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公車不下鄉”呼喚公車改革“後續動作”

交通 環境保護 自行車 文章 黨員生活 2017-04-26

4月21日,中國江西網記者和鄱陽縣水利局聯繫並反映情況時遭多部門推諉,其中一位建設管理股程股長竟稱沒有公車沒辦法下鄉。問題曝光後,涉事官員已被免職。

此事經媒體爆出後,“沒有公車,不便看危橋”的言論引發眾怒,眾多網友批其為“孫連城”式話語。的確,危橋隨時會坍塌,而一旦橋塌很可能會出現重大人員傷亡事件。主管此方面的水利局工作人員卻以沒有公車為由就是不下去了解險情,簡直可以說是“置國家財產和群眾生命受到嚴重威脅於不顧”。對於這種心裡沒有群眾安危、懶政推諉的官員,就應該從嚴從重處罰。

然而當輿論將目光都集中於懶政的官員之時,事件中的另一關鍵詞“公車”,卻被大家不由自主地忽略了。事實上,此次熱點事件的背後同樣折射出了一個客觀存在且不容被忽視的問題——基層公車改革仍有“痛點”。

“沒有公車不下鄉”呼喚公車改革“後續動作”

緣 由

據《檢察日報》報道,湖南北部某縣副縣長王某目前配有一臺專車,按照中央車改意見,他屬於被改革對象。談起公車改革,作為既得利益者的他竟然特別贊同。不過,他也毫不避諱地表示,即使地方按照“5813”上浮30%後執行,車補標準還是偏低。

他表示,像他所在的貧困縣地域面積較大,且屬於山區,南北距離200公里,如果取消公車租車下鄉,靠“處級浮動30%後1040元”的車補,他每月基本只能下兩次鄉,而他所分管的安全生產、環保等工作,幾乎需要隔三岔五地下鄉檢查推動。“我一月工資也就3000塊,上有老下有小,不可能完全由自己掏錢補貼下鄉費用。”

作為既得利益者能贊同改革,毋庸贅言,王某是深明大義的。他也曾親口對記者說道:“從國家大局來講,實行公車改革真是好事,可以徹底解決行政成本過高且不受控制的弊端。”

那麼,問題來了——“沒公車就不願意下鄉”,這是懶政怠政、不甘奉獻的表現;那麼如果有官員開私車下鄉,且花費遠遠超過其車補時,我們是否該為其拍手叫好呢?那麼叫好之後,誰又該為這樣勤勉的幹部擔當、“買單”呢?

事實上,除了補貼問題之外,有文章還總結出兩類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是申請問題。在公車改革和強力反腐的大背景下,公車的使用申請報備審批等環節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一方面手續繁蕪、效率低下、申請困難,另一方面,單位公車數量陡降,除去“領導用車”,普通幹部用車就更是難上加難了,例如某縣食藥監局的聲音,“全縣共有4200多家食品藥品企業、餐廳飯店,就這麼2輛車,安排工作起來捉襟見肘”。而此次記者調查出鄱陽縣水利局共有4輛車。那麼這些車要經歷哪些步驟才能使用?暫時也沒有答案。

二是心態問題。發放適當補貼是公車改革的重要一環,可遺憾的是,有些領導幹部卻把車補當成了一種新福利,經常下鄉、花費較多的幹部反而比較吃虧,“幹得越少,賺得越多”。這就讓有些人就開始打“小九九”了。此外,在實際工作中還會出現一種“怪狀”,比如基層工作人員可能用車需求最多,補貼卻最少;或者同為科員,一個經常要下鄉,一個天天在辦公室,兩人的補貼卻相同。

由此來看,申請審批機制是否合理、車補制度是否落地生根、“私車公用”怎麼補償……這些都是此次事件背後折射出的車改問題。

在改革進程中,遇到難題是很平常的,關鍵是如何化解難題。好在從人民日報去年年底的調查來看,各地已經在進行方式方法上的探索。據該報記者採訪時瞭解到,在類似貴州這種山地面積居多、交通極不便利的偏遠地區,黨委政府已開始探索採取按距離遠近包乾交通費的辦法予以保障和解決。

像廣東、浙江、江蘇、安徽等省的一些地方,已開展或擬探索除憑票報銷差旅費外,允許採用交通費包乾等辦法,解決公共交通極不便利、緊急公務等特殊情況下的公務出行問題,以及基層幹部到偏遠地區基層下鄉開展工作等問題。安徽省蕪湖市工山鎮根據所轄行政村到鎮政府的遠近,將村子分為6類,按公務出行次數核定交通費,經公示和鎮長審批後發放。

雲南也制定了車補保障區域之外的中短途公務出行交通費用補貼辦法。其省財政廳專門下發通知,在規定區域內出差時,本人提供不了相關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票據的,憑經單位領導簽字批准的出差任務、目的地、往返時間等材料,作為報銷的憑據。補助個人的城市間交通費,在差旅費中列支。同時,個人按出差自然天數計算,每天仍可報銷80元的市內交通費。

此外,有的地方還採取提高鄉鎮公務人員補貼統籌比例,特別保障好出行任務重、遠的崗位和人員。有的地方則適度向基層傾斜配備車輛。比如,內蒙古壓縮自治區和市級車輛,向縣鄉基層傾斜配備,山區面積多的貴州省適度提高了鄉鎮保留車輛的數量。與此同時,很多地方還探索採用單位統籌、中短途交通費包乾等辦法支持在車補保障區域之外符合政策要求的“開私家車辦公務”行為。

反 思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說了這麼多,解局之道最終還是要靠落實。現階段,公車改革的“後續動作”很關鍵。例如:

要對公車改革的徹底性和全面性進行考察,瞭解掌握公車補貼落實的具體情況,別讓好制度、好政策總是“懸在半空”;

要完善改革後公車使用申請審批等制度,建立健全意見反饋機制,別讓使用車輛“出現卡殼”;

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處理好“公車私用”和“私車公用”的內在問題,讓不法者無處遁形,讓奉獻者有所安慰,別讓大公無私“心寒意冷”,最終建立公務出行便捷合理、交通費用節約可控、車輛管理規範透明、監管問責科學有效的新型公務用車制度。

此外,有一點也必須要再次重申。公車改革存在一些“痛點”,這是事實。但以此為理由少下鄉、不下鄉,不履行該盡的職責,未免牽強附會。

“沒有公車不下鄉”呼喚公車改革“後續動作”

回想新中國成立初時,幹部下鄉只需一雙草鞋,便可走遍千家萬戶。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幹部腳踏自行車,或騎摩托車,也照樣深入群眾,奔赴工作第一線。可見,有沒有心繫群眾的安危,有沒有服務群眾的信念,才是真正能否下鄉的關鍵。

END

來源 | 綜合 人民日報 人民網 檢察日報 江西網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