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在漢中抵抗曹魏40年,為何到姜維手中一個月就丟了?

魏延 姜維 劉備 關羽 諸葛亮 十豆加惠 2018-12-10

魏延是蜀漢昭烈帝劉備在位時的重臣,也是蜀後主劉禪繼位前期蜀國的國防中堅。

當初,劉備率軍攻取漢中還成都時,要選一將留守,大家都以為此重任非身經百戰的猛將張飛莫屬,張飛也有此意,劉備卻慧眼識才,破格提拔了彼時還默默無聞的牙門將軍魏延。大家見劉備如此,都有些驚訝。

當時的蜀軍中將星閃耀,人才濟濟,除關羽駐守荊州外,張飛、趙雲、馬超甚至老將黃忠都比魏延名頭響亮,按理說漢中太守一職咋都輪不到資歷尚淺的魏延。可善於識人的劉備偏偏就看好他,將鎮守漢中這一光榮而艱鉅的任務交給了他。

其實,劉備心裡有數:關、張、趙、馬、黃都是勇冠三軍的驍將,這幾位衝鋒陷陣、亂軍中直取上將首級都不在話下,若論起奇謀將略、詭詐用兵來,都不如足智多謀的魏延。在選誰擔任漢中太守一事上,劉備反覆斟酌,終於棄張飛而任魏延,從事後效果來看,他的抉擇無疑是明智的。

魏延在漢中抵抗曹魏40年,為何到姜維手中一個月就丟了?

劉備拜魏延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在蜀軍中的地位僅次於關、張。

客觀的說,“發於卒伍”的魏延是三國時期一位傑出的軍事家,若論軍事業務水準,甚至不遜於諸葛亮。而且,歷史上真實的魏延,絕非演義小說裡描寫的那樣是一個長有“反骨”的反面角色,相反,他謀勇兼具,對蜀漢忠心耿耿,且屢次化解曹魏欲染指漢中的企圖,他和王平用相同的防禦法替蜀國牢牢地把守住了漢中這個北大門,時間跨度竟長達40年。

魏延據守漢中之初 ,正值蜀漢政權岌岌可危之時 。公元219年,留守荊州的蜀漢前將軍關羽突然發起了針對曹魏的襄樊戰役,開局時所向披靡,形勢大好,不料卻被盟友東吳抄了後路,關羽兵敗身死。之後,劉備為復奪荊州,同時為關羽報仇,率大軍空國而出,討伐東吳,因戰略戰術失誤,蜀軍在彝陵(今湖北宜昌)被吳將陸遜擊潰,劉備領殘軍逃回白帝城,不久就在抑鬱自責中病死。蜀軍東征慘敗,導致剛建立不久的蜀漢政權內部一片騷然,叛亂、譁變、內訌此起彼伏,北方強大的曹魏虎視眈眈,隨時有可能侵入漢中。

魏延在漢中抵抗曹魏40年,為何到姜維手中一個月就丟了?

魏延果然有大將之才。他統兵有方,攻守得當,屢次擊退魏軍的攻伐,使其無機可乘,長時間不敢輕易圖謀漢中。魏延極善以奇用兵,戰略戰術運用得無懈可擊,不僅讓曹魏謀奪漢中的企圖一次次落空,也為穩定蜀國的政局作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他也用事實證明了當初先主力排眾議攫拔自己是多麼的英明睿智。

那麼,面對咄咄逼人的魏軍,魏延是怎樣做到使漢中固若金湯的呢?

《三國志》是這樣記載的:“初,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及興勢一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意思是:當初劉備讓魏延鎮守漢中時,(魏延)將大部分兵力都部署在(漢中)外圍以禦敵,若魏軍來攻,因外圍蜀軍牽制,輕易攻不進來。興勢山一役,王平之所以能擊潰曹爽,就是因為堅守了這個方法。這個方法看似簡單,卻是參透了漢中附近的山川地貌以及敵我態勢而制定出的最行之有效的防禦方法,魏延之所以能堅守漢中長達40年,就是堅定不移執行了“以城垣為依託,將主力分散部署在外圍,使敵軍無法集中力量直搗核心,再相機發起反攻,驅逐或殲滅洶洶來犯之敵,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正確方針。

魏延在漢中抵抗曹魏40年,為何到姜維手中一個月就丟了?

