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

在一個人才輩出,富有創新活力的背景下,大舍在中國的作品脫穎而出。他們的項目通常是對現有空間的翻新,不去遵循他人甚至他們自己設定的特定風格。然而,在中國不斷變化的城市環境中,他們的空間組織邏輯在不同時期的建築實踐中是統一的。


藝倉美術館(原老白渡煤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浦東老白渡濱江,濰坊路和浦電路之間

"

在一個人才輩出,富有創新活力的背景下,大舍在中國的作品脫穎而出。他們的項目通常是對現有空間的翻新,不去遵循他人甚至他們自己設定的特定風格。然而,在中國不斷變化的城市環境中,他們的空間組織邏輯在不同時期的建築實踐中是統一的。


藝倉美術館(原老白渡煤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浦東老白渡濱江,濰坊路和浦電路之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外貌

老白渡煤倉改造早於2015年前即已開始,當時面臨過險些被拆除的命運,好在2015年第一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這裡安插了一個案例展的分展場,讓人們意識到工業建築的價值,以及將煤倉變身為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煤倉的物業持有者及其未來美術館的進駐方在這次廢墟中的展覽看到了工業建築粗礪的表面與展覽空間相結合的可能性與力量,欣然接受了基於保留主要煤倉空間及其結構的改造原則,不僅把原來的畫廊升級為美術館,更是直接將美術館命名為“藝倉”美術館。

"

在一個人才輩出,富有創新活力的背景下,大舍在中國的作品脫穎而出。他們的項目通常是對現有空間的翻新,不去遵循他人甚至他們自己設定的特定風格。然而,在中國不斷變化的城市環境中,他們的空間組織邏輯在不同時期的建築實踐中是統一的。


藝倉美術館(原老白渡煤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浦東老白渡濱江,濰坊路和浦電路之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外貌

老白渡煤倉改造早於2015年前即已開始,當時面臨過險些被拆除的命運,好在2015年第一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這裡安插了一個案例展的分展場,讓人們意識到工業建築的價值,以及將煤倉變身為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煤倉的物業持有者及其未來美術館的進駐方在這次廢墟中的展覽看到了工業建築粗礪的表面與展覽空間相結合的可能性與力量,欣然接受了基於保留主要煤倉空間及其結構的改造原則,不僅把原來的畫廊升級為美術館,更是直接將美術館命名為“藝倉”美術館。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屋頂後留下的頂層框架柱支撐一組巨型桁架,然後利用這個桁架層層下掛

"

在一個人才輩出,富有創新活力的背景下,大舍在中國的作品脫穎而出。他們的項目通常是對現有空間的翻新,不去遵循他人甚至他們自己設定的特定風格。然而,在中國不斷變化的城市環境中,他們的空間組織邏輯在不同時期的建築實踐中是統一的。


藝倉美術館(原老白渡煤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浦東老白渡濱江,濰坊路和浦電路之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外貌

老白渡煤倉改造早於2015年前即已開始,當時面臨過險些被拆除的命運,好在2015年第一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這裡安插了一個案例展的分展場,讓人們意識到工業建築的價值,以及將煤倉變身為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煤倉的物業持有者及其未來美術館的進駐方在這次廢墟中的展覽看到了工業建築粗礪的表面與展覽空間相結合的可能性與力量,欣然接受了基於保留主要煤倉空間及其結構的改造原則,不僅把原來的畫廊升級為美術館,更是直接將美術館命名為“藝倉”美術館。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屋頂後留下的頂層框架柱支撐一組巨型桁架,然後利用這個桁架層層下掛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

在一個人才輩出,富有創新活力的背景下,大舍在中國的作品脫穎而出。他們的項目通常是對現有空間的翻新,不去遵循他人甚至他們自己設定的特定風格。然而,在中國不斷變化的城市環境中,他們的空間組織邏輯在不同時期的建築實踐中是統一的。


藝倉美術館(原老白渡煤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浦東老白渡濱江,濰坊路和浦電路之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外貌

老白渡煤倉改造早於2015年前即已開始,當時面臨過險些被拆除的命運,好在2015年第一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這裡安插了一個案例展的分展場,讓人們意識到工業建築的價值,以及將煤倉變身為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煤倉的物業持有者及其未來美術館的進駐方在這次廢墟中的展覽看到了工業建築粗礪的表面與展覽空間相結合的可能性與力量,欣然接受了基於保留主要煤倉空間及其結構的改造原則,不僅把原來的畫廊升級為美術館,更是直接將美術館命名為“藝倉”美術館。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屋頂後留下的頂層框架柱支撐一組巨型桁架,然後利用這個桁架層層下掛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略微錯動的橫向層板既作為空間也作為景觀

煤倉並非孤立的構築物,它原本和北側不遠處的長長的高架運煤通道是一個生產整體。作為浦江貫通中的老白渡綠地景觀空間,煤倉和高架廊道的更新如何成為新的濱江綠地公園的一部分是一個更重要的話題和起點。

"

在一個人才輩出,富有創新活力的背景下,大舍在中國的作品脫穎而出。他們的項目通常是對現有空間的翻新,不去遵循他人甚至他們自己設定的特定風格。然而,在中國不斷變化的城市環境中,他們的空間組織邏輯在不同時期的建築實踐中是統一的。


藝倉美術館(原老白渡煤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浦東老白渡濱江,濰坊路和浦電路之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外貌

老白渡煤倉改造早於2015年前即已開始,當時面臨過險些被拆除的命運,好在2015年第一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這裡安插了一個案例展的分展場,讓人們意識到工業建築的價值,以及將煤倉變身為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煤倉的物業持有者及其未來美術館的進駐方在這次廢墟中的展覽看到了工業建築粗礪的表面與展覽空間相結合的可能性與力量,欣然接受了基於保留主要煤倉空間及其結構的改造原則,不僅把原來的畫廊升級為美術館,更是直接將美術館命名為“藝倉”美術館。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屋頂後留下的頂層框架柱支撐一組巨型桁架,然後利用這個桁架層層下掛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略微錯動的橫向層板既作為空間也作為景觀

煤倉並非孤立的構築物,它原本和北側不遠處的長長的高架運煤通道是一個生產整體。作為浦江貫通中的老白渡綠地景觀空間,煤倉和高架廊道的更新如何成為新的濱江綠地公園的一部分是一個更重要的話題和起點。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

在一個人才輩出,富有創新活力的背景下,大舍在中國的作品脫穎而出。他們的項目通常是對現有空間的翻新,不去遵循他人甚至他們自己設定的特定風格。然而,在中國不斷變化的城市環境中,他們的空間組織邏輯在不同時期的建築實踐中是統一的。


藝倉美術館(原老白渡煤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浦東老白渡濱江,濰坊路和浦電路之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外貌

老白渡煤倉改造早於2015年前即已開始,當時面臨過險些被拆除的命運,好在2015年第一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這裡安插了一個案例展的分展場,讓人們意識到工業建築的價值,以及將煤倉變身為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煤倉的物業持有者及其未來美術館的進駐方在這次廢墟中的展覽看到了工業建築粗礪的表面與展覽空間相結合的可能性與力量,欣然接受了基於保留主要煤倉空間及其結構的改造原則,不僅把原來的畫廊升級為美術館,更是直接將美術館命名為“藝倉”美術館。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屋頂後留下的頂層框架柱支撐一組巨型桁架,然後利用這個桁架層層下掛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略微錯動的橫向層板既作為空間也作為景觀

煤倉並非孤立的構築物,它原本和北側不遠處的長長的高架運煤通道是一個生產整體。作為浦江貫通中的老白渡綠地景觀空間,煤倉和高架廊道的更新如何成為新的濱江綠地公園的一部分是一個更重要的話題和起點。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高架廊道也採用了懸吊鋼結構系統

"

在一個人才輩出,富有創新活力的背景下,大舍在中國的作品脫穎而出。他們的項目通常是對現有空間的翻新,不去遵循他人甚至他們自己設定的特定風格。然而,在中國不斷變化的城市環境中,他們的空間組織邏輯在不同時期的建築實踐中是統一的。


藝倉美術館(原老白渡煤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浦東老白渡濱江,濰坊路和浦電路之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外貌

老白渡煤倉改造早於2015年前即已開始,當時面臨過險些被拆除的命運,好在2015年第一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這裡安插了一個案例展的分展場,讓人們意識到工業建築的價值,以及將煤倉變身為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煤倉的物業持有者及其未來美術館的進駐方在這次廢墟中的展覽看到了工業建築粗礪的表面與展覽空間相結合的可能性與力量,欣然接受了基於保留主要煤倉空間及其結構的改造原則,不僅把原來的畫廊升級為美術館,更是直接將美術館命名為“藝倉”美術館。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屋頂後留下的頂層框架柱支撐一組巨型桁架,然後利用這個桁架層層下掛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略微錯動的橫向層板既作為空間也作為景觀

煤倉並非孤立的構築物,它原本和北側不遠處的長長的高架運煤通道是一個生產整體。作為浦江貫通中的老白渡綠地景觀空間,煤倉和高架廊道的更新如何成為新的濱江綠地公園的一部分是一個更重要的話題和起點。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高架廊道也採用了懸吊鋼結構系統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

在一個人才輩出,富有創新活力的背景下,大舍在中國的作品脫穎而出。他們的項目通常是對現有空間的翻新,不去遵循他人甚至他們自己設定的特定風格。然而,在中國不斷變化的城市環境中,他們的空間組織邏輯在不同時期的建築實踐中是統一的。


藝倉美術館(原老白渡煤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浦東老白渡濱江,濰坊路和浦電路之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外貌

老白渡煤倉改造早於2015年前即已開始,當時面臨過險些被拆除的命運,好在2015年第一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這裡安插了一個案例展的分展場,讓人們意識到工業建築的價值,以及將煤倉變身為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煤倉的物業持有者及其未來美術館的進駐方在這次廢墟中的展覽看到了工業建築粗礪的表面與展覽空間相結合的可能性與力量,欣然接受了基於保留主要煤倉空間及其結構的改造原則,不僅把原來的畫廊升級為美術館,更是直接將美術館命名為“藝倉”美術館。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屋頂後留下的頂層框架柱支撐一組巨型桁架,然後利用這個桁架層層下掛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略微錯動的橫向層板既作為空間也作為景觀

煤倉並非孤立的構築物,它原本和北側不遠處的長長的高架運煤通道是一個生產整體。作為浦江貫通中的老白渡綠地景觀空間,煤倉和高架廊道的更新如何成為新的濱江綠地公園的一部分是一個更重要的話題和起點。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高架廊道也採用了懸吊鋼結構系統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

在一個人才輩出,富有創新活力的背景下,大舍在中國的作品脫穎而出。他們的項目通常是對現有空間的翻新,不去遵循他人甚至他們自己設定的特定風格。然而,在中國不斷變化的城市環境中,他們的空間組織邏輯在不同時期的建築實踐中是統一的。


藝倉美術館(原老白渡煤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浦東老白渡濱江,濰坊路和浦電路之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外貌

老白渡煤倉改造早於2015年前即已開始,當時面臨過險些被拆除的命運,好在2015年第一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這裡安插了一個案例展的分展場,讓人們意識到工業建築的價值,以及將煤倉變身為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煤倉的物業持有者及其未來美術館的進駐方在這次廢墟中的展覽看到了工業建築粗礪的表面與展覽空間相結合的可能性與力量,欣然接受了基於保留主要煤倉空間及其結構的改造原則,不僅把原來的畫廊升級為美術館,更是直接將美術館命名為“藝倉”美術館。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屋頂後留下的頂層框架柱支撐一組巨型桁架,然後利用這個桁架層層下掛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略微錯動的橫向層板既作為空間也作為景觀

煤倉並非孤立的構築物,它原本和北側不遠處的長長的高架運煤通道是一個生產整體。作為浦江貫通中的老白渡綠地景觀空間,煤倉和高架廊道的更新如何成為新的濱江綠地公園的一部分是一個更重要的話題和起點。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高架廊道也採用了懸吊鋼結構系統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構件豐富的公共活動空間

"

在一個人才輩出,富有創新活力的背景下,大舍在中國的作品脫穎而出。他們的項目通常是對現有空間的翻新,不去遵循他人甚至他們自己設定的特定風格。然而,在中國不斷變化的城市環境中,他們的空間組織邏輯在不同時期的建築實踐中是統一的。


藝倉美術館(原老白渡煤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浦東老白渡濱江,濰坊路和浦電路之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外貌

老白渡煤倉改造早於2015年前即已開始,當時面臨過險些被拆除的命運,好在2015年第一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這裡安插了一個案例展的分展場,讓人們意識到工業建築的價值,以及將煤倉變身為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煤倉的物業持有者及其未來美術館的進駐方在這次廢墟中的展覽看到了工業建築粗礪的表面與展覽空間相結合的可能性與力量,欣然接受了基於保留主要煤倉空間及其結構的改造原則,不僅把原來的畫廊升級為美術館,更是直接將美術館命名為“藝倉”美術館。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屋頂後留下的頂層框架柱支撐一組巨型桁架,然後利用這個桁架層層下掛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略微錯動的橫向層板既作為空間也作為景觀

煤倉並非孤立的構築物,它原本和北側不遠處的長長的高架運煤通道是一個生產整體。作為浦江貫通中的老白渡綠地景觀空間,煤倉和高架廊道的更新如何成為新的濱江綠地公園的一部分是一個更重要的話題和起點。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高架廊道也採用了懸吊鋼結構系統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構件豐富的公共活動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舊結構的結合

"

在一個人才輩出,富有創新活力的背景下,大舍在中國的作品脫穎而出。他們的項目通常是對現有空間的翻新,不去遵循他人甚至他們自己設定的特定風格。然而,在中國不斷變化的城市環境中,他們的空間組織邏輯在不同時期的建築實踐中是統一的。


藝倉美術館(原老白渡煤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浦東老白渡濱江,濰坊路和浦電路之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外貌

老白渡煤倉改造早於2015年前即已開始,當時面臨過險些被拆除的命運,好在2015年第一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這裡安插了一個案例展的分展場,讓人們意識到工業建築的價值,以及將煤倉變身為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煤倉的物業持有者及其未來美術館的進駐方在這次廢墟中的展覽看到了工業建築粗礪的表面與展覽空間相結合的可能性與力量,欣然接受了基於保留主要煤倉空間及其結構的改造原則,不僅把原來的畫廊升級為美術館,更是直接將美術館命名為“藝倉”美術館。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屋頂後留下的頂層框架柱支撐一組巨型桁架,然後利用這個桁架層層下掛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略微錯動的橫向層板既作為空間也作為景觀

