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陳曉露(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

摘 要:\t張龍圪旦漢墓群位於包頭市九原區麻池鄉古城村西約1.5公里處的高地上,東北距麻池古城約1公里。該墓地分佈有多座中型漢墓,地面上可看到許多突起的封土。1995和1999年,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包頭市文管處先後兩次在這裡共清理了6座墓葬。其中以1995年清理的M1號墓形制規格最高,出土遺物豐富,最具代表性。
"

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陳曉露(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

摘 要:\t張龍圪旦漢墓群位於包頭市九原區麻池鄉古城村西約1.5公里處的高地上,東北距麻池古城約1公里。該墓地分佈有多座中型漢墓,地面上可看到許多突起的封土。1995和1999年,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包頭市文管處先後兩次在這裡共清理了6座墓葬。其中以1995年清理的M1號墓形制規格最高,出土遺物豐富,最具代表性。
「九原春秋」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M1是中軸線佈局的多室穹窿頂磚室墓,由長斜坡墓道、甬道、前室及其左右耳室、中室及其左右耳室以及後室組成,墓室(含甬道)總長17.6、總寬13米,各室間有甬道相通。


"

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陳曉露(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

摘 要:\t張龍圪旦漢墓群位於包頭市九原區麻池鄉古城村西約1.5公里處的高地上,東北距麻池古城約1公里。該墓地分佈有多座中型漢墓,地面上可看到許多突起的封土。1995和1999年,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包頭市文管處先後兩次在這裡共清理了6座墓葬。其中以1995年清理的M1號墓形制規格最高,出土遺物豐富,最具代表性。
「九原春秋」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M1是中軸線佈局的多室穹窿頂磚室墓,由長斜坡墓道、甬道、前室及其左右耳室、中室及其左右耳室以及後室組成,墓室(含甬道)總長17.6、總寬13米,各室間有甬道相通。


「九原春秋」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墓室壁原有壁畫,發掘時多已脫落,僅前室至中室甬道左右殘留壁畫可辨二人像,其中東壁所繪迎客男子像較為清楚,旁有文字題名。

墓葬早年遭盜掘,人骨已被擾亂。前室四角各放置二羊頭骨,後室放置一牛頭骨、一馬頭骨。另在墓葬填土中也發現較多零散動物骨骼。隨葬品散落各處,計有陶盒、罐、灶、樓、屋、豆、案、樽、盤、耳杯及雞、羊、豬、虎、人物俑、石硯、虎首、虎礎、石碑、石屋、畫像磚等。


"

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陳曉露(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

摘 要:\t張龍圪旦漢墓群位於包頭市九原區麻池鄉古城村西約1.5公里處的高地上,東北距麻池古城約1公里。該墓地分佈有多座中型漢墓,地面上可看到許多突起的封土。1995和1999年,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包頭市文管處先後兩次在這裡共清理了6座墓葬。其中以1995年清理的M1號墓形制規格最高,出土遺物豐富,最具代表性。
「九原春秋」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M1是中軸線佈局的多室穹窿頂磚室墓,由長斜坡墓道、甬道、前室及其左右耳室、中室及其左右耳室以及後室組成,墓室(含甬道)總長17.6、總寬13米,各室間有甬道相通。


「九原春秋」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墓室壁原有壁畫,發掘時多已脫落,僅前室至中室甬道左右殘留壁畫可辨二人像,其中東壁所繪迎客男子像較為清楚,旁有文字題名。

墓葬早年遭盜掘,人骨已被擾亂。前室四角各放置二羊頭骨,後室放置一牛頭骨、一馬頭骨。另在墓葬填土中也發現較多零散動物骨骼。隨葬品散落各處,計有陶盒、罐、灶、樓、屋、豆、案、樽、盤、耳杯及雞、羊、豬、虎、人物俑、石硯、虎首、虎礎、石碑、石屋、畫像磚等。


「九原春秋」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發掘者在《內蒙古中南部漢代墓葬》中對整個包頭地區的漢墓進行了初步分期,張海斌先生《包頭漢墓的分期》一文又在此基礎上,利用新增補的材料進行了更為細緻的研究。二文將包頭地區兩漢墓葬分為五期,建立了完整的編年序列,材料充分,結論較為可靠。 其中,發掘者將張龍圪旦M1定為第五期東漢後期墓葬,約相當於和帝至獻帝時期(公元89~206年),本文認同這一斷年。

