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吉安義倉考之:義倉與一個村落的興衰—渼陂義倉的故事

江西吉安義倉考之:義倉與中國村落的興衰—渼陂義倉的故事

"然則遇有乾旱水溢,貧民迫於饑荒,將何以策?救治乎曰:莫如義倉。義倉者,仿古之常平倉之遺意,於公無損,於私有益。"

​ --江西吉安渼陂村《七十六都義倉碑記》民國四年

中國人向來敬天法祖,宗族和鄉土觀念極重,且安土重遷,歷史上一旦找到一個合適的棲息地,便奮力紮根,生存下去。和平年代,一般耕讀傳家,奉儒家為信義,或者入朝為官,但晚年必定衣錦還鄉,將所得收入回鄉購置田地,修繕房屋,或者在外經商,以信義為本,成為富甲一方,也必定回鄉購置田產,以便晚年落葉歸根。

但往往世事變遷,遇到天災人禍,病患匪患,政治變動,族人便朝不保夕,種種原因讓族人不得不舉祖外遷背景離鄉。但遷徙路漫漫,刀兵飢惡無不無隨時威脅著族人的生存,而即使能找到一地安息之地,也往往人生地不熟,沒有田產,遇上災年,則族人益加不能生存,同胞之情讓鄉里賢者痛心,所以多有德高望重者提議設立宗祠,以祖宗信仰維繫族人凝聚力,以免遷徙中失散。隋一代,長孫平又倡議族中大戶出義田,捐糧款,設立義倉,以預備災荒,救助族親,保族人、村落之安危乃至持續生存。

遷徙之族,稱為客家,遷徙之地,往往聚族而居,以便相互照應。

​義倉立,為宗族及村落建立了強大而穩定的共有經濟,義田租給貧窮人,收取一定的租金繳納義倉,加上富戶及百姓自願捐獻,宛如一個家族/社區基金,於是祖宗祭祀有保障,災難族人能賑濟,族人求學有贊助,政府抓丁徵稅有人繳,婚喪嫁娶有人辦,孤寡之人去世有地葬,公益事業。數年後,民風淳樸,人才輩出,宗族村落大治,竟無乞丐,人人崇文尚義,如此得以延續千年。

所以,義倉乃是宗族鄉村之靈魂,自我修復之靈藥,生命延續之保障。從歷史上看,在每一個朝代,義倉都發揮了重要的社會修復、穩定和延續的重要功能,成為中國社會的穩定器和基石,並受到了歷代統治者的重視和保護。

吉安,古廬陵、吉州之地,元取"吉泰民安"之意,成為"吉安"。自古以來為南北水路要道,也是北方遷徙之地,保留著濃厚的客家文化。

在九百多年前的南宋初年,正值金滅北宋,陝西樑仕階自戶縣舉族輾轉遷徙於此,在吉安建村,落地生根,因想念故土,取名"渼陂",渼陂,乃古池名,在今中國陝西省戶縣西,源出終南山,西北流入澇水。

梁氏族人落戶初期,自南宋至元,以宗祠及宗法制度穩固族人,明代中期,結合水路便利,開始經商,自清代,開始繁盛起來,並形成繁華的街市,到清光緒年間,渼陂達到鼎盛,形成四大家族,以經商為富,並於光緒四年(1878年)倡議建立七十六都義倉。

江西吉安義倉考之:義倉與一個村落的興衰—渼陂義倉的故事

義倉設立後,主要發揮賑災祭貧,救助窮人度過荒年,舉辦義學,資助窮人子弟讀書,設立獎學金,獎勵優秀的學並設立一直公益建築隊伍,專門為各村修路修橋,召之即來,義倉還設立義塚,如遇到拋屍路人且無人管者,義倉則購買棺木,將之安葬。此外,義倉還在當地設立文會等社區組織,討論文學,公興地方文教。如此共同構成了一個完善的義倉體系。

江西吉安義倉考之:義倉與一個村落的興衰—渼陂義倉的故事
江西吉安義倉考之:義倉與一個村落的興衰—渼陂義倉的故事
江西吉安義倉考之:義倉與一個村落的興衰—渼陂義倉的故事

