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文,一個被普遍欣賞喜愛的男演員和導演,從25年前自編自導《陽光燦爛的日子》以來,不少影迷們對姜文充滿神話式的讚頌,恰恰也是這部作品的主題告誡過我們——人的記憶和語言充滿欺騙和自我欺騙。

"

姜文,一個被普遍欣賞喜愛的男演員和導演,從25年前自編自導《陽光燦爛的日子》以來,不少影迷們對姜文充滿神話式的讚頌,恰恰也是這部作品的主題告誡過我們——人的記憶和語言充滿欺騙和自我欺騙。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從《陽光》開始,姜文就喜歡上文字,幾乎伴隨電影,他還喜歡上寫書。之後《太陽》《子彈》,當編劇、導演以後的姜文,除了創作電影之外,似乎他還製造“歷史”。隨著網絡的發達,江湖上不斷有一個被“製造”的姜文形象充斥坊間,真實的姜文早已逐漸遠離人們。

姜文帶給觀眾許多令人難忘的形象,從帝王到豪傑,從知識分子到草根青年,感覺跨度很大。但隨著網絡傳媒的發達,江湖上不斷有一個被“製造”的姜文形象被傳播,幾乎被定性為爺們、硬漢、男人、霸氣幾個乏味單調的字眼。

姜文自己曾說過,沒有純客觀的存在。大眾眼中的姜文都是各自的主觀印記,所以一堆粉絲瘋狂吹捧,姜文天生李白式狂傲啊,與身俱來的大院子弟習氣啊,東方痞子啊等等,都是一堆臆想的碎片。

"

姜文,一個被普遍欣賞喜愛的男演員和導演,從25年前自編自導《陽光燦爛的日子》以來,不少影迷們對姜文充滿神話式的讚頌,恰恰也是這部作品的主題告誡過我們——人的記憶和語言充滿欺騙和自我欺騙。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從《陽光》開始,姜文就喜歡上文字,幾乎伴隨電影,他還喜歡上寫書。之後《太陽》《子彈》,當編劇、導演以後的姜文,除了創作電影之外,似乎他還製造“歷史”。隨著網絡的發達,江湖上不斷有一個被“製造”的姜文形象充斥坊間,真實的姜文早已逐漸遠離人們。

姜文帶給觀眾許多令人難忘的形象,從帝王到豪傑,從知識分子到草根青年,感覺跨度很大。但隨著網絡傳媒的發達,江湖上不斷有一個被“製造”的姜文形象被傳播,幾乎被定性為爺們、硬漢、男人、霸氣幾個乏味單調的字眼。

姜文自己曾說過,沒有純客觀的存在。大眾眼中的姜文都是各自的主觀印記,所以一堆粉絲瘋狂吹捧,姜文天生李白式狂傲啊,與身俱來的大院子弟習氣啊,東方痞子啊等等,都是一堆臆想的碎片。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姜文的特質無法同自身經歷割捨,唯有了解他的歷程和背景才能嘗試揭示一個接近事實的評價。那麼,就細數一下姜文銀幕30多年來塑造的形象,瞭解一下他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吧。

第一張面孔:草根人物

1986年,初出茅廬年僅23歲,姜文謝晉導演相中參加了《芙蓉鎮》。姜文結識了大他8歲的當紅女星劉曉慶。就像多年以後人們地調侃,姜文演秦書田和劉曉慶演胡玉音是在芙蓉鎮上來來回回掃四個月大街,掃出了一段感情。

"

姜文,一個被普遍欣賞喜愛的男演員和導演,從25年前自編自導《陽光燦爛的日子》以來,不少影迷們對姜文充滿神話式的讚頌,恰恰也是這部作品的主題告誡過我們——人的記憶和語言充滿欺騙和自我欺騙。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從《陽光》開始,姜文就喜歡上文字,幾乎伴隨電影,他還喜歡上寫書。之後《太陽》《子彈》,當編劇、導演以後的姜文,除了創作電影之外,似乎他還製造“歷史”。隨著網絡的發達,江湖上不斷有一個被“製造”的姜文形象充斥坊間,真實的姜文早已逐漸遠離人們。

姜文帶給觀眾許多令人難忘的形象,從帝王到豪傑,從知識分子到草根青年,感覺跨度很大。但隨著網絡傳媒的發達,江湖上不斷有一個被“製造”的姜文形象被傳播,幾乎被定性為爺們、硬漢、男人、霸氣幾個乏味單調的字眼。

姜文自己曾說過,沒有純客觀的存在。大眾眼中的姜文都是各自的主觀印記,所以一堆粉絲瘋狂吹捧,姜文天生李白式狂傲啊,與身俱來的大院子弟習氣啊,東方痞子啊等等,都是一堆臆想的碎片。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姜文的特質無法同自身經歷割捨,唯有了解他的歷程和背景才能嘗試揭示一個接近事實的評價。那麼,就細數一下姜文銀幕30多年來塑造的形象,瞭解一下他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吧。

第一張面孔:草根人物

1986年,初出茅廬年僅23歲,姜文謝晉導演相中參加了《芙蓉鎮》。姜文結識了大他8歲的當紅女星劉曉慶。就像多年以後人們地調侃,姜文演秦書田和劉曉慶演胡玉音是在芙蓉鎮上來來回回掃四個月大街,掃出了一段感情。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片中 秦書田是一個知識分子身份,在全片160多分鐘的電影裡,前面時間戲份不多,偶爾說一兩句話,製造一點輕鬆,和胡玉音只有一些眼神交流。

年紀輕輕的姜文能被謝晉選中,對秦書田的演繹和之前《末代皇后》中生活在日本人挾制威脅下的溥儀有點相似,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態度。

片中夜裡進行四清大會,秦書田被李國香叫上臺,李國香指著秦書田說:“這個就是芙蓉鎮鼎鼎大名的秦癲子”,秦書田謙恭彎腰說:“是是是”,惹得全場鬨堂大笑。

秦書田就是戴著“面具”在生活,說白了也是在演戲,僥倖在芙蓉鎮能夠安穩生存下去,通過自嘲和戲謔避免自己受到迫害。

"

姜文,一個被普遍欣賞喜愛的男演員和導演,從25年前自編自導《陽光燦爛的日子》以來,不少影迷們對姜文充滿神話式的讚頌,恰恰也是這部作品的主題告誡過我們——人的記憶和語言充滿欺騙和自我欺騙。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從《陽光》開始,姜文就喜歡上文字,幾乎伴隨電影,他還喜歡上寫書。之後《太陽》《子彈》,當編劇、導演以後的姜文,除了創作電影之外,似乎他還製造“歷史”。隨著網絡的發達,江湖上不斷有一個被“製造”的姜文形象充斥坊間,真實的姜文早已逐漸遠離人們。

姜文帶給觀眾許多令人難忘的形象,從帝王到豪傑,從知識分子到草根青年,感覺跨度很大。但隨著網絡傳媒的發達,江湖上不斷有一個被“製造”的姜文形象被傳播,幾乎被定性為爺們、硬漢、男人、霸氣幾個乏味單調的字眼。

姜文自己曾說過,沒有純客觀的存在。大眾眼中的姜文都是各自的主觀印記,所以一堆粉絲瘋狂吹捧,姜文天生李白式狂傲啊,與身俱來的大院子弟習氣啊,東方痞子啊等等,都是一堆臆想的碎片。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姜文的特質無法同自身經歷割捨,唯有了解他的歷程和背景才能嘗試揭示一個接近事實的評價。那麼,就細數一下姜文銀幕30多年來塑造的形象,瞭解一下他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吧。

第一張面孔:草根人物

1986年,初出茅廬年僅23歲,姜文謝晉導演相中參加了《芙蓉鎮》。姜文結識了大他8歲的當紅女星劉曉慶。就像多年以後人們地調侃,姜文演秦書田和劉曉慶演胡玉音是在芙蓉鎮上來來回回掃四個月大街,掃出了一段感情。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片中 秦書田是一個知識分子身份,在全片160多分鐘的電影裡,前面時間戲份不多,偶爾說一兩句話,製造一點輕鬆,和胡玉音只有一些眼神交流。

年紀輕輕的姜文能被謝晉選中,對秦書田的演繹和之前《末代皇后》中生活在日本人挾制威脅下的溥儀有點相似,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態度。

片中夜裡進行四清大會,秦書田被李國香叫上臺,李國香指著秦書田說:“這個就是芙蓉鎮鼎鼎大名的秦癲子”,秦書田謙恭彎腰說:“是是是”,惹得全場鬨堂大笑。

秦書田就是戴著“面具”在生活,說白了也是在演戲,僥倖在芙蓉鎮能夠安穩生存下去,通過自嘲和戲謔避免自己受到迫害。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雖然秦書田在芙蓉鎮活得很卑微,但全片很多主觀寓意都通過秦書田在傳遞表達,他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去宣洩自己的情緒,他說自己“有時候是鬼,有時候是人”,是在說明自己的生活狀態;而他說“天一亮,鬼,就出不來了!”,表明他對社會的前景依然有著希望和寄託。

秦書田和胡玉音掃大街,會一邊揮舞掃把,一邊邊跳舞;看到王秋赦和李國香偷情,會在窗下丟牛糞……這種有些苦中作樂的小人物形象,很多年以後還影響到柳雲龍的《風箏》……

姜文被另一個謝導念茲在茲,這就是第四代的謝飛。

《本命年》一開始,李慧泉揹著包袱穿過北京大街小巷,繞來繞去終於回到衚衕裡的家,已經寓意這是一段“曲折”的道路。

"

姜文,一個被普遍欣賞喜愛的男演員和導演,從25年前自編自導《陽光燦爛的日子》以來,不少影迷們對姜文充滿神話式的讚頌,恰恰也是這部作品的主題告誡過我們——人的記憶和語言充滿欺騙和自我欺騙。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從《陽光》開始,姜文就喜歡上文字,幾乎伴隨電影,他還喜歡上寫書。之後《太陽》《子彈》,當編劇、導演以後的姜文,除了創作電影之外,似乎他還製造“歷史”。隨著網絡的發達,江湖上不斷有一個被“製造”的姜文形象充斥坊間,真實的姜文早已逐漸遠離人們。

姜文帶給觀眾許多令人難忘的形象,從帝王到豪傑,從知識分子到草根青年,感覺跨度很大。但隨著網絡傳媒的發達,江湖上不斷有一個被“製造”的姜文形象被傳播,幾乎被定性為爺們、硬漢、男人、霸氣幾個乏味單調的字眼。

姜文自己曾說過,沒有純客觀的存在。大眾眼中的姜文都是各自的主觀印記,所以一堆粉絲瘋狂吹捧,姜文天生李白式狂傲啊,與身俱來的大院子弟習氣啊,東方痞子啊等等,都是一堆臆想的碎片。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姜文的特質無法同自身經歷割捨,唯有了解他的歷程和背景才能嘗試揭示一個接近事實的評價。那麼,就細數一下姜文銀幕30多年來塑造的形象,瞭解一下他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吧。

第一張面孔:草根人物

1986年,初出茅廬年僅23歲,姜文謝晉導演相中參加了《芙蓉鎮》。姜文結識了大他8歲的當紅女星劉曉慶。就像多年以後人們地調侃,姜文演秦書田和劉曉慶演胡玉音是在芙蓉鎮上來來回回掃四個月大街,掃出了一段感情。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片中 秦書田是一個知識分子身份,在全片160多分鐘的電影裡,前面時間戲份不多,偶爾說一兩句話,製造一點輕鬆,和胡玉音只有一些眼神交流。

年紀輕輕的姜文能被謝晉選中,對秦書田的演繹和之前《末代皇后》中生活在日本人挾制威脅下的溥儀有點相似,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態度。

片中夜裡進行四清大會,秦書田被李國香叫上臺,李國香指著秦書田說:“這個就是芙蓉鎮鼎鼎大名的秦癲子”,秦書田謙恭彎腰說:“是是是”,惹得全場鬨堂大笑。

秦書田就是戴著“面具”在生活,說白了也是在演戲,僥倖在芙蓉鎮能夠安穩生存下去,通過自嘲和戲謔避免自己受到迫害。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雖然秦書田在芙蓉鎮活得很卑微,但全片很多主觀寓意都通過秦書田在傳遞表達,他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去宣洩自己的情緒,他說自己“有時候是鬼,有時候是人”,是在說明自己的生活狀態;而他說“天一亮,鬼,就出不來了!”,表明他對社會的前景依然有著希望和寄託。

秦書田和胡玉音掃大街,會一邊揮舞掃把,一邊邊跳舞;看到王秋赦和李國香偷情,會在窗下丟牛糞……這種有些苦中作樂的小人物形象,很多年以後還影響到柳雲龍的《風箏》……

姜文被另一個謝導念茲在茲,這就是第四代的謝飛。

《本命年》一開始,李慧泉揹著包袱穿過北京大街小巷,繞來繞去終於回到衚衕裡的家,已經寓意這是一段“曲折”的道路。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本命年結局讓人感慨唏噓

片中李慧泉的房間貼著蘭博的海報,他不論在街上游蕩還是擺小攤討生活,衣著氣質也有些模仿硬漢,穿上黑背心牛仔褲戴上墨鏡叼著香菸吞雲吐霧,時不時露出一股狠勁和霸道,可李慧泉在偌大的北京城找不到屬於自己的“戰場”。

片中最經典的話出自李慧泉的“好基友”樑天——“你說,上班吧,沒勁! 不上班吧,也沒勁! 你說,搞對象吧,沒勁! 這不搞對象吧,也沒勁! 你說這怎麼什麼事兒他媽都沒勁?”這一批年輕人的精神世界已經深深透著“虛無主義”。

"

姜文,一個被普遍欣賞喜愛的男演員和導演,從25年前自編自導《陽光燦爛的日子》以來,不少影迷們對姜文充滿神話式的讚頌,恰恰也是這部作品的主題告誡過我們——人的記憶和語言充滿欺騙和自我欺騙。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從《陽光》開始,姜文就喜歡上文字,幾乎伴隨電影,他還喜歡上寫書。之後《太陽》《子彈》,當編劇、導演以後的姜文,除了創作電影之外,似乎他還製造“歷史”。隨著網絡的發達,江湖上不斷有一個被“製造”的姜文形象充斥坊間,真實的姜文早已逐漸遠離人們。

姜文帶給觀眾許多令人難忘的形象,從帝王到豪傑,從知識分子到草根青年,感覺跨度很大。但隨著網絡傳媒的發達,江湖上不斷有一個被“製造”的姜文形象被傳播,幾乎被定性為爺們、硬漢、男人、霸氣幾個乏味單調的字眼。

姜文自己曾說過,沒有純客觀的存在。大眾眼中的姜文都是各自的主觀印記,所以一堆粉絲瘋狂吹捧,姜文天生李白式狂傲啊,與身俱來的大院子弟習氣啊,東方痞子啊等等,都是一堆臆想的碎片。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姜文的特質無法同自身經歷割捨,唯有了解他的歷程和背景才能嘗試揭示一個接近事實的評價。那麼,就細數一下姜文銀幕30多年來塑造的形象,瞭解一下他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吧。

第一張面孔:草根人物

1986年,初出茅廬年僅23歲,姜文謝晉導演相中參加了《芙蓉鎮》。姜文結識了大他8歲的當紅女星劉曉慶。就像多年以後人們地調侃,姜文演秦書田和劉曉慶演胡玉音是在芙蓉鎮上來來回回掃四個月大街,掃出了一段感情。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片中 秦書田是一個知識分子身份,在全片160多分鐘的電影裡,前面時間戲份不多,偶爾說一兩句話,製造一點輕鬆,和胡玉音只有一些眼神交流。

年紀輕輕的姜文能被謝晉選中,對秦書田的演繹和之前《末代皇后》中生活在日本人挾制威脅下的溥儀有點相似,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態度。

片中夜裡進行四清大會,秦書田被李國香叫上臺,李國香指著秦書田說:“這個就是芙蓉鎮鼎鼎大名的秦癲子”,秦書田謙恭彎腰說:“是是是”,惹得全場鬨堂大笑。

秦書田就是戴著“面具”在生活,說白了也是在演戲,僥倖在芙蓉鎮能夠安穩生存下去,通過自嘲和戲謔避免自己受到迫害。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雖然秦書田在芙蓉鎮活得很卑微,但全片很多主觀寓意都通過秦書田在傳遞表達,他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去宣洩自己的情緒,他說自己“有時候是鬼,有時候是人”,是在說明自己的生活狀態;而他說“天一亮,鬼,就出不來了!”,表明他對社會的前景依然有著希望和寄託。

秦書田和胡玉音掃大街,會一邊揮舞掃把,一邊邊跳舞;看到王秋赦和李國香偷情,會在窗下丟牛糞……這種有些苦中作樂的小人物形象,很多年以後還影響到柳雲龍的《風箏》……

姜文被另一個謝導念茲在茲,這就是第四代的謝飛。

《本命年》一開始,李慧泉揹著包袱穿過北京大街小巷,繞來繞去終於回到衚衕裡的家,已經寓意這是一段“曲折”的道路。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本命年結局讓人感慨唏噓

片中李慧泉的房間貼著蘭博的海報,他不論在街上游蕩還是擺小攤討生活,衣著氣質也有些模仿硬漢,穿上黑背心牛仔褲戴上墨鏡叼著香菸吞雲吐霧,時不時露出一股狠勁和霸道,可李慧泉在偌大的北京城找不到屬於自己的“戰場”。

片中最經典的話出自李慧泉的“好基友”樑天——“你說,上班吧,沒勁! 不上班吧,也沒勁! 你說,搞對象吧,沒勁! 這不搞對象吧,也沒勁! 你說這怎麼什麼事兒他媽都沒勁?”這一批年輕人的精神世界已經深深透著“虛無主義”。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樑天在本命年貢獻的金句

不管是謝飛導演的意圖,還是姜文自己的設計,對李慧泉的演繹大體是向羅伯特·德尼羅在《出租車司機》中特拉維斯的形象借鑑的。後來《本命年》在德國獲獎,當時外國記者提到影片表演很有羅伯特·德尼羅和馬龍·白蘭度的影子,姜文卻搖頭否定表示沒看過他們的片。

與張藝謀合作《有話好好說》時,姜文正意氣風發,趙小帥這個小書販子顯得非常輕鬆,雖然說話不利索,但頭腦簡單中透著算計。與李保田的文化人張秋生形成反差,表面上張秋生為自己的手提電腦賠償奔走推動劇情,趙小帥顯得躲躲閃閃,撲在和安紅的感情糾葛裡,實際他是一種將計就計的態勢,尋機準備向情敵復仇。

"

姜文,一個被普遍欣賞喜愛的男演員和導演,從25年前自編自導《陽光燦爛的日子》以來,不少影迷們對姜文充滿神話式的讚頌,恰恰也是這部作品的主題告誡過我們——人的記憶和語言充滿欺騙和自我欺騙。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從《陽光》開始,姜文就喜歡上文字,幾乎伴隨電影,他還喜歡上寫書。之後《太陽》《子彈》,當編劇、導演以後的姜文,除了創作電影之外,似乎他還製造“歷史”。隨著網絡的發達,江湖上不斷有一個被“製造”的姜文形象充斥坊間,真實的姜文早已逐漸遠離人們。

姜文帶給觀眾許多令人難忘的形象,從帝王到豪傑,從知識分子到草根青年,感覺跨度很大。但隨著網絡傳媒的發達,江湖上不斷有一個被“製造”的姜文形象被傳播,幾乎被定性為爺們、硬漢、男人、霸氣幾個乏味單調的字眼。

姜文自己曾說過,沒有純客觀的存在。大眾眼中的姜文都是各自的主觀印記,所以一堆粉絲瘋狂吹捧,姜文天生李白式狂傲啊,與身俱來的大院子弟習氣啊,東方痞子啊等等,都是一堆臆想的碎片。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姜文的特質無法同自身經歷割捨,唯有了解他的歷程和背景才能嘗試揭示一個接近事實的評價。那麼,就細數一下姜文銀幕30多年來塑造的形象,瞭解一下他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吧。

第一張面孔:草根人物

1986年,初出茅廬年僅23歲,姜文謝晉導演相中參加了《芙蓉鎮》。姜文結識了大他8歲的當紅女星劉曉慶。就像多年以後人們地調侃,姜文演秦書田和劉曉慶演胡玉音是在芙蓉鎮上來來回回掃四個月大街,掃出了一段感情。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片中 秦書田是一個知識分子身份,在全片160多分鐘的電影裡,前面時間戲份不多,偶爾說一兩句話,製造一點輕鬆,和胡玉音只有一些眼神交流。

年紀輕輕的姜文能被謝晉選中,對秦書田的演繹和之前《末代皇后》中生活在日本人挾制威脅下的溥儀有點相似,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態度。

片中夜裡進行四清大會,秦書田被李國香叫上臺,李國香指著秦書田說:“這個就是芙蓉鎮鼎鼎大名的秦癲子”,秦書田謙恭彎腰說:“是是是”,惹得全場鬨堂大笑。

秦書田就是戴著“面具”在生活,說白了也是在演戲,僥倖在芙蓉鎮能夠安穩生存下去,通過自嘲和戲謔避免自己受到迫害。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雖然秦書田在芙蓉鎮活得很卑微,但全片很多主觀寓意都通過秦書田在傳遞表達,他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去宣洩自己的情緒,他說自己“有時候是鬼,有時候是人”,是在說明自己的生活狀態;而他說“天一亮,鬼,就出不來了!”,表明他對社會的前景依然有著希望和寄託。

秦書田和胡玉音掃大街,會一邊揮舞掃把,一邊邊跳舞;看到王秋赦和李國香偷情,會在窗下丟牛糞……這種有些苦中作樂的小人物形象,很多年以後還影響到柳雲龍的《風箏》……

姜文被另一個謝導念茲在茲,這就是第四代的謝飛。

《本命年》一開始,李慧泉揹著包袱穿過北京大街小巷,繞來繞去終於回到衚衕裡的家,已經寓意這是一段“曲折”的道路。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本命年結局讓人感慨唏噓

片中李慧泉的房間貼著蘭博的海報,他不論在街上游蕩還是擺小攤討生活,衣著氣質也有些模仿硬漢,穿上黑背心牛仔褲戴上墨鏡叼著香菸吞雲吐霧,時不時露出一股狠勁和霸道,可李慧泉在偌大的北京城找不到屬於自己的“戰場”。

片中最經典的話出自李慧泉的“好基友”樑天——“你說,上班吧,沒勁! 不上班吧,也沒勁! 你說,搞對象吧,沒勁! 這不搞對象吧,也沒勁! 你說這怎麼什麼事兒他媽都沒勁?”這一批年輕人的精神世界已經深深透著“虛無主義”。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樑天在本命年貢獻的金句

不管是謝飛導演的意圖,還是姜文自己的設計,對李慧泉的演繹大體是向羅伯特·德尼羅在《出租車司機》中特拉維斯的形象借鑑的。後來《本命年》在德國獲獎,當時外國記者提到影片表演很有羅伯特·德尼羅和馬龍·白蘭度的影子,姜文卻搖頭否定表示沒看過他們的片。

與張藝謀合作《有話好好說》時,姜文正意氣風發,趙小帥這個小書販子顯得非常輕鬆,雖然說話不利索,但頭腦簡單中透著算計。與李保田的文化人張秋生形成反差,表面上張秋生為自己的手提電腦賠償奔走推動劇情,趙小帥顯得躲躲閃閃,撲在和安紅的感情糾葛裡,實際他是一種將計就計的態勢,尋機準備向情敵復仇。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有話好好說》一般人可能都聚焦張藝謀遇到張偉平,實際姜文遇到編劇王述平,不亞於二張的效果,姜文從此深深迷戀上“鬥嘴”的惡趣。王述平的語言風格從《鬼子來了》一直牢牢影響姜文此後所有導演作品。

據說《鬼子來了》是他和王學圻等人吃飯,姜文繪聲繪色地講了40多分鐘,王學圻等一桌人異口同聲都表示——你就該拍這個,這個故事就是尤鳳偉的《生存》。

尤鳳偉,若論知名度,很難入得了“你所知道的中國十大當代作家”類似榜單,姜文要反思那一場戰爭,《生存》的故事與姜文的思路比較契合,故事的核心就是關於對“語言”種種誤讀製造的喜劇奇觀。

"

姜文,一個被普遍欣賞喜愛的男演員和導演,從25年前自編自導《陽光燦爛的日子》以來,不少影迷們對姜文充滿神話式的讚頌,恰恰也是這部作品的主題告誡過我們——人的記憶和語言充滿欺騙和自我欺騙。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從《陽光》開始,姜文就喜歡上文字,幾乎伴隨電影,他還喜歡上寫書。之後《太陽》《子彈》,當編劇、導演以後的姜文,除了創作電影之外,似乎他還製造“歷史”。隨著網絡的發達,江湖上不斷有一個被“製造”的姜文形象充斥坊間,真實的姜文早已逐漸遠離人們。

姜文帶給觀眾許多令人難忘的形象,從帝王到豪傑,從知識分子到草根青年,感覺跨度很大。但隨著網絡傳媒的發達,江湖上不斷有一個被“製造”的姜文形象被傳播,幾乎被定性為爺們、硬漢、男人、霸氣幾個乏味單調的字眼。

姜文自己曾說過,沒有純客觀的存在。大眾眼中的姜文都是各自的主觀印記,所以一堆粉絲瘋狂吹捧,姜文天生李白式狂傲啊,與身俱來的大院子弟習氣啊,東方痞子啊等等,都是一堆臆想的碎片。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姜文的特質無法同自身經歷割捨,唯有了解他的歷程和背景才能嘗試揭示一個接近事實的評價。那麼,就細數一下姜文銀幕30多年來塑造的形象,瞭解一下他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吧。

第一張面孔:草根人物

1986年,初出茅廬年僅23歲,姜文謝晉導演相中參加了《芙蓉鎮》。姜文結識了大他8歲的當紅女星劉曉慶。就像多年以後人們地調侃,姜文演秦書田和劉曉慶演胡玉音是在芙蓉鎮上來來回回掃四個月大街,掃出了一段感情。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片中 秦書田是一個知識分子身份,在全片160多分鐘的電影裡,前面時間戲份不多,偶爾說一兩句話,製造一點輕鬆,和胡玉音只有一些眼神交流。

年紀輕輕的姜文能被謝晉選中,對秦書田的演繹和之前《末代皇后》中生活在日本人挾制威脅下的溥儀有點相似,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態度。

片中夜裡進行四清大會,秦書田被李國香叫上臺,李國香指著秦書田說:“這個就是芙蓉鎮鼎鼎大名的秦癲子”,秦書田謙恭彎腰說:“是是是”,惹得全場鬨堂大笑。

秦書田就是戴著“面具”在生活,說白了也是在演戲,僥倖在芙蓉鎮能夠安穩生存下去,通過自嘲和戲謔避免自己受到迫害。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雖然秦書田在芙蓉鎮活得很卑微,但全片很多主觀寓意都通過秦書田在傳遞表達,他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去宣洩自己的情緒,他說自己“有時候是鬼,有時候是人”,是在說明自己的生活狀態;而他說“天一亮,鬼,就出不來了!”,表明他對社會的前景依然有著希望和寄託。

秦書田和胡玉音掃大街,會一邊揮舞掃把,一邊邊跳舞;看到王秋赦和李國香偷情,會在窗下丟牛糞……這種有些苦中作樂的小人物形象,很多年以後還影響到柳雲龍的《風箏》……

姜文被另一個謝導念茲在茲,這就是第四代的謝飛。

《本命年》一開始,李慧泉揹著包袱穿過北京大街小巷,繞來繞去終於回到衚衕裡的家,已經寓意這是一段“曲折”的道路。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本命年結局讓人感慨唏噓

片中李慧泉的房間貼著蘭博的海報,他不論在街上游蕩還是擺小攤討生活,衣著氣質也有些模仿硬漢,穿上黑背心牛仔褲戴上墨鏡叼著香菸吞雲吐霧,時不時露出一股狠勁和霸道,可李慧泉在偌大的北京城找不到屬於自己的“戰場”。

片中最經典的話出自李慧泉的“好基友”樑天——“你說,上班吧,沒勁! 不上班吧,也沒勁! 你說,搞對象吧,沒勁! 這不搞對象吧,也沒勁! 你說這怎麼什麼事兒他媽都沒勁?”這一批年輕人的精神世界已經深深透著“虛無主義”。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樑天在本命年貢獻的金句

不管是謝飛導演的意圖,還是姜文自己的設計,對李慧泉的演繹大體是向羅伯特·德尼羅在《出租車司機》中特拉維斯的形象借鑑的。後來《本命年》在德國獲獎,當時外國記者提到影片表演很有羅伯特·德尼羅和馬龍·白蘭度的影子,姜文卻搖頭否定表示沒看過他們的片。

與張藝謀合作《有話好好說》時,姜文正意氣風發,趙小帥這個小書販子顯得非常輕鬆,雖然說話不利索,但頭腦簡單中透著算計。與李保田的文化人張秋生形成反差,表面上張秋生為自己的手提電腦賠償奔走推動劇情,趙小帥顯得躲躲閃閃,撲在和安紅的感情糾葛裡,實際他是一種將計就計的態勢,尋機準備向情敵復仇。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有話好好說》一般人可能都聚焦張藝謀遇到張偉平,實際姜文遇到編劇王述平,不亞於二張的效果,姜文從此深深迷戀上“鬥嘴”的惡趣。王述平的語言風格從《鬼子來了》一直牢牢影響姜文此後所有導演作品。

據說《鬼子來了》是他和王學圻等人吃飯,姜文繪聲繪色地講了40多分鐘,王學圻等一桌人異口同聲都表示——你就該拍這個,這個故事就是尤鳳偉的《生存》。

尤鳳偉,若論知名度,很難入得了“你所知道的中國十大當代作家”類似榜單,姜文要反思那一場戰爭,《生存》的故事與姜文的思路比較契合,故事的核心就是關於對“語言”種種誤讀製造的喜劇奇觀。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

