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遠流長!細說簡陽三座代表橋的前世今生,你最中意哪座橋?

古往今來,河流是文明誕生的搖籃,也是文明發展的見證。沱江從城區潺潺流過,環溪河、絳溪河等河流在雄州大地蜿蜒流淌,為兩岸帶來生命,更帶來繁衍的力量。

源遠流長!細說簡陽三座代表橋的前世今生,你最中意哪座橋?

有水的地方就有橋,兩千餘年間簡陽人民建造了很多橋,自然留下了許多關於橋的記憶和故事,一些還成為了文化記憶。

今天,簡妹帶領大家一同去探尋簡陽那些有代表性的橋樑背後的文化記憶。

折柳橋 抒發“情難盡”簡陽胸懷

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柳,任他離恨一條條!

簡州刺史雍陶所作《折柳橋》千古流傳,其最為人所稱道的是將“情盡橋”改名“折柳橋”,後這座古橋被著名橋樑學家茅以升在專著中特別提及。

折柳橋雖是古驛道東大路一處小小的橋樑,但卻是簡州北上益州(成都)、長安(西安)的交通要津,具體位置在今天城區北外牌坊溝鐵路橋西側約十數米遠的小溪溝上。

源遠流長!細說簡陽三座代表橋的前世今生,你最中意哪座橋?

可以想見到,唐朝女詩人薛濤數度通過該橋遊覽簡州名勝風光,留下“秋風彷彿吳江冷,鷗鷺參差夕陽影。垂虹納納臥譙門,雉堞耽耽俯漁艇。陽安小兒拍手笑,使君幻出江南景”的詩句。

折柳橋在簡陽相當有名,據《簡陽名勝》一書介紹:

古時的折柳橋也是十分熱鬧的郊遊去處。橋旁建有折柳亭,是古人送客餞別之處。

當時唐王朝首都長安在北邊,所以陽安縣城北門叫作“朝天門”,官吏們送別客人,往往到此為盡,所以橋名就叫作“情盡”。

原橋為木製廊橋,後在20世紀20年代一次交通環境改造後不在了,可對其感情豐盈的人們在川空文化廣場復建為仿石材拱橋。

橋是靜止的,但使用它、歌詠它、觀賞它的人,或用詩歌、或用繪畫、或用故事不斷傳播它,使之文化積澱越來越豐厚,併產生強大的生命力,折柳橋所衍生的文化必將久久流傳——不說再見,歡迎再來!

如今,漫步在川空文化廣場,只見鑲嵌其間的折柳橋已成為市民拍照的最好景物,圍繞橋留影作唸的好地方。

登上橋,默誦著《折柳橋》古詩,感悟那“人別心未別,到此情難盡”的心思,不覺感慨,折柳橋不失為充滿詩情畫意的歷史風物,而它的變遷史,又是一則時代前進的生動例證!

折柳橋換了新顏,更多的折柳橋在產生,沱江大橋、簡州大橋、江月大橋、雄州大橋的先後修建,接通了陽光大道,續寫著“城山相映、人水共生”的新“情難盡”故事。

解放橋 印證城市發展的腳步

各地都有橋,但在簡陽,說起身處要道的解放橋恐怕沒有人不知道的。

解放橋位於簡陽絳溪與沱江交匯口,初名“濟川”,建成於1483年秋,橋高九十餘尺,直跨一百三十餘尺,上為瓦屋,下壘石四墩,兩端尖細。

源遠流長!細說簡陽三座代表橋的前世今生,你最中意哪座橋?

