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州高塘塬上的“一洞兩館三尼庵”'

"

一洞兩館三尼庵

尼庵是女僧人(俗稱尼姑)參佛修禪寺廟。高塘塬有名的三尼庵即“泰斗庵”(俗名“抬頭庵”)、“白雲庵”和“崇慶庵”三處。

(1)“泰斗庵”,在大明鎮東川口的“抬頭庵”村。傳說是朱元璋妹朱元瑛修行的道觀。元未她逃饑荒入潼關到華州後,出家為尼在此庵洞修行,朱元璋建立大明朝,訪得令妹下落,封朱元瑛為“泰斗”公主,故得庵名“泰斗庵”。“抬頭庵”之名為後世傳說所誤,亦因地處東川口的東崖畔,地勢高,經川道須抬頭方可看見,誤傳也有合情之處。

(2)“白雲庵”,在蘊空山下的“寺峪”口西側,現被倒塌山體掩埋。傳說庵名因此處多霧若白雲而來。後傳因僧尼違犯佛規亂俗,被韋陀神鞭摧山倒埋庵,以懲處違規僧尼。後人聽此傳聞以為不祥,再未復修,留下如今一個石崖下的小平臺。

(3)“崇慶庵”,地址在原高塘街糧站內西北角。據傳建於明穆宗朱載垕隆慶年間(公元1567-1572年)得名崇慶。早於高塘街會館,在高塘街還未立會建街前就已存在。因“崇慶庵”地處街西北較為偏,所以民國時處理罪犯多在庵後河灘施刑。

兩館指“高塘會館”和“渭華起義紀念館”。一教堂指“三教堂”。

(4)“高塘會館”,據說修建於明代。明代華州大地震後,人口劇減,朝廷向華州地區大移民,為了穩定移民人心,由山西富戶程、龐兩家集資修建了高塘會館,為移民提供聚會,看戲等活動。

"

一洞兩館三尼庵

尼庵是女僧人(俗稱尼姑)參佛修禪寺廟。高塘塬有名的三尼庵即“泰斗庵”(俗名“抬頭庵”)、“白雲庵”和“崇慶庵”三處。

(1)“泰斗庵”,在大明鎮東川口的“抬頭庵”村。傳說是朱元璋妹朱元瑛修行的道觀。元未她逃饑荒入潼關到華州後,出家為尼在此庵洞修行,朱元璋建立大明朝,訪得令妹下落,封朱元瑛為“泰斗”公主,故得庵名“泰斗庵”。“抬頭庵”之名為後世傳說所誤,亦因地處東川口的東崖畔,地勢高,經川道須抬頭方可看見,誤傳也有合情之處。

(2)“白雲庵”,在蘊空山下的“寺峪”口西側,現被倒塌山體掩埋。傳說庵名因此處多霧若白雲而來。後傳因僧尼違犯佛規亂俗,被韋陀神鞭摧山倒埋庵,以懲處違規僧尼。後人聽此傳聞以為不祥,再未復修,留下如今一個石崖下的小平臺。

(3)“崇慶庵”,地址在原高塘街糧站內西北角。據傳建於明穆宗朱載垕隆慶年間(公元1567-1572年)得名崇慶。早於高塘街會館,在高塘街還未立會建街前就已存在。因“崇慶庵”地處街西北較為偏,所以民國時處理罪犯多在庵後河灘施刑。

兩館指“高塘會館”和“渭華起義紀念館”。一教堂指“三教堂”。

(4)“高塘會館”,據說修建於明代。明代華州大地震後,人口劇減,朝廷向華州地區大移民,為了穩定移民人心,由山西富戶程、龐兩家集資修建了高塘會館,為移民提供聚會,看戲等活動。

華州高塘塬上的“一洞兩館三尼庵”

水彩畫《高塘會館》閻新立繪

原建庭院兩重,戲樓一臺,飛簷走獸,雕樑畫棟,青一色明代建築。館前廣場有大戲樓,會館建築的門窗木雕及牆體磚雕十分精巧,寓意深刻,古樸典雅。渭華起義時,高塘會館曾是陝東蘇維埃籌備辦公處。民國後期“豐鎮鄉”政府從睡佛寺搬駐到會館辦公。建國後直到一九五九年,高塘五區區政府一直駐此辦公。1960年後,這裡還設有高塘人民公社的廣播轉播機構,到文革中被撤銷。