姜文,一個被普遍欣賞喜愛的男演員和導演,從25年前自編自導《陽光燦爛的日子》以來,不少影迷們對姜文充滿神話式的讚頌,恰恰也是這部作品的主題告誡過我們——人的記憶和語言充滿欺騙和自我欺騙。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從《陽光》開始,姜文就喜歡上文字,幾乎伴隨電影,他還喜歡上寫書。之後《太陽》《子彈》,當編劇、導演以後的姜文,除了創作電影之外,似乎他還製造“歷史”。隨著網絡的發達,江湖上不斷有一個被“製造”的姜文形象充斥坊間,真實的姜文早已逐漸遠離人們。

姜文帶給觀眾許多令人難忘的形象,從帝王到豪傑,從知識分子到草根青年,感覺跨度很大。但隨著網絡傳媒的發達,江湖上不斷有一個被“製造”的姜文形象被傳播,幾乎被定性為爺們、硬漢、男人、霸氣幾個乏味單調的字眼。

姜文自己曾說過,沒有純客觀的存在。大眾眼中的姜文都是各自的主觀印記,所以一堆粉絲瘋狂吹捧,姜文天生李白式狂傲啊,與身俱來的大院子弟習氣啊,東方痞子啊等等,都是一堆臆想的碎片。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姜文的特質無法同自身經歷割捨,唯有了解他的歷程和背景才能嘗試揭示一個接近事實的評價。那麼,就細數一下姜文銀幕30多年來塑造的形象,瞭解一下他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吧。

第一張面孔:草根人物

1986年,初出茅廬年僅23歲,姜文謝晉導演相中參加了《芙蓉鎮》。姜文結識了大他8歲的當紅女星劉曉慶。就像多年以後人們地調侃,姜文演秦書田和劉曉慶演胡玉音是在芙蓉鎮上來來回回掃四個月大街,掃出了一段感情。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片中 秦書田是一個知識分子身份,在全片160多分鐘的電影裡,前面時間戲份不多,偶爾說一兩句話,製造一點輕鬆,和胡玉音只有一些眼神交流。

年紀輕輕的姜文能被謝晉選中,對秦書田的演繹和之前《末代皇后》中生活在日本人挾制威脅下的溥儀有點相似,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態度。

片中夜裡進行四清大會,秦書田被李國香叫上臺,李國香指著秦書田說:“這個就是芙蓉鎮鼎鼎大名的秦癲子”,秦書田謙恭彎腰說:“是是是”,惹得全場鬨堂大笑。

秦書田就是戴著“面具”在生活,說白了也是在演戲,僥倖在芙蓉鎮能夠安穩生存下去,通過自嘲和戲謔避免自己受到迫害。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雖然秦書田在芙蓉鎮活得很卑微,但全片很多主觀寓意都通過秦書田在傳遞表達,他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去宣洩自己的情緒,他說自己“有時候是鬼,有時候是人”,是在說明自己的生活狀態;而他說“天一亮,鬼,就出不來了!”,表明他對社會的前景依然有著希望和寄託。

秦書田和胡玉音掃大街,會一邊揮舞掃把,一邊邊跳舞;看到王秋赦和李國香偷情,會在窗下丟牛糞……這種有些苦中作樂的小人物形象,很多年以後還影響到柳雲龍的《風箏》……

姜文被另一個謝導念茲在茲,這就是第四代的謝飛。

《本命年》一開始,李慧泉揹著包袱穿過北京大街小巷,繞來繞去終於回到衚衕裡的家,已經寓意這是一段“曲折”的道路。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本命年結局讓人感慨唏噓

片中李慧泉的房間貼著蘭博的海報,他不論在街上游蕩還是擺小攤討生活,衣著氣質也有些模仿硬漢,穿上黑背心牛仔褲戴上墨鏡叼著香菸吞雲吐霧,時不時露出一股狠勁和霸道,可李慧泉在偌大的北京城找不到屬於自己的“戰場”。

片中最經典的話出自李慧泉的“好基友”樑天——“你說,上班吧,沒勁! 不上班吧,也沒勁! 你說,搞對象吧,沒勁! 這不搞對象吧,也沒勁! 你說這怎麼什麼事兒他媽都沒勁?”這一批年輕人的精神世界已經深深透著“虛無主義”。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樑天在本命年貢獻的金句

不管是謝飛導演的意圖,還是姜文自己的設計,對李慧泉的演繹大體是向羅伯特·德尼羅在《出租車司機》中特拉維斯的形象借鑑的。後來《本命年》在德國獲獎,當時外國記者提到影片表演很有羅伯特·德尼羅和馬龍·白蘭度的影子,姜文卻搖頭否定表示沒看過他們的片。

與張藝謀合作《有話好好說》時,姜文正意氣風發,趙小帥這個小書販子顯得非常輕鬆,雖然說話不利索,但頭腦簡單中透著算計。與李保田的文化人張秋生形成反差,表面上張秋生為自己的手提電腦賠償奔走推動劇情,趙小帥顯得躲躲閃閃,撲在和安紅的感情糾葛裡,實際他是一種將計就計的態勢,尋機準備向情敵復仇。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有話好好說》一般人可能都聚焦張藝謀遇到張偉平,實際姜文遇到編劇王述平,不亞於二張的效果,姜文從此深深迷戀上“鬥嘴”的惡趣。王述平的語言風格從《鬼子來了》一直牢牢影響姜文此後所有導演作品。

據說《鬼子來了》是他和王學圻等人吃飯,姜文繪聲繪色地講了40多分鐘,王學圻等一桌人異口同聲都表示——你就該拍這個,這個故事就是尤鳳偉的《生存》。

尤鳳偉,若論知名度,很難入得了“你所知道的中國十大當代作家”類似榜單,姜文要反思那一場戰爭,《生存》的故事與姜文的思路比較契合,故事的核心就是關於對“語言”種種誤讀製造的喜劇奇觀。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好比影迷一直津津樂道花屋小三郎的“大哥大嫂過年好,你是我的爺,我是你的兒。”顯然就是典型的對語言含義的誤讀,還有最富懸念的“我”是誰。

《鬼子來了》在法國獲獎,但影片在國內被視為“有問題”,原則上,姜文認同當時很多中國老百姓本性純良,不能正確地認識敵人,甚至還有些自大膨脹。馬大三向二脖子老媽借白麵,老太太稱一生行的端,走得正,連日本鬼子都高看她兩眼。

姜文反思,為什麼今天日本人會在國際上不承認歷史,不覺得當年對中國老百姓犯下種種暴行。只要看我們的抗戰影視劇就明白了,到處是“老少爺們打鬼子”,人人都是戰士。日本人會認為他們對付的不是普通平民,這就是對“語言”“身份”的解讀差異。

"

姜文,一個被普遍欣賞喜愛的男演員和導演,從25年前自編自導《陽光燦爛的日子》以來,不少影迷們對姜文充滿神話式的讚頌,恰恰也是這部作品的主題告誡過我們——人的記憶和語言充滿欺騙和自我欺騙。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從《陽光》開始,姜文就喜歡上文字,幾乎伴隨電影,他還喜歡上寫書。之後《太陽》《子彈》,當編劇、導演以後的姜文,除了創作電影之外,似乎他還製造“歷史”。隨著網絡的發達,江湖上不斷有一個被“製造”的姜文形象充斥坊間,真實的姜文早已逐漸遠離人們。

姜文帶給觀眾許多令人難忘的形象,從帝王到豪傑,從知識分子到草根青年,感覺跨度很大。但隨著網絡傳媒的發達,江湖上不斷有一個被“製造”的姜文形象被傳播,幾乎被定性為爺們、硬漢、男人、霸氣幾個乏味單調的字眼。

姜文自己曾說過,沒有純客觀的存在。大眾眼中的姜文都是各自的主觀印記,所以一堆粉絲瘋狂吹捧,姜文天生李白式狂傲啊,與身俱來的大院子弟習氣啊,東方痞子啊等等,都是一堆臆想的碎片。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姜文的特質無法同自身經歷割捨,唯有了解他的歷程和背景才能嘗試揭示一個接近事實的評價。那麼,就細數一下姜文銀幕30多年來塑造的形象,瞭解一下他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吧。

第一張面孔:草根人物

1986年,初出茅廬年僅23歲,姜文謝晉導演相中參加了《芙蓉鎮》。姜文結識了大他8歲的當紅女星劉曉慶。就像多年以後人們地調侃,姜文演秦書田和劉曉慶演胡玉音是在芙蓉鎮上來來回回掃四個月大街,掃出了一段感情。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片中 秦書田是一個知識分子身份,在全片160多分鐘的電影裡,前面時間戲份不多,偶爾說一兩句話,製造一點輕鬆,和胡玉音只有一些眼神交流。

年紀輕輕的姜文能被謝晉選中,對秦書田的演繹和之前《末代皇后》中生活在日本人挾制威脅下的溥儀有點相似,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態度。

片中夜裡進行四清大會,秦書田被李國香叫上臺,李國香指著秦書田說:“這個就是芙蓉鎮鼎鼎大名的秦癲子”,秦書田謙恭彎腰說:“是是是”,惹得全場鬨堂大笑。

秦書田就是戴著“面具”在生活,說白了也是在演戲,僥倖在芙蓉鎮能夠安穩生存下去,通過自嘲和戲謔避免自己受到迫害。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雖然秦書田在芙蓉鎮活得很卑微,但全片很多主觀寓意都通過秦書田在傳遞表達,他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去宣洩自己的情緒,他說自己“有時候是鬼,有時候是人”,是在說明自己的生活狀態;而他說“天一亮,鬼,就出不來了!”,表明他對社會的前景依然有著希望和寄託。

秦書田和胡玉音掃大街,會一邊揮舞掃把,一邊邊跳舞;看到王秋赦和李國香偷情,會在窗下丟牛糞……這種有些苦中作樂的小人物形象,很多年以後還影響到柳雲龍的《風箏》……

姜文被另一個謝導念茲在茲,這就是第四代的謝飛。

《本命年》一開始,李慧泉揹著包袱穿過北京大街小巷,繞來繞去終於回到衚衕裡的家,已經寓意這是一段“曲折”的道路。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本命年結局讓人感慨唏噓

片中李慧泉的房間貼著蘭博的海報,他不論在街上游蕩還是擺小攤討生活,衣著氣質也有些模仿硬漢,穿上黑背心牛仔褲戴上墨鏡叼著香菸吞雲吐霧,時不時露出一股狠勁和霸道,可李慧泉在偌大的北京城找不到屬於自己的“戰場”。

片中最經典的話出自李慧泉的“好基友”樑天——“你說,上班吧,沒勁! 不上班吧,也沒勁! 你說,搞對象吧,沒勁! 這不搞對象吧,也沒勁! 你說這怎麼什麼事兒他媽都沒勁?”這一批年輕人的精神世界已經深深透著“虛無主義”。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樑天在本命年貢獻的金句

不管是謝飛導演的意圖,還是姜文自己的設計,對李慧泉的演繹大體是向羅伯特·德尼羅在《出租車司機》中特拉維斯的形象借鑑的。後來《本命年》在德國獲獎,當時外國記者提到影片表演很有羅伯特·德尼羅和馬龍·白蘭度的影子,姜文卻搖頭否定表示沒看過他們的片。

與張藝謀合作《有話好好說》時,姜文正意氣風發,趙小帥這個小書販子顯得非常輕鬆,雖然說話不利索,但頭腦簡單中透著算計。與李保田的文化人張秋生形成反差,表面上張秋生為自己的手提電腦賠償奔走推動劇情,趙小帥顯得躲躲閃閃,撲在和安紅的感情糾葛裡,實際他是一種將計就計的態勢,尋機準備向情敵復仇。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有話好好說》一般人可能都聚焦張藝謀遇到張偉平,實際姜文遇到編劇王述平,不亞於二張的效果,姜文從此深深迷戀上“鬥嘴”的惡趣。王述平的語言風格從《鬼子來了》一直牢牢影響姜文此後所有導演作品。

據說《鬼子來了》是他和王學圻等人吃飯,姜文繪聲繪色地講了40多分鐘,王學圻等一桌人異口同聲都表示——你就該拍這個,這個故事就是尤鳳偉的《生存》。

尤鳳偉,若論知名度,很難入得了“你所知道的中國十大當代作家”類似榜單,姜文要反思那一場戰爭,《生存》的故事與姜文的思路比較契合,故事的核心就是關於對“語言”種種誤讀製造的喜劇奇觀。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好比影迷一直津津樂道花屋小三郎的“大哥大嫂過年好,你是我的爺,我是你的兒。”顯然就是典型的對語言含義的誤讀,還有最富懸念的“我”是誰。

《鬼子來了》在法國獲獎,但影片在國內被視為“有問題”,原則上,姜文認同當時很多中國老百姓本性純良,不能正確地認識敵人,甚至還有些自大膨脹。馬大三向二脖子老媽借白麵,老太太稱一生行的端,走得正,連日本鬼子都高看她兩眼。

姜文反思,為什麼今天日本人會在國際上不承認歷史,不覺得當年對中國老百姓犯下種種暴行。只要看我們的抗戰影視劇就明白了,到處是“老少爺們打鬼子”,人人都是戰士。日本人會認為他們對付的不是普通平民,這就是對“語言”“身份”的解讀差異。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第二張臉:風塵浪子

《鬼子來了》導致姜文從2001起五年時間只能演戲,他從《綠茶》《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茉莉花開》到他自己的《太陽照常升起》,姜文飾演都是遊走在男女關係上的浪子。

“綠茶”其實有點像“紅玫瑰與白玫瑰”的當代版。當時腳踏“小燕子”的旋風,光芒萬丈的趙薇卻成為票房毒藥。其實不能全怪趙薇,姜文演的陳明亮同時接觸吳芳、朗朗兩個女生,姜文很投入地和兩個趙薇天南地北的瞎聊,但長時間處於懵逼狀態,只是刻意想要給劇情維繫一種“懸念”,《綠茶》當年顯得很小眾,也很失敗。

"

姜文,一個被普遍欣賞喜愛的男演員和導演,從25年前自編自導《陽光燦爛的日子》以來,不少影迷們對姜文充滿神話式的讚頌,恰恰也是這部作品的主題告誡過我們——人的記憶和語言充滿欺騙和自我欺騙。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從《陽光》開始,姜文就喜歡上文字,幾乎伴隨電影,他還喜歡上寫書。之後《太陽》《子彈》,當編劇、導演以後的姜文,除了創作電影之外,似乎他還製造“歷史”。隨著網絡的發達,江湖上不斷有一個被“製造”的姜文形象充斥坊間,真實的姜文早已逐漸遠離人們。

姜文帶給觀眾許多令人難忘的形象,從帝王到豪傑,從知識分子到草根青年,感覺跨度很大。但隨著網絡傳媒的發達,江湖上不斷有一個被“製造”的姜文形象被傳播,幾乎被定性為爺們、硬漢、男人、霸氣幾個乏味單調的字眼。

姜文自己曾說過,沒有純客觀的存在。大眾眼中的姜文都是各自的主觀印記,所以一堆粉絲瘋狂吹捧,姜文天生李白式狂傲啊,與身俱來的大院子弟習氣啊,東方痞子啊等等,都是一堆臆想的碎片。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姜文的特質無法同自身經歷割捨,唯有了解他的歷程和背景才能嘗試揭示一個接近事實的評價。那麼,就細數一下姜文銀幕30多年來塑造的形象,瞭解一下他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吧。

第一張面孔:草根人物

1986年,初出茅廬年僅23歲,姜文謝晉導演相中參加了《芙蓉鎮》。姜文結識了大他8歲的當紅女星劉曉慶。就像多年以後人們地調侃,姜文演秦書田和劉曉慶演胡玉音是在芙蓉鎮上來來回回掃四個月大街,掃出了一段感情。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片中 秦書田是一個知識分子身份,在全片160多分鐘的電影裡,前面時間戲份不多,偶爾說一兩句話,製造一點輕鬆,和胡玉音只有一些眼神交流。

年紀輕輕的姜文能被謝晉選中,對秦書田的演繹和之前《末代皇后》中生活在日本人挾制威脅下的溥儀有點相似,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態度。

片中夜裡進行四清大會,秦書田被李國香叫上臺,李國香指著秦書田說:“這個就是芙蓉鎮鼎鼎大名的秦癲子”,秦書田謙恭彎腰說:“是是是”,惹得全場鬨堂大笑。

秦書田就是戴著“面具”在生活,說白了也是在演戲,僥倖在芙蓉鎮能夠安穩生存下去,通過自嘲和戲謔避免自己受到迫害。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雖然秦書田在芙蓉鎮活得很卑微,但全片很多主觀寓意都通過秦書田在傳遞表達,他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去宣洩自己的情緒,他說自己“有時候是鬼,有時候是人”,是在說明自己的生活狀態;而他說“天一亮,鬼,就出不來了!”,表明他對社會的前景依然有著希望和寄託。

秦書田和胡玉音掃大街,會一邊揮舞掃把,一邊邊跳舞;看到王秋赦和李國香偷情,會在窗下丟牛糞……這種有些苦中作樂的小人物形象,很多年以後還影響到柳雲龍的《風箏》……

姜文被另一個謝導念茲在茲,這就是第四代的謝飛。

《本命年》一開始,李慧泉揹著包袱穿過北京大街小巷,繞來繞去終於回到衚衕裡的家,已經寓意這是一段“曲折”的道路。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本命年結局讓人感慨唏噓

片中李慧泉的房間貼著蘭博的海報,他不論在街上游蕩還是擺小攤討生活,衣著氣質也有些模仿硬漢,穿上黑背心牛仔褲戴上墨鏡叼著香菸吞雲吐霧,時不時露出一股狠勁和霸道,可李慧泉在偌大的北京城找不到屬於自己的“戰場”。

片中最經典的話出自李慧泉的“好基友”樑天——“你說,上班吧,沒勁! 不上班吧,也沒勁! 你說,搞對象吧,沒勁! 這不搞對象吧,也沒勁! 你說這怎麼什麼事兒他媽都沒勁?”這一批年輕人的精神世界已經深深透著“虛無主義”。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樑天在本命年貢獻的金句

不管是謝飛導演的意圖,還是姜文自己的設計,對李慧泉的演繹大體是向羅伯特·德尼羅在《出租車司機》中特拉維斯的形象借鑑的。後來《本命年》在德國獲獎,當時外國記者提到影片表演很有羅伯特·德尼羅和馬龍·白蘭度的影子,姜文卻搖頭否定表示沒看過他們的片。

與張藝謀合作《有話好好說》時,姜文正意氣風發,趙小帥這個小書販子顯得非常輕鬆,雖然說話不利索,但頭腦簡單中透著算計。與李保田的文化人張秋生形成反差,表面上張秋生為自己的手提電腦賠償奔走推動劇情,趙小帥顯得躲躲閃閃,撲在和安紅的感情糾葛裡,實際他是一種將計就計的態勢,尋機準備向情敵復仇。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有話好好說》一般人可能都聚焦張藝謀遇到張偉平,實際姜文遇到編劇王述平,不亞於二張的效果,姜文從此深深迷戀上“鬥嘴”的惡趣。王述平的語言風格從《鬼子來了》一直牢牢影響姜文此後所有導演作品。

據說《鬼子來了》是他和王學圻等人吃飯,姜文繪聲繪色地講了40多分鐘,王學圻等一桌人異口同聲都表示——你就該拍這個,這個故事就是尤鳳偉的《生存》。

尤鳳偉,若論知名度,很難入得了“你所知道的中國十大當代作家”類似榜單,姜文要反思那一場戰爭,《生存》的故事與姜文的思路比較契合,故事的核心就是關於對“語言”種種誤讀製造的喜劇奇觀。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好比影迷一直津津樂道花屋小三郎的“大哥大嫂過年好,你是我的爺,我是你的兒。”顯然就是典型的對語言含義的誤讀,還有最富懸念的“我”是誰。

《鬼子來了》在法國獲獎,但影片在國內被視為“有問題”,原則上,姜文認同當時很多中國老百姓本性純良,不能正確地認識敵人,甚至還有些自大膨脹。馬大三向二脖子老媽借白麵,老太太稱一生行的端,走得正,連日本鬼子都高看她兩眼。

姜文反思,為什麼今天日本人會在國際上不承認歷史,不覺得當年對中國老百姓犯下種種暴行。只要看我們的抗戰影視劇就明白了,到處是“老少爺們打鬼子”,人人都是戰士。日本人會認為他們對付的不是普通平民,這就是對“語言”“身份”的解讀差異。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第二張臉:風塵浪子

《鬼子來了》導致姜文從2001起五年時間只能演戲,他從《綠茶》《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茉莉花開》到他自己的《太陽照常升起》,姜文飾演都是遊走在男女關係上的浪子。

“綠茶”其實有點像“紅玫瑰與白玫瑰”的當代版。當時腳踏“小燕子”的旋風,光芒萬丈的趙薇卻成為票房毒藥。其實不能全怪趙薇,姜文演的陳明亮同時接觸吳芳、朗朗兩個女生,姜文很投入地和兩個趙薇天南地北的瞎聊,但長時間處於懵逼狀態,只是刻意想要給劇情維繫一種“懸念”,《綠茶》當年顯得很小眾,也很失敗。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第二年,他演繹讓小女生心碎一生的作家才子,這就是徐靜蕾從小到大最愛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與姜文合作是徐靜蕾理想的結果,她覺得姜文就是那種能夠把少女迷得暈暈乎乎的成熟男人。可雖然不至於像一些傳言說的兩人因此交惡,由於姜文是一個高度細節控,大徐靜蕾整整一輪,可徐靜蕾也有自己的主張,兩人合作並不那麼夢幻。

姜文習慣展現故事和人物之間飽滿和張揚的勁道,想通過一些表演互動,能把這個極度散文化、充滿神經質的故事改得“接地氣”。徐靜蕾顯然更想尊重原著哀而不怨的韻味,僅僅是把故事改成東方背景。可能她不知道,其實東方早有山寨版。

"

姜文,一個被普遍欣賞喜愛的男演員和導演,從25年前自編自導《陽光燦爛的日子》以來,不少影迷們對姜文充滿神話式的讚頌,恰恰也是這部作品的主題告誡過我們——人的記憶和語言充滿欺騙和自我欺騙。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從《陽光》開始,姜文就喜歡上文字,幾乎伴隨電影,他還喜歡上寫書。之後《太陽》《子彈》,當編劇、導演以後的姜文,除了創作電影之外,似乎他還製造“歷史”。隨著網絡的發達,江湖上不斷有一個被“製造”的姜文形象充斥坊間,真實的姜文早已逐漸遠離人們。

姜文帶給觀眾許多令人難忘的形象,從帝王到豪傑,從知識分子到草根青年,感覺跨度很大。但隨著網絡傳媒的發達,江湖上不斷有一個被“製造”的姜文形象被傳播,幾乎被定性為爺們、硬漢、男人、霸氣幾個乏味單調的字眼。

姜文自己曾說過,沒有純客觀的存在。大眾眼中的姜文都是各自的主觀印記,所以一堆粉絲瘋狂吹捧,姜文天生李白式狂傲啊,與身俱來的大院子弟習氣啊,東方痞子啊等等,都是一堆臆想的碎片。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姜文的特質無法同自身經歷割捨,唯有了解他的歷程和背景才能嘗試揭示一個接近事實的評價。那麼,就細數一下姜文銀幕30多年來塑造的形象,瞭解一下他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吧。

第一張面孔:草根人物

1986年,初出茅廬年僅23歲,姜文謝晉導演相中參加了《芙蓉鎮》。姜文結識了大他8歲的當紅女星劉曉慶。就像多年以後人們地調侃,姜文演秦書田和劉曉慶演胡玉音是在芙蓉鎮上來來回回掃四個月大街,掃出了一段感情。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片中 秦書田是一個知識分子身份,在全片160多分鐘的電影裡,前面時間戲份不多,偶爾說一兩句話,製造一點輕鬆,和胡玉音只有一些眼神交流。

年紀輕輕的姜文能被謝晉選中,對秦書田的演繹和之前《末代皇后》中生活在日本人挾制威脅下的溥儀有點相似,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態度。

片中夜裡進行四清大會,秦書田被李國香叫上臺,李國香指著秦書田說:“這個就是芙蓉鎮鼎鼎大名的秦癲子”,秦書田謙恭彎腰說:“是是是”,惹得全場鬨堂大笑。

秦書田就是戴著“面具”在生活,說白了也是在演戲,僥倖在芙蓉鎮能夠安穩生存下去,通過自嘲和戲謔避免自己受到迫害。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雖然秦書田在芙蓉鎮活得很卑微,但全片很多主觀寓意都通過秦書田在傳遞表達,他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去宣洩自己的情緒,他說自己“有時候是鬼,有時候是人”,是在說明自己的生活狀態;而他說“天一亮,鬼,就出不來了!”,表明他對社會的前景依然有著希望和寄託。

秦書田和胡玉音掃大街,會一邊揮舞掃把,一邊邊跳舞;看到王秋赦和李國香偷情,會在窗下丟牛糞……這種有些苦中作樂的小人物形象,很多年以後還影響到柳雲龍的《風箏》……

姜文被另一個謝導念茲在茲,這就是第四代的謝飛。

《本命年》一開始,李慧泉揹著包袱穿過北京大街小巷,繞來繞去終於回到衚衕裡的家,已經寓意這是一段“曲折”的道路。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本命年結局讓人感慨唏噓

片中李慧泉的房間貼著蘭博的海報,他不論在街上游蕩還是擺小攤討生活,衣著氣質也有些模仿硬漢,穿上黑背心牛仔褲戴上墨鏡叼著香菸吞雲吐霧,時不時露出一股狠勁和霸道,可李慧泉在偌大的北京城找不到屬於自己的“戰場”。

片中最經典的話出自李慧泉的“好基友”樑天——“你說,上班吧,沒勁! 不上班吧,也沒勁! 你說,搞對象吧,沒勁! 這不搞對象吧,也沒勁! 你說這怎麼什麼事兒他媽都沒勁?”這一批年輕人的精神世界已經深深透著“虛無主義”。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樑天在本命年貢獻的金句

不管是謝飛導演的意圖,還是姜文自己的設計,對李慧泉的演繹大體是向羅伯特·德尼羅在《出租車司機》中特拉維斯的形象借鑑的。後來《本命年》在德國獲獎,當時外國記者提到影片表演很有羅伯特·德尼羅和馬龍·白蘭度的影子,姜文卻搖頭否定表示沒看過他們的片。

與張藝謀合作《有話好好說》時,姜文正意氣風發,趙小帥這個小書販子顯得非常輕鬆,雖然說話不利索,但頭腦簡單中透著算計。與李保田的文化人張秋生形成反差,表面上張秋生為自己的手提電腦賠償奔走推動劇情,趙小帥顯得躲躲閃閃,撲在和安紅的感情糾葛裡,實際他是一種將計就計的態勢,尋機準備向情敵復仇。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有話好好說》一般人可能都聚焦張藝謀遇到張偉平,實際姜文遇到編劇王述平,不亞於二張的效果,姜文從此深深迷戀上“鬥嘴”的惡趣。王述平的語言風格從《鬼子來了》一直牢牢影響姜文此後所有導演作品。

據說《鬼子來了》是他和王學圻等人吃飯,姜文繪聲繪色地講了40多分鐘,王學圻等一桌人異口同聲都表示——你就該拍這個,這個故事就是尤鳳偉的《生存》。

尤鳳偉,若論知名度,很難入得了“你所知道的中國十大當代作家”類似榜單,姜文要反思那一場戰爭,《生存》的故事與姜文的思路比較契合,故事的核心就是關於對“語言”種種誤讀製造的喜劇奇觀。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好比影迷一直津津樂道花屋小三郎的“大哥大嫂過年好,你是我的爺,我是你的兒。”顯然就是典型的對語言含義的誤讀,還有最富懸念的“我”是誰。

《鬼子來了》在法國獲獎,但影片在國內被視為“有問題”,原則上,姜文認同當時很多中國老百姓本性純良,不能正確地認識敵人,甚至還有些自大膨脹。馬大三向二脖子老媽借白麵,老太太稱一生行的端,走得正,連日本鬼子都高看她兩眼。

姜文反思,為什麼今天日本人會在國際上不承認歷史,不覺得當年對中國老百姓犯下種種暴行。只要看我們的抗戰影視劇就明白了,到處是“老少爺們打鬼子”,人人都是戰士。日本人會認為他們對付的不是普通平民,這就是對“語言”“身份”的解讀差異。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第二張臉:風塵浪子

《鬼子來了》導致姜文從2001起五年時間只能演戲,他從《綠茶》《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茉莉花開》到他自己的《太陽照常升起》,姜文飾演都是遊走在男女關係上的浪子。

“綠茶”其實有點像“紅玫瑰與白玫瑰”的當代版。當時腳踏“小燕子”的旋風,光芒萬丈的趙薇卻成為票房毒藥。其實不能全怪趙薇,姜文演的陳明亮同時接觸吳芳、朗朗兩個女生,姜文很投入地和兩個趙薇天南地北的瞎聊,但長時間處於懵逼狀態,只是刻意想要給劇情維繫一種“懸念”,《綠茶》當年顯得很小眾,也很失敗。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第二年,他演繹讓小女生心碎一生的作家才子,這就是徐靜蕾從小到大最愛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與姜文合作是徐靜蕾理想的結果,她覺得姜文就是那種能夠把少女迷得暈暈乎乎的成熟男人。可雖然不至於像一些傳言說的兩人因此交惡,由於姜文是一個高度細節控,大徐靜蕾整整一輪,可徐靜蕾也有自己的主張,兩人合作並不那麼夢幻。