文化屬性

張龍圪旦M1的主體文化因素為漢文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墓葬形制

該墓為多室穹窿頂磚室墓,這是從西漢末年開始逐漸興起並在各個地區廣泛流行的墓葬形制,是隨著漢代大土地所有制、大莊園經濟發展,為強化宗族制度、家庭關係而產生多人合葬的需要而出現的。這是西漢中期以後漢文化反映在考古學上的一個重要特點。 這種墓葬形制在東漢後期北方地區十分流行,包頭地區的召灣M66、M67、M72、M91、觀音廟M1等,呼和浩特地區的托克托縣閔氏墓、和林格爾壁畫墓都採用了這種形制,墓葬規格高,出土遺物豐富。從兩地發現的這種墓葬來看,東漢後期莊園經濟已經在北方地區發展起來。


"

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陳曉露(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

摘 要:\t張龍圪旦漢墓群位於包頭市九原區麻池鄉古城村西約1.5公里處的高地上,東北距麻池古城約1公里。該墓地分佈有多座中型漢墓,地面上可看到許多突起的封土。1995和1999年,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包頭市文管處先後兩次在這裡共清理了6座墓葬。其中以1995年清理的M1號墓形制規格最高,出土遺物豐富,最具代表性。
「九原春秋」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M1是中軸線佈局的多室穹窿頂磚室墓,由長斜坡墓道、甬道、前室及其左右耳室、中室及其左右耳室以及後室組成,墓室(含甬道)總長17.6、總寬13米,各室間有甬道相通。


「九原春秋」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墓室壁原有壁畫,發掘時多已脫落,僅前室至中室甬道左右殘留壁畫可辨二人像,其中東壁所繪迎客男子像較為清楚,旁有文字題名。

墓葬早年遭盜掘,人骨已被擾亂。前室四角各放置二羊頭骨,後室放置一牛頭骨、一馬頭骨。另在墓葬填土中也發現較多零散動物骨骼。隨葬品散落各處,計有陶盒、罐、灶、樓、屋、豆、案、樽、盤、耳杯及雞、羊、豬、虎、人物俑、石硯、虎首、虎礎、石碑、石屋、畫像磚等。


「九原春秋」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發掘者在《內蒙古中南部漢代墓葬》中對整個包頭地區的漢墓進行了初步分期,張海斌先生《包頭漢墓的分期》一文又在此基礎上,利用新增補的材料進行了更為細緻的研究。二文將包頭地區兩漢墓葬分為五期,建立了完整的編年序列,材料充分,結論較為可靠。 其中,發掘者將張龍圪旦M1定為第五期東漢後期墓葬,約相當於和帝至獻帝時期(公元89~206年),本文認同這一斷年。

文化屬性

張龍圪旦M1的主體文化因素為漢文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墓葬形制

該墓為多室穹窿頂磚室墓,這是從西漢末年開始逐漸興起並在各個地區廣泛流行的墓葬形制,是隨著漢代大土地所有制、大莊園經濟發展,為強化宗族制度、家庭關係而產生多人合葬的需要而出現的。這是西漢中期以後漢文化反映在考古學上的一個重要特點。 這種墓葬形制在東漢後期北方地區十分流行,包頭地區的召灣M66、M67、M72、M91、觀音廟M1等,呼和浩特地區的托克托縣閔氏墓、和林格爾壁畫墓都採用了這種形制,墓葬規格高,出土遺物豐富。從兩地發現的這種墓葬來看,東漢後期莊園經濟已經在北方地區發展起來。


「九原春秋」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特別的,張龍圪旦M1在形制上突出了中軸線佈局的特徵。研究者指出,中軸線配置墓室最早可上溯到西漢早期,出現於個別地域的崖墓之中,東漢以後則發展成為中國墓葬形制的主流。這種墓室配置與高大券頂、穹窿頂的使用是一致的,在功能上是為了適應漢代人將墓內的祭祀空間和埋葬空間分離這一需要而出現的,即模仿地面陽宅建築“前堂後室”的格局。

"

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陳曉露(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

摘 要:\t張龍圪旦漢墓群位於包頭市九原區麻池鄉古城村西約1.5公里處的高地上,東北距麻池古城約1公里。該墓地分佈有多座中型漢墓,地面上可看到許多突起的封土。1995和1999年,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包頭市文管處先後兩次在這裡共清理了6座墓葬。其中以1995年清理的M1號墓形制規格最高,出土遺物豐富,最具代表性。
「九原春秋」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M1是中軸線佈局的多室穹窿頂磚室墓,由長斜坡墓道、甬道、前室及其左右耳室、中室及其左右耳室以及後室組成,墓室(含甬道)總長17.6、總寬13米,各室間有甬道相通。


「九原春秋」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墓室壁原有壁畫,發掘時多已脫落,僅前室至中室甬道左右殘留壁畫可辨二人像,其中東壁所繪迎客男子像較為清楚,旁有文字題名。

