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 不完美媽媽 文學 北川 武漢 法律 大學 文章 一日一度渡己渡人 2019-07-31
"
"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真誠

堅定地成為自己,同時關心他人的命運。學會愛這個世界,但隨時準備好與之抗爭。 ——蔣方舟

01

蔣方舟出生之時,被媽媽很嫌棄地看了一眼,就放在一旁了。

原因是長得醜,媽媽本來想生一個‘蔣美麗’,不成想生了個‘蔣方舟’。

7歲開始寫作,也是因為“不漂亮”:琴棋書畫,樣樣不會,長得又難看,恐怕只有寫作這條路了。

後來的蔣方舟調侃地說:母親當時的心態是“狗急跳牆”。

為了讓蔣方舟發自內心地認可並重視寫作這件事,母親放出的招式是:法律規定,小孩7歲就要開始寫書,否則會被警察抓進監獄

蔣方舟信了很久,經常聽到警笛呼嘯,就會躲在被子裡顫抖。

"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真誠

堅定地成為自己,同時關心他人的命運。學會愛這個世界,但隨時準備好與之抗爭。 ——蔣方舟

01

蔣方舟出生之時,被媽媽很嫌棄地看了一眼,就放在一旁了。

原因是長得醜,媽媽本來想生一個‘蔣美麗’,不成想生了個‘蔣方舟’。

7歲開始寫作,也是因為“不漂亮”:琴棋書畫,樣樣不會,長得又難看,恐怕只有寫作這條路了。

後來的蔣方舟調侃地說:母親當時的心態是“狗急跳牆”。

為了讓蔣方舟發自內心地認可並重視寫作這件事,母親放出的招式是:法律規定,小孩7歲就要開始寫書,否則會被警察抓進監獄

蔣方舟信了很久,經常聽到警笛呼嘯,就會躲在被子裡顫抖。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從小到大生活在一個永遠無法討好“父親上帝”的世界裡,父親對她少有的幾次心血來潮的教育,幾乎全部是以威脅恐嚇為形式的。

父親發明了一種惡作劇的施暴方法,高高揚起他的巴掌,低頭瞪著她,做出要掌捆的姿勢,剎那間蒲扇式的手掌扇下來,結果只是和自己的另一隻手掌拍擊,在蔣方舟耳邊製造出巨大的聲響來。

她嚇得一抖,父親卻大笑不已。

父親每一次揚起巴掌,蔣方舟都會瑟瑟發抖,這種不確定的恐懼源自於父親作為生活大boss的權威。

直至多年以後,才與父親相逢一笑泯恩仇。

02

7歲開始寫作,9歲就出書了,剛開始寫《打開天窗》的時候,上小學一年級。

那時候才開始教拼音和筆劃,所以蔣方舟還不識字,更不會寫字,是邊寫書邊識字。在寫作過程中,不識字自然是最大的寫作困難,蔣方舟基本全靠查字典。

第一篇文章400字,寫了七、八個小時,很吃力,照著字典一個一個查出來,再一個一個畫出來,場面挺魔幻的。

"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真誠

堅定地成為自己,同時關心他人的命運。學會愛這個世界,但隨時準備好與之抗爭。 ——蔣方舟

01

蔣方舟出生之時,被媽媽很嫌棄地看了一眼,就放在一旁了。

原因是長得醜,媽媽本來想生一個‘蔣美麗’,不成想生了個‘蔣方舟’。

7歲開始寫作,也是因為“不漂亮”:琴棋書畫,樣樣不會,長得又難看,恐怕只有寫作這條路了。

後來的蔣方舟調侃地說:母親當時的心態是“狗急跳牆”。

為了讓蔣方舟發自內心地認可並重視寫作這件事,母親放出的招式是:法律規定,小孩7歲就要開始寫書,否則會被警察抓進監獄

蔣方舟信了很久,經常聽到警笛呼嘯,就會躲在被子裡顫抖。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從小到大生活在一個永遠無法討好“父親上帝”的世界裡,父親對她少有的幾次心血來潮的教育,幾乎全部是以威脅恐嚇為形式的。

父親發明了一種惡作劇的施暴方法,高高揚起他的巴掌,低頭瞪著她,做出要掌捆的姿勢,剎那間蒲扇式的手掌扇下來,結果只是和自己的另一隻手掌拍擊,在蔣方舟耳邊製造出巨大的聲響來。

她嚇得一抖,父親卻大笑不已。

父親每一次揚起巴掌,蔣方舟都會瑟瑟發抖,這種不確定的恐懼源自於父親作為生活大boss的權威。

直至多年以後,才與父親相逢一笑泯恩仇。

02

7歲開始寫作,9歲就出書了,剛開始寫《打開天窗》的時候,上小學一年級。

那時候才開始教拼音和筆劃,所以蔣方舟還不識字,更不會寫字,是邊寫書邊識字。在寫作過程中,不識字自然是最大的寫作困難,蔣方舟基本全靠查字典。

第一篇文章400字,寫了七、八個小時,很吃力,照著字典一個一個查出來,再一個一個畫出來,場面挺魔幻的。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戲稱自己是吃百家飯長大的,小時候不捨得花錢,母親每天早上給兩塊錢吃早飯,她就從來都不花,裝在包裡。

但是早上還是餓,小學又長身體,所以蔣方舟就在教室的地上撿東西吃:同學有什麼吃剩的零食,什麼尺子、橡皮,都在嘴裡嗦一嗦。

不過她捨不得花錢不是為了攢錢,而只是為了展示給母親,“你看我多乖。”

"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真誠

堅定地成為自己,同時關心他人的命運。學會愛這個世界,但隨時準備好與之抗爭。 ——蔣方舟

01

蔣方舟出生之時,被媽媽很嫌棄地看了一眼,就放在一旁了。

原因是長得醜,媽媽本來想生一個‘蔣美麗’,不成想生了個‘蔣方舟’。

7歲開始寫作,也是因為“不漂亮”:琴棋書畫,樣樣不會,長得又難看,恐怕只有寫作這條路了。

後來的蔣方舟調侃地說:母親當時的心態是“狗急跳牆”。

為了讓蔣方舟發自內心地認可並重視寫作這件事,母親放出的招式是:法律規定,小孩7歲就要開始寫書,否則會被警察抓進監獄

蔣方舟信了很久,經常聽到警笛呼嘯,就會躲在被子裡顫抖。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從小到大生活在一個永遠無法討好“父親上帝”的世界裡,父親對她少有的幾次心血來潮的教育,幾乎全部是以威脅恐嚇為形式的。

父親發明了一種惡作劇的施暴方法,高高揚起他的巴掌,低頭瞪著她,做出要掌捆的姿勢,剎那間蒲扇式的手掌扇下來,結果只是和自己的另一隻手掌拍擊,在蔣方舟耳邊製造出巨大的聲響來。

她嚇得一抖,父親卻大笑不已。

父親每一次揚起巴掌,蔣方舟都會瑟瑟發抖,這種不確定的恐懼源自於父親作為生活大boss的權威。

直至多年以後,才與父親相逢一笑泯恩仇。

02

7歲開始寫作,9歲就出書了,剛開始寫《打開天窗》的時候,上小學一年級。

那時候才開始教拼音和筆劃,所以蔣方舟還不識字,更不會寫字,是邊寫書邊識字。在寫作過程中,不識字自然是最大的寫作困難,蔣方舟基本全靠查字典。

第一篇文章400字,寫了七、八個小時,很吃力,照著字典一個一個查出來,再一個一個畫出來,場面挺魔幻的。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戲稱自己是吃百家飯長大的,小時候不捨得花錢,母親每天早上給兩塊錢吃早飯,她就從來都不花,裝在包裡。

但是早上還是餓,小學又長身體,所以蔣方舟就在教室的地上撿東西吃:同學有什麼吃剩的零食,什麼尺子、橡皮,都在嘴裡嗦一嗦。

不過她捨不得花錢不是為了攢錢,而只是為了展示給母親,“你看我多乖。”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當蔣方舟已經寫了六七十篇散文之後,母親覺得女兒“寫得和同齡人不一樣”,已經足夠出一本書,便聯繫出版社為蔣方舟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打開天窗》。

當時母親將蔣方舟的文章打印成一個小冊子,向全國幾十家出版社郵寄,幾十家基本上都是石沉大海,唯有一家答應出版。

9歲的蔣方舟與同齡人相比,她身材顯得略為矮小,而眼睛卻很大。她隨媽媽一起去出版社編輯室籤合同時東張西望,故作老成但難掩稚態的神色。

後來這部作品被湖南省教委定為素質教育推薦讀本並改編為漫畫書,從此蔣方舟聲名鵲起,被譽為“天才少女”。

蔣方舟出第一本書時,對文學並沒有什麼研究的父親,才意識到女兒成了個小作家。他拿出一千塊錢買了一張毛毯送給為女兒出書的編輯,以答謝對方的幫助。

一千塊的毛毯二十年前的時候應該算是很貴了,她的第一本書稿費是八百塊。

03

2008年,湖北遭遇了百年一遇的雪災,天寒地凍,交通癱瘓。

蔣方舟正在武漢讀高三,學校裡的電線杆被雪壓倒,地上一層厚冰永遠化不了。宿舍在晚上十一點後就停電,電暖氣電熱毯用不了。

凍得難受的蔣方舟每晚勉強睡一個小時,後來實在受不了,便向學校請假回家。

父親從老家襄樊來接女兒。坐火車到武漢,再換成公交車,以往一小時的車程開了四個小時,還沒到學校公車司機就放棄了前進。

"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真誠

堅定地成為自己,同時關心他人的命運。學會愛這個世界,但隨時準備好與之抗爭。 ——蔣方舟

01

蔣方舟出生之時,被媽媽很嫌棄地看了一眼,就放在一旁了。

原因是長得醜,媽媽本來想生一個‘蔣美麗’,不成想生了個‘蔣方舟’。

7歲開始寫作,也是因為“不漂亮”:琴棋書畫,樣樣不會,長得又難看,恐怕只有寫作這條路了。

後來的蔣方舟調侃地說:母親當時的心態是“狗急跳牆”。

為了讓蔣方舟發自內心地認可並重視寫作這件事,母親放出的招式是:法律規定,小孩7歲就要開始寫書,否則會被警察抓進監獄

蔣方舟信了很久,經常聽到警笛呼嘯,就會躲在被子裡顫抖。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從小到大生活在一個永遠無法討好“父親上帝”的世界裡,父親對她少有的幾次心血來潮的教育,幾乎全部是以威脅恐嚇為形式的。

父親發明了一種惡作劇的施暴方法,高高揚起他的巴掌,低頭瞪著她,做出要掌捆的姿勢,剎那間蒲扇式的手掌扇下來,結果只是和自己的另一隻手掌拍擊,在蔣方舟耳邊製造出巨大的聲響來。

她嚇得一抖,父親卻大笑不已。

父親每一次揚起巴掌,蔣方舟都會瑟瑟發抖,這種不確定的恐懼源自於父親作為生活大boss的權威。

直至多年以後,才與父親相逢一笑泯恩仇。

02

7歲開始寫作,9歲就出書了,剛開始寫《打開天窗》的時候,上小學一年級。

那時候才開始教拼音和筆劃,所以蔣方舟還不識字,更不會寫字,是邊寫書邊識字。在寫作過程中,不識字自然是最大的寫作困難,蔣方舟基本全靠查字典。

第一篇文章400字,寫了七、八個小時,很吃力,照著字典一個一個查出來,再一個一個畫出來,場面挺魔幻的。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戲稱自己是吃百家飯長大的,小時候不捨得花錢,母親每天早上給兩塊錢吃早飯,她就從來都不花,裝在包裡。

但是早上還是餓,小學又長身體,所以蔣方舟就在教室的地上撿東西吃:同學有什麼吃剩的零食,什麼尺子、橡皮,都在嘴裡嗦一嗦。

不過她捨不得花錢不是為了攢錢,而只是為了展示給母親,“你看我多乖。”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當蔣方舟已經寫了六七十篇散文之後,母親覺得女兒“寫得和同齡人不一樣”,已經足夠出一本書,便聯繫出版社為蔣方舟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打開天窗》。

當時母親將蔣方舟的文章打印成一個小冊子,向全國幾十家出版社郵寄,幾十家基本上都是石沉大海,唯有一家答應出版。

9歲的蔣方舟與同齡人相比,她身材顯得略為矮小,而眼睛卻很大。她隨媽媽一起去出版社編輯室籤合同時東張西望,故作老成但難掩稚態的神色。

後來這部作品被湖南省教委定為素質教育推薦讀本並改編為漫畫書,從此蔣方舟聲名鵲起,被譽為“天才少女”。

蔣方舟出第一本書時,對文學並沒有什麼研究的父親,才意識到女兒成了個小作家。他拿出一千塊錢買了一張毛毯送給為女兒出書的編輯,以答謝對方的幫助。

一千塊的毛毯二十年前的時候應該算是很貴了,她的第一本書稿費是八百塊。

03

2008年,湖北遭遇了百年一遇的雪災,天寒地凍,交通癱瘓。

蔣方舟正在武漢讀高三,學校裡的電線杆被雪壓倒,地上一層厚冰永遠化不了。宿舍在晚上十一點後就停電,電暖氣電熱毯用不了。

凍得難受的蔣方舟每晚勉強睡一個小時,後來實在受不了,便向學校請假回家。

父親從老家襄樊來接女兒。坐火車到武漢,再換成公交車,以往一小時的車程開了四個小時,還沒到學校公車司機就放棄了前進。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父親只好尋找出租車繼續走,但是很多司機考慮到危險都拒絕了。在冰天雪地裡等了幾個小時後,才哀求到一個司機願意帶他到學校。

當蔣方舟看到父親的時候,覺得他凍得小了兩圈。

後來,父親送她去北京上大學。

方舟問父親:“北京怎麼樣?”

父親回答:“北京好大哇。”

她又問:“學校怎麼樣?”

父親說:“大學好大哇。”

“好大”,成為父親對一切他所不熟悉事情的形容,蔣方舟又驚又急地意識到:外物都大了,父親自然就小了。

母親是一寸寸變老的,父親是瞬間變老的。

"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真誠

堅定地成為自己,同時關心他人的命運。學會愛這個世界,但隨時準備好與之抗爭。 ——蔣方舟

01

蔣方舟出生之時,被媽媽很嫌棄地看了一眼,就放在一旁了。

原因是長得醜,媽媽本來想生一個‘蔣美麗’,不成想生了個‘蔣方舟’。

7歲開始寫作,也是因為“不漂亮”:琴棋書畫,樣樣不會,長得又難看,恐怕只有寫作這條路了。

後來的蔣方舟調侃地說:母親當時的心態是“狗急跳牆”。

為了讓蔣方舟發自內心地認可並重視寫作這件事,母親放出的招式是:法律規定,小孩7歲就要開始寫書,否則會被警察抓進監獄

蔣方舟信了很久,經常聽到警笛呼嘯,就會躲在被子裡顫抖。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從小到大生活在一個永遠無法討好“父親上帝”的世界裡,父親對她少有的幾次心血來潮的教育,幾乎全部是以威脅恐嚇為形式的。

父親發明了一種惡作劇的施暴方法,高高揚起他的巴掌,低頭瞪著她,做出要掌捆的姿勢,剎那間蒲扇式的手掌扇下來,結果只是和自己的另一隻手掌拍擊,在蔣方舟耳邊製造出巨大的聲響來。

她嚇得一抖,父親卻大笑不已。

父親每一次揚起巴掌,蔣方舟都會瑟瑟發抖,這種不確定的恐懼源自於父親作為生活大boss的權威。

直至多年以後,才與父親相逢一笑泯恩仇。

02

7歲開始寫作,9歲就出書了,剛開始寫《打開天窗》的時候,上小學一年級。

那時候才開始教拼音和筆劃,所以蔣方舟還不識字,更不會寫字,是邊寫書邊識字。在寫作過程中,不識字自然是最大的寫作困難,蔣方舟基本全靠查字典。

第一篇文章400字,寫了七、八個小時,很吃力,照著字典一個一個查出來,再一個一個畫出來,場面挺魔幻的。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戲稱自己是吃百家飯長大的,小時候不捨得花錢,母親每天早上給兩塊錢吃早飯,她就從來都不花,裝在包裡。

但是早上還是餓,小學又長身體,所以蔣方舟就在教室的地上撿東西吃:同學有什麼吃剩的零食,什麼尺子、橡皮,都在嘴裡嗦一嗦。

不過她捨不得花錢不是為了攢錢,而只是為了展示給母親,“你看我多乖。”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當蔣方舟已經寫了六七十篇散文之後,母親覺得女兒“寫得和同齡人不一樣”,已經足夠出一本書,便聯繫出版社為蔣方舟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打開天窗》。

當時母親將蔣方舟的文章打印成一個小冊子,向全國幾十家出版社郵寄,幾十家基本上都是石沉大海,唯有一家答應出版。

9歲的蔣方舟與同齡人相比,她身材顯得略為矮小,而眼睛卻很大。她隨媽媽一起去出版社編輯室籤合同時東張西望,故作老成但難掩稚態的神色。

後來這部作品被湖南省教委定為素質教育推薦讀本並改編為漫畫書,從此蔣方舟聲名鵲起,被譽為“天才少女”。

蔣方舟出第一本書時,對文學並沒有什麼研究的父親,才意識到女兒成了個小作家。他拿出一千塊錢買了一張毛毯送給為女兒出書的編輯,以答謝對方的幫助。

一千塊的毛毯二十年前的時候應該算是很貴了,她的第一本書稿費是八百塊。

03

2008年,湖北遭遇了百年一遇的雪災,天寒地凍,交通癱瘓。

蔣方舟正在武漢讀高三,學校裡的電線杆被雪壓倒,地上一層厚冰永遠化不了。宿舍在晚上十一點後就停電,電暖氣電熱毯用不了。

凍得難受的蔣方舟每晚勉強睡一個小時,後來實在受不了,便向學校請假回家。

父親從老家襄樊來接女兒。坐火車到武漢,再換成公交車,以往一小時的車程開了四個小時,還沒到學校公車司機就放棄了前進。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父親只好尋找出租車繼續走,但是很多司機考慮到危險都拒絕了。在冰天雪地裡等了幾個小時後,才哀求到一個司機願意帶他到學校。

當蔣方舟看到父親的時候,覺得他凍得小了兩圈。

後來,父親送她去北京上大學。

方舟問父親:“北京怎麼樣?”

父親回答:“北京好大哇。”

她又問:“學校怎麼樣?”

父親說:“大學好大哇。”

“好大”,成為父親對一切他所不熟悉事情的形容,蔣方舟又驚又急地意識到:外物都大了,父親自然就小了。

母親是一寸寸變老的,父親是瞬間變老的。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孩子的生命被父親懲罰,父親的生命被歲月懲罰。都是輸家,那就乾脆就惺惺相惜,一笑泯恩仇吧。

鬥爭了整個童年的敵人,自己繳了械。 

04

2008年的地震沒有擋住高考。

考完第一場語文的蔣方舟一出考場就蒙了,一群記者都在問:“你考得怎麼樣啊?”

當她在人群中非常艱難地找到父親,記者又群湧至他們吃飯的小飯館,拍他們點的菜,酸辣土豆絲之類,並用質疑的眼神問父親:“你確定這樣真的有營養嗎?”

考完之後,下著大雨的天氣,媒體又將一束鮮花給父親,讓他遞給方舟,並作出勝利擊掌的樣子,好供他們拍照。

"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真誠

堅定地成為自己,同時關心他人的命運。學會愛這個世界,但隨時準備好與之抗爭。 ——蔣方舟

01

蔣方舟出生之時,被媽媽很嫌棄地看了一眼,就放在一旁了。

原因是長得醜,媽媽本來想生一個‘蔣美麗’,不成想生了個‘蔣方舟’。

7歲開始寫作,也是因為“不漂亮”:琴棋書畫,樣樣不會,長得又難看,恐怕只有寫作這條路了。

後來的蔣方舟調侃地說:母親當時的心態是“狗急跳牆”。

為了讓蔣方舟發自內心地認可並重視寫作這件事,母親放出的招式是:法律規定,小孩7歲就要開始寫書,否則會被警察抓進監獄

蔣方舟信了很久,經常聽到警笛呼嘯,就會躲在被子裡顫抖。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從小到大生活在一個永遠無法討好“父親上帝”的世界裡,父親對她少有的幾次心血來潮的教育,幾乎全部是以威脅恐嚇為形式的。

父親發明了一種惡作劇的施暴方法,高高揚起他的巴掌,低頭瞪著她,做出要掌捆的姿勢,剎那間蒲扇式的手掌扇下來,結果只是和自己的另一隻手掌拍擊,在蔣方舟耳邊製造出巨大的聲響來。

她嚇得一抖,父親卻大笑不已。

父親每一次揚起巴掌,蔣方舟都會瑟瑟發抖,這種不確定的恐懼源自於父親作為生活大boss的權威。

直至多年以後,才與父親相逢一笑泯恩仇。

02

7歲開始寫作,9歲就出書了,剛開始寫《打開天窗》的時候,上小學一年級。

那時候才開始教拼音和筆劃,所以蔣方舟還不識字,更不會寫字,是邊寫書邊識字。在寫作過程中,不識字自然是最大的寫作困難,蔣方舟基本全靠查字典。

第一篇文章400字,寫了七、八個小時,很吃力,照著字典一個一個查出來,再一個一個畫出來,場面挺魔幻的。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戲稱自己是吃百家飯長大的,小時候不捨得花錢,母親每天早上給兩塊錢吃早飯,她就從來都不花,裝在包裡。

但是早上還是餓,小學又長身體,所以蔣方舟就在教室的地上撿東西吃:同學有什麼吃剩的零食,什麼尺子、橡皮,都在嘴裡嗦一嗦。

不過她捨不得花錢不是為了攢錢,而只是為了展示給母親,“你看我多乖。”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當蔣方舟已經寫了六七十篇散文之後,母親覺得女兒“寫得和同齡人不一樣”,已經足夠出一本書,便聯繫出版社為蔣方舟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打開天窗》。

當時母親將蔣方舟的文章打印成一個小冊子,向全國幾十家出版社郵寄,幾十家基本上都是石沉大海,唯有一家答應出版。

9歲的蔣方舟與同齡人相比,她身材顯得略為矮小,而眼睛卻很大。她隨媽媽一起去出版社編輯室籤合同時東張西望,故作老成但難掩稚態的神色。

後來這部作品被湖南省教委定為素質教育推薦讀本並改編為漫畫書,從此蔣方舟聲名鵲起,被譽為“天才少女”。

蔣方舟出第一本書時,對文學並沒有什麼研究的父親,才意識到女兒成了個小作家。他拿出一千塊錢買了一張毛毯送給為女兒出書的編輯,以答謝對方的幫助。

一千塊的毛毯二十年前的時候應該算是很貴了,她的第一本書稿費是八百塊。

03

2008年,湖北遭遇了百年一遇的雪災,天寒地凍,交通癱瘓。

蔣方舟正在武漢讀高三,學校裡的電線杆被雪壓倒,地上一層厚冰永遠化不了。宿舍在晚上十一點後就停電,電暖氣電熱毯用不了。

凍得難受的蔣方舟每晚勉強睡一個小時,後來實在受不了,便向學校請假回家。

父親從老家襄樊來接女兒。坐火車到武漢,再換成公交車,以往一小時的車程開了四個小時,還沒到學校公車司機就放棄了前進。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父親只好尋找出租車繼續走,但是很多司機考慮到危險都拒絕了。在冰天雪地裡等了幾個小時後,才哀求到一個司機願意帶他到學校。

當蔣方舟看到父親的時候,覺得他凍得小了兩圈。

後來,父親送她去北京上大學。

方舟問父親:“北京怎麼樣?”

