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春秋|鄔達克與他的上海建築作品(上)

建築 鄔達克 匈牙利 西伯利亞 文匯網 2017-06-19
檔案春秋|鄔達克與他的上海建築作品(上)

【導讀】諾曼底公寓、愛神花園、哥倫比亞住宅圈、大光明戲院、國際飯店、吳同文“綠房子”……鄔達克為上海這座城市貢獻了自己一生中99%的建築作品,這些建築就像一粒粒珍珠散落在大街小巷,融入了上海人世世代代的生命中。

17歲前,他已成為木匠、石匠和泥水匠

1893年1月8日,拉斯洛·鄔達克出生於奧匈帝國北部的拜斯泰採巴尼亞市(該市現名班斯卡·比斯特里察市),當地居民主要為說斯洛伐克語的斯拉夫人,屬匈牙利王國。

鄔達克的父親鄔傑茨·捷爾吉,年輕時即投身建築行業並開辦公司,迅速致富後在班斯卡市建起了豪宅。

檔案春秋|鄔達克與他的上海建築作品(上)

幼時鄔達克與家人合影

鄔達克是家中長子,有三個姐妹和一個弟弟。童年的鄔達克是一個非常有天賦的孩子,非常愛畫畫,他9歲開始在建築工地上打工,年僅12歲就作為簽約僱員在其父建築公司正式工作。大學入學前,鄔達克已取得木匠、泥水匠和石匠的證書。

1910年,17歲的鄔達克進入布達佩斯匈牙利皇家約瑟夫科技大學建築系就讀。

檔案春秋|鄔達克與他的上海建築作品(上)

這座小教堂是鄔達克獨立完成的首件作品

1911年5月,鄔達克在導師的指導下,獨立設計完成了其建築師生涯的首部作品,位於拜斯泰採巴尼亞郊區維赫奈鎮的聖母瑪利亞女王教堂。這座教堂成為鄔達克全部作品中,在上海以外僅有的兩件建築作品之一。

生死關頭逃入中國

1914年初秋,大學剛畢業的鄔達克作為軍官生參加了奧匈帝國陸軍並投身一戰。他除了原來就熟練掌握的斯洛伐克語、匈牙利語和德語外,在波蘭前線,還學會了波蘭語和烏克蘭語。

1916年5月的撤退行動中,鄔達克率偵查分隊與沙俄哥薩克騎兵遭遇,激戰後受傷被俘。在被流放西伯利亞的漫長旅途和戰俘營的拘押中,鄔達克又向其他戰俘和俄軍看守學會了俄語、英語和法語。

檔案春秋|鄔達克與他的上海建築作品(上)

鄔達克應徵入伍投身一戰

1917年他在獄中摔斷了腿骨,並留下了終身殘疾。同年11月,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新政府開始考慮結束一戰。1918年5月,鄔達克被送上丹麥紅十字會的戰俘專列回國,途中因一戰停戰協議發生波折,蘇俄政府臨時變卦而使其西行歸國無望。混亂中,他毅然跳下列車沿鐵路線向東逃亡。

在中蘇邊境,鄔達克謊稱其為波蘭工程師,謀得西伯利亞鐵路希洛克工區工程師的職位。鄔達克在路局同事中刻意隱瞞其戰俘身份,用盧布買了一個俄酒鬼的俄羅斯護照並換上自己的照片和名字,為準備逃離俄羅斯創造了必要條件。

檔案春秋|鄔達克與他的上海建築作品(上)

鄔達克(前排中坐者)與大學同窗

1918年開始,蘇俄紅軍和沙俄白軍在遠東展開激戰,鄔達克和另外三名同伴偷出一輛四人手搖軋道車,計劃沿西伯利亞鐵路向東穿越俄中邊界,逃往中國。

經過偽裝的軋道車在茫茫雪原中,仍被邊境的白俄哨兵發現,當場打死一人,另三人跳車後分頭逃跑。鄔達克拖著殘疾的傷腿,憑其建築師的敏銳判斷在茫茫雪原中認準了向東的方向,獨自步行越過冰封的黑龍江進入中國。

