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丘古建磚:泥土的浴火重生

建築 文物 故宮 文化 燕趙都市報 2017-06-15

普通的泥土,經過長時間的“晾晒”,繼而用水將之完全“悶透”,再歷反覆捶打,被製成坯。最終經過古老工藝的燒製以後,這些原本踩在人們腳下的泥土,變成一塊塊顏色發青、質地堅硬的青磚,叩之,能發出清脆的、類似於金屬響聲的回聲。這便是任丘古建磚製作工藝的縮影。

任丘古建磚:泥土的浴火重生

王立山特別喜歡去敲擊出窯的青磚,“這聲兒,你聽……”

2012年,任丘古建磚製作技藝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任丘市出岸鎮古建磚廠廠長王立山成為代表性傳承人。在中國古老的建築裡,正是這些青磚成為最重要的建築材料,才讓中國人有了或高大巍峨,或靈巧秀麗的樓臺亭閣。而如今王立山和他的工友們燒製的古建磚又被派上了新用場。

王立山說,其祖輩就有燒窯制磚的工藝,至今已有百餘年。30年前,他重新拾起了這項技藝,並隨後讓燒製的青磚等建材進入故宮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知名景點,用於古建築維修。發展到現在,他又開發了琉璃瓦這一新品種,並且讓古老的“磚雕”技藝也在他的古建磚廠裡有了一席之地。

任丘古建磚:泥土的浴火重生

新品種“琉璃瓦”。

傳統青磚製作要經過選土、翻晒、過篩、練泥、製坯、裝窯、烘乾、焙燒、窨水、出窯、砍磨等十幾道嚴格流程,出窯後還要經過嚴格挑選。經過王立山傳統技法燒製成的青磚,色澤青灰、表面整潔、外觀平整、密度強、無砂結、聲音清脆,已經達到傳統青磚的工藝水平。

其實“祕密”也“大道至簡”:給泥土以時間,給泥土以捶打。用於製作古建磚的泥土,至少要晾晒“冬三春兩”(三個冬天兩個春天),然後是用水“悶”,讓這些泥土全部“悶開”(全部被水滲透)。接下來就是“打泥”,原先是用牛踩,後來是人工用鐵棍捶打,現在王立山專門“發明”了“打泥機”。經過這一系列程序處理的泥,才能用於製坯。坯陰乾之後入窯。裝窯也是門技術,要保證入窯的這些坯每一塊都能被燒到。在點火前,原先是要講究供“老君”的,要上供、鳴炮、跪拜。懷著這份敬畏之心,磚窯的主人“點火”。

任丘古建磚:泥土的浴火重生

王立山經常要到窯裡查看一下。

至此,那些原來普通的泥土在經過了一系列的處理之後,終於迎接到了燒製環節。其實最好的燃料是麥秸,越碎越好,還有劈柴。可隨著人們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變化,這些東西已經很難找到了。火點好之後,要燒15至18天。然後是“遛火”,其實就是掃尾。完成這些後,要“上水”,從窯頂的小孔往窯裡滴水,水入窯後即霧化了。王立山說,此時,那些磚全部變成了杏黃色,“好看極了”。

上完水後,再“悶”7天,一窯青磚這時才到了出窯的時刻。此時,磚的顏色已經發青。經過了晾晒、浸泡、捶打、規制、煉燒,注入耐心、智慧與汗水,曾經的泥土,終於變成了青磚。

和眾多“非遺”傳承人苦於無法找到傳人的苦惱相比,王立山還有一個“幸福”,那就是他的兒子王鵬飛已經跟他學習5年了。王鵬飛說,看似就是燒磚,其實這裡面學問大著呢,必須要去掌握更多中國古建築的知識,才能更完整地認識自己燒出的每一塊磚。

(燕趙都市報 記者 李家偉 通訊員 王磊 文/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