姜文習慣展現故事和人物之間飽滿和張揚的勁道,想通過一些表演互動,能把這個極度散文化、充滿神經質的故事改得“接地氣”。徐靜蕾顯然更想尊重原著哀而不怨的韻味,僅僅是把故事改成東方背景。可能她不知道,其實東方早有山寨版。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有很長時間中國生活經歷的韓國作家朱耀燮,在戰爭結束後寫過一個短篇《真摯的愛情》。除了女人和男人接觸的幾次方式,以及女人的孩子和男人有過交集,與原著有些不同。整個書信體敘事,人物命運走向和結局都來自茨威格。但人物經歷牽扯中韓日三方的大時代環境,母子兩代與負心男人的衝突感覺更有震撼力,可能這才是姜文喜歡的味道。

片中姜文演的作家出現的場景,多數時候都以女主視角窺視的中景和遠景,尤其女主小時候的畫面特別明顯。長大以後才平等的與作家有短短的交往,尤其最後讀完信在房中若即若離、悵然若失的感覺,姜文塑造還是極其出色。

但不論《綠茶》還是《來信》,姜文始終對片中女人有“暈”的感覺,似乎終究形象上有點“被動”。同一年裡,與章子怡合作的《茉莉花開》,雖然純屬客串性質,但終於準確演繹出浪子“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感覺。

按習慣說法,姜文演的孟先生該算“反派”,欺騙了想要“逐夢演藝圈”的少女茉。 姜文雖然戲很少,但非常認真嚴苛。章子怡當時也算當紅了,她的習慣是不試戲,直接演,但遇到姜文立馬改了,片中確實演出了對偶像崇拜的小迷妹感覺。姜文把孟先生的神祕和狡黠拿捏的很好,加上章子怡略過的迷妹神態,整個段落效果非常好,襯托出孟先生心裡只有自己的浪子形象,害的一個女人一生從此改變。

第三張臉 :豪傑壯士

雖然浪子形象是姜文的一個側面,但總的來說,更對他口味的還是粗豪的男人,他更喜歡當英雄。顯然,張藝謀是姜文第一個知音,這就是一鳴驚人的《紅高粱》。

"

姜文,一個被普遍欣賞喜愛的男演員和導演,從25年前自編自導《陽光燦爛的日子》以來,不少影迷們對姜文充滿神話式的讚頌,恰恰也是這部作品的主題告誡過我們——人的記憶和語言充滿欺騙和自我欺騙。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從《陽光》開始,姜文就喜歡上文字,幾乎伴隨電影,他還喜歡上寫書。之後《太陽》《子彈》,當編劇、導演以後的姜文,除了創作電影之外,似乎他還製造“歷史”。隨著網絡的發達,江湖上不斷有一個被“製造”的姜文形象充斥坊間,真實的姜文早已逐漸遠離人們。

姜文帶給觀眾許多令人難忘的形象,從帝王到豪傑,從知識分子到草根青年,感覺跨度很大。但隨著網絡傳媒的發達,江湖上不斷有一個被“製造”的姜文形象被傳播,幾乎被定性為爺們、硬漢、男人、霸氣幾個乏味單調的字眼。

姜文自己曾說過,沒有純客觀的存在。大眾眼中的姜文都是各自的主觀印記,所以一堆粉絲瘋狂吹捧,姜文天生李白式狂傲啊,與身俱來的大院子弟習氣啊,東方痞子啊等等,都是一堆臆想的碎片。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姜文的特質無法同自身經歷割捨,唯有了解他的歷程和背景才能嘗試揭示一個接近事實的評價。那麼,就細數一下姜文銀幕30多年來塑造的形象,瞭解一下他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吧。

第一張面孔:草根人物

1986年,初出茅廬年僅23歲,姜文謝晉導演相中參加了《芙蓉鎮》。姜文結識了大他8歲的當紅女星劉曉慶。就像多年以後人們地調侃,姜文演秦書田和劉曉慶演胡玉音是在芙蓉鎮上來來回回掃四個月大街,掃出了一段感情。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片中 秦書田是一個知識分子身份,在全片160多分鐘的電影裡,前面時間戲份不多,偶爾說一兩句話,製造一點輕鬆,和胡玉音只有一些眼神交流。

年紀輕輕的姜文能被謝晉選中,對秦書田的演繹和之前《末代皇后》中生活在日本人挾制威脅下的溥儀有點相似,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態度。

片中夜裡進行四清大會,秦書田被李國香叫上臺,李國香指著秦書田說:“這個就是芙蓉鎮鼎鼎大名的秦癲子”,秦書田謙恭彎腰說:“是是是”,惹得全場鬨堂大笑。

秦書田就是戴著“面具”在生活,說白了也是在演戲,僥倖在芙蓉鎮能夠安穩生存下去,通過自嘲和戲謔避免自己受到迫害。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雖然秦書田在芙蓉鎮活得很卑微,但全片很多主觀寓意都通過秦書田在傳遞表達,他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去宣洩自己的情緒,他說自己“有時候是鬼,有時候是人”,是在說明自己的生活狀態;而他說“天一亮,鬼,就出不來了!”,表明他對社會的前景依然有著希望和寄託。

秦書田和胡玉音掃大街,會一邊揮舞掃把,一邊邊跳舞;看到王秋赦和李國香偷情,會在窗下丟牛糞……這種有些苦中作樂的小人物形象,很多年以後還影響到柳雲龍的《風箏》……

姜文被另一個謝導念茲在茲,這就是第四代的謝飛。

《本命年》一開始,李慧泉揹著包袱穿過北京大街小巷,繞來繞去終於回到衚衕裡的家,已經寓意這是一段“曲折”的道路。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本命年結局讓人感慨唏噓

片中李慧泉的房間貼著蘭博的海報,他不論在街上游蕩還是擺小攤討生活,衣著氣質也有些模仿硬漢,穿上黑背心牛仔褲戴上墨鏡叼著香菸吞雲吐霧,時不時露出一股狠勁和霸道,可李慧泉在偌大的北京城找不到屬於自己的“戰場”。

片中最經典的話出自李慧泉的“好基友”樑天——“你說,上班吧,沒勁! 不上班吧,也沒勁! 你說,搞對象吧,沒勁! 這不搞對象吧,也沒勁! 你說這怎麼什麼事兒他媽都沒勁?”這一批年輕人的精神世界已經深深透著“虛無主義”。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樑天在本命年貢獻的金句

不管是謝飛導演的意圖,還是姜文自己的設計,對李慧泉的演繹大體是向羅伯特·德尼羅在《出租車司機》中特拉維斯的形象借鑑的。後來《本命年》在德國獲獎,當時外國記者提到影片表演很有羅伯特·德尼羅和馬龍·白蘭度的影子,姜文卻搖頭否定表示沒看過他們的片。

與張藝謀合作《有話好好說》時,姜文正意氣風發,趙小帥這個小書販子顯得非常輕鬆,雖然說話不利索,但頭腦簡單中透著算計。與李保田的文化人張秋生形成反差,表面上張秋生為自己的手提電腦賠償奔走推動劇情,趙小帥顯得躲躲閃閃,撲在和安紅的感情糾葛裡,實際他是一種將計就計的態勢,尋機準備向情敵復仇。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有話好好說》一般人可能都聚焦張藝謀遇到張偉平,實際姜文遇到編劇王述平,不亞於二張的效果,姜文從此深深迷戀上“鬥嘴”的惡趣。王述平的語言風格從《鬼子來了》一直牢牢影響姜文此後所有導演作品。

據說《鬼子來了》是他和王學圻等人吃飯,姜文繪聲繪色地講了40多分鐘,王學圻等一桌人異口同聲都表示——你就該拍這個,這個故事就是尤鳳偉的《生存》。

尤鳳偉,若論知名度,很難入得了“你所知道的中國十大當代作家”類似榜單,姜文要反思那一場戰爭,《生存》的故事與姜文的思路比較契合,故事的核心就是關於對“語言”種種誤讀製造的喜劇奇觀。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好比影迷一直津津樂道花屋小三郎的“大哥大嫂過年好,你是我的爺,我是你的兒。”顯然就是典型的對語言含義的誤讀,還有最富懸念的“我”是誰。

《鬼子來了》在法國獲獎,但影片在國內被視為“有問題”,原則上,姜文認同當時很多中國老百姓本性純良,不能正確地認識敵人,甚至還有些自大膨脹。馬大三向二脖子老媽借白麵,老太太稱一生行的端,走得正,連日本鬼子都高看她兩眼。

姜文反思,為什麼今天日本人會在國際上不承認歷史,不覺得當年對中國老百姓犯下種種暴行。只要看我們的抗戰影視劇就明白了,到處是“老少爺們打鬼子”,人人都是戰士。日本人會認為他們對付的不是普通平民,這就是對“語言”“身份”的解讀差異。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第二張臉:風塵浪子

《鬼子來了》導致姜文從2001起五年時間只能演戲,他從《綠茶》《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茉莉花開》到他自己的《太陽照常升起》,姜文飾演都是遊走在男女關係上的浪子。

“綠茶”其實有點像“紅玫瑰與白玫瑰”的當代版。當時腳踏“小燕子”的旋風,光芒萬丈的趙薇卻成為票房毒藥。其實不能全怪趙薇,姜文演的陳明亮同時接觸吳芳、朗朗兩個女生,姜文很投入地和兩個趙薇天南地北的瞎聊,但長時間處於懵逼狀態,只是刻意想要給劇情維繫一種“懸念”,《綠茶》當年顯得很小眾,也很失敗。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第二年,他演繹讓小女生心碎一生的作家才子,這就是徐靜蕾從小到大最愛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與姜文合作是徐靜蕾理想的結果,她覺得姜文就是那種能夠把少女迷得暈暈乎乎的成熟男人。可雖然不至於像一些傳言說的兩人因此交惡,由於姜文是一個高度細節控,大徐靜蕾整整一輪,可徐靜蕾也有自己的主張,兩人合作並不那麼夢幻。

姜文習慣展現故事和人物之間飽滿和張揚的勁道,想通過一些表演互動,能把這個極度散文化、充滿神經質的故事改得“接地氣”。徐靜蕾顯然更想尊重原著哀而不怨的韻味,僅僅是把故事改成東方背景。可能她不知道,其實東方早有山寨版。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有很長時間中國生活經歷的韓國作家朱耀燮,在戰爭結束後寫過一個短篇《真摯的愛情》。除了女人和男人接觸的幾次方式,以及女人的孩子和男人有過交集,與原著有些不同。整個書信體敘事,人物命運走向和結局都來自茨威格。但人物經歷牽扯中韓日三方的大時代環境,母子兩代與負心男人的衝突感覺更有震撼力,可能這才是姜文喜歡的味道。

片中姜文演的作家出現的場景,多數時候都以女主視角窺視的中景和遠景,尤其女主小時候的畫面特別明顯。長大以後才平等的與作家有短短的交往,尤其最後讀完信在房中若即若離、悵然若失的感覺,姜文塑造還是極其出色。

但不論《綠茶》還是《來信》,姜文始終對片中女人有“暈”的感覺,似乎終究形象上有點“被動”。同一年裡,與章子怡合作的《茉莉花開》,雖然純屬客串性質,但終於準確演繹出浪子“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感覺。

按習慣說法,姜文演的孟先生該算“反派”,欺騙了想要“逐夢演藝圈”的少女茉。 姜文雖然戲很少,但非常認真嚴苛。章子怡當時也算當紅了,她的習慣是不試戲,直接演,但遇到姜文立馬改了,片中確實演出了對偶像崇拜的小迷妹感覺。姜文把孟先生的神祕和狡黠拿捏的很好,加上章子怡略過的迷妹神態,整個段落效果非常好,襯托出孟先生心裡只有自己的浪子形象,害的一個女人一生從此改變。

第三張臉 :豪傑壯士

雖然浪子形象是姜文的一個側面,但總的來說,更對他口味的還是粗豪的男人,他更喜歡當英雄。顯然,張藝謀是姜文第一個知音,這就是一鳴驚人的《紅高粱》。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紅高粱結局只是一種第五代喜歡設計的儀式感

《紅高粱》並不是專門刻畫的英雄,片中我爺爺是大時代下被迫的抗爭。儘管前面姜文與土匪計春華的交集,體現了幾分江湖豪傑氣,但僅僅是點綴。最後對日本人的抗爭是某種儀式,但他挖掘到姜文的這一面。

2003年,真正讓姜文塑造成功豪傑形象的是《天地英雄》,導演是有深深西部情結的何平,而且姜文附帶還收穫了周韻。

"

姜文,一個被普遍欣賞喜愛的男演員和導演,從25年前自編自導《陽光燦爛的日子》以來,不少影迷們對姜文充滿神話式的讚頌,恰恰也是這部作品的主題告誡過我們——人的記憶和語言充滿欺騙和自我欺騙。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從《陽光》開始,姜文就喜歡上文字,幾乎伴隨電影,他還喜歡上寫書。之後《太陽》《子彈》,當編劇、導演以後的姜文,除了創作電影之外,似乎他還製造“歷史”。隨著網絡的發達,江湖上不斷有一個被“製造”的姜文形象充斥坊間,真實的姜文早已逐漸遠離人們。

姜文帶給觀眾許多令人難忘的形象,從帝王到豪傑,從知識分子到草根青年,感覺跨度很大。但隨著網絡傳媒的發達,江湖上不斷有一個被“製造”的姜文形象被傳播,幾乎被定性為爺們、硬漢、男人、霸氣幾個乏味單調的字眼。

姜文自己曾說過,沒有純客觀的存在。大眾眼中的姜文都是各自的主觀印記,所以一堆粉絲瘋狂吹捧,姜文天生李白式狂傲啊,與身俱來的大院子弟習氣啊,東方痞子啊等等,都是一堆臆想的碎片。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姜文的特質無法同自身經歷割捨,唯有了解他的歷程和背景才能嘗試揭示一個接近事實的評價。那麼,就細數一下姜文銀幕30多年來塑造的形象,瞭解一下他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吧。

第一張面孔:草根人物

1986年,初出茅廬年僅23歲,姜文謝晉導演相中參加了《芙蓉鎮》。姜文結識了大他8歲的當紅女星劉曉慶。就像多年以後人們地調侃,姜文演秦書田和劉曉慶演胡玉音是在芙蓉鎮上來來回回掃四個月大街,掃出了一段感情。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片中 秦書田是一個知識分子身份,在全片160多分鐘的電影裡,前面時間戲份不多,偶爾說一兩句話,製造一點輕鬆,和胡玉音只有一些眼神交流。

年紀輕輕的姜文能被謝晉選中,對秦書田的演繹和之前《末代皇后》中生活在日本人挾制威脅下的溥儀有點相似,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態度。

片中夜裡進行四清大會,秦書田被李國香叫上臺,李國香指著秦書田說:“這個就是芙蓉鎮鼎鼎大名的秦癲子”,秦書田謙恭彎腰說:“是是是”,惹得全場鬨堂大笑。

秦書田就是戴著“面具”在生活,說白了也是在演戲,僥倖在芙蓉鎮能夠安穩生存下去,通過自嘲和戲謔避免自己受到迫害。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雖然秦書田在芙蓉鎮活得很卑微,但全片很多主觀寓意都通過秦書田在傳遞表達,他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去宣洩自己的情緒,他說自己“有時候是鬼,有時候是人”,是在說明自己的生活狀態;而他說“天一亮,鬼,就出不來了!”,表明他對社會的前景依然有著希望和寄託。

秦書田和胡玉音掃大街,會一邊揮舞掃把,一邊邊跳舞;看到王秋赦和李國香偷情,會在窗下丟牛糞……這種有些苦中作樂的小人物形象,很多年以後還影響到柳雲龍的《風箏》……

姜文被另一個謝導念茲在茲,這就是第四代的謝飛。

《本命年》一開始,李慧泉揹著包袱穿過北京大街小巷,繞來繞去終於回到衚衕裡的家,已經寓意這是一段“曲折”的道路。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本命年結局讓人感慨唏噓

片中李慧泉的房間貼著蘭博的海報,他不論在街上游蕩還是擺小攤討生活,衣著氣質也有些模仿硬漢,穿上黑背心牛仔褲戴上墨鏡叼著香菸吞雲吐霧,時不時露出一股狠勁和霸道,可李慧泉在偌大的北京城找不到屬於自己的“戰場”。

片中最經典的話出自李慧泉的“好基友”樑天——“你說,上班吧,沒勁! 不上班吧,也沒勁! 你說,搞對象吧,沒勁! 這不搞對象吧,也沒勁! 你說這怎麼什麼事兒他媽都沒勁?”這一批年輕人的精神世界已經深深透著“虛無主義”。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樑天在本命年貢獻的金句

不管是謝飛導演的意圖,還是姜文自己的設計,對李慧泉的演繹大體是向羅伯特·德尼羅在《出租車司機》中特拉維斯的形象借鑑的。後來《本命年》在德國獲獎,當時外國記者提到影片表演很有羅伯特·德尼羅和馬龍·白蘭度的影子,姜文卻搖頭否定表示沒看過他們的片。

與張藝謀合作《有話好好說》時,姜文正意氣風發,趙小帥這個小書販子顯得非常輕鬆,雖然說話不利索,但頭腦簡單中透著算計。與李保田的文化人張秋生形成反差,表面上張秋生為自己的手提電腦賠償奔走推動劇情,趙小帥顯得躲躲閃閃,撲在和安紅的感情糾葛裡,實際他是一種將計就計的態勢,尋機準備向情敵復仇。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有話好好說》一般人可能都聚焦張藝謀遇到張偉平,實際姜文遇到編劇王述平,不亞於二張的效果,姜文從此深深迷戀上“鬥嘴”的惡趣。王述平的語言風格從《鬼子來了》一直牢牢影響姜文此後所有導演作品。

據說《鬼子來了》是他和王學圻等人吃飯,姜文繪聲繪色地講了40多分鐘,王學圻等一桌人異口同聲都表示——你就該拍這個,這個故事就是尤鳳偉的《生存》。

尤鳳偉,若論知名度,很難入得了“你所知道的中國十大當代作家”類似榜單,姜文要反思那一場戰爭,《生存》的故事與姜文的思路比較契合,故事的核心就是關於對“語言”種種誤讀製造的喜劇奇觀。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好比影迷一直津津樂道花屋小三郎的“大哥大嫂過年好,你是我的爺,我是你的兒。”顯然就是典型的對語言含義的誤讀,還有最富懸念的“我”是誰。

《鬼子來了》在法國獲獎,但影片在國內被視為“有問題”,原則上,姜文認同當時很多中國老百姓本性純良,不能正確地認識敵人,甚至還有些自大膨脹。馬大三向二脖子老媽借白麵,老太太稱一生行的端,走得正,連日本鬼子都高看她兩眼。

姜文反思,為什麼今天日本人會在國際上不承認歷史,不覺得當年對中國老百姓犯下種種暴行。只要看我們的抗戰影視劇就明白了,到處是“老少爺們打鬼子”,人人都是戰士。日本人會認為他們對付的不是普通平民,這就是對“語言”“身份”的解讀差異。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第二張臉:風塵浪子

《鬼子來了》導致姜文從2001起五年時間只能演戲,他從《綠茶》《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茉莉花開》到他自己的《太陽照常升起》,姜文飾演都是遊走在男女關係上的浪子。

“綠茶”其實有點像“紅玫瑰與白玫瑰”的當代版。當時腳踏“小燕子”的旋風,光芒萬丈的趙薇卻成為票房毒藥。其實不能全怪趙薇,姜文演的陳明亮同時接觸吳芳、朗朗兩個女生,姜文很投入地和兩個趙薇天南地北的瞎聊,但長時間處於懵逼狀態,只是刻意想要給劇情維繫一種“懸念”,《綠茶》當年顯得很小眾,也很失敗。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第二年,他演繹讓小女生心碎一生的作家才子,這就是徐靜蕾從小到大最愛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與姜文合作是徐靜蕾理想的結果,她覺得姜文就是那種能夠把少女迷得暈暈乎乎的成熟男人。可雖然不至於像一些傳言說的兩人因此交惡,由於姜文是一個高度細節控,大徐靜蕾整整一輪,可徐靜蕾也有自己的主張,兩人合作並不那麼夢幻。

姜文習慣展現故事和人物之間飽滿和張揚的勁道,想通過一些表演互動,能把這個極度散文化、充滿神經質的故事改得“接地氣”。徐靜蕾顯然更想尊重原著哀而不怨的韻味,僅僅是把故事改成東方背景。可能她不知道,其實東方早有山寨版。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有很長時間中國生活經歷的韓國作家朱耀燮,在戰爭結束後寫過一個短篇《真摯的愛情》。除了女人和男人接觸的幾次方式,以及女人的孩子和男人有過交集,與原著有些不同。整個書信體敘事,人物命運走向和結局都來自茨威格。但人物經歷牽扯中韓日三方的大時代環境,母子兩代與負心男人的衝突感覺更有震撼力,可能這才是姜文喜歡的味道。

片中姜文演的作家出現的場景,多數時候都以女主視角窺視的中景和遠景,尤其女主小時候的畫面特別明顯。長大以後才平等的與作家有短短的交往,尤其最後讀完信在房中若即若離、悵然若失的感覺,姜文塑造還是極其出色。

但不論《綠茶》還是《來信》,姜文始終對片中女人有“暈”的感覺,似乎終究形象上有點“被動”。同一年裡,與章子怡合作的《茉莉花開》,雖然純屬客串性質,但終於準確演繹出浪子“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感覺。

按習慣說法,姜文演的孟先生該算“反派”,欺騙了想要“逐夢演藝圈”的少女茉。 姜文雖然戲很少,但非常認真嚴苛。章子怡當時也算當紅了,她的習慣是不試戲,直接演,但遇到姜文立馬改了,片中確實演出了對偶像崇拜的小迷妹感覺。姜文把孟先生的神祕和狡黠拿捏的很好,加上章子怡略過的迷妹神態,整個段落效果非常好,襯托出孟先生心裡只有自己的浪子形象,害的一個女人一生從此改變。

第三張臉 :豪傑壯士

雖然浪子形象是姜文的一個側面,但總的來說,更對他口味的還是粗豪的男人,他更喜歡當英雄。顯然,張藝謀是姜文第一個知音,這就是一鳴驚人的《紅高粱》。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紅高粱結局只是一種第五代喜歡設計的儀式感

《紅高粱》並不是專門刻畫的英雄,片中我爺爺是大時代下被迫的抗爭。儘管前面姜文與土匪計春華的交集,體現了幾分江湖豪傑氣,但僅僅是點綴。最後對日本人的抗爭是某種儀式,但他挖掘到姜文的這一面。

2003年,真正讓姜文塑造成功豪傑形象的是《天地英雄》,導演是有深深西部情結的何平,而且姜文附帶還收穫了周韻。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周韻在片中雖然戲不算少,但全程臺詞非常少,還以小和尚形象出現。周韻生於1978年,小姜文足足十五歲,據說周韻與姜文都是中戲同一個老師張里仁帶出來的。

在中井貴一寫的《中國拍攝日記》裡,姜文的確給這個外人留下喜歡干涉創作的印象。他說,導演比姜文要年長几歲(何平比姜文長6歲),卻稱他“姜文老師”,而姜文則往往稱導演“何平”。可能因為人們對姜文做導演的評價較高,所以他在中國電影界裡的地位要高人一等吧!

姜文時不時會把自己的戲看過一遍後,下達指示再演一回。在中井貴一這樣講究的日本人眼裡,姜文既是越權,也是對導演的不尊重,感到很不可理解。

但另一方面看,何平讓姜文充分釋放了自己英雄豪傑氣,姜文塑造的李校尉確實是一個充滿中古時代的豪傑。李校尉因沙塵暴中的救命之恩,答應為駝隊護航,之後便以此為己任,即使捲入困境也從未離棄,重視承諾是豪俠本色;而李校尉之所以被通緝,是因為不肯殺婦孺百姓,這是古人重視的“仁”;李校尉的舊部們為了兄弟義氣拋棄安逸的生活和家庭,這是草莽的義氣。

"

姜文,一個被普遍欣賞喜愛的男演員和導演,從25年前自編自導《陽光燦爛的日子》以來,不少影迷們對姜文充滿神話式的讚頌,恰恰也是這部作品的主題告誡過我們——人的記憶和語言充滿欺騙和自我欺騙。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從《陽光》開始,姜文就喜歡上文字,幾乎伴隨電影,他還喜歡上寫書。之後《太陽》《子彈》,當編劇、導演以後的姜文,除了創作電影之外,似乎他還製造“歷史”。隨著網絡的發達,江湖上不斷有一個被“製造”的姜文形象充斥坊間,真實的姜文早已逐漸遠離人們。

姜文帶給觀眾許多令人難忘的形象,從帝王到豪傑,從知識分子到草根青年,感覺跨度很大。但隨著網絡傳媒的發達,江湖上不斷有一個被“製造”的姜文形象被傳播,幾乎被定性為爺們、硬漢、男人、霸氣幾個乏味單調的字眼。

姜文自己曾說過,沒有純客觀的存在。大眾眼中的姜文都是各自的主觀印記,所以一堆粉絲瘋狂吹捧,姜文天生李白式狂傲啊,與身俱來的大院子弟習氣啊,東方痞子啊等等,都是一堆臆想的碎片。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姜文的特質無法同自身經歷割捨,唯有了解他的歷程和背景才能嘗試揭示一個接近事實的評價。那麼,就細數一下姜文銀幕30多年來塑造的形象,瞭解一下他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吧。

第一張面孔:草根人物

1986年,初出茅廬年僅23歲,姜文謝晉導演相中參加了《芙蓉鎮》。姜文結識了大他8歲的當紅女星劉曉慶。就像多年以後人們地調侃,姜文演秦書田和劉曉慶演胡玉音是在芙蓉鎮上來來回回掃四個月大街,掃出了一段感情。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片中 秦書田是一個知識分子身份,在全片160多分鐘的電影裡,前面時間戲份不多,偶爾說一兩句話,製造一點輕鬆,和胡玉音只有一些眼神交流。

年紀輕輕的姜文能被謝晉選中,對秦書田的演繹和之前《末代皇后》中生活在日本人挾制威脅下的溥儀有點相似,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態度。

片中夜裡進行四清大會,秦書田被李國香叫上臺,李國香指著秦書田說:“這個就是芙蓉鎮鼎鼎大名的秦癲子”,秦書田謙恭彎腰說:“是是是”,惹得全場鬨堂大笑。

秦書田就是戴著“面具”在生活,說白了也是在演戲,僥倖在芙蓉鎮能夠安穩生存下去,通過自嘲和戲謔避免自己受到迫害。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雖然秦書田在芙蓉鎮活得很卑微,但全片很多主觀寓意都通過秦書田在傳遞表達,他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去宣洩自己的情緒,他說自己“有時候是鬼,有時候是人”,是在說明自己的生活狀態;而他說“天一亮,鬼,就出不來了!”,表明他對社會的前景依然有著希望和寄託。

秦書田和胡玉音掃大街,會一邊揮舞掃把,一邊邊跳舞;看到王秋赦和李國香偷情,會在窗下丟牛糞……這種有些苦中作樂的小人物形象,很多年以後還影響到柳雲龍的《風箏》……

姜文被另一個謝導念茲在茲,這就是第四代的謝飛。

《本命年》一開始,李慧泉揹著包袱穿過北京大街小巷,繞來繞去終於回到衚衕裡的家,已經寓意這是一段“曲折”的道路。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本命年結局讓人感慨唏噓

片中李慧泉的房間貼著蘭博的海報,他不論在街上游蕩還是擺小攤討生活,衣著氣質也有些模仿硬漢,穿上黑背心牛仔褲戴上墨鏡叼著香菸吞雲吐霧,時不時露出一股狠勁和霸道,可李慧泉在偌大的北京城找不到屬於自己的“戰場”。

片中最經典的話出自李慧泉的“好基友”樑天——“你說,上班吧,沒勁! 不上班吧,也沒勁! 你說,搞對象吧,沒勁! 這不搞對象吧,也沒勁! 你說這怎麼什麼事兒他媽都沒勁?”這一批年輕人的精神世界已經深深透著“虛無主義”。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樑天在本命年貢獻的金句

不管是謝飛導演的意圖,還是姜文自己的設計,對李慧泉的演繹大體是向羅伯特·德尼羅在《出租車司機》中特拉維斯的形象借鑑的。後來《本命年》在德國獲獎,當時外國記者提到影片表演很有羅伯特·德尼羅和馬龍·白蘭度的影子,姜文卻搖頭否定表示沒看過他們的片。

與張藝謀合作《有話好好說》時,姜文正意氣風發,趙小帥這個小書販子顯得非常輕鬆,雖然說話不利索,但頭腦簡單中透著算計。與李保田的文化人張秋生形成反差,表面上張秋生為自己的手提電腦賠償奔走推動劇情,趙小帥顯得躲躲閃閃,撲在和安紅的感情糾葛裡,實際他是一種將計就計的態勢,尋機準備向情敵復仇。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有話好好說》一般人可能都聚焦張藝謀遇到張偉平,實際姜文遇到編劇王述平,不亞於二張的效果,姜文從此深深迷戀上“鬥嘴”的惡趣。王述平的語言風格從《鬼子來了》一直牢牢影響姜文此後所有導演作品。

據說《鬼子來了》是他和王學圻等人吃飯,姜文繪聲繪色地講了40多分鐘,王學圻等一桌人異口同聲都表示——你就該拍這個,這個故事就是尤鳳偉的《生存》。

尤鳳偉,若論知名度,很難入得了“你所知道的中國十大當代作家”類似榜單,姜文要反思那一場戰爭,《生存》的故事與姜文的思路比較契合,故事的核心就是關於對“語言”種種誤讀製造的喜劇奇觀。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好比影迷一直津津樂道花屋小三郎的“大哥大嫂過年好,你是我的爺,我是你的兒。”顯然就是典型的對語言含義的誤讀,還有最富懸念的“我”是誰。

《鬼子來了》在法國獲獎,但影片在國內被視為“有問題”,原則上,姜文認同當時很多中國老百姓本性純良,不能正確地認識敵人,甚至還有些自大膨脹。馬大三向二脖子老媽借白麵,老太太稱一生行的端,走得正,連日本鬼子都高看她兩眼。

