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家鄉的煎餅......

來源:中國作家網


家鄉的煎餅

“薄如紙,一張張,孬好糧食都出香。省功夫,省柴糧,過家之道第一樁。捲上大蔥抿上醬,個個吃得胖又壯。”記起了兒時的歌謠,就想起了家鄉的煎餅。

家鄉的煎餅有好多種,有玉米煎餅、小米煎餅,有蕎麥煎餅、秫秫(高粱)面子煎餅,還有地瓜面子滾煎餅。早些時候,不同的煎餅是不同家庭的臉面,它像一面鏡子,可以照出一個家庭的殷實富足。聽父輩們說,如果你拿著一張地瓜面子滾煎餅或秫秫面子煎餅,千萬不能卷著到大街上去“顯擺”,人家要是卷著一張薄如罄、黃如金的小米煎餅或玉米煎餅走出來,和你打個照面,你那張或黑乎乎或紅鬱郁的煎餅肯定會很沒面子,尷尬得很。另外,卷在煎餅裡的“內容”也不能輕易外露,保不準也會帶來難堪。吃煎餅如品生活滋味。有坐轎的,就有抬轎的;有騎馬的,就有墜蹬的;有騎驢的,還有拉縴推車的......人比人,氣死人;貨比貨,就得扔。父輩們常說,卷大蔥,卷韭菜,卷鹹菜,卷雞蛋,卷渣豆腐,卷豬頭肉,無論卷什麼,只要有煎餅吃,都能把腮幫子鼓一個“大疙瘩”,嚼起來同樣香甜可口,甘香如飴。孬好糧食都出香,到了嘴裡一個樣兒。父輩們還說,村裡曾有個私塾老先生,一輩子與世無爭,說起話來文文縐縐,做起事來虛懷若谷,唯有兩點讓村裡人銘記在心:一輩子酷愛讀書,學富五車;在吃穿上從不講究,只要書不離手,樣樣都行,即使粗茶淡飯,亦從無怨言。老學究最喜歡的就是煎餅卷大蔥,而且吃蔥只品味道兒:咬一口煎餅,把蔥往下抽一抽,再咬一口,再抽一抽,煎餅吃完了,一根蔥還完好無損。頓頓飯只求吃飽,從不攀比。老先生特殊的行為絲毫沒有影響他在村民中的地位,特別是在困難的日子裡,他的行為和他的學問一樣一直為後人津津樂道。

但不管怎麼說,無論啥煎餅,都是在三根腿的鏊子上攤出來的。家鄉人說,攤煎餅是個技術活兒。攤煎餅如做學問,又如做針線納鞋底,既要要心靈手巧,又要心到、手到。所以,自古以來,在八百里沂蒙山區,要想嫁個好婆家,會攤煎餅和攤好煎餅往往是一項相當重要的指標。有的做了一輩子女人,也不一定能攤得一張圓滿完整、厚薄均勻的好煎餅。攤得好煎餅,如蒲松齡《煎餅賦》中所言,需“溲含米豆,磨如膠餳”,磨得一盆好“糊兒”,“溲”得恰到好處,非此則“不起”;需視鏊子“鼎足之形”,扒身取“兩歧之勢”,非有一定定力而不可得;需“掬瓦盆之一勺,經火烙而滂”,滂餳的火候很重要;需“急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蟻行”,功夫非嫻熟者亦不可為。加之攤煎餅時更不能忘了添柴續火;續火之時,又不能將鏊子燒成了剃頭挑子,一頭冷一頭熱,須左右逢源,上下兼顧才成。煎餅攤得一頭生一頭熟,一頭熟一頭糊,肯定是續火不勻之故。如果攤煎餅時,不是找不著油搭子,就是摸不著勺子;不是掄不圓糊子,就是刮不勻底子;不是抹了一臉灰,就是濺了一身糊子,肯定是手忙腳亂惹的禍。在蒲松齡老先生的眼裡,攤煎餅“一翻手而覆手,作十百於俄頃”,是一種技術的嫻熟,心態的淡定;而最終達到“圓於望月,大如銅錚,薄似剡溪之紙,色如黃鶴之翎”的效果,則是一種至高的境界。

記得母親在世時就攤得一手好煎餅。小時候,看著母親嫻熟地在鏊子上搭好油,將發好的糊糊哧啦一聲均勻地攤在上面,霧氣繚繞之中,邊續火邊拿著木質刮板一圈一圈地將熟透的糊糊刮勻,然後用心看好火候,將焦黃的煎餅一張張地從鏊子上揭下來,疊在一起,覺得自然而然,尚不覺得什麼;到上了初中、高中,和大多數同學一樣,掐著指頭按每星期17頓飯的標準將51個煎餅、兩罐頭辣疙瘩鹹菜裝在玉米筐子裡,擔起棍子背在身上的時候,才越來越感到母親的不容易。當時,我上初中,姐姐上高中,母親的忙碌除了供我和姐姐拿飯上學外,還要保證一家五口人的一日三餐,辛苦程度可想而知。中午時分推碾碾糝子,傍黑時盤上磨道磨糊子,黎明前又飄起炊煙攤煎餅,母親話不多說,多少年來一直只埋頭幹活,從早到晚,從不喊累。有時自己於心不忍,試著放下作業去打打幫手,母親也老是劈頭蓋臉一句話:“幫什麼幫,越幫越忙。去,一邊看書去!”母親粗粗的話語滿含著深深的母愛。愛意流淌在心裡,學習從不敢懈怠。就是平日裡掛在學校集體宿舍牆上飯筐裡的煎餅發黴長了綠毛或讓貪吃的老鼠啃了窟窿或留下幾粒乾巴巴黑乎乎的老鼠屎,也會默默地抖抖包袱,將弄髒了的煎餅彈楞彈楞,用開水泡在搪瓷飯盒裡,就上幾根鹹菜嚥下肚,想不到會生病,也想不到會得什麼鼠疫,吃下去了,也就如此。

今年歪過年來,老校的幾個同學多年不見之後,又聚攏在一起談起此事。談起每個人飯筐裡的煎餅,談起飯筐裡的老鼠屎,談起轟然而搶的“用油炒過的鹹菜”,又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相當年,諸葛亮發明煎餅殺退百萬曹兵,弟兄們憑多背了幾年煎餅卷子,雖無多大出息,也能養家餬口,也算對得起不分晝夜辛苦攤煎餅的老孃,對得起焦黃香噴的煎餅了。”有同學如是說。“是啊,大家能有今天,都是託了這‘狀元餅’的福。煎餅能和諸葛亮一樣“席捲天下”,又能大蔥作筆,豆醬當墨,其味無窮。能多背幾年煎餅,確實是每個人的造化”,另一位同學同聲附和道,“煎餅厲害就厲害在,它什麼都能卷。幾十年過去了,煎餅變了,煎餅裡面的‘內容’也變了,煎餅的味道肯定也和原來的不同,但同學們因煎餅結下的感情卻不能變。我們不能在任何時候因為可以‘吃煎餅就魚’了,就白眼一翻‘不搭理鹹菜了’。那樣的同學咱可瞧不上。”同學的一句話,讓每個同學心有同感,一陣點頭稱是。

“吃煎餅就魚——不搭理鹹菜”,是家鄉流傳甚廣的一句俗語。俗語雖流行,但誰都不希望成為那樣的人。

(王新光)

如果您有相關法律問題,請通過本平臺私信詳細的提出,小編將為您解答,解答意見僅代表小編本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