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

1949年7月至1950年1月,正當人民解放軍緊鑼密鼓地利用起義軍艦組建自己的海軍之時,國民黨空軍對長江沿岸的起義艦船進行了狂轟濫炸,炸沉炸傷艦船30餘艘,除了一些小炮艇外,剛剛拼湊起來的解放軍艦隊基本被摧毀了!

面對這種困境,奉命組建海軍的原華中軍區副司令員張愛萍將軍召集各方人員對爛攤子進行調研,迅速成立起華東海軍艦艇調查委員會。委員會明確兩大任務:一、修復,二、改裝。在起義將領在曾國晟率領下,艦艇調查委員會不負眾望,在短短的幾個月裡,從各地蒐集了大量艦艇,其中通過香港的愛國商人購買了3艘由軍艦改裝的外國商船,這裡面就包括2艘花級反潛護衛艦:“天芥草”和“三葉草”。

"

1949年7月至1950年1月,正當人民解放軍緊鑼密鼓地利用起義軍艦組建自己的海軍之時,國民黨空軍對長江沿岸的起義艦船進行了狂轟濫炸,炸沉炸傷艦船30餘艘,除了一些小炮艇外,剛剛拼湊起來的解放軍艦隊基本被摧毀了!

面對這種困境,奉命組建海軍的原華中軍區副司令員張愛萍將軍召集各方人員對爛攤子進行調研,迅速成立起華東海軍艦艇調查委員會。委員會明確兩大任務:一、修復,二、改裝。在起義將領在曾國晟率領下,艦艇調查委員會不負眾望,在短短的幾個月裡,從各地蒐集了大量艦艇,其中通過香港的愛國商人購買了3艘由軍艦改裝的外國商船,這裡面就包括2艘花級反潛護衛艦:“天芥草”和“三葉草”。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花級反潛護衛艦結構圖

20世紀30年代末,世界大戰的陰雲已經籠罩在了整個歐洲的上空,在上次大戰中元氣大傷的英國雖然在海軍方面仍然堪稱霸主,但一些敏銳的軍官例如海軍建造主任古道爾發現面對德國正在復興的潛艇部隊,皇家海軍的護航力量太過薄弱。由於使用寶貴的驅逐艦為船隊護航過於浪費,並且驅逐艦的數量也嚴重不足,海軍部最終決定建造一種可以大量快速生產的反潛護航艦隻,以各種花草命名的花級(Flower)驅潛快艇便應運而生。

花級以戰前在米德爾斯堡生產的“南方自豪”(Southern Pride)型捕鯨船為基礎。它的結構簡單,造價低廉,適合遍佈英倫和加拿大的中小船廠生產。這一級驅潛艇原本打算用於英倫三島附近水域反潛護航,但是隨著大西洋之戰的發展,大多數花級驅潛艇被用於為大西洋航線護航。這些驅潛艇的艦員大多數是臨時徵召的海軍預備役人員甚至是僅僅受過最基本訓練的初級水兵,僅在艦上數個關鍵崗位上由富有經驗的皇家海軍官兵負責指揮,這主要是因為其動力系統不但經濟可靠,而且技術性不高。

"

1949年7月至1950年1月,正當人民解放軍緊鑼密鼓地利用起義軍艦組建自己的海軍之時,國民黨空軍對長江沿岸的起義艦船進行了狂轟濫炸,炸沉炸傷艦船30餘艘,除了一些小炮艇外,剛剛拼湊起來的解放軍艦隊基本被摧毀了!

面對這種困境,奉命組建海軍的原華中軍區副司令員張愛萍將軍召集各方人員對爛攤子進行調研,迅速成立起華東海軍艦艇調查委員會。委員會明確兩大任務:一、修復,二、改裝。在起義將領在曾國晟率領下,艦艇調查委員會不負眾望,在短短的幾個月裡,從各地蒐集了大量艦艇,其中通過香港的愛國商人購買了3艘由軍艦改裝的外國商船,這裡面就包括2艘花級反潛護衛艦:“天芥草”和“三葉草”。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花級反潛護衛艦結構圖

20世紀30年代末,世界大戰的陰雲已經籠罩在了整個歐洲的上空,在上次大戰中元氣大傷的英國雖然在海軍方面仍然堪稱霸主,但一些敏銳的軍官例如海軍建造主任古道爾發現面對德國正在復興的潛艇部隊,皇家海軍的護航力量太過薄弱。由於使用寶貴的驅逐艦為船隊護航過於浪費,並且驅逐艦的數量也嚴重不足,海軍部最終決定建造一種可以大量快速生產的反潛護航艦隻,以各種花草命名的花級(Flower)驅潛快艇便應運而生。

花級以戰前在米德爾斯堡生產的“南方自豪”(Southern Pride)型捕鯨船為基礎。它的結構簡單,造價低廉,適合遍佈英倫和加拿大的中小船廠生產。這一級驅潛艇原本打算用於英倫三島附近水域反潛護航,但是隨著大西洋之戰的發展,大多數花級驅潛艇被用於為大西洋航線護航。這些驅潛艇的艦員大多數是臨時徵召的海軍預備役人員甚至是僅僅受過最基本訓練的初級水兵,僅在艦上數個關鍵崗位上由富有經驗的皇家海軍官兵負責指揮,這主要是因為其動力系統不但經濟可靠,而且技術性不高。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花級反潛護衛艦外形三視圖

由於排水量較小。花級的居住生活條件不佳、在惡劣海況下適航性較差,不過這並沒有影響到駕駛它們的官兵們高昂的士氣和奮勇殺敵的決心。戰爭期間花級驅潛艇作為盟軍在大西洋上主要 的反潛力量,與納粹狼群進行了殊死的搏鬥,護送了近千萬噸的物資平安到達目的地。毋庸置疑,由於花級驅潛艇和其它反潛艦隻的奮力苦戰,幫助盟國度過了大西洋之戰中最黑暗的一段時期。

“天芥草”(Heliotrope)號,舷號K03,1939年10月23日開始在英國桑德蘭港的約翰.克朗〔John Crown〕船廠建造,1940年6月5日下水,同年9月12日服役。標準排水量925噸,滿載排水量1375噸;長205英尺2英寸(62.5米),寬33英尺(10.1米),吃水14英尺7英寸(4.4米);2臺火道式Scotch型鍋爐,1臺4缸三級膨脹式發動機,產生2750馬力,單軸推進,最大航速16.5節;定員87人。

“三葉草”(Clover)號,舷號K134,1940年7月29日開始在佛蘭芒•佛古森〔Fleming-Ferguson〕船廠建造,1941年1月30下水,同年5月13日服役。各種技術數據與“天芥草”相仿。

"

1949年7月至1950年1月,正當人民解放軍緊鑼密鼓地利用起義軍艦組建自己的海軍之時,國民黨空軍對長江沿岸的起義艦船進行了狂轟濫炸,炸沉炸傷艦船30餘艘,除了一些小炮艇外,剛剛拼湊起來的解放軍艦隊基本被摧毀了!

面對這種困境,奉命組建海軍的原華中軍區副司令員張愛萍將軍召集各方人員對爛攤子進行調研,迅速成立起華東海軍艦艇調查委員會。委員會明確兩大任務:一、修復,二、改裝。在起義將領在曾國晟率領下,艦艇調查委員會不負眾望,在短短的幾個月裡,從各地蒐集了大量艦艇,其中通過香港的愛國商人購買了3艘由軍艦改裝的外國商船,這裡面就包括2艘花級反潛護衛艦:“天芥草”和“三葉草”。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花級反潛護衛艦結構圖

20世紀30年代末,世界大戰的陰雲已經籠罩在了整個歐洲的上空,在上次大戰中元氣大傷的英國雖然在海軍方面仍然堪稱霸主,但一些敏銳的軍官例如海軍建造主任古道爾發現面對德國正在復興的潛艇部隊,皇家海軍的護航力量太過薄弱。由於使用寶貴的驅逐艦為船隊護航過於浪費,並且驅逐艦的數量也嚴重不足,海軍部最終決定建造一種可以大量快速生產的反潛護航艦隻,以各種花草命名的花級(Flower)驅潛快艇便應運而生。

花級以戰前在米德爾斯堡生產的“南方自豪”(Southern Pride)型捕鯨船為基礎。它的結構簡單,造價低廉,適合遍佈英倫和加拿大的中小船廠生產。這一級驅潛艇原本打算用於英倫三島附近水域反潛護航,但是隨著大西洋之戰的發展,大多數花級驅潛艇被用於為大西洋航線護航。這些驅潛艇的艦員大多數是臨時徵召的海軍預備役人員甚至是僅僅受過最基本訓練的初級水兵,僅在艦上數個關鍵崗位上由富有經驗的皇家海軍官兵負責指揮,這主要是因為其動力系統不但經濟可靠,而且技術性不高。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花級反潛護衛艦外形三視圖

由於排水量較小。花級的居住生活條件不佳、在惡劣海況下適航性較差,不過這並沒有影響到駕駛它們的官兵們高昂的士氣和奮勇殺敵的決心。戰爭期間花級驅潛艇作為盟軍在大西洋上主要 的反潛力量,與納粹狼群進行了殊死的搏鬥,護送了近千萬噸的物資平安到達目的地。毋庸置疑,由於花級驅潛艇和其它反潛艦隻的奮力苦戰,幫助盟國度過了大西洋之戰中最黑暗的一段時期。

“天芥草”(Heliotrope)號,舷號K03,1939年10月23日開始在英國桑德蘭港的約翰.克朗〔John Crown〕船廠建造,1940年6月5日下水,同年9月12日服役。標準排水量925噸,滿載排水量1375噸;長205英尺2英寸(62.5米),寬33英尺(10.1米),吃水14英尺7英寸(4.4米);2臺火道式Scotch型鍋爐,1臺4缸三級膨脹式發動機,產生2750馬力,單軸推進,最大航速16.5節;定員87人。

“三葉草”(Clover)號,舷號K134,1940年7月29日開始在佛蘭芒•佛古森〔Fleming-Ferguson〕船廠建造,1941年1月30下水,同年5月13日服役。各種技術數據與“天芥草”相仿。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三葉草號

雖然系出同門,血緣相近,但兩姊妹的戰鬥歷程卻不盡相同,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後,德國亦對美宣戰,U艇為了斷絕美國對英國的物資支援,在美國東部海域大肆遊獵,使得毫無準備的美國商船隊損失慘重。當時負責此海域安全的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還遠遠沒有做好戰爭準備,在長達1500英里的海岸線上,只有7艘驅逐艦和海岸警衛隊的20艘小型武裝快艇擔負反潛任務,美國急需反潛船隻。於是和敦刻爾克之後英國向美國哀求驅逐艦的援助不同,情況倒過來了,已經有豐富的反潛作戰經驗和大量新型花級驅潛快艇的英國皇家海軍慷慨地向盟友提供了援助,“天芥草”便成為援美艦艇之一,當然這也是為了英國自己,因為所有被擊沉的美國商船都是往英國運送物資的。

1942年3月24日,“天芥草”號移交給美國海軍,改名“驚奇”【Surprise】號巡邏炮艦,舷號PG-63。因此武備和在英國服役的“三葉草”不同,後者是艦首1門4英寸(102毫米)口徑火炮,艦尾1門四聯裝2磅高射炮,同時還有7.7毫米劉易斯高射機槍。反潛武器當然是必不可少的,1具刺蝟彈發射裝置、2條深水炸彈滑軌和4座深水炸彈投射器以及70顆深水炸彈。“驚奇”號則用1門3英寸(76.2毫米)口徑火炮換下了原先的2磅炮,這是美國海軍炮艦和護航驅逐艦的專用主炮。此外用2門20毫米厄利孔防空機炮換下了劉易斯機槍。

"

1949年7月至1950年1月,正當人民解放軍緊鑼密鼓地利用起義軍艦組建自己的海軍之時,國民黨空軍對長江沿岸的起義艦船進行了狂轟濫炸,炸沉炸傷艦船30餘艘,除了一些小炮艇外,剛剛拼湊起來的解放軍艦隊基本被摧毀了!

面對這種困境,奉命組建海軍的原華中軍區副司令員張愛萍將軍召集各方人員對爛攤子進行調研,迅速成立起華東海軍艦艇調查委員會。委員會明確兩大任務:一、修復,二、改裝。在起義將領在曾國晟率領下,艦艇調查委員會不負眾望,在短短的幾個月裡,從各地蒐集了大量艦艇,其中通過香港的愛國商人購買了3艘由軍艦改裝的外國商船,這裡面就包括2艘花級反潛護衛艦:“天芥草”和“三葉草”。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花級反潛護衛艦結構圖

20世紀30年代末,世界大戰的陰雲已經籠罩在了整個歐洲的上空,在上次大戰中元氣大傷的英國雖然在海軍方面仍然堪稱霸主,但一些敏銳的軍官例如海軍建造主任古道爾發現面對德國正在復興的潛艇部隊,皇家海軍的護航力量太過薄弱。由於使用寶貴的驅逐艦為船隊護航過於浪費,並且驅逐艦的數量也嚴重不足,海軍部最終決定建造一種可以大量快速生產的反潛護航艦隻,以各種花草命名的花級(Flower)驅潛快艇便應運而生。

花級以戰前在米德爾斯堡生產的“南方自豪”(Southern Pride)型捕鯨船為基礎。它的結構簡單,造價低廉,適合遍佈英倫和加拿大的中小船廠生產。這一級驅潛艇原本打算用於英倫三島附近水域反潛護航,但是隨著大西洋之戰的發展,大多數花級驅潛艇被用於為大西洋航線護航。這些驅潛艇的艦員大多數是臨時徵召的海軍預備役人員甚至是僅僅受過最基本訓練的初級水兵,僅在艦上數個關鍵崗位上由富有經驗的皇家海軍官兵負責指揮,這主要是因為其動力系統不但經濟可靠,而且技術性不高。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花級反潛護衛艦外形三視圖

由於排水量較小。花級的居住生活條件不佳、在惡劣海況下適航性較差,不過這並沒有影響到駕駛它們的官兵們高昂的士氣和奮勇殺敵的決心。戰爭期間花級驅潛艇作為盟軍在大西洋上主要 的反潛力量,與納粹狼群進行了殊死的搏鬥,護送了近千萬噸的物資平安到達目的地。毋庸置疑,由於花級驅潛艇和其它反潛艦隻的奮力苦戰,幫助盟國度過了大西洋之戰中最黑暗的一段時期。

“天芥草”(Heliotrope)號,舷號K03,1939年10月23日開始在英國桑德蘭港的約翰.克朗〔John Crown〕船廠建造,1940年6月5日下水,同年9月12日服役。標準排水量925噸,滿載排水量1375噸;長205英尺2英寸(62.5米),寬33英尺(10.1米),吃水14英尺7英寸(4.4米);2臺火道式Scotch型鍋爐,1臺4缸三級膨脹式發動機,產生2750馬力,單軸推進,最大航速16.5節;定員87人。

“三葉草”(Clover)號,舷號K134,1940年7月29日開始在佛蘭芒•佛古森〔Fleming-Ferguson〕船廠建造,1941年1月30下水,同年5月13日服役。各種技術數據與“天芥草”相仿。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三葉草號

雖然系出同門,血緣相近,但兩姊妹的戰鬥歷程卻不盡相同,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後,德國亦對美宣戰,U艇為了斷絕美國對英國的物資支援,在美國東部海域大肆遊獵,使得毫無準備的美國商船隊損失慘重。當時負責此海域安全的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還遠遠沒有做好戰爭準備,在長達1500英里的海岸線上,只有7艘驅逐艦和海岸警衛隊的20艘小型武裝快艇擔負反潛任務,美國急需反潛船隻。於是和敦刻爾克之後英國向美國哀求驅逐艦的援助不同,情況倒過來了,已經有豐富的反潛作戰經驗和大量新型花級驅潛快艇的英國皇家海軍慷慨地向盟友提供了援助,“天芥草”便成為援美艦艇之一,當然這也是為了英國自己,因為所有被擊沉的美國商船都是往英國運送物資的。

1942年3月24日,“天芥草”號移交給美國海軍,改名“驚奇”【Surprise】號巡邏炮艦,舷號PG-63。因此武備和在英國服役的“三葉草”不同,後者是艦首1門4英寸(102毫米)口徑火炮,艦尾1門四聯裝2磅高射炮,同時還有7.7毫米劉易斯高射機槍。反潛武器當然是必不可少的,1具刺蝟彈發射裝置、2條深水炸彈滑軌和4座深水炸彈投射器以及70顆深水炸彈。“驚奇”號則用1門3英寸(76.2毫米)口徑火炮換下了原先的2磅炮,這是美國海軍炮艦和護航驅逐艦的專用主炮。此外用2門20毫米厄利孔防空機炮換下了劉易斯機槍。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天芥草搖身一變,成為美國海軍的驚奇號

"

1949年7月至1950年1月,正當人民解放軍緊鑼密鼓地利用起義軍艦組建自己的海軍之時,國民黨空軍對長江沿岸的起義艦船進行了狂轟濫炸,炸沉炸傷艦船30餘艘,除了一些小炮艇外,剛剛拼湊起來的解放軍艦隊基本被摧毀了!

面對這種困境,奉命組建海軍的原華中軍區副司令員張愛萍將軍召集各方人員對爛攤子進行調研,迅速成立起華東海軍艦艇調查委員會。委員會明確兩大任務:一、修復,二、改裝。在起義將領在曾國晟率領下,艦艇調查委員會不負眾望,在短短的幾個月裡,從各地蒐集了大量艦艇,其中通過香港的愛國商人購買了3艘由軍艦改裝的外國商船,這裡面就包括2艘花級反潛護衛艦:“天芥草”和“三葉草”。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花級反潛護衛艦結構圖

20世紀30年代末,世界大戰的陰雲已經籠罩在了整個歐洲的上空,在上次大戰中元氣大傷的英國雖然在海軍方面仍然堪稱霸主,但一些敏銳的軍官例如海軍建造主任古道爾發現面對德國正在復興的潛艇部隊,皇家海軍的護航力量太過薄弱。由於使用寶貴的驅逐艦為船隊護航過於浪費,並且驅逐艦的數量也嚴重不足,海軍部最終決定建造一種可以大量快速生產的反潛護航艦隻,以各種花草命名的花級(Flower)驅潛快艇便應運而生。

花級以戰前在米德爾斯堡生產的“南方自豪”(Southern Pride)型捕鯨船為基礎。它的結構簡單,造價低廉,適合遍佈英倫和加拿大的中小船廠生產。這一級驅潛艇原本打算用於英倫三島附近水域反潛護航,但是隨著大西洋之戰的發展,大多數花級驅潛艇被用於為大西洋航線護航。這些驅潛艇的艦員大多數是臨時徵召的海軍預備役人員甚至是僅僅受過最基本訓練的初級水兵,僅在艦上數個關鍵崗位上由富有經驗的皇家海軍官兵負責指揮,這主要是因為其動力系統不但經濟可靠,而且技術性不高。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花級反潛護衛艦外形三視圖

由於排水量較小。花級的居住生活條件不佳、在惡劣海況下適航性較差,不過這並沒有影響到駕駛它們的官兵們高昂的士氣和奮勇殺敵的決心。戰爭期間花級驅潛艇作為盟軍在大西洋上主要 的反潛力量,與納粹狼群進行了殊死的搏鬥,護送了近千萬噸的物資平安到達目的地。毋庸置疑,由於花級驅潛艇和其它反潛艦隻的奮力苦戰,幫助盟國度過了大西洋之戰中最黑暗的一段時期。

“天芥草”(Heliotrope)號,舷號K03,1939年10月23日開始在英國桑德蘭港的約翰.克朗〔John Crown〕船廠建造,1940年6月5日下水,同年9月12日服役。標準排水量925噸,滿載排水量1375噸;長205英尺2英寸(62.5米),寬33英尺(10.1米),吃水14英尺7英寸(4.4米);2臺火道式Scotch型鍋爐,1臺4缸三級膨脹式發動機,產生2750馬力,單軸推進,最大航速16.5節;定員87人。

“三葉草”(Clover)號,舷號K134,1940年7月29日開始在佛蘭芒•佛古森〔Fleming-Ferguson〕船廠建造,1941年1月30下水,同年5月13日服役。各種技術數據與“天芥草”相仿。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三葉草號

雖然系出同門,血緣相近,但兩姊妹的戰鬥歷程卻不盡相同,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後,德國亦對美宣戰,U艇為了斷絕美國對英國的物資支援,在美國東部海域大肆遊獵,使得毫無準備的美國商船隊損失慘重。當時負責此海域安全的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還遠遠沒有做好戰爭準備,在長達1500英里的海岸線上,只有7艘驅逐艦和海岸警衛隊的20艘小型武裝快艇擔負反潛任務,美國急需反潛船隻。於是和敦刻爾克之後英國向美國哀求驅逐艦的援助不同,情況倒過來了,已經有豐富的反潛作戰經驗和大量新型花級驅潛快艇的英國皇家海軍慷慨地向盟友提供了援助,“天芥草”便成為援美艦艇之一,當然這也是為了英國自己,因為所有被擊沉的美國商船都是往英國運送物資的。

1942年3月24日,“天芥草”號移交給美國海軍,改名“驚奇”【Surprise】號巡邏炮艦,舷號PG-63。因此武備和在英國服役的“三葉草”不同,後者是艦首1門4英寸(102毫米)口徑火炮,艦尾1門四聯裝2磅高射炮,同時還有7.7毫米劉易斯高射機槍。反潛武器當然是必不可少的,1具刺蝟彈發射裝置、2條深水炸彈滑軌和4座深水炸彈投射器以及70顆深水炸彈。“驚奇”號則用1門3英寸(76.2毫米)口徑火炮換下了原先的2磅炮,這是美國海軍炮艦和護航驅逐艦的專用主炮。此外用2門20毫米厄利孔防空機炮換下了劉易斯機槍。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天芥草搖身一變,成為美國海軍的驚奇號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驚奇號外觀示意圖

1942年4月24日,“驚奇”號從北愛爾蘭的倫敦德里港來到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波士頓港,經過徹底檢修後,隨即南下加勒比海,在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古巴關塔那摩之間擔負日常巡邏。

1943年1月起,“驚奇”號的巡邏範圍轉移到南大西洋,而隨著南美諸國的陸續參戰,在1944年,“驚奇”號又到巴西沿海巡邏,不過這時候曾經猖獗一時的U艇已經日薄西山,無力騷擾南美航線了。所以在同年的5月,“驚奇”號返回美國,繼續擔負北大西洋航線紐芬蘭島-格陵蘭島-冰島沿線的反潛任務,在這裡,“驚奇”號的生活比較悠閒,因為U艇已經收縮到法國沿海去了,惡劣的氣候才是這艘小船最大的敵人。由於常年在北冰洋航行,水兵們最常見的工作就是在暴風雪停止以後,拿著冰鎬把覆蓋了整個艦身的冰塊一一清除掉。

海面上到處是漂浮的冰山,雖然水兵們一直很小心,但是還是遇到了危險,一塊巨大的水下浮冰撞上了“驚奇”號的艦首,使它收到了嚴重的破壞,好在船沒有沉沒,也沒有人員傷亡。

"

1949年7月至1950年1月,正當人民解放軍緊鑼密鼓地利用起義軍艦組建自己的海軍之時,國民黨空軍對長江沿岸的起義艦船進行了狂轟濫炸,炸沉炸傷艦船30餘艘,除了一些小炮艇外,剛剛拼湊起來的解放軍艦隊基本被摧毀了!

