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陳橋兵變到靖康之難,通過北宋的七帝八陵,瞭解北宋的興衰故事

北宋自960年陳橋兵變開始建立起來的封建政權,至1126年靖康之難的悲劇而結束,歷時160年左右,期間共經歷過9任皇帝。宋朝雖然為一個統一的王朝,但卻是一個充滿辛酸與屈辱的王朝。在河南鞏縣的北宋皇陵區中,只躺了9位皇帝中的7位,另外的兩位皇帝被俘虜至關外,並且客死他鄉,最後屍骨無存,這不能不讓後人唏噓感嘆。

七帝八陵

北宋王朝的皇家陵園是一座規格十分龐大的家族式墓地,佔地面積達30平方公里。從第一代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到第七代宋哲宗趙煦,7位皇帝都葬在這一規格十分龐大的陵園區。雖然這裡只葬有7位皇帝,但是帝陵群中卻有8座帝陵,除了在位的7位皇帝各有一座陵墓之外,另外一座就是太祖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的陵墓。宋太祖在即帝位之後,追封已故的父親趙弘殷為宣祖,並且按帝陵的規模為之建造了一座陵墓是為永安陵。所以後來的史學家都稱北宋的皇陵群為“七帝八陵”。

剩下的另外七座皇帝陵墓分別為宋太祖趙匡胤的永昌陵、宋太宗趙匡義的永熙陵、宋真宗趙恆的永定陵、宋仁宗趙禎的永昭陵、宋英宗趙曙的永厚陵、宋神宗趙頊的永裕陵、宋哲宗趙煦的永泰陵。從這些陵墓的名稱來看,都有一個“永”字,寄予了這些帝王美好的願望,希望宋朝能夠水遠安定、昌盛下去。可惜的是世界上沒有永恆的東西,秦始皇希望他的子孫後代能夠永遠統治中國,結果只到二世就滅亡了,這是一個莫大的諷刺。宋朝也沒能永遠安定下去,不過100多年就被亡了國,南宋小王朝苟延殘喘了100來年,終於還是被歷史的洪流沖走。

從陳橋兵變到靖康之難,通過北宋的七帝八陵,瞭解北宋的興衰故事

北宋皇陵遠景

除了8座帝王陵墓之外,還有許多的王公貴族分別埋葬在北宋皇陵的各個陵園中,加上那些大臣的陪葬墓,北宋皇陵的墓家共計有近千座,規模之龐大,可謂世間少有。北宋皇陵選址於鞏縣,這是因為開封地勢較低,地下水位過高,不適合修建地下陵墓。而鞏縣離北宋的都城東京開封只有一百多公里,離當時的西京洛陽只有五十幾公里,位於兩都的必經之路上,位置優良。鞏縣的地形為低矮的丘陵,境內有中嶽嵩山,還有著名的邙山,所以在河南這片平原之地顯得分外突出。古時有一句話叫做“生在蘇杭,葬在北邙”,可見鞏縣是一塊絕佳的風水寶地,所以北宋皇陵選址於嵩山和邙山之間,絕對是從多方面仔細考慮過的。

北宋的帝葬制度和皇陵修建制基本上承襲於唐朝。因此在北宋的皇陵群中,所有的帝陵規模都是差不多一樣的,由“上宮”、“下宮”、“宮城”和“地宮”四部分組成。每一座帝陵又自成體系,都有後陵、陪葬墓區和陪葬品。

宋真宗趙恆的永定陵中有3位皇后侍葬分別為劉皇后、楊淑妃、李宸妃。劉皇后便是宋仁宗趙禎的養母,她是真宗最寵愛的后妃,雖然出身寒微,但是聰慧貌美,15歲時就被還在開封做官的趙恆看中,娶其為姬妾。後來趙恆繼承大統做了皇帝,立劉氏為皇后。劉皇后為人精明,才智過人,深得真宗寵愛,幾十年間在佳麗數千的後宮中遇寵不衰,可以想見這個女子的過人之處。但是劉後始終都沒有子女。真宗先有五子,但是都少年夭折,所以非常擔心沒有繼位人。