在哈爾濱,鄔達克用西伯利亞鐵路工作證和假護照,補辦了通行於中日兩國的鐵路旅行證並用其僅剩的盧布購票搭日本郵船南下,來到當時 “東方的巴黎”、中國最繁華的商業城市——上海。

本打算賺夠路費便坐船回家

1918年11月3日,歷史上曾強盛一時的奧匈帝國開始解體。28日,25歲的鄔達克乘船抵達上海,站在外灘碼頭,身無分文。

檔案春秋|鄔達克與他的上海建築作品(上)

1910年代末上海外灘

由保羅·科莫為會長的匈牙利救濟會幫助了潦倒的鄔達克,為其提供了住所和食物。鄔達克來上海的最初目的,是想將摔壞的傷腿治好,賺夠回家的路費,在這裡搭乘來往於亞歐大陸的郵輪迴家。

為逃避被關入協約國集中營的命運,鄔達克來到了外灘黃浦路俄羅斯帝國駐上海領事館,這個前同盟國公民用流利的俄語與白俄領事官員作了充分的溝通,用西伯利亞鐵路旅行證換到了協約國俄羅斯帝國的護照。

在保羅·科莫的幫助下,鄔達克以俄羅斯公民的身份在赫德路(常德路)13號的外僑聚居樓裡租了一個房間,憑藉其在匈牙利皇家約瑟夫科技大學獲得的建築學學位,以繪圖員的身份加入了美商克利洋行。

檔案春秋|鄔達克與他的上海建築作品(上)

1920年上海出版的《行名錄》裡,鄔達克的名字出現在“克利洋行”項內

工作半年後,嶄露頭角的鄔達克被老闆羅蘭德·克利晉升為主任建築師,並被引薦給上海租界的上流社會。隨著一系列優秀設計作品的面世,鄔達克在上海建築界聲譽鵲起。

1920年12月,鄔達克與老闆羅蘭德·克利簽署了合作伙伴協議,正式成為其合夥人,洋行改名為克利和鄔達克洋行。鄔達克躊躇滿志,準備衣錦還鄉。

政權動盪令他失去國籍

鄔達克當時並不知道,自己的家鄉正面臨一場浩劫。

一戰後,位於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境內的鄔達克家鄉,被改名為班斯卡·比斯特里察。當地政府開始了針對外籍移民和不願加入捷克斯洛伐克國籍原住居民的迫害,用各種理由沒收他們的財產並將其驅逐出境。

家境殷厚的老鄔傑茨也未能倖免,因其未放棄匈牙利國籍,捷政府栽贓老鄔傑茨建築公司承建的建築發生質量事故,下令沒收了建築公司和他在捷境內的全部動產和不動產。老鄔傑茨咽不下這口氣,向捷法院起訴追回其財產。1920年12月,心力交瘁的老鄔傑茨在家鄉心臟病發去世。

與此同時,蘇聯政府廢除了所有政治流亡者、持原白俄護照者的公民身份,鄔達克手中的白俄護照也隨之失去作用,他成為一個無國籍的漂泊者。

檔案春秋|鄔達克與他的上海建築作品(上)

位於班斯卡·比斯特里察市的鄔達克故居

直到1921年2月,鄔達克才得到父親去世的消息。為趕回家鄉奔喪,他被迫向捷克斯洛伐克駐上海領館申請了護照,返回闊別7年的家鄉為父奔喪。在抵達布達佩斯與家人會合後,他與家人一起回了趟班斯卡·比斯特里察市,將其父親的靈柩埋葬於市郊的家族墓地。

鄔達克自1921年回家奔喪申請捷克斯洛伐克護照,直至1941年正式入籍匈牙利的近二十年間,他始終排斥被“泛捷克運動”人士把持的捷克斯洛伐克,轉而申請匈牙利國籍。但是,由於捷政府的重重阻撓,他又無法入籍其家族成員聚居的匈牙利。

1921年下半年,鄔達克重回上海,在保羅·科莫領導的歐洲難民國際救助會,領了一張國境出入證,可以在歐洲、日本、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到處旅行。但他名義上仍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公民。

檔案春秋|鄔達克與他的上海建築作品(上)