面對這種困境,奉命組建海軍的原華中軍區副司令員張愛萍將軍召集各方人員對爛攤子進行調研,迅速成立起華東海軍艦艇調查委員會。委員會明確兩大任務:一、修復,二、改裝。在起義將領在曾國晟率領下,艦艇調查委員會不負眾望,在短短的幾個月裡,從各地蒐集了大量艦艇,其中通過香港的愛國商人購買了3艘由軍艦改裝的外國商船,這裡面就包括2艘花級反潛護衛艦:“天芥草”和“三葉草”。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花級反潛護衛艦結構圖

20世紀30年代末,世界大戰的陰雲已經籠罩在了整個歐洲的上空,在上次大戰中元氣大傷的英國雖然在海軍方面仍然堪稱霸主,但一些敏銳的軍官例如海軍建造主任古道爾發現面對德國正在復興的潛艇部隊,皇家海軍的護航力量太過薄弱。由於使用寶貴的驅逐艦為船隊護航過於浪費,並且驅逐艦的數量也嚴重不足,海軍部最終決定建造一種可以大量快速生產的反潛護航艦隻,以各種花草命名的花級(Flower)驅潛快艇便應運而生。

花級以戰前在米德爾斯堡生產的“南方自豪”(Southern Pride)型捕鯨船為基礎。它的結構簡單,造價低廉,適合遍佈英倫和加拿大的中小船廠生產。這一級驅潛艇原本打算用於英倫三島附近水域反潛護航,但是隨著大西洋之戰的發展,大多數花級驅潛艇被用於為大西洋航線護航。這些驅潛艇的艦員大多數是臨時徵召的海軍預備役人員甚至是僅僅受過最基本訓練的初級水兵,僅在艦上數個關鍵崗位上由富有經驗的皇家海軍官兵負責指揮,這主要是因為其動力系統不但經濟可靠,而且技術性不高。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花級反潛護衛艦外形三視圖

由於排水量較小。花級的居住生活條件不佳、在惡劣海況下適航性較差,不過這並沒有影響到駕駛它們的官兵們高昂的士氣和奮勇殺敵的決心。戰爭期間花級驅潛艇作為盟軍在大西洋上主要 的反潛力量,與納粹狼群進行了殊死的搏鬥,護送了近千萬噸的物資平安到達目的地。毋庸置疑,由於花級驅潛艇和其它反潛艦隻的奮力苦戰,幫助盟國度過了大西洋之戰中最黑暗的一段時期。

“天芥草”(Heliotrope)號,舷號K03,1939年10月23日開始在英國桑德蘭港的約翰.克朗〔John Crown〕船廠建造,1940年6月5日下水,同年9月12日服役。標準排水量925噸,滿載排水量1375噸;長205英尺2英寸(62.5米),寬33英尺(10.1米),吃水14英尺7英寸(4.4米);2臺火道式Scotch型鍋爐,1臺4缸三級膨脹式發動機,產生2750馬力,單軸推進,最大航速16.5節;定員87人。

“三葉草”(Clover)號,舷號K134,1940年7月29日開始在佛蘭芒•佛古森〔Fleming-Ferguson〕船廠建造,1941年1月30下水,同年5月13日服役。各種技術數據與“天芥草”相仿。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三葉草號

雖然系出同門,血緣相近,但兩姊妹的戰鬥歷程卻不盡相同,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後,德國亦對美宣戰,U艇為了斷絕美國對英國的物資支援,在美國東部海域大肆遊獵,使得毫無準備的美國商船隊損失慘重。當時負責此海域安全的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還遠遠沒有做好戰爭準備,在長達1500英里的海岸線上,只有7艘驅逐艦和海岸警衛隊的20艘小型武裝快艇擔負反潛任務,美國急需反潛船隻。於是和敦刻爾克之後英國向美國哀求驅逐艦的援助不同,情況倒過來了,已經有豐富的反潛作戰經驗和大量新型花級驅潛快艇的英國皇家海軍慷慨地向盟友提供了援助,“天芥草”便成為援美艦艇之一,當然這也是為了英國自己,因為所有被擊沉的美國商船都是往英國運送物資的。

1942年3月24日,“天芥草”號移交給美國海軍,改名“驚奇”【Surprise】號巡邏炮艦,舷號PG-63。因此武備和在英國服役的“三葉草”不同,後者是艦首1門4英寸(102毫米)口徑火炮,艦尾1門四聯裝2磅高射炮,同時還有7.7毫米劉易斯高射機槍。反潛武器當然是必不可少的,1具刺蝟彈發射裝置、2條深水炸彈滑軌和4座深水炸彈投射器以及70顆深水炸彈。“驚奇”號則用1門3英寸(76.2毫米)口徑火炮換下了原先的2磅炮,這是美國海軍炮艦和護航驅逐艦的專用主炮。此外用2門20毫米厄利孔防空機炮換下了劉易斯機槍。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天芥草搖身一變,成為美國海軍的驚奇號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驚奇號外觀示意圖

1942年4月24日,“驚奇”號從北愛爾蘭的倫敦德里港來到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波士頓港,經過徹底檢修後,隨即南下加勒比海,在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古巴關塔那摩之間擔負日常巡邏。

1943年1月起,“驚奇”號的巡邏範圍轉移到南大西洋,而隨著南美諸國的陸續參戰,在1944年,“驚奇”號又到巴西沿海巡邏,不過這時候曾經猖獗一時的U艇已經日薄西山,無力騷擾南美航線了。所以在同年的5月,“驚奇”號返回美國,繼續擔負北大西洋航線紐芬蘭島-格陵蘭島-冰島沿線的反潛任務,在這裡,“驚奇”號的生活比較悠閒,因為U艇已經收縮到法國沿海去了,惡劣的氣候才是這艘小船最大的敵人。由於常年在北冰洋航行,水兵們最常見的工作就是在暴風雪停止以後,拿著冰鎬把覆蓋了整個艦身的冰塊一一清除掉。

海面上到處是漂浮的冰山,雖然水兵們一直很小心,但是還是遇到了危險,一塊巨大的水下浮冰撞上了“驚奇”號的艦首,使它收到了嚴重的破壞,好在船沒有沉沒,也沒有人員傷亡。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驚奇號的水兵們最苦逼的工作就是除冰

但是“驚奇”號的遭遇還不是最驚險的,畢竟她在戰爭中的大多數時間都是在比較溫暖舒適的海域打發時光,而“三葉草”號的主要活動區域一直就是寒冷危險的北大西洋,這是U艇的獵食區域,也是大多數花級的主戰場。1944年3月,“三葉草”號在第三任艦長範肖【Thomas Evelyn Fanshawe】的率領下作為護航艦之一,護送SL-150和MKS-41護航隊。3月10日凌晨1時,護航隊途經北大西洋亞速爾群島附近海面時遭到德國潛艇U-575(艇長Wolfgang Boehmer)號的襲擊,同屬花級的K56“日光蘭”【Asphodel】號不幸被魚雷擊沉,“三葉草”號不顧有可能遭到其他U艇攻擊的危險,奮力搶救落水者,但在波濤洶湧的大西洋上,也只救起了其中5人,其餘92名船員全部葬身大海。憤怒的“三葉草”號追殺了U-575整整18個小時,直到投下了幾乎所有深水炸彈才悻悻地離去。好不容易逃出生天的U-575好景不長,僅僅三天後就被另外幾艘盟國軍艦圍攻擊沉。

1945年8月20日,“驚奇”號回到了英國;26日被正式歸還英國皇家海軍並恢復原名。不過這時候皇家海軍正忙著裁員,已經不需要她了,9月17日,“天芥草”號被除役;第二年,“三葉草”號也被皇家海軍拋棄了。在戰後大裁軍的前提下,等待她們的很有可能是變為一堆發黴的廢鋼鐵。經過一段難熬的等待之後,她們終於得到了好消息:改為商船使用,這意味著可以跟拆船廠說再見了。

商船沒幹幾年,兩艘花級又幹回了老本行,回到開頭,華東海軍艦艇調查委員會購買了“天芥草”和“三葉草”後,立即送到上海江南造船廠進行整修改裝,其中主要是安裝了蘇制的100毫米口徑主炮2門(一前一後),37毫米口徑機關炮5門,以及蘇制的雷達、水雷等裝備。不過由於系外購輪船,在朝鮮戰爭西方對大陸封鎖的背景下,二者在來華途中花費了不少時間,所以在1951年才正式服役。

“天芥草”號被命名為“臨沂”號,首任艦長潘學義,汪偽海軍學校第一期畢業生,原國民黨海軍少校副長;首任政委軒洪化,原人民解放軍某部炮兵團政治處副主任,不久由劉石山接任。

“三葉草”號被命名為“開封”號,首任艦長易元方,原國民黨海軍“美盛”號登陸艦少校艦長,1949年4月參加第二艦隊起義,有趣的是,易元方是曾看到遭解放軍炮擊後拋錨修理的英國海軍‘紫石英’艦慘狀,由此對解放軍產生敬畏心理而最終決定起義的,現在卻又來指揮英國造軍艦;首任政委徐世平(後為海軍中將),原人民解放軍第30軍軍政治部幹部科副科長,1951年6月赴蘇聯列寧格勒海軍高級專科學校留學,政委一職由山東八路軍抗戰幹部許良君接任。

"

1949年7月至1950年1月,正當人民解放軍緊鑼密鼓地利用起義軍艦組建自己的海軍之時,國民黨空軍對長江沿岸的起義艦船進行了狂轟濫炸,炸沉炸傷艦船30餘艘,除了一些小炮艇外,剛剛拼湊起來的解放軍艦隊基本被摧毀了!

面對這種困境,奉命組建海軍的原華中軍區副司令員張愛萍將軍召集各方人員對爛攤子進行調研,迅速成立起華東海軍艦艇調查委員會。委員會明確兩大任務:一、修復,二、改裝。在起義將領在曾國晟率領下,艦艇調查委員會不負眾望,在短短的幾個月裡,從各地蒐集了大量艦艇,其中通過香港的愛國商人購買了3艘由軍艦改裝的外國商船,這裡面就包括2艘花級反潛護衛艦:“天芥草”和“三葉草”。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花級反潛護衛艦結構圖

20世紀30年代末,世界大戰的陰雲已經籠罩在了整個歐洲的上空,在上次大戰中元氣大傷的英國雖然在海軍方面仍然堪稱霸主,但一些敏銳的軍官例如海軍建造主任古道爾發現面對德國正在復興的潛艇部隊,皇家海軍的護航力量太過薄弱。由於使用寶貴的驅逐艦為船隊護航過於浪費,並且驅逐艦的數量也嚴重不足,海軍部最終決定建造一種可以大量快速生產的反潛護航艦隻,以各種花草命名的花級(Flower)驅潛快艇便應運而生。

花級以戰前在米德爾斯堡生產的“南方自豪”(Southern Pride)型捕鯨船為基礎。它的結構簡單,造價低廉,適合遍佈英倫和加拿大的中小船廠生產。這一級驅潛艇原本打算用於英倫三島附近水域反潛護航,但是隨著大西洋之戰的發展,大多數花級驅潛艇被用於為大西洋航線護航。這些驅潛艇的艦員大多數是臨時徵召的海軍預備役人員甚至是僅僅受過最基本訓練的初級水兵,僅在艦上數個關鍵崗位上由富有經驗的皇家海軍官兵負責指揮,這主要是因為其動力系統不但經濟可靠,而且技術性不高。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花級反潛護衛艦外形三視圖

由於排水量較小。花級的居住生活條件不佳、在惡劣海況下適航性較差,不過這並沒有影響到駕駛它們的官兵們高昂的士氣和奮勇殺敵的決心。戰爭期間花級驅潛艇作為盟軍在大西洋上主要 的反潛力量,與納粹狼群進行了殊死的搏鬥,護送了近千萬噸的物資平安到達目的地。毋庸置疑,由於花級驅潛艇和其它反潛艦隻的奮力苦戰,幫助盟國度過了大西洋之戰中最黑暗的一段時期。

“天芥草”(Heliotrope)號,舷號K03,1939年10月23日開始在英國桑德蘭港的約翰.克朗〔John Crown〕船廠建造,1940年6月5日下水,同年9月12日服役。標準排水量925噸,滿載排水量1375噸;長205英尺2英寸(62.5米),寬33英尺(10.1米),吃水14英尺7英寸(4.4米);2臺火道式Scotch型鍋爐,1臺4缸三級膨脹式發動機,產生2750馬力,單軸推進,最大航速16.5節;定員87人。

“三葉草”(Clover)號,舷號K134,1940年7月29日開始在佛蘭芒•佛古森〔Fleming-Ferguson〕船廠建造,1941年1月30下水,同年5月13日服役。各種技術數據與“天芥草”相仿。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三葉草號

雖然系出同門,血緣相近,但兩姊妹的戰鬥歷程卻不盡相同,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後,德國亦對美宣戰,U艇為了斷絕美國對英國的物資支援,在美國東部海域大肆遊獵,使得毫無準備的美國商船隊損失慘重。當時負責此海域安全的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還遠遠沒有做好戰爭準備,在長達1500英里的海岸線上,只有7艘驅逐艦和海岸警衛隊的20艘小型武裝快艇擔負反潛任務,美國急需反潛船隻。於是和敦刻爾克之後英國向美國哀求驅逐艦的援助不同,情況倒過來了,已經有豐富的反潛作戰經驗和大量新型花級驅潛快艇的英國皇家海軍慷慨地向盟友提供了援助,“天芥草”便成為援美艦艇之一,當然這也是為了英國自己,因為所有被擊沉的美國商船都是往英國運送物資的。

1942年3月24日,“天芥草”號移交給美國海軍,改名“驚奇”【Surprise】號巡邏炮艦,舷號PG-63。因此武備和在英國服役的“三葉草”不同,後者是艦首1門4英寸(102毫米)口徑火炮,艦尾1門四聯裝2磅高射炮,同時還有7.7毫米劉易斯高射機槍。反潛武器當然是必不可少的,1具刺蝟彈發射裝置、2條深水炸彈滑軌和4座深水炸彈投射器以及70顆深水炸彈。“驚奇”號則用1門3英寸(76.2毫米)口徑火炮換下了原先的2磅炮,這是美國海軍炮艦和護航驅逐艦的專用主炮。此外用2門20毫米厄利孔防空機炮換下了劉易斯機槍。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天芥草搖身一變,成為美國海軍的驚奇號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驚奇號外觀示意圖

1942年4月24日,“驚奇”號從北愛爾蘭的倫敦德里港來到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波士頓港,經過徹底檢修後,隨即南下加勒比海,在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古巴關塔那摩之間擔負日常巡邏。

1943年1月起,“驚奇”號的巡邏範圍轉移到南大西洋,而隨著南美諸國的陸續參戰,在1944年,“驚奇”號又到巴西沿海巡邏,不過這時候曾經猖獗一時的U艇已經日薄西山,無力騷擾南美航線了。所以在同年的5月,“驚奇”號返回美國,繼續擔負北大西洋航線紐芬蘭島-格陵蘭島-冰島沿線的反潛任務,在這裡,“驚奇”號的生活比較悠閒,因為U艇已經收縮到法國沿海去了,惡劣的氣候才是這艘小船最大的敵人。由於常年在北冰洋航行,水兵們最常見的工作就是在暴風雪停止以後,拿著冰鎬把覆蓋了整個艦身的冰塊一一清除掉。

海面上到處是漂浮的冰山,雖然水兵們一直很小心,但是還是遇到了危險,一塊巨大的水下浮冰撞上了“驚奇”號的艦首,使它收到了嚴重的破壞,好在船沒有沉沒,也沒有人員傷亡。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驚奇號的水兵們最苦逼的工作就是除冰

但是“驚奇”號的遭遇還不是最驚險的,畢竟她在戰爭中的大多數時間都是在比較溫暖舒適的海域打發時光,而“三葉草”號的主要活動區域一直就是寒冷危險的北大西洋,這是U艇的獵食區域,也是大多數花級的主戰場。1944年3月,“三葉草”號在第三任艦長範肖【Thomas Evelyn Fanshawe】的率領下作為護航艦之一,護送SL-150和MKS-41護航隊。3月10日凌晨1時,護航隊途經北大西洋亞速爾群島附近海面時遭到德國潛艇U-575(艇長Wolfgang Boehmer)號的襲擊,同屬花級的K56“日光蘭”【Asphodel】號不幸被魚雷擊沉,“三葉草”號不顧有可能遭到其他U艇攻擊的危險,奮力搶救落水者,但在波濤洶湧的大西洋上,也只救起了其中5人,其餘92名船員全部葬身大海。憤怒的“三葉草”號追殺了U-575整整18個小時,直到投下了幾乎所有深水炸彈才悻悻地離去。好不容易逃出生天的U-575好景不長,僅僅三天後就被另外幾艘盟國軍艦圍攻擊沉。

1945年8月20日,“驚奇”號回到了英國;26日被正式歸還英國皇家海軍並恢復原名。不過這時候皇家海軍正忙著裁員,已經不需要她了,9月17日,“天芥草”號被除役;第二年,“三葉草”號也被皇家海軍拋棄了。在戰後大裁軍的前提下,等待她們的很有可能是變為一堆發黴的廢鋼鐵。經過一段難熬的等待之後,她們終於得到了好消息:改為商船使用,這意味著可以跟拆船廠說再見了。

商船沒幹幾年,兩艘花級又幹回了老本行,回到開頭,華東海軍艦艇調查委員會購買了“天芥草”和“三葉草”後,立即送到上海江南造船廠進行整修改裝,其中主要是安裝了蘇制的100毫米口徑主炮2門(一前一後),37毫米口徑機關炮5門,以及蘇制的雷達、水雷等裝備。不過由於系外購輪船,在朝鮮戰爭西方對大陸封鎖的背景下,二者在來華途中花費了不少時間,所以在1951年才正式服役。

“天芥草”號被命名為“臨沂”號,首任艦長潘學義,汪偽海軍學校第一期畢業生,原國民黨海軍少校副長;首任政委軒洪化,原人民解放軍某部炮兵團政治處副主任,不久由劉石山接任。

“三葉草”號被命名為“開封”號,首任艦長易元方,原國民黨海軍“美盛”號登陸艦少校艦長,1949年4月參加第二艦隊起義,有趣的是,易元方是曾看到遭解放軍炮擊後拋錨修理的英國海軍‘紫石英’艦慘狀,由此對解放軍產生敬畏心理而最終決定起義的,現在卻又來指揮英國造軍艦;首任政委徐世平(後為海軍中將),原人民解放軍第30軍軍政治部幹部科副科長,1951年6月赴蘇聯列寧格勒海軍高級專科學校留學,政委一職由山東八路軍抗戰幹部許良君接任。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開封號(下)與三葉草外觀上區別不小

“臨沂”和“開封”命名後一起編入華東軍區海軍第6艦隊第1大隊(大隊長馮尚賢,政委宋炳南)。整個1大隊一共4艘護衛艦,除了兩艘花級外,就是當時人民海軍最強的兩艘主力艦:“南昌”和“廣州”。和這樣兩艘艦編在一個大隊,也可見海軍高層對“開封”和“臨沂”二艦的重視程度。當時急需海軍在沿海剿匪,打破國民黨海空軍的封鎖,解放沿海島嶼,但一來缺乏空中掩護,二來作為海軍骨幹的原陸軍同志缺乏艦艇操作和海上作戰的經驗,所以“臨沂”、“開封”暫時只是訓練為主。1952年6月,第6艦隊又從陸軍調來一批抗戰幹部代替原國民黨海軍人員出任艦長、副艦長,侯天鬆任“開封”艦副長,陳耘任“臨沂”艦副長。

1952年7月,接上級指示,後勤“100”拖船要拖運500噸柴油送往青島基地,“開封”艦奉命護航。兩天後的清晨,“開封”艦如期駛離白蓮涇碼頭,進入公海。16時左右與“100”拖船會合後一同向青島進發。20時許,信號部門收到一封電報指出,來自菲律賓的9號強颱風即將襲擊我海域。面對突如其來的情況,艦長易元方、政委許良君作了縝密安排,並將情況通報了“100”拖船。午夜時分,颱風降臨。剎那間,天地間除了震耳的雷聲和海浪的呼嘯,就再也沒有別的聲音了,“開封”艦在洶湧的浪濤中,如一葉小舟左搖右擺,上下顛簸。人在艦上根本無法立足。最難熬的還是嘔吐:起先吐的是飯,後來吐出的是黃水,再後來竟吐出帶有鮮血的苦膽粘液。此時艦艇的輪機也出現了情況:因擺動太大主機打空車,無法正常運轉,只能停機,啟動副機代替。巨浪打入煙囪造成蒸汽管道破裂的同時,報房又出現了故障,艦艇失去了與外界的聯絡。

在這危急時刻,政委許良君不顧自身安危登上指揮塔,用擴音器鼓勵戰士們堅守崗位,鼓舞了大家的鬥志。經過1個多小時的奮戰,終於修復了蒸汽管道。肆虐了近2個小時的颱風慢慢減弱了,主機也恢復正常,艦艇終於可以加速行駛了。航海部門啟用航海雷達搜尋拖船,在10裡以外發現目標。“開封”艦立即以最快速度駛向拖船,通過信號燈互相問安,得知拖船在臺風中被巨浪掀起,繃斷了連接油箱的4根鋼纜,造成拖船與油箱分離,經過官兵的奮力搶修,重新將油箱拴牢。拖船與油箱一路漂浮,直至與“開封”艦會合。此時查對海圖才發現,艦艇已在外海。艦長易元方立即調整航向加速駛向青島。經過70多個小時的航行終於抵達目的地。 艦船靠港之後,基地領導親自登艦接見了官兵,轉達了張愛萍司令員對大家的問候,並對他們給予通令嘉獎。

1953年春,第6艦隊又進行了一次高級幹部的新舊接替,原“西安”艦長袁斝承轉任“開封”艦長,留蘇學習海軍畢業回來的王毅民任“臨沂”艦長。當時正值朝鮮戰爭結束,國民黨海軍大幅度增加了對大陸東南沿海的騷擾破壞活動,而這時華東軍區海軍在蘇聯顧問的指導下,經過一系列正規化訓練,人心得以凝聚,政治素質明顯提高,主力艦隻改裝蘇制火炮後火力增強,已經可以執行戰備任務。於是決定派部分艦艇出海作戰,打擊敵騷擾艦艇,保護航道和漁場安全,並解放離臺灣最遠、但又對大陸威脅最大的浙東沿海島嶼。一時間雙方激戰不斷,硝煙四起。

每年4、5月份,是浙東沿海最大的貓頭洋漁場捕魚旺季,在這一帶捕魚的漁船多達5000艘,漁民5萬多人,南面就是國民黨軍隊的前哨據點東磯列島,再往南則為浙東地區國民黨軍隊的核心據點大陳列島,駐紮有一支強大的“大陳特遣艦隊”,許多國民黨海軍的主力艦都列編於此艦隊。考慮到敵情如此嚴重,因此華東軍區海軍決定把護漁任務作為中心任務,抽調戰備情況較好的第6艦隊護衛艦“開封”號、舟山基地戰艦大隊炮艦“瑞金”號進入漁場開展護漁戰鬥。

1953年5月8日,“開封”艦由吳淞港駛出長江口南下定海。 24日凌晨4時,“開封”、“瑞金”艦泊於銅頭山附近海面隱蔽待機,這是海軍中型軍艦首次參加護漁作戰,因為浙江東部海區制空權還為國民黨空軍所掌握,為保障艦艇安全,指揮員採取了比較穩妥的“守株待兔”方案,專等敵艦上鉤。同時,舟山巡邏艇大隊在貓頭洋以北的牛頭山島(南田島)一帶偵察大陳島敵艦動向。

下午14時許,正為即將到來的第一仗而等得不耐煩的“開封”艦接到巡邏艇大隊電報:“兩艘敵艦出動,位於南、北澤島海域”。

艦長袁斝承立即指揮啟錨,率“開封”艦以14節航速向小鵝冠島前進,這個島位於南、北澤島到貓頭洋之間,是敵艦襲擾漁場的必經之地。至於派來配合的“瑞金”艦,前身不過是一艘貨船,就是使出吃奶的勁兒也趕不上“開封”艦,只能彆彆扭扭地留在原地待機。

航行中“開封”艦再次接到巡邏艇大隊發來的特急電報,判明敵艦為“逸仙”號炮艦和馬達炮艇(這是我軍對國民黨海軍各種雜牌小型炮艇的特有稱呼)一艘,位於小鵝冠島以東活動。不久,雷達在方位230度、距離10海里處抓住了活動目標,“開封”艦隨即進入一級戰鬥部署。

"

1949年7月至1950年1月,正當人民解放軍緊鑼密鼓地利用起義軍艦組建自己的海軍之時,國民黨空軍對長江沿岸的起義艦船進行了狂轟濫炸,炸沉炸傷艦船30餘艘,除了一些小炮艇外,剛剛拼湊起來的解放軍艦隊基本被摧毀了!

面對這種困境,奉命組建海軍的原華中軍區副司令員張愛萍將軍召集各方人員對爛攤子進行調研,迅速成立起華東海軍艦艇調查委員會。委員會明確兩大任務:一、修復,二、改裝。在起義將領在曾國晟率領下,艦艇調查委員會不負眾望,在短短的幾個月裡,從各地蒐集了大量艦艇,其中通過香港的愛國商人購買了3艘由軍艦改裝的外國商船,這裡面就包括2艘花級反潛護衛艦:“天芥草”和“三葉草”。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花級反潛護衛艦結構圖

20世紀30年代末,世界大戰的陰雲已經籠罩在了整個歐洲的上空,在上次大戰中元氣大傷的英國雖然在海軍方面仍然堪稱霸主,但一些敏銳的軍官例如海軍建造主任古道爾發現面對德國正在復興的潛艇部隊,皇家海軍的護航力量太過薄弱。由於使用寶貴的驅逐艦為船隊護航過於浪費,並且驅逐艦的數量也嚴重不足,海軍部最終決定建造一種可以大量快速生產的反潛護航艦隻,以各種花草命名的花級(Flower)驅潛快艇便應運而生。

花級以戰前在米德爾斯堡生產的“南方自豪”(Southern Pride)型捕鯨船為基礎。它的結構簡單,造價低廉,適合遍佈英倫和加拿大的中小船廠生產。這一級驅潛艇原本打算用於英倫三島附近水域反潛護航,但是隨著大西洋之戰的發展,大多數花級驅潛艇被用於為大西洋航線護航。這些驅潛艇的艦員大多數是臨時徵召的海軍預備役人員甚至是僅僅受過最基本訓練的初級水兵,僅在艦上數個關鍵崗位上由富有經驗的皇家海軍官兵負責指揮,這主要是因為其動力系統不但經濟可靠,而且技術性不高。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花級反潛護衛艦外形三視圖

由於排水量較小。花級的居住生活條件不佳、在惡劣海況下適航性較差,不過這並沒有影響到駕駛它們的官兵們高昂的士氣和奮勇殺敵的決心。戰爭期間花級驅潛艇作為盟軍在大西洋上主要 的反潛力量,與納粹狼群進行了殊死的搏鬥,護送了近千萬噸的物資平安到達目的地。毋庸置疑,由於花級驅潛艇和其它反潛艦隻的奮力苦戰,幫助盟國度過了大西洋之戰中最黑暗的一段時期。

“天芥草”(Heliotrope)號,舷號K03,1939年10月23日開始在英國桑德蘭港的約翰.克朗〔John Crown〕船廠建造,1940年6月5日下水,同年9月12日服役。標準排水量925噸,滿載排水量1375噸;長205英尺2英寸(62.5米),寬33英尺(10.1米),吃水14英尺7英寸(4.4米);2臺火道式Scotch型鍋爐,1臺4缸三級膨脹式發動機,產生2750馬力,單軸推進,最大航速16.5節;定員87人。

“三葉草”(Clover)號,舷號K134,1940年7月29日開始在佛蘭芒•佛古森〔Fleming-Ferguson〕船廠建造,1941年1月30下水,同年5月13日服役。各種技術數據與“天芥草”相仿。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三葉草號

雖然系出同門,血緣相近,但兩姊妹的戰鬥歷程卻不盡相同,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後,德國亦對美宣戰,U艇為了斷絕美國對英國的物資支援,在美國東部海域大肆遊獵,使得毫無準備的美國商船隊損失慘重。當時負責此海域安全的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還遠遠沒有做好戰爭準備,在長達1500英里的海岸線上,只有7艘驅逐艦和海岸警衛隊的20艘小型武裝快艇擔負反潛任務,美國急需反潛船隻。於是和敦刻爾克之後英國向美國哀求驅逐艦的援助不同,情況倒過來了,已經有豐富的反潛作戰經驗和大量新型花級驅潛快艇的英國皇家海軍慷慨地向盟友提供了援助,“天芥草”便成為援美艦艇之一,當然這也是為了英國自己,因為所有被擊沉的美國商船都是往英國運送物資的。

