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12條地鐵線同時在建,今年爭取再開工兩條線

交通 武湖 民生 社會 楚天都市報 2017-05-02

武漢12條地鐵線同時在建今年爭取再開工兩條線(圖),五一國際勞動節期間,武漢地鐵人沒有休假,他們身處於建設現場,努力開掘地下新線路;他們奮戰在運營一線,為全體市民提供最便捷的服務。

武漢12條地鐵線同時在建,今年爭取再開工兩條線

光谷廣場綜合體

近幾年,武漢軌道交通建設一年一個臺階,從2012年至2015年每年建成1條新線,2016年更是實現了從“一年開通一條線”到“一年開通兩條線”的新跨越。從建設規模來看,現階段我市在建軌道交通線路有12條,在建里程突破225公里。“十三五”時期,武漢軌道交通將實現每年至少建成2條軌道交通線路目標,至2020年武漢前三期軌道交通建設規劃線路全部建成通車,屆時通車裡程達401公里,在武漢基本形成“主城聯網、新城通線”軌道交通網絡。

今年,武漢地鐵集團緊緊圍繞“建設世界級地鐵城市” 目標,實施戰略提速,計劃開通8號線一期和陽邏線,新開工6號線二期、8號線三期、12號線,爭取開工16號線、前川線。

武漢軌道交通運營由集團公司下屬的武漢地鐵運營有限公司承擔,現階段運營6條線,總里程達181公里。多來年,地鐵運營公司始終堅持“安全、準點、便捷、文明”服務理念,不斷提升運營線路運能,縮短列車行車間隔,優化服務質量,營造安全環境,保持連續安全運營12年、4500多天記錄,日均客運量257萬乘次,最高日客運量突破315萬乘次,佔全市公共交通客運量比重超過33%,過江客流分擔超過為37%。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武漢地鐵集團上下拼搏趕超,牢固樹立“以軌道交通引領城市發展格局”理念,緊緊圍繞線網建設規劃目標,深化“地鐵+物業”戰略,創新突破籌融資模式,全力推進工程建設、運營管理、土地儲備、物業開發和資源經營“五位一體”協同發展,武漢軌道交通建設發展取得了較大突破,譜寫了武漢城建和交通發展史上的新篇章,為改善城市交通環境、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提高城市綜合承載力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他們的故事·

武漢12條地鐵線同時在建,今年爭取再開工兩條線

8號線越江段施工現場

8號線一期工程越江段業主代表李江龍——

給盾構機換刀千餘把

8號線一期工程越江段盾構機經歷了第23次換刀。站在盾構機“肚子裡”不到10分鐘,業主代表李江龍和換刀的4名工人臉上滲出了豆大的汗珠。兩個小時後,一把已被礫石磨平的先行刀被從盾構機上抽了出來,一把新刀被換了進去。李江龍現場確認各個環節無誤後,盾構機再次啟動,緩緩向前推進。

李江龍稱,為了解決膠結礫岩這一難題,盾構機累計已換刀千餘把,而在江底40米深的盾構機機倉內換刀,壓強大,安全必須放在首位。最順利換一把刀2個小時,長的8個小時,不論是白天還是黑夜,武漢地鐵的業主代表必須到現場,他說這是“規矩”。

8號線一期工程徐家棚車站屬於一級階地,在長江邊建車站,開挖基坑,湧水湧砂是最大的風險源。更為關鍵的是,該站還是三層站,長571米、最寬處有68米,深度約為8層樓高;開挖的土方達48萬立方米,相當於把一個足球場大的面積堆70米高渣土。

開挖時,李江龍專門建了一個“徐家棚基坑開挖”微信群,10餘個好友分別是土建總監、項目經理、第三方監測、施工監測、技術主管和總工程師等,他們共享30組數據。地面沉降、牆體位移、支撐軸力、地下水位等信息,每4小時更新一次,上次什麼狀態,本次什麼狀態,都要進行對比。一旦數據超出允許值,迅速分析,拿出對策。

李江龍白天巡視,晚上對著監視器查看施工的全過程。特別是在挖掘到20-40米深處,基坑快見底了,風險卻成倍增大,他說,這時必須釘在工地,否則極有可能“打個盹”,挖掘機“一爪子下去,水就湧出來了” 。

4個月時間,徐家棚車站主體結構完工,未出現一個滲漏點。李江龍說:“懸著的心這時才放到肚子裡。”如今,李江龍擔任武漢地鐵8號線越江段業主代表已3個年頭了。而1985年出生的他,白髮已染鬢角。