父親回答:“北京好大哇。”

她又問:“學校怎麼樣?”

父親說:“大學好大哇。”

“好大”,成為父親對一切他所不熟悉事情的形容,蔣方舟又驚又急地意識到:外物都大了,父親自然就小了。

母親是一寸寸變老的,父親是瞬間變老的。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孩子的生命被父親懲罰,父親的生命被歲月懲罰。都是輸家,那就乾脆就惺惺相惜,一笑泯恩仇吧。

鬥爭了整個童年的敵人,自己繳了械。 

04

2008年的地震沒有擋住高考。

考完第一場語文的蔣方舟一出考場就蒙了,一群記者都在問:“你考得怎麼樣啊?”

當她在人群中非常艱難地找到父親,記者又群湧至他們吃飯的小飯館,拍他們點的菜,酸辣土豆絲之類,並用質疑的眼神問父親:“你確定這樣真的有營養嗎?”

考完之後,下著大雨的天氣,媒體又將一束鮮花給父親,讓他遞給方舟,並作出勝利擊掌的樣子,好供他們拍照。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而母親早已被記者擠到一邊,倒在泥坑的水窪裡。蔣方舟很疑惑,為什麼要這樣?

這促使她在高考完的第二天去了受災情況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北川。

到達之前,她試圖為自己找很多高尚的目的,是做志願者、是發放物資,當她真正到達災區的時候她發現自己的目的其實非常簡單,僅僅是做一件改變自己的事情。

到達北川的時候,遇難者的屍體基本上被清理乾淨了,但還是留下一些小孩的書包、小孩的胳膊。廣場邊有一個“萬人坑”,大多數遇難者的屍體都集中在這裡,並用水泥地封上了,地上放著一個收音機,裡面傳來佛教音樂,在超度這些已經故去的亡靈。

她忍不住在腦海中想一個畫面,萬千生靈將耳朵貼在水泥地上,用那一點點音樂作為超度的慰藉。

一個老奶奶手裡拿著一張照片,顫巍巍地尋找自己已經去世的女兒。

人影、廢墟在眼前不停地晃動,蔣方舟這一天沒有吃飯,在生命面前,人是那麼渺小,高考的時候覺得高考是最重要的,可是在生命轉瞬即逝時,什麼都沒有那麼重要了。

"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真誠

堅定地成為自己,同時關心他人的命運。學會愛這個世界,但隨時準備好與之抗爭。 ——蔣方舟

01

蔣方舟出生之時,被媽媽很嫌棄地看了一眼,就放在一旁了。

原因是長得醜,媽媽本來想生一個‘蔣美麗’,不成想生了個‘蔣方舟’。

7歲開始寫作,也是因為“不漂亮”:琴棋書畫,樣樣不會,長得又難看,恐怕只有寫作這條路了。

後來的蔣方舟調侃地說:母親當時的心態是“狗急跳牆”。

為了讓蔣方舟發自內心地認可並重視寫作這件事,母親放出的招式是:法律規定,小孩7歲就要開始寫書,否則會被警察抓進監獄

蔣方舟信了很久,經常聽到警笛呼嘯,就會躲在被子裡顫抖。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從小到大生活在一個永遠無法討好“父親上帝”的世界裡,父親對她少有的幾次心血來潮的教育,幾乎全部是以威脅恐嚇為形式的。

父親發明了一種惡作劇的施暴方法,高高揚起他的巴掌,低頭瞪著她,做出要掌捆的姿勢,剎那間蒲扇式的手掌扇下來,結果只是和自己的另一隻手掌拍擊,在蔣方舟耳邊製造出巨大的聲響來。

她嚇得一抖,父親卻大笑不已。

父親每一次揚起巴掌,蔣方舟都會瑟瑟發抖,這種不確定的恐懼源自於父親作為生活大boss的權威。

直至多年以後,才與父親相逢一笑泯恩仇。

02

7歲開始寫作,9歲就出書了,剛開始寫《打開天窗》的時候,上小學一年級。

那時候才開始教拼音和筆劃,所以蔣方舟還不識字,更不會寫字,是邊寫書邊識字。在寫作過程中,不識字自然是最大的寫作困難,蔣方舟基本全靠查字典。

第一篇文章400字,寫了七、八個小時,很吃力,照著字典一個一個查出來,再一個一個畫出來,場面挺魔幻的。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戲稱自己是吃百家飯長大的,小時候不捨得花錢,母親每天早上給兩塊錢吃早飯,她就從來都不花,裝在包裡。

但是早上還是餓,小學又長身體,所以蔣方舟就在教室的地上撿東西吃:同學有什麼吃剩的零食,什麼尺子、橡皮,都在嘴裡嗦一嗦。

不過她捨不得花錢不是為了攢錢,而只是為了展示給母親,“你看我多乖。”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當蔣方舟已經寫了六七十篇散文之後,母親覺得女兒“寫得和同齡人不一樣”,已經足夠出一本書,便聯繫出版社為蔣方舟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打開天窗》。

當時母親將蔣方舟的文章打印成一個小冊子,向全國幾十家出版社郵寄,幾十家基本上都是石沉大海,唯有一家答應出版。

9歲的蔣方舟與同齡人相比,她身材顯得略為矮小,而眼睛卻很大。她隨媽媽一起去出版社編輯室籤合同時東張西望,故作老成但難掩稚態的神色。

後來這部作品被湖南省教委定為素質教育推薦讀本並改編為漫畫書,從此蔣方舟聲名鵲起,被譽為“天才少女”。

蔣方舟出第一本書時,對文學並沒有什麼研究的父親,才意識到女兒成了個小作家。他拿出一千塊錢買了一張毛毯送給為女兒出書的編輯,以答謝對方的幫助。

一千塊的毛毯二十年前的時候應該算是很貴了,她的第一本書稿費是八百塊。

03

2008年,湖北遭遇了百年一遇的雪災,天寒地凍,交通癱瘓。

蔣方舟正在武漢讀高三,學校裡的電線杆被雪壓倒,地上一層厚冰永遠化不了。宿舍在晚上十一點後就停電,電暖氣電熱毯用不了。

凍得難受的蔣方舟每晚勉強睡一個小時,後來實在受不了,便向學校請假回家。

父親從老家襄樊來接女兒。坐火車到武漢,再換成公交車,以往一小時的車程開了四個小時,還沒到學校公車司機就放棄了前進。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父親只好尋找出租車繼續走,但是很多司機考慮到危險都拒絕了。在冰天雪地裡等了幾個小時後,才哀求到一個司機願意帶他到學校。

當蔣方舟看到父親的時候,覺得他凍得小了兩圈。

後來,父親送她去北京上大學。

方舟問父親:“北京怎麼樣?”

父親回答:“北京好大哇。”

她又問:“學校怎麼樣?”

父親說:“大學好大哇。”

“好大”,成為父親對一切他所不熟悉事情的形容,蔣方舟又驚又急地意識到:外物都大了,父親自然就小了。

母親是一寸寸變老的,父親是瞬間變老的。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孩子的生命被父親懲罰,父親的生命被歲月懲罰。都是輸家,那就乾脆就惺惺相惜,一笑泯恩仇吧。

鬥爭了整個童年的敵人,自己繳了械。 

04

2008年的地震沒有擋住高考。

考完第一場語文的蔣方舟一出考場就蒙了,一群記者都在問:“你考得怎麼樣啊?”

當她在人群中非常艱難地找到父親,記者又群湧至他們吃飯的小飯館,拍他們點的菜,酸辣土豆絲之類,並用質疑的眼神問父親:“你確定這樣真的有營養嗎?”

考完之後,下著大雨的天氣,媒體又將一束鮮花給父親,讓他遞給方舟,並作出勝利擊掌的樣子,好供他們拍照。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而母親早已被記者擠到一邊,倒在泥坑的水窪裡。蔣方舟很疑惑,為什麼要這樣?

這促使她在高考完的第二天去了受災情況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北川。

到達之前,她試圖為自己找很多高尚的目的,是做志願者、是發放物資,當她真正到達災區的時候她發現自己的目的其實非常簡單,僅僅是做一件改變自己的事情。

到達北川的時候,遇難者的屍體基本上被清理乾淨了,但還是留下一些小孩的書包、小孩的胳膊。廣場邊有一個“萬人坑”,大多數遇難者的屍體都集中在這裡,並用水泥地封上了,地上放著一個收音機,裡面傳來佛教音樂,在超度這些已經故去的亡靈。

她忍不住在腦海中想一個畫面,萬千生靈將耳朵貼在水泥地上,用那一點點音樂作為超度的慰藉。

一個老奶奶手裡拿著一張照片,顫巍巍地尋找自己已經去世的女兒。

人影、廢墟在眼前不停地晃動,蔣方舟這一天沒有吃飯,在生命面前,人是那麼渺小,高考的時候覺得高考是最重要的,可是在生命轉瞬即逝時,什麼都沒有那麼重要了。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在北川的時候,蔣方舟看到很多80後的志願者,這種志願舉動自然是出於善良,她也想是不是不乏另一種可能:他們想在歷史中留下自己的身影、留下存在感。

我們這一代不像50後、60後,他們有建國的記憶、戰爭的記憶、文革和上山下鄉的記憶、思想解放的記憶、80年代政治開明的記憶、百花齊放的記憶。

他們經歷了很多大的歷史事件,擁有共同的歷史記憶。

這一趟北川之行,成為蔣方舟特殊的成人禮,它教給了她關於人生的事,關於命運的事,以及這一代面對歷史時應該是什麼面貌。

05

去清華報到的第一天,蔣方舟揹著一個山一樣的大包。

“一路上聽到的都是失望的哀嚎”,大多數人會說“原來你就是蔣方舟”,也有個別人會詳細描述觀感“沒事兒,還挺壯實的,比我想象的結實”。

進入清華之後,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認為清華是全國最好的大學,人人都將自己在清華當作一項榮譽,理所當然地認為清華學子就是全國最牛的學生。

"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真誠

堅定地成為自己,同時關心他人的命運。學會愛這個世界,但隨時準備好與之抗爭。 ——蔣方舟

01

蔣方舟出生之時,被媽媽很嫌棄地看了一眼,就放在一旁了。

原因是長得醜,媽媽本來想生一個‘蔣美麗’,不成想生了個‘蔣方舟’。

7歲開始寫作,也是因為“不漂亮”:琴棋書畫,樣樣不會,長得又難看,恐怕只有寫作這條路了。

後來的蔣方舟調侃地說:母親當時的心態是“狗急跳牆”。

為了讓蔣方舟發自內心地認可並重視寫作這件事,母親放出的招式是:法律規定,小孩7歲就要開始寫書,否則會被警察抓進監獄

蔣方舟信了很久,經常聽到警笛呼嘯,就會躲在被子裡顫抖。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從小到大生活在一個永遠無法討好“父親上帝”的世界裡,父親對她少有的幾次心血來潮的教育,幾乎全部是以威脅恐嚇為形式的。

父親發明了一種惡作劇的施暴方法,高高揚起他的巴掌,低頭瞪著她,做出要掌捆的姿勢,剎那間蒲扇式的手掌扇下來,結果只是和自己的另一隻手掌拍擊,在蔣方舟耳邊製造出巨大的聲響來。

她嚇得一抖,父親卻大笑不已。

父親每一次揚起巴掌,蔣方舟都會瑟瑟發抖,這種不確定的恐懼源自於父親作為生活大boss的權威。

直至多年以後,才與父親相逢一笑泯恩仇。

02

7歲開始寫作,9歲就出書了,剛開始寫《打開天窗》的時候,上小學一年級。

那時候才開始教拼音和筆劃,所以蔣方舟還不識字,更不會寫字,是邊寫書邊識字。在寫作過程中,不識字自然是最大的寫作困難,蔣方舟基本全靠查字典。

第一篇文章400字,寫了七、八個小時,很吃力,照著字典一個一個查出來,再一個一個畫出來,場面挺魔幻的。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戲稱自己是吃百家飯長大的,小時候不捨得花錢,母親每天早上給兩塊錢吃早飯,她就從來都不花,裝在包裡。

但是早上還是餓,小學又長身體,所以蔣方舟就在教室的地上撿東西吃:同學有什麼吃剩的零食,什麼尺子、橡皮,都在嘴裡嗦一嗦。

不過她捨不得花錢不是為了攢錢,而只是為了展示給母親,“你看我多乖。”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當蔣方舟已經寫了六七十篇散文之後,母親覺得女兒“寫得和同齡人不一樣”,已經足夠出一本書,便聯繫出版社為蔣方舟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打開天窗》。

當時母親將蔣方舟的文章打印成一個小冊子,向全國幾十家出版社郵寄,幾十家基本上都是石沉大海,唯有一家答應出版。

9歲的蔣方舟與同齡人相比,她身材顯得略為矮小,而眼睛卻很大。她隨媽媽一起去出版社編輯室籤合同時東張西望,故作老成但難掩稚態的神色。

後來這部作品被湖南省教委定為素質教育推薦讀本並改編為漫畫書,從此蔣方舟聲名鵲起,被譽為“天才少女”。

蔣方舟出第一本書時,對文學並沒有什麼研究的父親,才意識到女兒成了個小作家。他拿出一千塊錢買了一張毛毯送給為女兒出書的編輯,以答謝對方的幫助。

一千塊的毛毯二十年前的時候應該算是很貴了,她的第一本書稿費是八百塊。

03

2008年,湖北遭遇了百年一遇的雪災,天寒地凍,交通癱瘓。

蔣方舟正在武漢讀高三,學校裡的電線杆被雪壓倒,地上一層厚冰永遠化不了。宿舍在晚上十一點後就停電,電暖氣電熱毯用不了。

凍得難受的蔣方舟每晚勉強睡一個小時,後來實在受不了,便向學校請假回家。

父親從老家襄樊來接女兒。坐火車到武漢,再換成公交車,以往一小時的車程開了四個小時,還沒到學校公車司機就放棄了前進。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父親只好尋找出租車繼續走,但是很多司機考慮到危險都拒絕了。在冰天雪地裡等了幾個小時後,才哀求到一個司機願意帶他到學校。

當蔣方舟看到父親的時候,覺得他凍得小了兩圈。

後來,父親送她去北京上大學。

方舟問父親:“北京怎麼樣?”

父親回答:“北京好大哇。”

她又問:“學校怎麼樣?”

父親說:“大學好大哇。”

“好大”,成為父親對一切他所不熟悉事情的形容,蔣方舟又驚又急地意識到:外物都大了,父親自然就小了。

母親是一寸寸變老的,父親是瞬間變老的。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孩子的生命被父親懲罰,父親的生命被歲月懲罰。都是輸家,那就乾脆就惺惺相惜,一笑泯恩仇吧。

鬥爭了整個童年的敵人,自己繳了械。 

04

2008年的地震沒有擋住高考。

考完第一場語文的蔣方舟一出考場就蒙了,一群記者都在問:“你考得怎麼樣啊?”

當她在人群中非常艱難地找到父親,記者又群湧至他們吃飯的小飯館,拍他們點的菜,酸辣土豆絲之類,並用質疑的眼神問父親:“你確定這樣真的有營養嗎?”

考完之後,下著大雨的天氣,媒體又將一束鮮花給父親,讓他遞給方舟,並作出勝利擊掌的樣子,好供他們拍照。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而母親早已被記者擠到一邊,倒在泥坑的水窪裡。蔣方舟很疑惑,為什麼要這樣?

這促使她在高考完的第二天去了受災情況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北川。

到達之前,她試圖為自己找很多高尚的目的,是做志願者、是發放物資,當她真正到達災區的時候她發現自己的目的其實非常簡單,僅僅是做一件改變自己的事情。

到達北川的時候,遇難者的屍體基本上被清理乾淨了,但還是留下一些小孩的書包、小孩的胳膊。廣場邊有一個“萬人坑”,大多數遇難者的屍體都集中在這裡,並用水泥地封上了,地上放著一個收音機,裡面傳來佛教音樂,在超度這些已經故去的亡靈。

她忍不住在腦海中想一個畫面,萬千生靈將耳朵貼在水泥地上,用那一點點音樂作為超度的慰藉。

一個老奶奶手裡拿著一張照片,顫巍巍地尋找自己已經去世的女兒。

人影、廢墟在眼前不停地晃動,蔣方舟這一天沒有吃飯,在生命面前,人是那麼渺小,高考的時候覺得高考是最重要的,可是在生命轉瞬即逝時,什麼都沒有那麼重要了。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在北川的時候,蔣方舟看到很多80後的志願者,這種志願舉動自然是出於善良,她也想是不是不乏另一種可能:他們想在歷史中留下自己的身影、留下存在感。

我們這一代不像50後、60後,他們有建國的記憶、戰爭的記憶、文革和上山下鄉的記憶、思想解放的記憶、80年代政治開明的記憶、百花齊放的記憶。

他們經歷了很多大的歷史事件,擁有共同的歷史記憶。

這一趟北川之行,成為蔣方舟特殊的成人禮,它教給了她關於人生的事,關於命運的事,以及這一代面對歷史時應該是什麼面貌。

05

去清華報到的第一天,蔣方舟揹著一個山一樣的大包。

“一路上聽到的都是失望的哀嚎”,大多數人會說“原來你就是蔣方舟”,也有個別人會詳細描述觀感“沒事兒,還挺壯實的,比我想象的結實”。

進入清華之後,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認為清華是全國最好的大學,人人都將自己在清華當作一項榮譽,理所當然地認為清華學子就是全國最牛的學生。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一開始蔣方舟也認為必然是這樣的,都進入清華了,還想怎麼樣呢?要麼治國,要麼當文化部長,要麼當優秀的工程師。

但後來,她開始發現清華並沒有什麼不一樣,周圍的同學和高中同學沒什麼差別,考慮的依舊是學分、社團學生會職位、怎麼泡到漂亮學妹等等。

蔣方舟所在的新聞系也會告訴學生你們畢業了進入的要麼是‘紅心媒體’人民日報,新華社;要麼是‘黑心媒體’南方週末,從一開始學校就會告訴學生應該進入紅心媒體,應該成為喉舌、社會的棟樑。

但是並沒有說,如果不想這樣做該怎麼辦?

而大家在進入學校的一剎那都接受了這樣的價值觀,這是讓她覺得最為失望的地方。

在講當代中國的一節課中,老師講及北川現在建設有多麼好、恢復是多麼好。蔣方舟站起來以自己親眼看見的反駁老師失實的地方,可是這樣的行為並沒有獲得掌聲,周圍的同學反而以你趕緊坐下來吧這樣的眼神看著她。

當老師終於讓她坐下了,周圍同學全部鬆了一口氣。

蔣方舟才意識到原來並沒有人想聽她發表這樣的觀點,這讓她度過了一段特別迷茫的時期。

周圍同學都非常忙,他們知道自己要考高分、學雅思、要學開車,積極開展社團活動各種各樣的事,而蔣方舟根本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陷入非常迷茫的狀態。

不太想去上課,晚上看書寫作,每天都睡不著、每天都失眠,凌晨四點鐘去自動販賣機買所有的油炸花生,10袋左右。

"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真誠

堅定地成為自己,同時關心他人的命運。學會愛這個世界,但隨時準備好與之抗爭。 ——蔣方舟

01

蔣方舟出生之時,被媽媽很嫌棄地看了一眼,就放在一旁了。

原因是長得醜,媽媽本來想生一個‘蔣美麗’,不成想生了個‘蔣方舟’。

7歲開始寫作,也是因為“不漂亮”:琴棋書畫,樣樣不會,長得又難看,恐怕只有寫作這條路了。

後來的蔣方舟調侃地說:母親當時的心態是“狗急跳牆”。

為了讓蔣方舟發自內心地認可並重視寫作這件事,母親放出的招式是:法律規定,小孩7歲就要開始寫書,否則會被警察抓進監獄

蔣方舟信了很久,經常聽到警笛呼嘯,就會躲在被子裡顫抖。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從小到大生活在一個永遠無法討好“父親上帝”的世界裡,父親對她少有的幾次心血來潮的教育,幾乎全部是以威脅恐嚇為形式的。

父親發明了一種惡作劇的施暴方法,高高揚起他的巴掌,低頭瞪著她,做出要掌捆的姿勢,剎那間蒲扇式的手掌扇下來,結果只是和自己的另一隻手掌拍擊,在蔣方舟耳邊製造出巨大的聲響來。

她嚇得一抖,父親卻大笑不已。

父親每一次揚起巴掌,蔣方舟都會瑟瑟發抖,這種不確定的恐懼源自於父親作為生活大boss的權威。

直至多年以後,才與父親相逢一笑泯恩仇。

02

7歲開始寫作,9歲就出書了,剛開始寫《打開天窗》的時候,上小學一年級。

那時候才開始教拼音和筆劃,所以蔣方舟還不識字,更不會寫字,是邊寫書邊識字。在寫作過程中,不識字自然是最大的寫作困難,蔣方舟基本全靠查字典。

第一篇文章400字,寫了七、八個小時,很吃力,照著字典一個一個查出來,再一個一個畫出來,場面挺魔幻的。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戲稱自己是吃百家飯長大的,小時候不捨得花錢,母親每天早上給兩塊錢吃早飯,她就從來都不花,裝在包裡。

但是早上還是餓,小學又長身體,所以蔣方舟就在教室的地上撿東西吃:同學有什麼吃剩的零食,什麼尺子、橡皮,都在嘴裡嗦一嗦。

不過她捨不得花錢不是為了攢錢,而只是為了展示給母親,“你看我多乖。”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當蔣方舟已經寫了六七十篇散文之後,母親覺得女兒“寫得和同齡人不一樣”,已經足夠出一本書,便聯繫出版社為蔣方舟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打開天窗》。

當時母親將蔣方舟的文章打印成一個小冊子,向全國幾十家出版社郵寄,幾十家基本上都是石沉大海,唯有一家答應出版。

9歲的蔣方舟與同齡人相比,她身材顯得略為矮小,而眼睛卻很大。她隨媽媽一起去出版社編輯室籤合同時東張西望,故作老成但難掩稚態的神色。

後來這部作品被湖南省教委定為素質教育推薦讀本並改編為漫畫書,從此蔣方舟聲名鵲起,被譽為“天才少女”。

蔣方舟出第一本書時,對文學並沒有什麼研究的父親,才意識到女兒成了個小作家。他拿出一千塊錢買了一張毛毯送給為女兒出書的編輯,以答謝對方的幫助。

一千塊的毛毯二十年前的時候應該算是很貴了,她的第一本書稿費是八百塊。

03

2008年,湖北遭遇了百年一遇的雪災,天寒地凍,交通癱瘓。

蔣方舟正在武漢讀高三,學校裡的電線杆被雪壓倒,地上一層厚冰永遠化不了。宿舍在晚上十一點後就停電,電暖氣電熱毯用不了。

凍得難受的蔣方舟每晚勉強睡一個小時,後來實在受不了,便向學校請假回家。

父親從老家襄樊來接女兒。坐火車到武漢,再換成公交車,以往一小時的車程開了四個小時,還沒到學校公車司機就放棄了前進。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父親只好尋找出租車繼續走,但是很多司機考慮到危險都拒絕了。在冰天雪地裡等了幾個小時後,才哀求到一個司機願意帶他到學校。

當蔣方舟看到父親的時候,覺得他凍得小了兩圈。

後來,父親送她去北京上大學。

方舟問父親:“北京怎麼樣?”