墓葬早年遭盜掘,人骨已被擾亂。前室四角各放置二羊頭骨,後室放置一牛頭骨、一馬頭骨。另在墓葬填土中也發現較多零散動物骨骼。隨葬品散落各處,計有陶盒、罐、灶、樓、屋、豆、案、樽、盤、耳杯及雞、羊、豬、虎、人物俑、石硯、虎首、虎礎、石碑、石屋、畫像磚等。


「九原春秋」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發掘者在《內蒙古中南部漢代墓葬》中對整個包頭地區的漢墓進行了初步分期,張海斌先生《包頭漢墓的分期》一文又在此基礎上,利用新增補的材料進行了更為細緻的研究。二文將包頭地區兩漢墓葬分為五期,建立了完整的編年序列,材料充分,結論較為可靠。 其中,發掘者將張龍圪旦M1定為第五期東漢後期墓葬,約相當於和帝至獻帝時期(公元89~206年),本文認同這一斷年。

文化屬性

張龍圪旦M1的主體文化因素為漢文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墓葬形制

該墓為多室穹窿頂磚室墓,這是從西漢末年開始逐漸興起並在各個地區廣泛流行的墓葬形制,是隨著漢代大土地所有制、大莊園經濟發展,為強化宗族制度、家庭關係而產生多人合葬的需要而出現的。這是西漢中期以後漢文化反映在考古學上的一個重要特點。 這種墓葬形制在東漢後期北方地區十分流行,包頭地區的召灣M66、M67、M72、M91、觀音廟M1等,呼和浩特地區的托克托縣閔氏墓、和林格爾壁畫墓都採用了這種形制,墓葬規格高,出土遺物豐富。從兩地發現的這種墓葬來看,東漢後期莊園經濟已經在北方地區發展起來。


「九原春秋」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特別的,張龍圪旦M1在形制上突出了中軸線佈局的特徵。研究者指出,中軸線配置墓室最早可上溯到西漢早期,出現於個別地域的崖墓之中,東漢以後則發展成為中國墓葬形制的主流。這種墓室配置與高大券頂、穹窿頂的使用是一致的,在功能上是為了適應漢代人將墓內的祭祀空間和埋葬空間分離這一需要而出現的,即模仿地面陽宅建築“前堂後室”的格局。

「九原春秋」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墓葬“前堂後室”格局

山東蒼山漢元嘉元年(151)畫像石墓的石刻題記中,就將前室稱為“堂”,證明部分墓葬的前室的確承擔著祭祀的功能。這一墓葬形制代表了漢墓的成熟和定型,是漢代以後中國墓葬形制形成的基礎。 張龍圪旦M1因早年被盜,葬具已不存,看不出前中後三室是否存在“前堂後室”的區分,但從中室殘留的石屋(享堂)可知墓室營建時的確有區分祭祀空間和埋葬空間的概念,可以說是最能代表漢文化的墓葬形制。

2、隨葬器物


"

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陳曉露(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

摘 要:\t張龍圪旦漢墓群位於包頭市九原區麻池鄉古城村西約1.5公里處的高地上,東北距麻池古城約1公里。該墓地分佈有多座中型漢墓,地面上可看到許多突起的封土。1995和1999年,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包頭市文管處先後兩次在這裡共清理了6座墓葬。其中以1995年清理的M1號墓形制規格最高,出土遺物豐富,最具代表性。
「九原春秋」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M1是中軸線佈局的多室穹窿頂磚室墓,由長斜坡墓道、甬道、前室及其左右耳室、中室及其左右耳室以及後室組成,墓室(含甬道)總長17.6、總寬13米,各室間有甬道相通。


「九原春秋」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墓室壁原有壁畫,發掘時多已脫落,僅前室至中室甬道左右殘留壁畫可辨二人像,其中東壁所繪迎客男子像較為清楚,旁有文字題名。

墓葬早年遭盜掘,人骨已被擾亂。前室四角各放置二羊頭骨,後室放置一牛頭骨、一馬頭骨。另在墓葬填土中也發現較多零散動物骨骼。隨葬品散落各處,計有陶盒、罐、灶、樓、屋、豆、案、樽、盤、耳杯及雞、羊、豬、虎、人物俑、石硯、虎首、虎礎、石碑、石屋、畫像磚等。


「九原春秋」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發掘者在《內蒙古中南部漢代墓葬》中對整個包頭地區的漢墓進行了初步分期,張海斌先生《包頭漢墓的分期》一文又在此基礎上,利用新增補的材料進行了更為細緻的研究。二文將包頭地區兩漢墓葬分為五期,建立了完整的編年序列,材料充分,結論較為可靠。 其中,發掘者將張龍圪旦M1定為第五期東漢後期墓葬,約相當於和帝至獻帝時期(公元89~206年),本文認同這一斷年。