鄔達克與吉塞拉的婚禮

1922年6月1日,29歲的鄔達克跟旅滬德國富商的女兒吉塞拉·邁耶結婚。鄔達克向岳父借了一筆錢,並立刻著手設計和興建自己的第一棟房子,位於呂西納路(今利西路)17號的住宅。其設計風格融合了歐洲中部和地中海沿岸建築的雙重影響。他的事業隨著他的新婚開始進入了收獲季節。

建築最初只為安身立命

鄔達克來上海的頭幾年,處世謹小慎微,雖然設計了一批包括醫院、俱樂部、學校、銀行、教堂、住宅在內的建築,但無一例外參照歐美古典主義建築的原型。或許是因為作為一戰戰敗國的陰影,鄔達克有些刻意隱藏了自己的身份,而無意去營造具有鮮明文化屬性的建築。風格在鄔達克的建築中似乎只是作為一種好看(流行)的樣式不斷地變換。建築之於鄔達克,只是安身立命的工具而已。

在給友人的信中,他寫道:

“我只能設計那些傳統的、古典的建築,因為現代風格的建築會被認為是由德國人設計的,對於我這樣身份來說相當於自殺。雖然我設計了自己都無法想象的、大量的美麗建築,但在洋行裡的工作並不是我在大學生涯中所想象的那種真正意義上的建築師工作。”

檔案春秋|鄔達克與他的上海建築作品(上)

西摩路(今陝西北路)何東住宅、巨籟達路(今鉅鹿路)萬國儲蓄會22棟住宅,為鄔達克在克利洋行的早期作品

鄔達克在克利洋行期間,主要負責洋行內部事務管理和建築項目的設計和施工,代表作品有:

何東住宅(今上海辭書出版社)

巨籟達路(今鉅鹿路)萬國儲蓄會22棟住宅

中西女塾景蓮堂(今市三女中五四大樓)

美國花旗總會大樓(後曾為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

諾曼底公寓(今武康大樓)

卡爾登大戲院(後為長江劇場,已拆除)

……

檔案春秋|鄔達克與他的上海建築作品(上)

美國花旗總會大樓

鄔達克特別喜歡當時自己設計的美國花旗總會大樓。多年後,它一度成為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的所在地。這個盒子一樣的八層建築具有美國喬治亞復興式風格,每層樓上都有對稱的連排窗戶。在頂層,鄔達克設計了一排白色大理石的帕拉弟奧式拱窗,形成一個裝飾性的騎樓,外牆上貼有深棕色的牆磚。這種裝飾手法在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變得十分流行,這些優秀作品的建成使鄔達克聲譽日隆。

漸漸有了更多機會表達自己

1924年12月1日,31歲的鄔達克在外灘24號橫濱正金銀行內擁有了自己的建築設計事務所——鄔達克打樣行。開辦經費來自於其父老鄔傑茨的部分遺產、從親戚處的借款等,其中最大的一筆來自於其岳父的五年期、7萬銀元的借款。

鄔達克善於與業主交往,設計能力非凡,工作態度嚴謹,能自如地處理複雜問題,不斷創造豐富多樣的形式,以迎合大眾“追求時尚,標新立異”的心理。

1933年滬上出版的一本人名錄中,共列入上海的建築師六人,其中外國建築師是主持公和洋行的威爾遜和鄔達克洋行的鄔達克兩位。當時登記的註冊建築師事務所共39家。相對於公和洋行設計的嚴謹、古典、矜持,鄔達克的設計活潑、隨俗、摩登、親切,而更貼近於市井生活。

擁有了自己的建築設計事務所,鄔達克更多地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設計風格和設計追求。由於他常新和優雅的建築風格很受歡迎,不久鄔達克的事務所就成為了當時最好的事務所之一。

檔案春秋|鄔達克與他的上海建築作品(上)

宏恩醫院(今華東醫院1號樓)

1925年初,鄔達克受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捐贈人委託,設計建造一所為駐滬外國人服務的綜合性醫院,贈給工部局。宏恩醫院是鄔達克第一個完全由自己負責的工程,也是他獨立開業後完成的第一個重要作品。

宏恩醫院(今華東醫院1號樓)位於大西路(今延安西路) 221號,該建築延續了鄔達克在克利洋行時期的古典復興風格,立面為意大利文藝復興風格。醫院高五層,局部六層,鋼筋混泥土與磚木混合結構。