1942年3月24日,“天芥草”號移交給美國海軍,改名“驚奇”【Surprise】號巡邏炮艦,舷號PG-63。因此武備和在英國服役的“三葉草”不同,後者是艦首1門4英寸(102毫米)口徑火炮,艦尾1門四聯裝2磅高射炮,同時還有7.7毫米劉易斯高射機槍。反潛武器當然是必不可少的,1具刺蝟彈發射裝置、2條深水炸彈滑軌和4座深水炸彈投射器以及70顆深水炸彈。“驚奇”號則用1門3英寸(76.2毫米)口徑火炮換下了原先的2磅炮,這是美國海軍炮艦和護航驅逐艦的專用主炮。此外用2門20毫米厄利孔防空機炮換下了劉易斯機槍。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天芥草搖身一變,成為美國海軍的驚奇號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驚奇號外觀示意圖

1942年4月24日,“驚奇”號從北愛爾蘭的倫敦德里港來到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波士頓港,經過徹底檢修後,隨即南下加勒比海,在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古巴關塔那摩之間擔負日常巡邏。

1943年1月起,“驚奇”號的巡邏範圍轉移到南大西洋,而隨著南美諸國的陸續參戰,在1944年,“驚奇”號又到巴西沿海巡邏,不過這時候曾經猖獗一時的U艇已經日薄西山,無力騷擾南美航線了。所以在同年的5月,“驚奇”號返回美國,繼續擔負北大西洋航線紐芬蘭島-格陵蘭島-冰島沿線的反潛任務,在這裡,“驚奇”號的生活比較悠閒,因為U艇已經收縮到法國沿海去了,惡劣的氣候才是這艘小船最大的敵人。由於常年在北冰洋航行,水兵們最常見的工作就是在暴風雪停止以後,拿著冰鎬把覆蓋了整個艦身的冰塊一一清除掉。

海面上到處是漂浮的冰山,雖然水兵們一直很小心,但是還是遇到了危險,一塊巨大的水下浮冰撞上了“驚奇”號的艦首,使它收到了嚴重的破壞,好在船沒有沉沒,也沒有人員傷亡。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驚奇號的水兵們最苦逼的工作就是除冰

但是“驚奇”號的遭遇還不是最驚險的,畢竟她在戰爭中的大多數時間都是在比較溫暖舒適的海域打發時光,而“三葉草”號的主要活動區域一直就是寒冷危險的北大西洋,這是U艇的獵食區域,也是大多數花級的主戰場。1944年3月,“三葉草”號在第三任艦長範肖【Thomas Evelyn Fanshawe】的率領下作為護航艦之一,護送SL-150和MKS-41護航隊。3月10日凌晨1時,護航隊途經北大西洋亞速爾群島附近海面時遭到德國潛艇U-575(艇長Wolfgang Boehmer)號的襲擊,同屬花級的K56“日光蘭”【Asphodel】號不幸被魚雷擊沉,“三葉草”號不顧有可能遭到其他U艇攻擊的危險,奮力搶救落水者,但在波濤洶湧的大西洋上,也只救起了其中5人,其餘92名船員全部葬身大海。憤怒的“三葉草”號追殺了U-575整整18個小時,直到投下了幾乎所有深水炸彈才悻悻地離去。好不容易逃出生天的U-575好景不長,僅僅三天後就被另外幾艘盟國軍艦圍攻擊沉。

1945年8月20日,“驚奇”號回到了英國;26日被正式歸還英國皇家海軍並恢復原名。不過這時候皇家海軍正忙著裁員,已經不需要她了,9月17日,“天芥草”號被除役;第二年,“三葉草”號也被皇家海軍拋棄了。在戰後大裁軍的前提下,等待她們的很有可能是變為一堆發黴的廢鋼鐵。經過一段難熬的等待之後,她們終於得到了好消息:改為商船使用,這意味著可以跟拆船廠說再見了。

商船沒幹幾年,兩艘花級又幹回了老本行,回到開頭,華東海軍艦艇調查委員會購買了“天芥草”和“三葉草”後,立即送到上海江南造船廠進行整修改裝,其中主要是安裝了蘇制的100毫米口徑主炮2門(一前一後),37毫米口徑機關炮5門,以及蘇制的雷達、水雷等裝備。不過由於系外購輪船,在朝鮮戰爭西方對大陸封鎖的背景下,二者在來華途中花費了不少時間,所以在1951年才正式服役。

“天芥草”號被命名為“臨沂”號,首任艦長潘學義,汪偽海軍學校第一期畢業生,原國民黨海軍少校副長;首任政委軒洪化,原人民解放軍某部炮兵團政治處副主任,不久由劉石山接任。

“三葉草”號被命名為“開封”號,首任艦長易元方,原國民黨海軍“美盛”號登陸艦少校艦長,1949年4月參加第二艦隊起義,有趣的是,易元方是曾看到遭解放軍炮擊後拋錨修理的英國海軍‘紫石英’艦慘狀,由此對解放軍產生敬畏心理而最終決定起義的,現在卻又來指揮英國造軍艦;首任政委徐世平(後為海軍中將),原人民解放軍第30軍軍政治部幹部科副科長,1951年6月赴蘇聯列寧格勒海軍高級專科學校留學,政委一職由山東八路軍抗戰幹部許良君接任。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開封號(下)與三葉草外觀上區別不小

“臨沂”和“開封”命名後一起編入華東軍區海軍第6艦隊第1大隊(大隊長馮尚賢,政委宋炳南)。整個1大隊一共4艘護衛艦,除了兩艘花級外,就是當時人民海軍最強的兩艘主力艦:“南昌”和“廣州”。和這樣兩艘艦編在一個大隊,也可見海軍高層對“開封”和“臨沂”二艦的重視程度。當時急需海軍在沿海剿匪,打破國民黨海空軍的封鎖,解放沿海島嶼,但一來缺乏空中掩護,二來作為海軍骨幹的原陸軍同志缺乏艦艇操作和海上作戰的經驗,所以“臨沂”、“開封”暫時只是訓練為主。1952年6月,第6艦隊又從陸軍調來一批抗戰幹部代替原國民黨海軍人員出任艦長、副艦長,侯天鬆任“開封”艦副長,陳耘任“臨沂”艦副長。

1952年7月,接上級指示,後勤“100”拖船要拖運500噸柴油送往青島基地,“開封”艦奉命護航。兩天後的清晨,“開封”艦如期駛離白蓮涇碼頭,進入公海。16時左右與“100”拖船會合後一同向青島進發。20時許,信號部門收到一封電報指出,來自菲律賓的9號強颱風即將襲擊我海域。面對突如其來的情況,艦長易元方、政委許良君作了縝密安排,並將情況通報了“100”拖船。午夜時分,颱風降臨。剎那間,天地間除了震耳的雷聲和海浪的呼嘯,就再也沒有別的聲音了,“開封”艦在洶湧的浪濤中,如一葉小舟左搖右擺,上下顛簸。人在艦上根本無法立足。最難熬的還是嘔吐:起先吐的是飯,後來吐出的是黃水,再後來竟吐出帶有鮮血的苦膽粘液。此時艦艇的輪機也出現了情況:因擺動太大主機打空車,無法正常運轉,只能停機,啟動副機代替。巨浪打入煙囪造成蒸汽管道破裂的同時,報房又出現了故障,艦艇失去了與外界的聯絡。

在這危急時刻,政委許良君不顧自身安危登上指揮塔,用擴音器鼓勵戰士們堅守崗位,鼓舞了大家的鬥志。經過1個多小時的奮戰,終於修復了蒸汽管道。肆虐了近2個小時的颱風慢慢減弱了,主機也恢復正常,艦艇終於可以加速行駛了。航海部門啟用航海雷達搜尋拖船,在10裡以外發現目標。“開封”艦立即以最快速度駛向拖船,通過信號燈互相問安,得知拖船在臺風中被巨浪掀起,繃斷了連接油箱的4根鋼纜,造成拖船與油箱分離,經過官兵的奮力搶修,重新將油箱拴牢。拖船與油箱一路漂浮,直至與“開封”艦會合。此時查對海圖才發現,艦艇已在外海。艦長易元方立即調整航向加速駛向青島。經過70多個小時的航行終於抵達目的地。 艦船靠港之後,基地領導親自登艦接見了官兵,轉達了張愛萍司令員對大家的問候,並對他們給予通令嘉獎。

1953年春,第6艦隊又進行了一次高級幹部的新舊接替,原“西安”艦長袁斝承轉任“開封”艦長,留蘇學習海軍畢業回來的王毅民任“臨沂”艦長。當時正值朝鮮戰爭結束,國民黨海軍大幅度增加了對大陸東南沿海的騷擾破壞活動,而這時華東軍區海軍在蘇聯顧問的指導下,經過一系列正規化訓練,人心得以凝聚,政治素質明顯提高,主力艦隻改裝蘇制火炮後火力增強,已經可以執行戰備任務。於是決定派部分艦艇出海作戰,打擊敵騷擾艦艇,保護航道和漁場安全,並解放離臺灣最遠、但又對大陸威脅最大的浙東沿海島嶼。一時間雙方激戰不斷,硝煙四起。

每年4、5月份,是浙東沿海最大的貓頭洋漁場捕魚旺季,在這一帶捕魚的漁船多達5000艘,漁民5萬多人,南面就是國民黨軍隊的前哨據點東磯列島,再往南則為浙東地區國民黨軍隊的核心據點大陳列島,駐紮有一支強大的“大陳特遣艦隊”,許多國民黨海軍的主力艦都列編於此艦隊。考慮到敵情如此嚴重,因此華東軍區海軍決定把護漁任務作為中心任務,抽調戰備情況較好的第6艦隊護衛艦“開封”號、舟山基地戰艦大隊炮艦“瑞金”號進入漁場開展護漁戰鬥。

1953年5月8日,“開封”艦由吳淞港駛出長江口南下定海。 24日凌晨4時,“開封”、“瑞金”艦泊於銅頭山附近海面隱蔽待機,這是海軍中型軍艦首次參加護漁作戰,因為浙江東部海區制空權還為國民黨空軍所掌握,為保障艦艇安全,指揮員採取了比較穩妥的“守株待兔”方案,專等敵艦上鉤。同時,舟山巡邏艇大隊在貓頭洋以北的牛頭山島(南田島)一帶偵察大陳島敵艦動向。

下午14時許,正為即將到來的第一仗而等得不耐煩的“開封”艦接到巡邏艇大隊電報:“兩艘敵艦出動,位於南、北澤島海域”。

艦長袁斝承立即指揮啟錨,率“開封”艦以14節航速向小鵝冠島前進,這個島位於南、北澤島到貓頭洋之間,是敵艦襲擾漁場的必經之地。至於派來配合的“瑞金”艦,前身不過是一艘貨船,就是使出吃奶的勁兒也趕不上“開封”艦,只能彆彆扭扭地留在原地待機。

航行中“開封”艦再次接到巡邏艇大隊發來的特急電報,判明敵艦為“逸仙”號炮艦和馬達炮艇(這是我軍對國民黨海軍各種雜牌小型炮艇的特有稱呼)一艘,位於小鵝冠島以東活動。不久,雷達在方位230度、距離10海里處抓住了活動目標,“開封”艦隨即進入一級戰鬥部署。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逸仙號

相對於“開封”號這個舶來品,“逸仙”艦則從設計到製造,完完全全是中國的土產。1931年在上海江南造船廠建造完成,艦身長270英尺,寬34英尺,艙深17.5英尺,吃水12.4英尺;軟鋼船殼;排水量1650噸.。動力系統為三部燃煤鍋爐,兩部往復式蒸汽機雙軸推進,4000匹馬力,最高速度19節。服役時編制乘員軍官22人,士兵160人.。前方裝備150毫米德制主炮1門,後方裝備140毫米日製尾炮1門,75毫米德制高炮4門。

該艦以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字“逸仙”為名,抗日戰爭中英勇抗擊日寇,曾擊落日機2架,最後被炸沉殉國,倒也不負中山先生之志。後來被日寇打撈修復,改名“阿多田”(日本島名,海軍潛水學校所在地)號,作為訓練艦使用。

日本投降後,“逸仙”艦回到祖國,隨即參加內戰。雖然在當時的國民黨海軍中,這位元老已經顯得老邁了,但她仍然南征北戰,折騰得挺歡實。1947年曾在煙臺以當時的日製4.7英寸(120毫米)艦炮轟擊解放軍,掩護國民黨39軍從海上撤退;後來又企圖在長江上阻礙我軍的渡江作戰,失敗後逃往臺灣。近幾年由於人民海軍只有些小型炮艇,鞭長莫及,“逸仙”艦進駐大陳列島,與其他大陳特遣艦隊的艦艇一起頻繁地騷擾大陸沿海海上運輸線和漁業生產。

"

1949年7月至1950年1月,正當人民解放軍緊鑼密鼓地利用起義軍艦組建自己的海軍之時,國民黨空軍對長江沿岸的起義艦船進行了狂轟濫炸,炸沉炸傷艦船30餘艘,除了一些小炮艇外,剛剛拼湊起來的解放軍艦隊基本被摧毀了!

面對這種困境,奉命組建海軍的原華中軍區副司令員張愛萍將軍召集各方人員對爛攤子進行調研,迅速成立起華東海軍艦艇調查委員會。委員會明確兩大任務:一、修復,二、改裝。在起義將領在曾國晟率領下,艦艇調查委員會不負眾望,在短短的幾個月裡,從各地蒐集了大量艦艇,其中通過香港的愛國商人購買了3艘由軍艦改裝的外國商船,這裡面就包括2艘花級反潛護衛艦:“天芥草”和“三葉草”。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花級反潛護衛艦結構圖

20世紀30年代末,世界大戰的陰雲已經籠罩在了整個歐洲的上空,在上次大戰中元氣大傷的英國雖然在海軍方面仍然堪稱霸主,但一些敏銳的軍官例如海軍建造主任古道爾發現面對德國正在復興的潛艇部隊,皇家海軍的護航力量太過薄弱。由於使用寶貴的驅逐艦為船隊護航過於浪費,並且驅逐艦的數量也嚴重不足,海軍部最終決定建造一種可以大量快速生產的反潛護航艦隻,以各種花草命名的花級(Flower)驅潛快艇便應運而生。

花級以戰前在米德爾斯堡生產的“南方自豪”(Southern Pride)型捕鯨船為基礎。它的結構簡單,造價低廉,適合遍佈英倫和加拿大的中小船廠生產。這一級驅潛艇原本打算用於英倫三島附近水域反潛護航,但是隨著大西洋之戰的發展,大多數花級驅潛艇被用於為大西洋航線護航。這些驅潛艇的艦員大多數是臨時徵召的海軍預備役人員甚至是僅僅受過最基本訓練的初級水兵,僅在艦上數個關鍵崗位上由富有經驗的皇家海軍官兵負責指揮,這主要是因為其動力系統不但經濟可靠,而且技術性不高。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花級反潛護衛艦外形三視圖

由於排水量較小。花級的居住生活條件不佳、在惡劣海況下適航性較差,不過這並沒有影響到駕駛它們的官兵們高昂的士氣和奮勇殺敵的決心。戰爭期間花級驅潛艇作為盟軍在大西洋上主要 的反潛力量,與納粹狼群進行了殊死的搏鬥,護送了近千萬噸的物資平安到達目的地。毋庸置疑,由於花級驅潛艇和其它反潛艦隻的奮力苦戰,幫助盟國度過了大西洋之戰中最黑暗的一段時期。

“天芥草”(Heliotrope)號,舷號K03,1939年10月23日開始在英國桑德蘭港的約翰.克朗〔John Crown〕船廠建造,1940年6月5日下水,同年9月12日服役。標準排水量925噸,滿載排水量1375噸;長205英尺2英寸(62.5米),寬33英尺(10.1米),吃水14英尺7英寸(4.4米);2臺火道式Scotch型鍋爐,1臺4缸三級膨脹式發動機,產生2750馬力,單軸推進,最大航速16.5節;定員87人。

“三葉草”(Clover)號,舷號K134,1940年7月29日開始在佛蘭芒•佛古森〔Fleming-Ferguson〕船廠建造,1941年1月30下水,同年5月13日服役。各種技術數據與“天芥草”相仿。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三葉草號

雖然系出同門,血緣相近,但兩姊妹的戰鬥歷程卻不盡相同,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後,德國亦對美宣戰,U艇為了斷絕美國對英國的物資支援,在美國東部海域大肆遊獵,使得毫無準備的美國商船隊損失慘重。當時負責此海域安全的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還遠遠沒有做好戰爭準備,在長達1500英里的海岸線上,只有7艘驅逐艦和海岸警衛隊的20艘小型武裝快艇擔負反潛任務,美國急需反潛船隻。於是和敦刻爾克之後英國向美國哀求驅逐艦的援助不同,情況倒過來了,已經有豐富的反潛作戰經驗和大量新型花級驅潛快艇的英國皇家海軍慷慨地向盟友提供了援助,“天芥草”便成為援美艦艇之一,當然這也是為了英國自己,因為所有被擊沉的美國商船都是往英國運送物資的。

1942年3月24日,“天芥草”號移交給美國海軍,改名“驚奇”【Surprise】號巡邏炮艦,舷號PG-63。因此武備和在英國服役的“三葉草”不同,後者是艦首1門4英寸(102毫米)口徑火炮,艦尾1門四聯裝2磅高射炮,同時還有7.7毫米劉易斯高射機槍。反潛武器當然是必不可少的,1具刺蝟彈發射裝置、2條深水炸彈滑軌和4座深水炸彈投射器以及70顆深水炸彈。“驚奇”號則用1門3英寸(76.2毫米)口徑火炮換下了原先的2磅炮,這是美國海軍炮艦和護航驅逐艦的專用主炮。此外用2門20毫米厄利孔防空機炮換下了劉易斯機槍。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天芥草搖身一變,成為美國海軍的驚奇號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驚奇號外觀示意圖

1942年4月24日,“驚奇”號從北愛爾蘭的倫敦德里港來到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波士頓港,經過徹底檢修後,隨即南下加勒比海,在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古巴關塔那摩之間擔負日常巡邏。

1943年1月起,“驚奇”號的巡邏範圍轉移到南大西洋,而隨著南美諸國的陸續參戰,在1944年,“驚奇”號又到巴西沿海巡邏,不過這時候曾經猖獗一時的U艇已經日薄西山,無力騷擾南美航線了。所以在同年的5月,“驚奇”號返回美國,繼續擔負北大西洋航線紐芬蘭島-格陵蘭島-冰島沿線的反潛任務,在這裡,“驚奇”號的生活比較悠閒,因為U艇已經收縮到法國沿海去了,惡劣的氣候才是這艘小船最大的敵人。由於常年在北冰洋航行,水兵們最常見的工作就是在暴風雪停止以後,拿著冰鎬把覆蓋了整個艦身的冰塊一一清除掉。

海面上到處是漂浮的冰山,雖然水兵們一直很小心,但是還是遇到了危險,一塊巨大的水下浮冰撞上了“驚奇”號的艦首,使它收到了嚴重的破壞,好在船沒有沉沒,也沒有人員傷亡。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驚奇號的水兵們最苦逼的工作就是除冰

但是“驚奇”號的遭遇還不是最驚險的,畢竟她在戰爭中的大多數時間都是在比較溫暖舒適的海域打發時光,而“三葉草”號的主要活動區域一直就是寒冷危險的北大西洋,這是U艇的獵食區域,也是大多數花級的主戰場。1944年3月,“三葉草”號在第三任艦長範肖【Thomas Evelyn Fanshawe】的率領下作為護航艦之一,護送SL-150和MKS-41護航隊。3月10日凌晨1時,護航隊途經北大西洋亞速爾群島附近海面時遭到德國潛艇U-575(艇長Wolfgang Boehmer)號的襲擊,同屬花級的K56“日光蘭”【Asphodel】號不幸被魚雷擊沉,“三葉草”號不顧有可能遭到其他U艇攻擊的危險,奮力搶救落水者,但在波濤洶湧的大西洋上,也只救起了其中5人,其餘92名船員全部葬身大海。憤怒的“三葉草”號追殺了U-575整整18個小時,直到投下了幾乎所有深水炸彈才悻悻地離去。好不容易逃出生天的U-575好景不長,僅僅三天後就被另外幾艘盟國軍艦圍攻擊沉。

1945年8月20日,“驚奇”號回到了英國;26日被正式歸還英國皇家海軍並恢復原名。不過這時候皇家海軍正忙著裁員,已經不需要她了,9月17日,“天芥草”號被除役;第二年,“三葉草”號也被皇家海軍拋棄了。在戰後大裁軍的前提下,等待她們的很有可能是變為一堆發黴的廢鋼鐵。經過一段難熬的等待之後,她們終於得到了好消息:改為商船使用,這意味著可以跟拆船廠說再見了。

商船沒幹幾年,兩艘花級又幹回了老本行,回到開頭,華東海軍艦艇調查委員會購買了“天芥草”和“三葉草”後,立即送到上海江南造船廠進行整修改裝,其中主要是安裝了蘇制的100毫米口徑主炮2門(一前一後),37毫米口徑機關炮5門,以及蘇制的雷達、水雷等裝備。不過由於系外購輪船,在朝鮮戰爭西方對大陸封鎖的背景下,二者在來華途中花費了不少時間,所以在1951年才正式服役。

“天芥草”號被命名為“臨沂”號,首任艦長潘學義,汪偽海軍學校第一期畢業生,原國民黨海軍少校副長;首任政委軒洪化,原人民解放軍某部炮兵團政治處副主任,不久由劉石山接任。

“三葉草”號被命名為“開封”號,首任艦長易元方,原國民黨海軍“美盛”號登陸艦少校艦長,1949年4月參加第二艦隊起義,有趣的是,易元方是曾看到遭解放軍炮擊後拋錨修理的英國海軍‘紫石英’艦慘狀,由此對解放軍產生敬畏心理而最終決定起義的,現在卻又來指揮英國造軍艦;首任政委徐世平(後為海軍中將),原人民解放軍第30軍軍政治部幹部科副科長,1951年6月赴蘇聯列寧格勒海軍高級專科學校留學,政委一職由山東八路軍抗戰幹部許良君接任。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開封號(下)與三葉草外觀上區別不小

“臨沂”和“開封”命名後一起編入華東軍區海軍第6艦隊第1大隊(大隊長馮尚賢,政委宋炳南)。整個1大隊一共4艘護衛艦,除了兩艘花級外,就是當時人民海軍最強的兩艘主力艦:“南昌”和“廣州”。和這樣兩艘艦編在一個大隊,也可見海軍高層對“開封”和“臨沂”二艦的重視程度。當時急需海軍在沿海剿匪,打破國民黨海空軍的封鎖,解放沿海島嶼,但一來缺乏空中掩護,二來作為海軍骨幹的原陸軍同志缺乏艦艇操作和海上作戰的經驗,所以“臨沂”、“開封”暫時只是訓練為主。1952年6月,第6艦隊又從陸軍調來一批抗戰幹部代替原國民黨海軍人員出任艦長、副艦長,侯天鬆任“開封”艦副長,陳耘任“臨沂”艦副長。

1952年7月,接上級指示,後勤“100”拖船要拖運500噸柴油送往青島基地,“開封”艦奉命護航。兩天後的清晨,“開封”艦如期駛離白蓮涇碼頭,進入公海。16時左右與“100”拖船會合後一同向青島進發。20時許,信號部門收到一封電報指出,來自菲律賓的9號強颱風即將襲擊我海域。面對突如其來的情況,艦長易元方、政委許良君作了縝密安排,並將情況通報了“100”拖船。午夜時分,颱風降臨。剎那間,天地間除了震耳的雷聲和海浪的呼嘯,就再也沒有別的聲音了,“開封”艦在洶湧的浪濤中,如一葉小舟左搖右擺,上下顛簸。人在艦上根本無法立足。最難熬的還是嘔吐:起先吐的是飯,後來吐出的是黃水,再後來竟吐出帶有鮮血的苦膽粘液。此時艦艇的輪機也出現了情況:因擺動太大主機打空車,無法正常運轉,只能停機,啟動副機代替。巨浪打入煙囪造成蒸汽管道破裂的同時,報房又出現了故障,艦艇失去了與外界的聯絡。

在這危急時刻,政委許良君不顧自身安危登上指揮塔,用擴音器鼓勵戰士們堅守崗位,鼓舞了大家的鬥志。經過1個多小時的奮戰,終於修復了蒸汽管道。肆虐了近2個小時的颱風慢慢減弱了,主機也恢復正常,艦艇終於可以加速行駛了。航海部門啟用航海雷達搜尋拖船,在10裡以外發現目標。“開封”艦立即以最快速度駛向拖船,通過信號燈互相問安,得知拖船在臺風中被巨浪掀起,繃斷了連接油箱的4根鋼纜,造成拖船與油箱分離,經過官兵的奮力搶修,重新將油箱拴牢。拖船與油箱一路漂浮,直至與“開封”艦會合。此時查對海圖才發現,艦艇已在外海。艦長易元方立即調整航向加速駛向青島。經過70多個小時的航行終於抵達目的地。 艦船靠港之後,基地領導親自登艦接見了官兵,轉達了張愛萍司令員對大家的問候,並對他們給予通令嘉獎。

1953年春,第6艦隊又進行了一次高級幹部的新舊接替,原“西安”艦長袁斝承轉任“開封”艦長,留蘇學習海軍畢業回來的王毅民任“臨沂”艦長。當時正值朝鮮戰爭結束,國民黨海軍大幅度增加了對大陸東南沿海的騷擾破壞活動,而這時華東軍區海軍在蘇聯顧問的指導下,經過一系列正規化訓練,人心得以凝聚,政治素質明顯提高,主力艦隻改裝蘇制火炮後火力增強,已經可以執行戰備任務。於是決定派部分艦艇出海作戰,打擊敵騷擾艦艇,保護航道和漁場安全,並解放離臺灣最遠、但又對大陸威脅最大的浙東沿海島嶼。一時間雙方激戰不斷,硝煙四起。

每年4、5月份,是浙東沿海最大的貓頭洋漁場捕魚旺季,在這一帶捕魚的漁船多達5000艘,漁民5萬多人,南面就是國民黨軍隊的前哨據點東磯列島,再往南則為浙東地區國民黨軍隊的核心據點大陳列島,駐紮有一支強大的“大陳特遣艦隊”,許多國民黨海軍的主力艦都列編於此艦隊。考慮到敵情如此嚴重,因此華東軍區海軍決定把護漁任務作為中心任務,抽調戰備情況較好的第6艦隊護衛艦“開封”號、舟山基地戰艦大隊炮艦“瑞金”號進入漁場開展護漁戰鬥。

1953年5月8日,“開封”艦由吳淞港駛出長江口南下定海。 24日凌晨4時,“開封”、“瑞金”艦泊於銅頭山附近海面隱蔽待機,這是海軍中型軍艦首次參加護漁作戰,因為浙江東部海區制空權還為國民黨空軍所掌握,為保障艦艇安全,指揮員採取了比較穩妥的“守株待兔”方案,專等敵艦上鉤。同時,舟山巡邏艇大隊在貓頭洋以北的牛頭山島(南田島)一帶偵察大陳島敵艦動向。

下午14時許,正為即將到來的第一仗而等得不耐煩的“開封”艦接到巡邏艇大隊電報:“兩艘敵艦出動,位於南、北澤島海域”。

艦長袁斝承立即指揮啟錨,率“開封”艦以14節航速向小鵝冠島前進,這個島位於南、北澤島到貓頭洋之間,是敵艦襲擾漁場的必經之地。至於派來配合的“瑞金”艦,前身不過是一艘貨船,就是使出吃奶的勁兒也趕不上“開封”艦,只能彆彆扭扭地留在原地待機。

航行中“開封”艦再次接到巡邏艇大隊發來的特急電報,判明敵艦為“逸仙”號炮艦和馬達炮艇(這是我軍對國民黨海軍各種雜牌小型炮艇的特有稱呼)一艘,位於小鵝冠島以東活動。不久,雷達在方位230度、距離10海里處抓住了活動目標,“開封”艦隨即進入一級戰鬥部署。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逸仙號

相對於“開封”號這個舶來品,“逸仙”艦則從設計到製造,完完全全是中國的土產。1931年在上海江南造船廠建造完成,艦身長270英尺,寬34英尺,艙深17.5英尺,吃水12.4英尺;軟鋼船殼;排水量1650噸.。動力系統為三部燃煤鍋爐,兩部往復式蒸汽機雙軸推進,4000匹馬力,最高速度19節。服役時編制乘員軍官22人,士兵160人.。前方裝備150毫米德制主炮1門,後方裝備140毫米日製尾炮1門,75毫米德制高炮4門。

該艦以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字“逸仙”為名,抗日戰爭中英勇抗擊日寇,曾擊落日機2架,最後被炸沉殉國,倒也不負中山先生之志。後來被日寇打撈修復,改名“阿多田”(日本島名,海軍潛水學校所在地)號,作為訓練艦使用。

日本投降後,“逸仙”艦回到祖國,隨即參加內戰。雖然在當時的國民黨海軍中,這位元老已經顯得老邁了,但她仍然南征北戰,折騰得挺歡實。1947年曾在煙臺以當時的日製4.7英寸(120毫米)艦炮轟擊解放軍,掩護國民黨39軍從海上撤退;後來又企圖在長江上阻礙我軍的渡江作戰,失敗後逃往臺灣。近幾年由於人民海軍只有些小型炮艇,鞭長莫及,“逸仙”艦進駐大陳列島,與其他大陳特遣艦隊的艦艇一起頻繁地騷擾大陸沿海海上運輸線和漁業生產。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開封級的蘇制100毫米艦炮

"

1949年7月至1950年1月,正當人民解放軍緊鑼密鼓地利用起義軍艦組建自己的海軍之時,國民黨空軍對長江沿岸的起義艦船進行了狂轟濫炸,炸沉炸傷艦船30餘艘,除了一些小炮艇外,剛剛拼湊起來的解放軍艦隊基本被摧毀了!

