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唐朝王叔文變法:一場書生書氣的改革,終究才華撐不起野心'

"

在中國古代,非常明白“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道理,所以,朝代更替是一種變化,政策法令的改變也是一種變。唯一不變的,就是文化的傳承。在漫長的中國古代社會中,除了驚天動地的朝代變遷之外,在每一個朝代中,又存在著很多變法和改革。而今天所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場奇怪的改革。這場改革,就是唐朝的王叔文改革。

"

在中國古代,非常明白“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道理,所以,朝代更替是一種變化,政策法令的改變也是一種變。唯一不變的,就是文化的傳承。在漫長的中國古代社會中,除了驚天動地的朝代變遷之外,在每一個朝代中,又存在著很多變法和改革。而今天所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場奇怪的改革。這場改革,就是唐朝的王叔文改革。

淺談唐朝王叔文變法:一場書生書氣的改革,終究才華撐不起野心

左起:劉禹錫,韋執誼,王叔文,柳宗元,王伾

王叔文的身後爭議

對於王叔文的改革,在歷史上的名氣並不大,但在文學史上卻有著相當獨特的地位。大文豪柳宗元、劉禹錫,他們在被貶謫之時,把那種憤懣之情,寄託在文章之中,因為他們的名氣,以及他們流傳千古的文章,讓很多人知道了他們的經歷,也知道了王叔文變法。

因為很多人對柳宗元、劉禹錫等人的崇拜,在潛意識中,認定王叔文變法是正義的,是進步的,也是充滿悲壯意味的。但當我們翻開歷史典籍之後,卻發現一些不一樣的問題,很多人對王叔文的改革,並不滿意,甚至產生很大的敵意。不但在當時如此,在後世也是如此。讓這次改革運動,飽受爭議。

"

在中國古代,非常明白“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道理,所以,朝代更替是一種變化,政策法令的改變也是一種變。唯一不變的,就是文化的傳承。在漫長的中國古代社會中,除了驚天動地的朝代變遷之外,在每一個朝代中,又存在著很多變法和改革。而今天所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場奇怪的改革。這場改革,就是唐朝的王叔文改革。

淺談唐朝王叔文變法:一場書生書氣的改革,終究才華撐不起野心

左起:劉禹錫,韋執誼,王叔文,柳宗元,王伾

王叔文的身後爭議

對於王叔文的改革,在歷史上的名氣並不大,但在文學史上卻有著相當獨特的地位。大文豪柳宗元、劉禹錫,他們在被貶謫之時,把那種憤懣之情,寄託在文章之中,因為他們的名氣,以及他們流傳千古的文章,讓很多人知道了他們的經歷,也知道了王叔文變法。

因為很多人對柳宗元、劉禹錫等人的崇拜,在潛意識中,認定王叔文變法是正義的,是進步的,也是充滿悲壯意味的。但當我們翻開歷史典籍之後,卻發現一些不一樣的問題,很多人對王叔文的改革,並不滿意,甚至產生很大的敵意。不但在當時如此,在後世也是如此。讓這次改革運動,飽受爭議。

淺談唐朝王叔文變法:一場書生書氣的改革,終究才華撐不起野心

在舊唐書中評價為:“執誼、叔文,乘時多僻,而欲斡運六合,斟酌萬幾;劉、柳諸生,逐臭市利,何狂妄之甚也!”

而新唐書,縱然歐陽修宋祁等人是文人,但對於王叔文的評價,也相當不客氣:“叔文沾沾小人,竊天下柄,與陽虎取大弓《春秋》書為盜無以異。宗元等橈節從之,徼倖一時,貪帝病昏,抑太子之明,規權遂私。”

到了明朝時期,王夫之對於王叔文的評價,似乎有了一些緩和,但仔細想來,也是非常不客氣的:“王伾、王叔文以邪名古今,二韓、劉、柳皆一時之選,韋執誼具有清望,一為所引,不可複列於士類,惡聲一播,史氏極其貶誚,若將與趙高、宇文化及同其凶逆者,平心以考其所為,亦何至此哉!”,顯然,王夫之對於史料中針對王叔文的評價,實際上存在很多疑惑,很有幫王叔文平反的態度。但問題是,王夫之將王叔文和趙高,宇文化及相比較,難道不是一種高級黑嗎?

"

在中國古代,非常明白“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道理,所以,朝代更替是一種變化,政策法令的改變也是一種變。唯一不變的,就是文化的傳承。在漫長的中國古代社會中,除了驚天動地的朝代變遷之外,在每一個朝代中,又存在著很多變法和改革。而今天所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場奇怪的改革。這場改革,就是唐朝的王叔文改革。

淺談唐朝王叔文變法:一場書生書氣的改革,終究才華撐不起野心

左起:劉禹錫,韋執誼,王叔文,柳宗元,王伾

王叔文的身後爭議

對於王叔文的改革,在歷史上的名氣並不大,但在文學史上卻有著相當獨特的地位。大文豪柳宗元、劉禹錫,他們在被貶謫之時,把那種憤懣之情,寄託在文章之中,因為他們的名氣,以及他們流傳千古的文章,讓很多人知道了他們的經歷,也知道了王叔文變法。

因為很多人對柳宗元、劉禹錫等人的崇拜,在潛意識中,認定王叔文變法是正義的,是進步的,也是充滿悲壯意味的。但當我們翻開歷史典籍之後,卻發現一些不一樣的問題,很多人對王叔文的改革,並不滿意,甚至產生很大的敵意。不但在當時如此,在後世也是如此。讓這次改革運動,飽受爭議。

淺談唐朝王叔文變法:一場書生書氣的改革,終究才華撐不起野心

在舊唐書中評價為:“執誼、叔文,乘時多僻,而欲斡運六合,斟酌萬幾;劉、柳諸生,逐臭市利,何狂妄之甚也!”