父親回答:“北京好大哇。”

她又問:“學校怎麼樣?”

父親說:“大學好大哇。”

“好大”,成為父親對一切他所不熟悉事情的形容,蔣方舟又驚又急地意識到:外物都大了,父親自然就小了。

母親是一寸寸變老的,父親是瞬間變老的。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孩子的生命被父親懲罰,父親的生命被歲月懲罰。都是輸家,那就乾脆就惺惺相惜,一笑泯恩仇吧。

鬥爭了整個童年的敵人,自己繳了械。 

04

2008年的地震沒有擋住高考。

考完第一場語文的蔣方舟一出考場就蒙了,一群記者都在問:“你考得怎麼樣啊?”

當她在人群中非常艱難地找到父親,記者又群湧至他們吃飯的小飯館,拍他們點的菜,酸辣土豆絲之類,並用質疑的眼神問父親:“你確定這樣真的有營養嗎?”

考完之後,下著大雨的天氣,媒體又將一束鮮花給父親,讓他遞給方舟,並作出勝利擊掌的樣子,好供他們拍照。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而母親早已被記者擠到一邊,倒在泥坑的水窪裡。蔣方舟很疑惑,為什麼要這樣?

這促使她在高考完的第二天去了受災情況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北川。

到達之前,她試圖為自己找很多高尚的目的,是做志願者、是發放物資,當她真正到達災區的時候她發現自己的目的其實非常簡單,僅僅是做一件改變自己的事情。

到達北川的時候,遇難者的屍體基本上被清理乾淨了,但還是留下一些小孩的書包、小孩的胳膊。廣場邊有一個“萬人坑”,大多數遇難者的屍體都集中在這裡,並用水泥地封上了,地上放著一個收音機,裡面傳來佛教音樂,在超度這些已經故去的亡靈。

她忍不住在腦海中想一個畫面,萬千生靈將耳朵貼在水泥地上,用那一點點音樂作為超度的慰藉。

一個老奶奶手裡拿著一張照片,顫巍巍地尋找自己已經去世的女兒。

人影、廢墟在眼前不停地晃動,蔣方舟這一天沒有吃飯,在生命面前,人是那麼渺小,高考的時候覺得高考是最重要的,可是在生命轉瞬即逝時,什麼都沒有那麼重要了。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在北川的時候,蔣方舟看到很多80後的志願者,這種志願舉動自然是出於善良,她也想是不是不乏另一種可能:他們想在歷史中留下自己的身影、留下存在感。

我們這一代不像50後、60後,他們有建國的記憶、戰爭的記憶、文革和上山下鄉的記憶、思想解放的記憶、80年代政治開明的記憶、百花齊放的記憶。

他們經歷了很多大的歷史事件,擁有共同的歷史記憶。

這一趟北川之行,成為蔣方舟特殊的成人禮,它教給了她關於人生的事,關於命運的事,以及這一代面對歷史時應該是什麼面貌。

05

去清華報到的第一天,蔣方舟揹著一個山一樣的大包。

“一路上聽到的都是失望的哀嚎”,大多數人會說“原來你就是蔣方舟”,也有個別人會詳細描述觀感“沒事兒,還挺壯實的,比我想象的結實”。

進入清華之後,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認為清華是全國最好的大學,人人都將自己在清華當作一項榮譽,理所當然地認為清華學子就是全國最牛的學生。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一開始蔣方舟也認為必然是這樣的,都進入清華了,還想怎麼樣呢?要麼治國,要麼當文化部長,要麼當優秀的工程師。

但後來,她開始發現清華並沒有什麼不一樣,周圍的同學和高中同學沒什麼差別,考慮的依舊是學分、社團學生會職位、怎麼泡到漂亮學妹等等。

蔣方舟所在的新聞系也會告訴學生你們畢業了進入的要麼是‘紅心媒體’人民日報,新華社;要麼是‘黑心媒體’南方週末,從一開始學校就會告訴學生應該進入紅心媒體,應該成為喉舌、社會的棟樑。

但是並沒有說,如果不想這樣做該怎麼辦?

而大家在進入學校的一剎那都接受了這樣的價值觀,這是讓她覺得最為失望的地方。

在講當代中國的一節課中,老師講及北川現在建設有多麼好、恢復是多麼好。蔣方舟站起來以自己親眼看見的反駁老師失實的地方,可是這樣的行為並沒有獲得掌聲,周圍的同學反而以你趕緊坐下來吧這樣的眼神看著她。

當老師終於讓她坐下了,周圍同學全部鬆了一口氣。

蔣方舟才意識到原來並沒有人想聽她發表這樣的觀點,這讓她度過了一段特別迷茫的時期。

周圍同學都非常忙,他們知道自己要考高分、學雅思、要學開車,積極開展社團活動各種各樣的事,而蔣方舟根本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陷入非常迷茫的狀態。

不太想去上課,晚上看書寫作,每天都睡不著、每天都失眠,凌晨四點鐘去自動販賣機買所有的油炸花生,10袋左右。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直到後來她認識了清華的老教師何兆武,他在西南聯大時室友是汪曾祺,老師是沈從文、聞一多等。

何兆武老師在大學換了五六次專業,聽一門課不喜歡就換了。

蔣方舟很喜歡汪曾祺,所以問何兆武老師汪曾祺在大學時是什麼樣子的呀?

沒想到竟得到這樣的回答:“汪曾祺在大學的時候天天逃課,晚上就拿一本書在墳地裡看。”

那天下午,在清華的老教師樓裡,蔣方舟聽到了很多很多的事情。

在西南聯大的時候,因為老師不同意用國民黨教育部發的教科書,也不同意用他們的考試標準,所以教育部就不給撥教育資金,老師就帶著學生一起去抗議。

回憶起那段日子,說那是一段誰也不用怕的日子。

那個下午,蔣方舟沉浸在對過去大學的嚮往之中,她恢復了很大的信心,原來汪曾祺也天天逃課,原來老師和學生可以是那樣的關係。

"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真誠

堅定地成為自己,同時關心他人的命運。學會愛這個世界,但隨時準備好與之抗爭。 ——蔣方舟

01

蔣方舟出生之時,被媽媽很嫌棄地看了一眼,就放在一旁了。

原因是長得醜,媽媽本來想生一個‘蔣美麗’,不成想生了個‘蔣方舟’。

7歲開始寫作,也是因為“不漂亮”:琴棋書畫,樣樣不會,長得又難看,恐怕只有寫作這條路了。

後來的蔣方舟調侃地說:母親當時的心態是“狗急跳牆”。

為了讓蔣方舟發自內心地認可並重視寫作這件事,母親放出的招式是:法律規定,小孩7歲就要開始寫書,否則會被警察抓進監獄

蔣方舟信了很久,經常聽到警笛呼嘯,就會躲在被子裡顫抖。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從小到大生活在一個永遠無法討好“父親上帝”的世界裡,父親對她少有的幾次心血來潮的教育,幾乎全部是以威脅恐嚇為形式的。

父親發明了一種惡作劇的施暴方法,高高揚起他的巴掌,低頭瞪著她,做出要掌捆的姿勢,剎那間蒲扇式的手掌扇下來,結果只是和自己的另一隻手掌拍擊,在蔣方舟耳邊製造出巨大的聲響來。

她嚇得一抖,父親卻大笑不已。

父親每一次揚起巴掌,蔣方舟都會瑟瑟發抖,這種不確定的恐懼源自於父親作為生活大boss的權威。

直至多年以後,才與父親相逢一笑泯恩仇。

02

7歲開始寫作,9歲就出書了,剛開始寫《打開天窗》的時候,上小學一年級。

那時候才開始教拼音和筆劃,所以蔣方舟還不識字,更不會寫字,是邊寫書邊識字。在寫作過程中,不識字自然是最大的寫作困難,蔣方舟基本全靠查字典。

第一篇文章400字,寫了七、八個小時,很吃力,照著字典一個一個查出來,再一個一個畫出來,場面挺魔幻的。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戲稱自己是吃百家飯長大的,小時候不捨得花錢,母親每天早上給兩塊錢吃早飯,她就從來都不花,裝在包裡。

但是早上還是餓,小學又長身體,所以蔣方舟就在教室的地上撿東西吃:同學有什麼吃剩的零食,什麼尺子、橡皮,都在嘴裡嗦一嗦。

不過她捨不得花錢不是為了攢錢,而只是為了展示給母親,“你看我多乖。”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當蔣方舟已經寫了六七十篇散文之後,母親覺得女兒“寫得和同齡人不一樣”,已經足夠出一本書,便聯繫出版社為蔣方舟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打開天窗》。

當時母親將蔣方舟的文章打印成一個小冊子,向全國幾十家出版社郵寄,幾十家基本上都是石沉大海,唯有一家答應出版。

9歲的蔣方舟與同齡人相比,她身材顯得略為矮小,而眼睛卻很大。她隨媽媽一起去出版社編輯室籤合同時東張西望,故作老成但難掩稚態的神色。

後來這部作品被湖南省教委定為素質教育推薦讀本並改編為漫畫書,從此蔣方舟聲名鵲起,被譽為“天才少女”。

蔣方舟出第一本書時,對文學並沒有什麼研究的父親,才意識到女兒成了個小作家。他拿出一千塊錢買了一張毛毯送給為女兒出書的編輯,以答謝對方的幫助。

一千塊的毛毯二十年前的時候應該算是很貴了,她的第一本書稿費是八百塊。

03

2008年,湖北遭遇了百年一遇的雪災,天寒地凍,交通癱瘓。

蔣方舟正在武漢讀高三,學校裡的電線杆被雪壓倒,地上一層厚冰永遠化不了。宿舍在晚上十一點後就停電,電暖氣電熱毯用不了。

凍得難受的蔣方舟每晚勉強睡一個小時,後來實在受不了,便向學校請假回家。

父親從老家襄樊來接女兒。坐火車到武漢,再換成公交車,以往一小時的車程開了四個小時,還沒到學校公車司機就放棄了前進。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父親只好尋找出租車繼續走,但是很多司機考慮到危險都拒絕了。在冰天雪地裡等了幾個小時後,才哀求到一個司機願意帶他到學校。

當蔣方舟看到父親的時候,覺得他凍得小了兩圈。

後來,父親送她去北京上大學。

方舟問父親:“北京怎麼樣?”

父親回答:“北京好大哇。”

她又問:“學校怎麼樣?”

父親說:“大學好大哇。”

“好大”,成為父親對一切他所不熟悉事情的形容,蔣方舟又驚又急地意識到:外物都大了,父親自然就小了。

母親是一寸寸變老的,父親是瞬間變老的。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孩子的生命被父親懲罰,父親的生命被歲月懲罰。都是輸家,那就乾脆就惺惺相惜,一笑泯恩仇吧。

鬥爭了整個童年的敵人,自己繳了械。 

04

2008年的地震沒有擋住高考。

考完第一場語文的蔣方舟一出考場就蒙了,一群記者都在問:“你考得怎麼樣啊?”

當她在人群中非常艱難地找到父親,記者又群湧至他們吃飯的小飯館,拍他們點的菜,酸辣土豆絲之類,並用質疑的眼神問父親:“你確定這樣真的有營養嗎?”

考完之後,下著大雨的天氣,媒體又將一束鮮花給父親,讓他遞給方舟,並作出勝利擊掌的樣子,好供他們拍照。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而母親早已被記者擠到一邊,倒在泥坑的水窪裡。蔣方舟很疑惑,為什麼要這樣?

這促使她在高考完的第二天去了受災情況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北川。

到達之前,她試圖為自己找很多高尚的目的,是做志願者、是發放物資,當她真正到達災區的時候她發現自己的目的其實非常簡單,僅僅是做一件改變自己的事情。

到達北川的時候,遇難者的屍體基本上被清理乾淨了,但還是留下一些小孩的書包、小孩的胳膊。廣場邊有一個“萬人坑”,大多數遇難者的屍體都集中在這裡,並用水泥地封上了,地上放著一個收音機,裡面傳來佛教音樂,在超度這些已經故去的亡靈。

她忍不住在腦海中想一個畫面,萬千生靈將耳朵貼在水泥地上,用那一點點音樂作為超度的慰藉。

一個老奶奶手裡拿著一張照片,顫巍巍地尋找自己已經去世的女兒。

人影、廢墟在眼前不停地晃動,蔣方舟這一天沒有吃飯,在生命面前,人是那麼渺小,高考的時候覺得高考是最重要的,可是在生命轉瞬即逝時,什麼都沒有那麼重要了。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在北川的時候,蔣方舟看到很多80後的志願者,這種志願舉動自然是出於善良,她也想是不是不乏另一種可能:他們想在歷史中留下自己的身影、留下存在感。

我們這一代不像50後、60後,他們有建國的記憶、戰爭的記憶、文革和上山下鄉的記憶、思想解放的記憶、80年代政治開明的記憶、百花齊放的記憶。

他們經歷了很多大的歷史事件,擁有共同的歷史記憶。

這一趟北川之行,成為蔣方舟特殊的成人禮,它教給了她關於人生的事,關於命運的事,以及這一代面對歷史時應該是什麼面貌。

05

去清華報到的第一天,蔣方舟揹著一個山一樣的大包。

“一路上聽到的都是失望的哀嚎”,大多數人會說“原來你就是蔣方舟”,也有個別人會詳細描述觀感“沒事兒,還挺壯實的,比我想象的結實”。

進入清華之後,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認為清華是全國最好的大學,人人都將自己在清華當作一項榮譽,理所當然地認為清華學子就是全國最牛的學生。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一開始蔣方舟也認為必然是這樣的,都進入清華了,還想怎麼樣呢?要麼治國,要麼當文化部長,要麼當優秀的工程師。

但後來,她開始發現清華並沒有什麼不一樣,周圍的同學和高中同學沒什麼差別,考慮的依舊是學分、社團學生會職位、怎麼泡到漂亮學妹等等。

蔣方舟所在的新聞系也會告訴學生你們畢業了進入的要麼是‘紅心媒體’人民日報,新華社;要麼是‘黑心媒體’南方週末,從一開始學校就會告訴學生應該進入紅心媒體,應該成為喉舌、社會的棟樑。

但是並沒有說,如果不想這樣做該怎麼辦?

而大家在進入學校的一剎那都接受了這樣的價值觀,這是讓她覺得最為失望的地方。

在講當代中國的一節課中,老師講及北川現在建設有多麼好、恢復是多麼好。蔣方舟站起來以自己親眼看見的反駁老師失實的地方,可是這樣的行為並沒有獲得掌聲,周圍的同學反而以你趕緊坐下來吧這樣的眼神看著她。

當老師終於讓她坐下了,周圍同學全部鬆了一口氣。

蔣方舟才意識到原來並沒有人想聽她發表這樣的觀點,這讓她度過了一段特別迷茫的時期。

周圍同學都非常忙,他們知道自己要考高分、學雅思、要學開車,積極開展社團活動各種各樣的事,而蔣方舟根本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陷入非常迷茫的狀態。

不太想去上課,晚上看書寫作,每天都睡不著、每天都失眠,凌晨四點鐘去自動販賣機買所有的油炸花生,10袋左右。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直到後來她認識了清華的老教師何兆武,他在西南聯大時室友是汪曾祺,老師是沈從文、聞一多等。

何兆武老師在大學換了五六次專業,聽一門課不喜歡就換了。

蔣方舟很喜歡汪曾祺,所以問何兆武老師汪曾祺在大學時是什麼樣子的呀?

沒想到竟得到這樣的回答:“汪曾祺在大學的時候天天逃課,晚上就拿一本書在墳地裡看。”

那天下午,在清華的老教師樓裡,蔣方舟聽到了很多很多的事情。

在西南聯大的時候,因為老師不同意用國民黨教育部發的教科書,也不同意用他們的考試標準,所以教育部就不給撥教育資金,老師就帶著學生一起去抗議。

回憶起那段日子,說那是一段誰也不用怕的日子。

那個下午,蔣方舟沉浸在對過去大學的嚮往之中,她恢復了很大的信心,原來汪曾祺也天天逃課,原來老師和學生可以是那樣的關係。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雖然她所經歷的清華不是理想中的大學,但她可以選擇活成理想中的樣子。

每天去上課的時候包裡放兩三本書,到晚上放學時就看完了,也開始幫雜誌社寫東西,採訪或開會。

後來畢業之時,班主任在評語上寫:你用了一樣的時間完成別人兩倍或者三倍時間都完成不了的事情。

可活的和別人不一樣,必然是要付出代價的。

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時,蔣方舟寫了一封信,陳述對學校的很多不滿意見,遭到學校很多反對的聲音,寫聯名信要求開除她的聲音。

她多麼希望當時有一個或者兩個人會認為雖然你不一樣,但你仍然可以存在。

06

蔣方舟害怕自己在成長中變得狹隘,尤其是侷限在性別、經驗或者是小圈子的世界裡。

因此,讀書成了讓自我更廣闊的方式。每天三四小時的閱讀,是蔣方舟自小養成的習慣。

她有記憶的閱讀啟蒙是在小學,當時媽媽是中學老師。小學放學很早,4點左右蔣方舟就能回家,她會跑到媽媽的學校,在圖書館找本書,邊看邊等媽媽。

"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真誠

堅定地成為自己,同時關心他人的命運。學會愛這個世界,但隨時準備好與之抗爭。 ——蔣方舟

01

蔣方舟出生之時,被媽媽很嫌棄地看了一眼,就放在一旁了。

原因是長得醜,媽媽本來想生一個‘蔣美麗’,不成想生了個‘蔣方舟’。

7歲開始寫作,也是因為“不漂亮”:琴棋書畫,樣樣不會,長得又難看,恐怕只有寫作這條路了。

後來的蔣方舟調侃地說:母親當時的心態是“狗急跳牆”。

為了讓蔣方舟發自內心地認可並重視寫作這件事,母親放出的招式是:法律規定,小孩7歲就要開始寫書,否則會被警察抓進監獄

蔣方舟信了很久,經常聽到警笛呼嘯,就會躲在被子裡顫抖。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從小到大生活在一個永遠無法討好“父親上帝”的世界裡,父親對她少有的幾次心血來潮的教育,幾乎全部是以威脅恐嚇為形式的。

父親發明了一種惡作劇的施暴方法,高高揚起他的巴掌,低頭瞪著她,做出要掌捆的姿勢,剎那間蒲扇式的手掌扇下來,結果只是和自己的另一隻手掌拍擊,在蔣方舟耳邊製造出巨大的聲響來。

她嚇得一抖,父親卻大笑不已。

父親每一次揚起巴掌,蔣方舟都會瑟瑟發抖,這種不確定的恐懼源自於父親作為生活大boss的權威。

直至多年以後,才與父親相逢一笑泯恩仇。

02

7歲開始寫作,9歲就出書了,剛開始寫《打開天窗》的時候,上小學一年級。

那時候才開始教拼音和筆劃,所以蔣方舟還不識字,更不會寫字,是邊寫書邊識字。在寫作過程中,不識字自然是最大的寫作困難,蔣方舟基本全靠查字典。

第一篇文章400字,寫了七、八個小時,很吃力,照著字典一個一個查出來,再一個一個畫出來,場面挺魔幻的。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戲稱自己是吃百家飯長大的,小時候不捨得花錢,母親每天早上給兩塊錢吃早飯,她就從來都不花,裝在包裡。

但是早上還是餓,小學又長身體,所以蔣方舟就在教室的地上撿東西吃:同學有什麼吃剩的零食,什麼尺子、橡皮,都在嘴裡嗦一嗦。

不過她捨不得花錢不是為了攢錢,而只是為了展示給母親,“你看我多乖。”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當蔣方舟已經寫了六七十篇散文之後,母親覺得女兒“寫得和同齡人不一樣”,已經足夠出一本書,便聯繫出版社為蔣方舟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打開天窗》。

當時母親將蔣方舟的文章打印成一個小冊子,向全國幾十家出版社郵寄,幾十家基本上都是石沉大海,唯有一家答應出版。

9歲的蔣方舟與同齡人相比,她身材顯得略為矮小,而眼睛卻很大。她隨媽媽一起去出版社編輯室籤合同時東張西望,故作老成但難掩稚態的神色。

後來這部作品被湖南省教委定為素質教育推薦讀本並改編為漫畫書,從此蔣方舟聲名鵲起,被譽為“天才少女”。

蔣方舟出第一本書時,對文學並沒有什麼研究的父親,才意識到女兒成了個小作家。他拿出一千塊錢買了一張毛毯送給為女兒出書的編輯,以答謝對方的幫助。

一千塊的毛毯二十年前的時候應該算是很貴了,她的第一本書稿費是八百塊。

03

2008年,湖北遭遇了百年一遇的雪災,天寒地凍,交通癱瘓。

蔣方舟正在武漢讀高三,學校裡的電線杆被雪壓倒,地上一層厚冰永遠化不了。宿舍在晚上十一點後就停電,電暖氣電熱毯用不了。

凍得難受的蔣方舟每晚勉強睡一個小時,後來實在受不了,便向學校請假回家。

父親從老家襄樊來接女兒。坐火車到武漢,再換成公交車,以往一小時的車程開了四個小時,還沒到學校公車司機就放棄了前進。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父親只好尋找出租車繼續走,但是很多司機考慮到危險都拒絕了。在冰天雪地裡等了幾個小時後,才哀求到一個司機願意帶他到學校。

當蔣方舟看到父親的時候,覺得他凍得小了兩圈。

後來,父親送她去北京上大學。

方舟問父親:“北京怎麼樣?”

父親回答:“北京好大哇。”

她又問:“學校怎麼樣?”

父親說:“大學好大哇。”

“好大”,成為父親對一切他所不熟悉事情的形容,蔣方舟又驚又急地意識到:外物都大了,父親自然就小了。

母親是一寸寸變老的,父親是瞬間變老的。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孩子的生命被父親懲罰,父親的生命被歲月懲罰。都是輸家,那就乾脆就惺惺相惜,一笑泯恩仇吧。

鬥爭了整個童年的敵人,自己繳了械。 

04

2008年的地震沒有擋住高考。

考完第一場語文的蔣方舟一出考場就蒙了,一群記者都在問:“你考得怎麼樣啊?”

當她在人群中非常艱難地找到父親,記者又群湧至他們吃飯的小飯館,拍他們點的菜,酸辣土豆絲之類,並用質疑的眼神問父親:“你確定這樣真的有營養嗎?”

考完之後,下著大雨的天氣,媒體又將一束鮮花給父親,讓他遞給方舟,並作出勝利擊掌的樣子,好供他們拍照。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而母親早已被記者擠到一邊,倒在泥坑的水窪裡。蔣方舟很疑惑,為什麼要這樣?

