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慶國

卸甲河位於湖北省監利縣毛市鎮境內,總長約8.9公里,系四湖乾渠重要河段之一。本文欲從歷史學、地理學、文史學等相關學科之角度,考證和挖掘卸甲河之濫觴與革鼎,窮源溯流,以期還其“夏水”之真名。

民族宗河 楚騷遺源 ——監利縣卸甲河(夏水)考證

一、華夏民族的母親之河

卸甲河古稱夏水,“華夏”之“夏”即取於此河。漢朝的許慎在所著的《說文解字》裡指出:“夏,中國人也。”近代國學大師章太炎則在《中華民國解》一文中論述得更為明確:“華夏族定居在華山之周,夏水之旁,故而得名……夏之為名,實因夏水而得,是水或謂之夏,或謂之漢,或謂之漾,或謂之沔。”

按章太炎先生的考證:“華”字取於華山,與“夏水”之“夏”合二為一,得名“華夏”,因此,卸甲河(夏水)是華夏民族的始祖河、母親河。

民族宗河 楚騷遺源 ——監利縣卸甲河(夏水)考證

二、華夏民族的記憶之河

卸甲河(夏水)歷史悠久,在許多古代典籍中都有記載。比如《尚書·禹貢》中寫道:“荊及衡陽荊州,江漢朝宗於海,九江孔項,沱潛既道……”《漢水·地理志》:“夏水首受江,東入沔,行五百里”。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夏水》描述得則更為詳盡:“夏水出江津,於江陵縣東南,江津豫章口東有中夏口,是夏水之首,江之汜也。屈原所謂過夏首而西浮,顧龍門而不見也。龍門即郢城之東門也。……夏水又東,徑監利縣南。晉武帝太康五年立。縣土卑下,澤多陂池,西南自州陵東界,徑於雲杜沌陽,為雲夢之藪矣。……又東至江夏……,入於沔。”

民族宗河 楚騷遺源 ——監利縣卸甲河(夏水)考證

三、燦爛楚文化的文脈之河

卸甲河(夏水)與著名的河姆渡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她不僅是華夏民族的母親河,也是承載千年楚文化的文脈之河。比如漢代大儒鄭玄在註解《尚書》時乃雲:“滄浪之水,言今謂之夏水……。”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其《哀郢》詩篇中“遵江夏以流亡”中的“江夏”,也就是江夏之水的夏水。同時《楚辭.漁父》中那句著名的吟唱:“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其 “滄浪之水” 亦為夏水。

民族宗河 楚騷遺源 ——監利縣卸甲河(夏水)考證

四、卸甲河之名的由來

卸甲河此名的來歷,與元末明初著名農民起義軍領袖陳友諒有著直接的歷史淵源:相傳當年陳友諒被朱元璋打敗,

順夏水而逃,後面追兵越來越近,形勢十分危急,一隨從諫言陳友諒卸甲輕裝而行,陳友諒依言行事,於是卸下黃金鎖子甲,乘船渡至北岸繼續東逃,當地老百姓為了掩護他,將河內船隻悉數泊於北岸,不一會朱元璋的兵馬追到,見無船可渡,不由惱羞成怒,大肆殺戮村民,以至河水變紅。大難餘生的百姓為紀念陳友諒在此卸甲,便將此河取名為“卸甲河”,同時又呼為 “血甲河”,警誌後人勿忘歷史。後來當地人覺得“血甲河”一名太過血腥,漸遺棄不用,多呼 “卸甲河”,沿用至今。

民族宗河 楚騷遺源 ——監利縣卸甲河(夏水)考證

五、卸甲河在卸市境內的分支

卸甲河(夏水)屬漢水支流,其源頭髮脈於秦嶺南麓陝西寧強縣境內。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所說的“入於沔”,也就是《尚書·禹貢》所云“沱潛既道”。經史學家考證:“沱潛既道”之“沱”,乃是夏禹治水時一條水道的遺陳,“沱”即夏水,“潛”即沔陽。

民族宗河 楚騷遺源 ——監利縣卸甲河(夏水)考證

卸甲河在卸市境內共有三條分支,以光榮村雞鳴閘為界一分為三:

其北一支由監新河延北至監利縣周老嘴鎮的陳沱口,陳沱口正是沱水(夏水)入沔陽(今仙桃)的入水口——此為夏水北流一支。

其西線一支則由雞鳴閘起,經光榮村三組、二組、一組,弧彎北至九龍河段(多年前被當地村民起壩攔斷,其段長約1.8公里)入四湖河,再經東荊河匯入漢江和長江。

其東支一脈則始起雞鳴閘(即雞鳴鋪),流經光榮、卸市、蓮福(原丁家、王巷、肖巷)、陳趙等四個村,其長約7.1公里,再經南剅溝、埋家口(今毛市鎮)、福田寺、彭家口、柳關至瞿家灣出境,由洪湖小沙口、峰口、簡家口、小港,出新灘口,延綿迭蕩百公里餘注入長江。

民族宗河 楚騷遺源 ——監利縣卸甲河(夏水)考證

六、卸甲河流域的歷史沿革及其變遷

當年陳友諒逃至現光榮村、卸市村、同心村交界的一高埠處時,正值雞叫,後人為了紀念他,便將此地叫為“雞鳴埠”(後隨諧音叫成“雞鳴鋪),此叫法一直沿用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

1963年,國家決定在現光榮村與同心村相交的河段建橋,貫通監南監北的交通(此前去監北地區,需沿內荊河道繞行,其公路遺蹟尚存:由現卸市村十三組起,經卸市村、陳趙村、原肖巷村等一直繞至福田),在此處河段建閘時,該閘隨地名取名“雞鳴閘”。

1963年修建“雞鳴閘”時,因老河道(其遺蹟現為光榮村四組魚池,位於監新公路東側)水深泥淤施工難度大,即在原河道往南前移數十米,選乾硬地基建閘。為此現卸市村十三組(原同心村)作出了巨大犧牲:新河道及雞鳴閘佔用了該組大片土地。

自民國至1987年撤區並社的這段歷史時期(即由毛市區改為毛市公社),卸甲河流域較較現在略為寬廣:東至南剅溝交界,西屆原觀音鄉(現紅城鄉)同心村白家灣,全流域長達8.9公里。1987年,監利縣政府以監新河為界,將監新河東邊原同心村幾個生產隊劃歸毛市公社卸市區管轄,即現毛市鎮卸市村十、十一、十二、十三共四個組,河西邊則一律劃歸原觀音鄉(現紅城鄉),與光榮村一組、二組、三組隔河(內荊河)相對,定型至今。

民族宗河 楚騷遺源 ——監利縣卸甲河(夏水)考證
民族宗河 楚騷遺源 ——監利縣卸甲河(夏水)考證
民族宗河 楚騷遺源 ——監利縣卸甲河(夏水)考證

七、綜述

綜上,卸甲河不僅是一條千百年來滋養哺育兩岸百姓的生命之河,更是華夏民族的母親河,同時還是中國文學史上傳載燦爛楚文化的文化之河,在我國曆史及河流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她是卸市人的驕傲,是毛市人的驕傲,是監利人的驕傲,是荊楚大地的驕傲,乃至是整個華夏民族的驕傲。


鄧慶國,男,毛市鎮人,現在廣州經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