武漢12條地鐵線同時在建,今年爭取再開工兩條線

俯瞰光谷廣場綜合體

光谷廣場綜合體業主代表王振洋——

站坑內掐點調配渣土車

在光谷大轉盤下,有一個叫做光谷廣場綜合體的項目,該項目包含地鐵2號線南延線、11號線和遠期規劃的9號線等3條軌道交通線路,以及地下公共空間和魯磨路、珞喻路等2條市政下穿通道工程,總建築面積近15萬平方米。

光谷廣場綜合體工程體量大、施工範圍廣、結構複雜,擔任該項目的業主代表名叫王振洋,是一名碩士剛畢業兩年的“學生娃”,他說把這麼艱鉅的任務交給他,他每天都是“咬牙前行”,下決心要把項目做好。

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綜合體一期基坑開始土方開挖。光谷廣場周邊車流、人流密集,交通壓力巨大。土方白天禁止運輸,允許運輸的時間為晚上9時至次日凌晨4時。王振洋稱,圓盤中區一期工程48萬立方米的土方量,按照每車10立方米,也要運約5萬車次, 因此他一年裡很多時間都通宵值班。

每天晚上,王振洋都駐守在施工現場,與施工單位項目經理、生產副經理一起,根據工地周邊的交通狀況、工地內作業面的分佈情況、機械的作業效率、土方的運距等實際情況來安排、調度土方運輸車,充分利用有限的出土時間來安排土方運輸。

一次,開挖期間受下雨影響,大量土方被積壓在施工場。為了確保施工進度,在平時採用70餘臺渣土車往返運輸即可滿足要求的情況下,他及時調整方案,安排100餘臺渣土車參加運輸。王振洋稱,當時他站在基坑內,觀察每臺挖機裝滿一輛車的時間,並掌握前一臺車與後一臺車之間的時間間隔,合理調配運輸車數量。他稱,車多了,易阻塞交通,而車與車之間的間隔大了,挖掘機就會空閒。當晚,直到運輸完場內的6000餘立方米渣土,他才發現自己的嗓子早就嘶啞了。

紙坊線業主代表王向遠——

出門標配:深筒雨鞋+手電筒

每天腳穿一雙深筒雨鞋,手裡拿著一支手電筒,這是紙坊線業主代表王向遠的出門“標配”;即便是晴天,也是一身的泥,而這,則是他在同事眼中的畫像。

紙坊大街站至地鐵小鎮站區間長2.6公里,區間地層主要為中風化灰巖、砂質泥岩,岩溶專勘已揭示溶洞就達144個,隧道開挖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向探測到的溶洞內注水泥漿充填。

在施工進行到工程量的四分之一時,就發現了50多個溶洞,這在武漢地鐵施工中較為罕見。而讓他更未想到的是,後面在區間隧道內還發現了一個深達13米高的溶洞。紙坊大街是雙向四車道,溶洞正在機動車道的下方。為了不影響交通和確保施工進度,王向遠和施工單位同交管部門溝通,先後倒邊4次進行溶洞處理。

期間,年僅2歲的兒子天天哭著鬧著想爸爸,而家住武湖的他,距離工地約50多公里,每天來回都需要3小時。為此,他讓愛人到工地附近租了一個房子,兒子想他時就帶到工地邊看一看。

地下隧道區間先後設置了1號井(深達49米)、2號井(深達26米);出入場線區間長達1.3公里,設置了3號豎井,更是深達63米。

從去年9月,王向遠每間隔一天都要輪流到3個作業井巡查地下岩層情況,檢查作業進度和施工安全。特別是到深達63米的3號井,相當於20多層的高樓,在沒有電梯的情況下,一上一下,全靠手腳並用,每次都需要二三十分鐘。

王向遠說,因地下岩層裡有很多裂隙水和溶洞充填水,混合上溶洞中充填的粘土,作業面附近不可避免的就會有很多淤泥,這時皮鞋根本派不上用場。每次下井前,王向遠都要穿上深筒的雨鞋。一天至少巡查兩口井,每次要檢查1個多小時,出井時基本渾身都是泥。

王向遠說,直到今年3月,3口作業井安裝上了工業電梯,他才結束了徒步下井的歷史。而在7個月的時間裡,他先後穿壞了3雙雨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