這促使她在高考完的第二天去了受災情況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北川。

到達之前,她試圖為自己找很多高尚的目的,是做志願者、是發放物資,當她真正到達災區的時候她發現自己的目的其實非常簡單,僅僅是做一件改變自己的事情。

到達北川的時候,遇難者的屍體基本上被清理乾淨了,但還是留下一些小孩的書包、小孩的胳膊。廣場邊有一個“萬人坑”,大多數遇難者的屍體都集中在這裡,並用水泥地封上了,地上放著一個收音機,裡面傳來佛教音樂,在超度這些已經故去的亡靈。

她忍不住在腦海中想一個畫面,萬千生靈將耳朵貼在水泥地上,用那一點點音樂作為超度的慰藉。

一個老奶奶手裡拿著一張照片,顫巍巍地尋找自己已經去世的女兒。

人影、廢墟在眼前不停地晃動,蔣方舟這一天沒有吃飯,在生命面前,人是那麼渺小,高考的時候覺得高考是最重要的,可是在生命轉瞬即逝時,什麼都沒有那麼重要了。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在北川的時候,蔣方舟看到很多80後的志願者,這種志願舉動自然是出於善良,她也想是不是不乏另一種可能:他們想在歷史中留下自己的身影、留下存在感。

我們這一代不像50後、60後,他們有建國的記憶、戰爭的記憶、文革和上山下鄉的記憶、思想解放的記憶、80年代政治開明的記憶、百花齊放的記憶。

他們經歷了很多大的歷史事件,擁有共同的歷史記憶。

這一趟北川之行,成為蔣方舟特殊的成人禮,它教給了她關於人生的事,關於命運的事,以及這一代面對歷史時應該是什麼面貌。

05

去清華報到的第一天,蔣方舟揹著一個山一樣的大包。

“一路上聽到的都是失望的哀嚎”,大多數人會說“原來你就是蔣方舟”,也有個別人會詳細描述觀感“沒事兒,還挺壯實的,比我想象的結實”。

進入清華之後,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認為清華是全國最好的大學,人人都將自己在清華當作一項榮譽,理所當然地認為清華學子就是全國最牛的學生。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一開始蔣方舟也認為必然是這樣的,都進入清華了,還想怎麼樣呢?要麼治國,要麼當文化部長,要麼當優秀的工程師。

但後來,她開始發現清華並沒有什麼不一樣,周圍的同學和高中同學沒什麼差別,考慮的依舊是學分、社團學生會職位、怎麼泡到漂亮學妹等等。

蔣方舟所在的新聞系也會告訴學生你們畢業了進入的要麼是‘紅心媒體’人民日報,新華社;要麼是‘黑心媒體’南方週末,從一開始學校就會告訴學生應該進入紅心媒體,應該成為喉舌、社會的棟樑。

但是並沒有說,如果不想這樣做該怎麼辦?

而大家在進入學校的一剎那都接受了這樣的價值觀,這是讓她覺得最為失望的地方。

在講當代中國的一節課中,老師講及北川現在建設有多麼好、恢復是多麼好。蔣方舟站起來以自己親眼看見的反駁老師失實的地方,可是這樣的行為並沒有獲得掌聲,周圍的同學反而以你趕緊坐下來吧這樣的眼神看著她。

當老師終於讓她坐下了,周圍同學全部鬆了一口氣。

蔣方舟才意識到原來並沒有人想聽她發表這樣的觀點,這讓她度過了一段特別迷茫的時期。

周圍同學都非常忙,他們知道自己要考高分、學雅思、要學開車,積極開展社團活動各種各樣的事,而蔣方舟根本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陷入非常迷茫的狀態。

不太想去上課,晚上看書寫作,每天都睡不著、每天都失眠,凌晨四點鐘去自動販賣機買所有的油炸花生,10袋左右。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直到後來她認識了清華的老教師何兆武,他在西南聯大時室友是汪曾祺,老師是沈從文、聞一多等。

何兆武老師在大學換了五六次專業,聽一門課不喜歡就換了。

蔣方舟很喜歡汪曾祺,所以問何兆武老師汪曾祺在大學時是什麼樣子的呀?

沒想到竟得到這樣的回答:“汪曾祺在大學的時候天天逃課,晚上就拿一本書在墳地裡看。”

那天下午,在清華的老教師樓裡,蔣方舟聽到了很多很多的事情。

在西南聯大的時候,因為老師不同意用國民黨教育部發的教科書,也不同意用他們的考試標準,所以教育部就不給撥教育資金,老師就帶著學生一起去抗議。

回憶起那段日子,說那是一段誰也不用怕的日子。

那個下午,蔣方舟沉浸在對過去大學的嚮往之中,她恢復了很大的信心,原來汪曾祺也天天逃課,原來老師和學生可以是那樣的關係。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雖然她所經歷的清華不是理想中的大學,但她可以選擇活成理想中的樣子。

每天去上課的時候包裡放兩三本書,到晚上放學時就看完了,也開始幫雜誌社寫東西,採訪或開會。

後來畢業之時,班主任在評語上寫:你用了一樣的時間完成別人兩倍或者三倍時間都完成不了的事情。

可活的和別人不一樣,必然是要付出代價的。

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時,蔣方舟寫了一封信,陳述對學校的很多不滿意見,遭到學校很多反對的聲音,寫聯名信要求開除她的聲音。

她多麼希望當時有一個或者兩個人會認為雖然你不一樣,但你仍然可以存在。

06

蔣方舟害怕自己在成長中變得狹隘,尤其是侷限在性別、經驗或者是小圈子的世界裡。

因此,讀書成了讓自我更廣闊的方式。每天三四小時的閱讀,是蔣方舟自小養成的習慣。

她有記憶的閱讀啟蒙是在小學,當時媽媽是中學老師。小學放學很早,4點左右蔣方舟就能回家,她會跑到媽媽的學校,在圖書館找本書,邊看邊等媽媽。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她不經意接觸到三毛撒哈拉沙漠的故事,就一口氣把三毛的書看了個遍。她那時看書很快,一天能看完一本,坐在回家的單車後座上也在看,媽媽擔心她弄壞眼睛,一邊騎車一邊問“是不是在看書”,她假裝答“沒有、沒有、沒有”。

到了七八歲,蔣方舟開始在街邊書攤上買那種盜版書全集,王朔、金庸全集,一套套搬回家,以及一些日本輕小說。

十歲出頭,她開始看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看米蘭·昆德拉以及尼采等人的哲學著作。

當時還是小學生的她並不能完整地理解《悲劇的誕生》和《偶像的黃昏》到底在講些什麼,但裡面的字句仍對她產生了很深的影響。

蔣方舟有著很強的求知慾,看完納博科夫國內出版的所有作品,其中有本在大學的講課記錄叫《俄羅斯文學講稿》,裡面提到了很多俄羅斯作家。於是順著這條線,她又把俄羅斯作者能找到的都看了一遍,很快又延伸到東歐作家,東歐作家又延伸到政治變化。

"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真誠

堅定地成為自己,同時關心他人的命運。學會愛這個世界,但隨時準備好與之抗爭。 ——蔣方舟

01

蔣方舟出生之時,被媽媽很嫌棄地看了一眼,就放在一旁了。

原因是長得醜,媽媽本來想生一個‘蔣美麗’,不成想生了個‘蔣方舟’。

7歲開始寫作,也是因為“不漂亮”:琴棋書畫,樣樣不會,長得又難看,恐怕只有寫作這條路了。

後來的蔣方舟調侃地說:母親當時的心態是“狗急跳牆”。

為了讓蔣方舟發自內心地認可並重視寫作這件事,母親放出的招式是:法律規定,小孩7歲就要開始寫書,否則會被警察抓進監獄

蔣方舟信了很久,經常聽到警笛呼嘯,就會躲在被子裡顫抖。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從小到大生活在一個永遠無法討好“父親上帝”的世界裡,父親對她少有的幾次心血來潮的教育,幾乎全部是以威脅恐嚇為形式的。

父親發明了一種惡作劇的施暴方法,高高揚起他的巴掌,低頭瞪著她,做出要掌捆的姿勢,剎那間蒲扇式的手掌扇下來,結果只是和自己的另一隻手掌拍擊,在蔣方舟耳邊製造出巨大的聲響來。

她嚇得一抖,父親卻大笑不已。

父親每一次揚起巴掌,蔣方舟都會瑟瑟發抖,這種不確定的恐懼源自於父親作為生活大boss的權威。

直至多年以後,才與父親相逢一笑泯恩仇。

02

7歲開始寫作,9歲就出書了,剛開始寫《打開天窗》的時候,上小學一年級。

那時候才開始教拼音和筆劃,所以蔣方舟還不識字,更不會寫字,是邊寫書邊識字。在寫作過程中,不識字自然是最大的寫作困難,蔣方舟基本全靠查字典。

第一篇文章400字,寫了七、八個小時,很吃力,照著字典一個一個查出來,再一個一個畫出來,場面挺魔幻的。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戲稱自己是吃百家飯長大的,小時候不捨得花錢,母親每天早上給兩塊錢吃早飯,她就從來都不花,裝在包裡。

但是早上還是餓,小學又長身體,所以蔣方舟就在教室的地上撿東西吃:同學有什麼吃剩的零食,什麼尺子、橡皮,都在嘴裡嗦一嗦。

不過她捨不得花錢不是為了攢錢,而只是為了展示給母親,“你看我多乖。”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當蔣方舟已經寫了六七十篇散文之後,母親覺得女兒“寫得和同齡人不一樣”,已經足夠出一本書,便聯繫出版社為蔣方舟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打開天窗》。

當時母親將蔣方舟的文章打印成一個小冊子,向全國幾十家出版社郵寄,幾十家基本上都是石沉大海,唯有一家答應出版。

9歲的蔣方舟與同齡人相比,她身材顯得略為矮小,而眼睛卻很大。她隨媽媽一起去出版社編輯室籤合同時東張西望,故作老成但難掩稚態的神色。

後來這部作品被湖南省教委定為素質教育推薦讀本並改編為漫畫書,從此蔣方舟聲名鵲起,被譽為“天才少女”。

蔣方舟出第一本書時,對文學並沒有什麼研究的父親,才意識到女兒成了個小作家。他拿出一千塊錢買了一張毛毯送給為女兒出書的編輯,以答謝對方的幫助。

一千塊的毛毯二十年前的時候應該算是很貴了,她的第一本書稿費是八百塊。

03

2008年,湖北遭遇了百年一遇的雪災,天寒地凍,交通癱瘓。

蔣方舟正在武漢讀高三,學校裡的電線杆被雪壓倒,地上一層厚冰永遠化不了。宿舍在晚上十一點後就停電,電暖氣電熱毯用不了。

凍得難受的蔣方舟每晚勉強睡一個小時,後來實在受不了,便向學校請假回家。

父親從老家襄樊來接女兒。坐火車到武漢,再換成公交車,以往一小時的車程開了四個小時,還沒到學校公車司機就放棄了前進。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父親只好尋找出租車繼續走,但是很多司機考慮到危險都拒絕了。在冰天雪地裡等了幾個小時後,才哀求到一個司機願意帶他到學校。

當蔣方舟看到父親的時候,覺得他凍得小了兩圈。

後來,父親送她去北京上大學。

方舟問父親:“北京怎麼樣?”

父親回答:“北京好大哇。”

她又問:“學校怎麼樣?”

父親說:“大學好大哇。”

“好大”,成為父親對一切他所不熟悉事情的形容,蔣方舟又驚又急地意識到:外物都大了,父親自然就小了。

母親是一寸寸變老的,父親是瞬間變老的。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孩子的生命被父親懲罰,父親的生命被歲月懲罰。都是輸家,那就乾脆就惺惺相惜,一笑泯恩仇吧。

鬥爭了整個童年的敵人,自己繳了械。 

04

2008年的地震沒有擋住高考。

考完第一場語文的蔣方舟一出考場就蒙了,一群記者都在問:“你考得怎麼樣啊?”

當她在人群中非常艱難地找到父親,記者又群湧至他們吃飯的小飯館,拍他們點的菜,酸辣土豆絲之類,並用質疑的眼神問父親:“你確定這樣真的有營養嗎?”

考完之後,下著大雨的天氣,媒體又將一束鮮花給父親,讓他遞給方舟,並作出勝利擊掌的樣子,好供他們拍照。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而母親早已被記者擠到一邊,倒在泥坑的水窪裡。蔣方舟很疑惑,為什麼要這樣?

這促使她在高考完的第二天去了受災情況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北川。

到達之前,她試圖為自己找很多高尚的目的,是做志願者、是發放物資,當她真正到達災區的時候她發現自己的目的其實非常簡單,僅僅是做一件改變自己的事情。

到達北川的時候,遇難者的屍體基本上被清理乾淨了,但還是留下一些小孩的書包、小孩的胳膊。廣場邊有一個“萬人坑”,大多數遇難者的屍體都集中在這裡,並用水泥地封上了,地上放著一個收音機,裡面傳來佛教音樂,在超度這些已經故去的亡靈。

她忍不住在腦海中想一個畫面,萬千生靈將耳朵貼在水泥地上,用那一點點音樂作為超度的慰藉。

一個老奶奶手裡拿著一張照片,顫巍巍地尋找自己已經去世的女兒。

人影、廢墟在眼前不停地晃動,蔣方舟這一天沒有吃飯,在生命面前,人是那麼渺小,高考的時候覺得高考是最重要的,可是在生命轉瞬即逝時,什麼都沒有那麼重要了。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在北川的時候,蔣方舟看到很多80後的志願者,這種志願舉動自然是出於善良,她也想是不是不乏另一種可能:他們想在歷史中留下自己的身影、留下存在感。

我們這一代不像50後、60後,他們有建國的記憶、戰爭的記憶、文革和上山下鄉的記憶、思想解放的記憶、80年代政治開明的記憶、百花齊放的記憶。

他們經歷了很多大的歷史事件,擁有共同的歷史記憶。

這一趟北川之行,成為蔣方舟特殊的成人禮,它教給了她關於人生的事,關於命運的事,以及這一代面對歷史時應該是什麼面貌。

05

去清華報到的第一天,蔣方舟揹著一個山一樣的大包。

“一路上聽到的都是失望的哀嚎”,大多數人會說“原來你就是蔣方舟”,也有個別人會詳細描述觀感“沒事兒,還挺壯實的,比我想象的結實”。

進入清華之後,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認為清華是全國最好的大學,人人都將自己在清華當作一項榮譽,理所當然地認為清華學子就是全國最牛的學生。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一開始蔣方舟也認為必然是這樣的,都進入清華了,還想怎麼樣呢?要麼治國,要麼當文化部長,要麼當優秀的工程師。

但後來,她開始發現清華並沒有什麼不一樣,周圍的同學和高中同學沒什麼差別,考慮的依舊是學分、社團學生會職位、怎麼泡到漂亮學妹等等。

蔣方舟所在的新聞系也會告訴學生你們畢業了進入的要麼是‘紅心媒體’人民日報,新華社;要麼是‘黑心媒體’南方週末,從一開始學校就會告訴學生應該進入紅心媒體,應該成為喉舌、社會的棟樑。

但是並沒有說,如果不想這樣做該怎麼辦?

而大家在進入學校的一剎那都接受了這樣的價值觀,這是讓她覺得最為失望的地方。

在講當代中國的一節課中,老師講及北川現在建設有多麼好、恢復是多麼好。蔣方舟站起來以自己親眼看見的反駁老師失實的地方,可是這樣的行為並沒有獲得掌聲,周圍的同學反而以你趕緊坐下來吧這樣的眼神看著她。

當老師終於讓她坐下了,周圍同學全部鬆了一口氣。

蔣方舟才意識到原來並沒有人想聽她發表這樣的觀點,這讓她度過了一段特別迷茫的時期。

周圍同學都非常忙,他們知道自己要考高分、學雅思、要學開車,積極開展社團活動各種各樣的事,而蔣方舟根本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陷入非常迷茫的狀態。

不太想去上課,晚上看書寫作,每天都睡不著、每天都失眠,凌晨四點鐘去自動販賣機買所有的油炸花生,10袋左右。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直到後來她認識了清華的老教師何兆武,他在西南聯大時室友是汪曾祺,老師是沈從文、聞一多等。

何兆武老師在大學換了五六次專業,聽一門課不喜歡就換了。

蔣方舟很喜歡汪曾祺,所以問何兆武老師汪曾祺在大學時是什麼樣子的呀?

沒想到竟得到這樣的回答:“汪曾祺在大學的時候天天逃課,晚上就拿一本書在墳地裡看。”

那天下午,在清華的老教師樓裡,蔣方舟聽到了很多很多的事情。

在西南聯大的時候,因為老師不同意用國民黨教育部發的教科書,也不同意用他們的考試標準,所以教育部就不給撥教育資金,老師就帶著學生一起去抗議。

回憶起那段日子,說那是一段誰也不用怕的日子。

那個下午,蔣方舟沉浸在對過去大學的嚮往之中,她恢復了很大的信心,原來汪曾祺也天天逃課,原來老師和學生可以是那樣的關係。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雖然她所經歷的清華不是理想中的大學,但她可以選擇活成理想中的樣子。

每天去上課的時候包裡放兩三本書,到晚上放學時就看完了,也開始幫雜誌社寫東西,採訪或開會。

後來畢業之時,班主任在評語上寫:你用了一樣的時間完成別人兩倍或者三倍時間都完成不了的事情。

可活的和別人不一樣,必然是要付出代價的。

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時,蔣方舟寫了一封信,陳述對學校的很多不滿意見,遭到學校很多反對的聲音,寫聯名信要求開除她的聲音。

她多麼希望當時有一個或者兩個人會認為雖然你不一樣,但你仍然可以存在。

06

蔣方舟害怕自己在成長中變得狹隘,尤其是侷限在性別、經驗或者是小圈子的世界裡。

因此,讀書成了讓自我更廣闊的方式。每天三四小時的閱讀,是蔣方舟自小養成的習慣。

她有記憶的閱讀啟蒙是在小學,當時媽媽是中學老師。小學放學很早,4點左右蔣方舟就能回家,她會跑到媽媽的學校,在圖書館找本書,邊看邊等媽媽。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她不經意接觸到三毛撒哈拉沙漠的故事,就一口氣把三毛的書看了個遍。她那時看書很快,一天能看完一本,坐在回家的單車後座上也在看,媽媽擔心她弄壞眼睛,一邊騎車一邊問“是不是在看書”,她假裝答“沒有、沒有、沒有”。

到了七八歲,蔣方舟開始在街邊書攤上買那種盜版書全集,王朔、金庸全集,一套套搬回家,以及一些日本輕小說。

十歲出頭,她開始看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看米蘭·昆德拉以及尼采等人的哲學著作。

當時還是小學生的她並不能完整地理解《悲劇的誕生》和《偶像的黃昏》到底在講些什麼,但裡面的字句仍對她產生了很深的影響。

蔣方舟有著很強的求知慾,看完納博科夫國內出版的所有作品,其中有本在大學的講課記錄叫《俄羅斯文學講稿》,裡面提到了很多俄羅斯作家。於是順著這條線,她又把俄羅斯作者能找到的都看了一遍,很快又延伸到東歐作家,東歐作家又延伸到政治變化。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在她作品中所使用的語言十分的隨心所欲。

在處女作《打開天窗》中寫:當我激動著心,顫抖著手,走進了會議室。啊,神聖!啊,莊嚴!啊,空蕩!啊,乾淨!我這個離十八歲還有八年的孩子,竟有些不知所措、措手不及、手足無措了。

從語文老師的角度看,這段話滿是毛病:“激動著心,顫抖著手”,是不規範的;四個“啊”,啊得不倫不類,滑稽可笑;連用三個意思近似的成語,累疊重複。

但是北京大學的錢理群教授引用這段話的時候說:“寫得太漂亮了。”認為孩子對詞語的吸收能力很強,在抒情手段不夠的時候,能夠創作性地使用這些詞,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到最暢快的程度。

著名文學批評家謝友順這樣稱讚蔣方舟,“忽然發現努力多年才稍微領略的文字祕密,今天已被一個十三歲的女孩輕易地掌握,甚至比我們做得更好,難免有些讓人沮喪。”

07

少女時期的蔣方舟在看《百年孤獨》《紅與黑》《復活》,而現在熱衷於怎麼畫眉毛、怎麼穿衣服,遲來的青春期在她體內復活了。

第一次有自己的衣服,是12歲,一件美特斯邦威的紅色夾克,大概穿了三年,直到袖口已經磨破了,然後才被淘汰。

三年就穿那一件,審美在少女時期被完全屏蔽。

她說自己小時候是被剝奪性別的,13歲開始發育時,她脫光衣服站在鏡子前,想看看自己的身體到底是什麼樣子,結果媽媽大喊一聲你在幹什麼,趕緊下來。

她受到驚嚇,整個人從凳子上摔下來,留下嚴重的心理陰影。

"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真誠

堅定地成為自己,同時關心他人的命運。學會愛這個世界,但隨時準備好與之抗爭。 ——蔣方舟

01

蔣方舟出生之時,被媽媽很嫌棄地看了一眼,就放在一旁了。

原因是長得醜,媽媽本來想生一個‘蔣美麗’,不成想生了個‘蔣方舟’。

7歲開始寫作,也是因為“不漂亮”:琴棋書畫,樣樣不會,長得又難看,恐怕只有寫作這條路了。

後來的蔣方舟調侃地說:母親當時的心態是“狗急跳牆”。

為了讓蔣方舟發自內心地認可並重視寫作這件事,母親放出的招式是:法律規定,小孩7歲就要開始寫書,否則會被警察抓進監獄

蔣方舟信了很久,經常聽到警笛呼嘯,就會躲在被子裡顫抖。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從小到大生活在一個永遠無法討好“父親上帝”的世界裡,父親對她少有的幾次心血來潮的教育,幾乎全部是以威脅恐嚇為形式的。

父親發明了一種惡作劇的施暴方法,高高揚起他的巴掌,低頭瞪著她,做出要掌捆的姿勢,剎那間蒲扇式的手掌扇下來,結果只是和自己的另一隻手掌拍擊,在蔣方舟耳邊製造出巨大的聲響來。

她嚇得一抖,父親卻大笑不已。

父親每一次揚起巴掌,蔣方舟都會瑟瑟發抖,這種不確定的恐懼源自於父親作為生活大boss的權威。

直至多年以後,才與父親相逢一笑泯恩仇。

02

7歲開始寫作,9歲就出書了,剛開始寫《打開天窗》的時候,上小學一年級。

那時候才開始教拼音和筆劃,所以蔣方舟還不識字,更不會寫字,是邊寫書邊識字。在寫作過程中,不識字自然是最大的寫作困難,蔣方舟基本全靠查字典。

第一篇文章400字,寫了七、八個小時,很吃力,照著字典一個一個查出來,再一個一個畫出來,場面挺魔幻的。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戲稱自己是吃百家飯長大的,小時候不捨得花錢,母親每天早上給兩塊錢吃早飯,她就從來都不花,裝在包裡。

但是早上還是餓,小學又長身體,所以蔣方舟就在教室的地上撿東西吃:同學有什麼吃剩的零食,什麼尺子、橡皮,都在嘴裡嗦一嗦。

不過她捨不得花錢不是為了攢錢,而只是為了展示給母親,“你看我多乖。”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當蔣方舟已經寫了六七十篇散文之後,母親覺得女兒“寫得和同齡人不一樣”,已經足夠出一本書,便聯繫出版社為蔣方舟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打開天窗》。

當時母親將蔣方舟的文章打印成一個小冊子,向全國幾十家出版社郵寄,幾十家基本上都是石沉大海,唯有一家答應出版。

9歲的蔣方舟與同齡人相比,她身材顯得略為矮小,而眼睛卻很大。她隨媽媽一起去出版社編輯室籤合同時東張西望,故作老成但難掩稚態的神色。

後來這部作品被湖南省教委定為素質教育推薦讀本並改編為漫畫書,從此蔣方舟聲名鵲起,被譽為“天才少女”。

蔣方舟出第一本書時,對文學並沒有什麼研究的父親,才意識到女兒成了個小作家。他拿出一千塊錢買了一張毛毯送給為女兒出書的編輯,以答謝對方的幫助。

一千塊的毛毯二十年前的時候應該算是很貴了,她的第一本書稿費是八百塊。

03

2008年,湖北遭遇了百年一遇的雪災,天寒地凍,交通癱瘓。

蔣方舟正在武漢讀高三,學校裡的電線杆被雪壓倒,地上一層厚冰永遠化不了。宿舍在晚上十一點後就停電,電暖氣電熱毯用不了。

凍得難受的蔣方舟每晚勉強睡一個小時,後來實在受不了,便向學校請假回家。

父親從老家襄樊來接女兒。坐火車到武漢,再換成公交車,以往一小時的車程開了四個小時,還沒到學校公車司機就放棄了前進。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父親只好尋找出租車繼續走,但是很多司機考慮到危險都拒絕了。在冰天雪地裡等了幾個小時後,才哀求到一個司機願意帶他到學校。

當蔣方舟看到父親的時候,覺得他凍得小了兩圈。

後來,父親送她去北京上大學。

方舟問父親:“北京怎麼樣?”

