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備課要抓住十個關鍵點

教育 新時代的我 2018-12-01
有效備課要抓住十個關鍵點

“怎樣備好一節課,怎樣上好一節課”,這是我們每天都在重複但又始終不提要領的老問題。

“怎樣評價一節課,怎樣提高一節課”,又是課改背景下我們不能迴避必須回答的新問題。

“怎樣適應新課改,不能僅僅是“教教材”,而是做到“用教材教”,又是專業發展過程中不得不面對和思考的難問題。

“怎樣做到創新教學,形成自己的教學個性和教學風格”,又是教師不懈追求職業理想的大問題。

“怎樣備好一節課,怎樣上好一節課”,這是我們每天都在重複但又始終不提要領的老問題。

“怎樣評價一節課,怎樣提高一節課”,又是課改背景下我們不能迴避必須回答的新問題。

“怎樣適應新課改,不能僅僅是“教教材”,而是做到“用教材教”,又是專業發展過程中不得不面對和思考的難問題。

“怎樣做到創新教學,形成自己的教學個性和教學風格”,又是教師不懈追求職業理想的大問題。

伴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進行,基礎教育正在經歷一場大變革。這場變革表現在課堂教學上,首先要解決有效備課的問題。有效備課要求教師的備課從學科知識教學轉換為思考如何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科能力教學;從機械地“教教材”轉變為自主地開發教材“用教材教”;從課時目標的制定進一步拓展到總體目標、主題目標、單元目標的系列設計;從展示教師的教學技巧轉變為提供學生髮展的機會;從簡單的案頭備課轉變為生成的教學設計;從教師組織活動轉變為師生多向互動;從依從教參的一次備課轉變為研究課堂的二次開發。解決上述問題,就要抓住有效備課的十個關鍵點。

一、教材分析抓住“課標”與“教材”的基準點。

基準點原指測量時的起算標準,我們借指開展課堂教學的基礎,具體說就是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課標是教材的依據,教材是課標的體現。但由於作者對課標的理解不同,課標的呈現在不同版本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有效備課要求教師研究教材,分析教材,首先是準確無誤的理解課標真實含義與教材表述之間的細微差別,立足於課標的基準點去整合教材,拓展教材。其次,教材涉及的基本理論、基本概念要理解準確、透徹;重要公式、推導過程清楚熟練;掌握教材的結構體系;選擇典型案例與例題;收集教材研究的最新信息。再次,有效備課既反對自由主義的瞎吹鬍侃,又反對實用主義的“學以致用”;既反對虛無主義的“用教材教”,又反對墨守陳規的“教教材”。抓住課標基準點,保證教學的大方向,抓住教材的關鍵點,保障教學的有效性。迷失基準點的教學是低效且無效的教學。實踐表明,教學低效在於無序,無效在於無悟,負效在於無知。最後有效備課要有整體的計劃性,不光備課時教案,還要備單元教案,主題教案,複習教案,對整個教學體系有清晰的宏觀把握。可惜,許多教師恰恰就是就是習慣於只備課時教案,缺乏整體觀念。

抓住基準點,就是正確處理課標與教材預設與生成、使用與開發之間的辯證關係,抓住基準點,就是正確分析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地位與作用、表現與活動之間的整合關係,這樣教學就有了明確定位,學生才能明白努力的方向與目標。

二、目標定位抓住“制定”與“達成”的契合點。

教學目標的制定要適應於學生的發展狀況,使目標處於“最近發展區”。教學目標的達成要適合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學生處於最佳興奮點。教學目標制定的高低難易,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節課的成敗得失。提出適宜、適度、適當的目標,體現的是教師的課程理念,表現的是教師的專業素養。

所謂契合點,即目標的制定與最終的達成相符合。未達標的教學是無效教學,部分達標的教學是低效教學,完全達標的教學是有效教學。抓住契合點,要求學習目標與教學環節、教學要素相匹配、相吻合。大目標需有大手筆,高目標需有大視野,小目標則需在細節上下功夫。知識目標強調理解,能力目標強調運用,情感目標強調感悟,創新目標強調變通。一句話,目標規範著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組合,目標制約著教學方法的使用與調整,目標引領著教學評價的矯正與激勵。

教學目標的“制定”與“達成”,反映教學理念的訴求。學以應考、學以求分是一種功利的訴求;學以致用、學以致能是一種實用的訴求;學貴求是、學貴求新是一種開放的訴求。不同的訴求引導教學,會有不同的選擇、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效果。評價教學效果主要看教學目標達成與否。練習、反饋、矯正、激勵是保證教學達成的的基本措施,思考、探究、感悟、互動是落實教學達成的基本方法。目標定位與達成需兩手抓,抓住它們就抓住了有效備課的契合點。