面對這種困境,奉命組建海軍的原華中軍區副司令員張愛萍將軍召集各方人員對爛攤子進行調研,迅速成立起華東海軍艦艇調查委員會。委員會明確兩大任務:一、修復,二、改裝。在起義將領在曾國晟率領下,艦艇調查委員會不負眾望,在短短的幾個月裡,從各地蒐集了大量艦艇,其中通過香港的愛國商人購買了3艘由軍艦改裝的外國商船,這裡面就包括2艘花級反潛護衛艦:“天芥草”和“三葉草”。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花級反潛護衛艦結構圖

20世紀30年代末,世界大戰的陰雲已經籠罩在了整個歐洲的上空,在上次大戰中元氣大傷的英國雖然在海軍方面仍然堪稱霸主,但一些敏銳的軍官例如海軍建造主任古道爾發現面對德國正在復興的潛艇部隊,皇家海軍的護航力量太過薄弱。由於使用寶貴的驅逐艦為船隊護航過於浪費,並且驅逐艦的數量也嚴重不足,海軍部最終決定建造一種可以大量快速生產的反潛護航艦隻,以各種花草命名的花級(Flower)驅潛快艇便應運而生。

花級以戰前在米德爾斯堡生產的“南方自豪”(Southern Pride)型捕鯨船為基礎。它的結構簡單,造價低廉,適合遍佈英倫和加拿大的中小船廠生產。這一級驅潛艇原本打算用於英倫三島附近水域反潛護航,但是隨著大西洋之戰的發展,大多數花級驅潛艇被用於為大西洋航線護航。這些驅潛艇的艦員大多數是臨時徵召的海軍預備役人員甚至是僅僅受過最基本訓練的初級水兵,僅在艦上數個關鍵崗位上由富有經驗的皇家海軍官兵負責指揮,這主要是因為其動力系統不但經濟可靠,而且技術性不高。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花級反潛護衛艦外形三視圖

由於排水量較小。花級的居住生活條件不佳、在惡劣海況下適航性較差,不過這並沒有影響到駕駛它們的官兵們高昂的士氣和奮勇殺敵的決心。戰爭期間花級驅潛艇作為盟軍在大西洋上主要 的反潛力量,與納粹狼群進行了殊死的搏鬥,護送了近千萬噸的物資平安到達目的地。毋庸置疑,由於花級驅潛艇和其它反潛艦隻的奮力苦戰,幫助盟國度過了大西洋之戰中最黑暗的一段時期。

“天芥草”(Heliotrope)號,舷號K03,1939年10月23日開始在英國桑德蘭港的約翰.克朗〔John Crown〕船廠建造,1940年6月5日下水,同年9月12日服役。標準排水量925噸,滿載排水量1375噸;長205英尺2英寸(62.5米),寬33英尺(10.1米),吃水14英尺7英寸(4.4米);2臺火道式Scotch型鍋爐,1臺4缸三級膨脹式發動機,產生2750馬力,單軸推進,最大航速16.5節;定員87人。

“三葉草”(Clover)號,舷號K134,1940年7月29日開始在佛蘭芒•佛古森〔Fleming-Ferguson〕船廠建造,1941年1月30下水,同年5月13日服役。各種技術數據與“天芥草”相仿。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三葉草號

雖然系出同門,血緣相近,但兩姊妹的戰鬥歷程卻不盡相同,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後,德國亦對美宣戰,U艇為了斷絕美國對英國的物資支援,在美國東部海域大肆遊獵,使得毫無準備的美國商船隊損失慘重。當時負責此海域安全的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還遠遠沒有做好戰爭準備,在長達1500英里的海岸線上,只有7艘驅逐艦和海岸警衛隊的20艘小型武裝快艇擔負反潛任務,美國急需反潛船隻。於是和敦刻爾克之後英國向美國哀求驅逐艦的援助不同,情況倒過來了,已經有豐富的反潛作戰經驗和大量新型花級驅潛快艇的英國皇家海軍慷慨地向盟友提供了援助,“天芥草”便成為援美艦艇之一,當然這也是為了英國自己,因為所有被擊沉的美國商船都是往英國運送物資的。

1942年3月24日,“天芥草”號移交給美國海軍,改名“驚奇”【Surprise】號巡邏炮艦,舷號PG-63。因此武備和在英國服役的“三葉草”不同,後者是艦首1門4英寸(102毫米)口徑火炮,艦尾1門四聯裝2磅高射炮,同時還有7.7毫米劉易斯高射機槍。反潛武器當然是必不可少的,1具刺蝟彈發射裝置、2條深水炸彈滑軌和4座深水炸彈投射器以及70顆深水炸彈。“驚奇”號則用1門3英寸(76.2毫米)口徑火炮換下了原先的2磅炮,這是美國海軍炮艦和護航驅逐艦的專用主炮。此外用2門20毫米厄利孔防空機炮換下了劉易斯機槍。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天芥草搖身一變,成為美國海軍的驚奇號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驚奇號外觀示意圖

1942年4月24日,“驚奇”號從北愛爾蘭的倫敦德里港來到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波士頓港,經過徹底檢修後,隨即南下加勒比海,在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古巴關塔那摩之間擔負日常巡邏。

1943年1月起,“驚奇”號的巡邏範圍轉移到南大西洋,而隨著南美諸國的陸續參戰,在1944年,“驚奇”號又到巴西沿海巡邏,不過這時候曾經猖獗一時的U艇已經日薄西山,無力騷擾南美航線了。所以在同年的5月,“驚奇”號返回美國,繼續擔負北大西洋航線紐芬蘭島-格陵蘭島-冰島沿線的反潛任務,在這裡,“驚奇”號的生活比較悠閒,因為U艇已經收縮到法國沿海去了,惡劣的氣候才是這艘小船最大的敵人。由於常年在北冰洋航行,水兵們最常見的工作就是在暴風雪停止以後,拿著冰鎬把覆蓋了整個艦身的冰塊一一清除掉。

海面上到處是漂浮的冰山,雖然水兵們一直很小心,但是還是遇到了危險,一塊巨大的水下浮冰撞上了“驚奇”號的艦首,使它收到了嚴重的破壞,好在船沒有沉沒,也沒有人員傷亡。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驚奇號的水兵們最苦逼的工作就是除冰

但是“驚奇”號的遭遇還不是最驚險的,畢竟她在戰爭中的大多數時間都是在比較溫暖舒適的海域打發時光,而“三葉草”號的主要活動區域一直就是寒冷危險的北大西洋,這是U艇的獵食區域,也是大多數花級的主戰場。1944年3月,“三葉草”號在第三任艦長範肖【Thomas Evelyn Fanshawe】的率領下作為護航艦之一,護送SL-150和MKS-41護航隊。3月10日凌晨1時,護航隊途經北大西洋亞速爾群島附近海面時遭到德國潛艇U-575(艇長Wolfgang Boehmer)號的襲擊,同屬花級的K56“日光蘭”【Asphodel】號不幸被魚雷擊沉,“三葉草”號不顧有可能遭到其他U艇攻擊的危險,奮力搶救落水者,但在波濤洶湧的大西洋上,也只救起了其中5人,其餘92名船員全部葬身大海。憤怒的“三葉草”號追殺了U-575整整18個小時,直到投下了幾乎所有深水炸彈才悻悻地離去。好不容易逃出生天的U-575好景不長,僅僅三天後就被另外幾艘盟國軍艦圍攻擊沉。

1945年8月20日,“驚奇”號回到了英國;26日被正式歸還英國皇家海軍並恢復原名。不過這時候皇家海軍正忙著裁員,已經不需要她了,9月17日,“天芥草”號被除役;第二年,“三葉草”號也被皇家海軍拋棄了。在戰後大裁軍的前提下,等待她們的很有可能是變為一堆發黴的廢鋼鐵。經過一段難熬的等待之後,她們終於得到了好消息:改為商船使用,這意味著可以跟拆船廠說再見了。

商船沒幹幾年,兩艘花級又幹回了老本行,回到開頭,華東海軍艦艇調查委員會購買了“天芥草”和“三葉草”後,立即送到上海江南造船廠進行整修改裝,其中主要是安裝了蘇制的100毫米口徑主炮2門(一前一後),37毫米口徑機關炮5門,以及蘇制的雷達、水雷等裝備。不過由於系外購輪船,在朝鮮戰爭西方對大陸封鎖的背景下,二者在來華途中花費了不少時間,所以在1951年才正式服役。

“天芥草”號被命名為“臨沂”號,首任艦長潘學義,汪偽海軍學校第一期畢業生,原國民黨海軍少校副長;首任政委軒洪化,原人民解放軍某部炮兵團政治處副主任,不久由劉石山接任。

“三葉草”號被命名為“開封”號,首任艦長易元方,原國民黨海軍“美盛”號登陸艦少校艦長,1949年4月參加第二艦隊起義,有趣的是,易元方是曾看到遭解放軍炮擊後拋錨修理的英國海軍‘紫石英’艦慘狀,由此對解放軍產生敬畏心理而最終決定起義的,現在卻又來指揮英國造軍艦;首任政委徐世平(後為海軍中將),原人民解放軍第30軍軍政治部幹部科副科長,1951年6月赴蘇聯列寧格勒海軍高級專科學校留學,政委一職由山東八路軍抗戰幹部許良君接任。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開封號(下)與三葉草外觀上區別不小

“臨沂”和“開封”命名後一起編入華東軍區海軍第6艦隊第1大隊(大隊長馮尚賢,政委宋炳南)。整個1大隊一共4艘護衛艦,除了兩艘花級外,就是當時人民海軍最強的兩艘主力艦:“南昌”和“廣州”。和這樣兩艘艦編在一個大隊,也可見海軍高層對“開封”和“臨沂”二艦的重視程度。當時急需海軍在沿海剿匪,打破國民黨海空軍的封鎖,解放沿海島嶼,但一來缺乏空中掩護,二來作為海軍骨幹的原陸軍同志缺乏艦艇操作和海上作戰的經驗,所以“臨沂”、“開封”暫時只是訓練為主。1952年6月,第6艦隊又從陸軍調來一批抗戰幹部代替原國民黨海軍人員出任艦長、副艦長,侯天鬆任“開封”艦副長,陳耘任“臨沂”艦副長。

1952年7月,接上級指示,後勤“100”拖船要拖運500噸柴油送往青島基地,“開封”艦奉命護航。兩天後的清晨,“開封”艦如期駛離白蓮涇碼頭,進入公海。16時左右與“100”拖船會合後一同向青島進發。20時許,信號部門收到一封電報指出,來自菲律賓的9號強颱風即將襲擊我海域。面對突如其來的情況,艦長易元方、政委許良君作了縝密安排,並將情況通報了“100”拖船。午夜時分,颱風降臨。剎那間,天地間除了震耳的雷聲和海浪的呼嘯,就再也沒有別的聲音了,“開封”艦在洶湧的浪濤中,如一葉小舟左搖右擺,上下顛簸。人在艦上根本無法立足。最難熬的還是嘔吐:起先吐的是飯,後來吐出的是黃水,再後來竟吐出帶有鮮血的苦膽粘液。此時艦艇的輪機也出現了情況:因擺動太大主機打空車,無法正常運轉,只能停機,啟動副機代替。巨浪打入煙囪造成蒸汽管道破裂的同時,報房又出現了故障,艦艇失去了與外界的聯絡。

在這危急時刻,政委許良君不顧自身安危登上指揮塔,用擴音器鼓勵戰士們堅守崗位,鼓舞了大家的鬥志。經過1個多小時的奮戰,終於修復了蒸汽管道。肆虐了近2個小時的颱風慢慢減弱了,主機也恢復正常,艦艇終於可以加速行駛了。航海部門啟用航海雷達搜尋拖船,在10裡以外發現目標。“開封”艦立即以最快速度駛向拖船,通過信號燈互相問安,得知拖船在臺風中被巨浪掀起,繃斷了連接油箱的4根鋼纜,造成拖船與油箱分離,經過官兵的奮力搶修,重新將油箱拴牢。拖船與油箱一路漂浮,直至與“開封”艦會合。此時查對海圖才發現,艦艇已在外海。艦長易元方立即調整航向加速駛向青島。經過70多個小時的航行終於抵達目的地。 艦船靠港之後,基地領導親自登艦接見了官兵,轉達了張愛萍司令員對大家的問候,並對他們給予通令嘉獎。

1953年春,第6艦隊又進行了一次高級幹部的新舊接替,原“西安”艦長袁斝承轉任“開封”艦長,留蘇學習海軍畢業回來的王毅民任“臨沂”艦長。當時正值朝鮮戰爭結束,國民黨海軍大幅度增加了對大陸東南沿海的騷擾破壞活動,而這時華東軍區海軍在蘇聯顧問的指導下,經過一系列正規化訓練,人心得以凝聚,政治素質明顯提高,主力艦隻改裝蘇制火炮後火力增強,已經可以執行戰備任務。於是決定派部分艦艇出海作戰,打擊敵騷擾艦艇,保護航道和漁場安全,並解放離臺灣最遠、但又對大陸威脅最大的浙東沿海島嶼。一時間雙方激戰不斷,硝煙四起。

每年4、5月份,是浙東沿海最大的貓頭洋漁場捕魚旺季,在這一帶捕魚的漁船多達5000艘,漁民5萬多人,南面就是國民黨軍隊的前哨據點東磯列島,再往南則為浙東地區國民黨軍隊的核心據點大陳列島,駐紮有一支強大的“大陳特遣艦隊”,許多國民黨海軍的主力艦都列編於此艦隊。考慮到敵情如此嚴重,因此華東軍區海軍決定把護漁任務作為中心任務,抽調戰備情況較好的第6艦隊護衛艦“開封”號、舟山基地戰艦大隊炮艦“瑞金”號進入漁場開展護漁戰鬥。

1953年5月8日,“開封”艦由吳淞港駛出長江口南下定海。 24日凌晨4時,“開封”、“瑞金”艦泊於銅頭山附近海面隱蔽待機,這是海軍中型軍艦首次參加護漁作戰,因為浙江東部海區制空權還為國民黨空軍所掌握,為保障艦艇安全,指揮員採取了比較穩妥的“守株待兔”方案,專等敵艦上鉤。同時,舟山巡邏艇大隊在貓頭洋以北的牛頭山島(南田島)一帶偵察大陳島敵艦動向。

下午14時許,正為即將到來的第一仗而等得不耐煩的“開封”艦接到巡邏艇大隊電報:“兩艘敵艦出動,位於南、北澤島海域”。

艦長袁斝承立即指揮啟錨,率“開封”艦以14節航速向小鵝冠島前進,這個島位於南、北澤島到貓頭洋之間,是敵艦襲擾漁場的必經之地。至於派來配合的“瑞金”艦,前身不過是一艘貨船,就是使出吃奶的勁兒也趕不上“開封”艦,只能彆彆扭扭地留在原地待機。

航行中“開封”艦再次接到巡邏艇大隊發來的特急電報,判明敵艦為“逸仙”號炮艦和馬達炮艇(這是我軍對國民黨海軍各種雜牌小型炮艇的特有稱呼)一艘,位於小鵝冠島以東活動。不久,雷達在方位230度、距離10海里處抓住了活動目標,“開封”艦隨即進入一級戰鬥部署。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逸仙號

相對於“開封”號這個舶來品,“逸仙”艦則從設計到製造,完完全全是中國的土產。1931年在上海江南造船廠建造完成,艦身長270英尺,寬34英尺,艙深17.5英尺,吃水12.4英尺;軟鋼船殼;排水量1650噸.。動力系統為三部燃煤鍋爐,兩部往復式蒸汽機雙軸推進,4000匹馬力,最高速度19節。服役時編制乘員軍官22人,士兵160人.。前方裝備150毫米德制主炮1門,後方裝備140毫米日製尾炮1門,75毫米德制高炮4門。

該艦以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字“逸仙”為名,抗日戰爭中英勇抗擊日寇,曾擊落日機2架,最後被炸沉殉國,倒也不負中山先生之志。後來被日寇打撈修復,改名“阿多田”(日本島名,海軍潛水學校所在地)號,作為訓練艦使用。

日本投降後,“逸仙”艦回到祖國,隨即參加內戰。雖然在當時的國民黨海軍中,這位元老已經顯得老邁了,但她仍然南征北戰,折騰得挺歡實。1947年曾在煙臺以當時的日製4.7英寸(120毫米)艦炮轟擊解放軍,掩護國民黨39軍從海上撤退;後來又企圖在長江上阻礙我軍的渡江作戰,失敗後逃往臺灣。近幾年由於人民海軍只有些小型炮艇,鞭長莫及,“逸仙”艦進駐大陳列島,與其他大陳特遣艦隊的艦艇一起頻繁地騷擾大陸沿海海上運輸線和漁業生產。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開封級的蘇制100毫米艦炮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逸仙號裝備的美製127毫米艦炮在射程上要弱於蘇制100毫米艦炮

如果放在以前,只有1門4英寸炮的花級對付水面火力弱小的潛艇還行,是很難和“逸仙”這樣的大型炮艦對抗的,但現在“開封”裝備了2門蘇聯製造的В-34型56倍口徑100毫米主炮,對海射程22500米,彈丸重15.8公斤,初速895米/秒,射速每分鐘12發;相比之下,“逸仙”安裝的2門美製MK30型38倍口徑5英寸(127毫米)炮對海最大射程只有18000米,炮口初速度只有792米/秒,只有彈丸重量(24.5公斤)和射速(每分鐘15至20發)佔了少許優勢。而且“逸仙”比“開封”的尺度要大上不少,兩個冒著滾滾煤煙的高大煙囪為“開封”艦提供了良好的目標。貓頭洋一帶海面開闊,有利於射程較遠的“開封”艦發揮遠程轟擊的優勢。

14時14分,“開封”艦前主炮瞄準手發現了“逸仙”艦,測距兵報告距離95鏈(17100米),航向270度,敵向角(即己艦攻擊方向和敵艦航向構成的角度,要呈扇面狀,必須大於45度,小於100度才能保證命中率)40度,後主炮無法射擊。航海長遂建議修改航向至302度,使敵向角達到60度,保證前後主炮可以同時射擊,考慮到盡最大可能地發揮火力,袁斝承採納了這個提議。

"

1949年7月至1950年1月,正當人民解放軍緊鑼密鼓地利用起義軍艦組建自己的海軍之時,國民黨空軍對長江沿岸的起義艦船進行了狂轟濫炸,炸沉炸傷艦船30餘艘,除了一些小炮艇外,剛剛拼湊起來的解放軍艦隊基本被摧毀了!

面對這種困境,奉命組建海軍的原華中軍區副司令員張愛萍將軍召集各方人員對爛攤子進行調研,迅速成立起華東海軍艦艇調查委員會。委員會明確兩大任務:一、修復,二、改裝。在起義將領在曾國晟率領下,艦艇調查委員會不負眾望,在短短的幾個月裡,從各地蒐集了大量艦艇,其中通過香港的愛國商人購買了3艘由軍艦改裝的外國商船,這裡面就包括2艘花級反潛護衛艦:“天芥草”和“三葉草”。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花級反潛護衛艦結構圖

20世紀30年代末,世界大戰的陰雲已經籠罩在了整個歐洲的上空,在上次大戰中元氣大傷的英國雖然在海軍方面仍然堪稱霸主,但一些敏銳的軍官例如海軍建造主任古道爾發現面對德國正在復興的潛艇部隊,皇家海軍的護航力量太過薄弱。由於使用寶貴的驅逐艦為船隊護航過於浪費,並且驅逐艦的數量也嚴重不足,海軍部最終決定建造一種可以大量快速生產的反潛護航艦隻,以各種花草命名的花級(Flower)驅潛快艇便應運而生。

花級以戰前在米德爾斯堡生產的“南方自豪”(Southern Pride)型捕鯨船為基礎。它的結構簡單,造價低廉,適合遍佈英倫和加拿大的中小船廠生產。這一級驅潛艇原本打算用於英倫三島附近水域反潛護航,但是隨著大西洋之戰的發展,大多數花級驅潛艇被用於為大西洋航線護航。這些驅潛艇的艦員大多數是臨時徵召的海軍預備役人員甚至是僅僅受過最基本訓練的初級水兵,僅在艦上數個關鍵崗位上由富有經驗的皇家海軍官兵負責指揮,這主要是因為其動力系統不但經濟可靠,而且技術性不高。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花級反潛護衛艦外形三視圖

由於排水量較小。花級的居住生活條件不佳、在惡劣海況下適航性較差,不過這並沒有影響到駕駛它們的官兵們高昂的士氣和奮勇殺敵的決心。戰爭期間花級驅潛艇作為盟軍在大西洋上主要 的反潛力量,與納粹狼群進行了殊死的搏鬥,護送了近千萬噸的物資平安到達目的地。毋庸置疑,由於花級驅潛艇和其它反潛艦隻的奮力苦戰,幫助盟國度過了大西洋之戰中最黑暗的一段時期。

“天芥草”(Heliotrope)號,舷號K03,1939年10月23日開始在英國桑德蘭港的約翰.克朗〔John Crown〕船廠建造,1940年6月5日下水,同年9月12日服役。標準排水量925噸,滿載排水量1375噸;長205英尺2英寸(62.5米),寬33英尺(10.1米),吃水14英尺7英寸(4.4米);2臺火道式Scotch型鍋爐,1臺4缸三級膨脹式發動機,產生2750馬力,單軸推進,最大航速16.5節;定員87人。

“三葉草”(Clover)號,舷號K134,1940年7月29日開始在佛蘭芒•佛古森〔Fleming-Ferguson〕船廠建造,1941年1月30下水,同年5月13日服役。各種技術數據與“天芥草”相仿。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三葉草號

雖然系出同門,血緣相近,但兩姊妹的戰鬥歷程卻不盡相同,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後,德國亦對美宣戰,U艇為了斷絕美國對英國的物資支援,在美國東部海域大肆遊獵,使得毫無準備的美國商船隊損失慘重。當時負責此海域安全的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還遠遠沒有做好戰爭準備,在長達1500英里的海岸線上,只有7艘驅逐艦和海岸警衛隊的20艘小型武裝快艇擔負反潛任務,美國急需反潛船隻。於是和敦刻爾克之後英國向美國哀求驅逐艦的援助不同,情況倒過來了,已經有豐富的反潛作戰經驗和大量新型花級驅潛快艇的英國皇家海軍慷慨地向盟友提供了援助,“天芥草”便成為援美艦艇之一,當然這也是為了英國自己,因為所有被擊沉的美國商船都是往英國運送物資的。

1942年3月24日,“天芥草”號移交給美國海軍,改名“驚奇”【Surprise】號巡邏炮艦,舷號PG-63。因此武備和在英國服役的“三葉草”不同,後者是艦首1門4英寸(102毫米)口徑火炮,艦尾1門四聯裝2磅高射炮,同時還有7.7毫米劉易斯高射機槍。反潛武器當然是必不可少的,1具刺蝟彈發射裝置、2條深水炸彈滑軌和4座深水炸彈投射器以及70顆深水炸彈。“驚奇”號則用1門3英寸(76.2毫米)口徑火炮換下了原先的2磅炮,這是美國海軍炮艦和護航驅逐艦的專用主炮。此外用2門20毫米厄利孔防空機炮換下了劉易斯機槍。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天芥草搖身一變,成為美國海軍的驚奇號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驚奇號外觀示意圖