父親回答:“北京好大哇。”

她又問:“學校怎麼樣?”

父親說:“大學好大哇。”

“好大”,成為父親對一切他所不熟悉事情的形容,蔣方舟又驚又急地意識到:外物都大了,父親自然就小了。

母親是一寸寸變老的,父親是瞬間變老的。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孩子的生命被父親懲罰,父親的生命被歲月懲罰。都是輸家,那就乾脆就惺惺相惜,一笑泯恩仇吧。

鬥爭了整個童年的敵人,自己繳了械。 

04

2008年的地震沒有擋住高考。

考完第一場語文的蔣方舟一出考場就蒙了,一群記者都在問:“你考得怎麼樣啊?”

當她在人群中非常艱難地找到父親,記者又群湧至他們吃飯的小飯館,拍他們點的菜,酸辣土豆絲之類,並用質疑的眼神問父親:“你確定這樣真的有營養嗎?”

考完之後,下著大雨的天氣,媒體又將一束鮮花給父親,讓他遞給方舟,並作出勝利擊掌的樣子,好供他們拍照。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而母親早已被記者擠到一邊,倒在泥坑的水窪裡。蔣方舟很疑惑,為什麼要這樣?

這促使她在高考完的第二天去了受災情況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北川。

到達之前,她試圖為自己找很多高尚的目的,是做志願者、是發放物資,當她真正到達災區的時候她發現自己的目的其實非常簡單,僅僅是做一件改變自己的事情。

到達北川的時候,遇難者的屍體基本上被清理乾淨了,但還是留下一些小孩的書包、小孩的胳膊。廣場邊有一個“萬人坑”,大多數遇難者的屍體都集中在這裡,並用水泥地封上了,地上放著一個收音機,裡面傳來佛教音樂,在超度這些已經故去的亡靈。

她忍不住在腦海中想一個畫面,萬千生靈將耳朵貼在水泥地上,用那一點點音樂作為超度的慰藉。

一個老奶奶手裡拿著一張照片,顫巍巍地尋找自己已經去世的女兒。

人影、廢墟在眼前不停地晃動,蔣方舟這一天沒有吃飯,在生命面前,人是那麼渺小,高考的時候覺得高考是最重要的,可是在生命轉瞬即逝時,什麼都沒有那麼重要了。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在北川的時候,蔣方舟看到很多80後的志願者,這種志願舉動自然是出於善良,她也想是不是不乏另一種可能:他們想在歷史中留下自己的身影、留下存在感。

我們這一代不像50後、60後,他們有建國的記憶、戰爭的記憶、文革和上山下鄉的記憶、思想解放的記憶、80年代政治開明的記憶、百花齊放的記憶。

他們經歷了很多大的歷史事件,擁有共同的歷史記憶。

這一趟北川之行,成為蔣方舟特殊的成人禮,它教給了她關於人生的事,關於命運的事,以及這一代面對歷史時應該是什麼面貌。

05

去清華報到的第一天,蔣方舟揹著一個山一樣的大包。

“一路上聽到的都是失望的哀嚎”,大多數人會說“原來你就是蔣方舟”,也有個別人會詳細描述觀感“沒事兒,還挺壯實的,比我想象的結實”。

進入清華之後,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認為清華是全國最好的大學,人人都將自己在清華當作一項榮譽,理所當然地認為清華學子就是全國最牛的學生。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一開始蔣方舟也認為必然是這樣的,都進入清華了,還想怎麼樣呢?要麼治國,要麼當文化部長,要麼當優秀的工程師。

但後來,她開始發現清華並沒有什麼不一樣,周圍的同學和高中同學沒什麼差別,考慮的依舊是學分、社團學生會職位、怎麼泡到漂亮學妹等等。

蔣方舟所在的新聞系也會告訴學生你們畢業了進入的要麼是‘紅心媒體’人民日報,新華社;要麼是‘黑心媒體’南方週末,從一開始學校就會告訴學生應該進入紅心媒體,應該成為喉舌、社會的棟樑。

但是並沒有說,如果不想這樣做該怎麼辦?

而大家在進入學校的一剎那都接受了這樣的價值觀,這是讓她覺得最為失望的地方。

在講當代中國的一節課中,老師講及北川現在建設有多麼好、恢復是多麼好。蔣方舟站起來以自己親眼看見的反駁老師失實的地方,可是這樣的行為並沒有獲得掌聲,周圍的同學反而以你趕緊坐下來吧這樣的眼神看著她。

當老師終於讓她坐下了,周圍同學全部鬆了一口氣。

蔣方舟才意識到原來並沒有人想聽她發表這樣的觀點,這讓她度過了一段特別迷茫的時期。

周圍同學都非常忙,他們知道自己要考高分、學雅思、要學開車,積極開展社團活動各種各樣的事,而蔣方舟根本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陷入非常迷茫的狀態。

不太想去上課,晚上看書寫作,每天都睡不著、每天都失眠,凌晨四點鐘去自動販賣機買所有的油炸花生,10袋左右。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直到後來她認識了清華的老教師何兆武,他在西南聯大時室友是汪曾祺,老師是沈從文、聞一多等。

何兆武老師在大學換了五六次專業,聽一門課不喜歡就換了。

蔣方舟很喜歡汪曾祺,所以問何兆武老師汪曾祺在大學時是什麼樣子的呀?

沒想到竟得到這樣的回答:“汪曾祺在大學的時候天天逃課,晚上就拿一本書在墳地裡看。”

那天下午,在清華的老教師樓裡,蔣方舟聽到了很多很多的事情。

在西南聯大的時候,因為老師不同意用國民黨教育部發的教科書,也不同意用他們的考試標準,所以教育部就不給撥教育資金,老師就帶著學生一起去抗議。

回憶起那段日子,說那是一段誰也不用怕的日子。

那個下午,蔣方舟沉浸在對過去大學的嚮往之中,她恢復了很大的信心,原來汪曾祺也天天逃課,原來老師和學生可以是那樣的關係。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雖然她所經歷的清華不是理想中的大學,但她可以選擇活成理想中的樣子。

每天去上課的時候包裡放兩三本書,到晚上放學時就看完了,也開始幫雜誌社寫東西,採訪或開會。

後來畢業之時,班主任在評語上寫:你用了一樣的時間完成別人兩倍或者三倍時間都完成不了的事情。

可活的和別人不一樣,必然是要付出代價的。

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時,蔣方舟寫了一封信,陳述對學校的很多不滿意見,遭到學校很多反對的聲音,寫聯名信要求開除她的聲音。

她多麼希望當時有一個或者兩個人會認為雖然你不一樣,但你仍然可以存在。

06

蔣方舟害怕自己在成長中變得狹隘,尤其是侷限在性別、經驗或者是小圈子的世界裡。

因此,讀書成了讓自我更廣闊的方式。每天三四小時的閱讀,是蔣方舟自小養成的習慣。

她有記憶的閱讀啟蒙是在小學,當時媽媽是中學老師。小學放學很早,4點左右蔣方舟就能回家,她會跑到媽媽的學校,在圖書館找本書,邊看邊等媽媽。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她不經意接觸到三毛撒哈拉沙漠的故事,就一口氣把三毛的書看了個遍。她那時看書很快,一天能看完一本,坐在回家的單車後座上也在看,媽媽擔心她弄壞眼睛,一邊騎車一邊問“是不是在看書”,她假裝答“沒有、沒有、沒有”。

到了七八歲,蔣方舟開始在街邊書攤上買那種盜版書全集,王朔、金庸全集,一套套搬回家,以及一些日本輕小說。

十歲出頭,她開始看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看米蘭·昆德拉以及尼采等人的哲學著作。

當時還是小學生的她並不能完整地理解《悲劇的誕生》和《偶像的黃昏》到底在講些什麼,但裡面的字句仍對她產生了很深的影響。

蔣方舟有著很強的求知慾,看完納博科夫國內出版的所有作品,其中有本在大學的講課記錄叫《俄羅斯文學講稿》,裡面提到了很多俄羅斯作家。於是順著這條線,她又把俄羅斯作者能找到的都看了一遍,很快又延伸到東歐作家,東歐作家又延伸到政治變化。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在她作品中所使用的語言十分的隨心所欲。

在處女作《打開天窗》中寫:當我激動著心,顫抖著手,走進了會議室。啊,神聖!啊,莊嚴!啊,空蕩!啊,乾淨!我這個離十八歲還有八年的孩子,竟有些不知所措、措手不及、手足無措了。

從語文老師的角度看,這段話滿是毛病:“激動著心,顫抖著手”,是不規範的;四個“啊”,啊得不倫不類,滑稽可笑;連用三個意思近似的成語,累疊重複。

但是北京大學的錢理群教授引用這段話的時候說:“寫得太漂亮了。”認為孩子對詞語的吸收能力很強,在抒情手段不夠的時候,能夠創作性地使用這些詞,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到最暢快的程度。

著名文學批評家謝友順這樣稱讚蔣方舟,“忽然發現努力多年才稍微領略的文字祕密,今天已被一個十三歲的女孩輕易地掌握,甚至比我們做得更好,難免有些讓人沮喪。”

07

少女時期的蔣方舟在看《百年孤獨》《紅與黑》《復活》,而現在熱衷於怎麼畫眉毛、怎麼穿衣服,遲來的青春期在她體內復活了。

第一次有自己的衣服,是12歲,一件美特斯邦威的紅色夾克,大概穿了三年,直到袖口已經磨破了,然後才被淘汰。

三年就穿那一件,審美在少女時期被完全屏蔽。

她說自己小時候是被剝奪性別的,13歲開始發育時,她脫光衣服站在鏡子前,想看看自己的身體到底是什麼樣子,結果媽媽大喊一聲你在幹什麼,趕緊下來。

她受到驚嚇,整個人從凳子上摔下來,留下嚴重的心理陰影。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不符合我們心目中對於神的想象,卻特別像一個活的最真實的人。

內心缺什麼便補什麼,但她不會刻意找一個好的姿態去模仿,去學習,而是順應著自己的內心,我喜歡怎樣就怎樣好了。

就好似她所寫的:青春這個大園子,有點美麗,有點誘惑,有點危險,就是沒有用。但若全拔了無用的勞什子,改種飽腹的捲心菜,伊甸園變成菜園子,未免也太可惜了。

性格率真直來直去的蔣方舟,在圓桌派上與徐靜蕾的仙氣相比,讓很多女權主義者口誅筆伐。

"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真誠

堅定地成為自己,同時關心他人的命運。學會愛這個世界,但隨時準備好與之抗爭。 ——蔣方舟

01

蔣方舟出生之時,被媽媽很嫌棄地看了一眼,就放在一旁了。

原因是長得醜,媽媽本來想生一個‘蔣美麗’,不成想生了個‘蔣方舟’。

7歲開始寫作,也是因為“不漂亮”:琴棋書畫,樣樣不會,長得又難看,恐怕只有寫作這條路了。

後來的蔣方舟調侃地說:母親當時的心態是“狗急跳牆”。

為了讓蔣方舟發自內心地認可並重視寫作這件事,母親放出的招式是:法律規定,小孩7歲就要開始寫書,否則會被警察抓進監獄

蔣方舟信了很久,經常聽到警笛呼嘯,就會躲在被子裡顫抖。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從小到大生活在一個永遠無法討好“父親上帝”的世界裡,父親對她少有的幾次心血來潮的教育,幾乎全部是以威脅恐嚇為形式的。

父親發明了一種惡作劇的施暴方法,高高揚起他的巴掌,低頭瞪著她,做出要掌捆的姿勢,剎那間蒲扇式的手掌扇下來,結果只是和自己的另一隻手掌拍擊,在蔣方舟耳邊製造出巨大的聲響來。

她嚇得一抖,父親卻大笑不已。

父親每一次揚起巴掌,蔣方舟都會瑟瑟發抖,這種不確定的恐懼源自於父親作為生活大boss的權威。

直至多年以後,才與父親相逢一笑泯恩仇。

02

7歲開始寫作,9歲就出書了,剛開始寫《打開天窗》的時候,上小學一年級。

那時候才開始教拼音和筆劃,所以蔣方舟還不識字,更不會寫字,是邊寫書邊識字。在寫作過程中,不識字自然是最大的寫作困難,蔣方舟基本全靠查字典。

第一篇文章400字,寫了七、八個小時,很吃力,照著字典一個一個查出來,再一個一個畫出來,場面挺魔幻的。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戲稱自己是吃百家飯長大的,小時候不捨得花錢,母親每天早上給兩塊錢吃早飯,她就從來都不花,裝在包裡。

但是早上還是餓,小學又長身體,所以蔣方舟就在教室的地上撿東西吃:同學有什麼吃剩的零食,什麼尺子、橡皮,都在嘴裡嗦一嗦。

不過她捨不得花錢不是為了攢錢,而只是為了展示給母親,“你看我多乖。”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當蔣方舟已經寫了六七十篇散文之後,母親覺得女兒“寫得和同齡人不一樣”,已經足夠出一本書,便聯繫出版社為蔣方舟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打開天窗》。

當時母親將蔣方舟的文章打印成一個小冊子,向全國幾十家出版社郵寄,幾十家基本上都是石沉大海,唯有一家答應出版。

9歲的蔣方舟與同齡人相比,她身材顯得略為矮小,而眼睛卻很大。她隨媽媽一起去出版社編輯室籤合同時東張西望,故作老成但難掩稚態的神色。

後來這部作品被湖南省教委定為素質教育推薦讀本並改編為漫畫書,從此蔣方舟聲名鵲起,被譽為“天才少女”。

蔣方舟出第一本書時,對文學並沒有什麼研究的父親,才意識到女兒成了個小作家。他拿出一千塊錢買了一張毛毯送給為女兒出書的編輯,以答謝對方的幫助。

一千塊的毛毯二十年前的時候應該算是很貴了,她的第一本書稿費是八百塊。

03

2008年,湖北遭遇了百年一遇的雪災,天寒地凍,交通癱瘓。

蔣方舟正在武漢讀高三,學校裡的電線杆被雪壓倒,地上一層厚冰永遠化不了。宿舍在晚上十一點後就停電,電暖氣電熱毯用不了。

凍得難受的蔣方舟每晚勉強睡一個小時,後來實在受不了,便向學校請假回家。

父親從老家襄樊來接女兒。坐火車到武漢,再換成公交車,以往一小時的車程開了四個小時,還沒到學校公車司機就放棄了前進。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父親只好尋找出租車繼續走,但是很多司機考慮到危險都拒絕了。在冰天雪地裡等了幾個小時後,才哀求到一個司機願意帶他到學校。

當蔣方舟看到父親的時候,覺得他凍得小了兩圈。

後來,父親送她去北京上大學。

方舟問父親:“北京怎麼樣?”

父親回答:“北京好大哇。”

她又問:“學校怎麼樣?”

父親說:“大學好大哇。”

“好大”,成為父親對一切他所不熟悉事情的形容,蔣方舟又驚又急地意識到:外物都大了,父親自然就小了。

母親是一寸寸變老的,父親是瞬間變老的。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孩子的生命被父親懲罰,父親的生命被歲月懲罰。都是輸家,那就乾脆就惺惺相惜,一笑泯恩仇吧。

鬥爭了整個童年的敵人,自己繳了械。 

04

2008年的地震沒有擋住高考。

考完第一場語文的蔣方舟一出考場就蒙了,一群記者都在問:“你考得怎麼樣啊?”

當她在人群中非常艱難地找到父親,記者又群湧至他們吃飯的小飯館,拍他們點的菜,酸辣土豆絲之類,並用質疑的眼神問父親:“你確定這樣真的有營養嗎?”

考完之後,下著大雨的天氣,媒體又將一束鮮花給父親,讓他遞給方舟,並作出勝利擊掌的樣子,好供他們拍照。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而母親早已被記者擠到一邊,倒在泥坑的水窪裡。蔣方舟很疑惑,為什麼要這樣?

這促使她在高考完的第二天去了受災情況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北川。

到達之前,她試圖為自己找很多高尚的目的,是做志願者、是發放物資,當她真正到達災區的時候她發現自己的目的其實非常簡單,僅僅是做一件改變自己的事情。

到達北川的時候,遇難者的屍體基本上被清理乾淨了,但還是留下一些小孩的書包、小孩的胳膊。廣場邊有一個“萬人坑”,大多數遇難者的屍體都集中在這裡,並用水泥地封上了,地上放著一個收音機,裡面傳來佛教音樂,在超度這些已經故去的亡靈。

她忍不住在腦海中想一個畫面,萬千生靈將耳朵貼在水泥地上,用那一點點音樂作為超度的慰藉。

一個老奶奶手裡拿著一張照片,顫巍巍地尋找自己已經去世的女兒。

人影、廢墟在眼前不停地晃動,蔣方舟這一天沒有吃飯,在生命面前,人是那麼渺小,高考的時候覺得高考是最重要的,可是在生命轉瞬即逝時,什麼都沒有那麼重要了。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在北川的時候,蔣方舟看到很多80後的志願者,這種志願舉動自然是出於善良,她也想是不是不乏另一種可能:他們想在歷史中留下自己的身影、留下存在感。

我們這一代不像50後、60後,他們有建國的記憶、戰爭的記憶、文革和上山下鄉的記憶、思想解放的記憶、80年代政治開明的記憶、百花齊放的記憶。

他們經歷了很多大的歷史事件,擁有共同的歷史記憶。

這一趟北川之行,成為蔣方舟特殊的成人禮,它教給了她關於人生的事,關於命運的事,以及這一代面對歷史時應該是什麼面貌。

05

去清華報到的第一天,蔣方舟揹著一個山一樣的大包。

“一路上聽到的都是失望的哀嚎”,大多數人會說“原來你就是蔣方舟”,也有個別人會詳細描述觀感“沒事兒,還挺壯實的,比我想象的結實”。

進入清華之後,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認為清華是全國最好的大學,人人都將自己在清華當作一項榮譽,理所當然地認為清華學子就是全國最牛的學生。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一開始蔣方舟也認為必然是這樣的,都進入清華了,還想怎麼樣呢?要麼治國,要麼當文化部長,要麼當優秀的工程師。

但後來,她開始發現清華並沒有什麼不一樣,周圍的同學和高中同學沒什麼差別,考慮的依舊是學分、社團學生會職位、怎麼泡到漂亮學妹等等。

蔣方舟所在的新聞系也會告訴學生你們畢業了進入的要麼是‘紅心媒體’人民日報,新華社;要麼是‘黑心媒體’南方週末,從一開始學校就會告訴學生應該進入紅心媒體,應該成為喉舌、社會的棟樑。

但是並沒有說,如果不想這樣做該怎麼辦?

而大家在進入學校的一剎那都接受了這樣的價值觀,這是讓她覺得最為失望的地方。

在講當代中國的一節課中,老師講及北川現在建設有多麼好、恢復是多麼好。蔣方舟站起來以自己親眼看見的反駁老師失實的地方,可是這樣的行為並沒有獲得掌聲,周圍的同學反而以你趕緊坐下來吧這樣的眼神看著她。

當老師終於讓她坐下了,周圍同學全部鬆了一口氣。

蔣方舟才意識到原來並沒有人想聽她發表這樣的觀點,這讓她度過了一段特別迷茫的時期。

周圍同學都非常忙,他們知道自己要考高分、學雅思、要學開車,積極開展社團活動各種各樣的事,而蔣方舟根本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陷入非常迷茫的狀態。

不太想去上課,晚上看書寫作,每天都睡不著、每天都失眠,凌晨四點鐘去自動販賣機買所有的油炸花生,10袋左右。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直到後來她認識了清華的老教師何兆武,他在西南聯大時室友是汪曾祺,老師是沈從文、聞一多等。

何兆武老師在大學換了五六次專業,聽一門課不喜歡就換了。

蔣方舟很喜歡汪曾祺,所以問何兆武老師汪曾祺在大學時是什麼樣子的呀?