姜文反思,為什麼今天日本人會在國際上不承認歷史,不覺得當年對中國老百姓犯下種種暴行。只要看我們的抗戰影視劇就明白了,到處是“老少爺們打鬼子”,人人都是戰士。日本人會認為他們對付的不是普通平民,這就是對“語言”“身份”的解讀差異。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第二張臉:風塵浪子

《鬼子來了》導致姜文從2001起五年時間只能演戲,他從《綠茶》《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茉莉花開》到他自己的《太陽照常升起》,姜文飾演都是遊走在男女關係上的浪子。

“綠茶”其實有點像“紅玫瑰與白玫瑰”的當代版。當時腳踏“小燕子”的旋風,光芒萬丈的趙薇卻成為票房毒藥。其實不能全怪趙薇,姜文演的陳明亮同時接觸吳芳、朗朗兩個女生,姜文很投入地和兩個趙薇天南地北的瞎聊,但長時間處於懵逼狀態,只是刻意想要給劇情維繫一種“懸念”,《綠茶》當年顯得很小眾,也很失敗。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第二年,他演繹讓小女生心碎一生的作家才子,這就是徐靜蕾從小到大最愛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與姜文合作是徐靜蕾理想的結果,她覺得姜文就是那種能夠把少女迷得暈暈乎乎的成熟男人。可雖然不至於像一些傳言說的兩人因此交惡,由於姜文是一個高度細節控,大徐靜蕾整整一輪,可徐靜蕾也有自己的主張,兩人合作並不那麼夢幻。

姜文習慣展現故事和人物之間飽滿和張揚的勁道,想通過一些表演互動,能把這個極度散文化、充滿神經質的故事改得“接地氣”。徐靜蕾顯然更想尊重原著哀而不怨的韻味,僅僅是把故事改成東方背景。可能她不知道,其實東方早有山寨版。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有很長時間中國生活經歷的韓國作家朱耀燮,在戰爭結束後寫過一個短篇《真摯的愛情》。除了女人和男人接觸的幾次方式,以及女人的孩子和男人有過交集,與原著有些不同。整個書信體敘事,人物命運走向和結局都來自茨威格。但人物經歷牽扯中韓日三方的大時代環境,母子兩代與負心男人的衝突感覺更有震撼力,可能這才是姜文喜歡的味道。

片中姜文演的作家出現的場景,多數時候都以女主視角窺視的中景和遠景,尤其女主小時候的畫面特別明顯。長大以後才平等的與作家有短短的交往,尤其最後讀完信在房中若即若離、悵然若失的感覺,姜文塑造還是極其出色。

但不論《綠茶》還是《來信》,姜文始終對片中女人有“暈”的感覺,似乎終究形象上有點“被動”。同一年裡,與章子怡合作的《茉莉花開》,雖然純屬客串性質,但終於準確演繹出浪子“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感覺。

按習慣說法,姜文演的孟先生該算“反派”,欺騙了想要“逐夢演藝圈”的少女茉。 姜文雖然戲很少,但非常認真嚴苛。章子怡當時也算當紅了,她的習慣是不試戲,直接演,但遇到姜文立馬改了,片中確實演出了對偶像崇拜的小迷妹感覺。姜文把孟先生的神祕和狡黠拿捏的很好,加上章子怡略過的迷妹神態,整個段落效果非常好,襯托出孟先生心裡只有自己的浪子形象,害的一個女人一生從此改變。

第三張臉 :豪傑壯士

雖然浪子形象是姜文的一個側面,但總的來說,更對他口味的還是粗豪的男人,他更喜歡當英雄。顯然,張藝謀是姜文第一個知音,這就是一鳴驚人的《紅高粱》。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紅高粱結局只是一種第五代喜歡設計的儀式感

《紅高粱》並不是專門刻畫的英雄,片中我爺爺是大時代下被迫的抗爭。儘管前面姜文與土匪計春華的交集,體現了幾分江湖豪傑氣,但僅僅是點綴。最後對日本人的抗爭是某種儀式,但他挖掘到姜文的這一面。

2003年,真正讓姜文塑造成功豪傑形象的是《天地英雄》,導演是有深深西部情結的何平,而且姜文附帶還收穫了周韻。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周韻在片中雖然戲不算少,但全程臺詞非常少,還以小和尚形象出現。周韻生於1978年,小姜文足足十五歲,據說周韻與姜文都是中戲同一個老師張里仁帶出來的。

在中井貴一寫的《中國拍攝日記》裡,姜文的確給這個外人留下喜歡干涉創作的印象。他說,導演比姜文要年長几歲(何平比姜文長6歲),卻稱他“姜文老師”,而姜文則往往稱導演“何平”。可能因為人們對姜文做導演的評價較高,所以他在中國電影界裡的地位要高人一等吧!

姜文時不時會把自己的戲看過一遍後,下達指示再演一回。在中井貴一這樣講究的日本人眼裡,姜文既是越權,也是對導演的不尊重,感到很不可理解。

但另一方面看,何平讓姜文充分釋放了自己英雄豪傑氣,姜文塑造的李校尉確實是一個充滿中古時代的豪傑。李校尉因沙塵暴中的救命之恩,答應為駝隊護航,之後便以此為己任,即使捲入困境也從未離棄,重視承諾是豪俠本色;而李校尉之所以被通緝,是因為不肯殺婦孺百姓,這是古人重視的“仁”;李校尉的舊部們為了兄弟義氣拋棄安逸的生活和家庭,這是草莽的義氣。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何平過去的西部武士代表作《雙旗鎮刀客》中更強調孤獨感,但《天地英雄》顯然沾染不少姜文的氣質,雖然以李校尉和來棲“雙雄”架構,但李校尉還另有獨眼鷹等一班兄弟,與《讓子彈飛》顯然可以呼應。

《讓子彈飛》有姜文自己做主,也是他演繹草莽豪傑的頂點,實際上也是他釋放荷爾蒙的極致。雖然影片藝術上並沒有恢復到早期的驚豔,但從他塑造人物來說,張麻子的形象與葛優、周潤發碰撞的火花卻是中國電影難得一見的精彩,也是王述平影響他“鬥嘴”風格的一個巔峰。

"

姜文,一個被普遍欣賞喜愛的男演員和導演,從25年前自編自導《陽光燦爛的日子》以來,不少影迷們對姜文充滿神話式的讚頌,恰恰也是這部作品的主題告誡過我們——人的記憶和語言充滿欺騙和自我欺騙。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從《陽光》開始,姜文就喜歡上文字,幾乎伴隨電影,他還喜歡上寫書。之後《太陽》《子彈》,當編劇、導演以後的姜文,除了創作電影之外,似乎他還製造“歷史”。隨著網絡的發達,江湖上不斷有一個被“製造”的姜文形象充斥坊間,真實的姜文早已逐漸遠離人們。

姜文帶給觀眾許多令人難忘的形象,從帝王到豪傑,從知識分子到草根青年,感覺跨度很大。但隨著網絡傳媒的發達,江湖上不斷有一個被“製造”的姜文形象被傳播,幾乎被定性為爺們、硬漢、男人、霸氣幾個乏味單調的字眼。

姜文自己曾說過,沒有純客觀的存在。大眾眼中的姜文都是各自的主觀印記,所以一堆粉絲瘋狂吹捧,姜文天生李白式狂傲啊,與身俱來的大院子弟習氣啊,東方痞子啊等等,都是一堆臆想的碎片。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姜文的特質無法同自身經歷割捨,唯有了解他的歷程和背景才能嘗試揭示一個接近事實的評價。那麼,就細數一下姜文銀幕30多年來塑造的形象,瞭解一下他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吧。

第一張面孔:草根人物

1986年,初出茅廬年僅23歲,姜文謝晉導演相中參加了《芙蓉鎮》。姜文結識了大他8歲的當紅女星劉曉慶。就像多年以後人們地調侃,姜文演秦書田和劉曉慶演胡玉音是在芙蓉鎮上來來回回掃四個月大街,掃出了一段感情。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片中 秦書田是一個知識分子身份,在全片160多分鐘的電影裡,前面時間戲份不多,偶爾說一兩句話,製造一點輕鬆,和胡玉音只有一些眼神交流。

年紀輕輕的姜文能被謝晉選中,對秦書田的演繹和之前《末代皇后》中生活在日本人挾制威脅下的溥儀有點相似,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態度。

片中夜裡進行四清大會,秦書田被李國香叫上臺,李國香指著秦書田說:“這個就是芙蓉鎮鼎鼎大名的秦癲子”,秦書田謙恭彎腰說:“是是是”,惹得全場鬨堂大笑。

秦書田就是戴著“面具”在生活,說白了也是在演戲,僥倖在芙蓉鎮能夠安穩生存下去,通過自嘲和戲謔避免自己受到迫害。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雖然秦書田在芙蓉鎮活得很卑微,但全片很多主觀寓意都通過秦書田在傳遞表達,他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去宣洩自己的情緒,他說自己“有時候是鬼,有時候是人”,是在說明自己的生活狀態;而他說“天一亮,鬼,就出不來了!”,表明他對社會的前景依然有著希望和寄託。

秦書田和胡玉音掃大街,會一邊揮舞掃把,一邊邊跳舞;看到王秋赦和李國香偷情,會在窗下丟牛糞……這種有些苦中作樂的小人物形象,很多年以後還影響到柳雲龍的《風箏》……

姜文被另一個謝導念茲在茲,這就是第四代的謝飛。

《本命年》一開始,李慧泉揹著包袱穿過北京大街小巷,繞來繞去終於回到衚衕裡的家,已經寓意這是一段“曲折”的道路。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本命年結局讓人感慨唏噓

片中李慧泉的房間貼著蘭博的海報,他不論在街上游蕩還是擺小攤討生活,衣著氣質也有些模仿硬漢,穿上黑背心牛仔褲戴上墨鏡叼著香菸吞雲吐霧,時不時露出一股狠勁和霸道,可李慧泉在偌大的北京城找不到屬於自己的“戰場”。

片中最經典的話出自李慧泉的“好基友”樑天——“你說,上班吧,沒勁! 不上班吧,也沒勁! 你說,搞對象吧,沒勁! 這不搞對象吧,也沒勁! 你說這怎麼什麼事兒他媽都沒勁?”這一批年輕人的精神世界已經深深透著“虛無主義”。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樑天在本命年貢獻的金句

不管是謝飛導演的意圖,還是姜文自己的設計,對李慧泉的演繹大體是向羅伯特·德尼羅在《出租車司機》中特拉維斯的形象借鑑的。後來《本命年》在德國獲獎,當時外國記者提到影片表演很有羅伯特·德尼羅和馬龍·白蘭度的影子,姜文卻搖頭否定表示沒看過他們的片。

與張藝謀合作《有話好好說》時,姜文正意氣風發,趙小帥這個小書販子顯得非常輕鬆,雖然說話不利索,但頭腦簡單中透著算計。與李保田的文化人張秋生形成反差,表面上張秋生為自己的手提電腦賠償奔走推動劇情,趙小帥顯得躲躲閃閃,撲在和安紅的感情糾葛裡,實際他是一種將計就計的態勢,尋機準備向情敵復仇。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有話好好說》一般人可能都聚焦張藝謀遇到張偉平,實際姜文遇到編劇王述平,不亞於二張的效果,姜文從此深深迷戀上“鬥嘴”的惡趣。王述平的語言風格從《鬼子來了》一直牢牢影響姜文此後所有導演作品。

據說《鬼子來了》是他和王學圻等人吃飯,姜文繪聲繪色地講了40多分鐘,王學圻等一桌人異口同聲都表示——你就該拍這個,這個故事就是尤鳳偉的《生存》。

尤鳳偉,若論知名度,很難入得了“你所知道的中國十大當代作家”類似榜單,姜文要反思那一場戰爭,《生存》的故事與姜文的思路比較契合,故事的核心就是關於對“語言”種種誤讀製造的喜劇奇觀。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好比影迷一直津津樂道花屋小三郎的“大哥大嫂過年好,你是我的爺,我是你的兒。”顯然就是典型的對語言含義的誤讀,還有最富懸念的“我”是誰。

《鬼子來了》在法國獲獎,但影片在國內被視為“有問題”,原則上,姜文認同當時很多中國老百姓本性純良,不能正確地認識敵人,甚至還有些自大膨脹。馬大三向二脖子老媽借白麵,老太太稱一生行的端,走得正,連日本鬼子都高看她兩眼。

姜文反思,為什麼今天日本人會在國際上不承認歷史,不覺得當年對中國老百姓犯下種種暴行。只要看我們的抗戰影視劇就明白了,到處是“老少爺們打鬼子”,人人都是戰士。日本人會認為他們對付的不是普通平民,這就是對“語言”“身份”的解讀差異。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第二張臉:風塵浪子

《鬼子來了》導致姜文從2001起五年時間只能演戲,他從《綠茶》《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茉莉花開》到他自己的《太陽照常升起》,姜文飾演都是遊走在男女關係上的浪子。

“綠茶”其實有點像“紅玫瑰與白玫瑰”的當代版。當時腳踏“小燕子”的旋風,光芒萬丈的趙薇卻成為票房毒藥。其實不能全怪趙薇,姜文演的陳明亮同時接觸吳芳、朗朗兩個女生,姜文很投入地和兩個趙薇天南地北的瞎聊,但長時間處於懵逼狀態,只是刻意想要給劇情維繫一種“懸念”,《綠茶》當年顯得很小眾,也很失敗。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第二年,他演繹讓小女生心碎一生的作家才子,這就是徐靜蕾從小到大最愛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與姜文合作是徐靜蕾理想的結果,她覺得姜文就是那種能夠把少女迷得暈暈乎乎的成熟男人。可雖然不至於像一些傳言說的兩人因此交惡,由於姜文是一個高度細節控,大徐靜蕾整整一輪,可徐靜蕾也有自己的主張,兩人合作並不那麼夢幻。

姜文習慣展現故事和人物之間飽滿和張揚的勁道,想通過一些表演互動,能把這個極度散文化、充滿神經質的故事改得“接地氣”。徐靜蕾顯然更想尊重原著哀而不怨的韻味,僅僅是把故事改成東方背景。可能她不知道,其實東方早有山寨版。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有很長時間中國生活經歷的韓國作家朱耀燮,在戰爭結束後寫過一個短篇《真摯的愛情》。除了女人和男人接觸的幾次方式,以及女人的孩子和男人有過交集,與原著有些不同。整個書信體敘事,人物命運走向和結局都來自茨威格。但人物經歷牽扯中韓日三方的大時代環境,母子兩代與負心男人的衝突感覺更有震撼力,可能這才是姜文喜歡的味道。

片中姜文演的作家出現的場景,多數時候都以女主視角窺視的中景和遠景,尤其女主小時候的畫面特別明顯。長大以後才平等的與作家有短短的交往,尤其最後讀完信在房中若即若離、悵然若失的感覺,姜文塑造還是極其出色。

但不論《綠茶》還是《來信》,姜文始終對片中女人有“暈”的感覺,似乎終究形象上有點“被動”。同一年裡,與章子怡合作的《茉莉花開》,雖然純屬客串性質,但終於準確演繹出浪子“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感覺。

按習慣說法,姜文演的孟先生該算“反派”,欺騙了想要“逐夢演藝圈”的少女茉。 姜文雖然戲很少,但非常認真嚴苛。章子怡當時也算當紅了,她的習慣是不試戲,直接演,但遇到姜文立馬改了,片中確實演出了對偶像崇拜的小迷妹感覺。姜文把孟先生的神祕和狡黠拿捏的很好,加上章子怡略過的迷妹神態,整個段落效果非常好,襯托出孟先生心裡只有自己的浪子形象,害的一個女人一生從此改變。

第三張臉 :豪傑壯士

雖然浪子形象是姜文的一個側面,但總的來說,更對他口味的還是粗豪的男人,他更喜歡當英雄。顯然,張藝謀是姜文第一個知音,這就是一鳴驚人的《紅高粱》。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紅高粱結局只是一種第五代喜歡設計的儀式感

《紅高粱》並不是專門刻畫的英雄,片中我爺爺是大時代下被迫的抗爭。儘管前面姜文與土匪計春華的交集,體現了幾分江湖豪傑氣,但僅僅是點綴。最後對日本人的抗爭是某種儀式,但他挖掘到姜文的這一面。

2003年,真正讓姜文塑造成功豪傑形象的是《天地英雄》,導演是有深深西部情結的何平,而且姜文附帶還收穫了周韻。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周韻在片中雖然戲不算少,但全程臺詞非常少,還以小和尚形象出現。周韻生於1978年,小姜文足足十五歲,據說周韻與姜文都是中戲同一個老師張里仁帶出來的。

在中井貴一寫的《中國拍攝日記》裡,姜文的確給這個外人留下喜歡干涉創作的印象。他說,導演比姜文要年長几歲(何平比姜文長6歲),卻稱他“姜文老師”,而姜文則往往稱導演“何平”。可能因為人們對姜文做導演的評價較高,所以他在中國電影界裡的地位要高人一等吧!

姜文時不時會把自己的戲看過一遍後,下達指示再演一回。在中井貴一這樣講究的日本人眼裡,姜文既是越權,也是對導演的不尊重,感到很不可理解。

但另一方面看,何平讓姜文充分釋放了自己英雄豪傑氣,姜文塑造的李校尉確實是一個充滿中古時代的豪傑。李校尉因沙塵暴中的救命之恩,答應為駝隊護航,之後便以此為己任,即使捲入困境也從未離棄,重視承諾是豪俠本色;而李校尉之所以被通緝,是因為不肯殺婦孺百姓,這是古人重視的“仁”;李校尉的舊部們為了兄弟義氣拋棄安逸的生活和家庭,這是草莽的義氣。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何平過去的西部武士代表作《雙旗鎮刀客》中更強調孤獨感,但《天地英雄》顯然沾染不少姜文的氣質,雖然以李校尉和來棲“雙雄”架構,但李校尉還另有獨眼鷹等一班兄弟,與《讓子彈飛》顯然可以呼應。

《讓子彈飛》有姜文自己做主,也是他演繹草莽豪傑的頂點,實際上也是他釋放荷爾蒙的極致。雖然影片藝術上並沒有恢復到早期的驚豔,但從他塑造人物來說,張麻子的形象與葛優、周潤發碰撞的火花卻是中國電影難得一見的精彩,也是王述平影響他“鬥嘴”風格的一個巔峰。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當然對於這片的主題,網上有各種五花八門的跑題解讀。姜文自己導演的電影都充滿“荒誕”色彩,《讓子彈飛》《邪不壓正》作為比較有動作片類型的就更明顯。

就姜文對張麻子與黃四郎、湯師爺之間的鬥智鬥勇而言,他把人物的智慧、豪爽、義氣等方面都表現出來,而且有分寸。全片過火的地方主要是一些場面,不是人物,尤其並不在張麻子這個人物。

"

姜文,一個被普遍欣賞喜愛的男演員和導演,從25年前自編自導《陽光燦爛的日子》以來,不少影迷們對姜文充滿神話式的讚頌,恰恰也是這部作品的主題告誡過我們——人的記憶和語言充滿欺騙和自我欺騙。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從《陽光》開始,姜文就喜歡上文字,幾乎伴隨電影,他還喜歡上寫書。之後《太陽》《子彈》,當編劇、導演以後的姜文,除了創作電影之外,似乎他還製造“歷史”。隨著網絡的發達,江湖上不斷有一個被“製造”的姜文形象充斥坊間,真實的姜文早已逐漸遠離人們。

姜文帶給觀眾許多令人難忘的形象,從帝王到豪傑,從知識分子到草根青年,感覺跨度很大。但隨著網絡傳媒的發達,江湖上不斷有一個被“製造”的姜文形象被傳播,幾乎被定性為爺們、硬漢、男人、霸氣幾個乏味單調的字眼。

姜文自己曾說過,沒有純客觀的存在。大眾眼中的姜文都是各自的主觀印記,所以一堆粉絲瘋狂吹捧,姜文天生李白式狂傲啊,與身俱來的大院子弟習氣啊,東方痞子啊等等,都是一堆臆想的碎片。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姜文的特質無法同自身經歷割捨,唯有了解他的歷程和背景才能嘗試揭示一個接近事實的評價。那麼,就細數一下姜文銀幕30多年來塑造的形象,瞭解一下他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吧。

第一張面孔:草根人物

1986年,初出茅廬年僅23歲,姜文謝晉導演相中參加了《芙蓉鎮》。姜文結識了大他8歲的當紅女星劉曉慶。就像多年以後人們地調侃,姜文演秦書田和劉曉慶演胡玉音是在芙蓉鎮上來來回回掃四個月大街,掃出了一段感情。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片中 秦書田是一個知識分子身份,在全片160多分鐘的電影裡,前面時間戲份不多,偶爾說一兩句話,製造一點輕鬆,和胡玉音只有一些眼神交流。

年紀輕輕的姜文能被謝晉選中,對秦書田的演繹和之前《末代皇后》中生活在日本人挾制威脅下的溥儀有點相似,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態度。

片中夜裡進行四清大會,秦書田被李國香叫上臺,李國香指著秦書田說:“這個就是芙蓉鎮鼎鼎大名的秦癲子”,秦書田謙恭彎腰說:“是是是”,惹得全場鬨堂大笑。

秦書田就是戴著“面具”在生活,說白了也是在演戲,僥倖在芙蓉鎮能夠安穩生存下去,通過自嘲和戲謔避免自己受到迫害。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雖然秦書田在芙蓉鎮活得很卑微,但全片很多主觀寓意都通過秦書田在傳遞表達,他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去宣洩自己的情緒,他說自己“有時候是鬼,有時候是人”,是在說明自己的生活狀態;而他說“天一亮,鬼,就出不來了!”,表明他對社會的前景依然有著希望和寄託。

秦書田和胡玉音掃大街,會一邊揮舞掃把,一邊邊跳舞;看到王秋赦和李國香偷情,會在窗下丟牛糞……這種有些苦中作樂的小人物形象,很多年以後還影響到柳雲龍的《風箏》……

姜文被另一個謝導念茲在茲,這就是第四代的謝飛。

《本命年》一開始,李慧泉揹著包袱穿過北京大街小巷,繞來繞去終於回到衚衕裡的家,已經寓意這是一段“曲折”的道路。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本命年結局讓人感慨唏噓

片中李慧泉的房間貼著蘭博的海報,他不論在街上游蕩還是擺小攤討生活,衣著氣質也有些模仿硬漢,穿上黑背心牛仔褲戴上墨鏡叼著香菸吞雲吐霧,時不時露出一股狠勁和霸道,可李慧泉在偌大的北京城找不到屬於自己的“戰場”。

片中最經典的話出自李慧泉的“好基友”樑天——“你說,上班吧,沒勁! 不上班吧,也沒勁! 你說,搞對象吧,沒勁! 這不搞對象吧,也沒勁! 你說這怎麼什麼事兒他媽都沒勁?”這一批年輕人的精神世界已經深深透著“虛無主義”。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樑天在本命年貢獻的金句

不管是謝飛導演的意圖,還是姜文自己的設計,對李慧泉的演繹大體是向羅伯特·德尼羅在《出租車司機》中特拉維斯的形象借鑑的。後來《本命年》在德國獲獎,當時外國記者提到影片表演很有羅伯特·德尼羅和馬龍·白蘭度的影子,姜文卻搖頭否定表示沒看過他們的片。

與張藝謀合作《有話好好說》時,姜文正意氣風發,趙小帥這個小書販子顯得非常輕鬆,雖然說話不利索,但頭腦簡單中透著算計。與李保田的文化人張秋生形成反差,表面上張秋生為自己的手提電腦賠償奔走推動劇情,趙小帥顯得躲躲閃閃,撲在和安紅的感情糾葛裡,實際他是一種將計就計的態勢,尋機準備向情敵復仇。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有話好好說》一般人可能都聚焦張藝謀遇到張偉平,實際姜文遇到編劇王述平,不亞於二張的效果,姜文從此深深迷戀上“鬥嘴”的惡趣。王述平的語言風格從《鬼子來了》一直牢牢影響姜文此後所有導演作品。

據說《鬼子來了》是他和王學圻等人吃飯,姜文繪聲繪色地講了40多分鐘,王學圻等一桌人異口同聲都表示——你就該拍這個,這個故事就是尤鳳偉的《生存》。

尤鳳偉,若論知名度,很難入得了“你所知道的中國十大當代作家”類似榜單,姜文要反思那一場戰爭,《生存》的故事與姜文的思路比較契合,故事的核心就是關於對“語言”種種誤讀製造的喜劇奇觀。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好比影迷一直津津樂道花屋小三郎的“大哥大嫂過年好,你是我的爺,我是你的兒。”顯然就是典型的對語言含義的誤讀,還有最富懸念的“我”是誰。

《鬼子來了》在法國獲獎,但影片在國內被視為“有問題”,原則上,姜文認同當時很多中國老百姓本性純良,不能正確地認識敵人,甚至還有些自大膨脹。馬大三向二脖子老媽借白麵,老太太稱一生行的端,走得正,連日本鬼子都高看她兩眼。

姜文反思,為什麼今天日本人會在國際上不承認歷史,不覺得當年對中國老百姓犯下種種暴行。只要看我們的抗戰影視劇就明白了,到處是“老少爺們打鬼子”,人人都是戰士。日本人會認為他們對付的不是普通平民,這就是對“語言”“身份”的解讀差異。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第二張臉:風塵浪子

《鬼子來了》導致姜文從2001起五年時間只能演戲,他從《綠茶》《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茉莉花開》到他自己的《太陽照常升起》,姜文飾演都是遊走在男女關係上的浪子。

“綠茶”其實有點像“紅玫瑰與白玫瑰”的當代版。當時腳踏“小燕子”的旋風,光芒萬丈的趙薇卻成為票房毒藥。其實不能全怪趙薇,姜文演的陳明亮同時接觸吳芳、朗朗兩個女生,姜文很投入地和兩個趙薇天南地北的瞎聊,但長時間處於懵逼狀態,只是刻意想要給劇情維繫一種“懸念”,《綠茶》當年顯得很小眾,也很失敗。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第二年,他演繹讓小女生心碎一生的作家才子,這就是徐靜蕾從小到大最愛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與姜文合作是徐靜蕾理想的結果,她覺得姜文就是那種能夠把少女迷得暈暈乎乎的成熟男人。可雖然不至於像一些傳言說的兩人因此交惡,由於姜文是一個高度細節控,大徐靜蕾整整一輪,可徐靜蕾也有自己的主張,兩人合作並不那麼夢幻。

姜文習慣展現故事和人物之間飽滿和張揚的勁道,想通過一些表演互動,能把這個極度散文化、充滿神經質的故事改得“接地氣”。徐靜蕾顯然更想尊重原著哀而不怨的韻味,僅僅是把故事改成東方背景。可能她不知道,其實東方早有山寨版。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有很長時間中國生活經歷的韓國作家朱耀燮,在戰爭結束後寫過一個短篇《真摯的愛情》。除了女人和男人接觸的幾次方式,以及女人的孩子和男人有過交集,與原著有些不同。整個書信體敘事,人物命運走向和結局都來自茨威格。但人物經歷牽扯中韓日三方的大時代環境,母子兩代與負心男人的衝突感覺更有震撼力,可能這才是姜文喜歡的味道。

片中姜文演的作家出現的場景,多數時候都以女主視角窺視的中景和遠景,尤其女主小時候的畫面特別明顯。長大以後才平等的與作家有短短的交往,尤其最後讀完信在房中若即若離、悵然若失的感覺,姜文塑造還是極其出色。

但不論《綠茶》還是《來信》,姜文始終對片中女人有“暈”的感覺,似乎終究形象上有點“被動”。同一年裡,與章子怡合作的《茉莉花開》,雖然純屬客串性質,但終於準確演繹出浪子“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感覺。

按習慣說法,姜文演的孟先生該算“反派”,欺騙了想要“逐夢演藝圈”的少女茉。 姜文雖然戲很少,但非常認真嚴苛。章子怡當時也算當紅了,她的習慣是不試戲,直接演,但遇到姜文立馬改了,片中確實演出了對偶像崇拜的小迷妹感覺。姜文把孟先生的神祕和狡黠拿捏的很好,加上章子怡略過的迷妹神態,整個段落效果非常好,襯托出孟先生心裡只有自己的浪子形象,害的一個女人一生從此改變。

第三張臉 :豪傑壯士

雖然浪子形象是姜文的一個側面,但總的來說,更對他口味的還是粗豪的男人,他更喜歡當英雄。顯然,張藝謀是姜文第一個知音,這就是一鳴驚人的《紅高粱》。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紅高粱結局只是一種第五代喜歡設計的儀式感

《紅高粱》並不是專門刻畫的英雄,片中我爺爺是大時代下被迫的抗爭。儘管前面姜文與土匪計春華的交集,體現了幾分江湖豪傑氣,但僅僅是點綴。最後對日本人的抗爭是某種儀式,但他挖掘到姜文的這一面。

2003年,真正讓姜文塑造成功豪傑形象的是《天地英雄》,導演是有深深西部情結的何平,而且姜文附帶還收穫了周韻。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周韻在片中雖然戲不算少,但全程臺詞非常少,還以小和尚形象出現。周韻生於1978年,小姜文足足十五歲,據說周韻與姜文都是中戲同一個老師張里仁帶出來的。

在中井貴一寫的《中國拍攝日記》裡,姜文的確給這個外人留下喜歡干涉創作的印象。他說,導演比姜文要年長几歲(何平比姜文長6歲),卻稱他“姜文老師”,而姜文則往往稱導演“何平”。可能因為人們對姜文做導演的評價較高,所以他在中國電影界裡的地位要高人一等吧!