從陳橋兵變到靖康之難,通過北宋的七帝八陵,瞭解北宋的興衰故事

北宋皇陵陵冢

劉後便讓自己的侍女李氏侍寢真宗,李氏來自杭州,具有南方女子的溫婉,並且為人穩重少言。真宗愛她貌美,封她為オ人。後來李氏果然不負所望,產下一子,就是趙禎。但是李氏並沒有因此而母憑子貴,不僅地位與普通的宮女沒什麼兩樣,而且還受到了劉後的迫害,劉後將李氏的兒子據為己有,交給與她相與甚善的楊淑妃撫養,謊稱是自己的兒子。李氏遭受奪子之痛,看著自己的兒子叫別人母親,卻只能忍氣吞聲,暗中流淚。後來真宗崩,12歲的劉禎即位,是為宋仁宗。劉太后專權,處理朝政,她將李氏發配到永定陵去守陵,這無疑是將她打入冷宮。李氏獨自一人在鞏縣忍受著思念兒子的痛苦,伴著悽風苦雨,最後鬱鬱而終於鞏縣,臨死時被追封為宸妃,時年46歲。此時仁宗仍然不清楚他的親生母親到底是誰。

從陳橋兵變到靖康之難,通過北宋的七帝八陵,瞭解北宋的興衰故事

北宋皇陵永定陵

生性狠毒的劉太后打算用一般的宮女禮儀草葬李氏,被當時的當朝宰相呂夷簡勸阻了,說應該以國母之禮厚葬李妃。劉太后聽後大為震怒,大聲責問他是不是想離間她和皇帝之間的感情,呂夷簡說:“臣並不是要挑撥太后和皇上之間的感情,只是考慮日後劉氏一門的安全和高貴,還是請太后厚葬李宸妃。”劉太后一想有理,於是下旨厚殮李氏,葬於開封的洪福寺。劉太后去世以後,果然有人將真相告訴了仁宗,趙禎聽後大哭,準備重責劉氏一族。等到起出李氏的棺木看時,棺內李氏著皇后的鳳袍,遺體用水銀保護,顏色如新,絲毫沒有腐爛。仁宗覺得劉後並沒有薄待生母因而不僅打消了處罰劉氏一族的念頭,反而對他們更加寵信。李氏被追諡為“章懿皇后”,以皇后禮移葬於永定陵約200米處,所以才有了永定陵中的3座後陵。這就是民間流傳盛久的“狸貓換太子”的故事原形,仁宗就是故事中的太子.

屈辱的皇陵

北宋的皇陵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承襲了唐皇陵的建制,但是遠沒有唐朝帝陵的恢弘大氣。這是因為北宋的國力遠不如唐朝的強大,北宋根本沒有實現全國的統一,他一直與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共存。先是有遼國,後來有西夏和金國,並且一直飽受著這些少數民族國家的騷擾和侵犯。

從陳橋兵變到靖康之難,通過北宋的七帝八陵,瞭解北宋的興衰故事

散落田間的北宋皇陵永厚陵遺址

北宋政權無力打敗這些少數民族政權,只好用議和的方式來維持安定。北宋後期,宋微宗執政,他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風流皇帝,在政治上昏庸無能,導致國力日益衰敗。這時北方的女真族逐漸強大起來,建立了金國,1125年消滅了強大的遼國。剛剛滅遼的金兵馬上就揮師南下,攻破北宋都城東京(開封),擄走了宋徽親、宋欽宗、無數的後宮嬪妃,以及許多當朝官員,史稱“靖康之變”。北宋滅亡,這一年是公元1126年。宋室被迫南遷,皇室趙構在臨安建立南宋王朝,北方成為金國金戈鐵馬任意踐踏之處金國率大軍進駐宋陵,對河南鞏縣的皇陵進行了慘絕人囊的搶劫和破壞。他們對皇陵肆意地破壞,打開陵園,搬走所有能夠搬走的物品,掘開地宮,搶走所有值錢的陪葬品,甚至連屍骨都不放過,隨意揮撤。南宋朝廷聽說祖墳被刨的消息,震怒萬分,於是派岳飛去攻打金兵。金兵撤退之後,南宋皇室命人趕緊修復皇陵。但是一等宋兵撤退,金兵又捲土重來,對皇陵進行更大的破壞。