沒想到竟得到這樣的回答:“汪曾祺在大學的時候天天逃課,晚上就拿一本書在墳地裡看。”

那天下午,在清華的老教師樓裡,蔣方舟聽到了很多很多的事情。

在西南聯大的時候,因為老師不同意用國民黨教育部發的教科書,也不同意用他們的考試標準,所以教育部就不給撥教育資金,老師就帶著學生一起去抗議。

回憶起那段日子,說那是一段誰也不用怕的日子。

那個下午,蔣方舟沉浸在對過去大學的嚮往之中,她恢復了很大的信心,原來汪曾祺也天天逃課,原來老師和學生可以是那樣的關係。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雖然她所經歷的清華不是理想中的大學,但她可以選擇活成理想中的樣子。

每天去上課的時候包裡放兩三本書,到晚上放學時就看完了,也開始幫雜誌社寫東西,採訪或開會。

後來畢業之時,班主任在評語上寫:你用了一樣的時間完成別人兩倍或者三倍時間都完成不了的事情。

可活的和別人不一樣,必然是要付出代價的。

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時,蔣方舟寫了一封信,陳述對學校的很多不滿意見,遭到學校很多反對的聲音,寫聯名信要求開除她的聲音。

她多麼希望當時有一個或者兩個人會認為雖然你不一樣,但你仍然可以存在。

06

蔣方舟害怕自己在成長中變得狹隘,尤其是侷限在性別、經驗或者是小圈子的世界裡。

因此,讀書成了讓自我更廣闊的方式。每天三四小時的閱讀,是蔣方舟自小養成的習慣。

她有記憶的閱讀啟蒙是在小學,當時媽媽是中學老師。小學放學很早,4點左右蔣方舟就能回家,她會跑到媽媽的學校,在圖書館找本書,邊看邊等媽媽。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她不經意接觸到三毛撒哈拉沙漠的故事,就一口氣把三毛的書看了個遍。她那時看書很快,一天能看完一本,坐在回家的單車後座上也在看,媽媽擔心她弄壞眼睛,一邊騎車一邊問“是不是在看書”,她假裝答“沒有、沒有、沒有”。

到了七八歲,蔣方舟開始在街邊書攤上買那種盜版書全集,王朔、金庸全集,一套套搬回家,以及一些日本輕小說。

十歲出頭,她開始看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看米蘭·昆德拉以及尼采等人的哲學著作。

當時還是小學生的她並不能完整地理解《悲劇的誕生》和《偶像的黃昏》到底在講些什麼,但裡面的字句仍對她產生了很深的影響。

蔣方舟有著很強的求知慾,看完納博科夫國內出版的所有作品,其中有本在大學的講課記錄叫《俄羅斯文學講稿》,裡面提到了很多俄羅斯作家。於是順著這條線,她又把俄羅斯作者能找到的都看了一遍,很快又延伸到東歐作家,東歐作家又延伸到政治變化。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在她作品中所使用的語言十分的隨心所欲。

在處女作《打開天窗》中寫:當我激動著心,顫抖著手,走進了會議室。啊,神聖!啊,莊嚴!啊,空蕩!啊,乾淨!我這個離十八歲還有八年的孩子,竟有些不知所措、措手不及、手足無措了。

從語文老師的角度看,這段話滿是毛病:“激動著心,顫抖著手”,是不規範的;四個“啊”,啊得不倫不類,滑稽可笑;連用三個意思近似的成語,累疊重複。

但是北京大學的錢理群教授引用這段話的時候說:“寫得太漂亮了。”認為孩子對詞語的吸收能力很強,在抒情手段不夠的時候,能夠創作性地使用這些詞,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到最暢快的程度。

著名文學批評家謝友順這樣稱讚蔣方舟,“忽然發現努力多年才稍微領略的文字祕密,今天已被一個十三歲的女孩輕易地掌握,甚至比我們做得更好,難免有些讓人沮喪。”

07

少女時期的蔣方舟在看《百年孤獨》《紅與黑》《復活》,而現在熱衷於怎麼畫眉毛、怎麼穿衣服,遲來的青春期在她體內復活了。

第一次有自己的衣服,是12歲,一件美特斯邦威的紅色夾克,大概穿了三年,直到袖口已經磨破了,然後才被淘汰。

三年就穿那一件,審美在少女時期被完全屏蔽。

她說自己小時候是被剝奪性別的,13歲開始發育時,她脫光衣服站在鏡子前,想看看自己的身體到底是什麼樣子,結果媽媽大喊一聲你在幹什麼,趕緊下來。

她受到驚嚇,整個人從凳子上摔下來,留下嚴重的心理陰影。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不符合我們心目中對於神的想象,卻特別像一個活的最真實的人。

內心缺什麼便補什麼,但她不會刻意找一個好的姿態去模仿,去學習,而是順應著自己的內心,我喜歡怎樣就怎樣好了。

就好似她所寫的:青春這個大園子,有點美麗,有點誘惑,有點危險,就是沒有用。但若全拔了無用的勞什子,改種飽腹的捲心菜,伊甸園變成菜園子,未免也太可惜了。

性格率真直來直去的蔣方舟,在圓桌派上與徐靜蕾的仙氣相比,讓很多女權主義者口誅筆伐。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可她說的話卻不帶任何修飾與站隊,她表達了真實的自我觀點,雖然可能與現行的女權主義相悖,可是有多少不太漂亮的大齡女性,難道就真的沒有面臨過被挑選嗎?

與小龍女的不食人間煙火相比,她更像黃蓉的古靈精怪,並不是美的出塵,但卻活的真實可愛。

你可以不喜歡她,但你欣賞她。

08

《東京一年》新書發佈會結束後,作為嘉賓的陳丹青走到屋外抽菸,他看了一眼站在一旁發呆的蔣方舟,說:“雖然外界已經很重視你了,但你還是被輕視了。”

在《東京一年》中寫:有生以來第一次,我度過了一段完全真空的生活,沒有目標與意義,每天一睜眼就是一大片需要填補的空白。

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把時間拉得很長遠,把濃度稀釋,才能填充過完一天,所以我必須認真凝視美術館裡每一幅畫,認真咀嚼每一口食物,認真地把每一個念想變得綿長。

"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真誠

堅定地成為自己,同時關心他人的命運。學會愛這個世界,但隨時準備好與之抗爭。 ——蔣方舟

01

蔣方舟出生之時,被媽媽很嫌棄地看了一眼,就放在一旁了。

原因是長得醜,媽媽本來想生一個‘蔣美麗’,不成想生了個‘蔣方舟’。

7歲開始寫作,也是因為“不漂亮”:琴棋書畫,樣樣不會,長得又難看,恐怕只有寫作這條路了。

後來的蔣方舟調侃地說:母親當時的心態是“狗急跳牆”。

為了讓蔣方舟發自內心地認可並重視寫作這件事,母親放出的招式是:法律規定,小孩7歲就要開始寫書,否則會被警察抓進監獄

蔣方舟信了很久,經常聽到警笛呼嘯,就會躲在被子裡顫抖。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從小到大生活在一個永遠無法討好“父親上帝”的世界裡,父親對她少有的幾次心血來潮的教育,幾乎全部是以威脅恐嚇為形式的。

父親發明了一種惡作劇的施暴方法,高高揚起他的巴掌,低頭瞪著她,做出要掌捆的姿勢,剎那間蒲扇式的手掌扇下來,結果只是和自己的另一隻手掌拍擊,在蔣方舟耳邊製造出巨大的聲響來。

她嚇得一抖,父親卻大笑不已。

父親每一次揚起巴掌,蔣方舟都會瑟瑟發抖,這種不確定的恐懼源自於父親作為生活大boss的權威。

直至多年以後,才與父親相逢一笑泯恩仇。

02

7歲開始寫作,9歲就出書了,剛開始寫《打開天窗》的時候,上小學一年級。

那時候才開始教拼音和筆劃,所以蔣方舟還不識字,更不會寫字,是邊寫書邊識字。在寫作過程中,不識字自然是最大的寫作困難,蔣方舟基本全靠查字典。

第一篇文章400字,寫了七、八個小時,很吃力,照著字典一個一個查出來,再一個一個畫出來,場面挺魔幻的。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戲稱自己是吃百家飯長大的,小時候不捨得花錢,母親每天早上給兩塊錢吃早飯,她就從來都不花,裝在包裡。

但是早上還是餓,小學又長身體,所以蔣方舟就在教室的地上撿東西吃:同學有什麼吃剩的零食,什麼尺子、橡皮,都在嘴裡嗦一嗦。

不過她捨不得花錢不是為了攢錢,而只是為了展示給母親,“你看我多乖。”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當蔣方舟已經寫了六七十篇散文之後,母親覺得女兒“寫得和同齡人不一樣”,已經足夠出一本書,便聯繫出版社為蔣方舟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打開天窗》。

當時母親將蔣方舟的文章打印成一個小冊子,向全國幾十家出版社郵寄,幾十家基本上都是石沉大海,唯有一家答應出版。

9歲的蔣方舟與同齡人相比,她身材顯得略為矮小,而眼睛卻很大。她隨媽媽一起去出版社編輯室籤合同時東張西望,故作老成但難掩稚態的神色。

後來這部作品被湖南省教委定為素質教育推薦讀本並改編為漫畫書,從此蔣方舟聲名鵲起,被譽為“天才少女”。

蔣方舟出第一本書時,對文學並沒有什麼研究的父親,才意識到女兒成了個小作家。他拿出一千塊錢買了一張毛毯送給為女兒出書的編輯,以答謝對方的幫助。

一千塊的毛毯二十年前的時候應該算是很貴了,她的第一本書稿費是八百塊。

03

2008年,湖北遭遇了百年一遇的雪災,天寒地凍,交通癱瘓。

蔣方舟正在武漢讀高三,學校裡的電線杆被雪壓倒,地上一層厚冰永遠化不了。宿舍在晚上十一點後就停電,電暖氣電熱毯用不了。

凍得難受的蔣方舟每晚勉強睡一個小時,後來實在受不了,便向學校請假回家。

父親從老家襄樊來接女兒。坐火車到武漢,再換成公交車,以往一小時的車程開了四個小時,還沒到學校公車司機就放棄了前進。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父親只好尋找出租車繼續走,但是很多司機考慮到危險都拒絕了。在冰天雪地裡等了幾個小時後,才哀求到一個司機願意帶他到學校。

當蔣方舟看到父親的時候,覺得他凍得小了兩圈。

後來,父親送她去北京上大學。

方舟問父親:“北京怎麼樣?”

父親回答:“北京好大哇。”

她又問:“學校怎麼樣?”

父親說:“大學好大哇。”

“好大”,成為父親對一切他所不熟悉事情的形容,蔣方舟又驚又急地意識到:外物都大了,父親自然就小了。

母親是一寸寸變老的,父親是瞬間變老的。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孩子的生命被父親懲罰,父親的生命被歲月懲罰。都是輸家,那就乾脆就惺惺相惜,一笑泯恩仇吧。

鬥爭了整個童年的敵人,自己繳了械。 

04

2008年的地震沒有擋住高考。

考完第一場語文的蔣方舟一出考場就蒙了,一群記者都在問:“你考得怎麼樣啊?”

當她在人群中非常艱難地找到父親,記者又群湧至他們吃飯的小飯館,拍他們點的菜,酸辣土豆絲之類,並用質疑的眼神問父親:“你確定這樣真的有營養嗎?”

考完之後,下著大雨的天氣,媒體又將一束鮮花給父親,讓他遞給方舟,並作出勝利擊掌的樣子,好供他們拍照。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而母親早已被記者擠到一邊,倒在泥坑的水窪裡。蔣方舟很疑惑,為什麼要這樣?

這促使她在高考完的第二天去了受災情況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北川。

到達之前,她試圖為自己找很多高尚的目的,是做志願者、是發放物資,當她真正到達災區的時候她發現自己的目的其實非常簡單,僅僅是做一件改變自己的事情。

到達北川的時候,遇難者的屍體基本上被清理乾淨了,但還是留下一些小孩的書包、小孩的胳膊。廣場邊有一個“萬人坑”,大多數遇難者的屍體都集中在這裡,並用水泥地封上了,地上放著一個收音機,裡面傳來佛教音樂,在超度這些已經故去的亡靈。

她忍不住在腦海中想一個畫面,萬千生靈將耳朵貼在水泥地上,用那一點點音樂作為超度的慰藉。

一個老奶奶手裡拿著一張照片,顫巍巍地尋找自己已經去世的女兒。

人影、廢墟在眼前不停地晃動,蔣方舟這一天沒有吃飯,在生命面前,人是那麼渺小,高考的時候覺得高考是最重要的,可是在生命轉瞬即逝時,什麼都沒有那麼重要了。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在北川的時候,蔣方舟看到很多80後的志願者,這種志願舉動自然是出於善良,她也想是不是不乏另一種可能:他們想在歷史中留下自己的身影、留下存在感。

我們這一代不像50後、60後,他們有建國的記憶、戰爭的記憶、文革和上山下鄉的記憶、思想解放的記憶、80年代政治開明的記憶、百花齊放的記憶。

他們經歷了很多大的歷史事件,擁有共同的歷史記憶。

這一趟北川之行,成為蔣方舟特殊的成人禮,它教給了她關於人生的事,關於命運的事,以及這一代面對歷史時應該是什麼面貌。

05

去清華報到的第一天,蔣方舟揹著一個山一樣的大包。

“一路上聽到的都是失望的哀嚎”,大多數人會說“原來你就是蔣方舟”,也有個別人會詳細描述觀感“沒事兒,還挺壯實的,比我想象的結實”。

進入清華之後,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認為清華是全國最好的大學,人人都將自己在清華當作一項榮譽,理所當然地認為清華學子就是全國最牛的學生。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一開始蔣方舟也認為必然是這樣的,都進入清華了,還想怎麼樣呢?要麼治國,要麼當文化部長,要麼當優秀的工程師。

但後來,她開始發現清華並沒有什麼不一樣,周圍的同學和高中同學沒什麼差別,考慮的依舊是學分、社團學生會職位、怎麼泡到漂亮學妹等等。

蔣方舟所在的新聞系也會告訴學生你們畢業了進入的要麼是‘紅心媒體’人民日報,新華社;要麼是‘黑心媒體’南方週末,從一開始學校就會告訴學生應該進入紅心媒體,應該成為喉舌、社會的棟樑。

但是並沒有說,如果不想這樣做該怎麼辦?

而大家在進入學校的一剎那都接受了這樣的價值觀,這是讓她覺得最為失望的地方。

在講當代中國的一節課中,老師講及北川現在建設有多麼好、恢復是多麼好。蔣方舟站起來以自己親眼看見的反駁老師失實的地方,可是這樣的行為並沒有獲得掌聲,周圍的同學反而以你趕緊坐下來吧這樣的眼神看著她。

當老師終於讓她坐下了,周圍同學全部鬆了一口氣。

蔣方舟才意識到原來並沒有人想聽她發表這樣的觀點,這讓她度過了一段特別迷茫的時期。

周圍同學都非常忙,他們知道自己要考高分、學雅思、要學開車,積極開展社團活動各種各樣的事,而蔣方舟根本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陷入非常迷茫的狀態。

不太想去上課,晚上看書寫作,每天都睡不著、每天都失眠,凌晨四點鐘去自動販賣機買所有的油炸花生,10袋左右。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直到後來她認識了清華的老教師何兆武,他在西南聯大時室友是汪曾祺,老師是沈從文、聞一多等。

何兆武老師在大學換了五六次專業,聽一門課不喜歡就換了。

蔣方舟很喜歡汪曾祺,所以問何兆武老師汪曾祺在大學時是什麼樣子的呀?

沒想到竟得到這樣的回答:“汪曾祺在大學的時候天天逃課,晚上就拿一本書在墳地裡看。”

那天下午,在清華的老教師樓裡,蔣方舟聽到了很多很多的事情。

在西南聯大的時候,因為老師不同意用國民黨教育部發的教科書,也不同意用他們的考試標準,所以教育部就不給撥教育資金,老師就帶著學生一起去抗議。

回憶起那段日子,說那是一段誰也不用怕的日子。

那個下午,蔣方舟沉浸在對過去大學的嚮往之中,她恢復了很大的信心,原來汪曾祺也天天逃課,原來老師和學生可以是那樣的關係。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雖然她所經歷的清華不是理想中的大學,但她可以選擇活成理想中的樣子。

每天去上課的時候包裡放兩三本書,到晚上放學時就看完了,也開始幫雜誌社寫東西,採訪或開會。

後來畢業之時,班主任在評語上寫:你用了一樣的時間完成別人兩倍或者三倍時間都完成不了的事情。

可活的和別人不一樣,必然是要付出代價的。

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時,蔣方舟寫了一封信,陳述對學校的很多不滿意見,遭到學校很多反對的聲音,寫聯名信要求開除她的聲音。

她多麼希望當時有一個或者兩個人會認為雖然你不一樣,但你仍然可以存在。

06

蔣方舟害怕自己在成長中變得狹隘,尤其是侷限在性別、經驗或者是小圈子的世界裡。

因此,讀書成了讓自我更廣闊的方式。每天三四小時的閱讀,是蔣方舟自小養成的習慣。

她有記憶的閱讀啟蒙是在小學,當時媽媽是中學老師。小學放學很早,4點左右蔣方舟就能回家,她會跑到媽媽的學校,在圖書館找本書,邊看邊等媽媽。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她不經意接觸到三毛撒哈拉沙漠的故事,就一口氣把三毛的書看了個遍。她那時看書很快,一天能看完一本,坐在回家的單車後座上也在看,媽媽擔心她弄壞眼睛,一邊騎車一邊問“是不是在看書”,她假裝答“沒有、沒有、沒有”。

到了七八歲,蔣方舟開始在街邊書攤上買那種盜版書全集,王朔、金庸全集,一套套搬回家,以及一些日本輕小說。

十歲出頭,她開始看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看米蘭·昆德拉以及尼采等人的哲學著作。

當時還是小學生的她並不能完整地理解《悲劇的誕生》和《偶像的黃昏》到底在講些什麼,但裡面的字句仍對她產生了很深的影響。

蔣方舟有著很強的求知慾,看完納博科夫國內出版的所有作品,其中有本在大學的講課記錄叫《俄羅斯文學講稿》,裡面提到了很多俄羅斯作家。於是順著這條線,她又把俄羅斯作者能找到的都看了一遍,很快又延伸到東歐作家,東歐作家又延伸到政治變化。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在她作品中所使用的語言十分的隨心所欲。

在處女作《打開天窗》中寫:當我激動著心,顫抖著手,走進了會議室。啊,神聖!啊,莊嚴!啊,空蕩!啊,乾淨!我這個離十八歲還有八年的孩子,竟有些不知所措、措手不及、手足無措了。

從語文老師的角度看,這段話滿是毛病:“激動著心,顫抖著手”,是不規範的;四個“啊”,啊得不倫不類,滑稽可笑;連用三個意思近似的成語,累疊重複。

但是北京大學的錢理群教授引用這段話的時候說:“寫得太漂亮了。”認為孩子對詞語的吸收能力很強,在抒情手段不夠的時候,能夠創作性地使用這些詞,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到最暢快的程度。

著名文學批評家謝友順這樣稱讚蔣方舟,“忽然發現努力多年才稍微領略的文字祕密,今天已被一個十三歲的女孩輕易地掌握,甚至比我們做得更好,難免有些讓人沮喪。”

07

少女時期的蔣方舟在看《百年孤獨》《紅與黑》《復活》,而現在熱衷於怎麼畫眉毛、怎麼穿衣服,遲來的青春期在她體內復活了。

第一次有自己的衣服,是12歲,一件美特斯邦威的紅色夾克,大概穿了三年,直到袖口已經磨破了,然後才被淘汰。

三年就穿那一件,審美在少女時期被完全屏蔽。

她說自己小時候是被剝奪性別的,13歲開始發育時,她脫光衣服站在鏡子前,想看看自己的身體到底是什麼樣子,結果媽媽大喊一聲你在幹什麼,趕緊下來。

她受到驚嚇,整個人從凳子上摔下來,留下嚴重的心理陰影。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不符合我們心目中對於神的想象,卻特別像一個活的最真實的人。

內心缺什麼便補什麼,但她不會刻意找一個好的姿態去模仿,去學習,而是順應著自己的內心,我喜歡怎樣就怎樣好了。

就好似她所寫的:青春這個大園子,有點美麗,有點誘惑,有點危險,就是沒有用。但若全拔了無用的勞什子,改種飽腹的捲心菜,伊甸園變成菜園子,未免也太可惜了。

性格率真直來直去的蔣方舟,在圓桌派上與徐靜蕾的仙氣相比,讓很多女權主義者口誅筆伐。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可她說的話卻不帶任何修飾與站隊,她表達了真實的自我觀點,雖然可能與現行的女權主義相悖,可是有多少不太漂亮的大齡女性,難道就真的沒有面臨過被挑選嗎?

與小龍女的不食人間煙火相比,她更像黃蓉的古靈精怪,並不是美的出塵,但卻活的真實可愛。

你可以不喜歡她,但你欣賞她。

08

《東京一年》新書發佈會結束後,作為嘉賓的陳丹青走到屋外抽菸,他看了一眼站在一旁發呆的蔣方舟,說:“雖然外界已經很重視你了,但你還是被輕視了。”

在《東京一年》中寫:有生以來第一次,我度過了一段完全真空的生活,沒有目標與意義,每天一睜眼就是一大片需要填補的空白。

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把時間拉得很長遠,把濃度稀釋,才能填充過完一天,所以我必須認真凝視美術館裡每一幅畫,認真咀嚼每一口食物,認真地把每一個念想變得綿長。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她記錄這一代成長中最隱祕的心事與反抗,她表達著自己對世界的不滿與看法,她不願被同化,也一直保持著自我。

她真切做到了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記錄者。

《新京報》曾寫:9歲時,有人問她將來要做什麼,她昂起頭,說要做個大師,然後熱淚盈眶。28歲的她卻像個孩子,經常走著走著路就奔跑起來,毫無緣故地在公眾場合大聲唱歌,和人拍照時在按下快門的瞬間比出V的手勢,笑容和神態依然是八九歲的樣子。

她長成了一個無比真誠並讓我們欣賞讚嘆的姑娘。

有人在她演講時說:“你是我最想見到的還活著的作家。”

蔣方舟曾坦言創作的靈感來自於對社會的洞察和批判。

蔣方舟關注時事熱點,關注社會新聞,熱衷於思考批判,為許多社會問題頻頻發聲:

章文事件、疫苗事件、滴滴事件等聲援弱勢群體。她不僅僅是喊口號,更多的是想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幫助到那些受害群體,北京公寓被清退時,蔣方舟四處詢問具體消息,想為他們提供短期酒店免費住宿中轉。

"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真誠

堅定地成為自己,同時關心他人的命運。學會愛這個世界,但隨時準備好與之抗爭。 ——蔣方舟

01

蔣方舟出生之時,被媽媽很嫌棄地看了一眼,就放在一旁了。

原因是長得醜,媽媽本來想生一個‘蔣美麗’,不成想生了個‘蔣方舟’。

7歲開始寫作,也是因為“不漂亮”:琴棋書畫,樣樣不會,長得又難看,恐怕只有寫作這條路了。

後來的蔣方舟調侃地說:母親當時的心態是“狗急跳牆”。

為了讓蔣方舟發自內心地認可並重視寫作這件事,母親放出的招式是:法律規定,小孩7歲就要開始寫書,否則會被警察抓進監獄

蔣方舟信了很久,經常聽到警笛呼嘯,就會躲在被子裡顫抖。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從小到大生活在一個永遠無法討好“父親上帝”的世界裡,父親對她少有的幾次心血來潮的教育,幾乎全部是以威脅恐嚇為形式的。

父親發明了一種惡作劇的施暴方法,高高揚起他的巴掌,低頭瞪著她,做出要掌捆的姿勢,剎那間蒲扇式的手掌扇下來,結果只是和自己的另一隻手掌拍擊,在蔣方舟耳邊製造出巨大的聲響來。

她嚇得一抖,父親卻大笑不已。

父親每一次揚起巴掌,蔣方舟都會瑟瑟發抖,這種不確定的恐懼源自於父親作為生活大boss的權威。

直至多年以後,才與父親相逢一笑泯恩仇。

02

7歲開始寫作,9歲就出書了,剛開始寫《打開天窗》的時候,上小學一年級。

那時候才開始教拼音和筆劃,所以蔣方舟還不識字,更不會寫字,是邊寫書邊識字。在寫作過程中,不識字自然是最大的寫作困難,蔣方舟基本全靠查字典。

第一篇文章400字,寫了七、八個小時,很吃力,照著字典一個一個查出來,再一個一個畫出來,場面挺魔幻的。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戲稱自己是吃百家飯長大的,小時候不捨得花錢,母親每天早上給兩塊錢吃早飯,她就從來都不花,裝在包裡。

但是早上還是餓,小學又長身體,所以蔣方舟就在教室的地上撿東西吃:同學有什麼吃剩的零食,什麼尺子、橡皮,都在嘴裡嗦一嗦。

不過她捨不得花錢不是為了攢錢,而只是為了展示給母親,“你看我多乖。”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當蔣方舟已經寫了六七十篇散文之後,母親覺得女兒“寫得和同齡人不一樣”,已經足夠出一本書,便聯繫出版社為蔣方舟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打開天窗》。

當時母親將蔣方舟的文章打印成一個小冊子,向全國幾十家出版社郵寄,幾十家基本上都是石沉大海,唯有一家答應出版。

9歲的蔣方舟與同齡人相比,她身材顯得略為矮小,而眼睛卻很大。她隨媽媽一起去出版社編輯室籤合同時東張西望,故作老成但難掩稚態的神色。

後來這部作品被湖南省教委定為素質教育推薦讀本並改編為漫畫書,從此蔣方舟聲名鵲起,被譽為“天才少女”。

蔣方舟出第一本書時,對文學並沒有什麼研究的父親,才意識到女兒成了個小作家。他拿出一千塊錢買了一張毛毯送給為女兒出書的編輯,以答謝對方的幫助。

一千塊的毛毯二十年前的時候應該算是很貴了,她的第一本書稿費是八百塊。

03

2008年,湖北遭遇了百年一遇的雪災,天寒地凍,交通癱瘓。

蔣方舟正在武漢讀高三,學校裡的電線杆被雪壓倒,地上一層厚冰永遠化不了。宿舍在晚上十一點後就停電,電暖氣電熱毯用不了。

凍得難受的蔣方舟每晚勉強睡一個小時,後來實在受不了,便向學校請假回家。

父親從老家襄樊來接女兒。坐火車到武漢,再換成公交車,以往一小時的車程開了四個小時,還沒到學校公車司機就放棄了前進。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父親只好尋找出租車繼續走,但是很多司機考慮到危險都拒絕了。在冰天雪地裡等了幾個小時後,才哀求到一個司機願意帶他到學校。

當蔣方舟看到父親的時候,覺得他凍得小了兩圈。

後來,父親送她去北京上大學。

方舟問父親:“北京怎麼樣?”