煤倉並非孤立的構築物,它原本和北側不遠處的長長的高架運煤通道是一個生產整體。作為浦江貫通中的老白渡綠地景觀空間,煤倉和高架廊道的更新如何成為新的濱江綠地公園的一部分是一個更重要的話題和起點。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高架廊道也採用了懸吊鋼結構系統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構件豐富的公共活動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舊結構的結合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

在一個人才輩出,富有創新活力的背景下,大舍在中國的作品脫穎而出。他們的項目通常是對現有空間的翻新,不去遵循他人甚至他們自己設定的特定風格。然而,在中國不斷變化的城市環境中,他們的空間組織邏輯在不同時期的建築實踐中是統一的。


藝倉美術館(原老白渡煤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浦東老白渡濱江,濰坊路和浦電路之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外貌

老白渡煤倉改造早於2015年前即已開始,當時面臨過險些被拆除的命運,好在2015年第一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這裡安插了一個案例展的分展場,讓人們意識到工業建築的價值,以及將煤倉變身為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煤倉的物業持有者及其未來美術館的進駐方在這次廢墟中的展覽看到了工業建築粗礪的表面與展覽空間相結合的可能性與力量,欣然接受了基於保留主要煤倉空間及其結構的改造原則,不僅把原來的畫廊升級為美術館,更是直接將美術館命名為“藝倉”美術館。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屋頂後留下的頂層框架柱支撐一組巨型桁架,然後利用這個桁架層層下掛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略微錯動的橫向層板既作為空間也作為景觀

煤倉並非孤立的構築物,它原本和北側不遠處的長長的高架運煤通道是一個生產整體。作為浦江貫通中的老白渡綠地景觀空間,煤倉和高架廊道的更新如何成為新的濱江綠地公園的一部分是一個更重要的話題和起點。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高架廊道也採用了懸吊鋼結構系統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構件豐富的公共活動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舊結構的結合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

在一個人才輩出,富有創新活力的背景下,大舍在中國的作品脫穎而出。他們的項目通常是對現有空間的翻新,不去遵循他人甚至他們自己設定的特定風格。然而,在中國不斷變化的城市環境中,他們的空間組織邏輯在不同時期的建築實踐中是統一的。


藝倉美術館(原老白渡煤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浦東老白渡濱江,濰坊路和浦電路之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外貌

老白渡煤倉改造早於2015年前即已開始,當時面臨過險些被拆除的命運,好在2015年第一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這裡安插了一個案例展的分展場,讓人們意識到工業建築的價值,以及將煤倉變身為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煤倉的物業持有者及其未來美術館的進駐方在這次廢墟中的展覽看到了工業建築粗礪的表面與展覽空間相結合的可能性與力量,欣然接受了基於保留主要煤倉空間及其結構的改造原則,不僅把原來的畫廊升級為美術館,更是直接將美術館命名為“藝倉”美術館。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屋頂後留下的頂層框架柱支撐一組巨型桁架,然後利用這個桁架層層下掛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略微錯動的橫向層板既作為空間也作為景觀

煤倉並非孤立的構築物,它原本和北側不遠處的長長的高架運煤通道是一個生產整體。作為浦江貫通中的老白渡綠地景觀空間,煤倉和高架廊道的更新如何成為新的濱江綠地公園的一部分是一個更重要的話題和起點。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高架廊道也採用了懸吊鋼結構系統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構件豐富的公共活動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舊結構的結合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內可以看到原狀保留的煤倉漏斗

"

在一個人才輩出,富有創新活力的背景下,大舍在中國的作品脫穎而出。他們的項目通常是對現有空間的翻新,不去遵循他人甚至他們自己設定的特定風格。然而,在中國不斷變化的城市環境中,他們的空間組織邏輯在不同時期的建築實踐中是統一的。


藝倉美術館(原老白渡煤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浦東老白渡濱江,濰坊路和浦電路之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外貌

老白渡煤倉改造早於2015年前即已開始,當時面臨過險些被拆除的命運,好在2015年第一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這裡安插了一個案例展的分展場,讓人們意識到工業建築的價值,以及將煤倉變身為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煤倉的物業持有者及其未來美術館的進駐方在這次廢墟中的展覽看到了工業建築粗礪的表面與展覽空間相結合的可能性與力量,欣然接受了基於保留主要煤倉空間及其結構的改造原則,不僅把原來的畫廊升級為美術館,更是直接將美術館命名為“藝倉”美術館。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屋頂後留下的頂層框架柱支撐一組巨型桁架,然後利用這個桁架層層下掛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略微錯動的橫向層板既作為空間也作為景觀

煤倉並非孤立的構築物,它原本和北側不遠處的長長的高架運煤通道是一個生產整體。作為浦江貫通中的老白渡綠地景觀空間,煤倉和高架廊道的更新如何成為新的濱江綠地公園的一部分是一個更重要的話題和起點。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高架廊道也採用了懸吊鋼結構系統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構件豐富的公共活動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舊結構的結合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內可以看到原狀保留的煤倉漏斗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粗野風格的樓梯

"

在一個人才輩出,富有創新活力的背景下,大舍在中國的作品脫穎而出。他們的項目通常是對現有空間的翻新,不去遵循他人甚至他們自己設定的特定風格。然而,在中國不斷變化的城市環境中,他們的空間組織邏輯在不同時期的建築實踐中是統一的。


藝倉美術館(原老白渡煤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浦東老白渡濱江,濰坊路和浦電路之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外貌

老白渡煤倉改造早於2015年前即已開始,當時面臨過險些被拆除的命運,好在2015年第一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這裡安插了一個案例展的分展場,讓人們意識到工業建築的價值,以及將煤倉變身為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煤倉的物業持有者及其未來美術館的進駐方在這次廢墟中的展覽看到了工業建築粗礪的表面與展覽空間相結合的可能性與力量,欣然接受了基於保留主要煤倉空間及其結構的改造原則,不僅把原來的畫廊升級為美術館,更是直接將美術館命名為“藝倉”美術館。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屋頂後留下的頂層框架柱支撐一組巨型桁架,然後利用這個桁架層層下掛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略微錯動的橫向層板既作為空間也作為景觀

煤倉並非孤立的構築物,它原本和北側不遠處的長長的高架運煤通道是一個生產整體。作為浦江貫通中的老白渡綠地景觀空間,煤倉和高架廊道的更新如何成為新的濱江綠地公園的一部分是一個更重要的話題和起點。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高架廊道也採用了懸吊鋼結構系統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構件豐富的公共活動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舊結構的結合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內可以看到原狀保留的煤倉漏斗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粗野風格的樓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與景觀

"

在一個人才輩出,富有創新活力的背景下,大舍在中國的作品脫穎而出。他們的項目通常是對現有空間的翻新,不去遵循他人甚至他們自己設定的特定風格。然而,在中國不斷變化的城市環境中,他們的空間組織邏輯在不同時期的建築實踐中是統一的。


藝倉美術館(原老白渡煤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浦東老白渡濱江,濰坊路和浦電路之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外貌

老白渡煤倉改造早於2015年前即已開始,當時面臨過險些被拆除的命運,好在2015年第一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這裡安插了一個案例展的分展場,讓人們意識到工業建築的價值,以及將煤倉變身為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煤倉的物業持有者及其未來美術館的進駐方在這次廢墟中的展覽看到了工業建築粗礪的表面與展覽空間相結合的可能性與力量,欣然接受了基於保留主要煤倉空間及其結構的改造原則,不僅把原來的畫廊升級為美術館,更是直接將美術館命名為“藝倉”美術館。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屋頂後留下的頂層框架柱支撐一組巨型桁架,然後利用這個桁架層層下掛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略微錯動的橫向層板既作為空間也作為景觀

煤倉並非孤立的構築物,它原本和北側不遠處的長長的高架運煤通道是一個生產整體。作為浦江貫通中的老白渡綠地景觀空間,煤倉和高架廊道的更新如何成為新的濱江綠地公園的一部分是一個更重要的話題和起點。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高架廊道也採用了懸吊鋼結構系統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構件豐富的公共活動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舊結構的結合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內可以看到原狀保留的煤倉漏斗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粗野風格的樓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與景觀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

在一個人才輩出,富有創新活力的背景下,大舍在中國的作品脫穎而出。他們的項目通常是對現有空間的翻新,不去遵循他人甚至他們自己設定的特定風格。然而,在中國不斷變化的城市環境中,他們的空間組織邏輯在不同時期的建築實踐中是統一的。


藝倉美術館(原老白渡煤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浦東老白渡濱江,濰坊路和浦電路之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外貌

老白渡煤倉改造早於2015年前即已開始,當時面臨過險些被拆除的命運,好在2015年第一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這裡安插了一個案例展的分展場,讓人們意識到工業建築的價值,以及將煤倉變身為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煤倉的物業持有者及其未來美術館的進駐方在這次廢墟中的展覽看到了工業建築粗礪的表面與展覽空間相結合的可能性與力量,欣然接受了基於保留主要煤倉空間及其結構的改造原則,不僅把原來的畫廊升級為美術館,更是直接將美術館命名為“藝倉”美術館。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屋頂後留下的頂層框架柱支撐一組巨型桁架,然後利用這個桁架層層下掛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略微錯動的橫向層板既作為空間也作為景觀

煤倉並非孤立的構築物,它原本和北側不遠處的長長的高架運煤通道是一個生產整體。作為浦江貫通中的老白渡綠地景觀空間,煤倉和高架廊道的更新如何成為新的濱江綠地公園的一部分是一個更重要的話題和起點。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高架廊道也採用了懸吊鋼結構系統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構件豐富的公共活動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舊結構的結合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內可以看到原狀保留的煤倉漏斗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粗野風格的樓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與景觀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來自建築師:回頭來看,現代美術館的設計仍是一項冒險的嘗試。工業文明是上海自身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後工業時代城市功能的更新,許多工業建築面臨著被拆除或改造的命運,這是一個有意義的話題。


龍美術館西岸館

項目地址:上海徐彙區龍騰大道

"

在一個人才輩出,富有創新活力的背景下,大舍在中國的作品脫穎而出。他們的項目通常是對現有空間的翻新,不去遵循他人甚至他們自己設定的特定風格。然而,在中國不斷變化的城市環境中,他們的空間組織邏輯在不同時期的建築實踐中是統一的。


藝倉美術館(原老白渡煤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浦東老白渡濱江,濰坊路和浦電路之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外貌

老白渡煤倉改造早於2015年前即已開始,當時面臨過險些被拆除的命運,好在2015年第一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這裡安插了一個案例展的分展場,讓人們意識到工業建築的價值,以及將煤倉變身為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煤倉的物業持有者及其未來美術館的進駐方在這次廢墟中的展覽看到了工業建築粗礪的表面與展覽空間相結合的可能性與力量,欣然接受了基於保留主要煤倉空間及其結構的改造原則,不僅把原來的畫廊升級為美術館,更是直接將美術館命名為“藝倉”美術館。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屋頂後留下的頂層框架柱支撐一組巨型桁架,然後利用這個桁架層層下掛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略微錯動的橫向層板既作為空間也作為景觀

煤倉並非孤立的構築物,它原本和北側不遠處的長長的高架運煤通道是一個生產整體。作為浦江貫通中的老白渡綠地景觀空間,煤倉和高架廊道的更新如何成為新的濱江綠地公園的一部分是一個更重要的話題和起點。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高架廊道也採用了懸吊鋼結構系統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構件豐富的公共活動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舊結構的結合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內可以看到原狀保留的煤倉漏斗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粗野風格的樓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與景觀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來自建築師:回頭來看,現代美術館的設計仍是一項冒險的嘗試。工業文明是上海自身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後工業時代城市功能的更新,許多工業建築面臨著被拆除或改造的命運,這是一個有意義的話題。


龍美術館西岸館

項目地址:上海徐彙區龍騰大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

在一個人才輩出,富有創新活力的背景下,大舍在中國的作品脫穎而出。他們的項目通常是對現有空間的翻新,不去遵循他人甚至他們自己設定的特定風格。然而,在中國不斷變化的城市環境中,他們的空間組織邏輯在不同時期的建築實踐中是統一的。


藝倉美術館(原老白渡煤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浦東老白渡濱江,濰坊路和浦電路之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外貌

老白渡煤倉改造早於2015年前即已開始,當時面臨過險些被拆除的命運,好在2015年第一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這裡安插了一個案例展的分展場,讓人們意識到工業建築的價值,以及將煤倉變身為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煤倉的物業持有者及其未來美術館的進駐方在這次廢墟中的展覽看到了工業建築粗礪的表面與展覽空間相結合的可能性與力量,欣然接受了基於保留主要煤倉空間及其結構的改造原則,不僅把原來的畫廊升級為美術館,更是直接將美術館命名為“藝倉”美術館。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屋頂後留下的頂層框架柱支撐一組巨型桁架,然後利用這個桁架層層下掛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略微錯動的橫向層板既作為空間也作為景觀

煤倉並非孤立的構築物,它原本和北側不遠處的長長的高架運煤通道是一個生產整體。作為浦江貫通中的老白渡綠地景觀空間,煤倉和高架廊道的更新如何成為新的濱江綠地公園的一部分是一個更重要的話題和起點。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高架廊道也採用了懸吊鋼結構系統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構件豐富的公共活動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舊結構的結合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內可以看到原狀保留的煤倉漏斗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粗野風格的樓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與景觀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來自建築師:回頭來看,現代美術館的設計仍是一項冒險的嘗試。工業文明是上海自身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後工業時代城市功能的更新,許多工業建築面臨著被拆除或改造的命運,這是一個有意義的話題。


龍美術館西岸館

項目地址:上海徐彙區龍騰大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龍美術館西岸館位於上海市徐彙區黃浦江畔,原址為煤炭運輸碼頭。在設計之初,場地上還留存有20世紀50年代建造的110米長的煤漏斗卸載橋,寬10米,高8米。與它同時保留下來的,還有兩年前剛完工的兩層地下車庫。

"

在一個人才輩出,富有創新活力的背景下,大舍在中國的作品脫穎而出。他們的項目通常是對現有空間的翻新,不去遵循他人甚至他們自己設定的特定風格。然而,在中國不斷變化的城市環境中,他們的空間組織邏輯在不同時期的建築實踐中是統一的。


藝倉美術館(原老白渡煤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浦東老白渡濱江,濰坊路和浦電路之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外貌

老白渡煤倉改造早於2015年前即已開始,當時面臨過險些被拆除的命運,好在2015年第一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這裡安插了一個案例展的分展場,讓人們意識到工業建築的價值,以及將煤倉變身為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煤倉的物業持有者及其未來美術館的進駐方在這次廢墟中的展覽看到了工業建築粗礪的表面與展覽空間相結合的可能性與力量,欣然接受了基於保留主要煤倉空間及其結構的改造原則,不僅把原來的畫廊升級為美術館,更是直接將美術館命名為“藝倉”美術館。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屋頂後留下的頂層框架柱支撐一組巨型桁架,然後利用這個桁架層層下掛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略微錯動的橫向層板既作為空間也作為景觀