鄔達克在設計時強調儘量減少令人壓抑的醫院氣氛。各部分功能佈局合理,流線順暢,醫務樓和服務樓間聯繫便捷。底層採用淺門廊、敞廊等,使患者儘可能接近和欣賞花園。宏恩醫院的設計體現出鄔達克嚴謹紮實的古典主義功底,以及處理功能複雜的公共建築的特殊能力。

檔案春秋|鄔達克與他的上海建築作品(上)

當時報紙關於鄔達克及其建築作品(宏恩醫院)的報道

在之後的5年裡,沒有哪個設計師可以像他一樣,作品中涵蓋醫院、教堂、學校、銀行、辦公樓以及私人住宅等所有類型的建築,其中比較著名的有:

劉吉生住宅(今上海市作家協會)

西門婦孺醫院(今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又名“紅房子醫院”)

寶隆醫院(後為長征醫院特診樓,已拆除)

愛司公寓(今瑞金大樓)

四行儲蓄會聯合大樓(今聯合大樓)

閘北電廠(今上海閘北發電廠)

……

它們就像一粒粒珍珠散落在上海的大街小巷,融入了上海人世世代代的生命中。

將“普緒赫”帶入愛神花園

1926年,實業家劉吉生(“火柴大王”劉鴻生的弟弟)成為了鄔達克的客戶。劉吉生決定在鉅鹿路675號地皮上建造豪宅,在其青梅竹馬的妻子陳定貞40歲生日時,把這幢房子作為送給她的一份生日禮物。

在劉太太陳定貞眼裡,夫妻恩愛,事業成功,兒女成群,這是一個令人自豪、充滿愛的家庭。她希望鄔達克把所有這些愛都體現在花園住宅之中。

鄔達克為劉吉生夫婦的愛情故事所感動,覺得這個中國式的愛情故事,同希臘神話中愛神丘比特與妻子普緒赫的故事一樣迷人。鄔達克多年來的夢想和追求,就是用普緒赫的故事來創造一個庭園建築樣式的範本,而陳定貞的要求恰好給了他完成自己心願的機會。

檔案春秋|鄔達克與他的上海建築作品(上)

劉吉生住宅,有“愛神花園”之名(今上海市作家協會)

愛神花園的構思,與英國著名學院派畫家萊頓的名畫《普緒赫洗浴》有關。在這幅畫中,萊頓展示的是普緒赫正在脫下薄紗長裙準備入浴的那一刻。萊頓畫中完美的普緒赫形象,正是鄔達克所追求的理想美。在為劉吉生夫婦設計住宅的同時,他還決定由自己出資在意大利製作普緒赫雕像送給劉家。

劉家的花園住宅(愛神花園)於1931年落成,這座設計和施工都堪稱一流的精美住宅造價高達20萬銀元。

鄔達克在莊重的建築中注入了雅緻嫵媚,設計和施工皆堪稱驚豔。建築為文藝復興時代古典式花園住宅,具有宮殿氣派,型制和柱式都稱得上典範。南立面設置貫通兩層凹槽的愛奧尼克柱式門廊,二層柱間為弧形陽臺,鑄鐵花飾欄杆,表現出輕盈、雅緻的女性美。最特別的是,橢圓形主樓梯的鑄鐵欄杆內嵌入“KSL"圖案,是妻子陳定貞特意把劉吉生的英文名字永久地鑄造在了愛神花園。

檔案春秋|鄔達克與他的上海建築作品(上)

愛神花園內景

宅前庭院的中軸線上置一座由漢白玉製成的普緒赫雕像噴泉,成為整個庭園的靈魂。這座噴水池,是整個建築的精髓所在,栩栩如生的女子雕像與二樓露臺遙遙相望,所有知道雕像來歷和故事的人,都會對這巧妙的設計背後的寓意,心領神會。

孫科出面為他斡旋

1926~1928年,鄔達克連續三個夏天去法國、西班牙、瑞士、德國和匈牙利遊歷避暑。於是,1928年間鄔達克設計的哥倫比亞住宅圈就深受此次旅行的影響。

由美商普益地產公司開發的別墅群哥倫比亞住宅圈(今外國弄堂私人住宅),包括新華路119弄、155弄、185弄、211弄和329弄,因靠近哥倫比亞路(番禺路舊稱)而得名。為了保證舒適美觀,房產公司選擇鄔達克為建築師統一規劃,每幢洋房則根據業主要求單獨設計,設計了英國、美國、荷蘭、意大利、西班牙等十三種不同風格的住宅,滿足各國僑民的趣味。