此義倉由渼陂二十個自然村及各宗族共建,每村派一人進行監督管理,設有會計出納,制度嚴明,管理者都是不領工資的德高望重之老人或捐資多的族人,自立倉七十餘年來,沒有發生過一起貪汙事件。

義倉建立後運行的七十餘年間,曾多次修繕,發起募捐,並以碑文記載,據傳有七八塊之多,但多遺失,或被文物商販盜走,或因文革時期損壞而無法找回,如今只遺存一塊民國四年(1915年)的碑文,此碑文記載了渼陂七十六都義倉最後義倉募捐的勝舉,二十餘個自然村的各宗祠、社倉、族人,紛紛慷慨解囊,多著捐獻一千二百石(約合30萬斤)穀子和五百吊銅錢,少者也有三吊(4000個銅錢)。

江西吉安義倉考之:義倉與一個村落的興衰—渼陂義倉的故事

七十六都義倉碑記

​ 古者耕三餘一,耕九餘三,蓋重儲蓄以備荒歉也,管子曰:"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著知榮辱"。然則遇有乾旱水溢,貧民迫於饑荒,將何以策?救治乎曰:莫如義倉。

​ 義倉者,仿古之常平倉之遺意,於公無損,於私有益。

飛鵬曰:餘向有志未遠焉,旋商諸胞叔賡臣堂叔發煌及諸弟慶緒、炳星、鼎銘、邵君、致中等勸其捐出重資,首先倡議,而諸公亦樂於贊成解囊相助,一時都中好善樂施之士,聞風而起,大書特書者踴躍而前,不數月而欸集。

​ 飛鵬恐難持久,復又向家族謀一地點,建造積穀公所曰:義倉,由都中公舉廉能正紳,長於計學者經理其事,以專責成自時厥後所存之谷,夏放秋收,計口領糧,鄉里稱便者,垂數十年於茲矣。

父老子弟,身被其澤者成鼓腹而嘻曰:盛哉,此舉特不可無以表彰之也,語云:有功德於民者,宜俎豆以祀之,用視樂輸之,多寡定主位之等級,輸三百石者為上主,二百石者為中主,一百石者為次主,每逢歲冬舉行祭典,亦崇德報功之。

​ 然天下事,莫為之前,雖美弗彰,莫為之後,雖盛弗傳,今者事已告竣,因特紀其事之緣起,並將各樂輸鴻名勒碑以志不忘,殆亦所謂飲水思源,由是為引。

二十年後的1935年,紅軍路過此地,在義倉創辦列寧小學,又十五年後,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和土改的推進,義倉被充公,成為學校。一百年後,渼陂村已經衰落,有能力和年輕人和中年人搬出了這座有著近千年歷史的古村落,只剩下老人依然在堅守,十年前,政府和旅遊公司開始開發這裡,將這裡打造成了"中國廬陵文化第一村"和紅色旅遊景點,也被政府有關部分評委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省級保護單位,但義倉和這塊碑都被人們遺棄在牆角的草叢中,義倉也被作為書畫基地,因遊客不太關注也被大門緊鎖。​​​

江西吉安義倉考之:義倉與一個村落的興衰—渼陂義倉的故事
江西吉安義倉考之:義倉與一個村落的興衰—渼陂義倉的故事

如果歷史沒有偶然和各種機緣,那麼義倉和這塊碑文過不了多久就會消失,或者頂多是作為一個死的旅遊觀賞景點,跟這個村落的人們再無關係。

但幸運的是在六年前的某一天,吉安當地的一家公益組織青原色在附近的另外一個村—毛家村偶遇義倉,並根據古義倉精神發了第一個現代義倉—一勺米計劃,此後五年,現代義倉又偶遇到成都愛有戲,並在義商"敦和"等企業和基金會的支持下,將現代義倉再度發揚光大,形成了涵蓋義倉、義集、義學、義坊、義莊等諸多內容的現代義文化體系,如今已經擴展到二十五個城市一百七十餘家公益組織共同推動,應因者古人創辦義倉的義舉,大家成立了"義倉學習網絡",以"復興義倉文化,推動社區互助,恢復中國公益文化。​

