了大的事業和聲名,他的母親和老師才可能被歌頌,歌頌也才有意義。柳青深入到皇甫村那麼多年,是他寫出了《創業史》,才讓皇甫村的生活有了大意義。也就是說,作家最後是要出作品的。據我瞭解,上世紀50年代,許多作家都在農村、工廠等地方掛職深入生活,有的作家深入生活的時間非常長,但最後因沒能寫出偉大的作品而被遺忘。我也聽說,陝西曾有作家去住農村,結果後來什麼也不寫了,一直住在了那裡。作家畢竟是作家,深入生活是起,作品是止,一切要落實在作品上。柳青的經驗是在深入生活的過程中,並不是只考慮作品,而是全身心地融入生活,使自己擁有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靈魂。這種不在技術層面上用力、不急功近利的作為,才是寫大作品的基礎。一個作家有多大的靈魂、多大的能量,就能產生多大的作品。同時,他也會在深入生活的過程中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該走什麼路子,該承受什麼寂寞和困難。這正如一句古話所說:“一時之功在於力,一世之功在於德。”作家要做到全神貫注地潛心創作是很難的。

選自:文藝報(2016年7月8日)

賈平凹:柳青文學道路的啟示

作家簡介

賈平凹:柳青文學道路的啟示

賈平凹,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陝西省作家協會主席、《延河》《美文》主編。著有《滿月兒》《臘月·正月》《浮躁》《廢都》《古爐》《帶燈》《老生》《極花》《山本》等多部有重要影響力的作品,曾獲得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全國優秀散文獎、法國費米娜外國文學獎、魯迅文學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等國內外重要獎項。2008年,賈平凹憑藉長篇小說《秦腔》問鼎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賈平凹:柳青文學道路的啟示

◆ ◆ ◆ ◆ ◆

【投稿說明】

投稿請發郵件至:

[email protected]

愛文學愛生活,歡迎投稿!

【關注我們】

"賈平凹:柳青文學道路的啟示

我們可能有認知一部作品一個作家是否偉大的各種途徑,但有一條,最起碼也是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這部作品這個作家在50年之後,仍被社會提及和閱讀。柳青生於百年以前,《創業史》出版也60年了,他的生前死後,一直都是一個巨大的存在,他的作品被一代代人在閱讀,他的故事在一代代人中流傳,他是時代的,是人民的,是偉大的。

我有幸和柳青同為陝西人,也都從事寫作,遺憾的是我走上文壇時聽說他長年有病,始終未能見過面。但我二三十歲的時候,聽到過關於他的3個故事。一是談他在皇甫村時穿著和農民一樣,留著光頭,不高大俊朗,也不儒雅彬彬,其間中國作協在廣東有一個會議請他去參加,賓館裡的人竟不讓他進去。另一個故事是談他病重,他女兒推著自行車,父女倆去醫院裡就診,他坐在自行車後座上,病痛使他縮作一團。還有一個故事,他在擠公交車,車上人已經滿了,他擠不上去,見幾個人的胳膊都抓著門裡面的欄杆,而胳膊下還有空隙,他就從那些胳膊下貓腰硬鑽了上去。這些故事我當時聽了唏噓不已,現在回想起來覺得特別難受。可以說,柳青的晚年生活是悲涼的。在那個極端的年代裡,知識分子的境遇都十分惡劣,他得不到有關部門的尊重和保護,他也不認為自己高人一等,老百姓怎麼生活,他就怎麼生活。他那時是陝西作協的領導,是黨員作家,更是一個真實的人。正是他本能的把自己放得很低,他才能在農村長期生活下來,和群眾打成一片,站在皇甫村來觀察、認識中國的變化,寫出《創業史》來。

賈平凹:柳青文學道路的啟示

柳青的文學道路給我們以啟示。他為了寫作而去了皇甫村,皇甫村的生活又使他成為一個有著巨大的歷史和社會責任感的作家。他已經超越為了湊集寫作材料而去生活的目的,他成了那裡的農民,成了那裡的幹部,用生命去體會著和參與著社會變化中人民群眾的生存狀態和精神狀態;同時他又是知識分子、作家,自覺地去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而有些作家去深入生活,往往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即便身子下去,心卻不下去,只是抓一些寫作材料罷了。我們是以城市人的身份去的,是以知識分子的身份去的,是感觀的冷漠的為寫文章去收集材料的。那麼,我們能寫出人民群眾能看的、看得懂的、喜歡看的作品嗎?我們常常得意於自己的認識、判斷,作出自以為是的思考,而深入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把認識、判斷、思考放到人民群眾中去檢驗和校正,知道哪些是準確的,哪些是有用的。深入生活這話題,幾十年來不斷地強調、動員,以各種舉措去實施,但一直還沒有出現像柳青那樣的人,深入生活實際上是一種生命的、靈魂的需要,而不僅僅是一種口號、一種要求、一種簡單的形式。當作家的沒有誰不想把作品寫好,但現在的社會信仰缺乏、價值觀混亂,少了一份真誠和沉靜。從某個角度講,作家的困境也就是社會的困境。深入地研究柳青,讓我們汗顏,更讓我們思考作家在當今形態下如何能做得好些、更好些。

賈平凹:柳青文學道路的啟示

常常有這樣的現象,當一個人有了大的事業和聲名,他喜歡寫文章歌頌母親;當一個學生有了事業和聲名,他喜歡寫文章歌頌老師,這是因為他有了大的事業和聲名,他的母親和老師才可能被歌頌,歌頌也才有意義。柳青深入到皇甫村那麼多年,是他寫出了《創業史》,才讓皇甫村的生活有了大意義。也就是說,作家最後是要出作品的。據我瞭解,上世紀50年代,許多作家都在農村、工廠等地方掛職深入生活,有的作家深入生活的時間非常長,但最後因沒能寫出偉大的作品而被遺忘。我也聽說,陝西曾有作家去住農村,結果後來什麼也不寫了,一直住在了那裡。作家畢竟是作家,深入生活是起,作品是止,一切要落實在作品上。柳青的經驗是在深入生活的過程中,並不是只考慮作品,而是全身心地融入生活,使自己擁有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靈魂。這種不在技術層面上用力、不急功近利的作為,才是寫大作品的基礎。一個作家有多大的靈魂、多大的能量,就能產生多大的作品。同時,他也會在深入生活的過程中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該走什麼路子,該承受什麼寂寞和困難。這正如一句古話所說:“一時之功在於力,一世之功在於德。”作家要做到全神貫注地潛心創作是很難的。

選自:文藝報(2016年7月8日)

賈平凹:柳青文學道路的啟示

作家簡介

賈平凹:柳青文學道路的啟示

賈平凹,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陝西省作家協會主席、《延河》《美文》主編。著有《滿月兒》《臘月·正月》《浮躁》《廢都》《古爐》《帶燈》《老生》《極花》《山本》等多部有重要影響力的作品,曾獲得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全國優秀散文獎、法國費米娜外國文學獎、魯迅文學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等國內外重要獎項。2008年,賈平凹憑藉長篇小說《秦腔》問鼎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賈平凹:柳青文學道路的啟示

◆ ◆ ◆ ◆ ◆

【投稿說明】

投稿請發郵件至:

[email protected]

愛文學愛生活,歡迎投稿!

【關注我們】

賈平凹:柳青文學道路的啟示

文學陝軍新媒體聯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