(5)“渭華起義紀念館”,修建於原高塘小學舊址。是渭華起義時的指揮部駐地,是高塘塬區紅色革命的紀實豐碑。“渭華起義紀念塔”,高高地聳立於高塘塬上,光照三秦,輝映中華。

"

一洞兩館三尼庵

尼庵是女僧人(俗稱尼姑)參佛修禪寺廟。高塘塬有名的三尼庵即“泰斗庵”(俗名“抬頭庵”)、“白雲庵”和“崇慶庵”三處。

(1)“泰斗庵”,在大明鎮東川口的“抬頭庵”村。傳說是朱元璋妹朱元瑛修行的道觀。元未她逃饑荒入潼關到華州後,出家為尼在此庵洞修行,朱元璋建立大明朝,訪得令妹下落,封朱元瑛為“泰斗”公主,故得庵名“泰斗庵”。“抬頭庵”之名為後世傳說所誤,亦因地處東川口的東崖畔,地勢高,經川道須抬頭方可看見,誤傳也有合情之處。

(2)“白雲庵”,在蘊空山下的“寺峪”口西側,現被倒塌山體掩埋。傳說庵名因此處多霧若白雲而來。後傳因僧尼違犯佛規亂俗,被韋陀神鞭摧山倒埋庵,以懲處違規僧尼。後人聽此傳聞以為不祥,再未復修,留下如今一個石崖下的小平臺。

(3)“崇慶庵”,地址在原高塘街糧站內西北角。據傳建於明穆宗朱載垕隆慶年間(公元1567-1572年)得名崇慶。早於高塘街會館,在高塘街還未立會建街前就已存在。因“崇慶庵”地處街西北較為偏,所以民國時處理罪犯多在庵後河灘施刑。

兩館指“高塘會館”和“渭華起義紀念館”。一教堂指“三教堂”。

(4)“高塘會館”,據說修建於明代。明代華州大地震後,人口劇減,朝廷向華州地區大移民,為了穩定移民人心,由山西富戶程、龐兩家集資修建了高塘會館,為移民提供聚會,看戲等活動。

華州高塘塬上的“一洞兩館三尼庵”

水彩畫《高塘會館》閻新立繪

原建庭院兩重,戲樓一臺,飛簷走獸,雕樑畫棟,青一色明代建築。館前廣場有大戲樓,會館建築的門窗木雕及牆體磚雕十分精巧,寓意深刻,古樸典雅。渭華起義時,高塘會館曾是陝東蘇維埃籌備辦公處。民國後期“豐鎮鄉”政府從睡佛寺搬駐到會館辦公。建國後直到一九五九年,高塘五區區政府一直駐此辦公。1960年後,這裡還設有高塘人民公社的廣播轉播機構,到文革中被撤銷。

(5)“渭華起義紀念館”,修建於原高塘小學舊址。是渭華起義時的指揮部駐地,是高塘塬區紅色革命的紀實豐碑。“渭華起義紀念塔”,高高地聳立於高塘塬上,光照三秦,輝映中華。

華州高塘塬上的“一洞兩館三尼庵”

渭華起義舊址 黨幹新攝

(6)江村藥王洞,位於東陽鄉江村村北。據傳,古代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到此行醫,為紀念這位濟世救人的藥王,特在此處鑿藥王洞。舊時,正月過後,百姓為祈福健康,推舉德高望重者赴耀州藥王山取回“聖水”,請回藥王靈氣。村社儀仗隊到20裡外的渭南小官莊恭迎。儀仗隊由24人的“大知事”組成,各持破天斧、龍頭、道牌、道鑼等,身穿古裝,並有“馬子”,腮穿鐵鉒,手執馬鞭,披髮赤足。前奔後跑,以示護靈驅邪。儀仗隊護衛著裝有“聖水”的彩轎,後有眾多隨人。沿途擊奏鼓樂,鳴放三眼槍、鞭炮,浩浩蕩蕩迎回村,祭於藥王洞。二月二“龍抬頭”,舉行盛大廟會,唱大戲耍社火,藥王賜福祈藥百姓,盛況空前。

"