而新唐書,縱然歐陽修宋祁等人是文人,但對於王叔文的評價,也相當不客氣:“叔文沾沾小人,竊天下柄,與陽虎取大弓《春秋》書為盜無以異。宗元等橈節從之,徼倖一時,貪帝病昏,抑太子之明,規權遂私。”

到了明朝時期,王夫之對於王叔文的評價,似乎有了一些緩和,但仔細想來,也是非常不客氣的:“王伾、王叔文以邪名古今,二韓、劉、柳皆一時之選,韋執誼具有清望,一為所引,不可複列於士類,惡聲一播,史氏極其貶誚,若將與趙高、宇文化及同其凶逆者,平心以考其所為,亦何至此哉!”,顯然,王夫之對於史料中針對王叔文的評價,實際上存在很多疑惑,很有幫王叔文平反的態度。但問題是,王夫之將王叔文和趙高,宇文化及相比較,難道不是一種高級黑嗎?

淺談唐朝王叔文變法:一場書生書氣的改革,終究才華撐不起野心

而對於王叔文,最為正面的評價,要數清代史學家王鳴盛的評價,“叔文行政,上利於國,下利於民,獨不利於弄權之閹臣,跋扈之強藩。”這也算是最正面的評價,但顯然,這樣的評價,並不能算是王叔文的主流評價。

在新舊唐書,資治通鑑等史料,都用了很大篇幅記載王叔文的改革,從這些史料上記載可以看出,王叔文是一個想幹事卻不會幹事的人,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他的才華撐不起他的野心。

兩大頑疾和理想化的文人

在我以前的文章中說過了唐德宗的很多事情。他是一個很想幹事,但卻處處虎頭蛇尾的君王。因此,在唐德宗後期,唐王朝出現了兩大頑疾,第一大頑疾是藩鎮。雖然那個時候,藩鎮勢力被削弱,他們只是蟄伏起來,表面上很聽話,但內心依然有著割據地方,當土皇帝的想法。朝廷沒有足夠的力量去解決這種問題,只能保持現在的均衡狀態。

"

在中國古代,非常明白“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道理,所以,朝代更替是一種變化,政策法令的改變也是一種變。唯一不變的,就是文化的傳承。在漫長的中國古代社會中,除了驚天動地的朝代變遷之外,在每一個朝代中,又存在著很多變法和改革。而今天所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場奇怪的改革。這場改革,就是唐朝的王叔文改革。

淺談唐朝王叔文變法:一場書生書氣的改革,終究才華撐不起野心

左起:劉禹錫,韋執誼,王叔文,柳宗元,王伾

王叔文的身後爭議

對於王叔文的改革,在歷史上的名氣並不大,但在文學史上卻有著相當獨特的地位。大文豪柳宗元、劉禹錫,他們在被貶謫之時,把那種憤懣之情,寄託在文章之中,因為他們的名氣,以及他們流傳千古的文章,讓很多人知道了他們的經歷,也知道了王叔文變法。

因為很多人對柳宗元、劉禹錫等人的崇拜,在潛意識中,認定王叔文變法是正義的,是進步的,也是充滿悲壯意味的。但當我們翻開歷史典籍之後,卻發現一些不一樣的問題,很多人對王叔文的改革,並不滿意,甚至產生很大的敵意。不但在當時如此,在後世也是如此。讓這次改革運動,飽受爭議。

淺談唐朝王叔文變法:一場書生書氣的改革,終究才華撐不起野心

在舊唐書中評價為:“執誼、叔文,乘時多僻,而欲斡運六合,斟酌萬幾;劉、柳諸生,逐臭市利,何狂妄之甚也!”

而新唐書,縱然歐陽修宋祁等人是文人,但對於王叔文的評價,也相當不客氣:“叔文沾沾小人,竊天下柄,與陽虎取大弓《春秋》書為盜無以異。宗元等橈節從之,徼倖一時,貪帝病昏,抑太子之明,規權遂私。”

到了明朝時期,王夫之對於王叔文的評價,似乎有了一些緩和,但仔細想來,也是非常不客氣的:“王伾、王叔文以邪名古今,二韓、劉、柳皆一時之選,韋執誼具有清望,一為所引,不可複列於士類,惡聲一播,史氏極其貶誚,若將與趙高、宇文化及同其凶逆者,平心以考其所為,亦何至此哉!”,顯然,王夫之對於史料中針對王叔文的評價,實際上存在很多疑惑,很有幫王叔文平反的態度。但問題是,王夫之將王叔文和趙高,宇文化及相比較,難道不是一種高級黑嗎?

淺談唐朝王叔文變法:一場書生書氣的改革,終究才華撐不起野心

而對於王叔文,最為正面的評價,要數清代史學家王鳴盛的評價,“叔文行政,上利於國,下利於民,獨不利於弄權之閹臣,跋扈之強藩。”這也算是最正面的評價,但顯然,這樣的評價,並不能算是王叔文的主流評價。

在新舊唐書,資治通鑑等史料,都用了很大篇幅記載王叔文的改革,從這些史料上記載可以看出,王叔文是一個想幹事卻不會幹事的人,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他的才華撐不起他的野心。

兩大頑疾和理想化的文人

在我以前的文章中說過了唐德宗的很多事情。他是一個很想幹事,但卻處處虎頭蛇尾的君王。因此,在唐德宗後期,唐王朝出現了兩大頑疾,第一大頑疾是藩鎮。雖然那個時候,藩鎮勢力被削弱,他們只是蟄伏起來,表面上很聽話,但內心依然有著割據地方,當土皇帝的想法。朝廷沒有足夠的力量去解決這種問題,只能保持現在的均衡狀態。