文化屬性

張龍圪旦M1的主體文化因素為漢文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墓葬形制

該墓為多室穹窿頂磚室墓,這是從西漢末年開始逐漸興起並在各個地區廣泛流行的墓葬形制,是隨著漢代大土地所有制、大莊園經濟發展,為強化宗族制度、家庭關係而產生多人合葬的需要而出現的。這是西漢中期以後漢文化反映在考古學上的一個重要特點。 這種墓葬形制在東漢後期北方地區十分流行,包頭地區的召灣M66、M67、M72、M91、觀音廟M1等,呼和浩特地區的托克托縣閔氏墓、和林格爾壁畫墓都採用了這種形制,墓葬規格高,出土遺物豐富。從兩地發現的這種墓葬來看,東漢後期莊園經濟已經在北方地區發展起來。


「九原春秋」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特別的,張龍圪旦M1在形制上突出了中軸線佈局的特徵。研究者指出,中軸線配置墓室最早可上溯到西漢早期,出現於個別地域的崖墓之中,東漢以後則發展成為中國墓葬形制的主流。這種墓室配置與高大券頂、穹窿頂的使用是一致的,在功能上是為了適應漢代人將墓內的祭祀空間和埋葬空間分離這一需要而出現的,即模仿地面陽宅建築“前堂後室”的格局。

「九原春秋」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墓葬“前堂後室”格局

山東蒼山漢元嘉元年(151)畫像石墓的石刻題記中,就將前室稱為“堂”,證明部分墓葬的前室的確承擔著祭祀的功能。這一墓葬形制代表了漢墓的成熟和定型,是漢代以後中國墓葬形制形成的基礎。 張龍圪旦M1因早年被盜,葬具已不存,看不出前中後三室是否存在“前堂後室”的區分,但從中室殘留的石屋(享堂)可知墓室營建時的確有區分祭祀空間和埋葬空間的概念,可以說是最能代表漢文化的墓葬形制。

2、隨葬器物


「九原春秋」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張龍圪旦M1隨葬器物以陶器為主,可分為日用器皿和模型明器兩類。日用器皿有盒、罐、樽、盤等,模型明器有灶、樓、動物俑及人物俑等,均為漢式器物。許多器物上繪有紅彩,陶灶施綠釉,也是這一時期中原器物常見裝飾。這些器物是漢代“事死如事生”喪葬觀念和莊園經濟發展的表現,亦為漢文化表現在考古學上的重要特徵之一。特別的,該墓中還出土了案和耳杯,這兩種器物應為墓內祭祀用具,它們的出現與中室出土享堂的文化含義是一致的,反映了漢代人們對墓內祭祀的重視。

3、石屋


"

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陳曉露(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

摘 要:\t張龍圪旦漢墓群位於包頭市九原區麻池鄉古城村西約1.5公里處的高地上,東北距麻池古城約1公里。該墓地分佈有多座中型漢墓,地面上可看到許多突起的封土。1995和1999年,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包頭市文管處先後兩次在這裡共清理了6座墓葬。其中以1995年清理的M1號墓形制規格最高,出土遺物豐富,最具代表性。
「九原春秋」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M1是中軸線佈局的多室穹窿頂磚室墓,由長斜坡墓道、甬道、前室及其左右耳室、中室及其左右耳室以及後室組成,墓室(含甬道)總長17.6、總寬13米,各室間有甬道相通。


「九原春秋」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墓室壁原有壁畫,發掘時多已脫落,僅前室至中室甬道左右殘留壁畫可辨二人像,其中東壁所繪迎客男子像較為清楚,旁有文字題名。

墓葬早年遭盜掘,人骨已被擾亂。前室四角各放置二羊頭骨,後室放置一牛頭骨、一馬頭骨。另在墓葬填土中也發現較多零散動物骨骼。隨葬品散落各處,計有陶盒、罐、灶、樓、屋、豆、案、樽、盤、耳杯及雞、羊、豬、虎、人物俑、石硯、虎首、虎礎、石碑、石屋、畫像磚等。


「九原春秋」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發掘者在《內蒙古中南部漢代墓葬》中對整個包頭地區的漢墓進行了初步分期,張海斌先生《包頭漢墓的分期》一文又在此基礎上,利用新增補的材料進行了更為細緻的研究。二文將包頭地區兩漢墓葬分為五期,建立了完整的編年序列,材料充分,結論較為可靠。 其中,發掘者將張龍圪旦M1定為第五期東漢後期墓葬,約相當於和帝至獻帝時期(公元89~206年),本文認同這一斷年。