1942年4月24日,“驚奇”號從北愛爾蘭的倫敦德里港來到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波士頓港,經過徹底檢修後,隨即南下加勒比海,在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古巴關塔那摩之間擔負日常巡邏。

1943年1月起,“驚奇”號的巡邏範圍轉移到南大西洋,而隨著南美諸國的陸續參戰,在1944年,“驚奇”號又到巴西沿海巡邏,不過這時候曾經猖獗一時的U艇已經日薄西山,無力騷擾南美航線了。所以在同年的5月,“驚奇”號返回美國,繼續擔負北大西洋航線紐芬蘭島-格陵蘭島-冰島沿線的反潛任務,在這裡,“驚奇”號的生活比較悠閒,因為U艇已經收縮到法國沿海去了,惡劣的氣候才是這艘小船最大的敵人。由於常年在北冰洋航行,水兵們最常見的工作就是在暴風雪停止以後,拿著冰鎬把覆蓋了整個艦身的冰塊一一清除掉。

海面上到處是漂浮的冰山,雖然水兵們一直很小心,但是還是遇到了危險,一塊巨大的水下浮冰撞上了“驚奇”號的艦首,使它收到了嚴重的破壞,好在船沒有沉沒,也沒有人員傷亡。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驚奇號的水兵們最苦逼的工作就是除冰

但是“驚奇”號的遭遇還不是最驚險的,畢竟她在戰爭中的大多數時間都是在比較溫暖舒適的海域打發時光,而“三葉草”號的主要活動區域一直就是寒冷危險的北大西洋,這是U艇的獵食區域,也是大多數花級的主戰場。1944年3月,“三葉草”號在第三任艦長範肖【Thomas Evelyn Fanshawe】的率領下作為護航艦之一,護送SL-150和MKS-41護航隊。3月10日凌晨1時,護航隊途經北大西洋亞速爾群島附近海面時遭到德國潛艇U-575(艇長Wolfgang Boehmer)號的襲擊,同屬花級的K56“日光蘭”【Asphodel】號不幸被魚雷擊沉,“三葉草”號不顧有可能遭到其他U艇攻擊的危險,奮力搶救落水者,但在波濤洶湧的大西洋上,也只救起了其中5人,其餘92名船員全部葬身大海。憤怒的“三葉草”號追殺了U-575整整18個小時,直到投下了幾乎所有深水炸彈才悻悻地離去。好不容易逃出生天的U-575好景不長,僅僅三天後就被另外幾艘盟國軍艦圍攻擊沉。

1945年8月20日,“驚奇”號回到了英國;26日被正式歸還英國皇家海軍並恢復原名。不過這時候皇家海軍正忙著裁員,已經不需要她了,9月17日,“天芥草”號被除役;第二年,“三葉草”號也被皇家海軍拋棄了。在戰後大裁軍的前提下,等待她們的很有可能是變為一堆發黴的廢鋼鐵。經過一段難熬的等待之後,她們終於得到了好消息:改為商船使用,這意味著可以跟拆船廠說再見了。

商船沒幹幾年,兩艘花級又幹回了老本行,回到開頭,華東海軍艦艇調查委員會購買了“天芥草”和“三葉草”後,立即送到上海江南造船廠進行整修改裝,其中主要是安裝了蘇制的100毫米口徑主炮2門(一前一後),37毫米口徑機關炮5門,以及蘇制的雷達、水雷等裝備。不過由於系外購輪船,在朝鮮戰爭西方對大陸封鎖的背景下,二者在來華途中花費了不少時間,所以在1951年才正式服役。

“天芥草”號被命名為“臨沂”號,首任艦長潘學義,汪偽海軍學校第一期畢業生,原國民黨海軍少校副長;首任政委軒洪化,原人民解放軍某部炮兵團政治處副主任,不久由劉石山接任。

“三葉草”號被命名為“開封”號,首任艦長易元方,原國民黨海軍“美盛”號登陸艦少校艦長,1949年4月參加第二艦隊起義,有趣的是,易元方是曾看到遭解放軍炮擊後拋錨修理的英國海軍‘紫石英’艦慘狀,由此對解放軍產生敬畏心理而最終決定起義的,現在卻又來指揮英國造軍艦;首任政委徐世平(後為海軍中將),原人民解放軍第30軍軍政治部幹部科副科長,1951年6月赴蘇聯列寧格勒海軍高級專科學校留學,政委一職由山東八路軍抗戰幹部許良君接任。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開封號(下)與三葉草外觀上區別不小

“臨沂”和“開封”命名後一起編入華東軍區海軍第6艦隊第1大隊(大隊長馮尚賢,政委宋炳南)。整個1大隊一共4艘護衛艦,除了兩艘花級外,就是當時人民海軍最強的兩艘主力艦:“南昌”和“廣州”。和這樣兩艘艦編在一個大隊,也可見海軍高層對“開封”和“臨沂”二艦的重視程度。當時急需海軍在沿海剿匪,打破國民黨海空軍的封鎖,解放沿海島嶼,但一來缺乏空中掩護,二來作為海軍骨幹的原陸軍同志缺乏艦艇操作和海上作戰的經驗,所以“臨沂”、“開封”暫時只是訓練為主。1952年6月,第6艦隊又從陸軍調來一批抗戰幹部代替原國民黨海軍人員出任艦長、副艦長,侯天鬆任“開封”艦副長,陳耘任“臨沂”艦副長。

1952年7月,接上級指示,後勤“100”拖船要拖運500噸柴油送往青島基地,“開封”艦奉命護航。兩天後的清晨,“開封”艦如期駛離白蓮涇碼頭,進入公海。16時左右與“100”拖船會合後一同向青島進發。20時許,信號部門收到一封電報指出,來自菲律賓的9號強颱風即將襲擊我海域。面對突如其來的情況,艦長易元方、政委許良君作了縝密安排,並將情況通報了“100”拖船。午夜時分,颱風降臨。剎那間,天地間除了震耳的雷聲和海浪的呼嘯,就再也沒有別的聲音了,“開封”艦在洶湧的浪濤中,如一葉小舟左搖右擺,上下顛簸。人在艦上根本無法立足。最難熬的還是嘔吐:起先吐的是飯,後來吐出的是黃水,再後來竟吐出帶有鮮血的苦膽粘液。此時艦艇的輪機也出現了情況:因擺動太大主機打空車,無法正常運轉,只能停機,啟動副機代替。巨浪打入煙囪造成蒸汽管道破裂的同時,報房又出現了故障,艦艇失去了與外界的聯絡。

在這危急時刻,政委許良君不顧自身安危登上指揮塔,用擴音器鼓勵戰士們堅守崗位,鼓舞了大家的鬥志。經過1個多小時的奮戰,終於修復了蒸汽管道。肆虐了近2個小時的颱風慢慢減弱了,主機也恢復正常,艦艇終於可以加速行駛了。航海部門啟用航海雷達搜尋拖船,在10裡以外發現目標。“開封”艦立即以最快速度駛向拖船,通過信號燈互相問安,得知拖船在臺風中被巨浪掀起,繃斷了連接油箱的4根鋼纜,造成拖船與油箱分離,經過官兵的奮力搶修,重新將油箱拴牢。拖船與油箱一路漂浮,直至與“開封”艦會合。此時查對海圖才發現,艦艇已在外海。艦長易元方立即調整航向加速駛向青島。經過70多個小時的航行終於抵達目的地。 艦船靠港之後,基地領導親自登艦接見了官兵,轉達了張愛萍司令員對大家的問候,並對他們給予通令嘉獎。

1953年春,第6艦隊又進行了一次高級幹部的新舊接替,原“西安”艦長袁斝承轉任“開封”艦長,留蘇學習海軍畢業回來的王毅民任“臨沂”艦長。當時正值朝鮮戰爭結束,國民黨海軍大幅度增加了對大陸東南沿海的騷擾破壞活動,而這時華東軍區海軍在蘇聯顧問的指導下,經過一系列正規化訓練,人心得以凝聚,政治素質明顯提高,主力艦隻改裝蘇制火炮後火力增強,已經可以執行戰備任務。於是決定派部分艦艇出海作戰,打擊敵騷擾艦艇,保護航道和漁場安全,並解放離臺灣最遠、但又對大陸威脅最大的浙東沿海島嶼。一時間雙方激戰不斷,硝煙四起。

每年4、5月份,是浙東沿海最大的貓頭洋漁場捕魚旺季,在這一帶捕魚的漁船多達5000艘,漁民5萬多人,南面就是國民黨軍隊的前哨據點東磯列島,再往南則為浙東地區國民黨軍隊的核心據點大陳列島,駐紮有一支強大的“大陳特遣艦隊”,許多國民黨海軍的主力艦都列編於此艦隊。考慮到敵情如此嚴重,因此華東軍區海軍決定把護漁任務作為中心任務,抽調戰備情況較好的第6艦隊護衛艦“開封”號、舟山基地戰艦大隊炮艦“瑞金”號進入漁場開展護漁戰鬥。

1953年5月8日,“開封”艦由吳淞港駛出長江口南下定海。 24日凌晨4時,“開封”、“瑞金”艦泊於銅頭山附近海面隱蔽待機,這是海軍中型軍艦首次參加護漁作戰,因為浙江東部海區制空權還為國民黨空軍所掌握,為保障艦艇安全,指揮員採取了比較穩妥的“守株待兔”方案,專等敵艦上鉤。同時,舟山巡邏艇大隊在貓頭洋以北的牛頭山島(南田島)一帶偵察大陳島敵艦動向。

下午14時許,正為即將到來的第一仗而等得不耐煩的“開封”艦接到巡邏艇大隊電報:“兩艘敵艦出動,位於南、北澤島海域”。

艦長袁斝承立即指揮啟錨,率“開封”艦以14節航速向小鵝冠島前進,這個島位於南、北澤島到貓頭洋之間,是敵艦襲擾漁場的必經之地。至於派來配合的“瑞金”艦,前身不過是一艘貨船,就是使出吃奶的勁兒也趕不上“開封”艦,只能彆彆扭扭地留在原地待機。

航行中“開封”艦再次接到巡邏艇大隊發來的特急電報,判明敵艦為“逸仙”號炮艦和馬達炮艇(這是我軍對國民黨海軍各種雜牌小型炮艇的特有稱呼)一艘,位於小鵝冠島以東活動。不久,雷達在方位230度、距離10海里處抓住了活動目標,“開封”艦隨即進入一級戰鬥部署。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逸仙號

相對於“開封”號這個舶來品,“逸仙”艦則從設計到製造,完完全全是中國的土產。1931年在上海江南造船廠建造完成,艦身長270英尺,寬34英尺,艙深17.5英尺,吃水12.4英尺;軟鋼船殼;排水量1650噸.。動力系統為三部燃煤鍋爐,兩部往復式蒸汽機雙軸推進,4000匹馬力,最高速度19節。服役時編制乘員軍官22人,士兵160人.。前方裝備150毫米德制主炮1門,後方裝備140毫米日製尾炮1門,75毫米德制高炮4門。

該艦以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字“逸仙”為名,抗日戰爭中英勇抗擊日寇,曾擊落日機2架,最後被炸沉殉國,倒也不負中山先生之志。後來被日寇打撈修復,改名“阿多田”(日本島名,海軍潛水學校所在地)號,作為訓練艦使用。

日本投降後,“逸仙”艦回到祖國,隨即參加內戰。雖然在當時的國民黨海軍中,這位元老已經顯得老邁了,但她仍然南征北戰,折騰得挺歡實。1947年曾在煙臺以當時的日製4.7英寸(120毫米)艦炮轟擊解放軍,掩護國民黨39軍從海上撤退;後來又企圖在長江上阻礙我軍的渡江作戰,失敗後逃往臺灣。近幾年由於人民海軍只有些小型炮艇,鞭長莫及,“逸仙”艦進駐大陳列島,與其他大陳特遣艦隊的艦艇一起頻繁地騷擾大陸沿海海上運輸線和漁業生產。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開封級的蘇制100毫米艦炮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逸仙號裝備的美製127毫米艦炮在射程上要弱於蘇制100毫米艦炮

如果放在以前,只有1門4英寸炮的花級對付水面火力弱小的潛艇還行,是很難和“逸仙”這樣的大型炮艦對抗的,但現在“開封”裝備了2門蘇聯製造的В-34型56倍口徑100毫米主炮,對海射程22500米,彈丸重15.8公斤,初速895米/秒,射速每分鐘12發;相比之下,“逸仙”安裝的2門美製MK30型38倍口徑5英寸(127毫米)炮對海最大射程只有18000米,炮口初速度只有792米/秒,只有彈丸重量(24.5公斤)和射速(每分鐘15至20發)佔了少許優勢。而且“逸仙”比“開封”的尺度要大上不少,兩個冒著滾滾煤煙的高大煙囪為“開封”艦提供了良好的目標。貓頭洋一帶海面開闊,有利於射程較遠的“開封”艦發揮遠程轟擊的優勢。

14時14分,“開封”艦前主炮瞄準手發現了“逸仙”艦,測距兵報告距離95鏈(17100米),航向270度,敵向角(即己艦攻擊方向和敵艦航向構成的角度,要呈扇面狀,必須大於45度,小於100度才能保證命中率)40度,後主炮無法射擊。航海長遂建議修改航向至302度,使敵向角達到60度,保證前後主炮可以同時射擊,考慮到盡最大可能地發揮火力,袁斝承採納了這個提議。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開封號艦長袁斝承,袁世凱的曾孫

這時候的袁斝承心情肯定是非常激動的,作為第6艦隊成立以來的首戰,如此機遇非常難得。而這位27歲的年輕艦長那獨特的身世經歷又更使其具有傳奇色彩。袁斝承是“洪憲皇帝”袁世凱的曾孫,這種尷尬的身份讓他在學校裡抬不起頭來,再加上家族的日漸沒落,年青人迫切想離開這個死氣沉沉的地方另尋出路。17歲的時候,他在天津看到了一個海軍士官學校的招兵啟事,招募中學畢業的青年參軍,考取以後,可以在學校裡學習各種海軍知識,再步步升遷。對一個想當兵報國、離開家庭的男孩子來講,這的確是一條不錯的出路。報考該學校的場面頗為壯觀,幾百人裡挑幾十個,加上北平來的一些學生,一共招100人,競爭很激烈。最終,袁甲承靠著小叔叔與教育局的一點人情關係入選了。即將背井離鄉的袁甲承對自己的未來並沒有太多把握,他招考海軍學校的事情也一直瞞著家人。直到臨走上軍艦前,袁甲承才給母親磕了一個頭,隻身離開家庭的他沒有帶上一件行李,甚至沒有隨身的盤纏,而在家中睡覺的袁母還毫不知情。

袁斝承做夢也沒有想到,他誤上賊船,考進了汪精衛的所謂“海軍學校”,被送到山東威海劉公島當第7期海軍練兵,照樣受日本教官的打罵。故此在第二年參加了武裝暴動,投奔了八路軍。

此後袁斝承在戰火中迅速成長,入了黨,並在中央警衛一師擔任營級幹部。1949年9月底,由於組建海軍部隊的需要,袁斝承和大多數劉公島起義官兵一樣被調到華東軍區,重新干起了海軍。歷任“西安”號護衛艦艦務長、副艦長、艦長,1953年調任“開封”號護衛艦艦長。

對中國近代史稍有了解的人,無不知道孫中山與袁世凱的恩怨,前者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為後者所篡奪,而後者也在前者發動護國戰爭後最終憂鬱而死。事隔數十年之後,大獨裁者的曾孫子對陣紀念革命先驅的抗日名艦,而兩者的立場完全掉了個兒,進步和光明的旗幟已經易手,這個歷史的惡作劇不禁讓人感嘆世事的無常。

14時21分05秒,看到戰艦已經佔領了有利陣位,袁斝承在指揮台上對槍炮長宋瑞雲下達了射擊命令:“左舷60度,距離81鏈(14580米),爆破彈,預備——放!”隨即前、後兩門100毫米艦炮吐出橘紅色火光,數秒鐘後海面升起水柱,彈著點超越“逸仙”,測距兵報告遠彈。

由於從來沒有和人民海軍交過手,“逸仙”艦一開始並沒有把個頭小得多的“開封”號放在眼裡,何況距離尚遠,因此顯得有點漫不經心。但“開封”艦在這樣遠距離上開火和附近那巨大的水柱,使其意識到對方裝有大口徑火炮,不是善茬,於是立即調轉航向180度,加快航速向東南方撤離,煙囪噴吐出的濃重煙霧在海面拖出一條煙帶。同時用後主炮開火攔截“開封”艦,不過當時交戰距離處於主炮有效射程(15000米)的邊緣,又是倉促還擊,其效果可想而知。“開封”艦也隨即加速,繼續猛烈施射,海面出現兩髮夾叉彈(即射彈散佈覆蓋目標,兩發炮彈對目標形成一發遠彈一發近彈的現象。這時就取兩次射擊的中間表尺調整炮管高度再次射擊,只要炮彈散佈不太大,一般都會很快擊中目標),但“逸仙”實在跑得太快,已經消失在小鵝冠山島以南,袁斝承遂下令停止射擊,是時14時24分25秒。

小鵝冠山島附近屬於淺水區,暗礁很多,“逸仙”艦為了逃避炮火,選擇了一條危險航道,即駛往小鵝冠山島以東,再轉向朝南行駛。“逸仙”艦繞過小鵝冠山島之後,航向160度,正好位於“開封”艦右舷60度,距離 71鏈(12780米),袁斝承再次下達射擊命令,“逸仙”艦加速南逃。14時34分射擊停止,共發射100毫米炮彈21發,由於距離較遠,無一命中。這時“開封”艦已經離敵佔東磯列島很近,於是放棄追擊,返回基地。

戰後的總結會上認為,貓頭洋海戰,情況通報及時準確,行動隱蔽突然,但由於缺乏實戰經驗,未能及時掌握敵艦戰術,射擊提前量毛糙,降低了射擊準確性。不過老實說,當時交戰距離都在12000米以上,完全沒有實戰經驗的“開封”艦水兵在沒有炮瞄雷達,仍用二戰時的光學測距儀目瞄射擊的情況下,每門炮只打出10發左右的炮彈,沒有命中敵艦是很正常的,不宜苛求。畢竟“開封”艦相對於敵艦唯一的優勢就在於射程較遠,如果放近了再打,命中率肯定會提高,但國民黨海軍技戰術素質較高,勝負難料。這次海戰作為人民海軍護衛艦的初戰,能擊退敵艦,保護了漁場的安全,已經達到了目的。

除了護漁護航外,華東軍區海軍和浙江軍區聯手,還攻佔了一些距離大陸較近的島嶼。海軍多次擔負了掩護、炮擊和偵察任務。1953年6月24日16時,為了掩護陸軍攻佔大陳島國民黨守軍的重要外圍據點積穀山島,第6艦隊第2大隊大隊長蘇軍率領“開封”的姊妹艦“臨沂”號和舟山基地戰艦大隊的炮艦“遵義”號擔任佯攻任務,進至上大陳東北7至8海里海域,炮擊敵核心要塞大陳島,牽制大陳守軍行動。陸軍1個營則在溫臺大隊的8艘炮艇掩護下攻佔積穀山島,全殲守敵國民黨軍第二軍官戰鬥團【成員大多是降級使用的軍官,連長軍銜為上校,士兵也多為尉官】3營7連(89人)及配屬的一個高炮分隊共120餘人。

"

1949年7月至1950年1月,正當人民解放軍緊鑼密鼓地利用起義軍艦組建自己的海軍之時,國民黨空軍對長江沿岸的起義艦船進行了狂轟濫炸,炸沉炸傷艦船30餘艘,除了一些小炮艇外,剛剛拼湊起來的解放軍艦隊基本被摧毀了!

面對這種困境,奉命組建海軍的原華中軍區副司令員張愛萍將軍召集各方人員對爛攤子進行調研,迅速成立起華東海軍艦艇調查委員會。委員會明確兩大任務:一、修復,二、改裝。在起義將領在曾國晟率領下,艦艇調查委員會不負眾望,在短短的幾個月裡,從各地蒐集了大量艦艇,其中通過香港的愛國商人購買了3艘由軍艦改裝的外國商船,這裡面就包括2艘花級反潛護衛艦:“天芥草”和“三葉草”。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花級反潛護衛艦結構圖

20世紀30年代末,世界大戰的陰雲已經籠罩在了整個歐洲的上空,在上次大戰中元氣大傷的英國雖然在海軍方面仍然堪稱霸主,但一些敏銳的軍官例如海軍建造主任古道爾發現面對德國正在復興的潛艇部隊,皇家海軍的護航力量太過薄弱。由於使用寶貴的驅逐艦為船隊護航過於浪費,並且驅逐艦的數量也嚴重不足,海軍部最終決定建造一種可以大量快速生產的反潛護航艦隻,以各種花草命名的花級(Flower)驅潛快艇便應運而生。

花級以戰前在米德爾斯堡生產的“南方自豪”(Southern Pride)型捕鯨船為基礎。它的結構簡單,造價低廉,適合遍佈英倫和加拿大的中小船廠生產。這一級驅潛艇原本打算用於英倫三島附近水域反潛護航,但是隨著大西洋之戰的發展,大多數花級驅潛艇被用於為大西洋航線護航。這些驅潛艇的艦員大多數是臨時徵召的海軍預備役人員甚至是僅僅受過最基本訓練的初級水兵,僅在艦上數個關鍵崗位上由富有經驗的皇家海軍官兵負責指揮,這主要是因為其動力系統不但經濟可靠,而且技術性不高。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花級反潛護衛艦外形三視圖

由於排水量較小。花級的居住生活條件不佳、在惡劣海況下適航性較差,不過這並沒有影響到駕駛它們的官兵們高昂的士氣和奮勇殺敵的決心。戰爭期間花級驅潛艇作為盟軍在大西洋上主要 的反潛力量,與納粹狼群進行了殊死的搏鬥,護送了近千萬噸的物資平安到達目的地。毋庸置疑,由於花級驅潛艇和其它反潛艦隻的奮力苦戰,幫助盟國度過了大西洋之戰中最黑暗的一段時期。

“天芥草”(Heliotrope)號,舷號K03,1939年10月23日開始在英國桑德蘭港的約翰.克朗〔John Crown〕船廠建造,1940年6月5日下水,同年9月12日服役。標準排水量925噸,滿載排水量1375噸;長205英尺2英寸(62.5米),寬33英尺(10.1米),吃水14英尺7英寸(4.4米);2臺火道式Scotch型鍋爐,1臺4缸三級膨脹式發動機,產生2750馬力,單軸推進,最大航速16.5節;定員87人。

“三葉草”(Clover)號,舷號K134,1940年7月29日開始在佛蘭芒•佛古森〔Fleming-Ferguson〕船廠建造,1941年1月30下水,同年5月13日服役。各種技術數據與“天芥草”相仿。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三葉草號

雖然系出同門,血緣相近,但兩姊妹的戰鬥歷程卻不盡相同,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後,德國亦對美宣戰,U艇為了斷絕美國對英國的物資支援,在美國東部海域大肆遊獵,使得毫無準備的美國商船隊損失慘重。當時負責此海域安全的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還遠遠沒有做好戰爭準備,在長達1500英里的海岸線上,只有7艘驅逐艦和海岸警衛隊的20艘小型武裝快艇擔負反潛任務,美國急需反潛船隻。於是和敦刻爾克之後英國向美國哀求驅逐艦的援助不同,情況倒過來了,已經有豐富的反潛作戰經驗和大量新型花級驅潛快艇的英國皇家海軍慷慨地向盟友提供了援助,“天芥草”便成為援美艦艇之一,當然這也是為了英國自己,因為所有被擊沉的美國商船都是往英國運送物資的。

1942年3月24日,“天芥草”號移交給美國海軍,改名“驚奇”【Surprise】號巡邏炮艦,舷號PG-63。因此武備和在英國服役的“三葉草”不同,後者是艦首1門4英寸(102毫米)口徑火炮,艦尾1門四聯裝2磅高射炮,同時還有7.7毫米劉易斯高射機槍。反潛武器當然是必不可少的,1具刺蝟彈發射裝置、2條深水炸彈滑軌和4座深水炸彈投射器以及70顆深水炸彈。“驚奇”號則用1門3英寸(76.2毫米)口徑火炮換下了原先的2磅炮,這是美國海軍炮艦和護航驅逐艦的專用主炮。此外用2門20毫米厄利孔防空機炮換下了劉易斯機槍。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天芥草搖身一變,成為美國海軍的驚奇號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驚奇號外觀示意圖

1942年4月24日,“驚奇”號從北愛爾蘭的倫敦德里港來到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波士頓港,經過徹底檢修後,隨即南下加勒比海,在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古巴關塔那摩之間擔負日常巡邏。

1943年1月起,“驚奇”號的巡邏範圍轉移到南大西洋,而隨著南美諸國的陸續參戰,在1944年,“驚奇”號又到巴西沿海巡邏,不過這時候曾經猖獗一時的U艇已經日薄西山,無力騷擾南美航線了。所以在同年的5月,“驚奇”號返回美國,繼續擔負北大西洋航線紐芬蘭島-格陵蘭島-冰島沿線的反潛任務,在這裡,“驚奇”號的生活比較悠閒,因為U艇已經收縮到法國沿海去了,惡劣的氣候才是這艘小船最大的敵人。由於常年在北冰洋航行,水兵們最常見的工作就是在暴風雪停止以後,拿著冰鎬把覆蓋了整個艦身的冰塊一一清除掉。

海面上到處是漂浮的冰山,雖然水兵們一直很小心,但是還是遇到了危險,一塊巨大的水下浮冰撞上了“驚奇”號的艦首,使它收到了嚴重的破壞,好在船沒有沉沒,也沒有人員傷亡。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驚奇號的水兵們最苦逼的工作就是除冰