淺談唐朝王叔文變法:一場書生書氣的改革,終究才華撐不起野心

第二大頑疾是宦官專權,在唐德宗初期,唐德宗以極大的決心限制宦官的勢力,一度把宦官打壓的很慘。但當涇原兵變發生後,唐德宗開始不再相信武將,於是,再次重用宦官,從而制約武將。這種制約讓唐軍的戰鬥力削弱,卻奇蹟般的形成一種微妙的政治平衡。

在很多後世的史料中,都認為宦官和藩鎮是唐王朝的兩大頑疾。但如果從當時形勢分析來看,這兩大頑疾,恰好是讓唐王朝在安史之亂過後,又延續一百五十多年的法寶。因為,看似的兩大頑疾,卻出現了以毒攻毒的奇效,讓政治局勢,地方和中央的局勢,完全均衡。國家從此穩定下來,近一百年未出現像安史之亂一樣的全國性大動亂。直到黃巢起義將這種均衡徹底打破。

其實,如果可以設身處地的站在當時的立場看,王叔文的改革,並不符合國情,不但不會讓唐王朝走向中興,反而會在大刀闊斧的改革後,讓唐王朝再次陷入混亂之中,就好像唐德宗那時一樣。

"

在中國古代,非常明白“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道理,所以,朝代更替是一種變化,政策法令的改變也是一種變。唯一不變的,就是文化的傳承。在漫長的中國古代社會中,除了驚天動地的朝代變遷之外,在每一個朝代中,又存在著很多變法和改革。而今天所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場奇怪的改革。這場改革,就是唐朝的王叔文改革。

淺談唐朝王叔文變法:一場書生書氣的改革,終究才華撐不起野心

左起:劉禹錫,韋執誼,王叔文,柳宗元,王伾

王叔文的身後爭議

對於王叔文的改革,在歷史上的名氣並不大,但在文學史上卻有著相當獨特的地位。大文豪柳宗元、劉禹錫,他們在被貶謫之時,把那種憤懣之情,寄託在文章之中,因為他們的名氣,以及他們流傳千古的文章,讓很多人知道了他們的經歷,也知道了王叔文變法。

因為很多人對柳宗元、劉禹錫等人的崇拜,在潛意識中,認定王叔文變法是正義的,是進步的,也是充滿悲壯意味的。但當我們翻開歷史典籍之後,卻發現一些不一樣的問題,很多人對王叔文的改革,並不滿意,甚至產生很大的敵意。不但在當時如此,在後世也是如此。讓這次改革運動,飽受爭議。

淺談唐朝王叔文變法:一場書生書氣的改革,終究才華撐不起野心

在舊唐書中評價為:“執誼、叔文,乘時多僻,而欲斡運六合,斟酌萬幾;劉、柳諸生,逐臭市利,何狂妄之甚也!”

而新唐書,縱然歐陽修宋祁等人是文人,但對於王叔文的評價,也相當不客氣:“叔文沾沾小人,竊天下柄,與陽虎取大弓《春秋》書為盜無以異。宗元等橈節從之,徼倖一時,貪帝病昏,抑太子之明,規權遂私。”

到了明朝時期,王夫之對於王叔文的評價,似乎有了一些緩和,但仔細想來,也是非常不客氣的:“王伾、王叔文以邪名古今,二韓、劉、柳皆一時之選,韋執誼具有清望,一為所引,不可複列於士類,惡聲一播,史氏極其貶誚,若將與趙高、宇文化及同其凶逆者,平心以考其所為,亦何至此哉!”,顯然,王夫之對於史料中針對王叔文的評價,實際上存在很多疑惑,很有幫王叔文平反的態度。但問題是,王夫之將王叔文和趙高,宇文化及相比較,難道不是一種高級黑嗎?

淺談唐朝王叔文變法:一場書生書氣的改革,終究才華撐不起野心

而對於王叔文,最為正面的評價,要數清代史學家王鳴盛的評價,“叔文行政,上利於國,下利於民,獨不利於弄權之閹臣,跋扈之強藩。”這也算是最正面的評價,但顯然,這樣的評價,並不能算是王叔文的主流評價。

在新舊唐書,資治通鑑等史料,都用了很大篇幅記載王叔文的改革,從這些史料上記載可以看出,王叔文是一個想幹事卻不會幹事的人,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他的才華撐不起他的野心。

兩大頑疾和理想化的文人

在我以前的文章中說過了唐德宗的很多事情。他是一個很想幹事,但卻處處虎頭蛇尾的君王。因此,在唐德宗後期,唐王朝出現了兩大頑疾,第一大頑疾是藩鎮。雖然那個時候,藩鎮勢力被削弱,他們只是蟄伏起來,表面上很聽話,但內心依然有著割據地方,當土皇帝的想法。朝廷沒有足夠的力量去解決這種問題,只能保持現在的均衡狀態。

淺談唐朝王叔文變法:一場書生書氣的改革,終究才華撐不起野心

第二大頑疾是宦官專權,在唐德宗初期,唐德宗以極大的決心限制宦官的勢力,一度把宦官打壓的很慘。但當涇原兵變發生後,唐德宗開始不再相信武將,於是,再次重用宦官,從而制約武將。這種制約讓唐軍的戰鬥力削弱,卻奇蹟般的形成一種微妙的政治平衡。

在很多後世的史料中,都認為宦官和藩鎮是唐王朝的兩大頑疾。但如果從當時形勢分析來看,這兩大頑疾,恰好是讓唐王朝在安史之亂過後,又延續一百五十多年的法寶。因為,看似的兩大頑疾,卻出現了以毒攻毒的奇效,讓政治局勢,地方和中央的局勢,完全均衡。國家從此穩定下來,近一百年未出現像安史之亂一樣的全國性大動亂。直到黃巢起義將這種均衡徹底打破。