煤倉並非孤立的構築物,它原本和北側不遠處的長長的高架運煤通道是一個生產整體。作為浦江貫通中的老白渡綠地景觀空間,煤倉和高架廊道的更新如何成為新的濱江綠地公園的一部分是一個更重要的話題和起點。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高架廊道也採用了懸吊鋼結構系統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構件豐富的公共活動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舊結構的結合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內可以看到原狀保留的煤倉漏斗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粗野風格的樓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與景觀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來自建築師:回頭來看,現代美術館的設計仍是一項冒險的嘗試。工業文明是上海自身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後工業時代城市功能的更新,許多工業建築面臨著被拆除或改造的命運,這是一個有意義的話題。


龍美術館西岸館

項目地址:上海徐彙區龍騰大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龍美術館西岸館位於上海市徐彙區黃浦江畔,原址為煤炭運輸碼頭。在設計之初,場地上還留存有20世紀50年代建造的110米長的煤漏斗卸載橋,寬10米,高8米。與它同時保留下來的,還有兩年前剛完工的兩層地下車庫。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

在一個人才輩出,富有創新活力的背景下,大舍在中國的作品脫穎而出。他們的項目通常是對現有空間的翻新,不去遵循他人甚至他們自己設定的特定風格。然而,在中國不斷變化的城市環境中,他們的空間組織邏輯在不同時期的建築實踐中是統一的。


藝倉美術館(原老白渡煤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浦東老白渡濱江,濰坊路和浦電路之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外貌

老白渡煤倉改造早於2015年前即已開始,當時面臨過險些被拆除的命運,好在2015年第一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這裡安插了一個案例展的分展場,讓人們意識到工業建築的價值,以及將煤倉變身為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煤倉的物業持有者及其未來美術館的進駐方在這次廢墟中的展覽看到了工業建築粗礪的表面與展覽空間相結合的可能性與力量,欣然接受了基於保留主要煤倉空間及其結構的改造原則,不僅把原來的畫廊升級為美術館,更是直接將美術館命名為“藝倉”美術館。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屋頂後留下的頂層框架柱支撐一組巨型桁架,然後利用這個桁架層層下掛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略微錯動的橫向層板既作為空間也作為景觀

煤倉並非孤立的構築物,它原本和北側不遠處的長長的高架運煤通道是一個生產整體。作為浦江貫通中的老白渡綠地景觀空間,煤倉和高架廊道的更新如何成為新的濱江綠地公園的一部分是一個更重要的話題和起點。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高架廊道也採用了懸吊鋼結構系統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構件豐富的公共活動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舊結構的結合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內可以看到原狀保留的煤倉漏斗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粗野風格的樓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與景觀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來自建築師:回頭來看,現代美術館的設計仍是一項冒險的嘗試。工業文明是上海自身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後工業時代城市功能的更新,許多工業建築面臨著被拆除或改造的命運,這是一個有意義的話題。


龍美術館西岸館

項目地址:上海徐彙區龍騰大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龍美術館西岸館位於上海市徐彙區黃浦江畔,原址為煤炭運輸碼頭。在設計之初,場地上還留存有20世紀50年代建造的110米長的煤漏斗卸載橋,寬10米,高8米。與它同時保留下來的,還有兩年前剛完工的兩層地下車庫。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的設計採用獨立牆體的“傘拱”懸挑結構,呈自由狀佈局的剪力牆插入原有地下室與原有框架結構柱澆築在一起,地下一層的原車庫空間由於剪力牆體的介入轉換為展覽空間,地面以上的空間由於“傘拱”在不同方向的相對聯接形成了多重的意義指向。機電系統都被整合在“傘拱”結構的空腔裡,地面以上的“傘拱”覆蓋空間,牆體和天花均為清水混凝土的表面,它們的幾何分界位置也變得模糊。這樣的結構性空間,在形態上不僅對人的身體形成庇護感,亦與保留的江邊碼頭的煤料斗產生視覺呼應。

"

在一個人才輩出,富有創新活力的背景下,大舍在中國的作品脫穎而出。他們的項目通常是對現有空間的翻新,不去遵循他人甚至他們自己設定的特定風格。然而,在中國不斷變化的城市環境中,他們的空間組織邏輯在不同時期的建築實踐中是統一的。


藝倉美術館(原老白渡煤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浦東老白渡濱江,濰坊路和浦電路之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外貌

老白渡煤倉改造早於2015年前即已開始,當時面臨過險些被拆除的命運,好在2015年第一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這裡安插了一個案例展的分展場,讓人們意識到工業建築的價值,以及將煤倉變身為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煤倉的物業持有者及其未來美術館的進駐方在這次廢墟中的展覽看到了工業建築粗礪的表面與展覽空間相結合的可能性與力量,欣然接受了基於保留主要煤倉空間及其結構的改造原則,不僅把原來的畫廊升級為美術館,更是直接將美術館命名為“藝倉”美術館。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屋頂後留下的頂層框架柱支撐一組巨型桁架,然後利用這個桁架層層下掛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略微錯動的橫向層板既作為空間也作為景觀

煤倉並非孤立的構築物,它原本和北側不遠處的長長的高架運煤通道是一個生產整體。作為浦江貫通中的老白渡綠地景觀空間,煤倉和高架廊道的更新如何成為新的濱江綠地公園的一部分是一個更重要的話題和起點。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高架廊道也採用了懸吊鋼結構系統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構件豐富的公共活動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舊結構的結合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內可以看到原狀保留的煤倉漏斗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粗野風格的樓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與景觀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來自建築師:回頭來看,現代美術館的設計仍是一項冒險的嘗試。工業文明是上海自身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後工業時代城市功能的更新,許多工業建築面臨著被拆除或改造的命運,這是一個有意義的話題。


龍美術館西岸館

項目地址:上海徐彙區龍騰大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龍美術館西岸館位於上海市徐彙區黃浦江畔,原址為煤炭運輸碼頭。在設計之初,場地上還留存有20世紀50年代建造的110米長的煤漏斗卸載橋,寬10米,高8米。與它同時保留下來的,還有兩年前剛完工的兩層地下車庫。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的設計採用獨立牆體的“傘拱”懸挑結構,呈自由狀佈局的剪力牆插入原有地下室與原有框架結構柱澆築在一起,地下一層的原車庫空間由於剪力牆體的介入轉換為展覽空間,地面以上的空間由於“傘拱”在不同方向的相對聯接形成了多重的意義指向。機電系統都被整合在“傘拱”結構的空腔裡,地面以上的“傘拱”覆蓋空間,牆體和天花均為清水混凝土的表面,它們的幾何分界位置也變得模糊。這樣的結構性空間,在形態上不僅對人的身體形成庇護感,亦與保留的江邊碼頭的煤料斗產生視覺呼應。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

在一個人才輩出,富有創新活力的背景下,大舍在中國的作品脫穎而出。他們的項目通常是對現有空間的翻新,不去遵循他人甚至他們自己設定的特定風格。然而,在中國不斷變化的城市環境中,他們的空間組織邏輯在不同時期的建築實踐中是統一的。


藝倉美術館(原老白渡煤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浦東老白渡濱江,濰坊路和浦電路之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外貌

老白渡煤倉改造早於2015年前即已開始,當時面臨過險些被拆除的命運,好在2015年第一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這裡安插了一個案例展的分展場,讓人們意識到工業建築的價值,以及將煤倉變身為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煤倉的物業持有者及其未來美術館的進駐方在這次廢墟中的展覽看到了工業建築粗礪的表面與展覽空間相結合的可能性與力量,欣然接受了基於保留主要煤倉空間及其結構的改造原則,不僅把原來的畫廊升級為美術館,更是直接將美術館命名為“藝倉”美術館。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屋頂後留下的頂層框架柱支撐一組巨型桁架,然後利用這個桁架層層下掛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略微錯動的橫向層板既作為空間也作為景觀

煤倉並非孤立的構築物,它原本和北側不遠處的長長的高架運煤通道是一個生產整體。作為浦江貫通中的老白渡綠地景觀空間,煤倉和高架廊道的更新如何成為新的濱江綠地公園的一部分是一個更重要的話題和起點。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高架廊道也採用了懸吊鋼結構系統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構件豐富的公共活動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舊結構的結合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內可以看到原狀保留的煤倉漏斗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粗野風格的樓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與景觀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來自建築師:回頭來看,現代美術館的設計仍是一項冒險的嘗試。工業文明是上海自身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後工業時代城市功能的更新,許多工業建築面臨著被拆除或改造的命運,這是一個有意義的話題。


龍美術館西岸館

項目地址:上海徐彙區龍騰大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龍美術館西岸館位於上海市徐彙區黃浦江畔,原址為煤炭運輸碼頭。在設計之初,場地上還留存有20世紀50年代建造的110米長的煤漏斗卸載橋,寬10米,高8米。與它同時保留下來的,還有兩年前剛完工的兩層地下車庫。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的設計採用獨立牆體的“傘拱”懸挑結構,呈自由狀佈局的剪力牆插入原有地下室與原有框架結構柱澆築在一起,地下一層的原車庫空間由於剪力牆體的介入轉換為展覽空間,地面以上的空間由於“傘拱”在不同方向的相對聯接形成了多重的意義指向。機電系統都被整合在“傘拱”結構的空腔裡,地面以上的“傘拱”覆蓋空間,牆體和天花均為清水混凝土的表面,它們的幾何分界位置也變得模糊。這樣的結構性空間,在形態上不僅對人的身體形成庇護感,亦與保留的江邊碼頭的煤料斗產生視覺呼應。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的內部空間也得以呈現一種原始的野性魅力,而有著大小調節的空間尺度以及留有模板拼縫和螺栓孔的清水混凝土表面又會帶來一種現實感。這種“直白”式的結構、材料、空間所形成的直接性與樸素性,加上大尺度出挑所產生的力量感或輕盈感,使整個建築與原有場地的工業特質間取得一種時間與空間的接續關係。

"

在一個人才輩出,富有創新活力的背景下,大舍在中國的作品脫穎而出。他們的項目通常是對現有空間的翻新,不去遵循他人甚至他們自己設定的特定風格。然而,在中國不斷變化的城市環境中,他們的空間組織邏輯在不同時期的建築實踐中是統一的。


藝倉美術館(原老白渡煤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浦東老白渡濱江,濰坊路和浦電路之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外貌

老白渡煤倉改造早於2015年前即已開始,當時面臨過險些被拆除的命運,好在2015年第一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這裡安插了一個案例展的分展場,讓人們意識到工業建築的價值,以及將煤倉變身為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煤倉的物業持有者及其未來美術館的進駐方在這次廢墟中的展覽看到了工業建築粗礪的表面與展覽空間相結合的可能性與力量,欣然接受了基於保留主要煤倉空間及其結構的改造原則,不僅把原來的畫廊升級為美術館,更是直接將美術館命名為“藝倉”美術館。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屋頂後留下的頂層框架柱支撐一組巨型桁架,然後利用這個桁架層層下掛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略微錯動的橫向層板既作為空間也作為景觀

煤倉並非孤立的構築物,它原本和北側不遠處的長長的高架運煤通道是一個生產整體。作為浦江貫通中的老白渡綠地景觀空間,煤倉和高架廊道的更新如何成為新的濱江綠地公園的一部分是一個更重要的話題和起點。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高架廊道也採用了懸吊鋼結構系統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構件豐富的公共活動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舊結構的結合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內可以看到原狀保留的煤倉漏斗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粗野風格的樓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與景觀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來自建築師:回頭來看,現代美術館的設計仍是一項冒險的嘗試。工業文明是上海自身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後工業時代城市功能的更新,許多工業建築面臨著被拆除或改造的命運,這是一個有意義的話題。


龍美術館西岸館

項目地址:上海徐彙區龍騰大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龍美術館西岸館位於上海市徐彙區黃浦江畔,原址為煤炭運輸碼頭。在設計之初,場地上還留存有20世紀50年代建造的110米長的煤漏斗卸載橋,寬10米,高8米。與它同時保留下來的,還有兩年前剛完工的兩層地下車庫。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的設計採用獨立牆體的“傘拱”懸挑結構,呈自由狀佈局的剪力牆插入原有地下室與原有框架結構柱澆築在一起,地下一層的原車庫空間由於剪力牆體的介入轉換為展覽空間,地面以上的空間由於“傘拱”在不同方向的相對聯接形成了多重的意義指向。機電系統都被整合在“傘拱”結構的空腔裡,地面以上的“傘拱”覆蓋空間,牆體和天花均為清水混凝土的表面,它們的幾何分界位置也變得模糊。這樣的結構性空間,在形態上不僅對人的身體形成庇護感,亦與保留的江邊碼頭的煤料斗產生視覺呼應。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的內部空間也得以呈現一種原始的野性魅力,而有著大小調節的空間尺度以及留有模板拼縫和螺栓孔的清水混凝土表面又會帶來一種現實感。這種“直白”式的結構、材料、空間所形成的直接性與樸素性,加上大尺度出挑所產生的力量感或輕盈感,使整個建築與原有場地的工業特質間取得一種時間與空間的接續關係。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

在一個人才輩出,富有創新活力的背景下,大舍在中國的作品脫穎而出。他們的項目通常是對現有空間的翻新,不去遵循他人甚至他們自己設定的特定風格。然而,在中國不斷變化的城市環境中,他們的空間組織邏輯在不同時期的建築實踐中是統一的。


藝倉美術館(原老白渡煤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浦東老白渡濱江,濰坊路和浦電路之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外貌

老白渡煤倉改造早於2015年前即已開始,當時面臨過險些被拆除的命運,好在2015年第一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這裡安插了一個案例展的分展場,讓人們意識到工業建築的價值,以及將煤倉變身為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煤倉的物業持有者及其未來美術館的進駐方在這次廢墟中的展覽看到了工業建築粗礪的表面與展覽空間相結合的可能性與力量,欣然接受了基於保留主要煤倉空間及其結構的改造原則,不僅把原來的畫廊升級為美術館,更是直接將美術館命名為“藝倉”美術館。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屋頂後留下的頂層框架柱支撐一組巨型桁架,然後利用這個桁架層層下掛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略微錯動的橫向層板既作為空間也作為景觀

煤倉並非孤立的構築物,它原本和北側不遠處的長長的高架運煤通道是一個生產整體。作為浦江貫通中的老白渡綠地景觀空間,煤倉和高架廊道的更新如何成為新的濱江綠地公園的一部分是一個更重要的話題和起點。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高架廊道也採用了懸吊鋼結構系統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構件豐富的公共活動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舊結構的結合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內可以看到原狀保留的煤倉漏斗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粗野風格的樓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與景觀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來自建築師:回頭來看,現代美術館的設計仍是一項冒險的嘗試。工業文明是上海自身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後工業時代城市功能的更新,許多工業建築面臨著被拆除或改造的命運,這是一個有意義的話題。