淮北的官員方庭碩奉宋高宗之旨到鞏縣去祭祀,方庭碩見到皇陵滿目瘡痍的景象,不禁悲從中來。昔日戒備森嚴的皇家陵園,此時幾十裡內荒無人煙,雜草從生,野獸出沒於其中,鴉鵲哀鳴於殘碑斷垣之上。墓冢被挖掘得不復原樣,白骨棄置於荒郊之中。最悲慘的莫過於永泰陵中的宋哲宗,堂堂的一國之君,居然就這樣被金兵拋屍在荒郊野外光天化日之下。方庭碩看著十分不忍於是脫下自己的隨身衣服,將哲宗的屍骨包裹起來。高宗聽說皇陵的慘狀,除了痛心疾首潸然淚下之外,又能有什麼辦法呢?

規模龐大、輝煌一時的北宋皇陵,最終只能落得這樣的悲慘結局,真是令世人喟然長嘆。

珍貴的石刻

宋朝皇陵經過金兵的搶劫和後來盜墓賊的洗劫,現在存留下來的除了那些規模龐大的陵園遺址和高大的封土外,最有價值的要數那些笨重到盜墓賊無法搬走的石刻了。昔日的北宋皇陵現在已經變成了良田,殘留的1000多件大型石刻都散落在田野之間。陳列于田地之間的石刻隊伍依然整齊,氣勢依舊壯觀,像一列列儀仗隊,迎來送往著在田野間忙碌的農民和嬉戲的小孩。

從陳橋兵變到靖康之難,通過北宋的七帝八陵,瞭解北宋的興衰故事

散落在田間北宋皇陵石像群

從遺址可以發現,每一座帝陵都有自已的神道和石刻,而且內容大同小異。每座後陵也有單獨的石刻雕像,帝陵為58件,後陵為34件,帝陵的石刻形象包括望柱、象及象奴,馬像、羊像、虎像、獅子像、文武臣像、內侍像等等。後陵與其他王公貴胄陵墓前的石雕不同於帝陵,它們有馬首、龍身 孔雀尾等形象。 最值得一提的是,北宋皇陵的石刻群中有著與以往陵墓石刻不同的內容,那就是象和象奴以及客使像。象奴即訓象師,他們身著短裝緊身的外國服飾,眉眼神態與漢人不同。客使像的形象更是差異巨大,他們或高鼻深眼,或纏頭,或戴高帽,或穿高幫靴,或打赤腳,手中捧著各種異域進貢的物品如象牙、犀牛角、珊瑚等等,這些石刻反映出宋朝時我國與東亞、南亞及西亞諸國往來密切的情況。

那些文武臣等人物雕像和虎、獅、馬等動物的雕像都是神態生動,極富變化,絕無雷同的神態與姿勢。這些雕像的手法或細膩或粗獷,根據物象的需要而變化,反映出宋代雕刻藝術的尖端水準和精湛技術。

從陳橋兵變到靖康之難,通過北宋的七帝八陵,瞭解北宋的興衰故事

北宋皇陵石獅

北宋皇陵的石刻群反映出當時雕刻藝術的最高水平,雖然每一位皇帝的石刻群內容大同小異,但是雕刻手法卻是各個不同。7個皇帝,7種不同的雕刻手法,體現了宋朝石刻藝術的整個發展過程,以及整個北宋時期審美標準的變遷。 如今這些散落於田間地頭的珍貴石刻也遭到了極大的損毀和破壞,有關部門應當予以高度的重視。屈辱的皇陵不應該不受到應有的尊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