其實,如果可以設身處地的站在當時的立場看,王叔文的改革,並不符合國情,不但不會讓唐王朝走向中興,反而會在大刀闊斧的改革後,讓唐王朝再次陷入混亂之中,就好像唐德宗那時一樣。

淺談唐朝王叔文變法:一場書生書氣的改革,終究才華撐不起野心

因此,當王叔文將改革的矛頭指向宦官和藩鎮,就意味著他已經失敗了。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不但是骨感,而且相當殘酷。無論再殘酷,現實依舊是現實。而王叔文,顯然對於這樣的現實,並沒有太深刻的理解。

在資治通鑑中,是這樣說的:叔文譎詭多計,自言讀書知治道,乘間常為太子言民間疾苦。毫無疑問,王叔文雖然比較狡猾,但是一個有良知的儒者,他是心繫百姓的,雖然唐順宗當皇帝的時間很短,只有八個月,但為人寬厚,當太子二十多年,“天下陰受其利”,因此,這兩個人實際上有很多的共同語言。

從唐順宗的幕僚,一直到權傾朝野,王叔文一直用自己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理想。通過一系列的政策,來緩和唐德宗後期的社會矛盾。這些政策,是很有效也很能看到成果的。但卻並沒有太多的新意。在唐德宗執政初期,也採用了類似的手段,甚至說,很多皇帝,在一開始時,都會用這樣的方式來體現自己的價值。

"

在中國古代,非常明白“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道理,所以,朝代更替是一種變化,政策法令的改變也是一種變。唯一不變的,就是文化的傳承。在漫長的中國古代社會中,除了驚天動地的朝代變遷之外,在每一個朝代中,又存在著很多變法和改革。而今天所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場奇怪的改革。這場改革,就是唐朝的王叔文改革。

淺談唐朝王叔文變法:一場書生書氣的改革,終究才華撐不起野心

左起:劉禹錫,韋執誼,王叔文,柳宗元,王伾

王叔文的身後爭議

對於王叔文的改革,在歷史上的名氣並不大,但在文學史上卻有著相當獨特的地位。大文豪柳宗元、劉禹錫,他們在被貶謫之時,把那種憤懣之情,寄託在文章之中,因為他們的名氣,以及他們流傳千古的文章,讓很多人知道了他們的經歷,也知道了王叔文變法。

因為很多人對柳宗元、劉禹錫等人的崇拜,在潛意識中,認定王叔文變法是正義的,是進步的,也是充滿悲壯意味的。但當我們翻開歷史典籍之後,卻發現一些不一樣的問題,很多人對王叔文的改革,並不滿意,甚至產生很大的敵意。不但在當時如此,在後世也是如此。讓這次改革運動,飽受爭議。

淺談唐朝王叔文變法:一場書生書氣的改革,終究才華撐不起野心

在舊唐書中評價為:“執誼、叔文,乘時多僻,而欲斡運六合,斟酌萬幾;劉、柳諸生,逐臭市利,何狂妄之甚也!”

而新唐書,縱然歐陽修宋祁等人是文人,但對於王叔文的評價,也相當不客氣:“叔文沾沾小人,竊天下柄,與陽虎取大弓《春秋》書為盜無以異。宗元等橈節從之,徼倖一時,貪帝病昏,抑太子之明,規權遂私。”

到了明朝時期,王夫之對於王叔文的評價,似乎有了一些緩和,但仔細想來,也是非常不客氣的:“王伾、王叔文以邪名古今,二韓、劉、柳皆一時之選,韋執誼具有清望,一為所引,不可複列於士類,惡聲一播,史氏極其貶誚,若將與趙高、宇文化及同其凶逆者,平心以考其所為,亦何至此哉!”,顯然,王夫之對於史料中針對王叔文的評價,實際上存在很多疑惑,很有幫王叔文平反的態度。但問題是,王夫之將王叔文和趙高,宇文化及相比較,難道不是一種高級黑嗎?

淺談唐朝王叔文變法:一場書生書氣的改革,終究才華撐不起野心

而對於王叔文,最為正面的評價,要數清代史學家王鳴盛的評價,“叔文行政,上利於國,下利於民,獨不利於弄權之閹臣,跋扈之強藩。”這也算是最正面的評價,但顯然,這樣的評價,並不能算是王叔文的主流評價。

在新舊唐書,資治通鑑等史料,都用了很大篇幅記載王叔文的改革,從這些史料上記載可以看出,王叔文是一個想幹事卻不會幹事的人,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他的才華撐不起他的野心。

兩大頑疾和理想化的文人

在我以前的文章中說過了唐德宗的很多事情。他是一個很想幹事,但卻處處虎頭蛇尾的君王。因此,在唐德宗後期,唐王朝出現了兩大頑疾,第一大頑疾是藩鎮。雖然那個時候,藩鎮勢力被削弱,他們只是蟄伏起來,表面上很聽話,但內心依然有著割據地方,當土皇帝的想法。朝廷沒有足夠的力量去解決這種問題,只能保持現在的均衡狀態。

淺談唐朝王叔文變法:一場書生書氣的改革,終究才華撐不起野心

第二大頑疾是宦官專權,在唐德宗初期,唐德宗以極大的決心限制宦官的勢力,一度把宦官打壓的很慘。但當涇原兵變發生後,唐德宗開始不再相信武將,於是,再次重用宦官,從而制約武將。這種制約讓唐軍的戰鬥力削弱,卻奇蹟般的形成一種微妙的政治平衡。

在很多後世的史料中,都認為宦官和藩鎮是唐王朝的兩大頑疾。但如果從當時形勢分析來看,這兩大頑疾,恰好是讓唐王朝在安史之亂過後,又延續一百五十多年的法寶。因為,看似的兩大頑疾,卻出現了以毒攻毒的奇效,讓政治局勢,地方和中央的局勢,完全均衡。國家從此穩定下來,近一百年未出現像安史之亂一樣的全國性大動亂。直到黃巢起義將這種均衡徹底打破。

