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平涼:改革使群眾紅利更多紅包更鼓'

"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記者 王斌

1949年7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進駐平涼縣城,平涼這塊古老的黃土地以及在這塊土地上掙扎了千百年的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獲得了新生。

“7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以及甘肅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歷屆平涼市委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人民牢牢抓住發展第一要務,艱苦創業,奮力攻堅,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令人矚目的歷史性成就。”甘肅省平涼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劉萬民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說,2018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95.17億元,比1949的0.53億元增長了700多倍。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平涼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2%,經濟總量連上新臺階,綜合實力明顯增強。人均生產總值不斷提高,1949年全市人均生產總值只有54元,1978年為131元,1993年突破千元大關,2010年突破萬元大關,2018年為18676元,增長了300多倍。

項目建設,為經濟社會發展裝上強勁引擎

“70年來,歷屆平涼市委市政府始終把項目建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器,緊緊扭住發展的‘牛鼻子’,堅持不遺餘力抓項目擴投資,相繼開工和建成了一批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骨幹工程,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基礎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劉萬民說。2018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15億元,比1952年的231萬元增長9000多倍,主要體現在基礎設施的大力改善、城鄉面貌的日新月異和民生福祉的長足發展。

——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平涼位於西蘭銀的幾何中心,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長安第一城,自古以來就是交通要衝。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平涼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通達水平非常低下。“交通落後、山高路遠”是人們對當時平涼交通狀況的印象。經過70年的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交通基礎設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94年,寶中鐵路建成,結束了平涼沒有鐵路的歷史,此後,又相繼建成了西平、天平兩條鐵路,鐵路總里程達到221公里,路網密度達到195公里/萬平方公里。2009年12月,平定高速建成通車,平涼實現了高等級公路零的突破。2017年,平涼市委四屆四次全體會議提出全面實施交通先行戰略,聚焦破解交通瓶頸制約,堅持機場、高鐵、高速、等級公路、鄉村公路齊抓,實施一批重大交通項目,構建大通道、暢通主動脈,努力形成四通八達、外通內暢、覆蓋城鄉的立體綜合交通網絡。近年來,平涼至天水、彭陽至平涼至大橋村、靜寧至莊浪、華亭至涇源、靈臺至崇信至華亭高速公路、彬縣至華亭、平華一級等7條普通省道和G312改造工程相繼開工建設,平涼軍民合用機場、平慶快速鐵路、寶中鐵路增建二線等重大前期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有望儘快開工建設,定平慶鐵路平涼至定西段列入中國國家鐵路集團前期研究計劃。

——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從塊塊土地到座座新城,從土坯院落到高樓林立,從羊腸土路到柏油馬路,從最開始的單純擴張規模、粗放式經營向完善功能、提升質量、促進產業發展的集約化經營跨越——歷經70年的發展蝶變,平涼市城市建成區面積不斷擴張,人口大量遷移,全市城鎮人口由2000年的30萬人增長到2018年的83.92萬人,城鎮化率41.13%。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由改革開放初期的8.7平方公里擴展到2018年的42平方公里,中心城區道路建設由改革開放前的“一條街半座樓”變為當前的“六橫十二縱”路網框架,建成綠地公園、柳湖公園、南山公園、東湖公園等8處城市公園,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8%,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1.7平方米,城市“顏值”越來越高。黨的十八大以來,七縣(市、區)高標準實施了一批道路、綠化、供熱、供水、供氣、汙水垃圾處理、電網改造、通訊設施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城市供水普及率達到97.8%,生活汙水處理率達到93.9%,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燃氣普及率達到76.7%。抓建國家級重點小城鎮12個,省列重點小城鎮12個,省列特色小鎮1個,市列重點小城鎮36個,積極整合項目資金,年均實施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項目160餘項,道路、配電網、公廁、汙水垃圾處理、防洪排澇等功能短板逐漸補齊,城鄉基礎設施條件和生產生活環境持續改善,綜合承載能力不斷提升。