父親回答:“北京好大哇。”

她又問:“學校怎麼樣?”

父親說:“大學好大哇。”

“好大”,成為父親對一切他所不熟悉事情的形容,蔣方舟又驚又急地意識到:外物都大了,父親自然就小了。

母親是一寸寸變老的,父親是瞬間變老的。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孩子的生命被父親懲罰,父親的生命被歲月懲罰。都是輸家,那就乾脆就惺惺相惜,一笑泯恩仇吧。

鬥爭了整個童年的敵人,自己繳了械。 

04

2008年的地震沒有擋住高考。

考完第一場語文的蔣方舟一出考場就蒙了,一群記者都在問:“你考得怎麼樣啊?”

當她在人群中非常艱難地找到父親,記者又群湧至他們吃飯的小飯館,拍他們點的菜,酸辣土豆絲之類,並用質疑的眼神問父親:“你確定這樣真的有營養嗎?”

考完之後,下著大雨的天氣,媒體又將一束鮮花給父親,讓他遞給方舟,並作出勝利擊掌的樣子,好供他們拍照。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而母親早已被記者擠到一邊,倒在泥坑的水窪裡。蔣方舟很疑惑,為什麼要這樣?

這促使她在高考完的第二天去了受災情況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北川。

到達之前,她試圖為自己找很多高尚的目的,是做志願者、是發放物資,當她真正到達災區的時候她發現自己的目的其實非常簡單,僅僅是做一件改變自己的事情。

到達北川的時候,遇難者的屍體基本上被清理乾淨了,但還是留下一些小孩的書包、小孩的胳膊。廣場邊有一個“萬人坑”,大多數遇難者的屍體都集中在這裡,並用水泥地封上了,地上放著一個收音機,裡面傳來佛教音樂,在超度這些已經故去的亡靈。

她忍不住在腦海中想一個畫面,萬千生靈將耳朵貼在水泥地上,用那一點點音樂作為超度的慰藉。

一個老奶奶手裡拿著一張照片,顫巍巍地尋找自己已經去世的女兒。

人影、廢墟在眼前不停地晃動,蔣方舟這一天沒有吃飯,在生命面前,人是那麼渺小,高考的時候覺得高考是最重要的,可是在生命轉瞬即逝時,什麼都沒有那麼重要了。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在北川的時候,蔣方舟看到很多80後的志願者,這種志願舉動自然是出於善良,她也想是不是不乏另一種可能:他們想在歷史中留下自己的身影、留下存在感。

我們這一代不像50後、60後,他們有建國的記憶、戰爭的記憶、文革和上山下鄉的記憶、思想解放的記憶、80年代政治開明的記憶、百花齊放的記憶。

他們經歷了很多大的歷史事件,擁有共同的歷史記憶。

這一趟北川之行,成為蔣方舟特殊的成人禮,它教給了她關於人生的事,關於命運的事,以及這一代面對歷史時應該是什麼面貌。

05

去清華報到的第一天,蔣方舟揹著一個山一樣的大包。

“一路上聽到的都是失望的哀嚎”,大多數人會說“原來你就是蔣方舟”,也有個別人會詳細描述觀感“沒事兒,還挺壯實的,比我想象的結實”。

進入清華之後,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認為清華是全國最好的大學,人人都將自己在清華當作一項榮譽,理所當然地認為清華學子就是全國最牛的學生。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一開始蔣方舟也認為必然是這樣的,都進入清華了,還想怎麼樣呢?要麼治國,要麼當文化部長,要麼當優秀的工程師。

但後來,她開始發現清華並沒有什麼不一樣,周圍的同學和高中同學沒什麼差別,考慮的依舊是學分、社團學生會職位、怎麼泡到漂亮學妹等等。

蔣方舟所在的新聞系也會告訴學生你們畢業了進入的要麼是‘紅心媒體’人民日報,新華社;要麼是‘黑心媒體’南方週末,從一開始學校就會告訴學生應該進入紅心媒體,應該成為喉舌、社會的棟樑。

但是並沒有說,如果不想這樣做該怎麼辦?

而大家在進入學校的一剎那都接受了這樣的價值觀,這是讓她覺得最為失望的地方。

在講當代中國的一節課中,老師講及北川現在建設有多麼好、恢復是多麼好。蔣方舟站起來以自己親眼看見的反駁老師失實的地方,可是這樣的行為並沒有獲得掌聲,周圍的同學反而以你趕緊坐下來吧這樣的眼神看著她。

當老師終於讓她坐下了,周圍同學全部鬆了一口氣。

蔣方舟才意識到原來並沒有人想聽她發表這樣的觀點,這讓她度過了一段特別迷茫的時期。

周圍同學都非常忙,他們知道自己要考高分、學雅思、要學開車,積極開展社團活動各種各樣的事,而蔣方舟根本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陷入非常迷茫的狀態。

不太想去上課,晚上看書寫作,每天都睡不著、每天都失眠,凌晨四點鐘去自動販賣機買所有的油炸花生,10袋左右。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直到後來她認識了清華的老教師何兆武,他在西南聯大時室友是汪曾祺,老師是沈從文、聞一多等。

何兆武老師在大學換了五六次專業,聽一門課不喜歡就換了。

蔣方舟很喜歡汪曾祺,所以問何兆武老師汪曾祺在大學時是什麼樣子的呀?

沒想到竟得到這樣的回答:“汪曾祺在大學的時候天天逃課,晚上就拿一本書在墳地裡看。”

那天下午,在清華的老教師樓裡,蔣方舟聽到了很多很多的事情。

在西南聯大的時候,因為老師不同意用國民黨教育部發的教科書,也不同意用他們的考試標準,所以教育部就不給撥教育資金,老師就帶著學生一起去抗議。

回憶起那段日子,說那是一段誰也不用怕的日子。

那個下午,蔣方舟沉浸在對過去大學的嚮往之中,她恢復了很大的信心,原來汪曾祺也天天逃課,原來老師和學生可以是那樣的關係。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雖然她所經歷的清華不是理想中的大學,但她可以選擇活成理想中的樣子。

每天去上課的時候包裡放兩三本書,到晚上放學時就看完了,也開始幫雜誌社寫東西,採訪或開會。

後來畢業之時,班主任在評語上寫:你用了一樣的時間完成別人兩倍或者三倍時間都完成不了的事情。

可活的和別人不一樣,必然是要付出代價的。

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時,蔣方舟寫了一封信,陳述對學校的很多不滿意見,遭到學校很多反對的聲音,寫聯名信要求開除她的聲音。

她多麼希望當時有一個或者兩個人會認為雖然你不一樣,但你仍然可以存在。

06

蔣方舟害怕自己在成長中變得狹隘,尤其是侷限在性別、經驗或者是小圈子的世界裡。

因此,讀書成了讓自我更廣闊的方式。每天三四小時的閱讀,是蔣方舟自小養成的習慣。

她有記憶的閱讀啟蒙是在小學,當時媽媽是中學老師。小學放學很早,4點左右蔣方舟就能回家,她會跑到媽媽的學校,在圖書館找本書,邊看邊等媽媽。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她不經意接觸到三毛撒哈拉沙漠的故事,就一口氣把三毛的書看了個遍。她那時看書很快,一天能看完一本,坐在回家的單車後座上也在看,媽媽擔心她弄壞眼睛,一邊騎車一邊問“是不是在看書”,她假裝答“沒有、沒有、沒有”。

到了七八歲,蔣方舟開始在街邊書攤上買那種盜版書全集,王朔、金庸全集,一套套搬回家,以及一些日本輕小說。

十歲出頭,她開始看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看米蘭·昆德拉以及尼采等人的哲學著作。

當時還是小學生的她並不能完整地理解《悲劇的誕生》和《偶像的黃昏》到底在講些什麼,但裡面的字句仍對她產生了很深的影響。

蔣方舟有著很強的求知慾,看完納博科夫國內出版的所有作品,其中有本在大學的講課記錄叫《俄羅斯文學講稿》,裡面提到了很多俄羅斯作家。於是順著這條線,她又把俄羅斯作者能找到的都看了一遍,很快又延伸到東歐作家,東歐作家又延伸到政治變化。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在她作品中所使用的語言十分的隨心所欲。

在處女作《打開天窗》中寫:當我激動著心,顫抖著手,走進了會議室。啊,神聖!啊,莊嚴!啊,空蕩!啊,乾淨!我這個離十八歲還有八年的孩子,竟有些不知所措、措手不及、手足無措了。

從語文老師的角度看,這段話滿是毛病:“激動著心,顫抖著手”,是不規範的;四個“啊”,啊得不倫不類,滑稽可笑;連用三個意思近似的成語,累疊重複。

但是北京大學的錢理群教授引用這段話的時候說:“寫得太漂亮了。”認為孩子對詞語的吸收能力很強,在抒情手段不夠的時候,能夠創作性地使用這些詞,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到最暢快的程度。

著名文學批評家謝友順這樣稱讚蔣方舟,“忽然發現努力多年才稍微領略的文字祕密,今天已被一個十三歲的女孩輕易地掌握,甚至比我們做得更好,難免有些讓人沮喪。”

07

少女時期的蔣方舟在看《百年孤獨》《紅與黑》《復活》,而現在熱衷於怎麼畫眉毛、怎麼穿衣服,遲來的青春期在她體內復活了。

第一次有自己的衣服,是12歲,一件美特斯邦威的紅色夾克,大概穿了三年,直到袖口已經磨破了,然後才被淘汰。

三年就穿那一件,審美在少女時期被完全屏蔽。

她說自己小時候是被剝奪性別的,13歲開始發育時,她脫光衣服站在鏡子前,想看看自己的身體到底是什麼樣子,結果媽媽大喊一聲你在幹什麼,趕緊下來。

她受到驚嚇,整個人從凳子上摔下來,留下嚴重的心理陰影。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不符合我們心目中對於神的想象,卻特別像一個活的最真實的人。

內心缺什麼便補什麼,但她不會刻意找一個好的姿態去模仿,去學習,而是順應著自己的內心,我喜歡怎樣就怎樣好了。

就好似她所寫的:青春這個大園子,有點美麗,有點誘惑,有點危險,就是沒有用。但若全拔了無用的勞什子,改種飽腹的捲心菜,伊甸園變成菜園子,未免也太可惜了。

性格率真直來直去的蔣方舟,在圓桌派上與徐靜蕾的仙氣相比,讓很多女權主義者口誅筆伐。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可她說的話卻不帶任何修飾與站隊,她表達了真實的自我觀點,雖然可能與現行的女權主義相悖,可是有多少不太漂亮的大齡女性,難道就真的沒有面臨過被挑選嗎?

與小龍女的不食人間煙火相比,她更像黃蓉的古靈精怪,並不是美的出塵,但卻活的真實可愛。

你可以不喜歡她,但你欣賞她。

08

《東京一年》新書發佈會結束後,作為嘉賓的陳丹青走到屋外抽菸,他看了一眼站在一旁發呆的蔣方舟,說:“雖然外界已經很重視你了,但你還是被輕視了。”

在《東京一年》中寫:有生以來第一次,我度過了一段完全真空的生活,沒有目標與意義,每天一睜眼就是一大片需要填補的空白。

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把時間拉得很長遠,把濃度稀釋,才能填充過完一天,所以我必須認真凝視美術館裡每一幅畫,認真咀嚼每一口食物,認真地把每一個念想變得綿長。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她記錄這一代成長中最隱祕的心事與反抗,她表達著自己對世界的不滿與看法,她不願被同化,也一直保持著自我。

她真切做到了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記錄者。

《新京報》曾寫:9歲時,有人問她將來要做什麼,她昂起頭,說要做個大師,然後熱淚盈眶。28歲的她卻像個孩子,經常走著走著路就奔跑起來,毫無緣故地在公眾場合大聲唱歌,和人拍照時在按下快門的瞬間比出V的手勢,笑容和神態依然是八九歲的樣子。

她長成了一個無比真誠並讓我們欣賞讚嘆的姑娘。

有人在她演講時說:“你是我最想見到的還活著的作家。”

蔣方舟曾坦言創作的靈感來自於對社會的洞察和批判。

蔣方舟關注時事熱點,關注社會新聞,熱衷於思考批判,為許多社會問題頻頻發聲:

章文事件、疫苗事件、滴滴事件等聲援弱勢群體。她不僅僅是喊口號,更多的是想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幫助到那些受害群體,北京公寓被清退時,蔣方舟四處詢問具體消息,想為他們提供短期酒店免費住宿中轉。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真誠

堅定地成為自己,同時關心他人的命運。學會愛這個世界,但隨時準備好與之抗爭。 ——蔣方舟

01

蔣方舟出生之時,被媽媽很嫌棄地看了一眼,就放在一旁了。

原因是長得醜,媽媽本來想生一個‘蔣美麗’,不成想生了個‘蔣方舟’。

7歲開始寫作,也是因為“不漂亮”:琴棋書畫,樣樣不會,長得又難看,恐怕只有寫作這條路了。

後來的蔣方舟調侃地說:母親當時的心態是“狗急跳牆”。

為了讓蔣方舟發自內心地認可並重視寫作這件事,母親放出的招式是:法律規定,小孩7歲就要開始寫書,否則會被警察抓進監獄

蔣方舟信了很久,經常聽到警笛呼嘯,就會躲在被子裡顫抖。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從小到大生活在一個永遠無法討好“父親上帝”的世界裡,父親對她少有的幾次心血來潮的教育,幾乎全部是以威脅恐嚇為形式的。

父親發明了一種惡作劇的施暴方法,高高揚起他的巴掌,低頭瞪著她,做出要掌捆的姿勢,剎那間蒲扇式的手掌扇下來,結果只是和自己的另一隻手掌拍擊,在蔣方舟耳邊製造出巨大的聲響來。

她嚇得一抖,父親卻大笑不已。

父親每一次揚起巴掌,蔣方舟都會瑟瑟發抖,這種不確定的恐懼源自於父親作為生活大boss的權威。

直至多年以後,才與父親相逢一笑泯恩仇。

02

7歲開始寫作,9歲就出書了,剛開始寫《打開天窗》的時候,上小學一年級。

那時候才開始教拼音和筆劃,所以蔣方舟還不識字,更不會寫字,是邊寫書邊識字。在寫作過程中,不識字自然是最大的寫作困難,蔣方舟基本全靠查字典。

第一篇文章400字,寫了七、八個小時,很吃力,照著字典一個一個查出來,再一個一個畫出來,場面挺魔幻的。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戲稱自己是吃百家飯長大的,小時候不捨得花錢,母親每天早上給兩塊錢吃早飯,她就從來都不花,裝在包裡。

但是早上還是餓,小學又長身體,所以蔣方舟就在教室的地上撿東西吃:同學有什麼吃剩的零食,什麼尺子、橡皮,都在嘴裡嗦一嗦。

不過她捨不得花錢不是為了攢錢,而只是為了展示給母親,“你看我多乖。”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當蔣方舟已經寫了六七十篇散文之後,母親覺得女兒“寫得和同齡人不一樣”,已經足夠出一本書,便聯繫出版社為蔣方舟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打開天窗》。

當時母親將蔣方舟的文章打印成一個小冊子,向全國幾十家出版社郵寄,幾十家基本上都是石沉大海,唯有一家答應出版。

9歲的蔣方舟與同齡人相比,她身材顯得略為矮小,而眼睛卻很大。她隨媽媽一起去出版社編輯室籤合同時東張西望,故作老成但難掩稚態的神色。

後來這部作品被湖南省教委定為素質教育推薦讀本並改編為漫畫書,從此蔣方舟聲名鵲起,被譽為“天才少女”。

蔣方舟出第一本書時,對文學並沒有什麼研究的父親,才意識到女兒成了個小作家。他拿出一千塊錢買了一張毛毯送給為女兒出書的編輯,以答謝對方的幫助。

一千塊的毛毯二十年前的時候應該算是很貴了,她的第一本書稿費是八百塊。

03

2008年,湖北遭遇了百年一遇的雪災,天寒地凍,交通癱瘓。

蔣方舟正在武漢讀高三,學校裡的電線杆被雪壓倒,地上一層厚冰永遠化不了。宿舍在晚上十一點後就停電,電暖氣電熱毯用不了。

凍得難受的蔣方舟每晚勉強睡一個小時,後來實在受不了,便向學校請假回家。

父親從老家襄樊來接女兒。坐火車到武漢,再換成公交車,以往一小時的車程開了四個小時,還沒到學校公車司機就放棄了前進。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父親只好尋找出租車繼續走,但是很多司機考慮到危險都拒絕了。在冰天雪地裡等了幾個小時後,才哀求到一個司機願意帶他到學校。

當蔣方舟看到父親的時候,覺得他凍得小了兩圈。

後來,父親送她去北京上大學。

方舟問父親:“北京怎麼樣?”

父親回答:“北京好大哇。”

她又問:“學校怎麼樣?”

父親說:“大學好大哇。”

“好大”,成為父親對一切他所不熟悉事情的形容,蔣方舟又驚又急地意識到:外物都大了,父親自然就小了。

母親是一寸寸變老的,父親是瞬間變老的。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孩子的生命被父親懲罰,父親的生命被歲月懲罰。都是輸家,那就乾脆就惺惺相惜,一笑泯恩仇吧。

鬥爭了整個童年的敵人,自己繳了械。 

04

2008年的地震沒有擋住高考。

考完第一場語文的蔣方舟一出考場就蒙了,一群記者都在問:“你考得怎麼樣啊?”

當她在人群中非常艱難地找到父親,記者又群湧至他們吃飯的小飯館,拍他們點的菜,酸辣土豆絲之類,並用質疑的眼神問父親:“你確定這樣真的有營養嗎?”

考完之後,下著大雨的天氣,媒體又將一束鮮花給父親,讓他遞給方舟,並作出勝利擊掌的樣子,好供他們拍照。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而母親早已被記者擠到一邊,倒在泥坑的水窪裡。蔣方舟很疑惑,為什麼要這樣?

這促使她在高考完的第二天去了受災情況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北川。

到達之前,她試圖為自己找很多高尚的目的,是做志願者、是發放物資,當她真正到達災區的時候她發現自己的目的其實非常簡單,僅僅是做一件改變自己的事情。

到達北川的時候,遇難者的屍體基本上被清理乾淨了,但還是留下一些小孩的書包、小孩的胳膊。廣場邊有一個“萬人坑”,大多數遇難者的屍體都集中在這裡,並用水泥地封上了,地上放著一個收音機,裡面傳來佛教音樂,在超度這些已經故去的亡靈。

她忍不住在腦海中想一個畫面,萬千生靈將耳朵貼在水泥地上,用那一點點音樂作為超度的慰藉。

一個老奶奶手裡拿著一張照片,顫巍巍地尋找自己已經去世的女兒。

人影、廢墟在眼前不停地晃動,蔣方舟這一天沒有吃飯,在生命面前,人是那麼渺小,高考的時候覺得高考是最重要的,可是在生命轉瞬即逝時,什麼都沒有那麼重要了。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在北川的時候,蔣方舟看到很多80後的志願者,這種志願舉動自然是出於善良,她也想是不是不乏另一種可能:他們想在歷史中留下自己的身影、留下存在感。

我們這一代不像50後、60後,他們有建國的記憶、戰爭的記憶、文革和上山下鄉的記憶、思想解放的記憶、80年代政治開明的記憶、百花齊放的記憶。

他們經歷了很多大的歷史事件,擁有共同的歷史記憶。

這一趟北川之行,成為蔣方舟特殊的成人禮,它教給了她關於人生的事,關於命運的事,以及這一代面對歷史時應該是什麼面貌。

05

去清華報到的第一天,蔣方舟揹著一個山一樣的大包。

“一路上聽到的都是失望的哀嚎”,大多數人會說“原來你就是蔣方舟”,也有個別人會詳細描述觀感“沒事兒,還挺壯實的,比我想象的結實”。

進入清華之後,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認為清華是全國最好的大學,人人都將自己在清華當作一項榮譽,理所當然地認為清華學子就是全國最牛的學生。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一開始蔣方舟也認為必然是這樣的,都進入清華了,還想怎麼樣呢?要麼治國,要麼當文化部長,要麼當優秀的工程師。

但後來,她開始發現清華並沒有什麼不一樣,周圍的同學和高中同學沒什麼差別,考慮的依舊是學分、社團學生會職位、怎麼泡到漂亮學妹等等。

蔣方舟所在的新聞系也會告訴學生你們畢業了進入的要麼是‘紅心媒體’人民日報,新華社;要麼是‘黑心媒體’南方週末,從一開始學校就會告訴學生應該進入紅心媒體,應該成為喉舌、社會的棟樑。

但是並沒有說,如果不想這樣做該怎麼辦?

而大家在進入學校的一剎那都接受了這樣的價值觀,這是讓她覺得最為失望的地方。

在講當代中國的一節課中,老師講及北川現在建設有多麼好、恢復是多麼好。蔣方舟站起來以自己親眼看見的反駁老師失實的地方,可是這樣的行為並沒有獲得掌聲,周圍的同學反而以你趕緊坐下來吧這樣的眼神看著她。

當老師終於讓她坐下了,周圍同學全部鬆了一口氣。

蔣方舟才意識到原來並沒有人想聽她發表這樣的觀點,這讓她度過了一段特別迷茫的時期。

周圍同學都非常忙,他們知道自己要考高分、學雅思、要學開車,積極開展社團活動各種各樣的事,而蔣方舟根本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陷入非常迷茫的狀態。

不太想去上課,晚上看書寫作,每天都睡不著、每天都失眠,凌晨四點鐘去自動販賣機買所有的油炸花生,10袋左右。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直到後來她認識了清華的老教師何兆武,他在西南聯大時室友是汪曾祺,老師是沈從文、聞一多等。

何兆武老師在大學換了五六次專業,聽一門課不喜歡就換了。

蔣方舟很喜歡汪曾祺,所以問何兆武老師汪曾祺在大學時是什麼樣子的呀?