諸葛亮死後,被譽為“隴西奇才”的姜維承襲了他的衣缽,開始獨攬蜀漢軍政大權。他全面主持蜀國軍政後改變了以前的軍事作戰思路,特別是在防守漢中上,用一種全新的作戰理念取代了魏延、王平屢被驗證的成功模式。

姜維認為,魏延制定的策略過於保守,它雖可以防禦敵人,但卻不能大規模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使敵可以一次次捲土重來。姜維發明了一種全新的戰法,叫“斂兵聚谷”。就是等魏軍進攻時,撤回部署在外圍的兵力,再堅壁清野,重兵據守漢、樂二城,拖住魏軍使其無法進兵平原地區。 蜀軍則不停地派出小股遊兵襲擾敵軍,使其不得休息,待敵糧草耗盡, 疲憊不堪,被迫撤軍時,以逸待勞的蜀軍大部隊全力出擊,定可殲滅來犯之敵,大獲全勝。

姜維否定了魏延的戰略方針後,開始全面實施自己的“ 新軍事思想”。他將部署在外圍的蜀軍主力全部撤回,命蔣斌守漢城,王含守樂城,為了增加防禦力量,他又下令在建威等地修築了大量的軍事堡壘。

魏延在漢中抵抗曹魏40年,為何到姜維手中一個月就丟了?

姜維的戰略戰術思維聽起來很有道理,卻忽略了魏、蜀間的軍事實力差距,將敵人放進來關門打狗確實是好辦法,但自己必須有遠超敵軍的實力以及超強的機動能力才有必勝把握。蜀軍以步卒為主,長於山地戰,而來自北方的魏軍以騎兵為主,來去如風,迅捷飄忽,機動能力比蜀軍強太多。姜維之法實際上是以短擊長。即使魏軍矢盡糧絕,被迫回撤,靠兩條腿追擊的蜀軍跑得過魏軍的四條腿嗎?機動能力遠遜對方,對撤退魏軍實施合圍並一舉圍殲的計劃很難奏效。

更加危險的是,姜維將魏延佈防在外圍的兵力全部撤回,重兵把守漢、樂二城,實際上戰略縱深已大大縮小。魏軍長驅直入,一旦攻破漢、樂防線中的一個點,整個漢中防禦就會被撕開一個大口子。

魏軍如果攻破漢、樂防線,其後一馬平川的漢中谷地便無險可守,取漢中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漢中一失,西川就等於門戶洞開,危若累卵了。後來發生的事證明,正是由於魏軍一舉突破了漢、樂防線,直接導致了漢中失守。漢中淪陷,蜀漢的滅亡也就指日可待了。魏延用攻守平衡之法,牢牢扼守了40年的戰略要地漢中,到姜維手上很短的時間(個把月)就拱手送敵了。

魏延在漢中抵抗曹魏40年,為何到姜維手中一個月就丟了?

司馬昭發動滅蜀之戰後,魏軍大將鍾會、鄧艾率軍進擊漢中,蜀軍按姜維的戰前部署,退守漢、樂二城。鍾會命魏將荀凱和李輔各領一萬人馬分別圍住二城。他自己則率主力繞過二城繼續前進,最後順利地西出陽安關。

如此一來,姜維精心構築的漢、樂防線不攻自破,漢中也就成了魏軍的禁臠。鍾會率大軍圍攻劍閣之時,鄧艾就可以率偏師從容地尋找入川捷徑,最後偷渡陰平,突然殺到成都城下。如果漢中不丟,蜀漢憑藉險峻的山川地理優勢抵禦入侵,絕不會那麼快就匆匆退出歷史舞臺的。

蜀漢智者費褘曾經告誡過姜維,希望他戒急用忍,緩緩用兵,不要僥倖地寄希望畢其功於一役,靠速戰速決擊垮曹魏,興復漢室,一旦出現紕漏,很可能滿盤皆輸,連翻盤的機會都沒有。姜維在事關蜀國存亡的危急時刻,居然祭出昏招,以己之短,攻敵之長,確實令人難測其動機。姜維擅自改變魏延卓有成效的作戰理念,致使漢中易手,西川朝不保夕,肩負振興蜀國重任的他為何如此大膽輕率呢?西晉大儒傅玄對他的一句評價很是精準:“維為人好立功名”。就是說姜維好大喜功,為了自己建功立業,他冒險急進,想迅速成功,以致利令智昏,居然賭上了國運,結果不僅自己沒有建功,還徹底斷送了蜀漢的江山社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