龍美術館西岸館

項目地址:上海徐彙區龍騰大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龍美術館西岸館位於上海市徐彙區黃浦江畔,原址為煤炭運輸碼頭。在設計之初,場地上還留存有20世紀50年代建造的110米長的煤漏斗卸載橋,寬10米,高8米。與它同時保留下來的,還有兩年前剛完工的兩層地下車庫。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的設計採用獨立牆體的“傘拱”懸挑結構,呈自由狀佈局的剪力牆插入原有地下室與原有框架結構柱澆築在一起,地下一層的原車庫空間由於剪力牆體的介入轉換為展覽空間,地面以上的空間由於“傘拱”在不同方向的相對聯接形成了多重的意義指向。機電系統都被整合在“傘拱”結構的空腔裡,地面以上的“傘拱”覆蓋空間,牆體和天花均為清水混凝土的表面,它們的幾何分界位置也變得模糊。這樣的結構性空間,在形態上不僅對人的身體形成庇護感,亦與保留的江邊碼頭的煤料斗產生視覺呼應。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的內部空間也得以呈現一種原始的野性魅力,而有著大小調節的空間尺度以及留有模板拼縫和螺栓孔的清水混凝土表面又會帶來一種現實感。這種“直白”式的結構、材料、空間所形成的直接性與樸素性,加上大尺度出挑所產生的力量感或輕盈感,使整個建築與原有場地的工業特質間取得一種時間與空間的接續關係。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地面以上的清水混凝土“傘拱”下的流動展覽空間和地下一層傳統“白盒子”式的展覽空間由一個呈螺旋迴轉、層層跌落的階梯空間聯接,既原始又現實的空間和古代、近代、現代直到當代藝術的展覽陳列,這種並置的張力,呈現出一種具有時間性的展覽空間。

"

在一個人才輩出,富有創新活力的背景下,大舍在中國的作品脫穎而出。他們的項目通常是對現有空間的翻新,不去遵循他人甚至他們自己設定的特定風格。然而,在中國不斷變化的城市環境中,他們的空間組織邏輯在不同時期的建築實踐中是統一的。


藝倉美術館(原老白渡煤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浦東老白渡濱江,濰坊路和浦電路之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外貌

老白渡煤倉改造早於2015年前即已開始,當時面臨過險些被拆除的命運,好在2015年第一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這裡安插了一個案例展的分展場,讓人們意識到工業建築的價值,以及將煤倉變身為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煤倉的物業持有者及其未來美術館的進駐方在這次廢墟中的展覽看到了工業建築粗礪的表面與展覽空間相結合的可能性與力量,欣然接受了基於保留主要煤倉空間及其結構的改造原則,不僅把原來的畫廊升級為美術館,更是直接將美術館命名為“藝倉”美術館。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屋頂後留下的頂層框架柱支撐一組巨型桁架,然後利用這個桁架層層下掛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略微錯動的橫向層板既作為空間也作為景觀

煤倉並非孤立的構築物,它原本和北側不遠處的長長的高架運煤通道是一個生產整體。作為浦江貫通中的老白渡綠地景觀空間,煤倉和高架廊道的更新如何成為新的濱江綠地公園的一部分是一個更重要的話題和起點。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高架廊道也採用了懸吊鋼結構系統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構件豐富的公共活動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舊結構的結合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內可以看到原狀保留的煤倉漏斗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粗野風格的樓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與景觀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來自建築師:回頭來看,現代美術館的設計仍是一項冒險的嘗試。工業文明是上海自身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後工業時代城市功能的更新,許多工業建築面臨著被拆除或改造的命運,這是一個有意義的話題。


龍美術館西岸館

項目地址:上海徐彙區龍騰大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龍美術館西岸館位於上海市徐彙區黃浦江畔,原址為煤炭運輸碼頭。在設計之初,場地上還留存有20世紀50年代建造的110米長的煤漏斗卸載橋,寬10米,高8米。與它同時保留下來的,還有兩年前剛完工的兩層地下車庫。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的設計採用獨立牆體的“傘拱”懸挑結構,呈自由狀佈局的剪力牆插入原有地下室與原有框架結構柱澆築在一起,地下一層的原車庫空間由於剪力牆體的介入轉換為展覽空間,地面以上的空間由於“傘拱”在不同方向的相對聯接形成了多重的意義指向。機電系統都被整合在“傘拱”結構的空腔裡,地面以上的“傘拱”覆蓋空間,牆體和天花均為清水混凝土的表面,它們的幾何分界位置也變得模糊。這樣的結構性空間,在形態上不僅對人的身體形成庇護感,亦與保留的江邊碼頭的煤料斗產生視覺呼應。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的內部空間也得以呈現一種原始的野性魅力,而有著大小調節的空間尺度以及留有模板拼縫和螺栓孔的清水混凝土表面又會帶來一種現實感。這種“直白”式的結構、材料、空間所形成的直接性與樸素性,加上大尺度出挑所產生的力量感或輕盈感,使整個建築與原有場地的工業特質間取得一種時間與空間的接續關係。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地面以上的清水混凝土“傘拱”下的流動展覽空間和地下一層傳統“白盒子”式的展覽空間由一個呈螺旋迴轉、層層跌落的階梯空間聯接,既原始又現實的空間和古代、近代、現代直到當代藝術的展覽陳列,這種並置的張力,呈現出一種具有時間性的展覽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民生碼頭八萬噸筒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市民生路3號

"

在一個人才輩出,富有創新活力的背景下,大舍在中國的作品脫穎而出。他們的項目通常是對現有空間的翻新,不去遵循他人甚至他們自己設定的特定風格。然而,在中國不斷變化的城市環境中,他們的空間組織邏輯在不同時期的建築實踐中是統一的。


藝倉美術館(原老白渡煤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浦東老白渡濱江,濰坊路和浦電路之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外貌

老白渡煤倉改造早於2015年前即已開始,當時面臨過險些被拆除的命運,好在2015年第一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這裡安插了一個案例展的分展場,讓人們意識到工業建築的價值,以及將煤倉變身為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煤倉的物業持有者及其未來美術館的進駐方在這次廢墟中的展覽看到了工業建築粗礪的表面與展覽空間相結合的可能性與力量,欣然接受了基於保留主要煤倉空間及其結構的改造原則,不僅把原來的畫廊升級為美術館,更是直接將美術館命名為“藝倉”美術館。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屋頂後留下的頂層框架柱支撐一組巨型桁架,然後利用這個桁架層層下掛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略微錯動的橫向層板既作為空間也作為景觀

煤倉並非孤立的構築物,它原本和北側不遠處的長長的高架運煤通道是一個生產整體。作為浦江貫通中的老白渡綠地景觀空間,煤倉和高架廊道的更新如何成為新的濱江綠地公園的一部分是一個更重要的話題和起點。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高架廊道也採用了懸吊鋼結構系統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構件豐富的公共活動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舊結構的結合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內可以看到原狀保留的煤倉漏斗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粗野風格的樓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與景觀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來自建築師:回頭來看,現代美術館的設計仍是一項冒險的嘗試。工業文明是上海自身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後工業時代城市功能的更新,許多工業建築面臨著被拆除或改造的命運,這是一個有意義的話題。


龍美術館西岸館

項目地址:上海徐彙區龍騰大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龍美術館西岸館位於上海市徐彙區黃浦江畔,原址為煤炭運輸碼頭。在設計之初,場地上還留存有20世紀50年代建造的110米長的煤漏斗卸載橋,寬10米,高8米。與它同時保留下來的,還有兩年前剛完工的兩層地下車庫。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的設計採用獨立牆體的“傘拱”懸挑結構,呈自由狀佈局的剪力牆插入原有地下室與原有框架結構柱澆築在一起,地下一層的原車庫空間由於剪力牆體的介入轉換為展覽空間,地面以上的空間由於“傘拱”在不同方向的相對聯接形成了多重的意義指向。機電系統都被整合在“傘拱”結構的空腔裡,地面以上的“傘拱”覆蓋空間,牆體和天花均為清水混凝土的表面,它們的幾何分界位置也變得模糊。這樣的結構性空間,在形態上不僅對人的身體形成庇護感,亦與保留的江邊碼頭的煤料斗產生視覺呼應。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的內部空間也得以呈現一種原始的野性魅力,而有著大小調節的空間尺度以及留有模板拼縫和螺栓孔的清水混凝土表面又會帶來一種現實感。這種“直白”式的結構、材料、空間所形成的直接性與樸素性,加上大尺度出挑所產生的力量感或輕盈感,使整個建築與原有場地的工業特質間取得一種時間與空間的接續關係。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地面以上的清水混凝土“傘拱”下的流動展覽空間和地下一層傳統“白盒子”式的展覽空間由一個呈螺旋迴轉、層層跌落的階梯空間聯接,既原始又現實的空間和古代、近代、現代直到當代藝術的展覽陳列,這種並置的張力,呈現出一種具有時間性的展覽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民生碼頭八萬噸筒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市民生路3號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八萬噸筒倉被改造為2017年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主展館

八萬噸筒倉作為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主展館便是在這一“改造性再利用”的原則下所進行的一次空間再利用的積極嘗試,以藝術展覽為主要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是為八萬噸筒倉所尋找的非常適合的功能,能最大程度地符合現有筒倉建築相對封閉的空間狀態。

"

在一個人才輩出,富有創新活力的背景下,大舍在中國的作品脫穎而出。他們的項目通常是對現有空間的翻新,不去遵循他人甚至他們自己設定的特定風格。然而,在中國不斷變化的城市環境中,他們的空間組織邏輯在不同時期的建築實踐中是統一的。


藝倉美術館(原老白渡煤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浦東老白渡濱江,濰坊路和浦電路之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外貌

老白渡煤倉改造早於2015年前即已開始,當時面臨過險些被拆除的命運,好在2015年第一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這裡安插了一個案例展的分展場,讓人們意識到工業建築的價值,以及將煤倉變身為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煤倉的物業持有者及其未來美術館的進駐方在這次廢墟中的展覽看到了工業建築粗礪的表面與展覽空間相結合的可能性與力量,欣然接受了基於保留主要煤倉空間及其結構的改造原則,不僅把原來的畫廊升級為美術館,更是直接將美術館命名為“藝倉”美術館。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屋頂後留下的頂層框架柱支撐一組巨型桁架,然後利用這個桁架層層下掛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略微錯動的橫向層板既作為空間也作為景觀

煤倉並非孤立的構築物,它原本和北側不遠處的長長的高架運煤通道是一個生產整體。作為浦江貫通中的老白渡綠地景觀空間,煤倉和高架廊道的更新如何成為新的濱江綠地公園的一部分是一個更重要的話題和起點。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高架廊道也採用了懸吊鋼結構系統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構件豐富的公共活動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舊結構的結合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內可以看到原狀保留的煤倉漏斗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粗野風格的樓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與景觀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來自建築師:回頭來看,現代美術館的設計仍是一項冒險的嘗試。工業文明是上海自身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後工業時代城市功能的更新,許多工業建築面臨著被拆除或改造的命運,這是一個有意義的話題。


龍美術館西岸館

項目地址:上海徐彙區龍騰大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龍美術館西岸館位於上海市徐彙區黃浦江畔,原址為煤炭運輸碼頭。在設計之初,場地上還留存有20世紀50年代建造的110米長的煤漏斗卸載橋,寬10米,高8米。與它同時保留下來的,還有兩年前剛完工的兩層地下車庫。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的設計採用獨立牆體的“傘拱”懸挑結構,呈自由狀佈局的剪力牆插入原有地下室與原有框架結構柱澆築在一起,地下一層的原車庫空間由於剪力牆體的介入轉換為展覽空間,地面以上的空間由於“傘拱”在不同方向的相對聯接形成了多重的意義指向。機電系統都被整合在“傘拱”結構的空腔裡,地面以上的“傘拱”覆蓋空間,牆體和天花均為清水混凝土的表面,它們的幾何分界位置也變得模糊。這樣的結構性空間,在形態上不僅對人的身體形成庇護感,亦與保留的江邊碼頭的煤料斗產生視覺呼應。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的內部空間也得以呈現一種原始的野性魅力,而有著大小調節的空間尺度以及留有模板拼縫和螺栓孔的清水混凝土表面又會帶來一種現實感。這種“直白”式的結構、材料、空間所形成的直接性與樸素性,加上大尺度出挑所產生的力量感或輕盈感,使整個建築與原有場地的工業特質間取得一種時間與空間的接續關係。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地面以上的清水混凝土“傘拱”下的流動展覽空間和地下一層傳統“白盒子”式的展覽空間由一個呈螺旋迴轉、層層跌落的階梯空間聯接,既原始又現實的空間和古代、近代、現代直到當代藝術的展覽陳列,這種並置的張力,呈現出一種具有時間性的展覽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民生碼頭八萬噸筒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市民生路3號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八萬噸筒倉被改造為2017年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主展館

八萬噸筒倉作為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主展館便是在這一“改造性再利用”的原則下所進行的一次空間再利用的積極嘗試,以藝術展覽為主要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是為八萬噸筒倉所尋找的非常適合的功能,能最大程度地符合現有筒倉建築相對封閉的空間狀態。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

在一個人才輩出,富有創新活力的背景下,大舍在中國的作品脫穎而出。他們的項目通常是對現有空間的翻新,不去遵循他人甚至他們自己設定的特定風格。然而,在中國不斷變化的城市環境中,他們的空間組織邏輯在不同時期的建築實踐中是統一的。


藝倉美術館(原老白渡煤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浦東老白渡濱江,濰坊路和浦電路之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外貌

老白渡煤倉改造早於2015年前即已開始,當時面臨過險些被拆除的命運,好在2015年第一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這裡安插了一個案例展的分展場,讓人們意識到工業建築的價值,以及將煤倉變身為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煤倉的物業持有者及其未來美術館的進駐方在這次廢墟中的展覽看到了工業建築粗礪的表面與展覽空間相結合的可能性與力量,欣然接受了基於保留主要煤倉空間及其結構的改造原則,不僅把原來的畫廊升級為美術館,更是直接將美術館命名為“藝倉”美術館。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屋頂後留下的頂層框架柱支撐一組巨型桁架,然後利用這個桁架層層下掛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略微錯動的橫向層板既作為空間也作為景觀