——民計民生得到長足發展。70年來,平涼市將公共資源重點投向民生社會事業領域,大力改善民計民生,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指數。近十年來,爭取中央、省級保障性住房項目補助資金37.82億元,累計實施各類保障性住房和城市棚戶區改造93552套(戶)。2002年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項目以來,先後投資40.1億元,新建集中安置點400多個,採取集中安置、分散和插花安置等多種方式,累計搬遷群眾14.34萬人,配套修建村道600多公里、架設農電線路500多公里、建設人飲工程300多處,修建幼兒園33所、村部89個、村衛生所83個以及村文化活動室、鄉村舞臺、文化廣場等公共服務設施,為搬遷群眾穩定生活創造條件。累計修建養畜暖棚8000多座、蔬菜大棚2000多座、發展果園2萬多畝、種植藥材3000多畝,實施光伏扶貧項目66個,真正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的搬遷脫貧目標。70年來,通過實施一批教育、衛生社會事業項目,“學有所教”“病有所醫”的目標變為現實。

劉萬民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採訪時透露,2019年以來,平涼市固定資產投資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長,為平涼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支柱產業,為經濟社會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解放初期,平涼市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傳統農業生產的單一模式。1949年,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為0.43億元、0.03億元、0.08億元,三次產業增加值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為79.93經過近30年的建設、調整,至1978年,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完成1.05億元、0.62億元和0.53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47.828.224,仍然是第一產業比重大、第二產業發展緩慢、第三產業支撐帶動作用不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所有制格局初步形成,全市經濟煥發了新的生機,三次產業持續快速增長,結構不斷優化,經濟增長開始由主要依靠第一、二產業拉動轉向依靠三次產業協同帶動。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上下著眼於打造特色經濟優勢,產業結構得到優化調整,經濟體系逐步健全,發展的協調性明顯增強。2018年,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完成87.89億元、103.89億元和203.39億元,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22.2為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積聚了力量、奠定了基礎。

“經過70年不懈奮鬥,培育形成了煤電化、旅遊、草畜、果菜四大主導產業,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平涼煤電’‘平涼紅牛’‘平涼金果’‘平涼旅遊’四大特色品牌享譽隴上、名揚全國。”劉萬民如數家珍地介紹。

——穩步推進煤電化產業。平涼是國家確定的傳統能源綜合利用示範區,全國14個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甘肅省最大的煤電化產業基地。隨著《隴東能源基地開發規劃》《靈臺礦區總體規劃》獲得國家批覆,煤電化產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目前,全市煤炭生產企業15戶,礦井23對,核定煤炭產能2728萬噸,佔全省煤炭產能的57%;火電企業4戶,裝機容量418萬千瓦,佔全省1/5;60萬噸煤制甲醇生產線是甘肅省第一個煤化工項目,累計生產甲醇300多萬噸,20萬噸聚丙烯項目是我國第一套FMTP科技示範項目,計劃今年投產試車。2018年,全市原煤產量1946.16萬噸,發電量165.26億千瓦時,煤電產業完成工業增加值44.4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85%。同時,按照穩步擴煤、加快轉電、突破化工、創新冶金的思路,緊扣綠色開發、深度轉化、延伸增值、循環利用的要求,編制完成了《平涼市煤電化冶產業發展規劃》,未來10年計劃實施煤電化冶項目40多個,總投資1100多億元,新增產值1000億元以上,著力促進煤炭、電力、化工、冶金融合發展,全力打造雙千億的煤電化冶產業基地。