文化屬性

張龍圪旦M1的主體文化因素為漢文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墓葬形制

該墓為多室穹窿頂磚室墓,這是從西漢末年開始逐漸興起並在各個地區廣泛流行的墓葬形制,是隨著漢代大土地所有制、大莊園經濟發展,為強化宗族制度、家庭關係而產生多人合葬的需要而出現的。這是西漢中期以後漢文化反映在考古學上的一個重要特點。 這種墓葬形制在東漢後期北方地區十分流行,包頭地區的召灣M66、M67、M72、M91、觀音廟M1等,呼和浩特地區的托克托縣閔氏墓、和林格爾壁畫墓都採用了這種形制,墓葬規格高,出土遺物豐富。從兩地發現的這種墓葬來看,東漢後期莊園經濟已經在北方地區發展起來。


「九原春秋」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特別的,張龍圪旦M1在形制上突出了中軸線佈局的特徵。研究者指出,中軸線配置墓室最早可上溯到西漢早期,出現於個別地域的崖墓之中,東漢以後則發展成為中國墓葬形制的主流。這種墓室配置與高大券頂、穹窿頂的使用是一致的,在功能上是為了適應漢代人將墓內的祭祀空間和埋葬空間分離這一需要而出現的,即模仿地面陽宅建築“前堂後室”的格局。

「九原春秋」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墓葬“前堂後室”格局

山東蒼山漢元嘉元年(151)畫像石墓的石刻題記中,就將前室稱為“堂”,證明部分墓葬的前室的確承擔著祭祀的功能。這一墓葬形制代表了漢墓的成熟和定型,是漢代以後中國墓葬形制形成的基礎。 張龍圪旦M1因早年被盜,葬具已不存,看不出前中後三室是否存在“前堂後室”的區分,但從中室殘留的石屋(享堂)可知墓室營建時的確有區分祭祀空間和埋葬空間的概念,可以說是最能代表漢文化的墓葬形制。

2、隨葬器物


「九原春秋」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張龍圪旦M1隨葬器物以陶器為主,可分為日用器皿和模型明器兩類。日用器皿有盒、罐、樽、盤等,模型明器有灶、樓、動物俑及人物俑等,均為漢式器物。許多器物上繪有紅彩,陶灶施綠釉,也是這一時期中原器物常見裝飾。這些器物是漢代“事死如事生”喪葬觀念和莊園經濟發展的表現,亦為漢文化表現在考古學上的重要特徵之一。特別的,該墓中還出土了案和耳杯,這兩種器物應為墓內祭祀用具,它們的出現與中室出土享堂的文化含義是一致的,反映了漢代人們對墓內祭祀的重視。

3、石屋


「九原春秋」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漢代石祠

張龍圪旦M1中室西南角放置有一石屋,同類器物在召灣M91、M98中也有發現。三座石屋形制相似、體量相當,長、高在1-1.5米,寬約1米,均為四面坡頂,前面敞開無門,後壁和左壁以石板為牆,右側也無牆,右前角設一立柱支撐屋頂,基座為臺階式。石料間為榫卯連接。四垂脊多以四靈雕刻裝飾。召灣M91出圖的石屋的左牆內側還發現有壁畫車馬圖。正如發掘者所指出的,這種石屋應為享堂。享堂,又稱祠堂,是古人用作陵墓祭祀的場所。漢代祠堂可分為地上祠堂和地下祠堂兩種:前者如著名的山東長清孝堂山石祠、嘉祥武氏石祠;後者又被稱為“墓室祠堂”,指墓室中闢出的祭祀空間,如河南密縣打虎亭漢墓中的“祭臺室”、南陽麒麟崗漢畫像石墓的前堂等,無一定之規。包頭地區發現的這三座石屋,表明三座墓葬存在墓內祭祀。

4、壁畫


"

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陳曉露(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

摘 要:\t張龍圪旦漢墓群位於包頭市九原區麻池鄉古城村西約1.5公里處的高地上,東北距麻池古城約1公里。該墓地分佈有多座中型漢墓,地面上可看到許多突起的封土。1995和1999年,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包頭市文管處先後兩次在這裡共清理了6座墓葬。其中以1995年清理的M1號墓形制規格最高,出土遺物豐富,最具代表性。
「九原春秋」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M1是中軸線佈局的多室穹窿頂磚室墓,由長斜坡墓道、甬道、前室及其左右耳室、中室及其左右耳室以及後室組成,墓室(含甬道)總長17.6、總寬13米,各室間有甬道相通。


「九原春秋」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墓室壁原有壁畫,發掘時多已脫落,僅前室至中室甬道左右殘留壁畫可辨二人像,其中東壁所繪迎客男子像較為清楚,旁有文字題名。

