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副中心|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建設未來沒有“城市病”的城區

如何實現城市副中心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針對交通、職住、環境、公共服務等方面又做出了怎樣的規劃?本期內容為您詳解城市副中心控規第四章: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建設未來沒有“城市病”的城區。

【建設美麗家園】

規劃建設12個民生共享組團和36個美麗家園(街區),把每個街區都建設成環境優美、服務健全、包容共享的美麗家園。完善多層級公共服務體系,制訂差異化的公共服務保障策略,統籌調配各組團的職住關係和公共服務,使工作、居住、休閒、交通、教育、醫療等有機銜接,創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條件。強化組團中心和家園中心建設,就近滿足居民的工作、生活需求,提高本地就業率,建設職住平衡、宜居宜業的城市社區。

城市副中心|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建設未來沒有“城市病”的城區

組團街區劃分示意圖

【打造國際一流的設施服務環】

全面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與運行效率,系統整合城市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具有國際前沿科技水平、展現中國製造自主創新能力、體現人民生活幸福樂享的設施服務環,形成城市永續發展的核心基礎骨架,全長約36.5公里。

有效串聯地上公共服務。建設連續貫通的環形綠帶和慢行系統,強化公共空間設計,有效串聯組團和家園中心,實現商業、文化、教育、體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的有機銜接和充分共享。

城市副中心|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建設未來沒有“城市病”的城區

梨園體育公園效果圖

高效集成地下基礎設施。統籌建設軌道交通、綜合管廊等環形幹線系統,貼建、共建隱性市政設施、多級雨水控制與利用設施、應急避難設施和地下儲能調峰設施等各類市政設施。

【構建以人為本的綜合交通體系】

1.構建舒適便捷的小街區、密路網

建立城市幹道、街區道路兩級路網體系,實現路網密、節點通、快慢有序,城市幹道重點保障交通功能,街區道路重點滿足生活出行。建設尺度宜人的街道空間,按照步行>自行車>公共交通>小汽車的次序分配街道空間,優先保障步行和自行車路權。

城市副中心|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建設未來沒有“城市病”的城區

道路網系統規劃圖

2.建設高標準、綠色智能的公交都市

倡導綠色出行,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綠色出行比例達到80%以上,內部通勤時間控制在30分鐘以內

構建環形+放射的軌道交通網絡,加強軌道交通與城市功能的耦合,適當提高軌道車站周邊地區的開發強度和混合用地比例,實現居住區與重點功能區之間軌道一次換乘即可到達。

構建實時感知、監測、預警、決策、管理和控制的智能交通體系框架,以物聯感應、移動互聯、人工智能等技術為支撐,實現交通建設、運行、服務、監管全鏈條信息化和智能化。

3.建立差別化的交通需求和停車管理體系

適度滿足居住停車需求。老城區採用共享車位、適量施劃路內停車位、建設公共停車場等方式緩解居住停車壓力,新建區以建築物配建停車位為主。

【建立綠色低碳的市政基礎設施體系】

堅持綠色生態,加強前沿技術應用和機制創新,推進設施融合發展和資源循環利用,適度超前構建智能高效、安全可靠的市政基礎設施體系,提升城市運行保障水平。

強化市政專業整合、用地功能複合、空間環境融合,降低鄰避效應。依託設施服務環、軌道交通、重點功能區建設,構建綜合管廊主幹系統,2035年城市副中心建成綜合管廊長度達到100-150公里,形成安全高效、功能完備的綜合管廊體系。

【建立優質均衡、公平開放的基礎教育體系】

增加學前教育資源,完善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體系,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保障特殊人群受教育權利。城市副中心各組團引入優質學校,引領形成教育集團品牌。加快老城區等基礎教育設施欠缺地區的實施推進工作,重點補充小學、托幼短板。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基礎教育設施千人用地面積達到2992平方米