——壯大提升“牛果菜”產業。平涼市是全國蘋果最佳適生區、全國肉牛優勢發展區域,中國果菜無公害十強市。近年來,堅持以建設現代農業示範區為統攬,大力發展現代絲路寒旱農業,深入實施“牛擴量、果轉型、菜提質”工程,全面推行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生產,特色優勢農業得到長足發展。2008年註冊了全國第一個活牛類證明商標“平涼紅牛”,依託平涼紅牛品質優勢組建了平涼紅牛集團,並引進落戶和扶持培育了伊順祥、秦寶牧業、旭康集團、康莊公司等牛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2戶,研發和生產平涼紅牛肉製品、骨製品、革製品等6大系列100多種產品,年屠宰能力20萬頭,加工能力達到1000噸,建成了以牛肉、皮毛和活牛交易市場為核心,以縣鄉30多個活畜交易市場為骨幹的市場網絡。2018年,牛飼養量達到78萬頭、出欄量達到30.15萬頭,居甘肅全省農區之首。平涼紅牛、平涼金果被列為國家級運動員及重大賽事專用食品。中國農科院西部肉牛種質科技創新基地落戶平涼並開工建設,第14屆全國牛業發展大會計劃在平涼召開。果產業發展起步於上世紀80年代,目前已集中建成西部葫蘆河流域、東部涇汭河流域兩個百萬畝優質果品生產片帶,發展萬畝果園鄉鎮85個、千畝村1063個,分別佔鄉鎮總數和自然村總數的83%和70%。2018年,全市果園面積122.02萬畝,其中蘋果園面積116.8萬畝,比1949年果園面積增長了16倍;水果產量110.95萬噸,其中蘋果產量108.38萬噸,比1949年水果產量增長了4倍。蘋果產業成為全市覆蓋面最廣、產業鏈價值鏈帶動力最強、帶農增收效果最為顯著的支柱產業。2018年,全市農民人均果品收入2870元,佔到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以上,蘋果主產區果農人均果品收入5000元左右,為貧困地區脫貧增收提供了強勁的產業支撐。“靜寧蘋果”品牌評估價值133.99億元。持續推進涇汭河川區國家級蔬菜產業園建設,大力推廣設施蔬菜、高原夏菜等產品,2018年蔬菜種植面積、產量分別達到32.61萬畝和46.64萬噸,成為甘肅東部重要的綠色蔬菜生產基地。

——堅持發展旅遊首位產業。1985年1月,原平涼地委、行署召開了全區第一次旅遊工作會議,掀開了平涼旅遊發展新篇章。30多年來,全市各級政府充分利用平涼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地理環境、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不斷開發旅遊資源,建設併成功申請了崆峒山1個5A級旅遊景區、5個4A級旅遊景區、8個3A級旅遊景區。同時,還有被譽為人類改造自然的世界奇觀莊浪百萬畝梯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靜寧界石鋪紅軍長征毛澤東舊居紀念館等歷史人文、自然景觀100多處,旅遊資源富集,旅遊產業發展的軟實力不斷增強。2018年,全市接待遊客、旅遊綜合收入分別達到2343.96萬人次和133.67億元,比1978年的14.2萬人次和980萬元,分別增長165倍和1363倍。

劉萬民認為,經過70年的探索實踐,平涼市經濟發展方式有了突破性轉變,經濟發展進入了注重質量和效益同步提升的新常態、新階段。農業實現了由單一以種植業為主的傳統農業向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的現代農業轉變;工業以煤電化冶為主導,農產品深加工、新型建材、裝備製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多元發展的工業化格局正在形成;服務業快速發展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高品質轉變,逐步形成了文化旅遊、現代物流、商貿流通、金融保險、電子商務和中介、家政、養生、養老等產業多點開花、全面發展的態勢。