煤倉並非孤立的構築物,它原本和北側不遠處的長長的高架運煤通道是一個生產整體。作為浦江貫通中的老白渡綠地景觀空間,煤倉和高架廊道的更新如何成為新的濱江綠地公園的一部分是一個更重要的話題和起點。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高架廊道也採用了懸吊鋼結構系統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構件豐富的公共活動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舊結構的結合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內可以看到原狀保留的煤倉漏斗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粗野風格的樓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與景觀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來自建築師:回頭來看,現代美術館的設計仍是一項冒險的嘗試。工業文明是上海自身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後工業時代城市功能的更新,許多工業建築面臨著被拆除或改造的命運,這是一個有意義的話題。


龍美術館西岸館

項目地址:上海徐彙區龍騰大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龍美術館西岸館位於上海市徐彙區黃浦江畔,原址為煤炭運輸碼頭。在設計之初,場地上還留存有20世紀50年代建造的110米長的煤漏斗卸載橋,寬10米,高8米。與它同時保留下來的,還有兩年前剛完工的兩層地下車庫。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的設計採用獨立牆體的“傘拱”懸挑結構,呈自由狀佈局的剪力牆插入原有地下室與原有框架結構柱澆築在一起,地下一層的原車庫空間由於剪力牆體的介入轉換為展覽空間,地面以上的空間由於“傘拱”在不同方向的相對聯接形成了多重的意義指向。機電系統都被整合在“傘拱”結構的空腔裡,地面以上的“傘拱”覆蓋空間,牆體和天花均為清水混凝土的表面,它們的幾何分界位置也變得模糊。這樣的結構性空間,在形態上不僅對人的身體形成庇護感,亦與保留的江邊碼頭的煤料斗產生視覺呼應。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的內部空間也得以呈現一種原始的野性魅力,而有著大小調節的空間尺度以及留有模板拼縫和螺栓孔的清水混凝土表面又會帶來一種現實感。這種“直白”式的結構、材料、空間所形成的直接性與樸素性,加上大尺度出挑所產生的力量感或輕盈感,使整個建築與原有場地的工業特質間取得一種時間與空間的接續關係。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地面以上的清水混凝土“傘拱”下的流動展覽空間和地下一層傳統“白盒子”式的展覽空間由一個呈螺旋迴轉、層層跌落的階梯空間聯接,既原始又現實的空間和古代、近代、現代直到當代藝術的展覽陳列,這種並置的張力,呈現出一種具有時間性的展覽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民生碼頭八萬噸筒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市民生路3號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八萬噸筒倉被改造為2017年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主展館

八萬噸筒倉作為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主展館便是在這一“改造性再利用”的原則下所進行的一次空間再利用的積極嘗試,以藝術展覽為主要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是為八萬噸筒倉所尋找的非常適合的功能,能最大程度地符合現有筒倉建築相對封閉的空間狀態。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

在一個人才輩出,富有創新活力的背景下,大舍在中國的作品脫穎而出。他們的項目通常是對現有空間的翻新,不去遵循他人甚至他們自己設定的特定風格。然而,在中國不斷變化的城市環境中,他們的空間組織邏輯在不同時期的建築實踐中是統一的。


藝倉美術館(原老白渡煤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浦東老白渡濱江,濰坊路和浦電路之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外貌

老白渡煤倉改造早於2015年前即已開始,當時面臨過險些被拆除的命運,好在2015年第一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這裡安插了一個案例展的分展場,讓人們意識到工業建築的價值,以及將煤倉變身為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煤倉的物業持有者及其未來美術館的進駐方在這次廢墟中的展覽看到了工業建築粗礪的表面與展覽空間相結合的可能性與力量,欣然接受了基於保留主要煤倉空間及其結構的改造原則,不僅把原來的畫廊升級為美術館,更是直接將美術館命名為“藝倉”美術館。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屋頂後留下的頂層框架柱支撐一組巨型桁架,然後利用這個桁架層層下掛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略微錯動的橫向層板既作為空間也作為景觀

煤倉並非孤立的構築物,它原本和北側不遠處的長長的高架運煤通道是一個生產整體。作為浦江貫通中的老白渡綠地景觀空間,煤倉和高架廊道的更新如何成為新的濱江綠地公園的一部分是一個更重要的話題和起點。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高架廊道也採用了懸吊鋼結構系統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構件豐富的公共活動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舊結構的結合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內可以看到原狀保留的煤倉漏斗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粗野風格的樓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與景觀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來自建築師:回頭來看,現代美術館的設計仍是一項冒險的嘗試。工業文明是上海自身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後工業時代城市功能的更新,許多工業建築面臨著被拆除或改造的命運,這是一個有意義的話題。


龍美術館西岸館

項目地址:上海徐彙區龍騰大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龍美術館西岸館位於上海市徐彙區黃浦江畔,原址為煤炭運輸碼頭。在設計之初,場地上還留存有20世紀50年代建造的110米長的煤漏斗卸載橋,寬10米,高8米。與它同時保留下來的,還有兩年前剛完工的兩層地下車庫。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的設計採用獨立牆體的“傘拱”懸挑結構,呈自由狀佈局的剪力牆插入原有地下室與原有框架結構柱澆築在一起,地下一層的原車庫空間由於剪力牆體的介入轉換為展覽空間,地面以上的空間由於“傘拱”在不同方向的相對聯接形成了多重的意義指向。機電系統都被整合在“傘拱”結構的空腔裡,地面以上的“傘拱”覆蓋空間,牆體和天花均為清水混凝土的表面,它們的幾何分界位置也變得模糊。這樣的結構性空間,在形態上不僅對人的身體形成庇護感,亦與保留的江邊碼頭的煤料斗產生視覺呼應。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的內部空間也得以呈現一種原始的野性魅力,而有著大小調節的空間尺度以及留有模板拼縫和螺栓孔的清水混凝土表面又會帶來一種現實感。這種“直白”式的結構、材料、空間所形成的直接性與樸素性,加上大尺度出挑所產生的力量感或輕盈感,使整個建築與原有場地的工業特質間取得一種時間與空間的接續關係。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地面以上的清水混凝土“傘拱”下的流動展覽空間和地下一層傳統“白盒子”式的展覽空間由一個呈螺旋迴轉、層層跌落的階梯空間聯接,既原始又現實的空間和古代、近代、現代直到當代藝術的展覽陳列,這種並置的張力,呈現出一種具有時間性的展覽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民生碼頭八萬噸筒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市民生路3號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八萬噸筒倉被改造為2017年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主展館

八萬噸筒倉作為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主展館便是在這一“改造性再利用”的原則下所進行的一次空間再利用的積極嘗試,以藝術展覽為主要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是為八萬噸筒倉所尋找的非常適合的功能,能最大程度地符合現有筒倉建築相對封閉的空間狀態。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改造示意圖

"

在一個人才輩出,富有創新活力的背景下,大舍在中國的作品脫穎而出。他們的項目通常是對現有空間的翻新,不去遵循他人甚至他們自己設定的特定風格。然而,在中國不斷變化的城市環境中,他們的空間組織邏輯在不同時期的建築實踐中是統一的。


藝倉美術館(原老白渡煤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浦東老白渡濱江,濰坊路和浦電路之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外貌

老白渡煤倉改造早於2015年前即已開始,當時面臨過險些被拆除的命運,好在2015年第一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這裡安插了一個案例展的分展場,讓人們意識到工業建築的價值,以及將煤倉變身為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煤倉的物業持有者及其未來美術館的進駐方在這次廢墟中的展覽看到了工業建築粗礪的表面與展覽空間相結合的可能性與力量,欣然接受了基於保留主要煤倉空間及其結構的改造原則,不僅把原來的畫廊升級為美術館,更是直接將美術館命名為“藝倉”美術館。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屋頂後留下的頂層框架柱支撐一組巨型桁架,然後利用這個桁架層層下掛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略微錯動的橫向層板既作為空間也作為景觀

煤倉並非孤立的構築物,它原本和北側不遠處的長長的高架運煤通道是一個生產整體。作為浦江貫通中的老白渡綠地景觀空間,煤倉和高架廊道的更新如何成為新的濱江綠地公園的一部分是一個更重要的話題和起點。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高架廊道也採用了懸吊鋼結構系統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構件豐富的公共活動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舊結構的結合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內可以看到原狀保留的煤倉漏斗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粗野風格的樓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與景觀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來自建築師:回頭來看,現代美術館的設計仍是一項冒險的嘗試。工業文明是上海自身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後工業時代城市功能的更新,許多工業建築面臨著被拆除或改造的命運,這是一個有意義的話題。


龍美術館西岸館

項目地址:上海徐彙區龍騰大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龍美術館西岸館位於上海市徐彙區黃浦江畔,原址為煤炭運輸碼頭。在設計之初,場地上還留存有20世紀50年代建造的110米長的煤漏斗卸載橋,寬10米,高8米。與它同時保留下來的,還有兩年前剛完工的兩層地下車庫。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的設計採用獨立牆體的“傘拱”懸挑結構,呈自由狀佈局的剪力牆插入原有地下室與原有框架結構柱澆築在一起,地下一層的原車庫空間由於剪力牆體的介入轉換為展覽空間,地面以上的空間由於“傘拱”在不同方向的相對聯接形成了多重的意義指向。機電系統都被整合在“傘拱”結構的空腔裡,地面以上的“傘拱”覆蓋空間,牆體和天花均為清水混凝土的表面,它們的幾何分界位置也變得模糊。這樣的結構性空間,在形態上不僅對人的身體形成庇護感,亦與保留的江邊碼頭的煤料斗產生視覺呼應。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的內部空間也得以呈現一種原始的野性魅力,而有著大小調節的空間尺度以及留有模板拼縫和螺栓孔的清水混凝土表面又會帶來一種現實感。這種“直白”式的結構、材料、空間所形成的直接性與樸素性,加上大尺度出挑所產生的力量感或輕盈感,使整個建築與原有場地的工業特質間取得一種時間與空間的接續關係。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地面以上的清水混凝土“傘拱”下的流動展覽空間和地下一層傳統“白盒子”式的展覽空間由一個呈螺旋迴轉、層層跌落的階梯空間聯接,既原始又現實的空間和古代、近代、現代直到當代藝術的展覽陳列,這種並置的張力,呈現出一種具有時間性的展覽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民生碼頭八萬噸筒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市民生路3號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八萬噸筒倉被改造為2017年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主展館

八萬噸筒倉作為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主展館便是在這一“改造性再利用”的原則下所進行的一次空間再利用的積極嘗試,以藝術展覽為主要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是為八萬噸筒倉所尋找的非常適合的功能,能最大程度地符合現有筒倉建築相對封閉的空間狀態。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改造示意圖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最重要的一個改造動作是通過外掛一組自動扶梯,將三層的人流直接引至頂層展廳

"

在一個人才輩出,富有創新活力的背景下,大舍在中國的作品脫穎而出。他們的項目通常是對現有空間的翻新,不去遵循他人甚至他們自己設定的特定風格。然而,在中國不斷變化的城市環境中,他們的空間組織邏輯在不同時期的建築實踐中是統一的。


藝倉美術館(原老白渡煤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浦東老白渡濱江,濰坊路和浦電路之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外貌

老白渡煤倉改造早於2015年前即已開始,當時面臨過險些被拆除的命運,好在2015年第一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這裡安插了一個案例展的分展場,讓人們意識到工業建築的價值,以及將煤倉變身為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煤倉的物業持有者及其未來美術館的進駐方在這次廢墟中的展覽看到了工業建築粗礪的表面與展覽空間相結合的可能性與力量,欣然接受了基於保留主要煤倉空間及其結構的改造原則,不僅把原來的畫廊升級為美術館,更是直接將美術館命名為“藝倉”美術館。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屋頂後留下的頂層框架柱支撐一組巨型桁架,然後利用這個桁架層層下掛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略微錯動的橫向層板既作為空間也作為景觀

煤倉並非孤立的構築物,它原本和北側不遠處的長長的高架運煤通道是一個生產整體。作為浦江貫通中的老白渡綠地景觀空間,煤倉和高架廊道的更新如何成為新的濱江綠地公園的一部分是一個更重要的話題和起點。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高架廊道也採用了懸吊鋼結構系統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構件豐富的公共活動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舊結構的結合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內可以看到原狀保留的煤倉漏斗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粗野風格的樓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與景觀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來自建築師:回頭來看,現代美術館的設計仍是一項冒險的嘗試。工業文明是上海自身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後工業時代城市功能的更新,許多工業建築面臨著被拆除或改造的命運,這是一個有意義的話題。


龍美術館西岸館

項目地址:上海徐彙區龍騰大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龍美術館西岸館位於上海市徐彙區黃浦江畔,原址為煤炭運輸碼頭。在設計之初,場地上還留存有20世紀50年代建造的110米長的煤漏斗卸載橋,寬10米,高8米。與它同時保留下來的,還有兩年前剛完工的兩層地下車庫。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的設計採用獨立牆體的“傘拱”懸挑結構,呈自由狀佈局的剪力牆插入原有地下室與原有框架結構柱澆築在一起,地下一層的原車庫空間由於剪力牆體的介入轉換為展覽空間,地面以上的空間由於“傘拱”在不同方向的相對聯接形成了多重的意義指向。機電系統都被整合在“傘拱”結構的空腔裡,地面以上的“傘拱”覆蓋空間,牆體和天花均為清水混凝土的表面,它們的幾何分界位置也變得模糊。這樣的結構性空間,在形態上不僅對人的身體形成庇護感,亦與保留的江邊碼頭的煤料斗產生視覺呼應。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的內部空間也得以呈現一種原始的野性魅力,而有著大小調節的空間尺度以及留有模板拼縫和螺栓孔的清水混凝土表面又會帶來一種現實感。這種“直白”式的結構、材料、空間所形成的直接性與樸素性,加上大尺度出挑所產生的力量感或輕盈感,使整個建築與原有場地的工業特質間取得一種時間與空間的接續關係。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地面以上的清水混凝土“傘拱”下的流動展覽空間和地下一層傳統“白盒子”式的展覽空間由一個呈螺旋迴轉、層層跌落的階梯空間聯接,既原始又現實的空間和古代、近代、現代直到當代藝術的展覽陳列,這種並置的張力,呈現出一種具有時間性的展覽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民生碼頭八萬噸筒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市民生路3號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八萬噸筒倉被改造為2017年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主展館

八萬噸筒倉作為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主展館便是在這一“改造性再利用”的原則下所進行的一次空間再利用的積極嘗試,以藝術展覽為主要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是為八萬噸筒倉所尋找的非常適合的功能,能最大程度地符合現有筒倉建築相對封閉的空間狀態。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改造示意圖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最重要的一個改造動作是通過外掛一組自動扶梯,將三層的人流直接引至頂層展廳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入口廣場

"

