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放管服”改革持續釋放紅利

焦點訪談 投資 創業 時政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 2017-06-13

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全面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放管服”改革重大決策部署,一系列改革舉措帶來的政策紅利持續釋放。為了確保已放權事項落地顯效,今年5月中旬,國務院辦公廳也派出督查組從五個方面就改革啟動四年多來的落實情況開展了實地督查。那麼,政府職能的轉變是否為企業“鬆了綁”,為群眾“解了絆”,為市場“騰了位”,為廉政“強了身”呢?

2013年年初,一幅長圖引發了熱議,項目審批要經歷108個章、799個工作日,這樣的數據著實讓人吃驚。如今四年過去了,這幅行政審批萬里長征圖所描繪的場景有沒有變化呢?

串聯改並聯就是將原來按部就班一個部門接一個部門的審批,改成了多個部門同時審批。僅憑這樣的流程再造,廣州市政府的審批效率就大大提高,如今投資建設項目從立項到動工的審批時間最短只需30個工作日,企業從中大為受益。

改革,是近幾年的主旋律。黨中央、國務院堅持把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轉變政府職能的“當頭炮”。連續5年,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的開年第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的第一項議題都是研究討論“放管服”相關問題,強調要把該放的權力徹底放出去,能取消的儘量取消,直接放給市場和社會。對於企業來說,事兒不再難辦、腿兒不再跑斷是最直觀的感受。

江蘇南通一家投資公司經理許曉虹明顯感受到了這種不一樣,她平日負責新開公司註冊,股權變更等工作,經常出入集合了多個辦事部門的市政大樓。以前就在這樣一個大樓裡,許曉虹跑斷了腿。

而從前年開始,她發現現在這些工作只要去一個窗口就可以完成,而時間也縮短為3個工作日。而這樣的變化準確來說始於2015年8月,南通成立全國第一家地級市行政審批局,推行“一枚印章管到底”審批改革。

改革後,原來需要多個部門逐一蓋章才能審批完成的事,現在只要蓋下行政審批局這一枚公章就可以完成。不僅僅是行政審批環節精簡,在收費項目上南通也先後落實國家和江蘇省裡指定的各項政策,按要求取消、停徵、免徵相關費用,為企業減負。2016年,南通市取消、停徵和免徵收費項目47項。全年共為市區企業減輕負擔1.2億元。

2013年,本屆政府承諾減少三分之一以上審批事項,如今已經提前並且超額完成了目標。目前,簡政清單還在不斷增加中。用政府的一時之痛,換人民長遠之利,政府通過行政審批改革、投資審批改革、職業資格改革、商事制度改革等等一系列改革,把權力裝進了“制度的籠子”。

上海浦東新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對企業雙隨機抽查。所謂的雙隨機就是檢查企業是隨機的,檢查人員也是隨機的,相互從來沒打過交道,事先也不通知。但是企業負責人坦言,儘管沒有通知,檢查人員也是新面孔,卻沒了以前的“人情查”,比以前更踏實。

事實上,只有實施了科學有效的管理,才能夠促進更大程度的“放權”。上海浦東新區從去年開始試行證照分離、先照後證改革,就是基於科學有效監管基礎之上。皖庭互聯網上網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董成兵前不久帶著營業執照辦理公共衛生、網吧安全等許可證時,被告知這些許可證已經簡化為告知承諾。這意味著他可以先經營,再辦證,時間成本大為節省。

以往要辦許可證的不用辦了,這對企業還有約束作用嗎?事實上,董成兵在辦完營業執照後,市場監管部門通過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將他的辦照情況告知了公安、衛計委等行政許可部門,提醒執法人員及時跟進監管。像這樣,市場準入的門檻放低了,辦證環節簡化,優化了創新創業的環境。而政府更著眼於後端事中事後監管方式的創新和配套。簡政放權不是不管,而是事後科學監管,實際上對企業的約束力更加強了。

事前放開,事後監管,讓浦東新區可以順利地推行證照分離改革,受益企業數量逐月增加。以去年第三季度為例,相關事項辦證量超過一萬家,增長了近三成,企業辦證難問題得到緩解。

目前,“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改革已經在全國鋪開,從2016年以來各類市場主體的反映分析,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切實提升了監管的公平性、規範性和有效性,在減輕企業負擔、避免政府選擇性執法和減少權力尋租等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

位於廣州市海珠區的琶洲政務客廳,主要服務的是琶洲園區內的高新技術企業。在這個辦事大廳裡,不僅有像咖啡廳一樣的辦事等候區,還有小機器人遞送咖啡。企業來辦事時,也是與工作人員面對面坐在辦公桌前平等交流,人情味十足。除此之外,線上一網式辦理,線下一窗式辦結,遇到難事了,還有專人幫助企業實施全流程VIP服務,自助辦理區也是24小時不打烊。

像琶洲這樣放下身段,以企業的需求為導向,從管理型轉變為服務型的政府,這幾年來不斷湧現,這樣理念的轉變,讓企業願意來,留得住。

根據世界銀行評估報告,2016年中國營商環境和2013年比上升了18位。而2016年全國新設企業552.8萬戶,同比增長24.5%,日均新設企業1.51萬戶,新增市場主體繼續呈現“井噴式增長”。

“放管服”的改革成效不僅僅惠及了企業,老百姓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變化。一直以來,各種“奇葩證明”讓老百姓苦不堪言,而辦證單位尤其是基層派出所、社區則是負擔重重,無可奈何。像成都市錦城社區去年一年就辦了1098個不同要求的證明,其中不乏像被老鼠咬傷這樣難以調查、沒有根據的奇葩證明。今年5月1日,成都將原來需要村或社區開具的313項證明大幅精簡,取消各類證明298項,僅保留15項,明確要求凡是沒有在清單範圍內的證明事項,成都市各級各部門不能再要求群眾提供村或社區證明。

2016年,由公安部等12個部門聯合出臺《關於改進和規範公安派出所出具證明工作的意見》正式發佈,20項證明派出所將不再開具。如此一來,奇葩證明變少了,基層政府的負擔減輕了,老百姓辦事也有據可依了。除此之外,老百姓平時辦事兒也方便不少,以前要到處跑窗口才能辦下來的證,很多在自助機上自己就能完成了,一些要開的證明,也不用自己帶材料了,信息存在網上,真正實現了讓群眾少跑腿,數據多跑路。

深化“放管服”改革是一場牽一髮動全身的深刻變革。中央的改革方向和路徑已經非常明確:要以政府減權限權換來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的發揮,把推進“放管服”作為宏觀調控的關鍵性工具,著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以各級政府部門應該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工匠精神,把不該管的事交出去,把該管的事管好,該服務的服務到位,敢於出招,善於應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效增進人民群眾的改革獲得感,用實實在在的成果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