其實,如果可以設身處地的站在當時的立場看,王叔文的改革,並不符合國情,不但不會讓唐王朝走向中興,反而會在大刀闊斧的改革後,讓唐王朝再次陷入混亂之中,就好像唐德宗那時一樣。

淺談唐朝王叔文變法:一場書生書氣的改革,終究才華撐不起野心

因此,當王叔文將改革的矛頭指向宦官和藩鎮,就意味著他已經失敗了。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不但是骨感,而且相當殘酷。無論再殘酷,現實依舊是現實。而王叔文,顯然對於這樣的現實,並沒有太深刻的理解。

在資治通鑑中,是這樣說的:叔文譎詭多計,自言讀書知治道,乘間常為太子言民間疾苦。毫無疑問,王叔文雖然比較狡猾,但是一個有良知的儒者,他是心繫百姓的,雖然唐順宗當皇帝的時間很短,只有八個月,但為人寬厚,當太子二十多年,“天下陰受其利”,因此,這兩個人實際上有很多的共同語言。

從唐順宗的幕僚,一直到權傾朝野,王叔文一直用自己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理想。通過一系列的政策,來緩和唐德宗後期的社會矛盾。這些政策,是很有效也很能看到成果的。但卻並沒有太多的新意。在唐德宗執政初期,也採用了類似的手段,甚至說,很多皇帝,在一開始時,都會用這樣的方式來體現自己的價值。

淺談唐朝王叔文變法:一場書生書氣的改革,終究才華撐不起野心

這些功勞顯然不算什麼大功勞。但王叔文卻認為,這是他改革成功的開端。天真的王叔文開始尋求更徹底的改革。於是,開始拉攏很多黨羽,來實現自己的最高理想。

這是一個書生加內侍的小圈子,與韓泰、柳宗元、劉禹錫、陳諫、凌準、韓曄唱和,曰管,曰葛,曰伊,曰周,凡其黨僴然自得,謂天下無人。這些以詩人、文學家、書生為主要成分的團體,很有些曲高和寡的感覺,甚至有幾分書呆子氣。在別人眼中的書呆子氣,在他們自己眼中卻成了陽春白雪,甚至開始自比管仲,伊尹,周公等人。這種目中無人,讓王叔文團體驕傲的認為,自己已經獲得了主動權。

於是,王叔文的團體,開始不斷的擴大朋友圈,甚至誇張到一天可以升遷數人。這種瘋狂的擴充朋友圈,帶有很多的情感和主觀想法,也過於理想化。當王叔文的勢力越來越強,朋友圈越來越大的時候,卻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他們沒有實權。

打臉的事情很快發生,叔文在省署,不復舉其職事,引其黨與竊語,謀奪內官兵柄,乃以故將範希朝統京西北諸鎮行營兵馬使,韓泰副之,這是王叔文等人第一次將槍頭對準宦官勢力。令王叔文等人尷尬的事情發生了,中人始悟兵柄為叔文所奪,中尉乃止諸鎮無以兵馬入。不知道王叔文用了什麼法子,宦官們居然集體大腦短路,沒有發現王叔文的意圖,當宦官們發現了他們的意圖,居然後發先至,於是,沒有人再聽王叔文等人的命令。

"

在中國古代,非常明白“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道理,所以,朝代更替是一種變化,政策法令的改變也是一種變。唯一不變的,就是文化的傳承。在漫長的中國古代社會中,除了驚天動地的朝代變遷之外,在每一個朝代中,又存在著很多變法和改革。而今天所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場奇怪的改革。這場改革,就是唐朝的王叔文改革。

淺談唐朝王叔文變法:一場書生書氣的改革,終究才華撐不起野心

左起:劉禹錫,韋執誼,王叔文,柳宗元,王伾

王叔文的身後爭議

對於王叔文的改革,在歷史上的名氣並不大,但在文學史上卻有著相當獨特的地位。大文豪柳宗元、劉禹錫,他們在被貶謫之時,把那種憤懣之情,寄託在文章之中,因為他們的名氣,以及他們流傳千古的文章,讓很多人知道了他們的經歷,也知道了王叔文變法。

因為很多人對柳宗元、劉禹錫等人的崇拜,在潛意識中,認定王叔文變法是正義的,是進步的,也是充滿悲壯意味的。但當我們翻開歷史典籍之後,卻發現一些不一樣的問題,很多人對王叔文的改革,並不滿意,甚至產生很大的敵意。不但在當時如此,在後世也是如此。讓這次改革運動,飽受爭議。

淺談唐朝王叔文變法:一場書生書氣的改革,終究才華撐不起野心

在舊唐書中評價為:“執誼、叔文,乘時多僻,而欲斡運六合,斟酌萬幾;劉、柳諸生,逐臭市利,何狂妄之甚也!”

而新唐書,縱然歐陽修宋祁等人是文人,但對於王叔文的評價,也相當不客氣:“叔文沾沾小人,竊天下柄,與陽虎取大弓《春秋》書為盜無以異。宗元等橈節從之,徼倖一時,貪帝病昏,抑太子之明,規權遂私。”

到了明朝時期,王夫之對於王叔文的評價,似乎有了一些緩和,但仔細想來,也是非常不客氣的:“王伾、王叔文以邪名古今,二韓、劉、柳皆一時之選,韋執誼具有清望,一為所引,不可複列於士類,惡聲一播,史氏極其貶誚,若將與趙高、宇文化及同其凶逆者,平心以考其所為,亦何至此哉!”,顯然,王夫之對於史料中針對王叔文的評價,實際上存在很多疑惑,很有幫王叔文平反的態度。但問題是,王夫之將王叔文和趙高,宇文化及相比較,難道不是一種高級黑嗎?