姜文時不時會把自己的戲看過一遍後,下達指示再演一回。在中井貴一這樣講究的日本人眼裡,姜文既是越權,也是對導演的不尊重,感到很不可理解。

但另一方面看,何平讓姜文充分釋放了自己英雄豪傑氣,姜文塑造的李校尉確實是一個充滿中古時代的豪傑。李校尉因沙塵暴中的救命之恩,答應為駝隊護航,之後便以此為己任,即使捲入困境也從未離棄,重視承諾是豪俠本色;而李校尉之所以被通緝,是因為不肯殺婦孺百姓,這是古人重視的“仁”;李校尉的舊部們為了兄弟義氣拋棄安逸的生活和家庭,這是草莽的義氣。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何平過去的西部武士代表作《雙旗鎮刀客》中更強調孤獨感,但《天地英雄》顯然沾染不少姜文的氣質,雖然以李校尉和來棲“雙雄”架構,但李校尉還另有獨眼鷹等一班兄弟,與《讓子彈飛》顯然可以呼應。

《讓子彈飛》有姜文自己做主,也是他演繹草莽豪傑的頂點,實際上也是他釋放荷爾蒙的極致。雖然影片藝術上並沒有恢復到早期的驚豔,但從他塑造人物來說,張麻子的形象與葛優、周潤發碰撞的火花卻是中國電影難得一見的精彩,也是王述平影響他“鬥嘴”風格的一個巔峰。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當然對於這片的主題,網上有各種五花八門的跑題解讀。姜文自己導演的電影都充滿“荒誕”色彩,《讓子彈飛》《邪不壓正》作為比較有動作片類型的就更明顯。

就姜文對張麻子與黃四郎、湯師爺之間的鬥智鬥勇而言,他把人物的智慧、豪爽、義氣等方面都表現出來,而且有分寸。全片過火的地方主要是一些場面,不是人物,尤其並不在張麻子這個人物。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再聯繫去年《邪不壓正》,姜文演藍青峰雖然戲份不如以前的那些主角,卻是推動彭于晏飾演李天然命運的推手,還是一個謀劃佈局的豪傑形象。

第四張臉:帝王名人

很多人都會認為,姜文生平最重要的伯樂應該是選他演出《芙蓉鎮》的謝晉導演,其實,第一個發掘姜文表演天賦的是長影廠的陳家林,給了姜文第一個電影角色《末代皇后》中的溥儀形象,與當時挺紅的女星潘虹合作。

無獨有偶,當時來中國的意大利大導演貝爾納託·貝特魯奇正在紫禁城拍攝“末代皇帝”。雖然那個時候的姜文可能並沒有萌發帝王氣和豪傑氣,因為歷史上的溥儀是一個極度可憐的末代皇帝。

片中大部分是偽滿洲國時期,姜文對溥儀的詮釋是一個既感無奈,又苦中作樂的“紈絝子弟”形象,他是一個日本人手中的傀儡,比較青澀的姜文演溥儀這種角色多少還比較符號化。從吃菜、簽名需聽鋼琴音樂等系列細節行為表現出了溥儀對於他國提供的錢權的留戀,以至於一直都在想要反抗和任人擺佈間掙扎。

"

姜文,一個被普遍欣賞喜愛的男演員和導演,從25年前自編自導《陽光燦爛的日子》以來,不少影迷們對姜文充滿神話式的讚頌,恰恰也是這部作品的主題告誡過我們——人的記憶和語言充滿欺騙和自我欺騙。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從《陽光》開始,姜文就喜歡上文字,幾乎伴隨電影,他還喜歡上寫書。之後《太陽》《子彈》,當編劇、導演以後的姜文,除了創作電影之外,似乎他還製造“歷史”。隨著網絡的發達,江湖上不斷有一個被“製造”的姜文形象充斥坊間,真實的姜文早已逐漸遠離人們。

姜文帶給觀眾許多令人難忘的形象,從帝王到豪傑,從知識分子到草根青年,感覺跨度很大。但隨著網絡傳媒的發達,江湖上不斷有一個被“製造”的姜文形象被傳播,幾乎被定性為爺們、硬漢、男人、霸氣幾個乏味單調的字眼。

姜文自己曾說過,沒有純客觀的存在。大眾眼中的姜文都是各自的主觀印記,所以一堆粉絲瘋狂吹捧,姜文天生李白式狂傲啊,與身俱來的大院子弟習氣啊,東方痞子啊等等,都是一堆臆想的碎片。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姜文的特質無法同自身經歷割捨,唯有了解他的歷程和背景才能嘗試揭示一個接近事實的評價。那麼,就細數一下姜文銀幕30多年來塑造的形象,瞭解一下他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吧。

第一張面孔:草根人物

1986年,初出茅廬年僅23歲,姜文謝晉導演相中參加了《芙蓉鎮》。姜文結識了大他8歲的當紅女星劉曉慶。就像多年以後人們地調侃,姜文演秦書田和劉曉慶演胡玉音是在芙蓉鎮上來來回回掃四個月大街,掃出了一段感情。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片中 秦書田是一個知識分子身份,在全片160多分鐘的電影裡,前面時間戲份不多,偶爾說一兩句話,製造一點輕鬆,和胡玉音只有一些眼神交流。

年紀輕輕的姜文能被謝晉選中,對秦書田的演繹和之前《末代皇后》中生活在日本人挾制威脅下的溥儀有點相似,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態度。

片中夜裡進行四清大會,秦書田被李國香叫上臺,李國香指著秦書田說:“這個就是芙蓉鎮鼎鼎大名的秦癲子”,秦書田謙恭彎腰說:“是是是”,惹得全場鬨堂大笑。

秦書田就是戴著“面具”在生活,說白了也是在演戲,僥倖在芙蓉鎮能夠安穩生存下去,通過自嘲和戲謔避免自己受到迫害。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雖然秦書田在芙蓉鎮活得很卑微,但全片很多主觀寓意都通過秦書田在傳遞表達,他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去宣洩自己的情緒,他說自己“有時候是鬼,有時候是人”,是在說明自己的生活狀態;而他說“天一亮,鬼,就出不來了!”,表明他對社會的前景依然有著希望和寄託。

秦書田和胡玉音掃大街,會一邊揮舞掃把,一邊邊跳舞;看到王秋赦和李國香偷情,會在窗下丟牛糞……這種有些苦中作樂的小人物形象,很多年以後還影響到柳雲龍的《風箏》……

姜文被另一個謝導念茲在茲,這就是第四代的謝飛。

《本命年》一開始,李慧泉揹著包袱穿過北京大街小巷,繞來繞去終於回到衚衕裡的家,已經寓意這是一段“曲折”的道路。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本命年結局讓人感慨唏噓

片中李慧泉的房間貼著蘭博的海報,他不論在街上游蕩還是擺小攤討生活,衣著氣質也有些模仿硬漢,穿上黑背心牛仔褲戴上墨鏡叼著香菸吞雲吐霧,時不時露出一股狠勁和霸道,可李慧泉在偌大的北京城找不到屬於自己的“戰場”。

片中最經典的話出自李慧泉的“好基友”樑天——“你說,上班吧,沒勁! 不上班吧,也沒勁! 你說,搞對象吧,沒勁! 這不搞對象吧,也沒勁! 你說這怎麼什麼事兒他媽都沒勁?”這一批年輕人的精神世界已經深深透著“虛無主義”。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樑天在本命年貢獻的金句

不管是謝飛導演的意圖,還是姜文自己的設計,對李慧泉的演繹大體是向羅伯特·德尼羅在《出租車司機》中特拉維斯的形象借鑑的。後來《本命年》在德國獲獎,當時外國記者提到影片表演很有羅伯特·德尼羅和馬龍·白蘭度的影子,姜文卻搖頭否定表示沒看過他們的片。

與張藝謀合作《有話好好說》時,姜文正意氣風發,趙小帥這個小書販子顯得非常輕鬆,雖然說話不利索,但頭腦簡單中透著算計。與李保田的文化人張秋生形成反差,表面上張秋生為自己的手提電腦賠償奔走推動劇情,趙小帥顯得躲躲閃閃,撲在和安紅的感情糾葛裡,實際他是一種將計就計的態勢,尋機準備向情敵復仇。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有話好好說》一般人可能都聚焦張藝謀遇到張偉平,實際姜文遇到編劇王述平,不亞於二張的效果,姜文從此深深迷戀上“鬥嘴”的惡趣。王述平的語言風格從《鬼子來了》一直牢牢影響姜文此後所有導演作品。

據說《鬼子來了》是他和王學圻等人吃飯,姜文繪聲繪色地講了40多分鐘,王學圻等一桌人異口同聲都表示——你就該拍這個,這個故事就是尤鳳偉的《生存》。

尤鳳偉,若論知名度,很難入得了“你所知道的中國十大當代作家”類似榜單,姜文要反思那一場戰爭,《生存》的故事與姜文的思路比較契合,故事的核心就是關於對“語言”種種誤讀製造的喜劇奇觀。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好比影迷一直津津樂道花屋小三郎的“大哥大嫂過年好,你是我的爺,我是你的兒。”顯然就是典型的對語言含義的誤讀,還有最富懸念的“我”是誰。

《鬼子來了》在法國獲獎,但影片在國內被視為“有問題”,原則上,姜文認同當時很多中國老百姓本性純良,不能正確地認識敵人,甚至還有些自大膨脹。馬大三向二脖子老媽借白麵,老太太稱一生行的端,走得正,連日本鬼子都高看她兩眼。

姜文反思,為什麼今天日本人會在國際上不承認歷史,不覺得當年對中國老百姓犯下種種暴行。只要看我們的抗戰影視劇就明白了,到處是“老少爺們打鬼子”,人人都是戰士。日本人會認為他們對付的不是普通平民,這就是對“語言”“身份”的解讀差異。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第二張臉:風塵浪子

《鬼子來了》導致姜文從2001起五年時間只能演戲,他從《綠茶》《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茉莉花開》到他自己的《太陽照常升起》,姜文飾演都是遊走在男女關係上的浪子。

“綠茶”其實有點像“紅玫瑰與白玫瑰”的當代版。當時腳踏“小燕子”的旋風,光芒萬丈的趙薇卻成為票房毒藥。其實不能全怪趙薇,姜文演的陳明亮同時接觸吳芳、朗朗兩個女生,姜文很投入地和兩個趙薇天南地北的瞎聊,但長時間處於懵逼狀態,只是刻意想要給劇情維繫一種“懸念”,《綠茶》當年顯得很小眾,也很失敗。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第二年,他演繹讓小女生心碎一生的作家才子,這就是徐靜蕾從小到大最愛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與姜文合作是徐靜蕾理想的結果,她覺得姜文就是那種能夠把少女迷得暈暈乎乎的成熟男人。可雖然不至於像一些傳言說的兩人因此交惡,由於姜文是一個高度細節控,大徐靜蕾整整一輪,可徐靜蕾也有自己的主張,兩人合作並不那麼夢幻。

姜文習慣展現故事和人物之間飽滿和張揚的勁道,想通過一些表演互動,能把這個極度散文化、充滿神經質的故事改得“接地氣”。徐靜蕾顯然更想尊重原著哀而不怨的韻味,僅僅是把故事改成東方背景。可能她不知道,其實東方早有山寨版。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有很長時間中國生活經歷的韓國作家朱耀燮,在戰爭結束後寫過一個短篇《真摯的愛情》。除了女人和男人接觸的幾次方式,以及女人的孩子和男人有過交集,與原著有些不同。整個書信體敘事,人物命運走向和結局都來自茨威格。但人物經歷牽扯中韓日三方的大時代環境,母子兩代與負心男人的衝突感覺更有震撼力,可能這才是姜文喜歡的味道。

片中姜文演的作家出現的場景,多數時候都以女主視角窺視的中景和遠景,尤其女主小時候的畫面特別明顯。長大以後才平等的與作家有短短的交往,尤其最後讀完信在房中若即若離、悵然若失的感覺,姜文塑造還是極其出色。

但不論《綠茶》還是《來信》,姜文始終對片中女人有“暈”的感覺,似乎終究形象上有點“被動”。同一年裡,與章子怡合作的《茉莉花開》,雖然純屬客串性質,但終於準確演繹出浪子“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感覺。

按習慣說法,姜文演的孟先生該算“反派”,欺騙了想要“逐夢演藝圈”的少女茉。 姜文雖然戲很少,但非常認真嚴苛。章子怡當時也算當紅了,她的習慣是不試戲,直接演,但遇到姜文立馬改了,片中確實演出了對偶像崇拜的小迷妹感覺。姜文把孟先生的神祕和狡黠拿捏的很好,加上章子怡略過的迷妹神態,整個段落效果非常好,襯托出孟先生心裡只有自己的浪子形象,害的一個女人一生從此改變。

第三張臉 :豪傑壯士

雖然浪子形象是姜文的一個側面,但總的來說,更對他口味的還是粗豪的男人,他更喜歡當英雄。顯然,張藝謀是姜文第一個知音,這就是一鳴驚人的《紅高粱》。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紅高粱結局只是一種第五代喜歡設計的儀式感

《紅高粱》並不是專門刻畫的英雄,片中我爺爺是大時代下被迫的抗爭。儘管前面姜文與土匪計春華的交集,體現了幾分江湖豪傑氣,但僅僅是點綴。最後對日本人的抗爭是某種儀式,但他挖掘到姜文的這一面。

2003年,真正讓姜文塑造成功豪傑形象的是《天地英雄》,導演是有深深西部情結的何平,而且姜文附帶還收穫了周韻。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周韻在片中雖然戲不算少,但全程臺詞非常少,還以小和尚形象出現。周韻生於1978年,小姜文足足十五歲,據說周韻與姜文都是中戲同一個老師張里仁帶出來的。

在中井貴一寫的《中國拍攝日記》裡,姜文的確給這個外人留下喜歡干涉創作的印象。他說,導演比姜文要年長几歲(何平比姜文長6歲),卻稱他“姜文老師”,而姜文則往往稱導演“何平”。可能因為人們對姜文做導演的評價較高,所以他在中國電影界裡的地位要高人一等吧!

姜文時不時會把自己的戲看過一遍後,下達指示再演一回。在中井貴一這樣講究的日本人眼裡,姜文既是越權,也是對導演的不尊重,感到很不可理解。

但另一方面看,何平讓姜文充分釋放了自己英雄豪傑氣,姜文塑造的李校尉確實是一個充滿中古時代的豪傑。李校尉因沙塵暴中的救命之恩,答應為駝隊護航,之後便以此為己任,即使捲入困境也從未離棄,重視承諾是豪俠本色;而李校尉之所以被通緝,是因為不肯殺婦孺百姓,這是古人重視的“仁”;李校尉的舊部們為了兄弟義氣拋棄安逸的生活和家庭,這是草莽的義氣。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何平過去的西部武士代表作《雙旗鎮刀客》中更強調孤獨感,但《天地英雄》顯然沾染不少姜文的氣質,雖然以李校尉和來棲“雙雄”架構,但李校尉還另有獨眼鷹等一班兄弟,與《讓子彈飛》顯然可以呼應。

《讓子彈飛》有姜文自己做主,也是他演繹草莽豪傑的頂點,實際上也是他釋放荷爾蒙的極致。雖然影片藝術上並沒有恢復到早期的驚豔,但從他塑造人物來說,張麻子的形象與葛優、周潤發碰撞的火花卻是中國電影難得一見的精彩,也是王述平影響他“鬥嘴”風格的一個巔峰。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當然對於這片的主題,網上有各種五花八門的跑題解讀。姜文自己導演的電影都充滿“荒誕”色彩,《讓子彈飛》《邪不壓正》作為比較有動作片類型的就更明顯。

就姜文對張麻子與黃四郎、湯師爺之間的鬥智鬥勇而言,他把人物的智慧、豪爽、義氣等方面都表現出來,而且有分寸。全片過火的地方主要是一些場面,不是人物,尤其並不在張麻子這個人物。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再聯繫去年《邪不壓正》,姜文演藍青峰雖然戲份不如以前的那些主角,卻是推動彭于晏飾演李天然命運的推手,還是一個謀劃佈局的豪傑形象。

第四張臉:帝王名人

很多人都會認為,姜文生平最重要的伯樂應該是選他演出《芙蓉鎮》的謝晉導演,其實,第一個發掘姜文表演天賦的是長影廠的陳家林,給了姜文第一個電影角色《末代皇后》中的溥儀形象,與當時挺紅的女星潘虹合作。

無獨有偶,當時來中國的意大利大導演貝爾納託·貝特魯奇正在紫禁城拍攝“末代皇帝”。雖然那個時候的姜文可能並沒有萌發帝王氣和豪傑氣,因為歷史上的溥儀是一個極度可憐的末代皇帝。

片中大部分是偽滿洲國時期,姜文對溥儀的詮釋是一個既感無奈,又苦中作樂的“紈絝子弟”形象,他是一個日本人手中的傀儡,比較青澀的姜文演溥儀這種角色多少還比較符號化。從吃菜、簽名需聽鋼琴音樂等系列細節行為表現出了溥儀對於他國提供的錢權的留戀,以至於一直都在想要反抗和任人擺佈間掙扎。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1990年,歷來被視為男性荷爾蒙爆棚的姜文,被田壯壯導演萌發奇想,請去演太監。這也是最後一次與劉曉慶合作,兩人搭檔飾演慈禧和身邊李蓮英。

姜文說著一口河北口音,對這種人物的拿捏算是張弛有度,首先就是姜文的聲音魅力,塑造一個人物前提是語言聲調,姜文對李蓮英的處理是到位的,變化了自己聲音特點,要符合太監的身份和語氣,還要符合人物背景。

其次行為也能刻畫人物的心理。一開始不久,他曾經伺候光緒帝與妃子睡覺,皇帝與女人在床榻嬉笑打鬧,而李蓮英在不遠處得像一根杆子一件傢俱一樣立著,不敢驚擾,但又不能離開,很尷尬,其實又體現了身份的卑微。

另一幕是李蓮英為了彌補心理平衡,也娶了一個女人在家。晚上也想在自己家裡當一回主人,讓女人也服侍自己,可最終他不是真正的男人,被觸碰忌諱,很狂躁的打那個女人。可一轉眼又很悲情和女人一起哭,姜文把李蓮英複雜的內心世界演繹的極有層次。

"

姜文,一個被普遍欣賞喜愛的男演員和導演,從25年前自編自導《陽光燦爛的日子》以來,不少影迷們對姜文充滿神話式的讚頌,恰恰也是這部作品的主題告誡過我們——人的記憶和語言充滿欺騙和自我欺騙。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從《陽光》開始,姜文就喜歡上文字,幾乎伴隨電影,他還喜歡上寫書。之後《太陽》《子彈》,當編劇、導演以後的姜文,除了創作電影之外,似乎他還製造“歷史”。隨著網絡的發達,江湖上不斷有一個被“製造”的姜文形象充斥坊間,真實的姜文早已逐漸遠離人們。

姜文帶給觀眾許多令人難忘的形象,從帝王到豪傑,從知識分子到草根青年,感覺跨度很大。但隨著網絡傳媒的發達,江湖上不斷有一個被“製造”的姜文形象被傳播,幾乎被定性為爺們、硬漢、男人、霸氣幾個乏味單調的字眼。

姜文自己曾說過,沒有純客觀的存在。大眾眼中的姜文都是各自的主觀印記,所以一堆粉絲瘋狂吹捧,姜文天生李白式狂傲啊,與身俱來的大院子弟習氣啊,東方痞子啊等等,都是一堆臆想的碎片。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姜文的特質無法同自身經歷割捨,唯有了解他的歷程和背景才能嘗試揭示一個接近事實的評價。那麼,就細數一下姜文銀幕30多年來塑造的形象,瞭解一下他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吧。

第一張面孔:草根人物

1986年,初出茅廬年僅23歲,姜文謝晉導演相中參加了《芙蓉鎮》。姜文結識了大他8歲的當紅女星劉曉慶。就像多年以後人們地調侃,姜文演秦書田和劉曉慶演胡玉音是在芙蓉鎮上來來回回掃四個月大街,掃出了一段感情。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片中 秦書田是一個知識分子身份,在全片160多分鐘的電影裡,前面時間戲份不多,偶爾說一兩句話,製造一點輕鬆,和胡玉音只有一些眼神交流。

年紀輕輕的姜文能被謝晉選中,對秦書田的演繹和之前《末代皇后》中生活在日本人挾制威脅下的溥儀有點相似,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態度。

片中夜裡進行四清大會,秦書田被李國香叫上臺,李國香指著秦書田說:“這個就是芙蓉鎮鼎鼎大名的秦癲子”,秦書田謙恭彎腰說:“是是是”,惹得全場鬨堂大笑。

秦書田就是戴著“面具”在生活,說白了也是在演戲,僥倖在芙蓉鎮能夠安穩生存下去,通過自嘲和戲謔避免自己受到迫害。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雖然秦書田在芙蓉鎮活得很卑微,但全片很多主觀寓意都通過秦書田在傳遞表達,他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去宣洩自己的情緒,他說自己“有時候是鬼,有時候是人”,是在說明自己的生活狀態;而他說“天一亮,鬼,就出不來了!”,表明他對社會的前景依然有著希望和寄託。

秦書田和胡玉音掃大街,會一邊揮舞掃把,一邊邊跳舞;看到王秋赦和李國香偷情,會在窗下丟牛糞……這種有些苦中作樂的小人物形象,很多年以後還影響到柳雲龍的《風箏》……

姜文被另一個謝導念茲在茲,這就是第四代的謝飛。

《本命年》一開始,李慧泉揹著包袱穿過北京大街小巷,繞來繞去終於回到衚衕裡的家,已經寓意這是一段“曲折”的道路。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本命年結局讓人感慨唏噓

片中李慧泉的房間貼著蘭博的海報,他不論在街上游蕩還是擺小攤討生活,衣著氣質也有些模仿硬漢,穿上黑背心牛仔褲戴上墨鏡叼著香菸吞雲吐霧,時不時露出一股狠勁和霸道,可李慧泉在偌大的北京城找不到屬於自己的“戰場”。

片中最經典的話出自李慧泉的“好基友”樑天——“你說,上班吧,沒勁! 不上班吧,也沒勁! 你說,搞對象吧,沒勁! 這不搞對象吧,也沒勁! 你說這怎麼什麼事兒他媽都沒勁?”這一批年輕人的精神世界已經深深透著“虛無主義”。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樑天在本命年貢獻的金句

不管是謝飛導演的意圖,還是姜文自己的設計,對李慧泉的演繹大體是向羅伯特·德尼羅在《出租車司機》中特拉維斯的形象借鑑的。後來《本命年》在德國獲獎,當時外國記者提到影片表演很有羅伯特·德尼羅和馬龍·白蘭度的影子,姜文卻搖頭否定表示沒看過他們的片。

與張藝謀合作《有話好好說》時,姜文正意氣風發,趙小帥這個小書販子顯得非常輕鬆,雖然說話不利索,但頭腦簡單中透著算計。與李保田的文化人張秋生形成反差,表面上張秋生為自己的手提電腦賠償奔走推動劇情,趙小帥顯得躲躲閃閃,撲在和安紅的感情糾葛裡,實際他是一種將計就計的態勢,尋機準備向情敵復仇。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有話好好說》一般人可能都聚焦張藝謀遇到張偉平,實際姜文遇到編劇王述平,不亞於二張的效果,姜文從此深深迷戀上“鬥嘴”的惡趣。王述平的語言風格從《鬼子來了》一直牢牢影響姜文此後所有導演作品。

據說《鬼子來了》是他和王學圻等人吃飯,姜文繪聲繪色地講了40多分鐘,王學圻等一桌人異口同聲都表示——你就該拍這個,這個故事就是尤鳳偉的《生存》。

尤鳳偉,若論知名度,很難入得了“你所知道的中國十大當代作家”類似榜單,姜文要反思那一場戰爭,《生存》的故事與姜文的思路比較契合,故事的核心就是關於對“語言”種種誤讀製造的喜劇奇觀。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好比影迷一直津津樂道花屋小三郎的“大哥大嫂過年好,你是我的爺,我是你的兒。”顯然就是典型的對語言含義的誤讀,還有最富懸念的“我”是誰。

《鬼子來了》在法國獲獎,但影片在國內被視為“有問題”,原則上,姜文認同當時很多中國老百姓本性純良,不能正確地認識敵人,甚至還有些自大膨脹。馬大三向二脖子老媽借白麵,老太太稱一生行的端,走得正,連日本鬼子都高看她兩眼。

姜文反思,為什麼今天日本人會在國際上不承認歷史,不覺得當年對中國老百姓犯下種種暴行。只要看我們的抗戰影視劇就明白了,到處是“老少爺們打鬼子”,人人都是戰士。日本人會認為他們對付的不是普通平民,這就是對“語言”“身份”的解讀差異。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第二張臉:風塵浪子

《鬼子來了》導致姜文從2001起五年時間只能演戲,他從《綠茶》《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茉莉花開》到他自己的《太陽照常升起》,姜文飾演都是遊走在男女關係上的浪子。

“綠茶”其實有點像“紅玫瑰與白玫瑰”的當代版。當時腳踏“小燕子”的旋風,光芒萬丈的趙薇卻成為票房毒藥。其實不能全怪趙薇,姜文演的陳明亮同時接觸吳芳、朗朗兩個女生,姜文很投入地和兩個趙薇天南地北的瞎聊,但長時間處於懵逼狀態,只是刻意想要給劇情維繫一種“懸念”,《綠茶》當年顯得很小眾,也很失敗。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第二年,他演繹讓小女生心碎一生的作家才子,這就是徐靜蕾從小到大最愛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與姜文合作是徐靜蕾理想的結果,她覺得姜文就是那種能夠把少女迷得暈暈乎乎的成熟男人。可雖然不至於像一些傳言說的兩人因此交惡,由於姜文是一個高度細節控,大徐靜蕾整整一輪,可徐靜蕾也有自己的主張,兩人合作並不那麼夢幻。

姜文習慣展現故事和人物之間飽滿和張揚的勁道,想通過一些表演互動,能把這個極度散文化、充滿神經質的故事改得“接地氣”。徐靜蕾顯然更想尊重原著哀而不怨的韻味,僅僅是把故事改成東方背景。可能她不知道,其實東方早有山寨版。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有很長時間中國生活經歷的韓國作家朱耀燮,在戰爭結束後寫過一個短篇《真摯的愛情》。除了女人和男人接觸的幾次方式,以及女人的孩子和男人有過交集,與原著有些不同。整個書信體敘事,人物命運走向和結局都來自茨威格。但人物經歷牽扯中韓日三方的大時代環境,母子兩代與負心男人的衝突感覺更有震撼力,可能這才是姜文喜歡的味道。

片中姜文演的作家出現的場景,多數時候都以女主視角窺視的中景和遠景,尤其女主小時候的畫面特別明顯。長大以後才平等的與作家有短短的交往,尤其最後讀完信在房中若即若離、悵然若失的感覺,姜文塑造還是極其出色。

但不論《綠茶》還是《來信》,姜文始終對片中女人有“暈”的感覺,似乎終究形象上有點“被動”。同一年裡,與章子怡合作的《茉莉花開》,雖然純屬客串性質,但終於準確演繹出浪子“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感覺。

按習慣說法,姜文演的孟先生該算“反派”,欺騙了想要“逐夢演藝圈”的少女茉。 姜文雖然戲很少,但非常認真嚴苛。章子怡當時也算當紅了,她的習慣是不試戲,直接演,但遇到姜文立馬改了,片中確實演出了對偶像崇拜的小迷妹感覺。姜文把孟先生的神祕和狡黠拿捏的很好,加上章子怡略過的迷妹神態,整個段落效果非常好,襯托出孟先生心裡只有自己的浪子形象,害的一個女人一生從此改變。

第三張臉 :豪傑壯士

雖然浪子形象是姜文的一個側面,但總的來說,更對他口味的還是粗豪的男人,他更喜歡當英雄。顯然,張藝謀是姜文第一個知音,這就是一鳴驚人的《紅高粱》。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紅高粱結局只是一種第五代喜歡設計的儀式感

《紅高粱》並不是專門刻畫的英雄,片中我爺爺是大時代下被迫的抗爭。儘管前面姜文與土匪計春華的交集,體現了幾分江湖豪傑氣,但僅僅是點綴。最後對日本人的抗爭是某種儀式,但他挖掘到姜文的這一面。

2003年,真正讓姜文塑造成功豪傑形象的是《天地英雄》,導演是有深深西部情結的何平,而且姜文附帶還收穫了周韻。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周韻在片中雖然戲不算少,但全程臺詞非常少,還以小和尚形象出現。周韻生於1978年,小姜文足足十五歲,據說周韻與姜文都是中戲同一個老師張里仁帶出來的。

在中井貴一寫的《中國拍攝日記》裡,姜文的確給這個外人留下喜歡干涉創作的印象。他說,導演比姜文要年長几歲(何平比姜文長6歲),卻稱他“姜文老師”,而姜文則往往稱導演“何平”。可能因為人們對姜文做導演的評價較高,所以他在中國電影界裡的地位要高人一等吧!