城市副中心|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建設未來沒有“城市病”的城區

教育設施佈局規劃圖

【建立覆蓋城鄉、服務均等的醫療服務體系】

建立常規醫療、中間性醫療、公共衛生三大醫療設施系統。提高院前醫療急救能力,強化康復、護理和基層醫療功能,推動急慢分離、分級診療,將社區醫療服務中心納入一刻鐘社區服務圈建設,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千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力爭達到7.7張。

城市副中心|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建設未來沒有“城市病”的城區

醫療設施佈局規劃圖

【建立醫養結合、精準服務的養老助殘體系】

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重點提高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保障能力,鼓勵養老服務事業與產業協同推進,拓展區適度建設一批高品質、複合型的養老機構,整體提升通州區養老服務水平,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千人養老機構床位數達到9.5張。

城市副中心|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建設未來沒有“城市病”的城區

機構養老設施佈局規劃圖

完善助殘服務體系,在每個家園中心規劃1處社區助殘服務設施,推動無障礙設施全覆蓋,為殘障人士提供溫馨便捷的服務。鼓勵養老設施、公益性福利設施和醫療設施臨近設置,共享共建。

【完善租購併舉的住房體系】

健全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適當提高以公租房為主的保障性住房和以共有產權房為主的政策性住房的比例,制定精準的政策保障措施,滿足中心城區疏解人員的安居需求。

加強住房租賃市場的管控和引導,在重點功能區周邊混合配置公寓,整合周邊鄉鎮用地資源,動態調節住房供給,實現城市副中心住房供需平衡、職住就近平衡。

【建立智慧高效、安全快捷的現代物流體系】

構建由物流基地、配送中心、末端配送點組成的三級城鄉公共物流配送設施體系。按照1公里的服務半徑,均衡佈局末端配送點。推動智能快件箱(信包箱)、快遞貨物集散站等物流服務終端設施建設,形成地下地上互為補充、規範有序、高效集約、綠色智慧的配送網絡。

城市副中心|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建設未來沒有“城市病”的城區

物流設施佈局規劃圖

【構建複合完善、優質便捷的生活性服務業體系】

提高生活性服務業的品質,重點完善社區生活服務,在社區中設置蔬菜零售、便利店、早餐、快遞、便民維修、家政服務、美容美髮、洗染等基本便民商業服務。

鼓勵建設集蔬菜零售、便利店、家政等多種社區生活規範服務功能於一體的商業服務綜合體。

鼓勵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推動生活性服務業發展,支持發展無人便利店等零售新模式。

【形成多元共治的環境綜合治理體系】

堅持源頭減排、過程管控與末端治理相結合,以打贏藍天保衛戰為重點,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及通州區大氣環境質量得到根本改善,基本消除重汙染天氣

【健全堅韌穩固的公共安全體系】

運用智慧防災、層級設防、區域協同策略,構築安全韌性的城市運行保障體系。健全京津冀突發事件協同應對和聯合指揮機制、應急資源合作共享機制,帶動提升京津冀安全保障能力。

城市副中心|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建設未來沒有“城市病”的城區

消防設施佈局規劃圖

加強工程建設抗震設防管理與監督,城市副中心抗震基本設防烈度Ⅷ度,學校、醫院、生命線系統等關鍵設施以及避難建築、應急指揮中心等城市要害系統提高一度採取抗震措施和確定地震作用。

【建設智能融合的智慧城市】

堅持數字城市與現實城市同步規劃建設,適度超前佈局智能基礎設施,通過現實城市的信息化改造,同步建設“一網、一腦、一平臺”的數字孿生城市,即建設萬物互聯的城市感知網絡、智能高效的城市大腦和數據集成共享的基礎支撐平臺。

搭建人民生活便利、政務服務高效、營商環境優良的智慧城市服務體系。重點推廣“北京通”,實現便民服務一號通;建設面向政府機構、社會組織、人民群眾的數字政府,加快時空大數據平臺、城市運營中心、數據中心等智能治理示範工程建設,實現智慧政務一網通;建立企業與個人數據賬戶,探索建立全數字化的誠信體系,應用數字技術做好企業服務,提升智能化管理和服務水平。在重點功能區、設施服務環、組團中心、家園中心,率先建設智慧城市示範項目,加強科普和科技展示。