三、創設情境抓住“情境”與“情感”的交匯點。

美國教育家帕爾默在《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中講道,優秀的教學源自教師的心靈,教育的最高理念乃是從人的心靈深處引出智慧的內核,教師以心靈導師的身份來啟迪生命。優秀教師要擁有一顆能夠喚起共鳴、交流情感、融合思想、激發潛能的心靈。擁有這種心靈的人必定是富有情感、富有激情的教師。

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習情感,是有效教學的必要手段。創設教學情境的作用,主要是明確主題,活躍思維,集中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補充背景知識,豐富情感體驗。有人說知識可以檢測,方法能夠提煉,似乎情感態度價值觀難以體現。其實,情境的創設在喚醒情感共鳴、引起情感共振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得到廣泛的應用,但大多處於創意不錯,開發不足的處境。因為備課時往往忽視了“情境”如何與“情感”交匯,“情境”如何與“情感”共鳴。

創設情境應該具有新穎性、趣味性、吸引力和感召力。情境交融才會有感人至深的體會;情境交匯,才能有過目不忘的理解。情感是教學藝術的核心,情感是教學藝術的生命。課堂上感染學生情緒的情,打動學生心絃的是情,調動學生思維的是情,震撼學生心靈的仍然是情。擁有積極向上的感情,學才會有主動,愉快的學習。研究表明,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關鍵取決於情感意志發展的優劣,情意主要包括求知動機、人生抱負、意志調控、自我意識、學習興趣、社會責任等。歷史與責任交匯;理想與抱負交匯;真理與探索交匯;挫折與激勵交匯;生活與學習交匯。抓住交匯點,就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落到了實處。

四、活動設計抓住“問題”與“思考”的融合點。

有效備課的關鍵是以設計教學活動為核心,解決教學問題為重點。教學問題形形色色,有效備課要求拋開無謂問題,排除干擾問題,講授理解問題,引導感悟問題,完善組織問題,設計探究問題,抓住核心問題,解決主要問題。把問題的解決融合於課堂活動與學習思考之中。

解決教學問題,首先要保證問題的信度,即教學問題應具有課堂情境的真實性和麵向全體的適應性;其次要保證問題的效度,即自主學習的可行性和合作學習的可能性,教學問題不能偏離教學目標、背離教育宗旨;再次要保證問題的難度,即教學問題具有啟迪思維的趣味性,創新思維的挑戰性;最後,要保證教學問題的梯度,即教學問題具有因材施教的啟發性,由表及裡的層次性。問題因思考而有價值,問題因生成而有意義。

五、學法指導抓住“事例”與“方法”的結合點。

我們習慣於閱讀、聽講、做練習的學習方式,習慣於跟著教材學,跟著教師學,相信教材就是真理,教師永遠都不會出錯。在盲從之中放棄了自我,在權威面前放棄了思考。這就導致形成這樣一種局面,我們的學生不會自主學習,自主思考,自主探究。有效學習的關鍵是主體意識的喚醒,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自主”是學習的關鍵,方法是學習的的依託。掌握方法的學習是有目的、有意識、有效率的學習,沒有方法的學習則是盲目的、無意識低效或負效的學習。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的途徑,一靠教師引領、示範;二靠自己體會、感悟;三靠同學啟發、幫助。

分析忽視學法指導的原因,一是沒空。時間緊不如抓講解;二是不為。見效慢不如抓訓練;三是無法。教師本身就缺少切實可行的學習方法,怎樣去指導學生?學法指導的重點要通過具體事例的引領、示範來體現,讓學生模仿、比較,從而體會感悟方法的妙處。在事例研討中,完成自主思考、討論、交流的要求,從而實現對學習方法的理解與感悟。例《大變革的時代》一課(九年級歷史人教版),引導學生怎樣去具體尋找思維的切入點、問題的探究點、結構的連結點。時代是具體指哪個歷史時期?變革的主題是什麼?推動變革人物是誰?變革的措施、作用、評價?變革是什麼意思?變的方向?革的對象?變的動力?變的條件?由標題剖析入手,引導學生自主制定學習目標,訓練檢測手段,評價學習效果,最終掌握學習方法,形成學習習慣。

六、氛圍營造抓住“活動”與“互動”的激活點。

有效教學關注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因為好課一定是思維活躍,發言勇躍,氛圍熱烈,關係融洽的課。死氣沉沉、悶聲不語的課讓人壓抑;慷慨激昂,滔滔不絕的課讓人緊張。只有讓學生真正的參與到活動中來,實現互動的課才會讓人興奮,才會充滿激情。