一洞兩館三尼庵

尼庵是女僧人(俗稱尼姑)參佛修禪寺廟。高塘塬有名的三尼庵即“泰斗庵”(俗名“抬頭庵”)、“白雲庵”和“崇慶庵”三處。

(1)“泰斗庵”,在大明鎮東川口的“抬頭庵”村。傳說是朱元璋妹朱元瑛修行的道觀。元未她逃饑荒入潼關到華州後,出家為尼在此庵洞修行,朱元璋建立大明朝,訪得令妹下落,封朱元瑛為“泰斗”公主,故得庵名“泰斗庵”。“抬頭庵”之名為後世傳說所誤,亦因地處東川口的東崖畔,地勢高,經川道須抬頭方可看見,誤傳也有合情之處。

(2)“白雲庵”,在蘊空山下的“寺峪”口西側,現被倒塌山體掩埋。傳說庵名因此處多霧若白雲而來。後傳因僧尼違犯佛規亂俗,被韋陀神鞭摧山倒埋庵,以懲處違規僧尼。後人聽此傳聞以為不祥,再未復修,留下如今一個石崖下的小平臺。

(3)“崇慶庵”,地址在原高塘街糧站內西北角。據傳建於明穆宗朱載垕隆慶年間(公元1567-1572年)得名崇慶。早於高塘街會館,在高塘街還未立會建街前就已存在。因“崇慶庵”地處街西北較為偏,所以民國時處理罪犯多在庵後河灘施刑。

兩館指“高塘會館”和“渭華起義紀念館”。一教堂指“三教堂”。

(4)“高塘會館”,據說修建於明代。明代華州大地震後,人口劇減,朝廷向華州地區大移民,為了穩定移民人心,由山西富戶程、龐兩家集資修建了高塘會館,為移民提供聚會,看戲等活動。

華州高塘塬上的“一洞兩館三尼庵”

水彩畫《高塘會館》閻新立繪

原建庭院兩重,戲樓一臺,飛簷走獸,雕樑畫棟,青一色明代建築。館前廣場有大戲樓,會館建築的門窗木雕及牆體磚雕十分精巧,寓意深刻,古樸典雅。渭華起義時,高塘會館曾是陝東蘇維埃籌備辦公處。民國後期“豐鎮鄉”政府從睡佛寺搬駐到會館辦公。建國後直到一九五九年,高塘五區區政府一直駐此辦公。1960年後,這裡還設有高塘人民公社的廣播轉播機構,到文革中被撤銷。

(5)“渭華起義紀念館”,修建於原高塘小學舊址。是渭華起義時的指揮部駐地,是高塘塬區紅色革命的紀實豐碑。“渭華起義紀念塔”,高高地聳立於高塘塬上,光照三秦,輝映中華。

華州高塘塬上的“一洞兩館三尼庵”

渭華起義舊址 黨幹新攝

(6)江村藥王洞,位於東陽鄉江村村北。據傳,古代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到此行醫,為紀念這位濟世救人的藥王,特在此處鑿藥王洞。舊時,正月過後,百姓為祈福健康,推舉德高望重者赴耀州藥王山取回“聖水”,請回藥王靈氣。村社儀仗隊到20裡外的渭南小官莊恭迎。儀仗隊由24人的“大知事”組成,各持破天斧、龍頭、道牌、道鑼等,身穿古裝,並有“馬子”,腮穿鐵鉒,手執馬鞭,披髮赤足。前奔後跑,以示護靈驅邪。儀仗隊護衛著裝有“聖水”的彩轎,後有眾多隨人。沿途擊奏鼓樂,鳴放三眼槍、鞭炮,浩浩蕩蕩迎回村,祭於藥王洞。二月二“龍抬頭”,舉行盛大廟會,唱大戲耍社火,藥王賜福祈藥百姓,盛況空前。

華州高塘塬上的“一洞兩館三尼庵”

藥王洞廟會 薛宇春攝

藥王洞2003年整修後,在翠柏掩映土崖前形成了5000平米的月牙形建築群。大門向西,臨街敞開,大院內有七間平房,向東登28級臺階,為中山門,門內為三級平臺。第一級平臺有斑駁陸離的八角樓,共三間,中間有書寫“大清咸豐九年歲次創建”字樣的樑板。第二級平臺植有多株杏樹。第三級平臺靠土崖是四五個洞府,靠西最大者寬4米,深6米,即藥王洞,正中供奉著藥王孫思邈塑像。

原文來源: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話說高塘塬》主編秦三民

整理編輯:華州文史薈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