姜文時不時會把自己的戲看過一遍後,下達指示再演一回。在中井貴一這樣講究的日本人眼裡,姜文既是越權,也是對導演的不尊重,感到很不可理解。

但另一方面看,何平讓姜文充分釋放了自己英雄豪傑氣,姜文塑造的李校尉確實是一個充滿中古時代的豪傑。李校尉因沙塵暴中的救命之恩,答應為駝隊護航,之後便以此為己任,即使捲入困境也從未離棄,重視承諾是豪俠本色;而李校尉之所以被通緝,是因為不肯殺婦孺百姓,這是古人重視的“仁”;李校尉的舊部們為了兄弟義氣拋棄安逸的生活和家庭,這是草莽的義氣。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何平過去的西部武士代表作《雙旗鎮刀客》中更強調孤獨感,但《天地英雄》顯然沾染不少姜文的氣質,雖然以李校尉和來棲“雙雄”架構,但李校尉還另有獨眼鷹等一班兄弟,與《讓子彈飛》顯然可以呼應。

《讓子彈飛》有姜文自己做主,也是他演繹草莽豪傑的頂點,實際上也是他釋放荷爾蒙的極致。雖然影片藝術上並沒有恢復到早期的驚豔,但從他塑造人物來說,張麻子的形象與葛優、周潤發碰撞的火花卻是中國電影難得一見的精彩,也是王述平影響他“鬥嘴”風格的一個巔峰。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當然對於這片的主題,網上有各種五花八門的跑題解讀。姜文自己導演的電影都充滿“荒誕”色彩,《讓子彈飛》《邪不壓正》作為比較有動作片類型的就更明顯。

就姜文對張麻子與黃四郎、湯師爺之間的鬥智鬥勇而言,他把人物的智慧、豪爽、義氣等方面都表現出來,而且有分寸。全片過火的地方主要是一些場面,不是人物,尤其並不在張麻子這個人物。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再聯繫去年《邪不壓正》,姜文演藍青峰雖然戲份不如以前的那些主角,卻是推動彭于晏飾演李天然命運的推手,還是一個謀劃佈局的豪傑形象。

第四張臉:帝王名人

很多人都會認為,姜文生平最重要的伯樂應該是選他演出《芙蓉鎮》的謝晉導演,其實,第一個發掘姜文表演天賦的是長影廠的陳家林,給了姜文第一個電影角色《末代皇后》中的溥儀形象,與當時挺紅的女星潘虹合作。

無獨有偶,當時來中國的意大利大導演貝爾納託·貝特魯奇正在紫禁城拍攝“末代皇帝”。雖然那個時候的姜文可能並沒有萌發帝王氣和豪傑氣,因為歷史上的溥儀是一個極度可憐的末代皇帝。

片中大部分是偽滿洲國時期,姜文對溥儀的詮釋是一個既感無奈,又苦中作樂的“紈絝子弟”形象,他是一個日本人手中的傀儡,比較青澀的姜文演溥儀這種角色多少還比較符號化。從吃菜、簽名需聽鋼琴音樂等系列細節行為表現出了溥儀對於他國提供的錢權的留戀,以至於一直都在想要反抗和任人擺佈間掙扎。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1990年,歷來被視為男性荷爾蒙爆棚的姜文,被田壯壯導演萌發奇想,請去演太監。這也是最後一次與劉曉慶合作,兩人搭檔飾演慈禧和身邊李蓮英。

姜文說著一口河北口音,對這種人物的拿捏算是張弛有度,首先就是姜文的聲音魅力,塑造一個人物前提是語言聲調,姜文對李蓮英的處理是到位的,變化了自己聲音特點,要符合太監的身份和語氣,還要符合人物背景。

其次行為也能刻畫人物的心理。一開始不久,他曾經伺候光緒帝與妃子睡覺,皇帝與女人在床榻嬉笑打鬧,而李蓮英在不遠處得像一根杆子一件傢俱一樣立著,不敢驚擾,但又不能離開,很尷尬,其實又體現了身份的卑微。

另一幕是李蓮英為了彌補心理平衡,也娶了一個女人在家。晚上也想在自己家裡當一回主人,讓女人也服侍自己,可最終他不是真正的男人,被觸碰忌諱,很狂躁的打那個女人。可一轉眼又很悲情和女人一起哭,姜文把李蓮英複雜的內心世界演繹的極有層次。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在90年代中期,一個不大知名的第五代周曉文,幾乎是為姜文量身訂製了一部他最想演的歷史人物之一——秦始皇。

這部戲由打造過《霸王別姬》《活著》的蘆葦操刀,前後籌備六年,以4000萬成本,最終姜文與葛優、許晴、王慶祥、趙季平、曹久平這樣豪華的臺前幕後班底,完成了一部代表第五代宏大敘事最高的水準,完全不遜色張藝謀、陳凱歌最好的那些作品。

周曉文後來解釋,雖然故事集中在秦始皇與高漸離,這樣的歷史人物,但故事是純屬虛構。人物和主題十分現代化,也有鮮明的象徵性,是對歷史上權力與文化之間的較量。

"

姜文,一個被普遍欣賞喜愛的男演員和導演,從25年前自編自導《陽光燦爛的日子》以來,不少影迷們對姜文充滿神話式的讚頌,恰恰也是這部作品的主題告誡過我們——人的記憶和語言充滿欺騙和自我欺騙。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從《陽光》開始,姜文就喜歡上文字,幾乎伴隨電影,他還喜歡上寫書。之後《太陽》《子彈》,當編劇、導演以後的姜文,除了創作電影之外,似乎他還製造“歷史”。隨著網絡的發達,江湖上不斷有一個被“製造”的姜文形象充斥坊間,真實的姜文早已逐漸遠離人們。

姜文帶給觀眾許多令人難忘的形象,從帝王到豪傑,從知識分子到草根青年,感覺跨度很大。但隨著網絡傳媒的發達,江湖上不斷有一個被“製造”的姜文形象被傳播,幾乎被定性為爺們、硬漢、男人、霸氣幾個乏味單調的字眼。

姜文自己曾說過,沒有純客觀的存在。大眾眼中的姜文都是各自的主觀印記,所以一堆粉絲瘋狂吹捧,姜文天生李白式狂傲啊,與身俱來的大院子弟習氣啊,東方痞子啊等等,都是一堆臆想的碎片。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姜文的特質無法同自身經歷割捨,唯有了解他的歷程和背景才能嘗試揭示一個接近事實的評價。那麼,就細數一下姜文銀幕30多年來塑造的形象,瞭解一下他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吧。

第一張面孔:草根人物

1986年,初出茅廬年僅23歲,姜文謝晉導演相中參加了《芙蓉鎮》。姜文結識了大他8歲的當紅女星劉曉慶。就像多年以後人們地調侃,姜文演秦書田和劉曉慶演胡玉音是在芙蓉鎮上來來回回掃四個月大街,掃出了一段感情。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片中 秦書田是一個知識分子身份,在全片160多分鐘的電影裡,前面時間戲份不多,偶爾說一兩句話,製造一點輕鬆,和胡玉音只有一些眼神交流。

年紀輕輕的姜文能被謝晉選中,對秦書田的演繹和之前《末代皇后》中生活在日本人挾制威脅下的溥儀有點相似,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態度。

片中夜裡進行四清大會,秦書田被李國香叫上臺,李國香指著秦書田說:“這個就是芙蓉鎮鼎鼎大名的秦癲子”,秦書田謙恭彎腰說:“是是是”,惹得全場鬨堂大笑。

秦書田就是戴著“面具”在生活,說白了也是在演戲,僥倖在芙蓉鎮能夠安穩生存下去,通過自嘲和戲謔避免自己受到迫害。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雖然秦書田在芙蓉鎮活得很卑微,但全片很多主觀寓意都通過秦書田在傳遞表達,他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去宣洩自己的情緒,他說自己“有時候是鬼,有時候是人”,是在說明自己的生活狀態;而他說“天一亮,鬼,就出不來了!”,表明他對社會的前景依然有著希望和寄託。

秦書田和胡玉音掃大街,會一邊揮舞掃把,一邊邊跳舞;看到王秋赦和李國香偷情,會在窗下丟牛糞……這種有些苦中作樂的小人物形象,很多年以後還影響到柳雲龍的《風箏》……

姜文被另一個謝導念茲在茲,這就是第四代的謝飛。

《本命年》一開始,李慧泉揹著包袱穿過北京大街小巷,繞來繞去終於回到衚衕裡的家,已經寓意這是一段“曲折”的道路。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本命年結局讓人感慨唏噓

片中李慧泉的房間貼著蘭博的海報,他不論在街上游蕩還是擺小攤討生活,衣著氣質也有些模仿硬漢,穿上黑背心牛仔褲戴上墨鏡叼著香菸吞雲吐霧,時不時露出一股狠勁和霸道,可李慧泉在偌大的北京城找不到屬於自己的“戰場”。

片中最經典的話出自李慧泉的“好基友”樑天——“你說,上班吧,沒勁! 不上班吧,也沒勁! 你說,搞對象吧,沒勁! 這不搞對象吧,也沒勁! 你說這怎麼什麼事兒他媽都沒勁?”這一批年輕人的精神世界已經深深透著“虛無主義”。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樑天在本命年貢獻的金句

不管是謝飛導演的意圖,還是姜文自己的設計,對李慧泉的演繹大體是向羅伯特·德尼羅在《出租車司機》中特拉維斯的形象借鑑的。後來《本命年》在德國獲獎,當時外國記者提到影片表演很有羅伯特·德尼羅和馬龍·白蘭度的影子,姜文卻搖頭否定表示沒看過他們的片。

與張藝謀合作《有話好好說》時,姜文正意氣風發,趙小帥這個小書販子顯得非常輕鬆,雖然說話不利索,但頭腦簡單中透著算計。與李保田的文化人張秋生形成反差,表面上張秋生為自己的手提電腦賠償奔走推動劇情,趙小帥顯得躲躲閃閃,撲在和安紅的感情糾葛裡,實際他是一種將計就計的態勢,尋機準備向情敵復仇。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有話好好說》一般人可能都聚焦張藝謀遇到張偉平,實際姜文遇到編劇王述平,不亞於二張的效果,姜文從此深深迷戀上“鬥嘴”的惡趣。王述平的語言風格從《鬼子來了》一直牢牢影響姜文此後所有導演作品。

據說《鬼子來了》是他和王學圻等人吃飯,姜文繪聲繪色地講了40多分鐘,王學圻等一桌人異口同聲都表示——你就該拍這個,這個故事就是尤鳳偉的《生存》。

尤鳳偉,若論知名度,很難入得了“你所知道的中國十大當代作家”類似榜單,姜文要反思那一場戰爭,《生存》的故事與姜文的思路比較契合,故事的核心就是關於對“語言”種種誤讀製造的喜劇奇觀。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好比影迷一直津津樂道花屋小三郎的“大哥大嫂過年好,你是我的爺,我是你的兒。”顯然就是典型的對語言含義的誤讀,還有最富懸念的“我”是誰。

《鬼子來了》在法國獲獎,但影片在國內被視為“有問題”,原則上,姜文認同當時很多中國老百姓本性純良,不能正確地認識敵人,甚至還有些自大膨脹。馬大三向二脖子老媽借白麵,老太太稱一生行的端,走得正,連日本鬼子都高看她兩眼。

姜文反思,為什麼今天日本人會在國際上不承認歷史,不覺得當年對中國老百姓犯下種種暴行。只要看我們的抗戰影視劇就明白了,到處是“老少爺們打鬼子”,人人都是戰士。日本人會認為他們對付的不是普通平民,這就是對“語言”“身份”的解讀差異。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第二張臉:風塵浪子

《鬼子來了》導致姜文從2001起五年時間只能演戲,他從《綠茶》《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茉莉花開》到他自己的《太陽照常升起》,姜文飾演都是遊走在男女關係上的浪子。

“綠茶”其實有點像“紅玫瑰與白玫瑰”的當代版。當時腳踏“小燕子”的旋風,光芒萬丈的趙薇卻成為票房毒藥。其實不能全怪趙薇,姜文演的陳明亮同時接觸吳芳、朗朗兩個女生,姜文很投入地和兩個趙薇天南地北的瞎聊,但長時間處於懵逼狀態,只是刻意想要給劇情維繫一種“懸念”,《綠茶》當年顯得很小眾,也很失敗。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第二年,他演繹讓小女生心碎一生的作家才子,這就是徐靜蕾從小到大最愛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與姜文合作是徐靜蕾理想的結果,她覺得姜文就是那種能夠把少女迷得暈暈乎乎的成熟男人。可雖然不至於像一些傳言說的兩人因此交惡,由於姜文是一個高度細節控,大徐靜蕾整整一輪,可徐靜蕾也有自己的主張,兩人合作並不那麼夢幻。

姜文習慣展現故事和人物之間飽滿和張揚的勁道,想通過一些表演互動,能把這個極度散文化、充滿神經質的故事改得“接地氣”。徐靜蕾顯然更想尊重原著哀而不怨的韻味,僅僅是把故事改成東方背景。可能她不知道,其實東方早有山寨版。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有很長時間中國生活經歷的韓國作家朱耀燮,在戰爭結束後寫過一個短篇《真摯的愛情》。除了女人和男人接觸的幾次方式,以及女人的孩子和男人有過交集,與原著有些不同。整個書信體敘事,人物命運走向和結局都來自茨威格。但人物經歷牽扯中韓日三方的大時代環境,母子兩代與負心男人的衝突感覺更有震撼力,可能這才是姜文喜歡的味道。

片中姜文演的作家出現的場景,多數時候都以女主視角窺視的中景和遠景,尤其女主小時候的畫面特別明顯。長大以後才平等的與作家有短短的交往,尤其最後讀完信在房中若即若離、悵然若失的感覺,姜文塑造還是極其出色。

但不論《綠茶》還是《來信》,姜文始終對片中女人有“暈”的感覺,似乎終究形象上有點“被動”。同一年裡,與章子怡合作的《茉莉花開》,雖然純屬客串性質,但終於準確演繹出浪子“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感覺。

按習慣說法,姜文演的孟先生該算“反派”,欺騙了想要“逐夢演藝圈”的少女茉。 姜文雖然戲很少,但非常認真嚴苛。章子怡當時也算當紅了,她的習慣是不試戲,直接演,但遇到姜文立馬改了,片中確實演出了對偶像崇拜的小迷妹感覺。姜文把孟先生的神祕和狡黠拿捏的很好,加上章子怡略過的迷妹神態,整個段落效果非常好,襯托出孟先生心裡只有自己的浪子形象,害的一個女人一生從此改變。

第三張臉 :豪傑壯士

雖然浪子形象是姜文的一個側面,但總的來說,更對他口味的還是粗豪的男人,他更喜歡當英雄。顯然,張藝謀是姜文第一個知音,這就是一鳴驚人的《紅高粱》。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紅高粱結局只是一種第五代喜歡設計的儀式感

《紅高粱》並不是專門刻畫的英雄,片中我爺爺是大時代下被迫的抗爭。儘管前面姜文與土匪計春華的交集,體現了幾分江湖豪傑氣,但僅僅是點綴。最後對日本人的抗爭是某種儀式,但他挖掘到姜文的這一面。

2003年,真正讓姜文塑造成功豪傑形象的是《天地英雄》,導演是有深深西部情結的何平,而且姜文附帶還收穫了周韻。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周韻在片中雖然戲不算少,但全程臺詞非常少,還以小和尚形象出現。周韻生於1978年,小姜文足足十五歲,據說周韻與姜文都是中戲同一個老師張里仁帶出來的。

在中井貴一寫的《中國拍攝日記》裡,姜文的確給這個外人留下喜歡干涉創作的印象。他說,導演比姜文要年長几歲(何平比姜文長6歲),卻稱他“姜文老師”,而姜文則往往稱導演“何平”。可能因為人們對姜文做導演的評價較高,所以他在中國電影界裡的地位要高人一等吧!

姜文時不時會把自己的戲看過一遍後,下達指示再演一回。在中井貴一這樣講究的日本人眼裡,姜文既是越權,也是對導演的不尊重,感到很不可理解。

但另一方面看,何平讓姜文充分釋放了自己英雄豪傑氣,姜文塑造的李校尉確實是一個充滿中古時代的豪傑。李校尉因沙塵暴中的救命之恩,答應為駝隊護航,之後便以此為己任,即使捲入困境也從未離棄,重視承諾是豪俠本色;而李校尉之所以被通緝,是因為不肯殺婦孺百姓,這是古人重視的“仁”;李校尉的舊部們為了兄弟義氣拋棄安逸的生活和家庭,這是草莽的義氣。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何平過去的西部武士代表作《雙旗鎮刀客》中更強調孤獨感,但《天地英雄》顯然沾染不少姜文的氣質,雖然以李校尉和來棲“雙雄”架構,但李校尉還另有獨眼鷹等一班兄弟,與《讓子彈飛》顯然可以呼應。

《讓子彈飛》有姜文自己做主,也是他演繹草莽豪傑的頂點,實際上也是他釋放荷爾蒙的極致。雖然影片藝術上並沒有恢復到早期的驚豔,但從他塑造人物來說,張麻子的形象與葛優、周潤發碰撞的火花卻是中國電影難得一見的精彩,也是王述平影響他“鬥嘴”風格的一個巔峰。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當然對於這片的主題,網上有各種五花八門的跑題解讀。姜文自己導演的電影都充滿“荒誕”色彩,《讓子彈飛》《邪不壓正》作為比較有動作片類型的就更明顯。

就姜文對張麻子與黃四郎、湯師爺之間的鬥智鬥勇而言,他把人物的智慧、豪爽、義氣等方面都表現出來,而且有分寸。全片過火的地方主要是一些場面,不是人物,尤其並不在張麻子這個人物。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再聯繫去年《邪不壓正》,姜文演藍青峰雖然戲份不如以前的那些主角,卻是推動彭于晏飾演李天然命運的推手,還是一個謀劃佈局的豪傑形象。

第四張臉:帝王名人

很多人都會認為,姜文生平最重要的伯樂應該是選他演出《芙蓉鎮》的謝晉導演,其實,第一個發掘姜文表演天賦的是長影廠的陳家林,給了姜文第一個電影角色《末代皇后》中的溥儀形象,與當時挺紅的女星潘虹合作。

無獨有偶,當時來中國的意大利大導演貝爾納託·貝特魯奇正在紫禁城拍攝“末代皇帝”。雖然那個時候的姜文可能並沒有萌發帝王氣和豪傑氣,因為歷史上的溥儀是一個極度可憐的末代皇帝。

片中大部分是偽滿洲國時期,姜文對溥儀的詮釋是一個既感無奈,又苦中作樂的“紈絝子弟”形象,他是一個日本人手中的傀儡,比較青澀的姜文演溥儀這種角色多少還比較符號化。從吃菜、簽名需聽鋼琴音樂等系列細節行為表現出了溥儀對於他國提供的錢權的留戀,以至於一直都在想要反抗和任人擺佈間掙扎。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1990年,歷來被視為男性荷爾蒙爆棚的姜文,被田壯壯導演萌發奇想,請去演太監。這也是最後一次與劉曉慶合作,兩人搭檔飾演慈禧和身邊李蓮英。

姜文說著一口河北口音,對這種人物的拿捏算是張弛有度,首先就是姜文的聲音魅力,塑造一個人物前提是語言聲調,姜文對李蓮英的處理是到位的,變化了自己聲音特點,要符合太監的身份和語氣,還要符合人物背景。

其次行為也能刻畫人物的心理。一開始不久,他曾經伺候光緒帝與妃子睡覺,皇帝與女人在床榻嬉笑打鬧,而李蓮英在不遠處得像一根杆子一件傢俱一樣立著,不敢驚擾,但又不能離開,很尷尬,其實又體現了身份的卑微。

另一幕是李蓮英為了彌補心理平衡,也娶了一個女人在家。晚上也想在自己家裡當一回主人,讓女人也服侍自己,可最終他不是真正的男人,被觸碰忌諱,很狂躁的打那個女人。可一轉眼又很悲情和女人一起哭,姜文把李蓮英複雜的內心世界演繹的極有層次。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在90年代中期,一個不大知名的第五代周曉文,幾乎是為姜文量身訂製了一部他最想演的歷史人物之一——秦始皇。

這部戲由打造過《霸王別姬》《活著》的蘆葦操刀,前後籌備六年,以4000萬成本,最終姜文與葛優、許晴、王慶祥、趙季平、曹久平這樣豪華的臺前幕後班底,完成了一部代表第五代宏大敘事最高的水準,完全不遜色張藝謀、陳凱歌最好的那些作品。

周曉文後來解釋,雖然故事集中在秦始皇與高漸離,這樣的歷史人物,但故事是純屬虛構。人物和主題十分現代化,也有鮮明的象徵性,是對歷史上權力與文化之間的較量。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片中,秦始皇並不是神,有作為帝王嚴酷無情、很制度化的一面;同時又是一個人,對高漸離有利用也有情義,對櫟陽有利用也有父愛,對李斯、王賁等大臣,有心機謀略,也有豪邁坦蕩,姜文的演繹非常多面,極為動人,

《秦頌》對姜文影響非常大,秦始皇徹底激活了姜文表演的霸氣與豪情,不僅於此,姜文與許晴的淵源也正是這部《秦頌》,而且對女人在電影中一種滿獨特的定位:既有“物化”一面也有“神化”一面的審美也成型在《秦頌》。

"

姜文,一個被普遍欣賞喜愛的男演員和導演,從25年前自編自導《陽光燦爛的日子》以來,不少影迷們對姜文充滿神話式的讚頌,恰恰也是這部作品的主題告誡過我們——人的記憶和語言充滿欺騙和自我欺騙。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從《陽光》開始,姜文就喜歡上文字,幾乎伴隨電影,他還喜歡上寫書。之後《太陽》《子彈》,當編劇、導演以後的姜文,除了創作電影之外,似乎他還製造“歷史”。隨著網絡的發達,江湖上不斷有一個被“製造”的姜文形象充斥坊間,真實的姜文早已逐漸遠離人們。

姜文帶給觀眾許多令人難忘的形象,從帝王到豪傑,從知識分子到草根青年,感覺跨度很大。但隨著網絡傳媒的發達,江湖上不斷有一個被“製造”的姜文形象被傳播,幾乎被定性為爺們、硬漢、男人、霸氣幾個乏味單調的字眼。

姜文自己曾說過,沒有純客觀的存在。大眾眼中的姜文都是各自的主觀印記,所以一堆粉絲瘋狂吹捧,姜文天生李白式狂傲啊,與身俱來的大院子弟習氣啊,東方痞子啊等等,都是一堆臆想的碎片。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姜文的特質無法同自身經歷割捨,唯有了解他的歷程和背景才能嘗試揭示一個接近事實的評價。那麼,就細數一下姜文銀幕30多年來塑造的形象,瞭解一下他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吧。

第一張面孔:草根人物

1986年,初出茅廬年僅23歲,姜文謝晉導演相中參加了《芙蓉鎮》。姜文結識了大他8歲的當紅女星劉曉慶。就像多年以後人們地調侃,姜文演秦書田和劉曉慶演胡玉音是在芙蓉鎮上來來回回掃四個月大街,掃出了一段感情。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片中 秦書田是一個知識分子身份,在全片160多分鐘的電影裡,前面時間戲份不多,偶爾說一兩句話,製造一點輕鬆,和胡玉音只有一些眼神交流。

年紀輕輕的姜文能被謝晉選中,對秦書田的演繹和之前《末代皇后》中生活在日本人挾制威脅下的溥儀有點相似,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態度。

片中夜裡進行四清大會,秦書田被李國香叫上臺,李國香指著秦書田說:“這個就是芙蓉鎮鼎鼎大名的秦癲子”,秦書田謙恭彎腰說:“是是是”,惹得全場鬨堂大笑。

秦書田就是戴著“面具”在生活,說白了也是在演戲,僥倖在芙蓉鎮能夠安穩生存下去,通過自嘲和戲謔避免自己受到迫害。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雖然秦書田在芙蓉鎮活得很卑微,但全片很多主觀寓意都通過秦書田在傳遞表達,他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去宣洩自己的情緒,他說自己“有時候是鬼,有時候是人”,是在說明自己的生活狀態;而他說“天一亮,鬼,就出不來了!”,表明他對社會的前景依然有著希望和寄託。

秦書田和胡玉音掃大街,會一邊揮舞掃把,一邊邊跳舞;看到王秋赦和李國香偷情,會在窗下丟牛糞……這種有些苦中作樂的小人物形象,很多年以後還影響到柳雲龍的《風箏》……

姜文被另一個謝導念茲在茲,這就是第四代的謝飛。

《本命年》一開始,李慧泉揹著包袱穿過北京大街小巷,繞來繞去終於回到衚衕裡的家,已經寓意這是一段“曲折”的道路。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本命年結局讓人感慨唏噓

片中李慧泉的房間貼著蘭博的海報,他不論在街上游蕩還是擺小攤討生活,衣著氣質也有些模仿硬漢,穿上黑背心牛仔褲戴上墨鏡叼著香菸吞雲吐霧,時不時露出一股狠勁和霸道,可李慧泉在偌大的北京城找不到屬於自己的“戰場”。

片中最經典的話出自李慧泉的“好基友”樑天——“你說,上班吧,沒勁! 不上班吧,也沒勁! 你說,搞對象吧,沒勁! 這不搞對象吧,也沒勁! 你說這怎麼什麼事兒他媽都沒勁?”這一批年輕人的精神世界已經深深透著“虛無主義”。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樑天在本命年貢獻的金句

不管是謝飛導演的意圖,還是姜文自己的設計,對李慧泉的演繹大體是向羅伯特·德尼羅在《出租車司機》中特拉維斯的形象借鑑的。後來《本命年》在德國獲獎,當時外國記者提到影片表演很有羅伯特·德尼羅和馬龍·白蘭度的影子,姜文卻搖頭否定表示沒看過他們的片。

與張藝謀合作《有話好好說》時,姜文正意氣風發,趙小帥這個小書販子顯得非常輕鬆,雖然說話不利索,但頭腦簡單中透著算計。與李保田的文化人張秋生形成反差,表面上張秋生為自己的手提電腦賠償奔走推動劇情,趙小帥顯得躲躲閃閃,撲在和安紅的感情糾葛裡,實際他是一種將計就計的態勢,尋機準備向情敵復仇。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有話好好說》一般人可能都聚焦張藝謀遇到張偉平,實際姜文遇到編劇王述平,不亞於二張的效果,姜文從此深深迷戀上“鬥嘴”的惡趣。王述平的語言風格從《鬼子來了》一直牢牢影響姜文此後所有導演作品。

據說《鬼子來了》是他和王學圻等人吃飯,姜文繪聲繪色地講了40多分鐘,王學圻等一桌人異口同聲都表示——你就該拍這個,這個故事就是尤鳳偉的《生存》。

尤鳳偉,若論知名度,很難入得了“你所知道的中國十大當代作家”類似榜單,姜文要反思那一場戰爭,《生存》的故事與姜文的思路比較契合,故事的核心就是關於對“語言”種種誤讀製造的喜劇奇觀。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好比影迷一直津津樂道花屋小三郎的“大哥大嫂過年好,你是我的爺,我是你的兒。”顯然就是典型的對語言含義的誤讀,還有最富懸念的“我”是誰。

《鬼子來了》在法國獲獎,但影片在國內被視為“有問題”,原則上,姜文認同當時很多中國老百姓本性純良,不能正確地認識敵人,甚至還有些自大膨脹。馬大三向二脖子老媽借白麵,老太太稱一生行的端,走得正,連日本鬼子都高看她兩眼。

姜文反思,為什麼今天日本人會在國際上不承認歷史,不覺得當年對中國老百姓犯下種種暴行。只要看我們的抗戰影視劇就明白了,到處是“老少爺們打鬼子”,人人都是戰士。日本人會認為他們對付的不是普通平民,這就是對“語言”“身份”的解讀差異。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第二張臉:風塵浪子

《鬼子來了》導致姜文從2001起五年時間只能演戲,他從《綠茶》《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茉莉花開》到他自己的《太陽照常升起》,姜文飾演都是遊走在男女關係上的浪子。

“綠茶”其實有點像“紅玫瑰與白玫瑰”的當代版。當時腳踏“小燕子”的旋風,光芒萬丈的趙薇卻成為票房毒藥。其實不能全怪趙薇,姜文演的陳明亮同時接觸吳芳、朗朗兩個女生,姜文很投入地和兩個趙薇天南地北的瞎聊,但長時間處於懵逼狀態,只是刻意想要給劇情維繫一種“懸念”,《綠茶》當年顯得很小眾,也很失敗。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第二年,他演繹讓小女生心碎一生的作家才子,這就是徐靜蕾從小到大最愛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與姜文合作是徐靜蕾理想的結果,她覺得姜文就是那種能夠把少女迷得暈暈乎乎的成熟男人。可雖然不至於像一些傳言說的兩人因此交惡,由於姜文是一個高度細節控,大徐靜蕾整整一輪,可徐靜蕾也有自己的主張,兩人合作並不那麼夢幻。

姜文習慣展現故事和人物之間飽滿和張揚的勁道,想通過一些表演互動,能把這個極度散文化、充滿神經質的故事改得“接地氣”。徐靜蕾顯然更想尊重原著哀而不怨的韻味,僅僅是把故事改成東方背景。可能她不知道,其實東方早有山寨版。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有很長時間中國生活經歷的韓國作家朱耀燮,在戰爭結束後寫過一個短篇《真摯的愛情》。除了女人和男人接觸的幾次方式,以及女人的孩子和男人有過交集,與原著有些不同。整個書信體敘事,人物命運走向和結局都來自茨威格。但人物經歷牽扯中韓日三方的大時代環境,母子兩代與負心男人的衝突感覺更有震撼力,可能這才是姜文喜歡的味道。

片中姜文演的作家出現的場景,多數時候都以女主視角窺視的中景和遠景,尤其女主小時候的畫面特別明顯。長大以後才平等的與作家有短短的交往,尤其最後讀完信在房中若即若離、悵然若失的感覺,姜文塑造還是極其出色。

但不論《綠茶》還是《來信》,姜文始終對片中女人有“暈”的感覺,似乎終究形象上有點“被動”。同一年裡,與章子怡合作的《茉莉花開》,雖然純屬客串性質,但終於準確演繹出浪子“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感覺。

按習慣說法,姜文演的孟先生該算“反派”,欺騙了想要“逐夢演藝圈”的少女茉。 姜文雖然戲很少,但非常認真嚴苛。章子怡當時也算當紅了,她的習慣是不試戲,直接演,但遇到姜文立馬改了,片中確實演出了對偶像崇拜的小迷妹感覺。姜文把孟先生的神祕和狡黠拿捏的很好,加上章子怡略過的迷妹神態,整個段落效果非常好,襯托出孟先生心裡只有自己的浪子形象,害的一個女人一生從此改變。

第三張臉 :豪傑壯士

雖然浪子形象是姜文的一個側面,但總的來說,更對他口味的還是粗豪的男人,他更喜歡當英雄。顯然,張藝謀是姜文第一個知音,這就是一鳴驚人的《紅高粱》。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紅高粱結局只是一種第五代喜歡設計的儀式感

《紅高粱》並不是專門刻畫的英雄,片中我爺爺是大時代下被迫的抗爭。儘管前面姜文與土匪計春華的交集,體現了幾分江湖豪傑氣,但僅僅是點綴。最後對日本人的抗爭是某種儀式,但他挖掘到姜文的這一面。

2003年,真正讓姜文塑造成功豪傑形象的是《天地英雄》,導演是有深深西部情結的何平,而且姜文附帶還收穫了周韻。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周韻在片中雖然戲不算少,但全程臺詞非常少,還以小和尚形象出現。周韻生於1978年,小姜文足足十五歲,據說周韻與姜文都是中戲同一個老師張里仁帶出來的。

在中井貴一寫的《中國拍攝日記》裡,姜文的確給這個外人留下喜歡干涉創作的印象。他說,導演比姜文要年長几歲(何平比姜文長6歲),卻稱他“姜文老師”,而姜文則往往稱導演“何平”。可能因為人們對姜文做導演的評價較高,所以他在中國電影界裡的地位要高人一等吧!