江西吉安義倉考之:義倉與一個村落的興衰—渼陂義倉的故事

一百年後的今天,這群當代的義倉人意識到當年義倉的復興之源地,重新回到江西吉安,走訪毛家村義倉和渼陂義倉,並遇到這塊碑文。百年後,這塊記載著當年盛舉的義倉碑再次走進人們的視野,於是他們和管理義倉的老人商量後,決定一起講這塊石碑從草叢中扶起來,洗淨,並共同解讀碑文中古人給後人的留言。

江西吉安義倉考之:義倉與一個村落的興衰—渼陂義倉的故事
江西吉安義倉考之:義倉與一個村落的興衰—渼陂義倉的故事

義倉精神的傳遞,正是通過這樣因緣,代代相傳,一塊碑文,一棟老屋,一座古村,一個記憶,都足以讓祖輩們創立義倉的初心流淌在下一代人身上,也因為如此才總是能夠拯救一個家族、一個村裡,乃至我們的社會國家於危難之際。

​ 如今中國和社會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大變,工業化、全球化、現代和城市化引發的生態危機、社會危機、文化傳承,迅速摧毀了一個有一個的家族、村落、社區乃至民族和國家,人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自由,但也變得更加沒有故鄉和歸屬,社區的撕裂,關係的冷漠,人心也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更加迷惘和自我,人們失去了從精神、社群到物體的所有的家園。而現代化所建立的脆弱的生活體系也計劃了人與自然的矛盾,自然災害可以分分鐘把人的現代化系統擊垮,並將所有的人都置於絕望的境地。

江西吉安義倉考之:義倉與一個村落的興衰—渼陂義倉的故事
江西吉安義倉考之:義倉與一個村落的興衰—渼陂義倉的故事
江西吉安義倉考之:義倉與一個村落的興衰—渼陂義倉的故事
江西吉安義倉考之:義倉與一個村落的興衰—渼陂義倉的故事
江西吉安義倉考之:義倉與一個村落的興衰—渼陂義倉的故事
江西吉安義倉考之:義倉與一個村落的興衰—渼陂義倉的故事
江西吉安義倉考之:義倉與一個村落的興衰—渼陂義倉的故事
江西吉安義倉考之:義倉與一個村落的興衰—渼陂義倉的故事

而義倉精神及其經驗為我們的社會再造提供了一線的希望和可能性,義倉的精神倡導人人向善,根植於本土的"崇義"精神,能夠最大限度地激活社區中的每一個人,併成為關心社區的新"公民",彼此用義舉讓所在的社區充滿溫度和互助,讓社會恢復活力,而義倉的一些功能及演變也可能提供了更多的迴應當下問題的新的思路,建立社區為本的災害應對體系,社區內生社區組織的自我培育,內生的自我修復、建設和文化傳承,公共空間的開闢和活化,社區養老問題、留守兒童問題的迴應,乃至通過傳統儀式的來修復人與自然的關係……這些都提供了各種可能。

如今中國和社會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大變,工業化、全球化、現代和城市化引發的生態危機、社會危機、文化傳承,迅速摧毀了一個有一個的家族、村落、社區乃至民族和國家,人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自由,但也變得更加沒有故鄉和歸屬,社區的撕裂,關係的冷漠,人心也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更加迷惘和自我,人們失去了從精神、社群到物體的所有的家園。而現代化所建立的脆弱的生活體系也計劃了人與自然的矛盾,自然災害可以分分鐘把人的現代化系統擊垮,並將所有的人都置於絕望的境地。

如今中國和社會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大變,工業化、全球化、現代和城市化引發的生態危機、社會危機、文化傳承,迅速摧毀了一個有一個的家族、村落、社區乃至民族和國家,人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自由,但也變得更加沒有故鄉和歸屬,社區的撕裂,關係的冷漠,人心也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更加迷惘和自我,人們失去了從精神、社群到物體的所有的家園。而現代化所建立的脆弱的生活體系也計劃了人與自然的矛盾,自然災害可以分分鐘把人的現代化系統擊垮,並將所有的人都置於絕望的境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