活動要靠教師設計、實施與學生參與、互動來完成。活動與時間往往是一對矛盾,活動時間長,總擔心影響教學進度。活動時間短又會影響效果。活動一旦失控,就會影響課堂秩序。活動成敗的關鍵,通常認為是在於學生的配合,其實關鍵在於用恰當的方式激活學生的思維,用合適的事例引領師生互動。活動與互動應該把眼光放得遠一些,不要總是拘泥於課堂45分鐘,真正打動學生心靈的活動,會促進他們深入思考、持續探究,不懈追索,活動會延續到課下、課後、課餘時間。

由活動到互動,不僅是活動的主體變生變化,關鍵是活動形態發生變化。單向活動、被動活動變成多向活動、主動活動,更讓學生有一種解放的感覺,真正享受自由選擇的權力,自由發揮的空間。營造課堂氛圍,激活學生情緒,要靠兩手抓,一手抓活動,一手抓互動。有效的課堂活動都是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文本、學生與習題之間的互動。因為,只有實現互動,才能喚醒意識,才能激活思維,營造出理想的課堂氛圍。

七、課堂討論抓住“適宜”與“生成”的興奮點。

課堂討論幾乎是所有“優質課”大賽中必備的教學環節,是大家都認為可以“出彩”的地方。但如何設計出有份量、有意義、有價值,適宜於學生討論的話題來卻是件困難的事。如何把討論引向深處,讓同學們在思想碰撞中吸納別人的知識;在觀點交鋒中,完善自己的主張;在質疑爭辨中,生成新的觀點,這才是組織討論的價值所在。討論重在話題適宜,讓同學們有話可說,有話能說,有話會說。討論貴在話題適度,讓學生感到有興趣,這正是“我”想弄清楚但又不十分明白的問題;討論貴在話題適切,讓學生感到興奮,這正是“我”最有研究,最有心得的內容;討論貴在話題適當,讓學生感到有成就感,通過討論“我”深化了對某個問題的理解,掌握了某種學習技巧,嚐到了合作學習的甜頭。抓住課堂討論的興奮點,關鍵是讓學生既能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觀點,又能謙虛地複述別人的主張。不負責任的瞎侃只能增加學生彼此間的無知,信口開河的胡吹只能導致學生彼此間的攀比。選擇“適宜”的條件:一是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心理特徵;二是適合學生的知識儲備和社會經驗。討論難在觀點“生成”,即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經過引領、啟發、思考、感悟而形成新的知識和能力。告訴的知識會忘記,“生成”的東西永遠屬於自己。通過討論,在質疑爭辨中,明辨是非,糾正偏差,生成觀點,形成學生自己的看法而不是教材或教師的看法,才是最讓人高興的事。

八、課堂小結抓住“主題”與“規律”的提煉點。

提高教學效率,必須重視課堂小結。小結可以歸納知識,便於記憶;小結可以提煉方法,深化理解;小結可以總結規律,掌握要點;小結可以建構體系,感悟學習。

課堂小結要求以形象生動的語言,簡明扼要的結論,遞進透析的分析,建構體系的框架來感悟學習。課堂小結的關鍵是“突出課程主題”,“把握知識規律”;課堂小節的重點是建構知識網絡,形成學習能力;課堂小結的作用是評價學習效果,提高學習效率;課堂小結的意義是促進自主學習,感悟自主學習。課堂小結的方法大致有六種,以《大變革的時代》一課為例,①數字小結法:一個主題(變化/封建化)、二個人物(商鞅、李冰)、三項措施;②探究主題法:變革的背景,變革的動力,變革的人物,變革的措施,變革的作用,變革的評價。③結構還原法:變革的背景——生產力(鐵犁牛耕);變革的主題——封建化;變革的人物——商鞅;變革的措施——略;變革的作用——略。④誘思探究法:為什麼不叫“變化”而叫“變革”?秦國後進超越先進的歷史啟示?商鞅後遭“車裂”之刑,而“秦人不憐”,想一下為什麼?都江堰明明處於岷江中游,為什麼不叫岷江堰?⑤表格填寫法(略)。⑥詞字濃縮法:(略)。

課堂小結使學習更加簡單、規範、有效。課堂小結體現教師對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生對課程主題的深化。它把複雜的學習過程優化提煉,形成簡明扼要的結論,解決學習中思路雜、頭緒亂、認知薄、理解淺的難題。課堂小結把孤立的學習步驟匯聚成最終的小結與思考,從理解記憶到檢測反饋,從測評效果到矯正激勵,實現對知識的融合貫通,深刻理解,靈活運用。近年來美國教育界頗為流行“一分鐘試卷”,就是很好的小結形式。擠出一分鐘時間,要求學生寫一篇概括性短文,可以用來總結本節課學習內容,回答重點問題,辨析特定概念,求解未知問題。整理收集試卷內容,教師作出及時反饋矯正,以改進和提高教學質量。“一分鐘試卷”對學生的思維訓練、概括表述、交流合作、反饋矯正具有簡單實用的特點,集學習的技巧性,能力的實效性,指導的可行性,探究的趣味性於一體,很有推廣價值。