淺談唐朝王叔文變法:一場書生書氣的改革,終究才華撐不起野心

而對於王叔文,最為正面的評價,要數清代史學家王鳴盛的評價,“叔文行政,上利於國,下利於民,獨不利於弄權之閹臣,跋扈之強藩。”這也算是最正面的評價,但顯然,這樣的評價,並不能算是王叔文的主流評價。

在新舊唐書,資治通鑑等史料,都用了很大篇幅記載王叔文的改革,從這些史料上記載可以看出,王叔文是一個想幹事卻不會幹事的人,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他的才華撐不起他的野心。

兩大頑疾和理想化的文人

在我以前的文章中說過了唐德宗的很多事情。他是一個很想幹事,但卻處處虎頭蛇尾的君王。因此,在唐德宗後期,唐王朝出現了兩大頑疾,第一大頑疾是藩鎮。雖然那個時候,藩鎮勢力被削弱,他們只是蟄伏起來,表面上很聽話,但內心依然有著割據地方,當土皇帝的想法。朝廷沒有足夠的力量去解決這種問題,只能保持現在的均衡狀態。

淺談唐朝王叔文變法:一場書生書氣的改革,終究才華撐不起野心

第二大頑疾是宦官專權,在唐德宗初期,唐德宗以極大的決心限制宦官的勢力,一度把宦官打壓的很慘。但當涇原兵變發生後,唐德宗開始不再相信武將,於是,再次重用宦官,從而制約武將。這種制約讓唐軍的戰鬥力削弱,卻奇蹟般的形成一種微妙的政治平衡。

在很多後世的史料中,都認為宦官和藩鎮是唐王朝的兩大頑疾。但如果從當時形勢分析來看,這兩大頑疾,恰好是讓唐王朝在安史之亂過後,又延續一百五十多年的法寶。因為,看似的兩大頑疾,卻出現了以毒攻毒的奇效,讓政治局勢,地方和中央的局勢,完全均衡。國家從此穩定下來,近一百年未出現像安史之亂一樣的全國性大動亂。直到黃巢起義將這種均衡徹底打破。

其實,如果可以設身處地的站在當時的立場看,王叔文的改革,並不符合國情,不但不會讓唐王朝走向中興,反而會在大刀闊斧的改革後,讓唐王朝再次陷入混亂之中,就好像唐德宗那時一樣。

淺談唐朝王叔文變法:一場書生書氣的改革,終究才華撐不起野心

因此,當王叔文將改革的矛頭指向宦官和藩鎮,就意味著他已經失敗了。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不但是骨感,而且相當殘酷。無論再殘酷,現實依舊是現實。而王叔文,顯然對於這樣的現實,並沒有太深刻的理解。

在資治通鑑中,是這樣說的:叔文譎詭多計,自言讀書知治道,乘間常為太子言民間疾苦。毫無疑問,王叔文雖然比較狡猾,但是一個有良知的儒者,他是心繫百姓的,雖然唐順宗當皇帝的時間很短,只有八個月,但為人寬厚,當太子二十多年,“天下陰受其利”,因此,這兩個人實際上有很多的共同語言。

從唐順宗的幕僚,一直到權傾朝野,王叔文一直用自己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理想。通過一系列的政策,來緩和唐德宗後期的社會矛盾。這些政策,是很有效也很能看到成果的。但卻並沒有太多的新意。在唐德宗執政初期,也採用了類似的手段,甚至說,很多皇帝,在一開始時,都會用這樣的方式來體現自己的價值。

淺談唐朝王叔文變法:一場書生書氣的改革,終究才華撐不起野心

這些功勞顯然不算什麼大功勞。但王叔文卻認為,這是他改革成功的開端。天真的王叔文開始尋求更徹底的改革。於是,開始拉攏很多黨羽,來實現自己的最高理想。

這是一個書生加內侍的小圈子,與韓泰、柳宗元、劉禹錫、陳諫、凌準、韓曄唱和,曰管,曰葛,曰伊,曰周,凡其黨僴然自得,謂天下無人。這些以詩人、文學家、書生為主要成分的團體,很有些曲高和寡的感覺,甚至有幾分書呆子氣。在別人眼中的書呆子氣,在他們自己眼中卻成了陽春白雪,甚至開始自比管仲,伊尹,周公等人。這種目中無人,讓王叔文團體驕傲的認為,自己已經獲得了主動權。

於是,王叔文的團體,開始不斷的擴大朋友圈,甚至誇張到一天可以升遷數人。這種瘋狂的擴充朋友圈,帶有很多的情感和主觀想法,也過於理想化。當王叔文的勢力越來越強,朋友圈越來越大的時候,卻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他們沒有實權。

打臉的事情很快發生,叔文在省署,不復舉其職事,引其黨與竊語,謀奪內官兵柄,乃以故將範希朝統京西北諸鎮行營兵馬使,韓泰副之,這是王叔文等人第一次將槍頭對準宦官勢力。令王叔文等人尷尬的事情發生了,中人始悟兵柄為叔文所奪,中尉乃止諸鎮無以兵馬入。不知道王叔文用了什麼法子,宦官們居然集體大腦短路,沒有發現王叔文的意圖,當宦官們發現了他們的意圖,居然後發先至,於是,沒有人再聽王叔文等人的命令。

淺談唐朝王叔文變法:一場書生書氣的改革,終究才華撐不起野心

在絕對的實力面前,王叔文組建的龐大朋友圈,顯然是不堪一擊的。但書生意氣的王叔文,有了一種不撞南牆不回頭的狠勁,雖然這種狠勁聽起來非常燃,也很熱血,可是,在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中,是絕對致命的弱點。