專家解讀

施衛良 (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總規劃師,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

承接中心城區功能疏解,建設未來沒有城市病的城區

建設城市副中心的初衷就是通過承接中心城區功能和人口疏解,示範帶動非首都功能疏解,從而緩解中心城區功能的過度集聚,逐步解決北京的“大城市病”問題。

在規劃中,提出“建設未來沒有城市病的城區”,這一提法,寓意是既要充分認識城市病治理的長期性與複雜性,不能簡單期望於畢其功於一役,也要保持攻堅克難的決心,規劃主要強調:

在解決突出問題方面,圍繞交通、住房、環境、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進行了系統謀劃。針對交通擁堵,控規提出堅持公交優先、綠色出行,構建舒適便捷的小街區、密路網的道路體系,加強城市副中心與中心城區之間的公共交通體系建設,營造綠色交通環境,提高出行品質和效率,實現不依賴小汽車就能便捷出行。

城市副中心|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建設未來沒有“城市病”的城區

街道空間效果圖

推進教育、文化、體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升生活性服務業品質,建立優質、公平、均衡的民生服務體系。針對職住分離,適度提高居住及其配套用地比重,強化組團中心和家園中心建設,就近滿足居民的工作、生活需求,提高本地就業率,實現職住平衡發展。

城市副中心|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建設未來沒有“城市病”的城區

中倉家園中心效果圖

針對環境汙染,堅持源頭減排、過程管控與末端治理相結合,深入實施大氣、水和土壤汙染防治,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建設國際一流的市政基礎設施體系,高標準規劃建設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強化城市安全風險管理,建立城市智能運行模式和治理體系。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人民城市人民共享的理念,形成多元共治、良性互動的社會治理格局。

我們相信,通過堅持規劃引領、建管並舉、綜合施策,城市副中心終將實現功能人口合理匹配、城市運行秩序合理有序、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建設成為城市病治理的示範。

郭繼孚 (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北京市政協委員)

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發展思路

副中心這個規劃從交通來講,我認為最大的亮點就在於提出了一個不依賴小汽車也能夠便利出行的交通系統。

建設一個現代化的城市,實際上並不是說非要有小汽車不可,可以跳出這樣的思維,建設一個不完全依賴小汽車的城市。就是能夠創造一個以人為本、宜人的,步行、自行車出行都很方便,公共交通很發達,城市交通系統很先進的城市。比如我們的城市發展和公共交通特別是軌道交通站點,能夠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一種很方便、很舒服、很快捷的交通模式。雖然我們出門能夠有車,但是堵在路上,到了地點還沒有地方停放,這樣的一種個人的舒適,實際上空間是沒有的,這個事情的結果就是不可持續,交通擁堵造成大家時間的延誤,造成空氣汙染等等一系列的問題。

其實這個問題是有解的。在世界大城市出現這種問題的時候,他們都在經歷一個功能疏解的過程,在疏解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轉變發展方式,由過去以車為中心的思路,轉變成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發展思路。對於交通來講其實就是放棄以小汽車為導向的一種規劃思維,轉向以人民為中心的規劃。

這次副中心的規劃,我覺得這一點是非常了不起的,既借鑑了國際上先進的發展經驗,又是我們國家在這個階段其他城市都值得去學習參考的一種理念。

劉泓志 (AECOM高級副總裁)

構建兩級路網系統,優化交通模式

交通一直是很多“城市病”裡面最明顯最重要的一項,當然在副中心的規劃以後我們也認識到這一點。近期來看,我們要解決最重要的交通城市病,是北京與副中心之間鐘擺式的通勤交通問題,在一天裡面兩地往返在高峰期潮汐的交通現象非常嚴重,會在某個時段造成大量的擁堵,關於這方面問題,在副中心的規劃裡面,特別加強了目前在北京和通州之間的交通廊道,比如朝陽北路的延伸,比如廣渠路的地下化,這裡面也包含把過境交通一定程度的地下化來避免干擾地面交通、以及生活性的交通。