檔案春秋|鄔達克與他的上海建築作品(上)

哥倫比亞住宅圈(今外國弄堂私人住宅)

開發商還精心設計了迎合顧客謀求安全、安靜住所心理的廣告,如:“哥倫比亞圈,位在高級住宅區,有令人愉悅的周圍環境” ;“經美領館註冊,並有外國事務委員會封印的外國所有權”等等。因此,當時,該住宅圈的興建在租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多年以後,即使從現在的眼光來看,這一鄉村別墅群的建築設計都稱得上出類拔萃。

鄔達克旅居上海的大部分時間,都是以無國籍人士(1918~1921年)或捷克斯洛伐克公民(1921~1941年)的身份出現。因捷克斯洛伐克是個新國家,鄔達克無法得到帝國主義列強加給中國的“領事裁判權”的保護。

華商們認為:因為鄔達克無“領事裁判權”保護,如果雙方遇有糾紛,須由上海華界地方政府裁判,不必擔心有外國領事的偏袒裁決發生。因此鄔達克逐漸擁有了一大批中國客戶,並因此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外國建築設計師。上海灘的聞人、富商誰能住上由鄔達克設計的房子,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

但顯然,並不是所有人都這麼想。1929年初,鄔達克應基督教美國衛理斯教派所託,在漢口路西藏中路口原中西女塾舊址建設慕爾堂(今沐恩堂)。

檔案春秋|鄔達克與他的上海建築作品(上)

慕爾堂(今沐恩堂)

自1917年中西女塾西遷至江蘇路後,原址被教會改為舉辦夜校及補習學校等社會文化事業。當時該址面向西藏路的地塊寬度不足以容納教堂正門和附屬建築。遂由鄔達克出面,與擁有隔壁(近九江路)地皮的華商商量,以藍理公會總佈道會婦女協會在漢口路的部分地皮交換,不足部分由該會長租給華商,讓其在漢口路、雲南路口建造揚子飯店。但後來雙方曾因地價問題發生了尖銳的矛盾,鄔達克無奈之下請出時任民國政府行政院院長的孫科出面斡旋,幫助他最終解決了問題。

為了表示感激,鄔達克將他位於番禺路60號(哥倫比亞住宅圈內),原擬建造自用的住宅低價轉讓給孫科。這座鄔達克贈與孫科的住宅(今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行政辦公樓),磚木混合結構,假三層,屬西班牙和意大利文藝復興式建築風格。孫科將此處作為其與二夫人藍妮在上海的住宅,一直住到1949年去美國。

檔案春秋|鄔達克與他的上海建築作品(上)

番禺路60號孫科舊宅

原房子轉讓後,鄔達克自己則在街對面的番禹路129號,購地建造了一幢規模略小的英國鄉村都鐸式自宅。這是鄔達克及其家人在上海的第二處住所。

雖然此別墅是鄔達克的匆忙之作,但仍延續了其一貫的嚴謹風格,呈現出一種古樸、愜意的味道。建房子所用的材料雖為收集該地區其他所建房子剩餘物資而來,經鄔達克的巧妙設計和善加利用,具有:露明木結構、陡峭的坡屋頂(常採用石板瓦)、老虎窗、屋頂窗、直櫺窗、高聳的煙囪、門廊上部的懸挑等特徵,使其整體仍體現出大英帝國鄉村別墅的優雅。

檔案春秋|鄔達克與他的上海建築作品(上)

番禺路129號鄔達克自宅

1936年,鄔達克將自宅轉賣給一位德國外交官,自己和家人搬到由他設計,剛剛建成的現代式風格的達華公寓底層的公寓居住。此為鄔達克及其家人在上海的第三處住所,他們在此一直住到1947年離開上海。(周曉瑛審稿)

*本文首發於《檔案春秋》雜誌,微信號:dacqbjb,經“檔案春秋”微信公號授權刊登。轉載請聯繫原出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