但是“驚奇”號的遭遇還不是最驚險的,畢竟她在戰爭中的大多數時間都是在比較溫暖舒適的海域打發時光,而“三葉草”號的主要活動區域一直就是寒冷危險的北大西洋,這是U艇的獵食區域,也是大多數花級的主戰場。1944年3月,“三葉草”號在第三任艦長範肖【Thomas Evelyn Fanshawe】的率領下作為護航艦之一,護送SL-150和MKS-41護航隊。3月10日凌晨1時,護航隊途經北大西洋亞速爾群島附近海面時遭到德國潛艇U-575(艇長Wolfgang Boehmer)號的襲擊,同屬花級的K56“日光蘭”【Asphodel】號不幸被魚雷擊沉,“三葉草”號不顧有可能遭到其他U艇攻擊的危險,奮力搶救落水者,但在波濤洶湧的大西洋上,也只救起了其中5人,其餘92名船員全部葬身大海。憤怒的“三葉草”號追殺了U-575整整18個小時,直到投下了幾乎所有深水炸彈才悻悻地離去。好不容易逃出生天的U-575好景不長,僅僅三天後就被另外幾艘盟國軍艦圍攻擊沉。

1945年8月20日,“驚奇”號回到了英國;26日被正式歸還英國皇家海軍並恢復原名。不過這時候皇家海軍正忙著裁員,已經不需要她了,9月17日,“天芥草”號被除役;第二年,“三葉草”號也被皇家海軍拋棄了。在戰後大裁軍的前提下,等待她們的很有可能是變為一堆發黴的廢鋼鐵。經過一段難熬的等待之後,她們終於得到了好消息:改為商船使用,這意味著可以跟拆船廠說再見了。

商船沒幹幾年,兩艘花級又幹回了老本行,回到開頭,華東海軍艦艇調查委員會購買了“天芥草”和“三葉草”後,立即送到上海江南造船廠進行整修改裝,其中主要是安裝了蘇制的100毫米口徑主炮2門(一前一後),37毫米口徑機關炮5門,以及蘇制的雷達、水雷等裝備。不過由於系外購輪船,在朝鮮戰爭西方對大陸封鎖的背景下,二者在來華途中花費了不少時間,所以在1951年才正式服役。

“天芥草”號被命名為“臨沂”號,首任艦長潘學義,汪偽海軍學校第一期畢業生,原國民黨海軍少校副長;首任政委軒洪化,原人民解放軍某部炮兵團政治處副主任,不久由劉石山接任。

“三葉草”號被命名為“開封”號,首任艦長易元方,原國民黨海軍“美盛”號登陸艦少校艦長,1949年4月參加第二艦隊起義,有趣的是,易元方是曾看到遭解放軍炮擊後拋錨修理的英國海軍‘紫石英’艦慘狀,由此對解放軍產生敬畏心理而最終決定起義的,現在卻又來指揮英國造軍艦;首任政委徐世平(後為海軍中將),原人民解放軍第30軍軍政治部幹部科副科長,1951年6月赴蘇聯列寧格勒海軍高級專科學校留學,政委一職由山東八路軍抗戰幹部許良君接任。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開封號(下)與三葉草外觀上區別不小

“臨沂”和“開封”命名後一起編入華東軍區海軍第6艦隊第1大隊(大隊長馮尚賢,政委宋炳南)。整個1大隊一共4艘護衛艦,除了兩艘花級外,就是當時人民海軍最強的兩艘主力艦:“南昌”和“廣州”。和這樣兩艘艦編在一個大隊,也可見海軍高層對“開封”和“臨沂”二艦的重視程度。當時急需海軍在沿海剿匪,打破國民黨海空軍的封鎖,解放沿海島嶼,但一來缺乏空中掩護,二來作為海軍骨幹的原陸軍同志缺乏艦艇操作和海上作戰的經驗,所以“臨沂”、“開封”暫時只是訓練為主。1952年6月,第6艦隊又從陸軍調來一批抗戰幹部代替原國民黨海軍人員出任艦長、副艦長,侯天鬆任“開封”艦副長,陳耘任“臨沂”艦副長。

1952年7月,接上級指示,後勤“100”拖船要拖運500噸柴油送往青島基地,“開封”艦奉命護航。兩天後的清晨,“開封”艦如期駛離白蓮涇碼頭,進入公海。16時左右與“100”拖船會合後一同向青島進發。20時許,信號部門收到一封電報指出,來自菲律賓的9號強颱風即將襲擊我海域。面對突如其來的情況,艦長易元方、政委許良君作了縝密安排,並將情況通報了“100”拖船。午夜時分,颱風降臨。剎那間,天地間除了震耳的雷聲和海浪的呼嘯,就再也沒有別的聲音了,“開封”艦在洶湧的浪濤中,如一葉小舟左搖右擺,上下顛簸。人在艦上根本無法立足。最難熬的還是嘔吐:起先吐的是飯,後來吐出的是黃水,再後來竟吐出帶有鮮血的苦膽粘液。此時艦艇的輪機也出現了情況:因擺動太大主機打空車,無法正常運轉,只能停機,啟動副機代替。巨浪打入煙囪造成蒸汽管道破裂的同時,報房又出現了故障,艦艇失去了與外界的聯絡。

在這危急時刻,政委許良君不顧自身安危登上指揮塔,用擴音器鼓勵戰士們堅守崗位,鼓舞了大家的鬥志。經過1個多小時的奮戰,終於修復了蒸汽管道。肆虐了近2個小時的颱風慢慢減弱了,主機也恢復正常,艦艇終於可以加速行駛了。航海部門啟用航海雷達搜尋拖船,在10裡以外發現目標。“開封”艦立即以最快速度駛向拖船,通過信號燈互相問安,得知拖船在臺風中被巨浪掀起,繃斷了連接油箱的4根鋼纜,造成拖船與油箱分離,經過官兵的奮力搶修,重新將油箱拴牢。拖船與油箱一路漂浮,直至與“開封”艦會合。此時查對海圖才發現,艦艇已在外海。艦長易元方立即調整航向加速駛向青島。經過70多個小時的航行終於抵達目的地。 艦船靠港之後,基地領導親自登艦接見了官兵,轉達了張愛萍司令員對大家的問候,並對他們給予通令嘉獎。

1953年春,第6艦隊又進行了一次高級幹部的新舊接替,原“西安”艦長袁斝承轉任“開封”艦長,留蘇學習海軍畢業回來的王毅民任“臨沂”艦長。當時正值朝鮮戰爭結束,國民黨海軍大幅度增加了對大陸東南沿海的騷擾破壞活動,而這時華東軍區海軍在蘇聯顧問的指導下,經過一系列正規化訓練,人心得以凝聚,政治素質明顯提高,主力艦隻改裝蘇制火炮後火力增強,已經可以執行戰備任務。於是決定派部分艦艇出海作戰,打擊敵騷擾艦艇,保護航道和漁場安全,並解放離臺灣最遠、但又對大陸威脅最大的浙東沿海島嶼。一時間雙方激戰不斷,硝煙四起。

每年4、5月份,是浙東沿海最大的貓頭洋漁場捕魚旺季,在這一帶捕魚的漁船多達5000艘,漁民5萬多人,南面就是國民黨軍隊的前哨據點東磯列島,再往南則為浙東地區國民黨軍隊的核心據點大陳列島,駐紮有一支強大的“大陳特遣艦隊”,許多國民黨海軍的主力艦都列編於此艦隊。考慮到敵情如此嚴重,因此華東軍區海軍決定把護漁任務作為中心任務,抽調戰備情況較好的第6艦隊護衛艦“開封”號、舟山基地戰艦大隊炮艦“瑞金”號進入漁場開展護漁戰鬥。

1953年5月8日,“開封”艦由吳淞港駛出長江口南下定海。 24日凌晨4時,“開封”、“瑞金”艦泊於銅頭山附近海面隱蔽待機,這是海軍中型軍艦首次參加護漁作戰,因為浙江東部海區制空權還為國民黨空軍所掌握,為保障艦艇安全,指揮員採取了比較穩妥的“守株待兔”方案,專等敵艦上鉤。同時,舟山巡邏艇大隊在貓頭洋以北的牛頭山島(南田島)一帶偵察大陳島敵艦動向。

下午14時許,正為即將到來的第一仗而等得不耐煩的“開封”艦接到巡邏艇大隊電報:“兩艘敵艦出動,位於南、北澤島海域”。

艦長袁斝承立即指揮啟錨,率“開封”艦以14節航速向小鵝冠島前進,這個島位於南、北澤島到貓頭洋之間,是敵艦襲擾漁場的必經之地。至於派來配合的“瑞金”艦,前身不過是一艘貨船,就是使出吃奶的勁兒也趕不上“開封”艦,只能彆彆扭扭地留在原地待機。

航行中“開封”艦再次接到巡邏艇大隊發來的特急電報,判明敵艦為“逸仙”號炮艦和馬達炮艇(這是我軍對國民黨海軍各種雜牌小型炮艇的特有稱呼)一艘,位於小鵝冠島以東活動。不久,雷達在方位230度、距離10海里處抓住了活動目標,“開封”艦隨即進入一級戰鬥部署。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逸仙號

相對於“開封”號這個舶來品,“逸仙”艦則從設計到製造,完完全全是中國的土產。1931年在上海江南造船廠建造完成,艦身長270英尺,寬34英尺,艙深17.5英尺,吃水12.4英尺;軟鋼船殼;排水量1650噸.。動力系統為三部燃煤鍋爐,兩部往復式蒸汽機雙軸推進,4000匹馬力,最高速度19節。服役時編制乘員軍官22人,士兵160人.。前方裝備150毫米德制主炮1門,後方裝備140毫米日製尾炮1門,75毫米德制高炮4門。

該艦以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字“逸仙”為名,抗日戰爭中英勇抗擊日寇,曾擊落日機2架,最後被炸沉殉國,倒也不負中山先生之志。後來被日寇打撈修復,改名“阿多田”(日本島名,海軍潛水學校所在地)號,作為訓練艦使用。

日本投降後,“逸仙”艦回到祖國,隨即參加內戰。雖然在當時的國民黨海軍中,這位元老已經顯得老邁了,但她仍然南征北戰,折騰得挺歡實。1947年曾在煙臺以當時的日製4.7英寸(120毫米)艦炮轟擊解放軍,掩護國民黨39軍從海上撤退;後來又企圖在長江上阻礙我軍的渡江作戰,失敗後逃往臺灣。近幾年由於人民海軍只有些小型炮艇,鞭長莫及,“逸仙”艦進駐大陳列島,與其他大陳特遣艦隊的艦艇一起頻繁地騷擾大陸沿海海上運輸線和漁業生產。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開封級的蘇制100毫米艦炮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逸仙號裝備的美製127毫米艦炮在射程上要弱於蘇制100毫米艦炮

如果放在以前,只有1門4英寸炮的花級對付水面火力弱小的潛艇還行,是很難和“逸仙”這樣的大型炮艦對抗的,但現在“開封”裝備了2門蘇聯製造的В-34型56倍口徑100毫米主炮,對海射程22500米,彈丸重15.8公斤,初速895米/秒,射速每分鐘12發;相比之下,“逸仙”安裝的2門美製MK30型38倍口徑5英寸(127毫米)炮對海最大射程只有18000米,炮口初速度只有792米/秒,只有彈丸重量(24.5公斤)和射速(每分鐘15至20發)佔了少許優勢。而且“逸仙”比“開封”的尺度要大上不少,兩個冒著滾滾煤煙的高大煙囪為“開封”艦提供了良好的目標。貓頭洋一帶海面開闊,有利於射程較遠的“開封”艦發揮遠程轟擊的優勢。

14時14分,“開封”艦前主炮瞄準手發現了“逸仙”艦,測距兵報告距離95鏈(17100米),航向270度,敵向角(即己艦攻擊方向和敵艦航向構成的角度,要呈扇面狀,必須大於45度,小於100度才能保證命中率)40度,後主炮無法射擊。航海長遂建議修改航向至302度,使敵向角達到60度,保證前後主炮可以同時射擊,考慮到盡最大可能地發揮火力,袁斝承採納了這個提議。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開封號艦長袁斝承,袁世凱的曾孫

這時候的袁斝承心情肯定是非常激動的,作為第6艦隊成立以來的首戰,如此機遇非常難得。而這位27歲的年輕艦長那獨特的身世經歷又更使其具有傳奇色彩。袁斝承是“洪憲皇帝”袁世凱的曾孫,這種尷尬的身份讓他在學校裡抬不起頭來,再加上家族的日漸沒落,年青人迫切想離開這個死氣沉沉的地方另尋出路。17歲的時候,他在天津看到了一個海軍士官學校的招兵啟事,招募中學畢業的青年參軍,考取以後,可以在學校裡學習各種海軍知識,再步步升遷。對一個想當兵報國、離開家庭的男孩子來講,這的確是一條不錯的出路。報考該學校的場面頗為壯觀,幾百人裡挑幾十個,加上北平來的一些學生,一共招100人,競爭很激烈。最終,袁甲承靠著小叔叔與教育局的一點人情關係入選了。即將背井離鄉的袁甲承對自己的未來並沒有太多把握,他招考海軍學校的事情也一直瞞著家人。直到臨走上軍艦前,袁甲承才給母親磕了一個頭,隻身離開家庭的他沒有帶上一件行李,甚至沒有隨身的盤纏,而在家中睡覺的袁母還毫不知情。

袁斝承做夢也沒有想到,他誤上賊船,考進了汪精衛的所謂“海軍學校”,被送到山東威海劉公島當第7期海軍練兵,照樣受日本教官的打罵。故此在第二年參加了武裝暴動,投奔了八路軍。

此後袁斝承在戰火中迅速成長,入了黨,並在中央警衛一師擔任營級幹部。1949年9月底,由於組建海軍部隊的需要,袁斝承和大多數劉公島起義官兵一樣被調到華東軍區,重新干起了海軍。歷任“西安”號護衛艦艦務長、副艦長、艦長,1953年調任“開封”號護衛艦艦長。

對中國近代史稍有了解的人,無不知道孫中山與袁世凱的恩怨,前者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為後者所篡奪,而後者也在前者發動護國戰爭後最終憂鬱而死。事隔數十年之後,大獨裁者的曾孫子對陣紀念革命先驅的抗日名艦,而兩者的立場完全掉了個兒,進步和光明的旗幟已經易手,這個歷史的惡作劇不禁讓人感嘆世事的無常。

14時21分05秒,看到戰艦已經佔領了有利陣位,袁斝承在指揮台上對槍炮長宋瑞雲下達了射擊命令:“左舷60度,距離81鏈(14580米),爆破彈,預備——放!”隨即前、後兩門100毫米艦炮吐出橘紅色火光,數秒鐘後海面升起水柱,彈著點超越“逸仙”,測距兵報告遠彈。

由於從來沒有和人民海軍交過手,“逸仙”艦一開始並沒有把個頭小得多的“開封”號放在眼裡,何況距離尚遠,因此顯得有點漫不經心。但“開封”艦在這樣遠距離上開火和附近那巨大的水柱,使其意識到對方裝有大口徑火炮,不是善茬,於是立即調轉航向180度,加快航速向東南方撤離,煙囪噴吐出的濃重煙霧在海面拖出一條煙帶。同時用後主炮開火攔截“開封”艦,不過當時交戰距離處於主炮有效射程(15000米)的邊緣,又是倉促還擊,其效果可想而知。“開封”艦也隨即加速,繼續猛烈施射,海面出現兩髮夾叉彈(即射彈散佈覆蓋目標,兩發炮彈對目標形成一發遠彈一發近彈的現象。這時就取兩次射擊的中間表尺調整炮管高度再次射擊,只要炮彈散佈不太大,一般都會很快擊中目標),但“逸仙”實在跑得太快,已經消失在小鵝冠山島以南,袁斝承遂下令停止射擊,是時14時24分25秒。

小鵝冠山島附近屬於淺水區,暗礁很多,“逸仙”艦為了逃避炮火,選擇了一條危險航道,即駛往小鵝冠山島以東,再轉向朝南行駛。“逸仙”艦繞過小鵝冠山島之後,航向160度,正好位於“開封”艦右舷60度,距離 71鏈(12780米),袁斝承再次下達射擊命令,“逸仙”艦加速南逃。14時34分射擊停止,共發射100毫米炮彈21發,由於距離較遠,無一命中。這時“開封”艦已經離敵佔東磯列島很近,於是放棄追擊,返回基地。

戰後的總結會上認為,貓頭洋海戰,情況通報及時準確,行動隱蔽突然,但由於缺乏實戰經驗,未能及時掌握敵艦戰術,射擊提前量毛糙,降低了射擊準確性。不過老實說,當時交戰距離都在12000米以上,完全沒有實戰經驗的“開封”艦水兵在沒有炮瞄雷達,仍用二戰時的光學測距儀目瞄射擊的情況下,每門炮只打出10發左右的炮彈,沒有命中敵艦是很正常的,不宜苛求。畢竟“開封”艦相對於敵艦唯一的優勢就在於射程較遠,如果放近了再打,命中率肯定會提高,但國民黨海軍技戰術素質較高,勝負難料。這次海戰作為人民海軍護衛艦的初戰,能擊退敵艦,保護了漁場的安全,已經達到了目的。

除了護漁護航外,華東軍區海軍和浙江軍區聯手,還攻佔了一些距離大陸較近的島嶼。海軍多次擔負了掩護、炮擊和偵察任務。1953年6月24日16時,為了掩護陸軍攻佔大陳島國民黨守軍的重要外圍據點積穀山島,第6艦隊第2大隊大隊長蘇軍率領“開封”的姊妹艦“臨沂”號和舟山基地戰艦大隊的炮艦“遵義”號擔任佯攻任務,進至上大陳東北7至8海里海域,炮擊敵核心要塞大陳島,牽制大陳守軍行動。陸軍1個營則在溫臺大隊的8艘炮艇掩護下攻佔積穀山島,全殲守敵國民黨軍第二軍官戰鬥團【成員大多是降級使用的軍官,連長軍銜為上校,士兵也多為尉官】3營7連(89人)及配屬的一個高炮分隊共120餘人。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臨沂號

不過可惜的是大陳軍艦沒有出來迎戰,“臨沂”號沒有獲得和敵艦交手的機會,只得把炮彈盡情地傾瀉在敵人的岸防工事上,讓過了幾年舒坦日子的守軍再次嚐到了炮彈的滋味。同時積穀山島的解放也有很大的意義,解放軍把陸炮運到陡峭的山頂,可以威脅大陳國民黨艦艇向西的航道,大陳敵艦進出大受限制。

6月27日,為了查明貓頭洋東北的漁山島守軍兵力部署和火力配置,“臨沂”號再度出航,和炮艦“遵義”、“興國”號,掩護舟山基地巡邏艇大隊的3艘炮艇前往漁山島進行抵近偵察。

編隊由檀頭山島錨地啟航向漁山進發,途中考慮時間過早不利於偵察行動,又返回。18時05分第二次出發,抵近雨傘礁,方位153度,距離3.8海里,望遠鏡裡清楚地觀察到島上地堡、交通壕,不過由於沒有找到雷達觀察站,指揮所命令一艘炮艇抵近島邊偵察。18時56分,島上守軍用57毫米戰防炮向炮艇射擊,海面上水柱四起。編隊指揮所見偵察目的基本達到遂下令返航,“臨沂”艦槍炮長孟慶雲指揮2門100毫米主炮施射17發炮彈,壓制敵人火力,掩護炮艇撤退。炮彈炸得敵人陣地上亂石橫飛,硝煙瀰漫,敵人的57毫米戰防炮只還擊了6發炮彈就被壓制住。19時05分,由於整個小島已經被煙霧遮住,“臨沂”艦暫時停止射擊。19時22分,能見度恢復良好,“臨沂”艦再次進行射擊,徹底摧毀了島上的炮兵工事,然後才大搖大擺地揚長而去。不過這次小小的戰鬥也成為不大走運的“臨沂”艦此生的最後一戰。

經過1953年的一系列小規模前出作戰,華東軍區海軍成功地遏制了浙東國民黨軍的囂張氣焰,壓縮了其活動空間。不過由於沒有給其艦艇部隊以有效打擊,大陳特遣艦隊活動收斂了一段時間後,又開始猖獗起來,從1954年1月起,不斷深入沿海航道搶劫來往商船、襲擾作業漁船,並攻擊護漁炮艇。

而與此同時,在人民空軍第17師51團基礎上組建的海軍航空兵2師於1954年1月4日進駐浙江寧波機場,這對海軍的作戰是一個強有力的支援,華東軍區海軍領導頓時腰粗膽壯起來,決定派大艦南下進行護漁,伺機與國民黨艦艇決戰。命令舟山基地戰艦大隊“瑞金”、“興國”2艦前出至寧波檀頭山海面,待命支援巡邏艇大隊;第6艦隊“廣州”、“開封”2艦由上海進至舟山,隨時支援戰艦大隊;海軍航空兵第6團則擔負空中掩護。同時因海軍航空兵的米格-15比斯型噴氣式殲擊機比國民黨空軍的F-47活塞式戰鬥機速度快、火力猛,但航程有限。為了避免艦艇作戰時超出其作戰半徑,脫離空中保護,華東海軍司令部規定作戰範圍不超過魚山經度線以東、小鵝冠山島緯度線以南有限海區,,原則上不出公海作戰。這些艦艇都是當時華東海軍的精銳,其中三艘軍艦都有海戰經驗,唯一沒有經驗的“廣州”艦則是人民海軍火力最強的艦隻,其裝備的3門130毫米艦炮是兩岸海軍中口徑最大的。由此可見海軍對此次作戰的重視和期望值。

但是當時因為中國向蘇聯購買一批退役驅逐艦(即人民海軍第一級驅逐艦鞍山級)加強海軍實力,青島組建起驅逐艦第51大隊,海軍總司令部要求華東海軍輸送一批有作戰經驗的優秀骨幹前往接收驅逐艦。第六艦隊黨委從全局出發,抱著“寧肯軍艦癱瘓在碼頭不航行,也全力以赴保證海軍的接艦任務”宗旨,毫無保留地選送出650名優秀戰鬥骨幹,佔艦隊官兵總數的約百分之三十。其中包括大隊指揮員兩名,艦長兩名,部門長20名,業務長4名,這次非戰鬥減員從根上削弱了艦隊的作戰實力,戰鬥骨幹減少了一半,補充進來的442名新兵都是海軍學校學員和新入伍的戰士,大部分連軍艦是什麼樣都沒見過。海軍是技術兵種,有經驗、懂業務的官兵由其重要,因此華東海軍的這個舉措後來被認為是“拆東牆,補西牆”、“前方炮打響,主力去後方”,頗受詬病。由此看來,大艦南下並不象有些人想的那樣十拿九穩,而是危機重重。

4月27日夜,“廣州”、“開封”、“瑞金”、“興國”等4艦在燈火管制下靜靜地駛離定海,南下設伏。 次日晨,“瑞金”、“興國”2艦按計劃潛入南田島菜花岐(油菜花嶼)以南7海里處,任務是誘敵北犯。“廣州”、“開封”艦於檀頭山島海面機動,待誘敵得手便出擊合圍,聚殲敵艦。這就好比古戰場上的拖刀計、回馬槍一樣,先請君入甕,再一擊必殺。

上午7時,“瑞金”、“興國”2艦在北澤海域巡邏誘敵。7時58分,發現國民黨海軍“太和”號護航驅逐艦【1240噸,4門3英寸口徑火炮,航速20節】位於小鵝潭海域單艦活動,認為是難得的戰機,立即發特急電報給“廣州”艦,但是通信聯絡超短波失靈,編隊指揮馮尚賢未能及時收到這份關鍵的電報。 結果狡猾的“太和”未敢深入,和“瑞金”、“興國”進行短時間炮戰以後,見我艦不但沒有向西邊的大陸逃,反而向北邊的寬闊海域跑,心生疑慮,轉舵向漁山島駛去。“瑞金”、“興國”航速較慢,追之不及。

"

1949年7月至1950年1月,正當人民解放軍緊鑼密鼓地利用起義軍艦組建自己的海軍之時,國民黨空軍對長江沿岸的起義艦船進行了狂轟濫炸,炸沉炸傷艦船30餘艘,除了一些小炮艇外,剛剛拼湊起來的解放軍艦隊基本被摧毀了!

