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州高塘鎮棗園村:原駐蘇聯大使潘自力故居

建築 蘇聯 歷史 咸陽 王明明 不完美媽媽 華州文史薈萃 2019-06-07

走進英雄潘自力故居

作者 王明明

為紀念父親而建

潘自力生於1904年,出生於高塘鎮棗園村一個富農家庭。現今潘自力的故居已成為潘武丁、潘進善、潘雄新一家三代人生活的農家小院,若不是青磚土牆上歷經風雨的牌匾,幾乎不能讓人聯想到這是潘自力出生的地方。潘武丁是潘自力的侄孫,1991年10月,潘自力的女兒潘竹青因為工作關係將整個院子贈與親戚潘武丁,從此,潘武丁及家人便一直居住在了這裡。


華州高塘鎮棗園村:原駐蘇聯大使潘自力故居

潘自力的故居


從外面看,青磚、青瓦、土牆標誌著這一民宅已經有很多年曆史了。大門口立有兩塊碑文,1990年,潘竹青為了紀念老父親特意在門口設立此碑,碑文記錄了潘自力生平事蹟及故居簡介。“我家祖居此屋,北側二十米處坐東向西三間。一整院有上房、廳房、門房各三間,兩側有廈房。一九二八年渭華起義失敗後,華縣反動武裝清鄉團對革命同志和家庭進行了瘋狂的殺害和燒搶,我家的老屋就是在那時被燒燬的……”碑文介紹,在村民得知清鄉團來之前,全村十餘名精壯勞力將三間廳房上好的木料拆走,其餘均被燒燬殆盡。1948年潘竹青與母親商量後,在現在的地址上重建了潘自力的住所。

一家三代住故居

如今的小院中掛起了辣椒玉米,東北角還安置了一臺拉料用的機器,東面的土牆已經被風雨的侵蝕而鬆散,部分已經坍塌下來。現在三代人居住的三間房已經換成了磚牆,“這磚牆是我後來加上去的,屋頂和裡面的木料都沒動過。”潘進善說。他說,原來的故居很大,有七八間房子,但是經過文革時的變動和後來的變賣,就剩下屬於他們看護的三間房。“原來在這東西兩面各有三間房,都住了人,南面的三間作為生產隊的庫房用。”潘進善說。潘進善家的西鄰依然保持著和正房一樣的建築,因為無人居住,記者無法進入觀看。如今的東鄰已經蓋起了磚混結構的二層小樓。在潘雄新拿出的1952年頒發的土地證上記者看到,整個故居應該有5分地,十四間房,大部分建築都已經看不到原來的面貌了。

華州高塘鎮棗園村:原駐蘇聯大使潘自力故居

潘武丁在潘自力的紀念碑前

如今,潘武丁也已經92歲高齡了,提起爺爺潘自力,老人已經失去了很多的記憶。“我姑潘竹青和我基本一樣大,她後來到咸陽去了,我工作後在幾個學校都教過書,我們在一塊的時間也很少。”潘武丁說。

轉載來源:華州百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