另外,在副中心內部的交通模式跟交通情況,也是我們非常關注的問題。

那麼我們怎麼解決呢?在規劃裡面我們提供了一個兩級的路網系統。一個屬於交通性的城市幹道系統,另外一個是屬於生活性的社區街道系統。這兩個系統各自成為網絡,但是有了這樣兩級的概念,我們很清楚地希望交通不會干擾生活,而在生活性的街道里面很重要的舉措,就是街道的設計。

城市副中心|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建設未來沒有“城市病”的城區

街道空間效果圖

副中心的規劃特色之外,還有一些挑戰。也就是在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如何優化我們的開發模式?因為副中心不是一個平地起高樓的地方,已經是一個建成的城市開發區,在這個開發區裡面,一定有存在的問題,同時我們還希望做到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我想它的難度和意義都非常大。

在現有的道路里面,我們沒有辦法重新設計的情況之下,現在的街道空間資源怎麼樣重新分配?更簡單來說,同樣一條街道,我們通過最小的調整,把街道的空間更多的釋放給老百姓。在規劃裡面這些重要的生活性街道空間,有50%以上是要給行人和自行車的,要做到這一點,我們要更清楚地把什麼是車走的街道規劃的更到位,這就是兩級的路網系統想達到的一個目的。

尹稚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

設施服務環提高城市韌性

總體來講,中國的城市工程性基礎設施供給不足,投資偏弱,導致我們整個城市運轉過程中韌性不夠,直接影響它的可持續發展。另外一個層面是公共服務體系,老百姓之所以要進城,就是追求更好的教育、更好的醫療,更好的和他日常生活相關的一整套公共服務水平。

所以當時策劃這個設施服務環的時候呢,要同時解決這兩個方面的問題。綜合考慮,我們需要一個龐大的地下體系,這個體系可以解決很多的問題。比如大家現在熟知的軌道交通,比如我們經常談到的物流配送體系、醫療救助體系,地面上堵的一塌糊塗,將來地下能不能有更快捷、專用型的通道,包括垃圾清運系統,能不能在地下有專門的、專用的輸送,包括城市在一些極端氣候條件下,要不要做更深層的地下空間使用,所謂的城市深邃系統,真正解決整個副中心這個地區雨洪狀態下的不利環境。

我們這些年一直在講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提升他們改革開放的獲得感,對一個城市來講就是公共服務水平,能不能就近享受高質量的公共服務,所以地下環是一個工程性基礎設施系統,地面的環線其實是一個公共服務系統,圍繞著它串聯組團用地。

葉裕民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

以人民為中心是副中心規劃的主要創新之一

以人民為中心是副中心規劃的主要創新之一,副中心市民中心的建設,12個組團中心的建設,以及36個家園中心的建設,還有便民生活服務區、服務站的建設,通過這個四級中心的建設,安排好北京市居民從5分鐘到30分鐘、幾乎從一般的日常生活需求到最高端的高品質的生活需求,所有的分級有序的一個安排。這樣就使得副中心的老百姓將來可以用最短的時間來滿足自己最好的各個層級、各個領域的對公共品、公共服務的需求、對休閒、購物的需求,對交往的需求,這是一個對人居環境的非常好的建構。

同時特別要提出來的是,副中心還建構了一個貫穿160多公里不間斷的綠帶,一個藍綠交織的一個濱水區域,面積達到40多平方公里,這是一個非常震撼的宜居生態城市的圖景。所以未來的通州區人民,交通出行時間少,閒暇時間多,親近水、親近自然,享受公共服務便利,是一個非常宜居的、世界先進的一個和諧宜居之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