在一個人才輩出,富有創新活力的背景下,大舍在中國的作品脫穎而出。他們的項目通常是對現有空間的翻新,不去遵循他人甚至他們自己設定的特定風格。然而,在中國不斷變化的城市環境中,他們的空間組織邏輯在不同時期的建築實踐中是統一的。


藝倉美術館(原老白渡煤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浦東老白渡濱江,濰坊路和浦電路之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外貌

老白渡煤倉改造早於2015年前即已開始,當時面臨過險些被拆除的命運,好在2015年第一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這裡安插了一個案例展的分展場,讓人們意識到工業建築的價值,以及將煤倉變身為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煤倉的物業持有者及其未來美術館的進駐方在這次廢墟中的展覽看到了工業建築粗礪的表面與展覽空間相結合的可能性與力量,欣然接受了基於保留主要煤倉空間及其結構的改造原則,不僅把原來的畫廊升級為美術館,更是直接將美術館命名為“藝倉”美術館。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屋頂後留下的頂層框架柱支撐一組巨型桁架,然後利用這個桁架層層下掛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略微錯動的橫向層板既作為空間也作為景觀

煤倉並非孤立的構築物,它原本和北側不遠處的長長的高架運煤通道是一個生產整體。作為浦江貫通中的老白渡綠地景觀空間,煤倉和高架廊道的更新如何成為新的濱江綠地公園的一部分是一個更重要的話題和起點。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高架廊道也採用了懸吊鋼結構系統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構件豐富的公共活動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舊結構的結合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內可以看到原狀保留的煤倉漏斗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粗野風格的樓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與景觀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來自建築師:回頭來看,現代美術館的設計仍是一項冒險的嘗試。工業文明是上海自身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後工業時代城市功能的更新,許多工業建築面臨著被拆除或改造的命運,這是一個有意義的話題。


龍美術館西岸館

項目地址:上海徐彙區龍騰大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龍美術館西岸館位於上海市徐彙區黃浦江畔,原址為煤炭運輸碼頭。在設計之初,場地上還留存有20世紀50年代建造的110米長的煤漏斗卸載橋,寬10米,高8米。與它同時保留下來的,還有兩年前剛完工的兩層地下車庫。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的設計採用獨立牆體的“傘拱”懸挑結構,呈自由狀佈局的剪力牆插入原有地下室與原有框架結構柱澆築在一起,地下一層的原車庫空間由於剪力牆體的介入轉換為展覽空間,地面以上的空間由於“傘拱”在不同方向的相對聯接形成了多重的意義指向。機電系統都被整合在“傘拱”結構的空腔裡,地面以上的“傘拱”覆蓋空間,牆體和天花均為清水混凝土的表面,它們的幾何分界位置也變得模糊。這樣的結構性空間,在形態上不僅對人的身體形成庇護感,亦與保留的江邊碼頭的煤料斗產生視覺呼應。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的內部空間也得以呈現一種原始的野性魅力,而有著大小調節的空間尺度以及留有模板拼縫和螺栓孔的清水混凝土表面又會帶來一種現實感。這種“直白”式的結構、材料、空間所形成的直接性與樸素性,加上大尺度出挑所產生的力量感或輕盈感,使整個建築與原有場地的工業特質間取得一種時間與空間的接續關係。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地面以上的清水混凝土“傘拱”下的流動展覽空間和地下一層傳統“白盒子”式的展覽空間由一個呈螺旋迴轉、層層跌落的階梯空間聯接,既原始又現實的空間和古代、近代、現代直到當代藝術的展覽陳列,這種並置的張力,呈現出一種具有時間性的展覽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民生碼頭八萬噸筒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市民生路3號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八萬噸筒倉被改造為2017年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主展館

八萬噸筒倉作為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主展館便是在這一“改造性再利用”的原則下所進行的一次空間再利用的積極嘗試,以藝術展覽為主要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是為八萬噸筒倉所尋找的非常適合的功能,能最大程度地符合現有筒倉建築相對封閉的空間狀態。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改造示意圖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最重要的一個改造動作是通過外掛一組自動扶梯,將三層的人流直接引至頂層展廳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入口廣場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

在一個人才輩出,富有創新活力的背景下,大舍在中國的作品脫穎而出。他們的項目通常是對現有空間的翻新,不去遵循他人甚至他們自己設定的特定風格。然而,在中國不斷變化的城市環境中,他們的空間組織邏輯在不同時期的建築實踐中是統一的。


藝倉美術館(原老白渡煤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浦東老白渡濱江,濰坊路和浦電路之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外貌

老白渡煤倉改造早於2015年前即已開始,當時面臨過險些被拆除的命運,好在2015年第一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這裡安插了一個案例展的分展場,讓人們意識到工業建築的價值,以及將煤倉變身為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煤倉的物業持有者及其未來美術館的進駐方在這次廢墟中的展覽看到了工業建築粗礪的表面與展覽空間相結合的可能性與力量,欣然接受了基於保留主要煤倉空間及其結構的改造原則,不僅把原來的畫廊升級為美術館,更是直接將美術館命名為“藝倉”美術館。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屋頂後留下的頂層框架柱支撐一組巨型桁架,然後利用這個桁架層層下掛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略微錯動的橫向層板既作為空間也作為景觀

煤倉並非孤立的構築物,它原本和北側不遠處的長長的高架運煤通道是一個生產整體。作為浦江貫通中的老白渡綠地景觀空間,煤倉和高架廊道的更新如何成為新的濱江綠地公園的一部分是一個更重要的話題和起點。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高架廊道也採用了懸吊鋼結構系統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構件豐富的公共活動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舊結構的結合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內可以看到原狀保留的煤倉漏斗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粗野風格的樓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與景觀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來自建築師:回頭來看,現代美術館的設計仍是一項冒險的嘗試。工業文明是上海自身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後工業時代城市功能的更新,許多工業建築面臨著被拆除或改造的命運,這是一個有意義的話題。


龍美術館西岸館

項目地址:上海徐彙區龍騰大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龍美術館西岸館位於上海市徐彙區黃浦江畔,原址為煤炭運輸碼頭。在設計之初,場地上還留存有20世紀50年代建造的110米長的煤漏斗卸載橋,寬10米,高8米。與它同時保留下來的,還有兩年前剛完工的兩層地下車庫。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的設計採用獨立牆體的“傘拱”懸挑結構,呈自由狀佈局的剪力牆插入原有地下室與原有框架結構柱澆築在一起,地下一層的原車庫空間由於剪力牆體的介入轉換為展覽空間,地面以上的空間由於“傘拱”在不同方向的相對聯接形成了多重的意義指向。機電系統都被整合在“傘拱”結構的空腔裡,地面以上的“傘拱”覆蓋空間,牆體和天花均為清水混凝土的表面,它們的幾何分界位置也變得模糊。這樣的結構性空間,在形態上不僅對人的身體形成庇護感,亦與保留的江邊碼頭的煤料斗產生視覺呼應。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的內部空間也得以呈現一種原始的野性魅力,而有著大小調節的空間尺度以及留有模板拼縫和螺栓孔的清水混凝土表面又會帶來一種現實感。這種“直白”式的結構、材料、空間所形成的直接性與樸素性,加上大尺度出挑所產生的力量感或輕盈感,使整個建築與原有場地的工業特質間取得一種時間與空間的接續關係。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地面以上的清水混凝土“傘拱”下的流動展覽空間和地下一層傳統“白盒子”式的展覽空間由一個呈螺旋迴轉、層層跌落的階梯空間聯接,既原始又現實的空間和古代、近代、現代直到當代藝術的展覽陳列,這種並置的張力,呈現出一種具有時間性的展覽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民生碼頭八萬噸筒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市民生路3號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八萬噸筒倉被改造為2017年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主展館

八萬噸筒倉作為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主展館便是在這一“改造性再利用”的原則下所進行的一次空間再利用的積極嘗試,以藝術展覽為主要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是為八萬噸筒倉所尋找的非常適合的功能,能最大程度地符合現有筒倉建築相對封閉的空間狀態。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改造示意圖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最重要的一個改造動作是通過外掛一組自動扶梯,將三層的人流直接引至頂層展廳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入口廣場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了懸浮在筒倉外的外掛扶梯,筒倉本身幾乎不做任何改動

"

在一個人才輩出,富有創新活力的背景下,大舍在中國的作品脫穎而出。他們的項目通常是對現有空間的翻新,不去遵循他人甚至他們自己設定的特定風格。然而,在中國不斷變化的城市環境中,他們的空間組織邏輯在不同時期的建築實踐中是統一的。


藝倉美術館(原老白渡煤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浦東老白渡濱江,濰坊路和浦電路之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外貌

老白渡煤倉改造早於2015年前即已開始,當時面臨過險些被拆除的命運,好在2015年第一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這裡安插了一個案例展的分展場,讓人們意識到工業建築的價值,以及將煤倉變身為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煤倉的物業持有者及其未來美術館的進駐方在這次廢墟中的展覽看到了工業建築粗礪的表面與展覽空間相結合的可能性與力量,欣然接受了基於保留主要煤倉空間及其結構的改造原則,不僅把原來的畫廊升級為美術館,更是直接將美術館命名為“藝倉”美術館。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屋頂後留下的頂層框架柱支撐一組巨型桁架,然後利用這個桁架層層下掛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略微錯動的橫向層板既作為空間也作為景觀

煤倉並非孤立的構築物,它原本和北側不遠處的長長的高架運煤通道是一個生產整體。作為浦江貫通中的老白渡綠地景觀空間,煤倉和高架廊道的更新如何成為新的濱江綠地公園的一部分是一個更重要的話題和起點。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高架廊道也採用了懸吊鋼結構系統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構件豐富的公共活動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舊結構的結合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內可以看到原狀保留的煤倉漏斗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粗野風格的樓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與景觀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來自建築師:回頭來看,現代美術館的設計仍是一項冒險的嘗試。工業文明是上海自身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後工業時代城市功能的更新,許多工業建築面臨著被拆除或改造的命運,這是一個有意義的話題。


龍美術館西岸館

項目地址:上海徐彙區龍騰大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龍美術館西岸館位於上海市徐彙區黃浦江畔,原址為煤炭運輸碼頭。在設計之初,場地上還留存有20世紀50年代建造的110米長的煤漏斗卸載橋,寬10米,高8米。與它同時保留下來的,還有兩年前剛完工的兩層地下車庫。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的設計採用獨立牆體的“傘拱”懸挑結構,呈自由狀佈局的剪力牆插入原有地下室與原有框架結構柱澆築在一起,地下一層的原車庫空間由於剪力牆體的介入轉換為展覽空間,地面以上的空間由於“傘拱”在不同方向的相對聯接形成了多重的意義指向。機電系統都被整合在“傘拱”結構的空腔裡,地面以上的“傘拱”覆蓋空間,牆體和天花均為清水混凝土的表面,它們的幾何分界位置也變得模糊。這樣的結構性空間,在形態上不僅對人的身體形成庇護感,亦與保留的江邊碼頭的煤料斗產生視覺呼應。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的內部空間也得以呈現一種原始的野性魅力,而有著大小調節的空間尺度以及留有模板拼縫和螺栓孔的清水混凝土表面又會帶來一種現實感。這種“直白”式的結構、材料、空間所形成的直接性與樸素性,加上大尺度出挑所產生的力量感或輕盈感,使整個建築與原有場地的工業特質間取得一種時間與空間的接續關係。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地面以上的清水混凝土“傘拱”下的流動展覽空間和地下一層傳統“白盒子”式的展覽空間由一個呈螺旋迴轉、層層跌落的階梯空間聯接,既原始又現實的空間和古代、近代、現代直到當代藝術的展覽陳列,這種並置的張力,呈現出一種具有時間性的展覽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民生碼頭八萬噸筒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市民生路3號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八萬噸筒倉被改造為2017年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主展館

八萬噸筒倉作為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主展館便是在這一“改造性再利用”的原則下所進行的一次空間再利用的積極嘗試,以藝術展覽為主要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是為八萬噸筒倉所尋找的非常適合的功能,能最大程度地符合現有筒倉建築相對封閉的空間狀態。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改造示意圖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最重要的一個改造動作是通過外掛一組自動扶梯,將三層的人流直接引至頂層展廳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入口廣場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了懸浮在筒倉外的外掛扶梯,筒倉本身幾乎不做任何改動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

在一個人才輩出,富有創新活力的背景下,大舍在中國的作品脫穎而出。他們的項目通常是對現有空間的翻新,不去遵循他人甚至他們自己設定的特定風格。然而,在中國不斷變化的城市環境中,他們的空間組織邏輯在不同時期的建築實踐中是統一的。


藝倉美術館(原老白渡煤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浦東老白渡濱江,濰坊路和浦電路之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外貌

老白渡煤倉改造早於2015年前即已開始,當時面臨過險些被拆除的命運,好在2015年第一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這裡安插了一個案例展的分展場,讓人們意識到工業建築的價值,以及將煤倉變身為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煤倉的物業持有者及其未來美術館的進駐方在這次廢墟中的展覽看到了工業建築粗礪的表面與展覽空間相結合的可能性與力量,欣然接受了基於保留主要煤倉空間及其結構的改造原則,不僅把原來的畫廊升級為美術館,更是直接將美術館命名為“藝倉”美術館。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屋頂後留下的頂層框架柱支撐一組巨型桁架,然後利用這個桁架層層下掛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略微錯動的橫向層板既作為空間也作為景觀

煤倉並非孤立的構築物,它原本和北側不遠處的長長的高架運煤通道是一個生產整體。作為浦江貫通中的老白渡綠地景觀空間,煤倉和高架廊道的更新如何成為新的濱江綠地公園的一部分是一個更重要的話題和起點。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高架廊道也採用了懸吊鋼結構系統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構件豐富的公共活動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舊結構的結合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內可以看到原狀保留的煤倉漏斗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粗野風格的樓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與景觀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來自建築師:回頭來看,現代美術館的設計仍是一項冒險的嘗試。工業文明是上海自身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後工業時代城市功能的更新,許多工業建築面臨著被拆除或改造的命運,這是一個有意義的話題。