九、教學效益抓住“思考”與“研究”的著力點。

掌握同樣的知識,優秀教師與一般教師的差距就表現在學習效率與學習效益上。優秀教師總是花費更少的時間,讓學生記憶更牢固,理解更深刻,變通更靈活,感覺更輕鬆。想修煉成為優秀教師,在備課的環節上就需要抓住“思考”與“研究”的著力點。

提高教學效益,必須促進學生思考,提高認知水平,把低水平的認識活動轉換成更具挑戰性的認識活動。所謂低水平的認識活動是指僅僅要求學生從書上尋找唯一正確的答案,答案內容基本上限定在信息回憶和單項選擇上。而挑戰性活動的特點是問題的答案呈開放性,允許有多種選擇和解釋。促進思考,就是創設理性思維的平臺,掌握辯證思維的方式。我們的許多教師淹沒在應對常規教學的忙碌之中,不願意動腦想問題,於是工作少有突破,教學鮮見創新。學習需要勤奮,更需要思考,思考與研究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兩隻輪子,是有效教學的兩個著力點。只有認真思考,認真研究,才能有效發展,快速提高。同樣道理,只有在教學中讓學生“思考” 與“研究”,學生才能有效發展,快速提高。

耶魯大學認為,學生有三個學習任務,一學會提出問題,對任何事情提出質疑;二通過學習,獲得更多的信息來回答問題;三經過獨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結論。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感悟,強調對知識的建構,強調思考在建構中的作用。在這個建構過程中,教師要用自己的思考來啟發學生的思考,用自己的研究來引領學生的研究。有效備課不能僅僅就課說課,要用研究的眼光審視自己的日常工作,以活動與互動的形式組織教學,讓學生積極參與到研究過程中,在研究中營造“探索”、 “鑽研”、“思考”、“研究”的氛圍;在研究中養成質疑的習慣、思考的氣質、批判精神和創新能力;一般教師把學生教得沒有問題,優秀教師總能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幫助學生思考怎樣去解決這些問題。思考是學習的深入,可以說沒有思考的課是無效的課,沒有研究的課是低效的課。思考,一靠教師啟發,二靠主動探究,三靠情感互動,四靠習慣養成。在主動思考的基礎上,研究才有可能,研究才有意義,研究才會漸入佳境。

十、課後反思抓住“磨合”與“融合”的昇華點。

於漪、魏書生等名師的教學藝術,可謂是爐火純青,但課卻常教常新。他們每教完一節課,總會反思一番,寫下以後再教時應如何改進。沉下身子,靜下心來,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學生、研究理論,把問題與思考相磨合,實踐與理論相融合,不斷提升專業化發展水平。

有效備課是個不斷積累,不斷提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抓住“磨合”與“融合”的昇華點。所謂“磨合”是指課改理念與傳統習慣的“磨合”;“融合”是指集體智慧與個人感悟的“融合”。磨合之中出悟性,融合之中長才幹;磨合之中見靈氣,融合之中顯智慧。“磨鍊”、“磨合”都是專業發展中的必經階段,冷靜、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的狀態,揚長避短,把別人的長處,同行的優點,融合為自己的優勢,是一種有效成長的快捷方式。

許多優秀教師的成長經歷告訴我們,反思意識和反思能力決定著教師專業成長的速度。專業成長完全靠自己的個人感悟和自然積累,其歷程必然費時費力。通過“磨合”與“融合”,學會“借腦”、“借勢”、“借力”,藉助於團隊的優勢,同行的幫助,把別人的經驗吸引過來,經過改造、整合、轉化為自己的經驗,這樣的成長過程會更快、更高。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融合出人生的大智慧。

教學活動是目的性、針對性、具體性和靈活性很強的實踐活動,簡單的學習、機械的摩仿、被動的反思、違心的敘事、虛假的研究、作秀的表演、都不可能“磨合”出生成的智慧,都不可能“融合”為真正的實體。教學經驗的積累,教學反思的感悟,教學機智的靈動,教學風格的修煉,都需要抓住課後反思“磨合”與“融合”的昇華點。反思意識取決於教師自己的發展慾望。當教師把專業發展當作是內在需求的時候,當教師的研究用於主動追求自我成長的時候,他們就會選擇勤奮,就會選擇榮譽。

一次備課,多年使用是偷懶的作法;不分對象,固定講稿是僵化的作法;不看情境,按部就班是機械的作法;不分層次,固定程序是呆板的作法;不做反思,得過且過是“混日子”的作法。有效備課重視活動設計,要求互動生成;主張和諧發展,倡導學貴求是;強調因材施教,突出教學相長抓住十個關鍵點,就牽住了有效備課的牛鼻子,就抓住了有效教學的主動權。探索跟進反思,追求個格風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