深化改革,為經濟社會發展增添新的活力

劉萬民指出,70年來,平涼市堅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破解發展難題、激發內生動力、改善民生福祉的重大政治任務和重大戰略舉措,全面落實中央以及甘肅省改革決策部署,全力推進改革攻堅克難,有效破除了束縛發展的思維方式、陳舊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這些措施為平涼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經濟體制改革跑出“加速度”。以深化“放管服”改革為核心,市級先後取消調整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478項,市縣兩級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全部清零,構建了“互聯網+政務服務”體系,形成線上線下功能互補政務服務新模式。積極探索推進投資審批制度改革,相繼出臺了《平涼市政府投資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的意見》《進一步加強投資項目審批和管理改革工作的意見》《進一步優化投資項目審批流程壓縮審批時限的實施意見》《平涼市投資項目並聯審批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改革政策,積極推行投資項目“1+4+X”的“串聯+並聯”審批機制,投資項目審批時限由2016年的361個工作日進一步壓縮到120個工作日。穩步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從“三證合一”“五證合一”到“多證合一”登記制度全面實施。財稅金融體制改革成績亮眼,國稅、市地稅正式合併,市縣兩級稅務機構掛牌成立,完成全市7家農村信用社改制組建農村商業銀行工作,平涼成為甘肅省首個實現縣區農村商業銀行全覆蓋的市州。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定好“風向標”。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加快推動綠色發展崛起。平涼市委市政府出臺了構建生態產業推動綠色發展崛起的實施意見,編制完成了綠色生態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和十大產業專項行動計劃,配套制定了構建綠色金融體系、促進招商引資、強化人才保障等政策措施,建立了綠色生態產業項目庫,篩選入庫項目281個、總投資951億元,初步形成了“1+1+10+X”生態產業發展框架體系。2019年上半年,十大綠色生態產業增加值達到21.68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的11.56%。建立重汙染天氣應急聯動機制和環境質量信息公開制度,全面推行河長制,實施海螺水泥協同處理城市生活垃圾、中心城區熱電聯產集中供熱、振輝可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綜合交易市場等重大項目和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和城鄉綠化等生態工程。2018年,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91.6%,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達100%,森林覆蓋率達到33.42%,平涼大地“滿眼山川綠、到處花果香”的願景正在變為現實。近年來,平涼市被有關部委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崆峒區被列為全國首批50個資源循環利用基地之一,平涼工業園區獲批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華亭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通過國家驗收,為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條件。

——農村綜合改革創造“新模式”。全面推行“三變”改革,打造了莊浪縣吊溝流域綜合開發、鄭河鄉“平涼紅牛”養殖等10個“三變”改革推動產業發展綜合示範區,參與“三變”改革的經營主體285家、村集體經濟組織138個、農戶2.39萬戶,1.03萬戶農戶獲得入股分紅2572.2萬元。黨組織+國有公司+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民群眾的經營模式、行政部門+鄉鎮產業辦公室+村兩委班子行政管理和國有平臺公司+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貧困戶)市場化運作的“雙軌”運行機制、黨組織+勞務公司(勞務服務中心)+企業+農戶(貧困戶)勞務扶貧模式在全國全省得到了肯定和推廣。創新實施了龍頭帶動全覆蓋、“三變”改革全鋪開、金融保險全加入、危舊住房全清零、勞動就業全對接、教育醫療全跟進、社會救助全兜底、黨政幹部和社會各界全參戰、黨建統領全保障“九大沖刺行動”,創造了脫貧攻堅“平涼模式”,脫貧攻堅取得階段性顯著成效。全市貧困人口由“七五”末的73.37萬人減少到2018年底的8.75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4.63%,群眾增收的路子越來越寬,錢袋子越來越鼓。

“改革,為群眾分紅利、發紅包,讓人民擁有越來越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劉萬民說。2018年,平涼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448元,是1978年301元的91倍,年均增長12.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03元,是1978年62元的134倍,年均增長13.4%;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達到18769元,是2008年6366.9元的3倍,農村家庭人均生活性消費支出達到8278元,是2008年2300.1元的3.6倍。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達589.82億元,是1978年1545萬元的3800多倍。

劉萬民強調,新中國成立70年來,平涼市經濟社會發展走過了70年不平凡的光輝歷程,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變革。回顧既往,成就巨大、殊為不易;展望未來,前程似錦、更加輝煌。未來,全市上下將按照“黨建統領、‘四化’統籌、交通先行、產業支撐、決戰脫貧、決勝小康,建設綠色開放幸福美好新平涼”的總體思路和“擔當突破創新提升”的總體要求,堅定信心、紮實苦幹,勇於創新、善作善成,全力以赴做好各項工作,奮力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