面對這種困境,奉命組建海軍的原華中軍區副司令員張愛萍將軍召集各方人員對爛攤子進行調研,迅速成立起華東海軍艦艇調查委員會。委員會明確兩大任務:一、修復,二、改裝。在起義將領在曾國晟率領下,艦艇調查委員會不負眾望,在短短的幾個月裡,從各地蒐集了大量艦艇,其中通過香港的愛國商人購買了3艘由軍艦改裝的外國商船,這裡面就包括2艘花級反潛護衛艦:“天芥草”和“三葉草”。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花級反潛護衛艦結構圖

20世紀30年代末,世界大戰的陰雲已經籠罩在了整個歐洲的上空,在上次大戰中元氣大傷的英國雖然在海軍方面仍然堪稱霸主,但一些敏銳的軍官例如海軍建造主任古道爾發現面對德國正在復興的潛艇部隊,皇家海軍的護航力量太過薄弱。由於使用寶貴的驅逐艦為船隊護航過於浪費,並且驅逐艦的數量也嚴重不足,海軍部最終決定建造一種可以大量快速生產的反潛護航艦隻,以各種花草命名的花級(Flower)驅潛快艇便應運而生。

花級以戰前在米德爾斯堡生產的“南方自豪”(Southern Pride)型捕鯨船為基礎。它的結構簡單,造價低廉,適合遍佈英倫和加拿大的中小船廠生產。這一級驅潛艇原本打算用於英倫三島附近水域反潛護航,但是隨著大西洋之戰的發展,大多數花級驅潛艇被用於為大西洋航線護航。這些驅潛艇的艦員大多數是臨時徵召的海軍預備役人員甚至是僅僅受過最基本訓練的初級水兵,僅在艦上數個關鍵崗位上由富有經驗的皇家海軍官兵負責指揮,這主要是因為其動力系統不但經濟可靠,而且技術性不高。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花級反潛護衛艦外形三視圖

由於排水量較小。花級的居住生活條件不佳、在惡劣海況下適航性較差,不過這並沒有影響到駕駛它們的官兵們高昂的士氣和奮勇殺敵的決心。戰爭期間花級驅潛艇作為盟軍在大西洋上主要 的反潛力量,與納粹狼群進行了殊死的搏鬥,護送了近千萬噸的物資平安到達目的地。毋庸置疑,由於花級驅潛艇和其它反潛艦隻的奮力苦戰,幫助盟國度過了大西洋之戰中最黑暗的一段時期。

“天芥草”(Heliotrope)號,舷號K03,1939年10月23日開始在英國桑德蘭港的約翰.克朗〔John Crown〕船廠建造,1940年6月5日下水,同年9月12日服役。標準排水量925噸,滿載排水量1375噸;長205英尺2英寸(62.5米),寬33英尺(10.1米),吃水14英尺7英寸(4.4米);2臺火道式Scotch型鍋爐,1臺4缸三級膨脹式發動機,產生2750馬力,單軸推進,最大航速16.5節;定員87人。

“三葉草”(Clover)號,舷號K134,1940年7月29日開始在佛蘭芒•佛古森〔Fleming-Ferguson〕船廠建造,1941年1月30下水,同年5月13日服役。各種技術數據與“天芥草”相仿。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三葉草號

雖然系出同門,血緣相近,但兩姊妹的戰鬥歷程卻不盡相同,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後,德國亦對美宣戰,U艇為了斷絕美國對英國的物資支援,在美國東部海域大肆遊獵,使得毫無準備的美國商船隊損失慘重。當時負責此海域安全的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還遠遠沒有做好戰爭準備,在長達1500英里的海岸線上,只有7艘驅逐艦和海岸警衛隊的20艘小型武裝快艇擔負反潛任務,美國急需反潛船隻。於是和敦刻爾克之後英國向美國哀求驅逐艦的援助不同,情況倒過來了,已經有豐富的反潛作戰經驗和大量新型花級驅潛快艇的英國皇家海軍慷慨地向盟友提供了援助,“天芥草”便成為援美艦艇之一,當然這也是為了英國自己,因為所有被擊沉的美國商船都是往英國運送物資的。

1942年3月24日,“天芥草”號移交給美國海軍,改名“驚奇”【Surprise】號巡邏炮艦,舷號PG-63。因此武備和在英國服役的“三葉草”不同,後者是艦首1門4英寸(102毫米)口徑火炮,艦尾1門四聯裝2磅高射炮,同時還有7.7毫米劉易斯高射機槍。反潛武器當然是必不可少的,1具刺蝟彈發射裝置、2條深水炸彈滑軌和4座深水炸彈投射器以及70顆深水炸彈。“驚奇”號則用1門3英寸(76.2毫米)口徑火炮換下了原先的2磅炮,這是美國海軍炮艦和護航驅逐艦的專用主炮。此外用2門20毫米厄利孔防空機炮換下了劉易斯機槍。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天芥草搖身一變,成為美國海軍的驚奇號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驚奇號外觀示意圖

1942年4月24日,“驚奇”號從北愛爾蘭的倫敦德里港來到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波士頓港,經過徹底檢修後,隨即南下加勒比海,在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古巴關塔那摩之間擔負日常巡邏。

1943年1月起,“驚奇”號的巡邏範圍轉移到南大西洋,而隨著南美諸國的陸續參戰,在1944年,“驚奇”號又到巴西沿海巡邏,不過這時候曾經猖獗一時的U艇已經日薄西山,無力騷擾南美航線了。所以在同年的5月,“驚奇”號返回美國,繼續擔負北大西洋航線紐芬蘭島-格陵蘭島-冰島沿線的反潛任務,在這裡,“驚奇”號的生活比較悠閒,因為U艇已經收縮到法國沿海去了,惡劣的氣候才是這艘小船最大的敵人。由於常年在北冰洋航行,水兵們最常見的工作就是在暴風雪停止以後,拿著冰鎬把覆蓋了整個艦身的冰塊一一清除掉。

海面上到處是漂浮的冰山,雖然水兵們一直很小心,但是還是遇到了危險,一塊巨大的水下浮冰撞上了“驚奇”號的艦首,使它收到了嚴重的破壞,好在船沒有沉沒,也沒有人員傷亡。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驚奇號的水兵們最苦逼的工作就是除冰

但是“驚奇”號的遭遇還不是最驚險的,畢竟她在戰爭中的大多數時間都是在比較溫暖舒適的海域打發時光,而“三葉草”號的主要活動區域一直就是寒冷危險的北大西洋,這是U艇的獵食區域,也是大多數花級的主戰場。1944年3月,“三葉草”號在第三任艦長範肖【Thomas Evelyn Fanshawe】的率領下作為護航艦之一,護送SL-150和MKS-41護航隊。3月10日凌晨1時,護航隊途經北大西洋亞速爾群島附近海面時遭到德國潛艇U-575(艇長Wolfgang Boehmer)號的襲擊,同屬花級的K56“日光蘭”【Asphodel】號不幸被魚雷擊沉,“三葉草”號不顧有可能遭到其他U艇攻擊的危險,奮力搶救落水者,但在波濤洶湧的大西洋上,也只救起了其中5人,其餘92名船員全部葬身大海。憤怒的“三葉草”號追殺了U-575整整18個小時,直到投下了幾乎所有深水炸彈才悻悻地離去。好不容易逃出生天的U-575好景不長,僅僅三天後就被另外幾艘盟國軍艦圍攻擊沉。

1945年8月20日,“驚奇”號回到了英國;26日被正式歸還英國皇家海軍並恢復原名。不過這時候皇家海軍正忙著裁員,已經不需要她了,9月17日,“天芥草”號被除役;第二年,“三葉草”號也被皇家海軍拋棄了。在戰後大裁軍的前提下,等待她們的很有可能是變為一堆發黴的廢鋼鐵。經過一段難熬的等待之後,她們終於得到了好消息:改為商船使用,這意味著可以跟拆船廠說再見了。

商船沒幹幾年,兩艘花級又幹回了老本行,回到開頭,華東海軍艦艇調查委員會購買了“天芥草”和“三葉草”後,立即送到上海江南造船廠進行整修改裝,其中主要是安裝了蘇制的100毫米口徑主炮2門(一前一後),37毫米口徑機關炮5門,以及蘇制的雷達、水雷等裝備。不過由於系外購輪船,在朝鮮戰爭西方對大陸封鎖的背景下,二者在來華途中花費了不少時間,所以在1951年才正式服役。

“天芥草”號被命名為“臨沂”號,首任艦長潘學義,汪偽海軍學校第一期畢業生,原國民黨海軍少校副長;首任政委軒洪化,原人民解放軍某部炮兵團政治處副主任,不久由劉石山接任。

“三葉草”號被命名為“開封”號,首任艦長易元方,原國民黨海軍“美盛”號登陸艦少校艦長,1949年4月參加第二艦隊起義,有趣的是,易元方是曾看到遭解放軍炮擊後拋錨修理的英國海軍‘紫石英’艦慘狀,由此對解放軍產生敬畏心理而最終決定起義的,現在卻又來指揮英國造軍艦;首任政委徐世平(後為海軍中將),原人民解放軍第30軍軍政治部幹部科副科長,1951年6月赴蘇聯列寧格勒海軍高級專科學校留學,政委一職由山東八路軍抗戰幹部許良君接任。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開封號(下)與三葉草外觀上區別不小

“臨沂”和“開封”命名後一起編入華東軍區海軍第6艦隊第1大隊(大隊長馮尚賢,政委宋炳南)。整個1大隊一共4艘護衛艦,除了兩艘花級外,就是當時人民海軍最強的兩艘主力艦:“南昌”和“廣州”。和這樣兩艘艦編在一個大隊,也可見海軍高層對“開封”和“臨沂”二艦的重視程度。當時急需海軍在沿海剿匪,打破國民黨海空軍的封鎖,解放沿海島嶼,但一來缺乏空中掩護,二來作為海軍骨幹的原陸軍同志缺乏艦艇操作和海上作戰的經驗,所以“臨沂”、“開封”暫時只是訓練為主。1952年6月,第6艦隊又從陸軍調來一批抗戰幹部代替原國民黨海軍人員出任艦長、副艦長,侯天鬆任“開封”艦副長,陳耘任“臨沂”艦副長。

1952年7月,接上級指示,後勤“100”拖船要拖運500噸柴油送往青島基地,“開封”艦奉命護航。兩天後的清晨,“開封”艦如期駛離白蓮涇碼頭,進入公海。16時左右與“100”拖船會合後一同向青島進發。20時許,信號部門收到一封電報指出,來自菲律賓的9號強颱風即將襲擊我海域。面對突如其來的情況,艦長易元方、政委許良君作了縝密安排,並將情況通報了“100”拖船。午夜時分,颱風降臨。剎那間,天地間除了震耳的雷聲和海浪的呼嘯,就再也沒有別的聲音了,“開封”艦在洶湧的浪濤中,如一葉小舟左搖右擺,上下顛簸。人在艦上根本無法立足。最難熬的還是嘔吐:起先吐的是飯,後來吐出的是黃水,再後來竟吐出帶有鮮血的苦膽粘液。此時艦艇的輪機也出現了情況:因擺動太大主機打空車,無法正常運轉,只能停機,啟動副機代替。巨浪打入煙囪造成蒸汽管道破裂的同時,報房又出現了故障,艦艇失去了與外界的聯絡。

在這危急時刻,政委許良君不顧自身安危登上指揮塔,用擴音器鼓勵戰士們堅守崗位,鼓舞了大家的鬥志。經過1個多小時的奮戰,終於修復了蒸汽管道。肆虐了近2個小時的颱風慢慢減弱了,主機也恢復正常,艦艇終於可以加速行駛了。航海部門啟用航海雷達搜尋拖船,在10裡以外發現目標。“開封”艦立即以最快速度駛向拖船,通過信號燈互相問安,得知拖船在臺風中被巨浪掀起,繃斷了連接油箱的4根鋼纜,造成拖船與油箱分離,經過官兵的奮力搶修,重新將油箱拴牢。拖船與油箱一路漂浮,直至與“開封”艦會合。此時查對海圖才發現,艦艇已在外海。艦長易元方立即調整航向加速駛向青島。經過70多個小時的航行終於抵達目的地。 艦船靠港之後,基地領導親自登艦接見了官兵,轉達了張愛萍司令員對大家的問候,並對他們給予通令嘉獎。

1953年春,第6艦隊又進行了一次高級幹部的新舊接替,原“西安”艦長袁斝承轉任“開封”艦長,留蘇學習海軍畢業回來的王毅民任“臨沂”艦長。當時正值朝鮮戰爭結束,國民黨海軍大幅度增加了對大陸東南沿海的騷擾破壞活動,而這時華東軍區海軍在蘇聯顧問的指導下,經過一系列正規化訓練,人心得以凝聚,政治素質明顯提高,主力艦隻改裝蘇制火炮後火力增強,已經可以執行戰備任務。於是決定派部分艦艇出海作戰,打擊敵騷擾艦艇,保護航道和漁場安全,並解放離臺灣最遠、但又對大陸威脅最大的浙東沿海島嶼。一時間雙方激戰不斷,硝煙四起。

每年4、5月份,是浙東沿海最大的貓頭洋漁場捕魚旺季,在這一帶捕魚的漁船多達5000艘,漁民5萬多人,南面就是國民黨軍隊的前哨據點東磯列島,再往南則為浙東地區國民黨軍隊的核心據點大陳列島,駐紮有一支強大的“大陳特遣艦隊”,許多國民黨海軍的主力艦都列編於此艦隊。考慮到敵情如此嚴重,因此華東軍區海軍決定把護漁任務作為中心任務,抽調戰備情況較好的第6艦隊護衛艦“開封”號、舟山基地戰艦大隊炮艦“瑞金”號進入漁場開展護漁戰鬥。

1953年5月8日,“開封”艦由吳淞港駛出長江口南下定海。 24日凌晨4時,“開封”、“瑞金”艦泊於銅頭山附近海面隱蔽待機,這是海軍中型軍艦首次參加護漁作戰,因為浙江東部海區制空權還為國民黨空軍所掌握,為保障艦艇安全,指揮員採取了比較穩妥的“守株待兔”方案,專等敵艦上鉤。同時,舟山巡邏艇大隊在貓頭洋以北的牛頭山島(南田島)一帶偵察大陳島敵艦動向。

下午14時許,正為即將到來的第一仗而等得不耐煩的“開封”艦接到巡邏艇大隊電報:“兩艘敵艦出動,位於南、北澤島海域”。

艦長袁斝承立即指揮啟錨,率“開封”艦以14節航速向小鵝冠島前進,這個島位於南、北澤島到貓頭洋之間,是敵艦襲擾漁場的必經之地。至於派來配合的“瑞金”艦,前身不過是一艘貨船,就是使出吃奶的勁兒也趕不上“開封”艦,只能彆彆扭扭地留在原地待機。

航行中“開封”艦再次接到巡邏艇大隊發來的特急電報,判明敵艦為“逸仙”號炮艦和馬達炮艇(這是我軍對國民黨海軍各種雜牌小型炮艇的特有稱呼)一艘,位於小鵝冠島以東活動。不久,雷達在方位230度、距離10海里處抓住了活動目標,“開封”艦隨即進入一級戰鬥部署。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逸仙號

相對於“開封”號這個舶來品,“逸仙”艦則從設計到製造,完完全全是中國的土產。1931年在上海江南造船廠建造完成,艦身長270英尺,寬34英尺,艙深17.5英尺,吃水12.4英尺;軟鋼船殼;排水量1650噸.。動力系統為三部燃煤鍋爐,兩部往復式蒸汽機雙軸推進,4000匹馬力,最高速度19節。服役時編制乘員軍官22人,士兵160人.。前方裝備150毫米德制主炮1門,後方裝備140毫米日製尾炮1門,75毫米德制高炮4門。

該艦以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字“逸仙”為名,抗日戰爭中英勇抗擊日寇,曾擊落日機2架,最後被炸沉殉國,倒也不負中山先生之志。後來被日寇打撈修復,改名“阿多田”(日本島名,海軍潛水學校所在地)號,作為訓練艦使用。

日本投降後,“逸仙”艦回到祖國,隨即參加內戰。雖然在當時的國民黨海軍中,這位元老已經顯得老邁了,但她仍然南征北戰,折騰得挺歡實。1947年曾在煙臺以當時的日製4.7英寸(120毫米)艦炮轟擊解放軍,掩護國民黨39軍從海上撤退;後來又企圖在長江上阻礙我軍的渡江作戰,失敗後逃往臺灣。近幾年由於人民海軍只有些小型炮艇,鞭長莫及,“逸仙”艦進駐大陳列島,與其他大陳特遣艦隊的艦艇一起頻繁地騷擾大陸沿海海上運輸線和漁業生產。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開封級的蘇制100毫米艦炮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逸仙號裝備的美製127毫米艦炮在射程上要弱於蘇制100毫米艦炮

如果放在以前,只有1門4英寸炮的花級對付水面火力弱小的潛艇還行,是很難和“逸仙”這樣的大型炮艦對抗的,但現在“開封”裝備了2門蘇聯製造的В-34型56倍口徑100毫米主炮,對海射程22500米,彈丸重15.8公斤,初速895米/秒,射速每分鐘12發;相比之下,“逸仙”安裝的2門美製MK30型38倍口徑5英寸(127毫米)炮對海最大射程只有18000米,炮口初速度只有792米/秒,只有彈丸重量(24.5公斤)和射速(每分鐘15至20發)佔了少許優勢。而且“逸仙”比“開封”的尺度要大上不少,兩個冒著滾滾煤煙的高大煙囪為“開封”艦提供了良好的目標。貓頭洋一帶海面開闊,有利於射程較遠的“開封”艦發揮遠程轟擊的優勢。

14時14分,“開封”艦前主炮瞄準手發現了“逸仙”艦,測距兵報告距離95鏈(17100米),航向270度,敵向角(即己艦攻擊方向和敵艦航向構成的角度,要呈扇面狀,必須大於45度,小於100度才能保證命中率)40度,後主炮無法射擊。航海長遂建議修改航向至302度,使敵向角達到60度,保證前後主炮可以同時射擊,考慮到盡最大可能地發揮火力,袁斝承採納了這個提議。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開封號艦長袁斝承,袁世凱的曾孫

這時候的袁斝承心情肯定是非常激動的,作為第6艦隊成立以來的首戰,如此機遇非常難得。而這位27歲的年輕艦長那獨特的身世經歷又更使其具有傳奇色彩。袁斝承是“洪憲皇帝”袁世凱的曾孫,這種尷尬的身份讓他在學校裡抬不起頭來,再加上家族的日漸沒落,年青人迫切想離開這個死氣沉沉的地方另尋出路。17歲的時候,他在天津看到了一個海軍士官學校的招兵啟事,招募中學畢業的青年參軍,考取以後,可以在學校裡學習各種海軍知識,再步步升遷。對一個想當兵報國、離開家庭的男孩子來講,這的確是一條不錯的出路。報考該學校的場面頗為壯觀,幾百人裡挑幾十個,加上北平來的一些學生,一共招100人,競爭很激烈。最終,袁甲承靠著小叔叔與教育局的一點人情關係入選了。即將背井離鄉的袁甲承對自己的未來並沒有太多把握,他招考海軍學校的事情也一直瞞著家人。直到臨走上軍艦前,袁甲承才給母親磕了一個頭,隻身離開家庭的他沒有帶上一件行李,甚至沒有隨身的盤纏,而在家中睡覺的袁母還毫不知情。

袁斝承做夢也沒有想到,他誤上賊船,考進了汪精衛的所謂“海軍學校”,被送到山東威海劉公島當第7期海軍練兵,照樣受日本教官的打罵。故此在第二年參加了武裝暴動,投奔了八路軍。

此後袁斝承在戰火中迅速成長,入了黨,並在中央警衛一師擔任營級幹部。1949年9月底,由於組建海軍部隊的需要,袁斝承和大多數劉公島起義官兵一樣被調到華東軍區,重新干起了海軍。歷任“西安”號護衛艦艦務長、副艦長、艦長,1953年調任“開封”號護衛艦艦長。

對中國近代史稍有了解的人,無不知道孫中山與袁世凱的恩怨,前者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為後者所篡奪,而後者也在前者發動護國戰爭後最終憂鬱而死。事隔數十年之後,大獨裁者的曾孫子對陣紀念革命先驅的抗日名艦,而兩者的立場完全掉了個兒,進步和光明的旗幟已經易手,這個歷史的惡作劇不禁讓人感嘆世事的無常。

14時21分05秒,看到戰艦已經佔領了有利陣位,袁斝承在指揮台上對槍炮長宋瑞雲下達了射擊命令:“左舷60度,距離81鏈(14580米),爆破彈,預備——放!”隨即前、後兩門100毫米艦炮吐出橘紅色火光,數秒鐘後海面升起水柱,彈著點超越“逸仙”,測距兵報告遠彈。

由於從來沒有和人民海軍交過手,“逸仙”艦一開始並沒有把個頭小得多的“開封”號放在眼裡,何況距離尚遠,因此顯得有點漫不經心。但“開封”艦在這樣遠距離上開火和附近那巨大的水柱,使其意識到對方裝有大口徑火炮,不是善茬,於是立即調轉航向180度,加快航速向東南方撤離,煙囪噴吐出的濃重煙霧在海面拖出一條煙帶。同時用後主炮開火攔截“開封”艦,不過當時交戰距離處於主炮有效射程(15000米)的邊緣,又是倉促還擊,其效果可想而知。“開封”艦也隨即加速,繼續猛烈施射,海面出現兩髮夾叉彈(即射彈散佈覆蓋目標,兩發炮彈對目標形成一發遠彈一發近彈的現象。這時就取兩次射擊的中間表尺調整炮管高度再次射擊,只要炮彈散佈不太大,一般都會很快擊中目標),但“逸仙”實在跑得太快,已經消失在小鵝冠山島以南,袁斝承遂下令停止射擊,是時14時24分25秒。

小鵝冠山島附近屬於淺水區,暗礁很多,“逸仙”艦為了逃避炮火,選擇了一條危險航道,即駛往小鵝冠山島以東,再轉向朝南行駛。“逸仙”艦繞過小鵝冠山島之後,航向160度,正好位於“開封”艦右舷60度,距離 71鏈(12780米),袁斝承再次下達射擊命令,“逸仙”艦加速南逃。14時34分射擊停止,共發射100毫米炮彈21發,由於距離較遠,無一命中。這時“開封”艦已經離敵佔東磯列島很近,於是放棄追擊,返回基地。

戰後的總結會上認為,貓頭洋海戰,情況通報及時準確,行動隱蔽突然,但由於缺乏實戰經驗,未能及時掌握敵艦戰術,射擊提前量毛糙,降低了射擊準確性。不過老實說,當時交戰距離都在12000米以上,完全沒有實戰經驗的“開封”艦水兵在沒有炮瞄雷達,仍用二戰時的光學測距儀目瞄射擊的情況下,每門炮只打出10發左右的炮彈,沒有命中敵艦是很正常的,不宜苛求。畢竟“開封”艦相對於敵艦唯一的優勢就在於射程較遠,如果放近了再打,命中率肯定會提高,但國民黨海軍技戰術素質較高,勝負難料。這次海戰作為人民海軍護衛艦的初戰,能擊退敵艦,保護了漁場的安全,已經達到了目的。

除了護漁護航外,華東軍區海軍和浙江軍區聯手,還攻佔了一些距離大陸較近的島嶼。海軍多次擔負了掩護、炮擊和偵察任務。1953年6月24日16時,為了掩護陸軍攻佔大陳島國民黨守軍的重要外圍據點積穀山島,第6艦隊第2大隊大隊長蘇軍率領“開封”的姊妹艦“臨沂”號和舟山基地戰艦大隊的炮艦“遵義”號擔任佯攻任務,進至上大陳東北7至8海里海域,炮擊敵核心要塞大陳島,牽制大陳守軍行動。陸軍1個營則在溫臺大隊的8艘炮艇掩護下攻佔積穀山島,全殲守敵國民黨軍第二軍官戰鬥團【成員大多是降級使用的軍官,連長軍銜為上校,士兵也多為尉官】3營7連(89人)及配屬的一個高炮分隊共120餘人。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臨沂號

不過可惜的是大陳軍艦沒有出來迎戰,“臨沂”號沒有獲得和敵艦交手的機會,只得把炮彈盡情地傾瀉在敵人的岸防工事上,讓過了幾年舒坦日子的守軍再次嚐到了炮彈的滋味。同時積穀山島的解放也有很大的意義,解放軍把陸炮運到陡峭的山頂,可以威脅大陳國民黨艦艇向西的航道,大陳敵艦進出大受限制。

6月27日,為了查明貓頭洋東北的漁山島守軍兵力部署和火力配置,“臨沂”號再度出航,和炮艦“遵義”、“興國”號,掩護舟山基地巡邏艇大隊的3艘炮艇前往漁山島進行抵近偵察。

編隊由檀頭山島錨地啟航向漁山進發,途中考慮時間過早不利於偵察行動,又返回。18時05分第二次出發,抵近雨傘礁,方位153度,距離3.8海里,望遠鏡裡清楚地觀察到島上地堡、交通壕,不過由於沒有找到雷達觀察站,指揮所命令一艘炮艇抵近島邊偵察。18時56分,島上守軍用57毫米戰防炮向炮艇射擊,海面上水柱四起。編隊指揮所見偵察目的基本達到遂下令返航,“臨沂”艦槍炮長孟慶雲指揮2門100毫米主炮施射17發炮彈,壓制敵人火力,掩護炮艇撤退。炮彈炸得敵人陣地上亂石橫飛,硝煙瀰漫,敵人的57毫米戰防炮只還擊了6發炮彈就被壓制住。19時05分,由於整個小島已經被煙霧遮住,“臨沂”艦暫時停止射擊。19時22分,能見度恢復良好,“臨沂”艦再次進行射擊,徹底摧毀了島上的炮兵工事,然後才大搖大擺地揚長而去。不過這次小小的戰鬥也成為不大走運的“臨沂”艦此生的最後一戰。

經過1953年的一系列小規模前出作戰,華東軍區海軍成功地遏制了浙東國民黨軍的囂張氣焰,壓縮了其活動空間。不過由於沒有給其艦艇部隊以有效打擊,大陳特遣艦隊活動收斂了一段時間後,又開始猖獗起來,從1954年1月起,不斷深入沿海航道搶劫來往商船、襲擾作業漁船,並攻擊護漁炮艇。

而與此同時,在人民空軍第17師51團基礎上組建的海軍航空兵2師於1954年1月4日進駐浙江寧波機場,這對海軍的作戰是一個強有力的支援,華東軍區海軍領導頓時腰粗膽壯起來,決定派大艦南下進行護漁,伺機與國民黨艦艇決戰。命令舟山基地戰艦大隊“瑞金”、“興國”2艦前出至寧波檀頭山海面,待命支援巡邏艇大隊;第6艦隊“廣州”、“開封”2艦由上海進至舟山,隨時支援戰艦大隊;海軍航空兵第6團則擔負空中掩護。同時因海軍航空兵的米格-15比斯型噴氣式殲擊機比國民黨空軍的F-47活塞式戰鬥機速度快、火力猛,但航程有限。為了避免艦艇作戰時超出其作戰半徑,脫離空中保護,華東海軍司令部規定作戰範圍不超過魚山經度線以東、小鵝冠山島緯度線以南有限海區,,原則上不出公海作戰。這些艦艇都是當時華東海軍的精銳,其中三艘軍艦都有海戰經驗,唯一沒有經驗的“廣州”艦則是人民海軍火力最強的艦隻,其裝備的3門130毫米艦炮是兩岸海軍中口徑最大的。由此可見海軍對此次作戰的重視和期望值。

但是當時因為中國向蘇聯購買一批退役驅逐艦(即人民海軍第一級驅逐艦鞍山級)加強海軍實力,青島組建起驅逐艦第51大隊,海軍總司令部要求華東海軍輸送一批有作戰經驗的優秀骨幹前往接收驅逐艦。第六艦隊黨委從全局出發,抱著“寧肯軍艦癱瘓在碼頭不航行,也全力以赴保證海軍的接艦任務”宗旨,毫無保留地選送出650名優秀戰鬥骨幹,佔艦隊官兵總數的約百分之三十。其中包括大隊指揮員兩名,艦長兩名,部門長20名,業務長4名,這次非戰鬥減員從根上削弱了艦隊的作戰實力,戰鬥骨幹減少了一半,補充進來的442名新兵都是海軍學校學員和新入伍的戰士,大部分連軍艦是什麼樣都沒見過。海軍是技術兵種,有經驗、懂業務的官兵由其重要,因此華東海軍的這個舉措後來被認為是“拆東牆,補西牆”、“前方炮打響,主力去後方”,頗受詬病。由此看來,大艦南下並不象有些人想的那樣十拿九穩,而是危機重重。