姜文時不時會把自己的戲看過一遍後,下達指示再演一回。在中井貴一這樣講究的日本人眼裡,姜文既是越權,也是對導演的不尊重,感到很不可理解。

但另一方面看,何平讓姜文充分釋放了自己英雄豪傑氣,姜文塑造的李校尉確實是一個充滿中古時代的豪傑。李校尉因沙塵暴中的救命之恩,答應為駝隊護航,之後便以此為己任,即使捲入困境也從未離棄,重視承諾是豪俠本色;而李校尉之所以被通緝,是因為不肯殺婦孺百姓,這是古人重視的“仁”;李校尉的舊部們為了兄弟義氣拋棄安逸的生活和家庭,這是草莽的義氣。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何平過去的西部武士代表作《雙旗鎮刀客》中更強調孤獨感,但《天地英雄》顯然沾染不少姜文的氣質,雖然以李校尉和來棲“雙雄”架構,但李校尉還另有獨眼鷹等一班兄弟,與《讓子彈飛》顯然可以呼應。

《讓子彈飛》有姜文自己做主,也是他演繹草莽豪傑的頂點,實際上也是他釋放荷爾蒙的極致。雖然影片藝術上並沒有恢復到早期的驚豔,但從他塑造人物來說,張麻子的形象與葛優、周潤發碰撞的火花卻是中國電影難得一見的精彩,也是王述平影響他“鬥嘴”風格的一個巔峰。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當然對於這片的主題,網上有各種五花八門的跑題解讀。姜文自己導演的電影都充滿“荒誕”色彩,《讓子彈飛》《邪不壓正》作為比較有動作片類型的就更明顯。

就姜文對張麻子與黃四郎、湯師爺之間的鬥智鬥勇而言,他把人物的智慧、豪爽、義氣等方面都表現出來,而且有分寸。全片過火的地方主要是一些場面,不是人物,尤其並不在張麻子這個人物。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再聯繫去年《邪不壓正》,姜文演藍青峰雖然戲份不如以前的那些主角,卻是推動彭于晏飾演李天然命運的推手,還是一個謀劃佈局的豪傑形象。

第四張臉:帝王名人

很多人都會認為,姜文生平最重要的伯樂應該是選他演出《芙蓉鎮》的謝晉導演,其實,第一個發掘姜文表演天賦的是長影廠的陳家林,給了姜文第一個電影角色《末代皇后》中的溥儀形象,與當時挺紅的女星潘虹合作。

無獨有偶,當時來中國的意大利大導演貝爾納託·貝特魯奇正在紫禁城拍攝“末代皇帝”。雖然那個時候的姜文可能並沒有萌發帝王氣和豪傑氣,因為歷史上的溥儀是一個極度可憐的末代皇帝。

片中大部分是偽滿洲國時期,姜文對溥儀的詮釋是一個既感無奈,又苦中作樂的“紈絝子弟”形象,他是一個日本人手中的傀儡,比較青澀的姜文演溥儀這種角色多少還比較符號化。從吃菜、簽名需聽鋼琴音樂等系列細節行為表現出了溥儀對於他國提供的錢權的留戀,以至於一直都在想要反抗和任人擺佈間掙扎。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1990年,歷來被視為男性荷爾蒙爆棚的姜文,被田壯壯導演萌發奇想,請去演太監。這也是最後一次與劉曉慶合作,兩人搭檔飾演慈禧和身邊李蓮英。

姜文說著一口河北口音,對這種人物的拿捏算是張弛有度,首先就是姜文的聲音魅力,塑造一個人物前提是語言聲調,姜文對李蓮英的處理是到位的,變化了自己聲音特點,要符合太監的身份和語氣,還要符合人物背景。

其次行為也能刻畫人物的心理。一開始不久,他曾經伺候光緒帝與妃子睡覺,皇帝與女人在床榻嬉笑打鬧,而李蓮英在不遠處得像一根杆子一件傢俱一樣立著,不敢驚擾,但又不能離開,很尷尬,其實又體現了身份的卑微。

另一幕是李蓮英為了彌補心理平衡,也娶了一個女人在家。晚上也想在自己家裡當一回主人,讓女人也服侍自己,可最終他不是真正的男人,被觸碰忌諱,很狂躁的打那個女人。可一轉眼又很悲情和女人一起哭,姜文把李蓮英複雜的內心世界演繹的極有層次。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在90年代中期,一個不大知名的第五代周曉文,幾乎是為姜文量身訂製了一部他最想演的歷史人物之一——秦始皇。

這部戲由打造過《霸王別姬》《活著》的蘆葦操刀,前後籌備六年,以4000萬成本,最終姜文與葛優、許晴、王慶祥、趙季平、曹久平這樣豪華的臺前幕後班底,完成了一部代表第五代宏大敘事最高的水準,完全不遜色張藝謀、陳凱歌最好的那些作品。

周曉文後來解釋,雖然故事集中在秦始皇與高漸離,這樣的歷史人物,但故事是純屬虛構。人物和主題十分現代化,也有鮮明的象徵性,是對歷史上權力與文化之間的較量。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片中,秦始皇並不是神,有作為帝王嚴酷無情、很制度化的一面;同時又是一個人,對高漸離有利用也有情義,對櫟陽有利用也有父愛,對李斯、王賁等大臣,有心機謀略,也有豪邁坦蕩,姜文的演繹非常多面,極為動人,

《秦頌》對姜文影響非常大,秦始皇徹底激活了姜文表演的霸氣與豪情,不僅於此,姜文與許晴的淵源也正是這部《秦頌》,而且對女人在電影中一種滿獨特的定位:既有“物化”一面也有“神化”一面的審美也成型在《秦頌》。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秦頌結局有深刻的歷史文化寓意,堪稱經典塑造

一年後姜文還客串了香港創作團隊為主的《宋家皇朝》,演繹歷史上大名鼎鼎宋家三姐妹的父親查理宋,本名叫宋嘉樹。

宋查理對孩子的教育別具一格,歷史上宋嘉樹的確是優秀的教育家,他在上海的教會學校當老師,他的學生除了自己子女,還有胡適這樣的傑出人物。

"

姜文,一個被普遍欣賞喜愛的男演員和導演,從25年前自編自導《陽光燦爛的日子》以來,不少影迷們對姜文充滿神話式的讚頌,恰恰也是這部作品的主題告誡過我們——人的記憶和語言充滿欺騙和自我欺騙。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從《陽光》開始,姜文就喜歡上文字,幾乎伴隨電影,他還喜歡上寫書。之後《太陽》《子彈》,當編劇、導演以後的姜文,除了創作電影之外,似乎他還製造“歷史”。隨著網絡的發達,江湖上不斷有一個被“製造”的姜文形象充斥坊間,真實的姜文早已逐漸遠離人們。

姜文帶給觀眾許多令人難忘的形象,從帝王到豪傑,從知識分子到草根青年,感覺跨度很大。但隨著網絡傳媒的發達,江湖上不斷有一個被“製造”的姜文形象被傳播,幾乎被定性為爺們、硬漢、男人、霸氣幾個乏味單調的字眼。

姜文自己曾說過,沒有純客觀的存在。大眾眼中的姜文都是各自的主觀印記,所以一堆粉絲瘋狂吹捧,姜文天生李白式狂傲啊,與身俱來的大院子弟習氣啊,東方痞子啊等等,都是一堆臆想的碎片。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姜文的特質無法同自身經歷割捨,唯有了解他的歷程和背景才能嘗試揭示一個接近事實的評價。那麼,就細數一下姜文銀幕30多年來塑造的形象,瞭解一下他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吧。

第一張面孔:草根人物

1986年,初出茅廬年僅23歲,姜文謝晉導演相中參加了《芙蓉鎮》。姜文結識了大他8歲的當紅女星劉曉慶。就像多年以後人們地調侃,姜文演秦書田和劉曉慶演胡玉音是在芙蓉鎮上來來回回掃四個月大街,掃出了一段感情。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片中 秦書田是一個知識分子身份,在全片160多分鐘的電影裡,前面時間戲份不多,偶爾說一兩句話,製造一點輕鬆,和胡玉音只有一些眼神交流。

年紀輕輕的姜文能被謝晉選中,對秦書田的演繹和之前《末代皇后》中生活在日本人挾制威脅下的溥儀有點相似,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態度。

片中夜裡進行四清大會,秦書田被李國香叫上臺,李國香指著秦書田說:“這個就是芙蓉鎮鼎鼎大名的秦癲子”,秦書田謙恭彎腰說:“是是是”,惹得全場鬨堂大笑。

秦書田就是戴著“面具”在生活,說白了也是在演戲,僥倖在芙蓉鎮能夠安穩生存下去,通過自嘲和戲謔避免自己受到迫害。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雖然秦書田在芙蓉鎮活得很卑微,但全片很多主觀寓意都通過秦書田在傳遞表達,他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去宣洩自己的情緒,他說自己“有時候是鬼,有時候是人”,是在說明自己的生活狀態;而他說“天一亮,鬼,就出不來了!”,表明他對社會的前景依然有著希望和寄託。

秦書田和胡玉音掃大街,會一邊揮舞掃把,一邊邊跳舞;看到王秋赦和李國香偷情,會在窗下丟牛糞……這種有些苦中作樂的小人物形象,很多年以後還影響到柳雲龍的《風箏》……

姜文被另一個謝導念茲在茲,這就是第四代的謝飛。

《本命年》一開始,李慧泉揹著包袱穿過北京大街小巷,繞來繞去終於回到衚衕裡的家,已經寓意這是一段“曲折”的道路。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本命年結局讓人感慨唏噓

片中李慧泉的房間貼著蘭博的海報,他不論在街上游蕩還是擺小攤討生活,衣著氣質也有些模仿硬漢,穿上黑背心牛仔褲戴上墨鏡叼著香菸吞雲吐霧,時不時露出一股狠勁和霸道,可李慧泉在偌大的北京城找不到屬於自己的“戰場”。

片中最經典的話出自李慧泉的“好基友”樑天——“你說,上班吧,沒勁! 不上班吧,也沒勁! 你說,搞對象吧,沒勁! 這不搞對象吧,也沒勁! 你說這怎麼什麼事兒他媽都沒勁?”這一批年輕人的精神世界已經深深透著“虛無主義”。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樑天在本命年貢獻的金句

不管是謝飛導演的意圖,還是姜文自己的設計,對李慧泉的演繹大體是向羅伯特·德尼羅在《出租車司機》中特拉維斯的形象借鑑的。後來《本命年》在德國獲獎,當時外國記者提到影片表演很有羅伯特·德尼羅和馬龍·白蘭度的影子,姜文卻搖頭否定表示沒看過他們的片。

與張藝謀合作《有話好好說》時,姜文正意氣風發,趙小帥這個小書販子顯得非常輕鬆,雖然說話不利索,但頭腦簡單中透著算計。與李保田的文化人張秋生形成反差,表面上張秋生為自己的手提電腦賠償奔走推動劇情,趙小帥顯得躲躲閃閃,撲在和安紅的感情糾葛裡,實際他是一種將計就計的態勢,尋機準備向情敵復仇。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有話好好說》一般人可能都聚焦張藝謀遇到張偉平,實際姜文遇到編劇王述平,不亞於二張的效果,姜文從此深深迷戀上“鬥嘴”的惡趣。王述平的語言風格從《鬼子來了》一直牢牢影響姜文此後所有導演作品。

據說《鬼子來了》是他和王學圻等人吃飯,姜文繪聲繪色地講了40多分鐘,王學圻等一桌人異口同聲都表示——你就該拍這個,這個故事就是尤鳳偉的《生存》。

尤鳳偉,若論知名度,很難入得了“你所知道的中國十大當代作家”類似榜單,姜文要反思那一場戰爭,《生存》的故事與姜文的思路比較契合,故事的核心就是關於對“語言”種種誤讀製造的喜劇奇觀。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好比影迷一直津津樂道花屋小三郎的“大哥大嫂過年好,你是我的爺,我是你的兒。”顯然就是典型的對語言含義的誤讀,還有最富懸念的“我”是誰。

《鬼子來了》在法國獲獎,但影片在國內被視為“有問題”,原則上,姜文認同當時很多中國老百姓本性純良,不能正確地認識敵人,甚至還有些自大膨脹。馬大三向二脖子老媽借白麵,老太太稱一生行的端,走得正,連日本鬼子都高看她兩眼。

姜文反思,為什麼今天日本人會在國際上不承認歷史,不覺得當年對中國老百姓犯下種種暴行。只要看我們的抗戰影視劇就明白了,到處是“老少爺們打鬼子”,人人都是戰士。日本人會認為他們對付的不是普通平民,這就是對“語言”“身份”的解讀差異。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第二張臉:風塵浪子

《鬼子來了》導致姜文從2001起五年時間只能演戲,他從《綠茶》《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茉莉花開》到他自己的《太陽照常升起》,姜文飾演都是遊走在男女關係上的浪子。

“綠茶”其實有點像“紅玫瑰與白玫瑰”的當代版。當時腳踏“小燕子”的旋風,光芒萬丈的趙薇卻成為票房毒藥。其實不能全怪趙薇,姜文演的陳明亮同時接觸吳芳、朗朗兩個女生,姜文很投入地和兩個趙薇天南地北的瞎聊,但長時間處於懵逼狀態,只是刻意想要給劇情維繫一種“懸念”,《綠茶》當年顯得很小眾,也很失敗。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第二年,他演繹讓小女生心碎一生的作家才子,這就是徐靜蕾從小到大最愛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與姜文合作是徐靜蕾理想的結果,她覺得姜文就是那種能夠把少女迷得暈暈乎乎的成熟男人。可雖然不至於像一些傳言說的兩人因此交惡,由於姜文是一個高度細節控,大徐靜蕾整整一輪,可徐靜蕾也有自己的主張,兩人合作並不那麼夢幻。

姜文習慣展現故事和人物之間飽滿和張揚的勁道,想通過一些表演互動,能把這個極度散文化、充滿神經質的故事改得“接地氣”。徐靜蕾顯然更想尊重原著哀而不怨的韻味,僅僅是把故事改成東方背景。可能她不知道,其實東方早有山寨版。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有很長時間中國生活經歷的韓國作家朱耀燮,在戰爭結束後寫過一個短篇《真摯的愛情》。除了女人和男人接觸的幾次方式,以及女人的孩子和男人有過交集,與原著有些不同。整個書信體敘事,人物命運走向和結局都來自茨威格。但人物經歷牽扯中韓日三方的大時代環境,母子兩代與負心男人的衝突感覺更有震撼力,可能這才是姜文喜歡的味道。

片中姜文演的作家出現的場景,多數時候都以女主視角窺視的中景和遠景,尤其女主小時候的畫面特別明顯。長大以後才平等的與作家有短短的交往,尤其最後讀完信在房中若即若離、悵然若失的感覺,姜文塑造還是極其出色。

但不論《綠茶》還是《來信》,姜文始終對片中女人有“暈”的感覺,似乎終究形象上有點“被動”。同一年裡,與章子怡合作的《茉莉花開》,雖然純屬客串性質,但終於準確演繹出浪子“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感覺。

按習慣說法,姜文演的孟先生該算“反派”,欺騙了想要“逐夢演藝圈”的少女茉。 姜文雖然戲很少,但非常認真嚴苛。章子怡當時也算當紅了,她的習慣是不試戲,直接演,但遇到姜文立馬改了,片中確實演出了對偶像崇拜的小迷妹感覺。姜文把孟先生的神祕和狡黠拿捏的很好,加上章子怡略過的迷妹神態,整個段落效果非常好,襯托出孟先生心裡只有自己的浪子形象,害的一個女人一生從此改變。

第三張臉 :豪傑壯士

雖然浪子形象是姜文的一個側面,但總的來說,更對他口味的還是粗豪的男人,他更喜歡當英雄。顯然,張藝謀是姜文第一個知音,這就是一鳴驚人的《紅高粱》。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紅高粱結局只是一種第五代喜歡設計的儀式感

《紅高粱》並不是專門刻畫的英雄,片中我爺爺是大時代下被迫的抗爭。儘管前面姜文與土匪計春華的交集,體現了幾分江湖豪傑氣,但僅僅是點綴。最後對日本人的抗爭是某種儀式,但他挖掘到姜文的這一面。

2003年,真正讓姜文塑造成功豪傑形象的是《天地英雄》,導演是有深深西部情結的何平,而且姜文附帶還收穫了周韻。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周韻在片中雖然戲不算少,但全程臺詞非常少,還以小和尚形象出現。周韻生於1978年,小姜文足足十五歲,據說周韻與姜文都是中戲同一個老師張里仁帶出來的。

在中井貴一寫的《中國拍攝日記》裡,姜文的確給這個外人留下喜歡干涉創作的印象。他說,導演比姜文要年長几歲(何平比姜文長6歲),卻稱他“姜文老師”,而姜文則往往稱導演“何平”。可能因為人們對姜文做導演的評價較高,所以他在中國電影界裡的地位要高人一等吧!

姜文時不時會把自己的戲看過一遍後,下達指示再演一回。在中井貴一這樣講究的日本人眼裡,姜文既是越權,也是對導演的不尊重,感到很不可理解。

但另一方面看,何平讓姜文充分釋放了自己英雄豪傑氣,姜文塑造的李校尉確實是一個充滿中古時代的豪傑。李校尉因沙塵暴中的救命之恩,答應為駝隊護航,之後便以此為己任,即使捲入困境也從未離棄,重視承諾是豪俠本色;而李校尉之所以被通緝,是因為不肯殺婦孺百姓,這是古人重視的“仁”;李校尉的舊部們為了兄弟義氣拋棄安逸的生活和家庭,這是草莽的義氣。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何平過去的西部武士代表作《雙旗鎮刀客》中更強調孤獨感,但《天地英雄》顯然沾染不少姜文的氣質,雖然以李校尉和來棲“雙雄”架構,但李校尉還另有獨眼鷹等一班兄弟,與《讓子彈飛》顯然可以呼應。

《讓子彈飛》有姜文自己做主,也是他演繹草莽豪傑的頂點,實際上也是他釋放荷爾蒙的極致。雖然影片藝術上並沒有恢復到早期的驚豔,但從他塑造人物來說,張麻子的形象與葛優、周潤發碰撞的火花卻是中國電影難得一見的精彩,也是王述平影響他“鬥嘴”風格的一個巔峰。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當然對於這片的主題,網上有各種五花八門的跑題解讀。姜文自己導演的電影都充滿“荒誕”色彩,《讓子彈飛》《邪不壓正》作為比較有動作片類型的就更明顯。

就姜文對張麻子與黃四郎、湯師爺之間的鬥智鬥勇而言,他把人物的智慧、豪爽、義氣等方面都表現出來,而且有分寸。全片過火的地方主要是一些場面,不是人物,尤其並不在張麻子這個人物。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再聯繫去年《邪不壓正》,姜文演藍青峰雖然戲份不如以前的那些主角,卻是推動彭于晏飾演李天然命運的推手,還是一個謀劃佈局的豪傑形象。

第四張臉:帝王名人

很多人都會認為,姜文生平最重要的伯樂應該是選他演出《芙蓉鎮》的謝晉導演,其實,第一個發掘姜文表演天賦的是長影廠的陳家林,給了姜文第一個電影角色《末代皇后》中的溥儀形象,與當時挺紅的女星潘虹合作。

無獨有偶,當時來中國的意大利大導演貝爾納託·貝特魯奇正在紫禁城拍攝“末代皇帝”。雖然那個時候的姜文可能並沒有萌發帝王氣和豪傑氣,因為歷史上的溥儀是一個極度可憐的末代皇帝。

片中大部分是偽滿洲國時期,姜文對溥儀的詮釋是一個既感無奈,又苦中作樂的“紈絝子弟”形象,他是一個日本人手中的傀儡,比較青澀的姜文演溥儀這種角色多少還比較符號化。從吃菜、簽名需聽鋼琴音樂等系列細節行為表現出了溥儀對於他國提供的錢權的留戀,以至於一直都在想要反抗和任人擺佈間掙扎。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1990年,歷來被視為男性荷爾蒙爆棚的姜文,被田壯壯導演萌發奇想,請去演太監。這也是最後一次與劉曉慶合作,兩人搭檔飾演慈禧和身邊李蓮英。

姜文說著一口河北口音,對這種人物的拿捏算是張弛有度,首先就是姜文的聲音魅力,塑造一個人物前提是語言聲調,姜文對李蓮英的處理是到位的,變化了自己聲音特點,要符合太監的身份和語氣,還要符合人物背景。

其次行為也能刻畫人物的心理。一開始不久,他曾經伺候光緒帝與妃子睡覺,皇帝與女人在床榻嬉笑打鬧,而李蓮英在不遠處得像一根杆子一件傢俱一樣立著,不敢驚擾,但又不能離開,很尷尬,其實又體現了身份的卑微。

另一幕是李蓮英為了彌補心理平衡,也娶了一個女人在家。晚上也想在自己家裡當一回主人,讓女人也服侍自己,可最終他不是真正的男人,被觸碰忌諱,很狂躁的打那個女人。可一轉眼又很悲情和女人一起哭,姜文把李蓮英複雜的內心世界演繹的極有層次。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在90年代中期,一個不大知名的第五代周曉文,幾乎是為姜文量身訂製了一部他最想演的歷史人物之一——秦始皇。

這部戲由打造過《霸王別姬》《活著》的蘆葦操刀,前後籌備六年,以4000萬成本,最終姜文與葛優、許晴、王慶祥、趙季平、曹久平這樣豪華的臺前幕後班底,完成了一部代表第五代宏大敘事最高的水準,完全不遜色張藝謀、陳凱歌最好的那些作品。

周曉文後來解釋,雖然故事集中在秦始皇與高漸離,這樣的歷史人物,但故事是純屬虛構。人物和主題十分現代化,也有鮮明的象徵性,是對歷史上權力與文化之間的較量。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片中,秦始皇並不是神,有作為帝王嚴酷無情、很制度化的一面;同時又是一個人,對高漸離有利用也有情義,對櫟陽有利用也有父愛,對李斯、王賁等大臣,有心機謀略,也有豪邁坦蕩,姜文的演繹非常多面,極為動人,

《秦頌》對姜文影響非常大,秦始皇徹底激活了姜文表演的霸氣與豪情,不僅於此,姜文與許晴的淵源也正是這部《秦頌》,而且對女人在電影中一種滿獨特的定位:既有“物化”一面也有“神化”一面的審美也成型在《秦頌》。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秦頌結局有深刻的歷史文化寓意,堪稱經典塑造

一年後姜文還客串了香港創作團隊為主的《宋家皇朝》,演繹歷史上大名鼎鼎宋家三姐妹的父親查理宋,本名叫宋嘉樹。

宋查理對孩子的教育別具一格,歷史上宋嘉樹的確是優秀的教育家,他在上海的教會學校當老師,他的學生除了自己子女,還有胡適這樣的傑出人物。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

姜文,一個被普遍欣賞喜愛的男演員和導演,從25年前自編自導《陽光燦爛的日子》以來,不少影迷們對姜文充滿神話式的讚頌,恰恰也是這部作品的主題告誡過我們——人的記憶和語言充滿欺騙和自我欺騙。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從《陽光》開始,姜文就喜歡上文字,幾乎伴隨電影,他還喜歡上寫書。之後《太陽》《子彈》,當編劇、導演以後的姜文,除了創作電影之外,似乎他還製造“歷史”。隨著網絡的發達,江湖上不斷有一個被“製造”的姜文形象充斥坊間,真實的姜文早已逐漸遠離人們。

姜文帶給觀眾許多令人難忘的形象,從帝王到豪傑,從知識分子到草根青年,感覺跨度很大。但隨著網絡傳媒的發達,江湖上不斷有一個被“製造”的姜文形象被傳播,幾乎被定性為爺們、硬漢、男人、霸氣幾個乏味單調的字眼。

姜文自己曾說過,沒有純客觀的存在。大眾眼中的姜文都是各自的主觀印記,所以一堆粉絲瘋狂吹捧,姜文天生李白式狂傲啊,與身俱來的大院子弟習氣啊,東方痞子啊等等,都是一堆臆想的碎片。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姜文的特質無法同自身經歷割捨,唯有了解他的歷程和背景才能嘗試揭示一個接近事實的評價。那麼,就細數一下姜文銀幕30多年來塑造的形象,瞭解一下他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吧。

第一張面孔:草根人物

1986年,初出茅廬年僅23歲,姜文謝晉導演相中參加了《芙蓉鎮》。姜文結識了大他8歲的當紅女星劉曉慶。就像多年以後人們地調侃,姜文演秦書田和劉曉慶演胡玉音是在芙蓉鎮上來來回回掃四個月大街,掃出了一段感情。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片中 秦書田是一個知識分子身份,在全片160多分鐘的電影裡,前面時間戲份不多,偶爾說一兩句話,製造一點輕鬆,和胡玉音只有一些眼神交流。

年紀輕輕的姜文能被謝晉選中,對秦書田的演繹和之前《末代皇后》中生活在日本人挾制威脅下的溥儀有點相似,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態度。

片中夜裡進行四清大會,秦書田被李國香叫上臺,李國香指著秦書田說:“這個就是芙蓉鎮鼎鼎大名的秦癲子”,秦書田謙恭彎腰說:“是是是”,惹得全場鬨堂大笑。

秦書田就是戴著“面具”在生活,說白了也是在演戲,僥倖在芙蓉鎮能夠安穩生存下去,通過自嘲和戲謔避免自己受到迫害。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雖然秦書田在芙蓉鎮活得很卑微,但全片很多主觀寓意都通過秦書田在傳遞表達,他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去宣洩自己的情緒,他說自己“有時候是鬼,有時候是人”,是在說明自己的生活狀態;而他說“天一亮,鬼,就出不來了!”,表明他對社會的前景依然有著希望和寄託。

秦書田和胡玉音掃大街,會一邊揮舞掃把,一邊邊跳舞;看到王秋赦和李國香偷情,會在窗下丟牛糞……這種有些苦中作樂的小人物形象,很多年以後還影響到柳雲龍的《風箏》……

姜文被另一個謝導念茲在茲,這就是第四代的謝飛。

《本命年》一開始,李慧泉揹著包袱穿過北京大街小巷,繞來繞去終於回到衚衕裡的家,已經寓意這是一段“曲折”的道路。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本命年結局讓人感慨唏噓

片中李慧泉的房間貼著蘭博的海報,他不論在街上游蕩還是擺小攤討生活,衣著氣質也有些模仿硬漢,穿上黑背心牛仔褲戴上墨鏡叼著香菸吞雲吐霧,時不時露出一股狠勁和霸道,可李慧泉在偌大的北京城找不到屬於自己的“戰場”。

片中最經典的話出自李慧泉的“好基友”樑天——“你說,上班吧,沒勁! 不上班吧,也沒勁! 你說,搞對象吧,沒勁! 這不搞對象吧,也沒勁! 你說這怎麼什麼事兒他媽都沒勁?”這一批年輕人的精神世界已經深深透著“虛無主義”。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樑天在本命年貢獻的金句

不管是謝飛導演的意圖,還是姜文自己的設計,對李慧泉的演繹大體是向羅伯特·德尼羅在《出租車司機》中特拉維斯的形象借鑑的。後來《本命年》在德國獲獎,當時外國記者提到影片表演很有羅伯特·德尼羅和馬龍·白蘭度的影子,姜文卻搖頭否定表示沒看過他們的片。

與張藝謀合作《有話好好說》時,姜文正意氣風發,趙小帥這個小書販子顯得非常輕鬆,雖然說話不利索,但頭腦簡單中透著算計。與李保田的文化人張秋生形成反差,表面上張秋生為自己的手提電腦賠償奔走推動劇情,趙小帥顯得躲躲閃閃,撲在和安紅的感情糾葛裡,實際他是一種將計就計的態勢,尋機準備向情敵復仇。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有話好好說》一般人可能都聚焦張藝謀遇到張偉平,實際姜文遇到編劇王述平,不亞於二張的效果,姜文從此深深迷戀上“鬥嘴”的惡趣。王述平的語言風格從《鬼子來了》一直牢牢影響姜文此後所有導演作品。

據說《鬼子來了》是他和王學圻等人吃飯,姜文繪聲繪色地講了40多分鐘,王學圻等一桌人異口同聲都表示——你就該拍這個,這個故事就是尤鳳偉的《生存》。

尤鳳偉,若論知名度,很難入得了“你所知道的中國十大當代作家”類似榜單,姜文要反思那一場戰爭,《生存》的故事與姜文的思路比較契合,故事的核心就是關於對“語言”種種誤讀製造的喜劇奇觀。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好比影迷一直津津樂道花屋小三郎的“大哥大嫂過年好,你是我的爺,我是你的兒。”顯然就是典型的對語言含義的誤讀,還有最富懸念的“我”是誰。

