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年輕人過得太著急,10個行動助你擺平焦慮

01

最近看了條新聞很有意思:一位女子因不想和路人打招呼裝瞎28年

到底怎麼回事呢?

西班牙馬德里女子Carmen Jimenez 28年前告訴親戚朋友,自己眼睛手術失敗,將永久失明。

28年後,因為越來越多的猜測和懷疑,57歲的她不得不承認:自己一直都在裝瞎。

而她這麼做的原因只是因為走在路上不想跟熟人打招呼。

她解釋道:“在路上看見熟人還要停下來說話真是太累了,裝瞎讓我省去了很多社交的麻煩。”

她的丈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很多次我們都發現她在悄悄看電視,而且她每天化妝都化得很好。”

真的很想對她說:在下佩服。

而這則新聞也引起了很多社交恐懼症患者的共鳴。如圖:

這屆年輕人過得太著急,10個行動助你擺平焦慮

網絡截圖

02

其實,這位女士的感受,可能某些人深有體會。

性格也不算內向,也不是不敢在人前講話,只是一種深深的倦怠,就好像與人交談是一件特別費心費力的事,所以有時能躲就躲,實在躲不了再說。

而且,現在網絡這麼發達,就連工作內容都可以由領導通過微信來發號施令,與人面對面交往的機會就更少了。

在這種背景下,一個網絡新詞——蹦迪型社交,也應運而生。

蹦迪型社交描述了一種特殊的社交現象:社交聚會就像去迪廳,而人們的目的就是“趕場子”,雖然看上去熱鬧非凡,但絕大部分人的關係只會停留在低成本的“日拋階段”。

那麼,你是不是也有所謂的“社交恐懼症”?想一下,你有沒有過大老遠看到熟人卻因不想寒暄而特地繞路?會不會明明是個路痴又看不懂導航卻還是開不了口問路?是否會因為一通不得不打的電話而預先做很久的心理建設?

別急,還有得救。

在這個熱衷於“販賣焦慮”的時代,亞馬遜暢銷書作者卡爾·弗農通過自己前半生的經歷總結出了“焦慮再平衡”這個理念,幫助 5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們克服了焦慮症。

他的這本《我是怎樣擺平焦慮的》在英國亞馬遜心理自助類銷量榜上位居榜首。

要說作者可謂是命運多舛:父親去世、母親患病、早早輟學、經濟危機……過於強烈的自尊心迫使他一度獨自忍受焦慮症和抑鬱症的折磨,而在人前卻裝得很正常。他曾嘗試了市面上的各種療法,包括轉移注意力法、催眠、藥物療法、心理諮詢等,卻收效甚微。於是他通過不斷學習、分析病情,創造了一套屬於自己的方法,包括“ DP 規律”“焦慮再平衡理論”“代表療法”等,最終給折磨了自己 15 年的焦慮症與抑鬱症畫上了句號。

這屆年輕人過得太著急,10個行動助你擺平焦慮


03

卡爾·榮格說過:“你越抗拒什麼,就越應該堅持什麼。”

《我是怎樣擺平焦慮的》的作者在書中說道:“即便經歷了這一切,包括多年痛苦的折磨、嚴重驚恐發作、社交焦慮、強迫症、廣場恐懼、感覺人生跌到最低谷、抑鬱並想要自殺……我現在依然可以告訴你,改變是絕對可能的。”

焦慮不是敵人,而是生活伴侶。沒有焦慮,就沒有生存。應該學會舒適地與之相處,接受它是生活的一部分。

人從一出生就面臨焦慮:小孩子擔心自己考不了高分、不能讓父母高興;職場中人常會擔心自己被裁或與升職加薪無緣;已婚女性常為如何搞好婆媳關係而一腦門子官司;熱戀中的男人自以為是地送了女友個“死亡芭比粉”卻被冷戰一禮拜、還茫然不知原因;喪偶式寶媽抱著病娃大半夜打車去醫院、焦灼地仰天長嘆“孩子怎麼又發燒了”;而相對來說負擔最少的中老年人也過得並不輕鬆,孩子外出打工一年才回來一次,擔心將來自己病了給孩子添麻煩……

可見,生而為人,各有各的焦慮,各有各的不易。

書中提到:其實我們每個人都面臨著焦慮症和抑鬱症。而高度焦慮者和正常人之間的區別是焦慮的程度和持續時長。

就拿社交恐懼症來說,抗拒社交屬於“高於正常水平的焦慮”,雖可以不受焦慮控制、自行應付日常生活,但還是會有影響,並會以某種失調的形式溫和地表現出來。表徵如下:

1. 急躁、易衝動、易受刺激;

2. 有時會向配偶或孩子等最親密的人發洩沮喪和憤怒;

3. 會把工作上的壓力帶回家;

4. 之前從不關注或不在乎的小事現在會讓你煩惱;

5. 可能對未來和要做的事充滿憂慮;

6. 優柔寡斷,不想全身心投入某事,不想冒出錯的風險;

7. 企圖用酒精放鬆自己;

8. 注意力渙散,記憶力下降;

9. 有意識避開超市等擁擠場所,或選擇人少的時候再去;

10. 很容易感到驚慌或恐懼;

11. 越來越抗拒社交,認為這種經歷不愉快甚至不方便,喜歡待在家裡;

12. 因為擔憂而睡不好覺,常常難以入睡。


以前,我不太喜歡這種對號入座式的測試題目,因為只要一對照,就會發現恨不得每條都中,並且感覺這些選項會適用於很多人,所以對測試出來的結果不是那麼的信服。

但是看到以上12條內容,我卻沉默了。因為之前我的一位患有抑鬱症的朋友,就符合上述絕大多數內容。

那麼,我們應如何對症下藥呢?

這屆年輕人過得太著急,10個行動助你擺平焦慮

網絡配圖


04

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焦慮再平衡四步驟”——

第一步:暴露焦慮

讓焦慮以其真實面目展現出來,隨時準備奪回控制權。

不同的人面對創傷性事件的方式不同。如何應對,取決於事件的嚴重性和你的心理健康狀況。

用“入室盜竊”這件事舉個例子。一個平衡的、心理素質較好的人會認為,入室盜竊是有可能發生的,儘管他們也會受到影響,但不會讓脆弱感引發恐慌和更多焦慮。而對處於高度焦慮狀態的某些人,哪怕僅僅是在報紙上讀到或有可能只是聽到“入室盜竊”這個詞就會觸發焦慮。這是由於大腦過分強調此類事件對其生存的威脅,所以對與之相關的任何事都高度敏感。

如果你或你身邊的人恰巧屬於後者,也不用太擔心,無論是多大、多難的問題,只需要把這個問題拆解掉,都可以變得簡單明瞭。

千萬不要把問題無限放大,以至於預設了解決的難度,會使你認為無法面對,以至於產生更多焦慮。

比如說,第二天你要去參加一場重要的面試,即使你準備好了正裝領帶皮鞋,也做好了充足的心理準備,還做好了功課,但還是會擔心萬一堵車遲到了會不會給考官留下不好的印象?萬一和你競爭這個職位的人很多、你不佔絕對優勢怎麼辦?這個職位會不會已經被內定好了、而讓你去面試只是走個過場?

當你預設了這些阻礙,就會心亂如麻,影響第二天的發揮。而大有可能的是,你想的這些有的沒的,都是你給自己加的內心戲。

第二天的面試很成功。於是你就會想:唉,早知道不胡思亂想那麼多了,害我半宿沒睡。

所以說,思想的力量是巨大的。而控制思想的,只能是你自己。

第二步:降低焦慮、提升活力的方法

放鬆技巧——

1. 深呼吸

可以令心情平靜,放鬆應對驚恐發作。

2. 漸進式肌肉放鬆法

攥緊拳頭,幾秒後再打開,以釋放緊張感。重複幾次後,就會感到放鬆。

同理,如果身體某個部分特別緊繃,可以重點訓練。

如果每天練習調整狀態,放鬆肌肉將更加自如。

3. 體育鍛煉

緊張感需要一個出口,才不會困在體內製造更多壓力和負能量。

眾所周知,運動會釋放你的壓力。

4. 腦力鍛鍊

可以玩玩棋類遊戲。但如果效果適得其反,就停下。

比如說填字遊戲,對某些人來說是放鬆,對另一些人則可能是壓力。

所以說,如果一項活動不能有效降低你的焦慮和壓力,就試試別的。

5. 冥想

每天抽出一段時間閉眼冥想。

6. 清理一下

扔掉不想要的東西,比如一年都沒怎麼穿過的衣服。

7. 場景切換

進行心血來潮的任何活動,比如去徒步。

8. 做讓你快樂的事

培養興趣愛好,並沉浸其中。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事情最好頻繁去做,並且選擇適合自己的去做。