王叔文等人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根本,反而做出了自掘墳墓的事情。先前說了,王叔文真正目的是為了解決宦官專權和藩鎮割據,第一個頑疾沒有解決,王叔文等人並沒有靜下心來分析問題所在。只是急匆匆的開始剷除第二個頑疾。藩鎮割據。

而王叔文第一個選擇下手的,是一個根本不可以得罪的人,韋皋。這個人的事蹟,根本不需要多說,這個人的根基,完全不亞於河北三鎮。這樣一個足以和河北三鎮抗衡的強大勢力,卻不是可以剷除的對象。而是應該拉攏的對象,而韋皋,也的確願意和王叔文等人交好。

在《劍橋中國隋唐史》中,對於韋皋和河北三鎮的區別,有了非常中肯的評論,他具有無可比擬的機會使自己所治的藩鎮成為一個高度自治的地區,以致與東北諸節度使毫無二致。主要的區別是他一直堅定地忠於皇帝,並貢獻鉅額財富以表示他的忠心。

"

在中國古代,非常明白“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道理,所以,朝代更替是一種變化,政策法令的改變也是一種變。唯一不變的,就是文化的傳承。在漫長的中國古代社會中,除了驚天動地的朝代變遷之外,在每一個朝代中,又存在著很多變法和改革。而今天所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場奇怪的改革。這場改革,就是唐朝的王叔文改革。

淺談唐朝王叔文變法:一場書生書氣的改革,終究才華撐不起野心

左起:劉禹錫,韋執誼,王叔文,柳宗元,王伾

王叔文的身後爭議

對於王叔文的改革,在歷史上的名氣並不大,但在文學史上卻有著相當獨特的地位。大文豪柳宗元、劉禹錫,他們在被貶謫之時,把那種憤懣之情,寄託在文章之中,因為他們的名氣,以及他們流傳千古的文章,讓很多人知道了他們的經歷,也知道了王叔文變法。

因為很多人對柳宗元、劉禹錫等人的崇拜,在潛意識中,認定王叔文變法是正義的,是進步的,也是充滿悲壯意味的。但當我們翻開歷史典籍之後,卻發現一些不一樣的問題,很多人對王叔文的改革,並不滿意,甚至產生很大的敵意。不但在當時如此,在後世也是如此。讓這次改革運動,飽受爭議。

淺談唐朝王叔文變法:一場書生書氣的改革,終究才華撐不起野心

在舊唐書中評價為:“執誼、叔文,乘時多僻,而欲斡運六合,斟酌萬幾;劉、柳諸生,逐臭市利,何狂妄之甚也!”

而新唐書,縱然歐陽修宋祁等人是文人,但對於王叔文的評價,也相當不客氣:“叔文沾沾小人,竊天下柄,與陽虎取大弓《春秋》書為盜無以異。宗元等橈節從之,徼倖一時,貪帝病昏,抑太子之明,規權遂私。”

到了明朝時期,王夫之對於王叔文的評價,似乎有了一些緩和,但仔細想來,也是非常不客氣的:“王伾、王叔文以邪名古今,二韓、劉、柳皆一時之選,韋執誼具有清望,一為所引,不可複列於士類,惡聲一播,史氏極其貶誚,若將與趙高、宇文化及同其凶逆者,平心以考其所為,亦何至此哉!”,顯然,王夫之對於史料中針對王叔文的評價,實際上存在很多疑惑,很有幫王叔文平反的態度。但問題是,王夫之將王叔文和趙高,宇文化及相比較,難道不是一種高級黑嗎?

淺談唐朝王叔文變法:一場書生書氣的改革,終究才華撐不起野心

而對於王叔文,最為正面的評價,要數清代史學家王鳴盛的評價,“叔文行政,上利於國,下利於民,獨不利於弄權之閹臣,跋扈之強藩。”這也算是最正面的評價,但顯然,這樣的評價,並不能算是王叔文的主流評價。

在新舊唐書,資治通鑑等史料,都用了很大篇幅記載王叔文的改革,從這些史料上記載可以看出,王叔文是一個想幹事卻不會幹事的人,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他的才華撐不起他的野心。

兩大頑疾和理想化的文人

在我以前的文章中說過了唐德宗的很多事情。他是一個很想幹事,但卻處處虎頭蛇尾的君王。因此,在唐德宗後期,唐王朝出現了兩大頑疾,第一大頑疾是藩鎮。雖然那個時候,藩鎮勢力被削弱,他們只是蟄伏起來,表面上很聽話,但內心依然有著割據地方,當土皇帝的想法。朝廷沒有足夠的力量去解決這種問題,只能保持現在的均衡狀態。

淺談唐朝王叔文變法:一場書生書氣的改革,終究才華撐不起野心

第二大頑疾是宦官專權,在唐德宗初期,唐德宗以極大的決心限制宦官的勢力,一度把宦官打壓的很慘。但當涇原兵變發生後,唐德宗開始不再相信武將,於是,再次重用宦官,從而制約武將。這種制約讓唐軍的戰鬥力削弱,卻奇蹟般的形成一種微妙的政治平衡。

在很多後世的史料中,都認為宦官和藩鎮是唐王朝的兩大頑疾。但如果從當時形勢分析來看,這兩大頑疾,恰好是讓唐王朝在安史之亂過後,又延續一百五十多年的法寶。因為,看似的兩大頑疾,卻出現了以毒攻毒的奇效,讓政治局勢,地方和中央的局勢,完全均衡。國家從此穩定下來,近一百年未出現像安史之亂一樣的全國性大動亂。直到黃巢起義將這種均衡徹底打破。

其實,如果可以設身處地的站在當時的立場看,王叔文的改革,並不符合國情,不但不會讓唐王朝走向中興,反而會在大刀闊斧的改革後,讓唐王朝再次陷入混亂之中,就好像唐德宗那時一樣。