墓葬早年遭盜掘,人骨已被擾亂。前室四角各放置二羊頭骨,後室放置一牛頭骨、一馬頭骨。另在墓葬填土中也發現較多零散動物骨骼。隨葬品散落各處,計有陶盒、罐、灶、樓、屋、豆、案、樽、盤、耳杯及雞、羊、豬、虎、人物俑、石硯、虎首、虎礎、石碑、石屋、畫像磚等。


「九原春秋」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發掘者在《內蒙古中南部漢代墓葬》中對整個包頭地區的漢墓進行了初步分期,張海斌先生《包頭漢墓的分期》一文又在此基礎上,利用新增補的材料進行了更為細緻的研究。二文將包頭地區兩漢墓葬分為五期,建立了完整的編年序列,材料充分,結論較為可靠。 其中,發掘者將張龍圪旦M1定為第五期東漢後期墓葬,約相當於和帝至獻帝時期(公元89~206年),本文認同這一斷年。

文化屬性

張龍圪旦M1的主體文化因素為漢文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墓葬形制

該墓為多室穹窿頂磚室墓,這是從西漢末年開始逐漸興起並在各個地區廣泛流行的墓葬形制,是隨著漢代大土地所有制、大莊園經濟發展,為強化宗族制度、家庭關係而產生多人合葬的需要而出現的。這是西漢中期以後漢文化反映在考古學上的一個重要特點。 這種墓葬形制在東漢後期北方地區十分流行,包頭地區的召灣M66、M67、M72、M91、觀音廟M1等,呼和浩特地區的托克托縣閔氏墓、和林格爾壁畫墓都採用了這種形制,墓葬規格高,出土遺物豐富。從兩地發現的這種墓葬來看,東漢後期莊園經濟已經在北方地區發展起來。


「九原春秋」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特別的,張龍圪旦M1在形制上突出了中軸線佈局的特徵。研究者指出,中軸線配置墓室最早可上溯到西漢早期,出現於個別地域的崖墓之中,東漢以後則發展成為中國墓葬形制的主流。這種墓室配置與高大券頂、穹窿頂的使用是一致的,在功能上是為了適應漢代人將墓內的祭祀空間和埋葬空間分離這一需要而出現的,即模仿地面陽宅建築“前堂後室”的格局。

「九原春秋」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墓葬“前堂後室”格局

山東蒼山漢元嘉元年(151)畫像石墓的石刻題記中,就將前室稱為“堂”,證明部分墓葬的前室的確承擔著祭祀的功能。這一墓葬形制代表了漢墓的成熟和定型,是漢代以後中國墓葬形制形成的基礎。 張龍圪旦M1因早年被盜,葬具已不存,看不出前中後三室是否存在“前堂後室”的區分,但從中室殘留的石屋(享堂)可知墓室營建時的確有區分祭祀空間和埋葬空間的概念,可以說是最能代表漢文化的墓葬形制。

2、隨葬器物


「九原春秋」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張龍圪旦M1隨葬器物以陶器為主,可分為日用器皿和模型明器兩類。日用器皿有盒、罐、樽、盤等,模型明器有灶、樓、動物俑及人物俑等,均為漢式器物。許多器物上繪有紅彩,陶灶施綠釉,也是這一時期中原器物常見裝飾。這些器物是漢代“事死如事生”喪葬觀念和莊園經濟發展的表現,亦為漢文化表現在考古學上的重要特徵之一。特別的,該墓中還出土了案和耳杯,這兩種器物應為墓內祭祀用具,它們的出現與中室出土享堂的文化含義是一致的,反映了漢代人們對墓內祭祀的重視。

3、石屋


「九原春秋」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漢代石祠

張龍圪旦M1中室西南角放置有一石屋,同類器物在召灣M91、M98中也有發現。三座石屋形制相似、體量相當,長、高在1-1.5米,寬約1米,均為四面坡頂,前面敞開無門,後壁和左壁以石板為牆,右側也無牆,右前角設一立柱支撐屋頂,基座為臺階式。石料間為榫卯連接。四垂脊多以四靈雕刻裝飾。召灣M91出圖的石屋的左牆內側還發現有壁畫車馬圖。正如發掘者所指出的,這種石屋應為享堂。享堂,又稱祠堂,是古人用作陵墓祭祀的場所。漢代祠堂可分為地上祠堂和地下祠堂兩種:前者如著名的山東長清孝堂山石祠、嘉祥武氏石祠;後者又被稱為“墓室祠堂”,指墓室中闢出的祭祀空間,如河南密縣打虎亭漢墓中的“祭臺室”、南陽麒麟崗漢畫像石墓的前堂等,無一定之規。包頭地區發現的這三座石屋,表明三座墓葬存在墓內祭祀。