源遠流長!細說簡陽三座代表橋的前世今生,你最中意哪座橋?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毀於水患,萬曆年間重修。崇禎末年又毀於兵禍。清康熙四年(1665年),重修。乾隆三年(1738年),又毀於水,次年開工,兩年後完工,改名“瑞華橋”。

1784年,再毀於水,後陸續修葺。1797年,臥巨木為樑,建瓦屋一十九楹於上,易名“萬安橋”。

1949年12月,敗退的國民黨反動派燒燬萬安橋。1950年重修,改名為“解放橋”。

1972年擴建橋面。2003年進行了全面改造,拆除水面部分舊石橋墩,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樑柱,鋼筋混凝土預應力板橋,並在欄杆上刻繪有主題為簡州八景與歷史寫意、建設成就和湖山園林的簡陽古今風情各十二圖。

在明代,簡陽的城區在今天解放橋以北的絳溪河北岸。隨著解放橋的修建,在明正德八年(1513年)升縣為州時,將州府遷到了絳溪河南岸,現在的政府街一帶。解放橋也成了城區不斷擴大發展的必要條件和歷史見證。

在修建解放橋時,還流傳了許多民間故事,其中一個常被人提及:

知縣在修橋時,常帶頭到工地搬石頭,並規定,凡是逢場天到縣城趕場的青壯年都要義務搬運一次石頭。

有天,一個趕場賣棉線的青年在搬運石頭後,發現放在石頭上的棉線丟失。知縣不忍他做好事反丟錢,讓衙役在工地放一個銅缽,自己帶頭捐款補償,眾人見知縣捐款,也紛紛解囊相助,並責罵小偷,後來工地再沒出現過失竊的事。

如今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已無法印證,但是古人修橋時所體現的智慧卻存在。

古時傳說“龍司水”,所以大多橋樑都要雕龍。通常橋墩是一端雕龍頭,一端雕龍尾,但是絳溪水大,河水順流,若沱江漲水,那水則會倒灌。

在解放橋處,難分上、下游,橋墩上的臥龍,孰為頭尾便成難題。於是先人取兩全之法,橋墩兩端都雕成龍頭,這也成為了橋樑史上的奇觀。

解放橋,橋名幾度更改,也遭受幾多磨難,但是一直揹負人們跨越江河,引領著經濟的發展,連通著幸福生活。跟著車流人流來到解放橋,觀人民公園美景,品西街百年涼粉,迎千年之變。

利濟橋 盡顯德與善的簡陽品格橋

橋,自古以來都是德與善的化身。從三星鎮利濟橋就可窺見一二。

說起三星鎮利濟橋的來歷,與周鴻禧第七代後人周永昌有相當深的淵源,據他介紹:

周家先祖周鴻禧作為湖廣填川的第四代後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創下了一定的家業。

在其八十大壽時,即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在大家以為要大肆操辦之際,他在思考如何過一個有價值的壽辰,經過深思他毅然作出決定,捐資在場鎮三星護城河上建一座橋,便利鄉鄰。他說,請客吃飯,有勞於親友送禮。

建橋在當年農曆正月初九動工,三月初五日竣工,費銀一千九百餘兩。時任縣令沈大本聽說後,大為驚歎,並稱讚道:“捐資獨建橋樑,俾遠近鄉民。均資利濟,屬好善急公,殊堪嘉尚,所以該橋當以‘利濟’命名。”

源遠流長!細說簡陽三座代表橋的前世今生,你最中意哪座橋?

源遠流長!細說簡陽三座代表橋的前世今生,你最中意哪座橋?

源遠流長!細說簡陽三座代表橋的前世今生,你最中意哪座橋?

在周鴻禧的影響下,其後人多樂善好施。當然,這個品質,也在簡陽得以傳揚,出現了很多熱心公益的樂於助人的先進典型,比如救人英雄羅家順、“當代雷鋒”莊仕華等。

來到三星鎮,見到標明“市級不可移動文物”的利濟橋,幾叢青苔,幾處風化石頭,幾道前人磨潤的石板,悠然展示著小橋的過往,眼前恍如人潮來來去去,好不熱鬧,一位老者看著這場景笑容可掬。當地的居民對此橋表達了更多的喜愛,路過時總是不忘多回頭看看。

源遠流長!細說簡陽三座代表橋的前世今生,你最中意哪座橋?

在新時代洪流中,我們就是架在其上的一座橋,踏上前人修築的橋到達對岸,又築起我們的橋給下一代通過。而也正是這一座座橋,把人們引向更美好的明天。

【來源:簡陽發佈 編輯 趙東美 審核 鄢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