淺談唐朝王叔文變法:一場書生書氣的改革,終究才華撐不起野心

因此,當王叔文將改革的矛頭指向宦官和藩鎮,就意味著他已經失敗了。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不但是骨感,而且相當殘酷。無論再殘酷,現實依舊是現實。而王叔文,顯然對於這樣的現實,並沒有太深刻的理解。

在資治通鑑中,是這樣說的:叔文譎詭多計,自言讀書知治道,乘間常為太子言民間疾苦。毫無疑問,王叔文雖然比較狡猾,但是一個有良知的儒者,他是心繫百姓的,雖然唐順宗當皇帝的時間很短,只有八個月,但為人寬厚,當太子二十多年,“天下陰受其利”,因此,這兩個人實際上有很多的共同語言。

從唐順宗的幕僚,一直到權傾朝野,王叔文一直用自己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理想。通過一系列的政策,來緩和唐德宗後期的社會矛盾。這些政策,是很有效也很能看到成果的。但卻並沒有太多的新意。在唐德宗執政初期,也採用了類似的手段,甚至說,很多皇帝,在一開始時,都會用這樣的方式來體現自己的價值。

淺談唐朝王叔文變法:一場書生書氣的改革,終究才華撐不起野心

這些功勞顯然不算什麼大功勞。但王叔文卻認為,這是他改革成功的開端。天真的王叔文開始尋求更徹底的改革。於是,開始拉攏很多黨羽,來實現自己的最高理想。

這是一個書生加內侍的小圈子,與韓泰、柳宗元、劉禹錫、陳諫、凌準、韓曄唱和,曰管,曰葛,曰伊,曰周,凡其黨僴然自得,謂天下無人。這些以詩人、文學家、書生為主要成分的團體,很有些曲高和寡的感覺,甚至有幾分書呆子氣。在別人眼中的書呆子氣,在他們自己眼中卻成了陽春白雪,甚至開始自比管仲,伊尹,周公等人。這種目中無人,讓王叔文團體驕傲的認為,自己已經獲得了主動權。

於是,王叔文的團體,開始不斷的擴大朋友圈,甚至誇張到一天可以升遷數人。這種瘋狂的擴充朋友圈,帶有很多的情感和主觀想法,也過於理想化。當王叔文的勢力越來越強,朋友圈越來越大的時候,卻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他們沒有實權。

打臉的事情很快發生,叔文在省署,不復舉其職事,引其黨與竊語,謀奪內官兵柄,乃以故將範希朝統京西北諸鎮行營兵馬使,韓泰副之,這是王叔文等人第一次將槍頭對準宦官勢力。令王叔文等人尷尬的事情發生了,中人始悟兵柄為叔文所奪,中尉乃止諸鎮無以兵馬入。不知道王叔文用了什麼法子,宦官們居然集體大腦短路,沒有發現王叔文的意圖,當宦官們發現了他們的意圖,居然後發先至,於是,沒有人再聽王叔文等人的命令。

淺談唐朝王叔文變法:一場書生書氣的改革,終究才華撐不起野心

在絕對的實力面前,王叔文組建的龐大朋友圈,顯然是不堪一擊的。但書生意氣的王叔文,有了一種不撞南牆不回頭的狠勁,雖然這種狠勁聽起來非常燃,也很熱血,可是,在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中,是絕對致命的弱點。

王叔文等人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根本,反而做出了自掘墳墓的事情。先前說了,王叔文真正目的是為了解決宦官專權和藩鎮割據,第一個頑疾沒有解決,王叔文等人並沒有靜下心來分析問題所在。只是急匆匆的開始剷除第二個頑疾。藩鎮割據。

而王叔文第一個選擇下手的,是一個根本不可以得罪的人,韋皋。這個人的事蹟,根本不需要多說,這個人的根基,完全不亞於河北三鎮。這樣一個足以和河北三鎮抗衡的強大勢力,卻不是可以剷除的對象。而是應該拉攏的對象,而韋皋,也的確願意和王叔文等人交好。

在《劍橋中國隋唐史》中,對於韋皋和河北三鎮的區別,有了非常中肯的評論,他具有無可比擬的機會使自己所治的藩鎮成為一個高度自治的地區,以致與東北諸節度使毫無二致。主要的區別是他一直堅定地忠於皇帝,並貢獻鉅額財富以表示他的忠心。

淺談唐朝王叔文變法:一場書生書氣的改革,終究才華撐不起野心

這麼一個完全可以成為強力後援的人物,居然因為王叔文過於急切的想要對節度使下手,拒絕韋皋的請求,從而失去了一個強援,多出了一個強大的敵人。

該對付的宦官勢力,王叔文沒有一個行之有效的措施,該拉攏的外援,卻被王叔文推到了對立面。王叔文不敗,反而是稀奇的事情了。在幾百年後,另一個變法的人卻相當明白利害關係,於是,他有了大太監馮保做內應,有了名將戚繼光做強援,這才保證了變法的順利進行。這個人就是張居正。

志大才疏,書生氣太濃,缺乏政治水平的王叔文,只執政了一百四十三天,就全面潰敗,自己也被貶謫後賜死。

結語

無論從哪種方面看,王叔文的改革,就好像插曲,或者是相聲的返場小段,並沒有產生太大影響。在王叔文失敗後,大唐王朝奇蹟般出現了中興的局面,或許也是因為這個中興的光芒太過耀眼,更加襯托出王叔文變法的渺小和無力。

那麼,合上書卷,我們再反過來看王叔文的改革,或許真的是有益的,只是所託非人。那麼,換個人,又會出現什麼結果呢?歷史沒有如果,任誰也不知道結果到底是什麼。

參考資料:

《資治通鑑·唐紀卷五十三》

《新唐書·王叔文傳》

《舊唐書·王叔文傳》

《劍橋中國史·隋唐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