龍美術館西岸館

項目地址:上海徐彙區龍騰大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龍美術館西岸館位於上海市徐彙區黃浦江畔,原址為煤炭運輸碼頭。在設計之初,場地上還留存有20世紀50年代建造的110米長的煤漏斗卸載橋,寬10米,高8米。與它同時保留下來的,還有兩年前剛完工的兩層地下車庫。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的設計採用獨立牆體的“傘拱”懸挑結構,呈自由狀佈局的剪力牆插入原有地下室與原有框架結構柱澆築在一起,地下一層的原車庫空間由於剪力牆體的介入轉換為展覽空間,地面以上的空間由於“傘拱”在不同方向的相對聯接形成了多重的意義指向。機電系統都被整合在“傘拱”結構的空腔裡,地面以上的“傘拱”覆蓋空間,牆體和天花均為清水混凝土的表面,它們的幾何分界位置也變得模糊。這樣的結構性空間,在形態上不僅對人的身體形成庇護感,亦與保留的江邊碼頭的煤料斗產生視覺呼應。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的內部空間也得以呈現一種原始的野性魅力,而有著大小調節的空間尺度以及留有模板拼縫和螺栓孔的清水混凝土表面又會帶來一種現實感。這種“直白”式的結構、材料、空間所形成的直接性與樸素性,加上大尺度出挑所產生的力量感或輕盈感,使整個建築與原有場地的工業特質間取得一種時間與空間的接續關係。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地面以上的清水混凝土“傘拱”下的流動展覽空間和地下一層傳統“白盒子”式的展覽空間由一個呈螺旋迴轉、層層跌落的階梯空間聯接,既原始又現實的空間和古代、近代、現代直到當代藝術的展覽陳列,這種並置的張力,呈現出一種具有時間性的展覽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民生碼頭八萬噸筒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市民生路3號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八萬噸筒倉被改造為2017年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主展館

八萬噸筒倉作為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主展館便是在這一“改造性再利用”的原則下所進行的一次空間再利用的積極嘗試,以藝術展覽為主要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是為八萬噸筒倉所尋找的非常適合的功能,能最大程度地符合現有筒倉建築相對封閉的空間狀態。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改造示意圖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最重要的一個改造動作是通過外掛一組自動扶梯,將三層的人流直接引至頂層展廳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入口廣場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了懸浮在筒倉外的外掛扶梯,筒倉本身幾乎不做任何改動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筒倉內部

"

在一個人才輩出,富有創新活力的背景下,大舍在中國的作品脫穎而出。他們的項目通常是對現有空間的翻新,不去遵循他人甚至他們自己設定的特定風格。然而,在中國不斷變化的城市環境中,他們的空間組織邏輯在不同時期的建築實踐中是統一的。


藝倉美術館(原老白渡煤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浦東老白渡濱江,濰坊路和浦電路之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外貌

老白渡煤倉改造早於2015年前即已開始,當時面臨過險些被拆除的命運,好在2015年第一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這裡安插了一個案例展的分展場,讓人們意識到工業建築的價值,以及將煤倉變身為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煤倉的物業持有者及其未來美術館的進駐方在這次廢墟中的展覽看到了工業建築粗礪的表面與展覽空間相結合的可能性與力量,欣然接受了基於保留主要煤倉空間及其結構的改造原則,不僅把原來的畫廊升級為美術館,更是直接將美術館命名為“藝倉”美術館。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屋頂後留下的頂層框架柱支撐一組巨型桁架,然後利用這個桁架層層下掛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略微錯動的橫向層板既作為空間也作為景觀

煤倉並非孤立的構築物,它原本和北側不遠處的長長的高架運煤通道是一個生產整體。作為浦江貫通中的老白渡綠地景觀空間,煤倉和高架廊道的更新如何成為新的濱江綠地公園的一部分是一個更重要的話題和起點。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高架廊道也採用了懸吊鋼結構系統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構件豐富的公共活動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舊結構的結合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內可以看到原狀保留的煤倉漏斗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粗野風格的樓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與景觀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來自建築師:回頭來看,現代美術館的設計仍是一項冒險的嘗試。工業文明是上海自身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後工業時代城市功能的更新,許多工業建築面臨著被拆除或改造的命運,這是一個有意義的話題。


龍美術館西岸館

項目地址:上海徐彙區龍騰大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龍美術館西岸館位於上海市徐彙區黃浦江畔,原址為煤炭運輸碼頭。在設計之初,場地上還留存有20世紀50年代建造的110米長的煤漏斗卸載橋,寬10米,高8米。與它同時保留下來的,還有兩年前剛完工的兩層地下車庫。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的設計採用獨立牆體的“傘拱”懸挑結構,呈自由狀佈局的剪力牆插入原有地下室與原有框架結構柱澆築在一起,地下一層的原車庫空間由於剪力牆體的介入轉換為展覽空間,地面以上的空間由於“傘拱”在不同方向的相對聯接形成了多重的意義指向。機電系統都被整合在“傘拱”結構的空腔裡,地面以上的“傘拱”覆蓋空間,牆體和天花均為清水混凝土的表面,它們的幾何分界位置也變得模糊。這樣的結構性空間,在形態上不僅對人的身體形成庇護感,亦與保留的江邊碼頭的煤料斗產生視覺呼應。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的內部空間也得以呈現一種原始的野性魅力,而有著大小調節的空間尺度以及留有模板拼縫和螺栓孔的清水混凝土表面又會帶來一種現實感。這種“直白”式的結構、材料、空間所形成的直接性與樸素性,加上大尺度出挑所產生的力量感或輕盈感,使整個建築與原有場地的工業特質間取得一種時間與空間的接續關係。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地面以上的清水混凝土“傘拱”下的流動展覽空間和地下一層傳統“白盒子”式的展覽空間由一個呈螺旋迴轉、層層跌落的階梯空間聯接,既原始又現實的空間和古代、近代、現代直到當代藝術的展覽陳列,這種並置的張力,呈現出一種具有時間性的展覽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民生碼頭八萬噸筒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市民生路3號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八萬噸筒倉被改造為2017年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主展館

八萬噸筒倉作為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主展館便是在這一“改造性再利用”的原則下所進行的一次空間再利用的積極嘗試,以藝術展覽為主要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是為八萬噸筒倉所尋找的非常適合的功能,能最大程度地符合現有筒倉建築相對封閉的空間狀態。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改造示意圖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最重要的一個改造動作是通過外掛一組自動扶梯,將三層的人流直接引至頂層展廳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入口廣場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了懸浮在筒倉外的外掛扶梯,筒倉本身幾乎不做任何改動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筒倉內部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展覽空間

"

在一個人才輩出,富有創新活力的背景下,大舍在中國的作品脫穎而出。他們的項目通常是對現有空間的翻新,不去遵循他人甚至他們自己設定的特定風格。然而,在中國不斷變化的城市環境中,他們的空間組織邏輯在不同時期的建築實踐中是統一的。


藝倉美術館(原老白渡煤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浦東老白渡濱江,濰坊路和浦電路之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外貌

老白渡煤倉改造早於2015年前即已開始,當時面臨過險些被拆除的命運,好在2015年第一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這裡安插了一個案例展的分展場,讓人們意識到工業建築的價值,以及將煤倉變身為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煤倉的物業持有者及其未來美術館的進駐方在這次廢墟中的展覽看到了工業建築粗礪的表面與展覽空間相結合的可能性與力量,欣然接受了基於保留主要煤倉空間及其結構的改造原則,不僅把原來的畫廊升級為美術館,更是直接將美術館命名為“藝倉”美術館。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屋頂後留下的頂層框架柱支撐一組巨型桁架,然後利用這個桁架層層下掛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略微錯動的橫向層板既作為空間也作為景觀

煤倉並非孤立的構築物,它原本和北側不遠處的長長的高架運煤通道是一個生產整體。作為浦江貫通中的老白渡綠地景觀空間,煤倉和高架廊道的更新如何成為新的濱江綠地公園的一部分是一個更重要的話題和起點。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高架廊道也採用了懸吊鋼結構系統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構件豐富的公共活動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舊結構的結合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內可以看到原狀保留的煤倉漏斗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粗野風格的樓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與景觀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來自建築師:回頭來看,現代美術館的設計仍是一項冒險的嘗試。工業文明是上海自身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後工業時代城市功能的更新,許多工業建築面臨著被拆除或改造的命運,這是一個有意義的話題。


龍美術館西岸館

項目地址:上海徐彙區龍騰大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龍美術館西岸館位於上海市徐彙區黃浦江畔,原址為煤炭運輸碼頭。在設計之初,場地上還留存有20世紀50年代建造的110米長的煤漏斗卸載橋,寬10米,高8米。與它同時保留下來的,還有兩年前剛完工的兩層地下車庫。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的設計採用獨立牆體的“傘拱”懸挑結構,呈自由狀佈局的剪力牆插入原有地下室與原有框架結構柱澆築在一起,地下一層的原車庫空間由於剪力牆體的介入轉換為展覽空間,地面以上的空間由於“傘拱”在不同方向的相對聯接形成了多重的意義指向。機電系統都被整合在“傘拱”結構的空腔裡,地面以上的“傘拱”覆蓋空間,牆體和天花均為清水混凝土的表面,它們的幾何分界位置也變得模糊。這樣的結構性空間,在形態上不僅對人的身體形成庇護感,亦與保留的江邊碼頭的煤料斗產生視覺呼應。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的內部空間也得以呈現一種原始的野性魅力,而有著大小調節的空間尺度以及留有模板拼縫和螺栓孔的清水混凝土表面又會帶來一種現實感。這種“直白”式的結構、材料、空間所形成的直接性與樸素性,加上大尺度出挑所產生的力量感或輕盈感,使整個建築與原有場地的工業特質間取得一種時間與空間的接續關係。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地面以上的清水混凝土“傘拱”下的流動展覽空間和地下一層傳統“白盒子”式的展覽空間由一個呈螺旋迴轉、層層跌落的階梯空間聯接,既原始又現實的空間和古代、近代、現代直到當代藝術的展覽陳列,這種並置的張力,呈現出一種具有時間性的展覽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民生碼頭八萬噸筒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市民生路3號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八萬噸筒倉被改造為2017年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主展館

八萬噸筒倉作為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主展館便是在這一“改造性再利用”的原則下所進行的一次空間再利用的積極嘗試,以藝術展覽為主要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是為八萬噸筒倉所尋找的非常適合的功能,能最大程度地符合現有筒倉建築相對封閉的空間狀態。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改造示意圖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最重要的一個改造動作是通過外掛一組自動扶梯,將三層的人流直接引至頂層展廳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入口廣場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了懸浮在筒倉外的外掛扶梯,筒倉本身幾乎不做任何改動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筒倉內部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展覽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筒倉內部的結構也得到了保留

"

在一個人才輩出,富有創新活力的背景下,大舍在中國的作品脫穎而出。他們的項目通常是對現有空間的翻新,不去遵循他人甚至他們自己設定的特定風格。然而,在中國不斷變化的城市環境中,他們的空間組織邏輯在不同時期的建築實踐中是統一的。


藝倉美術館(原老白渡煤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浦東老白渡濱江,濰坊路和浦電路之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外貌

老白渡煤倉改造早於2015年前即已開始,當時面臨過險些被拆除的命運,好在2015年第一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這裡安插了一個案例展的分展場,讓人們意識到工業建築的價值,以及將煤倉變身為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煤倉的物業持有者及其未來美術館的進駐方在這次廢墟中的展覽看到了工業建築粗礪的表面與展覽空間相結合的可能性與力量,欣然接受了基於保留主要煤倉空間及其結構的改造原則,不僅把原來的畫廊升級為美術館,更是直接將美術館命名為“藝倉”美術館。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屋頂後留下的頂層框架柱支撐一組巨型桁架,然後利用這個桁架層層下掛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略微錯動的橫向層板既作為空間也作為景觀

煤倉並非孤立的構築物,它原本和北側不遠處的長長的高架運煤通道是一個生產整體。作為浦江貫通中的老白渡綠地景觀空間,煤倉和高架廊道的更新如何成為新的濱江綠地公園的一部分是一個更重要的話題和起點。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高架廊道也採用了懸吊鋼結構系統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構件豐富的公共活動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舊結構的結合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內可以看到原狀保留的煤倉漏斗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粗野風格的樓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與景觀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來自建築師:回頭來看,現代美術館的設計仍是一項冒險的嘗試。工業文明是上海自身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後工業時代城市功能的更新,許多工業建築面臨著被拆除或改造的命運,這是一個有意義的話題。


龍美術館西岸館

項目地址:上海徐彙區龍騰大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龍美術館西岸館位於上海市徐彙區黃浦江畔,原址為煤炭運輸碼頭。在設計之初,場地上還留存有20世紀50年代建造的110米長的煤漏斗卸載橋,寬10米,高8米。與它同時保留下來的,還有兩年前剛完工的兩層地下車庫。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的設計採用獨立牆體的“傘拱”懸挑結構,呈自由狀佈局的剪力牆插入原有地下室與原有框架結構柱澆築在一起,地下一層的原車庫空間由於剪力牆體的介入轉換為展覽空間,地面以上的空間由於“傘拱”在不同方向的相對聯接形成了多重的意義指向。機電系統都被整合在“傘拱”結構的空腔裡,地面以上的“傘拱”覆蓋空間,牆體和天花均為清水混凝土的表面,它們的幾何分界位置也變得模糊。這樣的結構性空間,在形態上不僅對人的身體形成庇護感,亦與保留的江邊碼頭的煤料斗產生視覺呼應。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的內部空間也得以呈現一種原始的野性魅力,而有著大小調節的空間尺度以及留有模板拼縫和螺栓孔的清水混凝土表面又會帶來一種現實感。這種“直白”式的結構、材料、空間所形成的直接性與樸素性,加上大尺度出挑所產生的力量感或輕盈感,使整個建築與原有場地的工業特質間取得一種時間與空間的接續關係。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地面以上的清水混凝土“傘拱”下的流動展覽空間和地下一層傳統“白盒子”式的展覽空間由一個呈螺旋迴轉、層層跌落的階梯空間聯接,既原始又現實的空間和古代、近代、現代直到當代藝術的展覽陳列,這種並置的張力,呈現出一種具有時間性的展覽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民生碼頭八萬噸筒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市民生路3號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八萬噸筒倉被改造為2017年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主展館

八萬噸筒倉作為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主展館便是在這一“改造性再利用”的原則下所進行的一次空間再利用的積極嘗試,以藝術展覽為主要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是為八萬噸筒倉所尋找的非常適合的功能,能最大程度地符合現有筒倉建築相對封閉的空間狀態。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改造示意圖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最重要的一個改造動作是通過外掛一組自動扶梯,將三層的人流直接引至頂層展廳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入口廣場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了懸浮在筒倉外的外掛扶梯,筒倉本身幾乎不做任何改動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筒倉內部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展覽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筒倉內部的結構也得到了保留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在外掛扶梯的底部,還邀請了藝術家展望一起合作,利用藝術家獨特的拓片肌理的反射不鏽鋼板作為外掛扶梯的底面裝飾,它倒映著民生碼頭周遭的景象,而外掛的這組巨大的扶梯體量也因此變得輕盈。

"

在一個人才輩出,富有創新活力的背景下,大舍在中國的作品脫穎而出。他們的項目通常是對現有空間的翻新,不去遵循他人甚至他們自己設定的特定風格。然而,在中國不斷變化的城市環境中,他們的空間組織邏輯在不同時期的建築實踐中是統一的。