4、壁畫


「九原春秋」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張龍圪旦M1墓壁繪有壁畫。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不少大型多室墓中都發現了壁畫,如墓葬形制與張龍圪旦M1幾乎完全一致的召灣M91、托克托縣的閔氏墓、和林格爾壁畫墓。儘管張龍圪旦M1中的壁畫所剩無幾,但其內容可參考其他幾座壁畫保存較好的墓葬:閔氏墓壁畫表現了一個普通地主的日常生活,和林格爾漢墓壁畫則描繪了墓主人生前的仕宦經歷和莊園生活。從北方地區目前發現的其他幾座東漢後期壁畫墓來看,壁畫內容也均為中原漢墓常見題材。顯然,壁畫墓是中原漢文化的傳承載體,其墓主人應為漢族官吏或地主,也只有他們有條件、有意圖去營建大型壁畫墓。

5、石碑

張龍圪旦M1還發現了一塊石碑殘片,上面刻有漢字,可知墓主人應為漢人。召灣M91、觀音廟M1也發現有漢字石碑,從殘存文字來看,墓主人都曾擔任東漢官吏。

概括起來,張龍圪旦M1與召灣M91、觀音廟M1等墓葬表現出十分明確的共同特徵:

1)採用漢式的大型多室墓葬形制;

2)隨葬漢式日用器物和模型明器;

3)有些墓中設有祭祀空間——享堂;

4)有些墓中出土漢字書寫的墓碑。

這四項內容構成了墓葬的最主要部分,是判斷文化性質的主要依據。特別是墓葬中出土了享堂及案、耳杯等祭祀器物,表明了墓室營建時十分重視墓內的祭祀空間,這反映了漢代喪葬文化的深層次內涵。因此,張龍圪旦M1的文化屬性無疑應是漢墓。

"

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陳曉露(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

摘 要:\t張龍圪旦漢墓群位於包頭市九原區麻池鄉古城村西約1.5公里處的高地上,東北距麻池古城約1公里。該墓地分佈有多座中型漢墓,地面上可看到許多突起的封土。1995和1999年,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包頭市文管處先後兩次在這裡共清理了6座墓葬。其中以1995年清理的M1號墓形制規格最高,出土遺物豐富,最具代表性。
「九原春秋」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M1是中軸線佈局的多室穹窿頂磚室墓,由長斜坡墓道、甬道、前室及其左右耳室、中室及其左右耳室以及後室組成,墓室(含甬道)總長17.6、總寬13米,各室間有甬道相通。


「九原春秋」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墓室壁原有壁畫,發掘時多已脫落,僅前室至中室甬道左右殘留壁畫可辨二人像,其中東壁所繪迎客男子像較為清楚,旁有文字題名。

墓葬早年遭盜掘,人骨已被擾亂。前室四角各放置二羊頭骨,後室放置一牛頭骨、一馬頭骨。另在墓葬填土中也發現較多零散動物骨骼。隨葬品散落各處,計有陶盒、罐、灶、樓、屋、豆、案、樽、盤、耳杯及雞、羊、豬、虎、人物俑、石硯、虎首、虎礎、石碑、石屋、畫像磚等。


「九原春秋」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發掘者在《內蒙古中南部漢代墓葬》中對整個包頭地區的漢墓進行了初步分期,張海斌先生《包頭漢墓的分期》一文又在此基礎上,利用新增補的材料進行了更為細緻的研究。二文將包頭地區兩漢墓葬分為五期,建立了完整的編年序列,材料充分,結論較為可靠。 其中,發掘者將張龍圪旦M1定為第五期東漢後期墓葬,約相當於和帝至獻帝時期(公元89~206年),本文認同這一斷年。

文化屬性

張龍圪旦M1的主體文化因素為漢文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墓葬形制

該墓為多室穹窿頂磚室墓,這是從西漢末年開始逐漸興起並在各個地區廣泛流行的墓葬形制,是隨著漢代大土地所有制、大莊園經濟發展,為強化宗族制度、家庭關係而產生多人合葬的需要而出現的。這是西漢中期以後漢文化反映在考古學上的一個重要特點。 這種墓葬形制在東漢後期北方地區十分流行,包頭地區的召灣M66、M67、M72、M91、觀音廟M1等,呼和浩特地區的托克托縣閔氏墓、和林格爾壁畫墓都採用了這種形制,墓葬規格高,出土遺物豐富。從兩地發現的這種墓葬來看,東漢後期莊園經濟已經在北方地區發展起來。