第三步:重新排列你的關注點

關注點決定了生活要往什麼方向發展,如果你關注焦慮症和抑鬱症,就不難猜出你將變成怎樣的人。

而重新排列關注點,可以幫助你轉向你想要的前進方向,當方向正確了,你就會知道平衡應該如何得到實現和維持。

簡單來說,你需要向前看,並且要設定一個目標。

有了關注點,你才有努力的方向,才可以心無旁騖地想著這件事,而不是分散精力在一些沒用的或負能量的事情上。

這屆年輕人過得太著急,10個行動助你擺平焦慮

網絡配圖


第四步:獲得平衡的10項行動

行動 1:直面焦慮症和抑鬱症

不要壓抑內心最深處的想法和感受,以至於過著雙重生活,而且你也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敞開心扉去找人聊天吧,把你的感受都說出來。

如果實在不願意開口,那就寫日記好了。

行動 2:檢視你的生活方式

檢視一下你自己——

※是否沒有關注點,整天過得渾渾噩噩?※吃的是否健康?※是否攝入太多酒精?※是否鍛鍊?※睡眠模式糟糕嗎?

需要重視的是,如果睡眠不足或睡眠質量不佳,會引發身體很多問題,比如免疫力下降等。

而身體健康,必須重視起來。

總之,你需要先改變你的行為和壞習慣,否則一切都不會改變。

行動 3:關注你的環境

※關注外表

勤洗澡,不要邋里邋遢,要適當打扮自己。

如果看上喜歡的衣物就買吧,你值得這麼做。

※工作

儘量愛上你的工作,並享受它。

※戒菸

※試著完全戒酒

行動 4:控制飲食

小技巧——

※吃早餐

一早就活力滿滿,是一天的好開始。

※拒絕咖啡因

如果處於焦慮狀態,咖啡因會造成負面影響。

※大量喝水

可以沖刷體內毒素。

※定點吃零食

讓能量水平保持穩定。這裡說的零食指的是堅果、蔬菜、水果等。

※吃香蕉

碳水化合物可以保持能量水平穩定。應多吃富含鉀的香蕉、深海魚、酸奶等。

※蔬果汁

※不吃垃圾食品

垃圾食品會讓人反應遲緩,缺乏活力,感到懶惰呆滯,是滋生焦慮的最佳土壤。另外,儘量不吃辣椒,因為辣椒會引起恐慌相關的症狀。

這屆年輕人過得太著急,10個行動助你擺平焦慮

網絡配圖


行動 5:對運動上癮

再次提到了運動,可見運動的重要性。試著享受運動。

行動 6:堅持固定日程

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包括每天的起床、運動、洗澡、零食、放鬆、睡覺。

行動 7:為未來打下基礎

不要懼怕未來;

允許自己放手;

多做決定;

少一些憤世嫉俗,變得樂觀積極;

有信仰,比如找一個正能量的偶像。

行動 8:停止依賴

對任何事物,可以在乎,但不要太在乎。另外,要使自己更加獨立。

行動 9:解決好服藥問題

作者不建議依賴藥物,但因人而異,最好去諮詢醫生。

行動 10:保持平衡

不要對自己要求過高;

不要試圖一次做太多事;

自己不要給自己施加壓力;

永遠不要停止行動;

改變舊習慣。

05

《我是怎樣擺平焦慮的》告訴我們:生活是平衡的藝術,我們其實都在走鋼絲。生活會打擊你,也會鼓勵你,影響著你每一個感受,尤其是你的情緒、人際關係、健康、壓力和周遭環境,它們會讓你時常經歷情緒變化。生活是不可預測的,起起落落也是不可避免的,唯一的應對之道就是接受事實。只有通過獲得平衡,才能應對生活帶來的種種情緒。

正如作者親身經歷的那些苦痛一般,每個人都會面臨這樣那樣的難題。

也許是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也許是暫時的身體病痛折磨;也許你愛的人把你推開了、你沒感覺的人卻纏得你想要原地爆炸;也許你面臨著房貸、車貸;也許月光族的你還沒能力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但是,這一切都不會永遠存在。

萬事萬物都會向前發展,你要做的只是遵循自然的規律,按部就班地去解決每個遇到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自己日益強大,強大到已經快不認識自己了。儘管這一切都需要時間。

人的潛力是無窮無盡、有待開發的,不逼自己一把,怎麼知道自己行不行呢?

要是比衰、比慘、比可憐,作者的經歷可能比大多數人都要值得同情,可他卻通過自己的努力擺平了焦慮,成為了更強大的自己。

那麼,面臨一些暫時困難的你我,又有什麼資格怨天尤人呢?

從現在開始,你要做的,只有接受與面對現實,勇敢地向著目標朝前走,一定會一天比一天變得更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