藝倉美術館(原老白渡煤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浦東老白渡濱江,濰坊路和浦電路之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外貌

老白渡煤倉改造早於2015年前即已開始,當時面臨過險些被拆除的命運,好在2015年第一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這裡安插了一個案例展的分展場,讓人們意識到工業建築的價值,以及將煤倉變身為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煤倉的物業持有者及其未來美術館的進駐方在這次廢墟中的展覽看到了工業建築粗礪的表面與展覽空間相結合的可能性與力量,欣然接受了基於保留主要煤倉空間及其結構的改造原則,不僅把原來的畫廊升級為美術館,更是直接將美術館命名為“藝倉”美術館。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屋頂後留下的頂層框架柱支撐一組巨型桁架,然後利用這個桁架層層下掛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略微錯動的橫向層板既作為空間也作為景觀

煤倉並非孤立的構築物,它原本和北側不遠處的長長的高架運煤通道是一個生產整體。作為浦江貫通中的老白渡綠地景觀空間,煤倉和高架廊道的更新如何成為新的濱江綠地公園的一部分是一個更重要的話題和起點。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高架廊道也採用了懸吊鋼結構系統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構件豐富的公共活動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舊結構的結合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內可以看到原狀保留的煤倉漏斗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粗野風格的樓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與景觀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來自建築師:回頭來看,現代美術館的設計仍是一項冒險的嘗試。工業文明是上海自身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後工業時代城市功能的更新,許多工業建築面臨著被拆除或改造的命運,這是一個有意義的話題。


龍美術館西岸館

項目地址:上海徐彙區龍騰大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龍美術館西岸館位於上海市徐彙區黃浦江畔,原址為煤炭運輸碼頭。在設計之初,場地上還留存有20世紀50年代建造的110米長的煤漏斗卸載橋,寬10米,高8米。與它同時保留下來的,還有兩年前剛完工的兩層地下車庫。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的設計採用獨立牆體的“傘拱”懸挑結構,呈自由狀佈局的剪力牆插入原有地下室與原有框架結構柱澆築在一起,地下一層的原車庫空間由於剪力牆體的介入轉換為展覽空間,地面以上的空間由於“傘拱”在不同方向的相對聯接形成了多重的意義指向。機電系統都被整合在“傘拱”結構的空腔裡,地面以上的“傘拱”覆蓋空間,牆體和天花均為清水混凝土的表面,它們的幾何分界位置也變得模糊。這樣的結構性空間,在形態上不僅對人的身體形成庇護感,亦與保留的江邊碼頭的煤料斗產生視覺呼應。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的內部空間也得以呈現一種原始的野性魅力,而有著大小調節的空間尺度以及留有模板拼縫和螺栓孔的清水混凝土表面又會帶來一種現實感。這種“直白”式的結構、材料、空間所形成的直接性與樸素性,加上大尺度出挑所產生的力量感或輕盈感,使整個建築與原有場地的工業特質間取得一種時間與空間的接續關係。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地面以上的清水混凝土“傘拱”下的流動展覽空間和地下一層傳統“白盒子”式的展覽空間由一個呈螺旋迴轉、層層跌落的階梯空間聯接,既原始又現實的空間和古代、近代、現代直到當代藝術的展覽陳列,這種並置的張力,呈現出一種具有時間性的展覽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民生碼頭八萬噸筒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市民生路3號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八萬噸筒倉被改造為2017年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主展館

八萬噸筒倉作為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主展館便是在這一“改造性再利用”的原則下所進行的一次空間再利用的積極嘗試,以藝術展覽為主要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是為八萬噸筒倉所尋找的非常適合的功能,能最大程度地符合現有筒倉建築相對封閉的空間狀態。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改造示意圖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最重要的一個改造動作是通過外掛一組自動扶梯,將三層的人流直接引至頂層展廳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入口廣場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了懸浮在筒倉外的外掛扶梯,筒倉本身幾乎不做任何改動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筒倉內部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展覽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筒倉內部的結構也得到了保留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在外掛扶梯的底部,還邀請了藝術家展望一起合作,利用藝術家獨特的拓片肌理的反射不鏽鋼板作為外掛扶梯的底面裝飾,它倒映著民生碼頭周遭的景象,而外掛的這組巨大的扶梯體量也因此變得輕盈。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未來,隨著從江邊直上筒倉三層的糧食傳送帶被改造為自動人行坡道,一個從江邊可以直接上至筒倉頂層的公共空間得以建立,這個壯觀的公共空間將成為浦東濱江貫通和民生碼頭空間更新項目之間的重要紐帶,新的公共性得以建立。

"

在一個人才輩出,富有創新活力的背景下,大舍在中國的作品脫穎而出。他們的項目通常是對現有空間的翻新,不去遵循他人甚至他們自己設定的特定風格。然而,在中國不斷變化的城市環境中,他們的空間組織邏輯在不同時期的建築實踐中是統一的。


藝倉美術館(原老白渡煤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浦東老白渡濱江,濰坊路和浦電路之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外貌

老白渡煤倉改造早於2015年前即已開始,當時面臨過險些被拆除的命運,好在2015年第一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這裡安插了一個案例展的分展場,讓人們意識到工業建築的價值,以及將煤倉變身為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煤倉的物業持有者及其未來美術館的進駐方在這次廢墟中的展覽看到了工業建築粗礪的表面與展覽空間相結合的可能性與力量,欣然接受了基於保留主要煤倉空間及其結構的改造原則,不僅把原來的畫廊升級為美術館,更是直接將美術館命名為“藝倉”美術館。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屋頂後留下的頂層框架柱支撐一組巨型桁架,然後利用這個桁架層層下掛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略微錯動的橫向層板既作為空間也作為景觀

煤倉並非孤立的構築物,它原本和北側不遠處的長長的高架運煤通道是一個生產整體。作為浦江貫通中的老白渡綠地景觀空間,煤倉和高架廊道的更新如何成為新的濱江綠地公園的一部分是一個更重要的話題和起點。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高架廊道也採用了懸吊鋼結構系統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構件豐富的公共活動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舊結構的結合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內可以看到原狀保留的煤倉漏斗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粗野風格的樓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與景觀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來自建築師:回頭來看,現代美術館的設計仍是一項冒險的嘗試。工業文明是上海自身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後工業時代城市功能的更新,許多工業建築面臨著被拆除或改造的命運,這是一個有意義的話題。


龍美術館西岸館

項目地址:上海徐彙區龍騰大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龍美術館西岸館位於上海市徐彙區黃浦江畔,原址為煤炭運輸碼頭。在設計之初,場地上還留存有20世紀50年代建造的110米長的煤漏斗卸載橋,寬10米,高8米。與它同時保留下來的,還有兩年前剛完工的兩層地下車庫。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的設計採用獨立牆體的“傘拱”懸挑結構,呈自由狀佈局的剪力牆插入原有地下室與原有框架結構柱澆築在一起,地下一層的原車庫空間由於剪力牆體的介入轉換為展覽空間,地面以上的空間由於“傘拱”在不同方向的相對聯接形成了多重的意義指向。機電系統都被整合在“傘拱”結構的空腔裡,地面以上的“傘拱”覆蓋空間,牆體和天花均為清水混凝土的表面,它們的幾何分界位置也變得模糊。這樣的結構性空間,在形態上不僅對人的身體形成庇護感,亦與保留的江邊碼頭的煤料斗產生視覺呼應。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的內部空間也得以呈現一種原始的野性魅力,而有著大小調節的空間尺度以及留有模板拼縫和螺栓孔的清水混凝土表面又會帶來一種現實感。這種“直白”式的結構、材料、空間所形成的直接性與樸素性,加上大尺度出挑所產生的力量感或輕盈感,使整個建築與原有場地的工業特質間取得一種時間與空間的接續關係。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地面以上的清水混凝土“傘拱”下的流動展覽空間和地下一層傳統“白盒子”式的展覽空間由一個呈螺旋迴轉、層層跌落的階梯空間聯接,既原始又現實的空間和古代、近代、現代直到當代藝術的展覽陳列,這種並置的張力,呈現出一種具有時間性的展覽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民生碼頭八萬噸筒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市民生路3號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八萬噸筒倉被改造為2017年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主展館

八萬噸筒倉作為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主展館便是在這一“改造性再利用”的原則下所進行的一次空間再利用的積極嘗試,以藝術展覽為主要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是為八萬噸筒倉所尋找的非常適合的功能,能最大程度地符合現有筒倉建築相對封閉的空間狀態。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改造示意圖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最重要的一個改造動作是通過外掛一組自動扶梯,將三層的人流直接引至頂層展廳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入口廣場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了懸浮在筒倉外的外掛扶梯,筒倉本身幾乎不做任何改動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筒倉內部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展覽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筒倉內部的結構也得到了保留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在外掛扶梯的底部,還邀請了藝術家展望一起合作,利用藝術家獨特的拓片肌理的反射不鏽鋼板作為外掛扶梯的底面裝飾,它倒映著民生碼頭周遭的景象,而外掛的這組巨大的扶梯體量也因此變得輕盈。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未來,隨著從江邊直上筒倉三層的糧食傳送帶被改造為自動人行坡道,一個從江邊可以直接上至筒倉頂層的公共空間得以建立,這個壯觀的公共空間將成為浦東濱江貫通和民生碼頭空間更新項目之間的重要紐帶,新的公共性得以建立。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未來,自動人行坡道將直接從江邊通向筒倉頂層

"

在一個人才輩出,富有創新活力的背景下,大舍在中國的作品脫穎而出。他們的項目通常是對現有空間的翻新,不去遵循他人甚至他們自己設定的特定風格。然而,在中國不斷變化的城市環境中,他們的空間組織邏輯在不同時期的建築實踐中是統一的。


藝倉美術館(原老白渡煤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浦東老白渡濱江,濰坊路和浦電路之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外貌

老白渡煤倉改造早於2015年前即已開始,當時面臨過險些被拆除的命運,好在2015年第一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這裡安插了一個案例展的分展場,讓人們意識到工業建築的價值,以及將煤倉變身為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煤倉的物業持有者及其未來美術館的進駐方在這次廢墟中的展覽看到了工業建築粗礪的表面與展覽空間相結合的可能性與力量,欣然接受了基於保留主要煤倉空間及其結構的改造原則,不僅把原來的畫廊升級為美術館,更是直接將美術館命名為“藝倉”美術館。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屋頂後留下的頂層框架柱支撐一組巨型桁架,然後利用這個桁架層層下掛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略微錯動的橫向層板既作為空間也作為景觀

煤倉並非孤立的構築物,它原本和北側不遠處的長長的高架運煤通道是一個生產整體。作為浦江貫通中的老白渡綠地景觀空間,煤倉和高架廊道的更新如何成為新的濱江綠地公園的一部分是一個更重要的話題和起點。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高架廊道也採用了懸吊鋼結構系統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構件豐富的公共活動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舊結構的結合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美術館內可以看到原狀保留的煤倉漏斗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粗野風格的樓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與景觀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來自建築師:回頭來看,現代美術館的設計仍是一項冒險的嘗試。工業文明是上海自身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後工業時代城市功能的更新,許多工業建築面臨著被拆除或改造的命運,這是一個有意義的話題。


龍美術館西岸館

項目地址:上海徐彙區龍騰大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龍美術館西岸館位於上海市徐彙區黃浦江畔,原址為煤炭運輸碼頭。在設計之初,場地上還留存有20世紀50年代建造的110米長的煤漏斗卸載橋,寬10米,高8米。與它同時保留下來的,還有兩年前剛完工的兩層地下車庫。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新的設計採用獨立牆體的“傘拱”懸挑結構,呈自由狀佈局的剪力牆插入原有地下室與原有框架結構柱澆築在一起,地下一層的原車庫空間由於剪力牆體的介入轉換為展覽空間,地面以上的空間由於“傘拱”在不同方向的相對聯接形成了多重的意義指向。機電系統都被整合在“傘拱”結構的空腔裡,地面以上的“傘拱”覆蓋空間,牆體和天花均為清水混凝土的表面,它們的幾何分界位置也變得模糊。這樣的結構性空間,在形態上不僅對人的身體形成庇護感,亦與保留的江邊碼頭的煤料斗產生視覺呼應。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的內部空間也得以呈現一種原始的野性魅力,而有著大小調節的空間尺度以及留有模板拼縫和螺栓孔的清水混凝土表面又會帶來一種現實感。這種“直白”式的結構、材料、空間所形成的直接性與樸素性,加上大尺度出挑所產生的力量感或輕盈感,使整個建築與原有場地的工業特質間取得一種時間與空間的接續關係。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地面以上的清水混凝土“傘拱”下的流動展覽空間和地下一層傳統“白盒子”式的展覽空間由一個呈螺旋迴轉、層層跌落的階梯空間聯接,既原始又現實的空間和古代、近代、現代直到當代藝術的展覽陳列,這種並置的張力,呈現出一種具有時間性的展覽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民生碼頭八萬噸筒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市民生路3號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八萬噸筒倉被改造為2017年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主展館

八萬噸筒倉作為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主展館便是在這一“改造性再利用”的原則下所進行的一次空間再利用的積極嘗試,以藝術展覽為主要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是為八萬噸筒倉所尋找的非常適合的功能,能最大程度地符合現有筒倉建築相對封閉的空間狀態。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夜景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改造示意圖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最重要的一個改造動作是通過外掛一組自動扶梯,將三層的人流直接引至頂層展廳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入口廣場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除了懸浮在筒倉外的外掛扶梯,筒倉本身幾乎不做任何改動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筒倉內部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展覽空間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筒倉內部的結構也得到了保留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在外掛扶梯的底部,還邀請了藝術家展望一起合作,利用藝術家獨特的拓片肌理的反射不鏽鋼板作為外掛扶梯的底面裝飾,它倒映著民生碼頭周遭的景象,而外掛的這組巨大的扶梯體量也因此變得輕盈。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未來,隨著從江邊直上筒倉三層的糧食傳送帶被改造為自動人行坡道,一個從江邊可以直接上至筒倉頂層的公共空間得以建立,這個壯觀的公共空間將成為浦東濱江貫通和民生碼頭空間更新項目之間的重要紐帶,新的公共性得以建立。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未來,自動人行坡道將直接從江邊通向筒倉頂層

大舍建築三個文化建築改變上海濱江風貌

建築近景

在一個對於建設未來比借鑑過去更有興趣的國家來說,民生碼頭筒倉改造是一個積極的,也是不同尋常的空間再利用方法。建築外掛的扶梯(頗有蓬皮杜中心的味道)使人們在參展的同時也能欣賞到整個民生碼頭的壯麗景觀。雖然原本作為周圍碼頭一部分的筒倉已不再使用,而空間的保留讓遊客可以一瞥建築和區域的過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