「九原春秋」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特別的,張龍圪旦M1在形制上突出了中軸線佈局的特徵。研究者指出,中軸線配置墓室最早可上溯到西漢早期,出現於個別地域的崖墓之中,東漢以後則發展成為中國墓葬形制的主流。這種墓室配置與高大券頂、穹窿頂的使用是一致的,在功能上是為了適應漢代人將墓內的祭祀空間和埋葬空間分離這一需要而出現的,即模仿地面陽宅建築“前堂後室”的格局。

「九原春秋」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墓葬“前堂後室”格局

山東蒼山漢元嘉元年(151)畫像石墓的石刻題記中,就將前室稱為“堂”,證明部分墓葬的前室的確承擔著祭祀的功能。這一墓葬形制代表了漢墓的成熟和定型,是漢代以後中國墓葬形制形成的基礎。 張龍圪旦M1因早年被盜,葬具已不存,看不出前中後三室是否存在“前堂後室”的區分,但從中室殘留的石屋(享堂)可知墓室營建時的確有區分祭祀空間和埋葬空間的概念,可以說是最能代表漢文化的墓葬形制。

2、隨葬器物


「九原春秋」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張龍圪旦M1隨葬器物以陶器為主,可分為日用器皿和模型明器兩類。日用器皿有盒、罐、樽、盤等,模型明器有灶、樓、動物俑及人物俑等,均為漢式器物。許多器物上繪有紅彩,陶灶施綠釉,也是這一時期中原器物常見裝飾。這些器物是漢代“事死如事生”喪葬觀念和莊園經濟發展的表現,亦為漢文化表現在考古學上的重要特徵之一。特別的,該墓中還出土了案和耳杯,這兩種器物應為墓內祭祀用具,它們的出現與中室出土享堂的文化含義是一致的,反映了漢代人們對墓內祭祀的重視。

3、石屋


「九原春秋」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漢代石祠

張龍圪旦M1中室西南角放置有一石屋,同類器物在召灣M91、M98中也有發現。三座石屋形制相似、體量相當,長、高在1-1.5米,寬約1米,均為四面坡頂,前面敞開無門,後壁和左壁以石板為牆,右側也無牆,右前角設一立柱支撐屋頂,基座為臺階式。石料間為榫卯連接。四垂脊多以四靈雕刻裝飾。召灣M91出圖的石屋的左牆內側還發現有壁畫車馬圖。正如發掘者所指出的,這種石屋應為享堂。享堂,又稱祠堂,是古人用作陵墓祭祀的場所。漢代祠堂可分為地上祠堂和地下祠堂兩種:前者如著名的山東長清孝堂山石祠、嘉祥武氏石祠;後者又被稱為“墓室祠堂”,指墓室中闢出的祭祀空間,如河南密縣打虎亭漢墓中的“祭臺室”、南陽麒麟崗漢畫像石墓的前堂等,無一定之規。包頭地區發現的這三座石屋,表明三座墓葬存在墓內祭祀。

4、壁畫


「九原春秋」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張龍圪旦M1墓壁繪有壁畫。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不少大型多室墓中都發現了壁畫,如墓葬形制與張龍圪旦M1幾乎完全一致的召灣M91、托克托縣的閔氏墓、和林格爾壁畫墓。儘管張龍圪旦M1中的壁畫所剩無幾,但其內容可參考其他幾座壁畫保存較好的墓葬:閔氏墓壁畫表現了一個普通地主的日常生活,和林格爾漢墓壁畫則描繪了墓主人生前的仕宦經歷和莊園生活。從北方地區目前發現的其他幾座東漢後期壁畫墓來看,壁畫內容也均為中原漢墓常見題材。顯然,壁畫墓是中原漢文化的傳承載體,其墓主人應為漢族官吏或地主,也只有他們有條件、有意圖去營建大型壁畫墓。

5、石碑

張龍圪旦M1還發現了一塊石碑殘片,上面刻有漢字,可知墓主人應為漢人。召灣M91、觀音廟M1也發現有漢字石碑,從殘存文字來看,墓主人都曾擔任東漢官吏。

概括起來,張龍圪旦M1與召灣M91、觀音廟M1等墓葬表現出十分明確的共同特徵:

1)採用漢式的大型多室墓葬形制;

2)隨葬漢式日用器物和模型明器;

3)有些墓中設有祭祀空間——享堂;

4)有些墓中出土漢字書寫的墓碑。

這四項內容構成了墓葬的最主要部分,是判斷文化性質的主要依據。特別是墓葬中出土了享堂及案、耳杯等祭祀器物,表明了墓室營建時十分重視墓內的祭祀空間,這反映了漢代喪葬文化的深層次內涵。因此,張龍圪旦M1的文化屬性無疑應是漢墓。

「九原春秋」論張龍圪旦漢墓M1號的文化屬性(上)

文:陳曉露

圖:九原發布綜合整理

編輯:橘生淮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