沒想到竟得到這樣的回答:“汪曾祺在大學的時候天天逃課,晚上就拿一本書在墳地裡看。”

那天下午,在清華的老教師樓裡,蔣方舟聽到了很多很多的事情。

在西南聯大的時候,因為老師不同意用國民黨教育部發的教科書,也不同意用他們的考試標準,所以教育部就不給撥教育資金,老師就帶著學生一起去抗議。

回憶起那段日子,說那是一段誰也不用怕的日子。

那個下午,蔣方舟沉浸在對過去大學的嚮往之中,她恢復了很大的信心,原來汪曾祺也天天逃課,原來老師和學生可以是那樣的關係。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雖然她所經歷的清華不是理想中的大學,但她可以選擇活成理想中的樣子。

每天去上課的時候包裡放兩三本書,到晚上放學時就看完了,也開始幫雜誌社寫東西,採訪或開會。

後來畢業之時,班主任在評語上寫:你用了一樣的時間完成別人兩倍或者三倍時間都完成不了的事情。

可活的和別人不一樣,必然是要付出代價的。

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時,蔣方舟寫了一封信,陳述對學校的很多不滿意見,遭到學校很多反對的聲音,寫聯名信要求開除她的聲音。

她多麼希望當時有一個或者兩個人會認為雖然你不一樣,但你仍然可以存在。

06

蔣方舟害怕自己在成長中變得狹隘,尤其是侷限在性別、經驗或者是小圈子的世界裡。

因此,讀書成了讓自我更廣闊的方式。每天三四小時的閱讀,是蔣方舟自小養成的習慣。

她有記憶的閱讀啟蒙是在小學,當時媽媽是中學老師。小學放學很早,4點左右蔣方舟就能回家,她會跑到媽媽的學校,在圖書館找本書,邊看邊等媽媽。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她不經意接觸到三毛撒哈拉沙漠的故事,就一口氣把三毛的書看了個遍。她那時看書很快,一天能看完一本,坐在回家的單車後座上也在看,媽媽擔心她弄壞眼睛,一邊騎車一邊問“是不是在看書”,她假裝答“沒有、沒有、沒有”。

到了七八歲,蔣方舟開始在街邊書攤上買那種盜版書全集,王朔、金庸全集,一套套搬回家,以及一些日本輕小說。

十歲出頭,她開始看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看米蘭·昆德拉以及尼采等人的哲學著作。

當時還是小學生的她並不能完整地理解《悲劇的誕生》和《偶像的黃昏》到底在講些什麼,但裡面的字句仍對她產生了很深的影響。

蔣方舟有著很強的求知慾,看完納博科夫國內出版的所有作品,其中有本在大學的講課記錄叫《俄羅斯文學講稿》,裡面提到了很多俄羅斯作家。於是順著這條線,她又把俄羅斯作者能找到的都看了一遍,很快又延伸到東歐作家,東歐作家又延伸到政治變化。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在她作品中所使用的語言十分的隨心所欲。

在處女作《打開天窗》中寫:當我激動著心,顫抖著手,走進了會議室。啊,神聖!啊,莊嚴!啊,空蕩!啊,乾淨!我這個離十八歲還有八年的孩子,竟有些不知所措、措手不及、手足無措了。

從語文老師的角度看,這段話滿是毛病:“激動著心,顫抖著手”,是不規範的;四個“啊”,啊得不倫不類,滑稽可笑;連用三個意思近似的成語,累疊重複。

但是北京大學的錢理群教授引用這段話的時候說:“寫得太漂亮了。”認為孩子對詞語的吸收能力很強,在抒情手段不夠的時候,能夠創作性地使用這些詞,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到最暢快的程度。

著名文學批評家謝友順這樣稱讚蔣方舟,“忽然發現努力多年才稍微領略的文字祕密,今天已被一個十三歲的女孩輕易地掌握,甚至比我們做得更好,難免有些讓人沮喪。”

07

少女時期的蔣方舟在看《百年孤獨》《紅與黑》《復活》,而現在熱衷於怎麼畫眉毛、怎麼穿衣服,遲來的青春期在她體內復活了。

第一次有自己的衣服,是12歲,一件美特斯邦威的紅色夾克,大概穿了三年,直到袖口已經磨破了,然後才被淘汰。

三年就穿那一件,審美在少女時期被完全屏蔽。

她說自己小時候是被剝奪性別的,13歲開始發育時,她脫光衣服站在鏡子前,想看看自己的身體到底是什麼樣子,結果媽媽大喊一聲你在幹什麼,趕緊下來。

她受到驚嚇,整個人從凳子上摔下來,留下嚴重的心理陰影。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不符合我們心目中對於神的想象,卻特別像一個活的最真實的人。

內心缺什麼便補什麼,但她不會刻意找一個好的姿態去模仿,去學習,而是順應著自己的內心,我喜歡怎樣就怎樣好了。

就好似她所寫的:青春這個大園子,有點美麗,有點誘惑,有點危險,就是沒有用。但若全拔了無用的勞什子,改種飽腹的捲心菜,伊甸園變成菜園子,未免也太可惜了。

性格率真直來直去的蔣方舟,在圓桌派上與徐靜蕾的仙氣相比,讓很多女權主義者口誅筆伐。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可她說的話卻不帶任何修飾與站隊,她表達了真實的自我觀點,雖然可能與現行的女權主義相悖,可是有多少不太漂亮的大齡女性,難道就真的沒有面臨過被挑選嗎?

與小龍女的不食人間煙火相比,她更像黃蓉的古靈精怪,並不是美的出塵,但卻活的真實可愛。

你可以不喜歡她,但你欣賞她。

08

《東京一年》新書發佈會結束後,作為嘉賓的陳丹青走到屋外抽菸,他看了一眼站在一旁發呆的蔣方舟,說:“雖然外界已經很重視你了,但你還是被輕視了。”

在《東京一年》中寫:有生以來第一次,我度過了一段完全真空的生活,沒有目標與意義,每天一睜眼就是一大片需要填補的空白。

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把時間拉得很長遠,把濃度稀釋,才能填充過完一天,所以我必須認真凝視美術館裡每一幅畫,認真咀嚼每一口食物,認真地把每一個念想變得綿長。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她記錄這一代成長中最隱祕的心事與反抗,她表達著自己對世界的不滿與看法,她不願被同化,也一直保持著自我。

她真切做到了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記錄者。

《新京報》曾寫:9歲時,有人問她將來要做什麼,她昂起頭,說要做個大師,然後熱淚盈眶。28歲的她卻像個孩子,經常走著走著路就奔跑起來,毫無緣故地在公眾場合大聲唱歌,和人拍照時在按下快門的瞬間比出V的手勢,笑容和神態依然是八九歲的樣子。

她長成了一個無比真誠並讓我們欣賞讚嘆的姑娘。

有人在她演講時說:“你是我最想見到的還活著的作家。”

蔣方舟曾坦言創作的靈感來自於對社會的洞察和批判。

蔣方舟關注時事熱點,關注社會新聞,熱衷於思考批判,為許多社會問題頻頻發聲:

章文事件、疫苗事件、滴滴事件等聲援弱勢群體。她不僅僅是喊口號,更多的是想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幫助到那些受害群體,北京公寓被清退時,蔣方舟四處詢問具體消息,想為他們提供短期酒店免費住宿中轉。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真誠

堅定地成為自己,同時關心他人的命運。學會愛這個世界,但隨時準備好與之抗爭。 ——蔣方舟

01

蔣方舟出生之時,被媽媽很嫌棄地看了一眼,就放在一旁了。

原因是長得醜,媽媽本來想生一個‘蔣美麗’,不成想生了個‘蔣方舟’。

7歲開始寫作,也是因為“不漂亮”:琴棋書畫,樣樣不會,長得又難看,恐怕只有寫作這條路了。

後來的蔣方舟調侃地說:母親當時的心態是“狗急跳牆”。

為了讓蔣方舟發自內心地認可並重視寫作這件事,母親放出的招式是:法律規定,小孩7歲就要開始寫書,否則會被警察抓進監獄

蔣方舟信了很久,經常聽到警笛呼嘯,就會躲在被子裡顫抖。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從小到大生活在一個永遠無法討好“父親上帝”的世界裡,父親對她少有的幾次心血來潮的教育,幾乎全部是以威脅恐嚇為形式的。

父親發明了一種惡作劇的施暴方法,高高揚起他的巴掌,低頭瞪著她,做出要掌捆的姿勢,剎那間蒲扇式的手掌扇下來,結果只是和自己的另一隻手掌拍擊,在蔣方舟耳邊製造出巨大的聲響來。

她嚇得一抖,父親卻大笑不已。

父親每一次揚起巴掌,蔣方舟都會瑟瑟發抖,這種不確定的恐懼源自於父親作為生活大boss的權威。

直至多年以後,才與父親相逢一笑泯恩仇。

02

7歲開始寫作,9歲就出書了,剛開始寫《打開天窗》的時候,上小學一年級。

那時候才開始教拼音和筆劃,所以蔣方舟還不識字,更不會寫字,是邊寫書邊識字。在寫作過程中,不識字自然是最大的寫作困難,蔣方舟基本全靠查字典。

第一篇文章400字,寫了七、八個小時,很吃力,照著字典一個一個查出來,再一個一個畫出來,場面挺魔幻的。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戲稱自己是吃百家飯長大的,小時候不捨得花錢,母親每天早上給兩塊錢吃早飯,她就從來都不花,裝在包裡。

但是早上還是餓,小學又長身體,所以蔣方舟就在教室的地上撿東西吃:同學有什麼吃剩的零食,什麼尺子、橡皮,都在嘴裡嗦一嗦。

不過她捨不得花錢不是為了攢錢,而只是為了展示給母親,“你看我多乖。”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當蔣方舟已經寫了六七十篇散文之後,母親覺得女兒“寫得和同齡人不一樣”,已經足夠出一本書,便聯繫出版社為蔣方舟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打開天窗》。

當時母親將蔣方舟的文章打印成一個小冊子,向全國幾十家出版社郵寄,幾十家基本上都是石沉大海,唯有一家答應出版。

9歲的蔣方舟與同齡人相比,她身材顯得略為矮小,而眼睛卻很大。她隨媽媽一起去出版社編輯室籤合同時東張西望,故作老成但難掩稚態的神色。

後來這部作品被湖南省教委定為素質教育推薦讀本並改編為漫畫書,從此蔣方舟聲名鵲起,被譽為“天才少女”。

蔣方舟出第一本書時,對文學並沒有什麼研究的父親,才意識到女兒成了個小作家。他拿出一千塊錢買了一張毛毯送給為女兒出書的編輯,以答謝對方的幫助。

一千塊的毛毯二十年前的時候應該算是很貴了,她的第一本書稿費是八百塊。

03

2008年,湖北遭遇了百年一遇的雪災,天寒地凍,交通癱瘓。

蔣方舟正在武漢讀高三,學校裡的電線杆被雪壓倒,地上一層厚冰永遠化不了。宿舍在晚上十一點後就停電,電暖氣電熱毯用不了。

凍得難受的蔣方舟每晚勉強睡一個小時,後來實在受不了,便向學校請假回家。

父親從老家襄樊來接女兒。坐火車到武漢,再換成公交車,以往一小時的車程開了四個小時,還沒到學校公車司機就放棄了前進。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父親只好尋找出租車繼續走,但是很多司機考慮到危險都拒絕了。在冰天雪地裡等了幾個小時後,才哀求到一個司機願意帶他到學校。

當蔣方舟看到父親的時候,覺得他凍得小了兩圈。

後來,父親送她去北京上大學。

方舟問父親:“北京怎麼樣?”

父親回答:“北京好大哇。”

她又問:“學校怎麼樣?”

父親說:“大學好大哇。”

“好大”,成為父親對一切他所不熟悉事情的形容,蔣方舟又驚又急地意識到:外物都大了,父親自然就小了。

母親是一寸寸變老的,父親是瞬間變老的。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孩子的生命被父親懲罰,父親的生命被歲月懲罰。都是輸家,那就乾脆就惺惺相惜,一笑泯恩仇吧。

鬥爭了整個童年的敵人,自己繳了械。 

04

2008年的地震沒有擋住高考。

考完第一場語文的蔣方舟一出考場就蒙了,一群記者都在問:“你考得怎麼樣啊?”

當她在人群中非常艱難地找到父親,記者又群湧至他們吃飯的小飯館,拍他們點的菜,酸辣土豆絲之類,並用質疑的眼神問父親:“你確定這樣真的有營養嗎?”

考完之後,下著大雨的天氣,媒體又將一束鮮花給父親,讓他遞給方舟,並作出勝利擊掌的樣子,好供他們拍照。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而母親早已被記者擠到一邊,倒在泥坑的水窪裡。蔣方舟很疑惑,為什麼要這樣?

這促使她在高考完的第二天去了受災情況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北川。

到達之前,她試圖為自己找很多高尚的目的,是做志願者、是發放物資,當她真正到達災區的時候她發現自己的目的其實非常簡單,僅僅是做一件改變自己的事情。

到達北川的時候,遇難者的屍體基本上被清理乾淨了,但還是留下一些小孩的書包、小孩的胳膊。廣場邊有一個“萬人坑”,大多數遇難者的屍體都集中在這裡,並用水泥地封上了,地上放著一個收音機,裡面傳來佛教音樂,在超度這些已經故去的亡靈。

她忍不住在腦海中想一個畫面,萬千生靈將耳朵貼在水泥地上,用那一點點音樂作為超度的慰藉。

一個老奶奶手裡拿著一張照片,顫巍巍地尋找自己已經去世的女兒。

人影、廢墟在眼前不停地晃動,蔣方舟這一天沒有吃飯,在生命面前,人是那麼渺小,高考的時候覺得高考是最重要的,可是在生命轉瞬即逝時,什麼都沒有那麼重要了。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在北川的時候,蔣方舟看到很多80後的志願者,這種志願舉動自然是出於善良,她也想是不是不乏另一種可能:他們想在歷史中留下自己的身影、留下存在感。

我們這一代不像50後、60後,他們有建國的記憶、戰爭的記憶、文革和上山下鄉的記憶、思想解放的記憶、80年代政治開明的記憶、百花齊放的記憶。

他們經歷了很多大的歷史事件,擁有共同的歷史記憶。

這一趟北川之行,成為蔣方舟特殊的成人禮,它教給了她關於人生的事,關於命運的事,以及這一代面對歷史時應該是什麼面貌。

05

去清華報到的第一天,蔣方舟揹著一個山一樣的大包。

“一路上聽到的都是失望的哀嚎”,大多數人會說“原來你就是蔣方舟”,也有個別人會詳細描述觀感“沒事兒,還挺壯實的,比我想象的結實”。

進入清華之後,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認為清華是全國最好的大學,人人都將自己在清華當作一項榮譽,理所當然地認為清華學子就是全國最牛的學生。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一開始蔣方舟也認為必然是這樣的,都進入清華了,還想怎麼樣呢?要麼治國,要麼當文化部長,要麼當優秀的工程師。

但後來,她開始發現清華並沒有什麼不一樣,周圍的同學和高中同學沒什麼差別,考慮的依舊是學分、社團學生會職位、怎麼泡到漂亮學妹等等。

蔣方舟所在的新聞系也會告訴學生你們畢業了進入的要麼是‘紅心媒體’人民日報,新華社;要麼是‘黑心媒體’南方週末,從一開始學校就會告訴學生應該進入紅心媒體,應該成為喉舌、社會的棟樑。

但是並沒有說,如果不想這樣做該怎麼辦?

而大家在進入學校的一剎那都接受了這樣的價值觀,這是讓她覺得最為失望的地方。

在講當代中國的一節課中,老師講及北川現在建設有多麼好、恢復是多麼好。蔣方舟站起來以自己親眼看見的反駁老師失實的地方,可是這樣的行為並沒有獲得掌聲,周圍的同學反而以你趕緊坐下來吧這樣的眼神看著她。

當老師終於讓她坐下了,周圍同學全部鬆了一口氣。

蔣方舟才意識到原來並沒有人想聽她發表這樣的觀點,這讓她度過了一段特別迷茫的時期。

周圍同學都非常忙,他們知道自己要考高分、學雅思、要學開車,積極開展社團活動各種各樣的事,而蔣方舟根本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陷入非常迷茫的狀態。

不太想去上課,晚上看書寫作,每天都睡不著、每天都失眠,凌晨四點鐘去自動販賣機買所有的油炸花生,10袋左右。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直到後來她認識了清華的老教師何兆武,他在西南聯大時室友是汪曾祺,老師是沈從文、聞一多等。

何兆武老師在大學換了五六次專業,聽一門課不喜歡就換了。

蔣方舟很喜歡汪曾祺,所以問何兆武老師汪曾祺在大學時是什麼樣子的呀?

沒想到竟得到這樣的回答:“汪曾祺在大學的時候天天逃課,晚上就拿一本書在墳地裡看。”

那天下午,在清華的老教師樓裡,蔣方舟聽到了很多很多的事情。

在西南聯大的時候,因為老師不同意用國民黨教育部發的教科書,也不同意用他們的考試標準,所以教育部就不給撥教育資金,老師就帶著學生一起去抗議。

回憶起那段日子,說那是一段誰也不用怕的日子。

那個下午,蔣方舟沉浸在對過去大學的嚮往之中,她恢復了很大的信心,原來汪曾祺也天天逃課,原來老師和學生可以是那樣的關係。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雖然她所經歷的清華不是理想中的大學,但她可以選擇活成理想中的樣子。

每天去上課的時候包裡放兩三本書,到晚上放學時就看完了,也開始幫雜誌社寫東西,採訪或開會。

後來畢業之時,班主任在評語上寫:你用了一樣的時間完成別人兩倍或者三倍時間都完成不了的事情。

可活的和別人不一樣,必然是要付出代價的。

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時,蔣方舟寫了一封信,陳述對學校的很多不滿意見,遭到學校很多反對的聲音,寫聯名信要求開除她的聲音。

她多麼希望當時有一個或者兩個人會認為雖然你不一樣,但你仍然可以存在。

06

蔣方舟害怕自己在成長中變得狹隘,尤其是侷限在性別、經驗或者是小圈子的世界裡。

因此,讀書成了讓自我更廣闊的方式。每天三四小時的閱讀,是蔣方舟自小養成的習慣。

她有記憶的閱讀啟蒙是在小學,當時媽媽是中學老師。小學放學很早,4點左右蔣方舟就能回家,她會跑到媽媽的學校,在圖書館找本書,邊看邊等媽媽。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她不經意接觸到三毛撒哈拉沙漠的故事,就一口氣把三毛的書看了個遍。她那時看書很快,一天能看完一本,坐在回家的單車後座上也在看,媽媽擔心她弄壞眼睛,一邊騎車一邊問“是不是在看書”,她假裝答“沒有、沒有、沒有”。

到了七八歲,蔣方舟開始在街邊書攤上買那種盜版書全集,王朔、金庸全集,一套套搬回家,以及一些日本輕小說。

十歲出頭,她開始看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看米蘭·昆德拉以及尼采等人的哲學著作。

當時還是小學生的她並不能完整地理解《悲劇的誕生》和《偶像的黃昏》到底在講些什麼,但裡面的字句仍對她產生了很深的影響。

蔣方舟有著很強的求知慾,看完納博科夫國內出版的所有作品,其中有本在大學的講課記錄叫《俄羅斯文學講稿》,裡面提到了很多俄羅斯作家。於是順著這條線,她又把俄羅斯作者能找到的都看了一遍,很快又延伸到東歐作家,東歐作家又延伸到政治變化。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在她作品中所使用的語言十分的隨心所欲。

在處女作《打開天窗》中寫:當我激動著心,顫抖著手,走進了會議室。啊,神聖!啊,莊嚴!啊,空蕩!啊,乾淨!我這個離十八歲還有八年的孩子,竟有些不知所措、措手不及、手足無措了。

從語文老師的角度看,這段話滿是毛病:“激動著心,顫抖著手”,是不規範的;四個“啊”,啊得不倫不類,滑稽可笑;連用三個意思近似的成語,累疊重複。

但是北京大學的錢理群教授引用這段話的時候說:“寫得太漂亮了。”認為孩子對詞語的吸收能力很強,在抒情手段不夠的時候,能夠創作性地使用這些詞,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到最暢快的程度。

著名文學批評家謝友順這樣稱讚蔣方舟,“忽然發現努力多年才稍微領略的文字祕密,今天已被一個十三歲的女孩輕易地掌握,甚至比我們做得更好,難免有些讓人沮喪。”

07

少女時期的蔣方舟在看《百年孤獨》《紅與黑》《復活》,而現在熱衷於怎麼畫眉毛、怎麼穿衣服,遲來的青春期在她體內復活了。

第一次有自己的衣服,是12歲,一件美特斯邦威的紅色夾克,大概穿了三年,直到袖口已經磨破了,然後才被淘汰。

三年就穿那一件,審美在少女時期被完全屏蔽。

她說自己小時候是被剝奪性別的,13歲開始發育時,她脫光衣服站在鏡子前,想看看自己的身體到底是什麼樣子,結果媽媽大喊一聲你在幹什麼,趕緊下來。

她受到驚嚇,整個人從凳子上摔下來,留下嚴重的心理陰影。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不符合我們心目中對於神的想象,卻特別像一個活的最真實的人。

內心缺什麼便補什麼,但她不會刻意找一個好的姿態去模仿,去學習,而是順應著自己的內心,我喜歡怎樣就怎樣好了。

就好似她所寫的:青春這個大園子,有點美麗,有點誘惑,有點危險,就是沒有用。但若全拔了無用的勞什子,改種飽腹的捲心菜,伊甸園變成菜園子,未免也太可惜了。

性格率真直來直去的蔣方舟,在圓桌派上與徐靜蕾的仙氣相比,讓很多女權主義者口誅筆伐。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可她說的話卻不帶任何修飾與站隊,她表達了真實的自我觀點,雖然可能與現行的女權主義相悖,可是有多少不太漂亮的大齡女性,難道就真的沒有面臨過被挑選嗎?

與小龍女的不食人間煙火相比,她更像黃蓉的古靈精怪,並不是美的出塵,但卻活的真實可愛。

你可以不喜歡她,但你欣賞她。

08

《東京一年》新書發佈會結束後,作為嘉賓的陳丹青走到屋外抽菸,他看了一眼站在一旁發呆的蔣方舟,說:“雖然外界已經很重視你了,但你還是被輕視了。”

在《東京一年》中寫:有生以來第一次,我度過了一段完全真空的生活,沒有目標與意義,每天一睜眼就是一大片需要填補的空白。

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把時間拉得很長遠,把濃度稀釋,才能填充過完一天,所以我必須認真凝視美術館裡每一幅畫,認真咀嚼每一口食物,認真地把每一個念想變得綿長。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她記錄這一代成長中最隱祕的心事與反抗,她表達著自己對世界的不滿與看法,她不願被同化,也一直保持著自我。

她真切做到了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記錄者。

《新京報》曾寫:9歲時,有人問她將來要做什麼,她昂起頭,說要做個大師,然後熱淚盈眶。28歲的她卻像個孩子,經常走著走著路就奔跑起來,毫無緣故地在公眾場合大聲唱歌,和人拍照時在按下快門的瞬間比出V的手勢,笑容和神態依然是八九歲的樣子。

她長成了一個無比真誠並讓我們欣賞讚嘆的姑娘。

有人在她演講時說:“你是我最想見到的還活著的作家。”

蔣方舟曾坦言創作的靈感來自於對社會的洞察和批判。

蔣方舟關注時事熱點,關注社會新聞,熱衷於思考批判,為許多社會問題頻頻發聲:

章文事件、疫苗事件、滴滴事件等聲援弱勢群體。她不僅僅是喊口號,更多的是想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幫助到那些受害群體,北京公寓被清退時,蔣方舟四處詢問具體消息,想為他們提供短期酒店免費住宿中轉。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蔣方舟:我們這一代的真實表達者

她的每一次挺身而出都在踐行新聞傳播的本質:記錄社會、傳播信息、反映時代。


-EN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