《鬼子來了》在法國獲獎,但影片在國內被視為“有問題”,原則上,姜文認同當時很多中國老百姓本性純良,不能正確地認識敵人,甚至還有些自大膨脹。馬大三向二脖子老媽借白麵,老太太稱一生行的端,走得正,連日本鬼子都高看她兩眼。

姜文反思,為什麼今天日本人會在國際上不承認歷史,不覺得當年對中國老百姓犯下種種暴行。只要看我們的抗戰影視劇就明白了,到處是“老少爺們打鬼子”,人人都是戰士。日本人會認為他們對付的不是普通平民,這就是對“語言”“身份”的解讀差異。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第二張臉:風塵浪子

《鬼子來了》導致姜文從2001起五年時間只能演戲,他從《綠茶》《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茉莉花開》到他自己的《太陽照常升起》,姜文飾演都是遊走在男女關係上的浪子。

“綠茶”其實有點像“紅玫瑰與白玫瑰”的當代版。當時腳踏“小燕子”的旋風,光芒萬丈的趙薇卻成為票房毒藥。其實不能全怪趙薇,姜文演的陳明亮同時接觸吳芳、朗朗兩個女生,姜文很投入地和兩個趙薇天南地北的瞎聊,但長時間處於懵逼狀態,只是刻意想要給劇情維繫一種“懸念”,《綠茶》當年顯得很小眾,也很失敗。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第二年,他演繹讓小女生心碎一生的作家才子,這就是徐靜蕾從小到大最愛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與姜文合作是徐靜蕾理想的結果,她覺得姜文就是那種能夠把少女迷得暈暈乎乎的成熟男人。可雖然不至於像一些傳言說的兩人因此交惡,由於姜文是一個高度細節控,大徐靜蕾整整一輪,可徐靜蕾也有自己的主張,兩人合作並不那麼夢幻。

姜文習慣展現故事和人物之間飽滿和張揚的勁道,想通過一些表演互動,能把這個極度散文化、充滿神經質的故事改得“接地氣”。徐靜蕾顯然更想尊重原著哀而不怨的韻味,僅僅是把故事改成東方背景。可能她不知道,其實東方早有山寨版。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有很長時間中國生活經歷的韓國作家朱耀燮,在戰爭結束後寫過一個短篇《真摯的愛情》。除了女人和男人接觸的幾次方式,以及女人的孩子和男人有過交集,與原著有些不同。整個書信體敘事,人物命運走向和結局都來自茨威格。但人物經歷牽扯中韓日三方的大時代環境,母子兩代與負心男人的衝突感覺更有震撼力,可能這才是姜文喜歡的味道。

片中姜文演的作家出現的場景,多數時候都以女主視角窺視的中景和遠景,尤其女主小時候的畫面特別明顯。長大以後才平等的與作家有短短的交往,尤其最後讀完信在房中若即若離、悵然若失的感覺,姜文塑造還是極其出色。

但不論《綠茶》還是《來信》,姜文始終對片中女人有“暈”的感覺,似乎終究形象上有點“被動”。同一年裡,與章子怡合作的《茉莉花開》,雖然純屬客串性質,但終於準確演繹出浪子“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感覺。

按習慣說法,姜文演的孟先生該算“反派”,欺騙了想要“逐夢演藝圈”的少女茉。 姜文雖然戲很少,但非常認真嚴苛。章子怡當時也算當紅了,她的習慣是不試戲,直接演,但遇到姜文立馬改了,片中確實演出了對偶像崇拜的小迷妹感覺。姜文把孟先生的神祕和狡黠拿捏的很好,加上章子怡略過的迷妹神態,整個段落效果非常好,襯托出孟先生心裡只有自己的浪子形象,害的一個女人一生從此改變。

第三張臉 :豪傑壯士

雖然浪子形象是姜文的一個側面,但總的來說,更對他口味的還是粗豪的男人,他更喜歡當英雄。顯然,張藝謀是姜文第一個知音,這就是一鳴驚人的《紅高粱》。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紅高粱結局只是一種第五代喜歡設計的儀式感

《紅高粱》並不是專門刻畫的英雄,片中我爺爺是大時代下被迫的抗爭。儘管前面姜文與土匪計春華的交集,體現了幾分江湖豪傑氣,但僅僅是點綴。最後對日本人的抗爭是某種儀式,但他挖掘到姜文的這一面。

2003年,真正讓姜文塑造成功豪傑形象的是《天地英雄》,導演是有深深西部情結的何平,而且姜文附帶還收穫了周韻。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周韻在片中雖然戲不算少,但全程臺詞非常少,還以小和尚形象出現。周韻生於1978年,小姜文足足十五歲,據說周韻與姜文都是中戲同一個老師張里仁帶出來的。

在中井貴一寫的《中國拍攝日記》裡,姜文的確給這個外人留下喜歡干涉創作的印象。他說,導演比姜文要年長几歲(何平比姜文長6歲),卻稱他“姜文老師”,而姜文則往往稱導演“何平”。可能因為人們對姜文做導演的評價較高,所以他在中國電影界裡的地位要高人一等吧!

姜文時不時會把自己的戲看過一遍後,下達指示再演一回。在中井貴一這樣講究的日本人眼裡,姜文既是越權,也是對導演的不尊重,感到很不可理解。

但另一方面看,何平讓姜文充分釋放了自己英雄豪傑氣,姜文塑造的李校尉確實是一個充滿中古時代的豪傑。李校尉因沙塵暴中的救命之恩,答應為駝隊護航,之後便以此為己任,即使捲入困境也從未離棄,重視承諾是豪俠本色;而李校尉之所以被通緝,是因為不肯殺婦孺百姓,這是古人重視的“仁”;李校尉的舊部們為了兄弟義氣拋棄安逸的生活和家庭,這是草莽的義氣。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何平過去的西部武士代表作《雙旗鎮刀客》中更強調孤獨感,但《天地英雄》顯然沾染不少姜文的氣質,雖然以李校尉和來棲“雙雄”架構,但李校尉還另有獨眼鷹等一班兄弟,與《讓子彈飛》顯然可以呼應。

《讓子彈飛》有姜文自己做主,也是他演繹草莽豪傑的頂點,實際上也是他釋放荷爾蒙的極致。雖然影片藝術上並沒有恢復到早期的驚豔,但從他塑造人物來說,張麻子的形象與葛優、周潤發碰撞的火花卻是中國電影難得一見的精彩,也是王述平影響他“鬥嘴”風格的一個巔峰。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當然對於這片的主題,網上有各種五花八門的跑題解讀。姜文自己導演的電影都充滿“荒誕”色彩,《讓子彈飛》《邪不壓正》作為比較有動作片類型的就更明顯。

就姜文對張麻子與黃四郎、湯師爺之間的鬥智鬥勇而言,他把人物的智慧、豪爽、義氣等方面都表現出來,而且有分寸。全片過火的地方主要是一些場面,不是人物,尤其並不在張麻子這個人物。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再聯繫去年《邪不壓正》,姜文演藍青峰雖然戲份不如以前的那些主角,卻是推動彭于晏飾演李天然命運的推手,還是一個謀劃佈局的豪傑形象。

第四張臉:帝王名人

很多人都會認為,姜文生平最重要的伯樂應該是選他演出《芙蓉鎮》的謝晉導演,其實,第一個發掘姜文表演天賦的是長影廠的陳家林,給了姜文第一個電影角色《末代皇后》中的溥儀形象,與當時挺紅的女星潘虹合作。

無獨有偶,當時來中國的意大利大導演貝爾納託·貝特魯奇正在紫禁城拍攝“末代皇帝”。雖然那個時候的姜文可能並沒有萌發帝王氣和豪傑氣,因為歷史上的溥儀是一個極度可憐的末代皇帝。

片中大部分是偽滿洲國時期,姜文對溥儀的詮釋是一個既感無奈,又苦中作樂的“紈絝子弟”形象,他是一個日本人手中的傀儡,比較青澀的姜文演溥儀這種角色多少還比較符號化。從吃菜、簽名需聽鋼琴音樂等系列細節行為表現出了溥儀對於他國提供的錢權的留戀,以至於一直都在想要反抗和任人擺佈間掙扎。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1990年,歷來被視為男性荷爾蒙爆棚的姜文,被田壯壯導演萌發奇想,請去演太監。這也是最後一次與劉曉慶合作,兩人搭檔飾演慈禧和身邊李蓮英。

姜文說著一口河北口音,對這種人物的拿捏算是張弛有度,首先就是姜文的聲音魅力,塑造一個人物前提是語言聲調,姜文對李蓮英的處理是到位的,變化了自己聲音特點,要符合太監的身份和語氣,還要符合人物背景。

其次行為也能刻畫人物的心理。一開始不久,他曾經伺候光緒帝與妃子睡覺,皇帝與女人在床榻嬉笑打鬧,而李蓮英在不遠處得像一根杆子一件傢俱一樣立著,不敢驚擾,但又不能離開,很尷尬,其實又體現了身份的卑微。

另一幕是李蓮英為了彌補心理平衡,也娶了一個女人在家。晚上也想在自己家裡當一回主人,讓女人也服侍自己,可最終他不是真正的男人,被觸碰忌諱,很狂躁的打那個女人。可一轉眼又很悲情和女人一起哭,姜文把李蓮英複雜的內心世界演繹的極有層次。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在90年代中期,一個不大知名的第五代周曉文,幾乎是為姜文量身訂製了一部他最想演的歷史人物之一——秦始皇。

這部戲由打造過《霸王別姬》《活著》的蘆葦操刀,前後籌備六年,以4000萬成本,最終姜文與葛優、許晴、王慶祥、趙季平、曹久平這樣豪華的臺前幕後班底,完成了一部代表第五代宏大敘事最高的水準,完全不遜色張藝謀、陳凱歌最好的那些作品。

周曉文後來解釋,雖然故事集中在秦始皇與高漸離,這樣的歷史人物,但故事是純屬虛構。人物和主題十分現代化,也有鮮明的象徵性,是對歷史上權力與文化之間的較量。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片中,秦始皇並不是神,有作為帝王嚴酷無情、很制度化的一面;同時又是一個人,對高漸離有利用也有情義,對櫟陽有利用也有父愛,對李斯、王賁等大臣,有心機謀略,也有豪邁坦蕩,姜文的演繹非常多面,極為動人,

《秦頌》對姜文影響非常大,秦始皇徹底激活了姜文表演的霸氣與豪情,不僅於此,姜文與許晴的淵源也正是這部《秦頌》,而且對女人在電影中一種滿獨特的定位:既有“物化”一面也有“神化”一面的審美也成型在《秦頌》。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秦頌結局有深刻的歷史文化寓意,堪稱經典塑造

一年後姜文還客串了香港創作團隊為主的《宋家皇朝》,演繹歷史上大名鼎鼎宋家三姐妹的父親查理宋,本名叫宋嘉樹。

宋查理對孩子的教育別具一格,歷史上宋嘉樹的確是優秀的教育家,他在上海的教會學校當老師,他的學生除了自己子女,還有胡適這樣的傑出人物。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電影中開始部分凸顯了宋查理教育孩子的特點,一是發掘培養興趣,釋放天性,二是鍛鍊意志力,基本是西洋方式,和中國傳統教育完全不同。姜文帶著三個小女孩在野外玩耍,在大冬天戶外運動,很好的演繹了宋查理對孩子的教育。歷史上他還經常帶孩子在大雨中跑步,都是非常獨特的細節。

姜文很好的演繹了一個教育家、資助孫文的朋友,以及蘊含深情的父親形象。尤其他登上寺院階梯,闖入婚禮,指責孫文是一個“騙子”,奪走了他的女兒。慶齡夾在孫文和宋查理之間苦惱,長期不敢回家,直到宋查理病倒,最終父女之間打開心結。

姜文對歷史人物的刻畫一直令香港團隊歎服,以至於多年以後,甄子丹主演的《關雲長》中,姜文再次挑戰了一個梟雄帝王曹操。

"

姜文,一個被普遍欣賞喜愛的男演員和導演,從25年前自編自導《陽光燦爛的日子》以來,不少影迷們對姜文充滿神話式的讚頌,恰恰也是這部作品的主題告誡過我們——人的記憶和語言充滿欺騙和自我欺騙。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從《陽光》開始,姜文就喜歡上文字,幾乎伴隨電影,他還喜歡上寫書。之後《太陽》《子彈》,當編劇、導演以後的姜文,除了創作電影之外,似乎他還製造“歷史”。隨著網絡的發達,江湖上不斷有一個被“製造”的姜文形象充斥坊間,真實的姜文早已逐漸遠離人們。

姜文帶給觀眾許多令人難忘的形象,從帝王到豪傑,從知識分子到草根青年,感覺跨度很大。但隨著網絡傳媒的發達,江湖上不斷有一個被“製造”的姜文形象被傳播,幾乎被定性為爺們、硬漢、男人、霸氣幾個乏味單調的字眼。

姜文自己曾說過,沒有純客觀的存在。大眾眼中的姜文都是各自的主觀印記,所以一堆粉絲瘋狂吹捧,姜文天生李白式狂傲啊,與身俱來的大院子弟習氣啊,東方痞子啊等等,都是一堆臆想的碎片。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姜文的特質無法同自身經歷割捨,唯有了解他的歷程和背景才能嘗試揭示一個接近事實的評價。那麼,就細數一下姜文銀幕30多年來塑造的形象,瞭解一下他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吧。

第一張面孔:草根人物

1986年,初出茅廬年僅23歲,姜文謝晉導演相中參加了《芙蓉鎮》。姜文結識了大他8歲的當紅女星劉曉慶。就像多年以後人們地調侃,姜文演秦書田和劉曉慶演胡玉音是在芙蓉鎮上來來回回掃四個月大街,掃出了一段感情。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片中 秦書田是一個知識分子身份,在全片160多分鐘的電影裡,前面時間戲份不多,偶爾說一兩句話,製造一點輕鬆,和胡玉音只有一些眼神交流。

年紀輕輕的姜文能被謝晉選中,對秦書田的演繹和之前《末代皇后》中生活在日本人挾制威脅下的溥儀有點相似,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態度。

片中夜裡進行四清大會,秦書田被李國香叫上臺,李國香指著秦書田說:“這個就是芙蓉鎮鼎鼎大名的秦癲子”,秦書田謙恭彎腰說:“是是是”,惹得全場鬨堂大笑。

秦書田就是戴著“面具”在生活,說白了也是在演戲,僥倖在芙蓉鎮能夠安穩生存下去,通過自嘲和戲謔避免自己受到迫害。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雖然秦書田在芙蓉鎮活得很卑微,但全片很多主觀寓意都通過秦書田在傳遞表達,他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去宣洩自己的情緒,他說自己“有時候是鬼,有時候是人”,是在說明自己的生活狀態;而他說“天一亮,鬼,就出不來了!”,表明他對社會的前景依然有著希望和寄託。

秦書田和胡玉音掃大街,會一邊揮舞掃把,一邊邊跳舞;看到王秋赦和李國香偷情,會在窗下丟牛糞……這種有些苦中作樂的小人物形象,很多年以後還影響到柳雲龍的《風箏》……

姜文被另一個謝導念茲在茲,這就是第四代的謝飛。

《本命年》一開始,李慧泉揹著包袱穿過北京大街小巷,繞來繞去終於回到衚衕裡的家,已經寓意這是一段“曲折”的道路。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本命年結局讓人感慨唏噓

片中李慧泉的房間貼著蘭博的海報,他不論在街上游蕩還是擺小攤討生活,衣著氣質也有些模仿硬漢,穿上黑背心牛仔褲戴上墨鏡叼著香菸吞雲吐霧,時不時露出一股狠勁和霸道,可李慧泉在偌大的北京城找不到屬於自己的“戰場”。

片中最經典的話出自李慧泉的“好基友”樑天——“你說,上班吧,沒勁! 不上班吧,也沒勁! 你說,搞對象吧,沒勁! 這不搞對象吧,也沒勁! 你說這怎麼什麼事兒他媽都沒勁?”這一批年輕人的精神世界已經深深透著“虛無主義”。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樑天在本命年貢獻的金句

不管是謝飛導演的意圖,還是姜文自己的設計,對李慧泉的演繹大體是向羅伯特·德尼羅在《出租車司機》中特拉維斯的形象借鑑的。後來《本命年》在德國獲獎,當時外國記者提到影片表演很有羅伯特·德尼羅和馬龍·白蘭度的影子,姜文卻搖頭否定表示沒看過他們的片。

與張藝謀合作《有話好好說》時,姜文正意氣風發,趙小帥這個小書販子顯得非常輕鬆,雖然說話不利索,但頭腦簡單中透著算計。與李保田的文化人張秋生形成反差,表面上張秋生為自己的手提電腦賠償奔走推動劇情,趙小帥顯得躲躲閃閃,撲在和安紅的感情糾葛裡,實際他是一種將計就計的態勢,尋機準備向情敵復仇。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有話好好說》一般人可能都聚焦張藝謀遇到張偉平,實際姜文遇到編劇王述平,不亞於二張的效果,姜文從此深深迷戀上“鬥嘴”的惡趣。王述平的語言風格從《鬼子來了》一直牢牢影響姜文此後所有導演作品。

據說《鬼子來了》是他和王學圻等人吃飯,姜文繪聲繪色地講了40多分鐘,王學圻等一桌人異口同聲都表示——你就該拍這個,這個故事就是尤鳳偉的《生存》。

尤鳳偉,若論知名度,很難入得了“你所知道的中國十大當代作家”類似榜單,姜文要反思那一場戰爭,《生存》的故事與姜文的思路比較契合,故事的核心就是關於對“語言”種種誤讀製造的喜劇奇觀。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好比影迷一直津津樂道花屋小三郎的“大哥大嫂過年好,你是我的爺,我是你的兒。”顯然就是典型的對語言含義的誤讀,還有最富懸念的“我”是誰。

《鬼子來了》在法國獲獎,但影片在國內被視為“有問題”,原則上,姜文認同當時很多中國老百姓本性純良,不能正確地認識敵人,甚至還有些自大膨脹。馬大三向二脖子老媽借白麵,老太太稱一生行的端,走得正,連日本鬼子都高看她兩眼。

姜文反思,為什麼今天日本人會在國際上不承認歷史,不覺得當年對中國老百姓犯下種種暴行。只要看我們的抗戰影視劇就明白了,到處是“老少爺們打鬼子”,人人都是戰士。日本人會認為他們對付的不是普通平民,這就是對“語言”“身份”的解讀差異。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第二張臉:風塵浪子

《鬼子來了》導致姜文從2001起五年時間只能演戲,他從《綠茶》《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茉莉花開》到他自己的《太陽照常升起》,姜文飾演都是遊走在男女關係上的浪子。

“綠茶”其實有點像“紅玫瑰與白玫瑰”的當代版。當時腳踏“小燕子”的旋風,光芒萬丈的趙薇卻成為票房毒藥。其實不能全怪趙薇,姜文演的陳明亮同時接觸吳芳、朗朗兩個女生,姜文很投入地和兩個趙薇天南地北的瞎聊,但長時間處於懵逼狀態,只是刻意想要給劇情維繫一種“懸念”,《綠茶》當年顯得很小眾,也很失敗。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第二年,他演繹讓小女生心碎一生的作家才子,這就是徐靜蕾從小到大最愛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與姜文合作是徐靜蕾理想的結果,她覺得姜文就是那種能夠把少女迷得暈暈乎乎的成熟男人。可雖然不至於像一些傳言說的兩人因此交惡,由於姜文是一個高度細節控,大徐靜蕾整整一輪,可徐靜蕾也有自己的主張,兩人合作並不那麼夢幻。

姜文習慣展現故事和人物之間飽滿和張揚的勁道,想通過一些表演互動,能把這個極度散文化、充滿神經質的故事改得“接地氣”。徐靜蕾顯然更想尊重原著哀而不怨的韻味,僅僅是把故事改成東方背景。可能她不知道,其實東方早有山寨版。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有很長時間中國生活經歷的韓國作家朱耀燮,在戰爭結束後寫過一個短篇《真摯的愛情》。除了女人和男人接觸的幾次方式,以及女人的孩子和男人有過交集,與原著有些不同。整個書信體敘事,人物命運走向和結局都來自茨威格。但人物經歷牽扯中韓日三方的大時代環境,母子兩代與負心男人的衝突感覺更有震撼力,可能這才是姜文喜歡的味道。

片中姜文演的作家出現的場景,多數時候都以女主視角窺視的中景和遠景,尤其女主小時候的畫面特別明顯。長大以後才平等的與作家有短短的交往,尤其最後讀完信在房中若即若離、悵然若失的感覺,姜文塑造還是極其出色。

但不論《綠茶》還是《來信》,姜文始終對片中女人有“暈”的感覺,似乎終究形象上有點“被動”。同一年裡,與章子怡合作的《茉莉花開》,雖然純屬客串性質,但終於準確演繹出浪子“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感覺。

按習慣說法,姜文演的孟先生該算“反派”,欺騙了想要“逐夢演藝圈”的少女茉。 姜文雖然戲很少,但非常認真嚴苛。章子怡當時也算當紅了,她的習慣是不試戲,直接演,但遇到姜文立馬改了,片中確實演出了對偶像崇拜的小迷妹感覺。姜文把孟先生的神祕和狡黠拿捏的很好,加上章子怡略過的迷妹神態,整個段落效果非常好,襯托出孟先生心裡只有自己的浪子形象,害的一個女人一生從此改變。

第三張臉 :豪傑壯士

雖然浪子形象是姜文的一個側面,但總的來說,更對他口味的還是粗豪的男人,他更喜歡當英雄。顯然,張藝謀是姜文第一個知音,這就是一鳴驚人的《紅高粱》。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紅高粱結局只是一種第五代喜歡設計的儀式感

《紅高粱》並不是專門刻畫的英雄,片中我爺爺是大時代下被迫的抗爭。儘管前面姜文與土匪計春華的交集,體現了幾分江湖豪傑氣,但僅僅是點綴。最後對日本人的抗爭是某種儀式,但他挖掘到姜文的這一面。

2003年,真正讓姜文塑造成功豪傑形象的是《天地英雄》,導演是有深深西部情結的何平,而且姜文附帶還收穫了周韻。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周韻在片中雖然戲不算少,但全程臺詞非常少,還以小和尚形象出現。周韻生於1978年,小姜文足足十五歲,據說周韻與姜文都是中戲同一個老師張里仁帶出來的。

在中井貴一寫的《中國拍攝日記》裡,姜文的確給這個外人留下喜歡干涉創作的印象。他說,導演比姜文要年長几歲(何平比姜文長6歲),卻稱他“姜文老師”,而姜文則往往稱導演“何平”。可能因為人們對姜文做導演的評價較高,所以他在中國電影界裡的地位要高人一等吧!

姜文時不時會把自己的戲看過一遍後,下達指示再演一回。在中井貴一這樣講究的日本人眼裡,姜文既是越權,也是對導演的不尊重,感到很不可理解。

但另一方面看,何平讓姜文充分釋放了自己英雄豪傑氣,姜文塑造的李校尉確實是一個充滿中古時代的豪傑。李校尉因沙塵暴中的救命之恩,答應為駝隊護航,之後便以此為己任,即使捲入困境也從未離棄,重視承諾是豪俠本色;而李校尉之所以被通緝,是因為不肯殺婦孺百姓,這是古人重視的“仁”;李校尉的舊部們為了兄弟義氣拋棄安逸的生活和家庭,這是草莽的義氣。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何平過去的西部武士代表作《雙旗鎮刀客》中更強調孤獨感,但《天地英雄》顯然沾染不少姜文的氣質,雖然以李校尉和來棲“雙雄”架構,但李校尉還另有獨眼鷹等一班兄弟,與《讓子彈飛》顯然可以呼應。

《讓子彈飛》有姜文自己做主,也是他演繹草莽豪傑的頂點,實際上也是他釋放荷爾蒙的極致。雖然影片藝術上並沒有恢復到早期的驚豔,但從他塑造人物來說,張麻子的形象與葛優、周潤發碰撞的火花卻是中國電影難得一見的精彩,也是王述平影響他“鬥嘴”風格的一個巔峰。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當然對於這片的主題,網上有各種五花八門的跑題解讀。姜文自己導演的電影都充滿“荒誕”色彩,《讓子彈飛》《邪不壓正》作為比較有動作片類型的就更明顯。

就姜文對張麻子與黃四郎、湯師爺之間的鬥智鬥勇而言,他把人物的智慧、豪爽、義氣等方面都表現出來,而且有分寸。全片過火的地方主要是一些場面,不是人物,尤其並不在張麻子這個人物。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再聯繫去年《邪不壓正》,姜文演藍青峰雖然戲份不如以前的那些主角,卻是推動彭于晏飾演李天然命運的推手,還是一個謀劃佈局的豪傑形象。

第四張臉:帝王名人

很多人都會認為,姜文生平最重要的伯樂應該是選他演出《芙蓉鎮》的謝晉導演,其實,第一個發掘姜文表演天賦的是長影廠的陳家林,給了姜文第一個電影角色《末代皇后》中的溥儀形象,與當時挺紅的女星潘虹合作。

無獨有偶,當時來中國的意大利大導演貝爾納託·貝特魯奇正在紫禁城拍攝“末代皇帝”。雖然那個時候的姜文可能並沒有萌發帝王氣和豪傑氣,因為歷史上的溥儀是一個極度可憐的末代皇帝。

片中大部分是偽滿洲國時期,姜文對溥儀的詮釋是一個既感無奈,又苦中作樂的“紈絝子弟”形象,他是一個日本人手中的傀儡,比較青澀的姜文演溥儀這種角色多少還比較符號化。從吃菜、簽名需聽鋼琴音樂等系列細節行為表現出了溥儀對於他國提供的錢權的留戀,以至於一直都在想要反抗和任人擺佈間掙扎。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1990年,歷來被視為男性荷爾蒙爆棚的姜文,被田壯壯導演萌發奇想,請去演太監。這也是最後一次與劉曉慶合作,兩人搭檔飾演慈禧和身邊李蓮英。

姜文說著一口河北口音,對這種人物的拿捏算是張弛有度,首先就是姜文的聲音魅力,塑造一個人物前提是語言聲調,姜文對李蓮英的處理是到位的,變化了自己聲音特點,要符合太監的身份和語氣,還要符合人物背景。

其次行為也能刻畫人物的心理。一開始不久,他曾經伺候光緒帝與妃子睡覺,皇帝與女人在床榻嬉笑打鬧,而李蓮英在不遠處得像一根杆子一件傢俱一樣立著,不敢驚擾,但又不能離開,很尷尬,其實又體現了身份的卑微。

另一幕是李蓮英為了彌補心理平衡,也娶了一個女人在家。晚上也想在自己家裡當一回主人,讓女人也服侍自己,可最終他不是真正的男人,被觸碰忌諱,很狂躁的打那個女人。可一轉眼又很悲情和女人一起哭,姜文把李蓮英複雜的內心世界演繹的極有層次。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在90年代中期,一個不大知名的第五代周曉文,幾乎是為姜文量身訂製了一部他最想演的歷史人物之一——秦始皇。

這部戲由打造過《霸王別姬》《活著》的蘆葦操刀,前後籌備六年,以4000萬成本,最終姜文與葛優、許晴、王慶祥、趙季平、曹久平這樣豪華的臺前幕後班底,完成了一部代表第五代宏大敘事最高的水準,完全不遜色張藝謀、陳凱歌最好的那些作品。

周曉文後來解釋,雖然故事集中在秦始皇與高漸離,這樣的歷史人物,但故事是純屬虛構。人物和主題十分現代化,也有鮮明的象徵性,是對歷史上權力與文化之間的較量。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片中,秦始皇並不是神,有作為帝王嚴酷無情、很制度化的一面;同時又是一個人,對高漸離有利用也有情義,對櫟陽有利用也有父愛,對李斯、王賁等大臣,有心機謀略,也有豪邁坦蕩,姜文的演繹非常多面,極為動人,

《秦頌》對姜文影響非常大,秦始皇徹底激活了姜文表演的霸氣與豪情,不僅於此,姜文與許晴的淵源也正是這部《秦頌》,而且對女人在電影中一種滿獨特的定位:既有“物化”一面也有“神化”一面的審美也成型在《秦頌》。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秦頌結局有深刻的歷史文化寓意,堪稱經典塑造

一年後姜文還客串了香港創作團隊為主的《宋家皇朝》,演繹歷史上大名鼎鼎宋家三姐妹的父親查理宋,本名叫宋嘉樹。

宋查理對孩子的教育別具一格,歷史上宋嘉樹的確是優秀的教育家,他在上海的教會學校當老師,他的學生除了自己子女,還有胡適這樣的傑出人物。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電影中開始部分凸顯了宋查理教育孩子的特點,一是發掘培養興趣,釋放天性,二是鍛鍊意志力,基本是西洋方式,和中國傳統教育完全不同。姜文帶著三個小女孩在野外玩耍,在大冬天戶外運動,很好的演繹了宋查理對孩子的教育。歷史上他還經常帶孩子在大雨中跑步,都是非常獨特的細節。

姜文很好的演繹了一個教育家、資助孫文的朋友,以及蘊含深情的父親形象。尤其他登上寺院階梯,闖入婚禮,指責孫文是一個“騙子”,奪走了他的女兒。慶齡夾在孫文和宋查理之間苦惱,長期不敢回家,直到宋查理病倒,最終父女之間打開心結。

姜文對歷史人物的刻畫一直令香港團隊歎服,以至於多年以後,甄子丹主演的《關雲長》中,姜文再次挑戰了一個梟雄帝王曹操。

溫故姜文:細數銀幕30年的四張面孔

大體上,曹操與關羽的架構,一如《秦頌》裡秦王和高漸離的翻版。姜文對曹操的演繹不出當年秦王的範疇,只不過《關雲長》是實打實的商業娛樂片,姜文演的更加輕鬆,所以,臺詞方面更加隨意和現代化,金句迭出,讓人不禁莞爾。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