4月27日夜,“廣州”、“開封”、“瑞金”、“興國”等4艦在燈火管制下靜靜地駛離定海,南下設伏。 次日晨,“瑞金”、“興國”2艦按計劃潛入南田島菜花岐(油菜花嶼)以南7海里處,任務是誘敵北犯。“廣州”、“開封”艦於檀頭山島海面機動,待誘敵得手便出擊合圍,聚殲敵艦。這就好比古戰場上的拖刀計、回馬槍一樣,先請君入甕,再一擊必殺。

上午7時,“瑞金”、“興國”2艦在北澤海域巡邏誘敵。7時58分,發現國民黨海軍“太和”號護航驅逐艦【1240噸,4門3英寸口徑火炮,航速20節】位於小鵝潭海域單艦活動,認為是難得的戰機,立即發特急電報給“廣州”艦,但是通信聯絡超短波失靈,編隊指揮馮尚賢未能及時收到這份關鍵的電報。 結果狡猾的“太和”未敢深入,和“瑞金”、“興國”進行短時間炮戰以後,見我艦不但沒有向西邊的大陸逃,反而向北邊的寬闊海域跑,心生疑慮,轉舵向漁山島駛去。“瑞金”、“興國”航速較慢,追之不及。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太康號

11時11分,“瑞金”艦在小鵝冠島以東海域又發現了3艘國民黨海軍軍艦:“信陽”號驅逐艦【1289噸,2門4.7英寸口徑火炮,航速27.8節】、“太康”號護航驅逐艦【1150噸,3門3英寸口徑火炮,航速20節】和1艘“永”字號掃雷艦【650噸,1門3英寸口徑火炮,航速13節】。逃走的“太和”號很快與這3艘敵艦會合,一起向“瑞金”、“興國”2艦步步逼來。

“瑞金”等2艦邊戰邊走,再次誘敵北上,雙方很快來到菜花歧以南5海里處。這時,終於收到那封遲到電報的“廣州”艦也帶著“開封”艦趕到,人民海軍的4艘戰艦對4艘敵艦形成了南北夾擊之勢,敵艦隊見勢不妙,立即轉向外海準備逃走。這時馮尚賢命令“瑞金”2艦也轉向攔截,但2艦執行命令遲緩,仍以遠航向後撤。結果只有“開封”艦緊跟著“廣州”艦衝向敵艦編隊,這時眾寡懸殊,“瑞金”2艦均為商船改裝,設備陳舊,速度緩慢,距離又遠。敵艦編隊很有可能在其趕來之前形成對“廣州”2艦的反包圍,不過如驚弓之鳥的敵艦計不出此,只是悶著腦袋南逃。

11時55分,“信陽”艦的127毫米口徑艦炮開始射擊;12時,雙方艦隊距離69鏈(12420米),已經進入有效射程。“廣州”、“開封”2艦還擊,將“太和”艦擊傷,但敵艦並未減速,為了躲避炮火,開始向南曲折航行,距離不斷擴大。12時18分,雙方距離已達85鏈(15300米),“廣州”、“開封”艦停止射擊,調轉航向110度,繼續向前追擊。這個方法很有效,直線追擊的我艦在一刻鐘後把雙方距離縮短至77鏈(13860米),隨即再次開火,敵艦明知道後面只有2艦追趕,卻不敢回頭一戰,只是轉向後加速規避。由於雙方航速差距過大,距離越來越遠,12時41分我艦隻得停止射擊,返回南韭山錨地。

這次海戰,暴露了人員大換血後技戰術水平嚴重下降的弊端,其中“開封”艦的毛病主要是發射率太低,2門100毫米炮35分鐘只打出26發炮彈,比起第一次海戰10分鐘就打出21發炮彈來,這個成績實在讓人汗顏。可以說如果國民黨海軍士氣再高一些,作戰再堅決一些,海戰的最後結局還很難預料。

第一次拖刀計沒有奏效,讓設計者、第6艦隊司令員邵震十分不快,1954年5月16日上午8時05分,他親自出馬,率領麾下的“南昌”【1140噸,2門130毫米口徑火炮】、“廣州”、“開封”、“長沙”【930噸,2門100毫米口徑火炮】4艘護衛艦傾巢出動,由檀頭山北錨地起航,來到菜花岐島附近機動,命令“開封”艦外出,慢速誘惑敵艦北上。顯然這個安排是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訓:擔任誘餌的軍艦不能太慢,否則不但不能釣上大魚,還有可能被大魚一口吞掉。

"

1949年7月至1950年1月,正當人民解放軍緊鑼密鼓地利用起義軍艦組建自己的海軍之時,國民黨空軍對長江沿岸的起義艦船進行了狂轟濫炸,炸沉炸傷艦船30餘艘,除了一些小炮艇外,剛剛拼湊起來的解放軍艦隊基本被摧毀了!

面對這種困境,奉命組建海軍的原華中軍區副司令員張愛萍將軍召集各方人員對爛攤子進行調研,迅速成立起華東海軍艦艇調查委員會。委員會明確兩大任務:一、修復,二、改裝。在起義將領在曾國晟率領下,艦艇調查委員會不負眾望,在短短的幾個月裡,從各地蒐集了大量艦艇,其中通過香港的愛國商人購買了3艘由軍艦改裝的外國商船,這裡面就包括2艘花級反潛護衛艦:“天芥草”和“三葉草”。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花級反潛護衛艦結構圖

20世紀30年代末,世界大戰的陰雲已經籠罩在了整個歐洲的上空,在上次大戰中元氣大傷的英國雖然在海軍方面仍然堪稱霸主,但一些敏銳的軍官例如海軍建造主任古道爾發現面對德國正在復興的潛艇部隊,皇家海軍的護航力量太過薄弱。由於使用寶貴的驅逐艦為船隊護航過於浪費,並且驅逐艦的數量也嚴重不足,海軍部最終決定建造一種可以大量快速生產的反潛護航艦隻,以各種花草命名的花級(Flower)驅潛快艇便應運而生。

花級以戰前在米德爾斯堡生產的“南方自豪”(Southern Pride)型捕鯨船為基礎。它的結構簡單,造價低廉,適合遍佈英倫和加拿大的中小船廠生產。這一級驅潛艇原本打算用於英倫三島附近水域反潛護航,但是隨著大西洋之戰的發展,大多數花級驅潛艇被用於為大西洋航線護航。這些驅潛艇的艦員大多數是臨時徵召的海軍預備役人員甚至是僅僅受過最基本訓練的初級水兵,僅在艦上數個關鍵崗位上由富有經驗的皇家海軍官兵負責指揮,這主要是因為其動力系統不但經濟可靠,而且技術性不高。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花級反潛護衛艦外形三視圖

由於排水量較小。花級的居住生活條件不佳、在惡劣海況下適航性較差,不過這並沒有影響到駕駛它們的官兵們高昂的士氣和奮勇殺敵的決心。戰爭期間花級驅潛艇作為盟軍在大西洋上主要 的反潛力量,與納粹狼群進行了殊死的搏鬥,護送了近千萬噸的物資平安到達目的地。毋庸置疑,由於花級驅潛艇和其它反潛艦隻的奮力苦戰,幫助盟國度過了大西洋之戰中最黑暗的一段時期。

“天芥草”(Heliotrope)號,舷號K03,1939年10月23日開始在英國桑德蘭港的約翰.克朗〔John Crown〕船廠建造,1940年6月5日下水,同年9月12日服役。標準排水量925噸,滿載排水量1375噸;長205英尺2英寸(62.5米),寬33英尺(10.1米),吃水14英尺7英寸(4.4米);2臺火道式Scotch型鍋爐,1臺4缸三級膨脹式發動機,產生2750馬力,單軸推進,最大航速16.5節;定員87人。

“三葉草”(Clover)號,舷號K134,1940年7月29日開始在佛蘭芒•佛古森〔Fleming-Ferguson〕船廠建造,1941年1月30下水,同年5月13日服役。各種技術數據與“天芥草”相仿。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三葉草號

雖然系出同門,血緣相近,但兩姊妹的戰鬥歷程卻不盡相同,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後,德國亦對美宣戰,U艇為了斷絕美國對英國的物資支援,在美國東部海域大肆遊獵,使得毫無準備的美國商船隊損失慘重。當時負責此海域安全的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還遠遠沒有做好戰爭準備,在長達1500英里的海岸線上,只有7艘驅逐艦和海岸警衛隊的20艘小型武裝快艇擔負反潛任務,美國急需反潛船隻。於是和敦刻爾克之後英國向美國哀求驅逐艦的援助不同,情況倒過來了,已經有豐富的反潛作戰經驗和大量新型花級驅潛快艇的英國皇家海軍慷慨地向盟友提供了援助,“天芥草”便成為援美艦艇之一,當然這也是為了英國自己,因為所有被擊沉的美國商船都是往英國運送物資的。

1942年3月24日,“天芥草”號移交給美國海軍,改名“驚奇”【Surprise】號巡邏炮艦,舷號PG-63。因此武備和在英國服役的“三葉草”不同,後者是艦首1門4英寸(102毫米)口徑火炮,艦尾1門四聯裝2磅高射炮,同時還有7.7毫米劉易斯高射機槍。反潛武器當然是必不可少的,1具刺蝟彈發射裝置、2條深水炸彈滑軌和4座深水炸彈投射器以及70顆深水炸彈。“驚奇”號則用1門3英寸(76.2毫米)口徑火炮換下了原先的2磅炮,這是美國海軍炮艦和護航驅逐艦的專用主炮。此外用2門20毫米厄利孔防空機炮換下了劉易斯機槍。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天芥草搖身一變,成為美國海軍的驚奇號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驚奇號外觀示意圖

1942年4月24日,“驚奇”號從北愛爾蘭的倫敦德里港來到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波士頓港,經過徹底檢修後,隨即南下加勒比海,在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古巴關塔那摩之間擔負日常巡邏。

1943年1月起,“驚奇”號的巡邏範圍轉移到南大西洋,而隨著南美諸國的陸續參戰,在1944年,“驚奇”號又到巴西沿海巡邏,不過這時候曾經猖獗一時的U艇已經日薄西山,無力騷擾南美航線了。所以在同年的5月,“驚奇”號返回美國,繼續擔負北大西洋航線紐芬蘭島-格陵蘭島-冰島沿線的反潛任務,在這裡,“驚奇”號的生活比較悠閒,因為U艇已經收縮到法國沿海去了,惡劣的氣候才是這艘小船最大的敵人。由於常年在北冰洋航行,水兵們最常見的工作就是在暴風雪停止以後,拿著冰鎬把覆蓋了整個艦身的冰塊一一清除掉。

海面上到處是漂浮的冰山,雖然水兵們一直很小心,但是還是遇到了危險,一塊巨大的水下浮冰撞上了“驚奇”號的艦首,使它收到了嚴重的破壞,好在船沒有沉沒,也沒有人員傷亡。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驚奇號的水兵們最苦逼的工作就是除冰

但是“驚奇”號的遭遇還不是最驚險的,畢竟她在戰爭中的大多數時間都是在比較溫暖舒適的海域打發時光,而“三葉草”號的主要活動區域一直就是寒冷危險的北大西洋,這是U艇的獵食區域,也是大多數花級的主戰場。1944年3月,“三葉草”號在第三任艦長範肖【Thomas Evelyn Fanshawe】的率領下作為護航艦之一,護送SL-150和MKS-41護航隊。3月10日凌晨1時,護航隊途經北大西洋亞速爾群島附近海面時遭到德國潛艇U-575(艇長Wolfgang Boehmer)號的襲擊,同屬花級的K56“日光蘭”【Asphodel】號不幸被魚雷擊沉,“三葉草”號不顧有可能遭到其他U艇攻擊的危險,奮力搶救落水者,但在波濤洶湧的大西洋上,也只救起了其中5人,其餘92名船員全部葬身大海。憤怒的“三葉草”號追殺了U-575整整18個小時,直到投下了幾乎所有深水炸彈才悻悻地離去。好不容易逃出生天的U-575好景不長,僅僅三天後就被另外幾艘盟國軍艦圍攻擊沉。

1945年8月20日,“驚奇”號回到了英國;26日被正式歸還英國皇家海軍並恢復原名。不過這時候皇家海軍正忙著裁員,已經不需要她了,9月17日,“天芥草”號被除役;第二年,“三葉草”號也被皇家海軍拋棄了。在戰後大裁軍的前提下,等待她們的很有可能是變為一堆發黴的廢鋼鐵。經過一段難熬的等待之後,她們終於得到了好消息:改為商船使用,這意味著可以跟拆船廠說再見了。

商船沒幹幾年,兩艘花級又幹回了老本行,回到開頭,華東海軍艦艇調查委員會購買了“天芥草”和“三葉草”後,立即送到上海江南造船廠進行整修改裝,其中主要是安裝了蘇制的100毫米口徑主炮2門(一前一後),37毫米口徑機關炮5門,以及蘇制的雷達、水雷等裝備。不過由於系外購輪船,在朝鮮戰爭西方對大陸封鎖的背景下,二者在來華途中花費了不少時間,所以在1951年才正式服役。

“天芥草”號被命名為“臨沂”號,首任艦長潘學義,汪偽海軍學校第一期畢業生,原國民黨海軍少校副長;首任政委軒洪化,原人民解放軍某部炮兵團政治處副主任,不久由劉石山接任。

“三葉草”號被命名為“開封”號,首任艦長易元方,原國民黨海軍“美盛”號登陸艦少校艦長,1949年4月參加第二艦隊起義,有趣的是,易元方是曾看到遭解放軍炮擊後拋錨修理的英國海軍‘紫石英’艦慘狀,由此對解放軍產生敬畏心理而最終決定起義的,現在卻又來指揮英國造軍艦;首任政委徐世平(後為海軍中將),原人民解放軍第30軍軍政治部幹部科副科長,1951年6月赴蘇聯列寧格勒海軍高級專科學校留學,政委一職由山東八路軍抗戰幹部許良君接任。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開封號(下)與三葉草外觀上區別不小

“臨沂”和“開封”命名後一起編入華東軍區海軍第6艦隊第1大隊(大隊長馮尚賢,政委宋炳南)。整個1大隊一共4艘護衛艦,除了兩艘花級外,就是當時人民海軍最強的兩艘主力艦:“南昌”和“廣州”。和這樣兩艘艦編在一個大隊,也可見海軍高層對“開封”和“臨沂”二艦的重視程度。當時急需海軍在沿海剿匪,打破國民黨海空軍的封鎖,解放沿海島嶼,但一來缺乏空中掩護,二來作為海軍骨幹的原陸軍同志缺乏艦艇操作和海上作戰的經驗,所以“臨沂”、“開封”暫時只是訓練為主。1952年6月,第6艦隊又從陸軍調來一批抗戰幹部代替原國民黨海軍人員出任艦長、副艦長,侯天鬆任“開封”艦副長,陳耘任“臨沂”艦副長。

1952年7月,接上級指示,後勤“100”拖船要拖運500噸柴油送往青島基地,“開封”艦奉命護航。兩天後的清晨,“開封”艦如期駛離白蓮涇碼頭,進入公海。16時左右與“100”拖船會合後一同向青島進發。20時許,信號部門收到一封電報指出,來自菲律賓的9號強颱風即將襲擊我海域。面對突如其來的情況,艦長易元方、政委許良君作了縝密安排,並將情況通報了“100”拖船。午夜時分,颱風降臨。剎那間,天地間除了震耳的雷聲和海浪的呼嘯,就再也沒有別的聲音了,“開封”艦在洶湧的浪濤中,如一葉小舟左搖右擺,上下顛簸。人在艦上根本無法立足。最難熬的還是嘔吐:起先吐的是飯,後來吐出的是黃水,再後來竟吐出帶有鮮血的苦膽粘液。此時艦艇的輪機也出現了情況:因擺動太大主機打空車,無法正常運轉,只能停機,啟動副機代替。巨浪打入煙囪造成蒸汽管道破裂的同時,報房又出現了故障,艦艇失去了與外界的聯絡。

在這危急時刻,政委許良君不顧自身安危登上指揮塔,用擴音器鼓勵戰士們堅守崗位,鼓舞了大家的鬥志。經過1個多小時的奮戰,終於修復了蒸汽管道。肆虐了近2個小時的颱風慢慢減弱了,主機也恢復正常,艦艇終於可以加速行駛了。航海部門啟用航海雷達搜尋拖船,在10裡以外發現目標。“開封”艦立即以最快速度駛向拖船,通過信號燈互相問安,得知拖船在臺風中被巨浪掀起,繃斷了連接油箱的4根鋼纜,造成拖船與油箱分離,經過官兵的奮力搶修,重新將油箱拴牢。拖船與油箱一路漂浮,直至與“開封”艦會合。此時查對海圖才發現,艦艇已在外海。艦長易元方立即調整航向加速駛向青島。經過70多個小時的航行終於抵達目的地。 艦船靠港之後,基地領導親自登艦接見了官兵,轉達了張愛萍司令員對大家的問候,並對他們給予通令嘉獎。

1953年春,第6艦隊又進行了一次高級幹部的新舊接替,原“西安”艦長袁斝承轉任“開封”艦長,留蘇學習海軍畢業回來的王毅民任“臨沂”艦長。當時正值朝鮮戰爭結束,國民黨海軍大幅度增加了對大陸東南沿海的騷擾破壞活動,而這時華東軍區海軍在蘇聯顧問的指導下,經過一系列正規化訓練,人心得以凝聚,政治素質明顯提高,主力艦隻改裝蘇制火炮後火力增強,已經可以執行戰備任務。於是決定派部分艦艇出海作戰,打擊敵騷擾艦艇,保護航道和漁場安全,並解放離臺灣最遠、但又對大陸威脅最大的浙東沿海島嶼。一時間雙方激戰不斷,硝煙四起。

每年4、5月份,是浙東沿海最大的貓頭洋漁場捕魚旺季,在這一帶捕魚的漁船多達5000艘,漁民5萬多人,南面就是國民黨軍隊的前哨據點東磯列島,再往南則為浙東地區國民黨軍隊的核心據點大陳列島,駐紮有一支強大的“大陳特遣艦隊”,許多國民黨海軍的主力艦都列編於此艦隊。考慮到敵情如此嚴重,因此華東軍區海軍決定把護漁任務作為中心任務,抽調戰備情況較好的第6艦隊護衛艦“開封”號、舟山基地戰艦大隊炮艦“瑞金”號進入漁場開展護漁戰鬥。

1953年5月8日,“開封”艦由吳淞港駛出長江口南下定海。 24日凌晨4時,“開封”、“瑞金”艦泊於銅頭山附近海面隱蔽待機,這是海軍中型軍艦首次參加護漁作戰,因為浙江東部海區制空權還為國民黨空軍所掌握,為保障艦艇安全,指揮員採取了比較穩妥的“守株待兔”方案,專等敵艦上鉤。同時,舟山巡邏艇大隊在貓頭洋以北的牛頭山島(南田島)一帶偵察大陳島敵艦動向。

下午14時許,正為即將到來的第一仗而等得不耐煩的“開封”艦接到巡邏艇大隊電報:“兩艘敵艦出動,位於南、北澤島海域”。

艦長袁斝承立即指揮啟錨,率“開封”艦以14節航速向小鵝冠島前進,這個島位於南、北澤島到貓頭洋之間,是敵艦襲擾漁場的必經之地。至於派來配合的“瑞金”艦,前身不過是一艘貨船,就是使出吃奶的勁兒也趕不上“開封”艦,只能彆彆扭扭地留在原地待機。

航行中“開封”艦再次接到巡邏艇大隊發來的特急電報,判明敵艦為“逸仙”號炮艦和馬達炮艇(這是我軍對國民黨海軍各種雜牌小型炮艇的特有稱呼)一艘,位於小鵝冠島以東活動。不久,雷達在方位230度、距離10海里處抓住了活動目標,“開封”艦隨即進入一級戰鬥部署。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逸仙號

相對於“開封”號這個舶來品,“逸仙”艦則從設計到製造,完完全全是中國的土產。1931年在上海江南造船廠建造完成,艦身長270英尺,寬34英尺,艙深17.5英尺,吃水12.4英尺;軟鋼船殼;排水量1650噸.。動力系統為三部燃煤鍋爐,兩部往復式蒸汽機雙軸推進,4000匹馬力,最高速度19節。服役時編制乘員軍官22人,士兵160人.。前方裝備150毫米德制主炮1門,後方裝備140毫米日製尾炮1門,75毫米德制高炮4門。

該艦以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字“逸仙”為名,抗日戰爭中英勇抗擊日寇,曾擊落日機2架,最後被炸沉殉國,倒也不負中山先生之志。後來被日寇打撈修復,改名“阿多田”(日本島名,海軍潛水學校所在地)號,作為訓練艦使用。

日本投降後,“逸仙”艦回到祖國,隨即參加內戰。雖然在當時的國民黨海軍中,這位元老已經顯得老邁了,但她仍然南征北戰,折騰得挺歡實。1947年曾在煙臺以當時的日製4.7英寸(120毫米)艦炮轟擊解放軍,掩護國民黨39軍從海上撤退;後來又企圖在長江上阻礙我軍的渡江作戰,失敗後逃往臺灣。近幾年由於人民海軍只有些小型炮艇,鞭長莫及,“逸仙”艦進駐大陳列島,與其他大陳特遣艦隊的艦艇一起頻繁地騷擾大陸沿海海上運輸線和漁業生產。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開封級的蘇制100毫米艦炮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逸仙號裝備的美製127毫米艦炮在射程上要弱於蘇制100毫米艦炮

如果放在以前,只有1門4英寸炮的花級對付水面火力弱小的潛艇還行,是很難和“逸仙”這樣的大型炮艦對抗的,但現在“開封”裝備了2門蘇聯製造的В-34型56倍口徑100毫米主炮,對海射程22500米,彈丸重15.8公斤,初速895米/秒,射速每分鐘12發;相比之下,“逸仙”安裝的2門美製MK30型38倍口徑5英寸(127毫米)炮對海最大射程只有18000米,炮口初速度只有792米/秒,只有彈丸重量(24.5公斤)和射速(每分鐘15至20發)佔了少許優勢。而且“逸仙”比“開封”的尺度要大上不少,兩個冒著滾滾煤煙的高大煙囪為“開封”艦提供了良好的目標。貓頭洋一帶海面開闊,有利於射程較遠的“開封”艦發揮遠程轟擊的優勢。

14時14分,“開封”艦前主炮瞄準手發現了“逸仙”艦,測距兵報告距離95鏈(17100米),航向270度,敵向角(即己艦攻擊方向和敵艦航向構成的角度,要呈扇面狀,必須大於45度,小於100度才能保證命中率)40度,後主炮無法射擊。航海長遂建議修改航向至302度,使敵向角達到60度,保證前後主炮可以同時射擊,考慮到盡最大可能地發揮火力,袁斝承採納了這個提議。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開封號艦長袁斝承,袁世凱的曾孫

這時候的袁斝承心情肯定是非常激動的,作為第6艦隊成立以來的首戰,如此機遇非常難得。而這位27歲的年輕艦長那獨特的身世經歷又更使其具有傳奇色彩。袁斝承是“洪憲皇帝”袁世凱的曾孫,這種尷尬的身份讓他在學校裡抬不起頭來,再加上家族的日漸沒落,年青人迫切想離開這個死氣沉沉的地方另尋出路。17歲的時候,他在天津看到了一個海軍士官學校的招兵啟事,招募中學畢業的青年參軍,考取以後,可以在學校裡學習各種海軍知識,再步步升遷。對一個想當兵報國、離開家庭的男孩子來講,這的確是一條不錯的出路。報考該學校的場面頗為壯觀,幾百人裡挑幾十個,加上北平來的一些學生,一共招100人,競爭很激烈。最終,袁甲承靠著小叔叔與教育局的一點人情關係入選了。即將背井離鄉的袁甲承對自己的未來並沒有太多把握,他招考海軍學校的事情也一直瞞著家人。直到臨走上軍艦前,袁甲承才給母親磕了一個頭,隻身離開家庭的他沒有帶上一件行李,甚至沒有隨身的盤纏,而在家中睡覺的袁母還毫不知情。

袁斝承做夢也沒有想到,他誤上賊船,考進了汪精衛的所謂“海軍學校”,被送到山東威海劉公島當第7期海軍練兵,照樣受日本教官的打罵。故此在第二年參加了武裝暴動,投奔了八路軍。

此後袁斝承在戰火中迅速成長,入了黨,並在中央警衛一師擔任營級幹部。1949年9月底,由於組建海軍部隊的需要,袁斝承和大多數劉公島起義官兵一樣被調到華東軍區,重新干起了海軍。歷任“西安”號護衛艦艦務長、副艦長、艦長,1953年調任“開封”號護衛艦艦長。

對中國近代史稍有了解的人,無不知道孫中山與袁世凱的恩怨,前者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為後者所篡奪,而後者也在前者發動護國戰爭後最終憂鬱而死。事隔數十年之後,大獨裁者的曾孫子對陣紀念革命先驅的抗日名艦,而兩者的立場完全掉了個兒,進步和光明的旗幟已經易手,這個歷史的惡作劇不禁讓人感嘆世事的無常。

14時21分05秒,看到戰艦已經佔領了有利陣位,袁斝承在指揮台上對槍炮長宋瑞雲下達了射擊命令:“左舷60度,距離81鏈(14580米),爆破彈,預備——放!”隨即前、後兩門100毫米艦炮吐出橘紅色火光,數秒鐘後海面升起水柱,彈著點超越“逸仙”,測距兵報告遠彈。

由於從來沒有和人民海軍交過手,“逸仙”艦一開始並沒有把個頭小得多的“開封”號放在眼裡,何況距離尚遠,因此顯得有點漫不經心。但“開封”艦在這樣遠距離上開火和附近那巨大的水柱,使其意識到對方裝有大口徑火炮,不是善茬,於是立即調轉航向180度,加快航速向東南方撤離,煙囪噴吐出的濃重煙霧在海面拖出一條煙帶。同時用後主炮開火攔截“開封”艦,不過當時交戰距離處於主炮有效射程(15000米)的邊緣,又是倉促還擊,其效果可想而知。“開封”艦也隨即加速,繼續猛烈施射,海面出現兩髮夾叉彈(即射彈散佈覆蓋目標,兩發炮彈對目標形成一發遠彈一發近彈的現象。這時就取兩次射擊的中間表尺調整炮管高度再次射擊,只要炮彈散佈不太大,一般都會很快擊中目標),但“逸仙”實在跑得太快,已經消失在小鵝冠山島以南,袁斝承遂下令停止射擊,是時14時24分25秒。

小鵝冠山島附近屬於淺水區,暗礁很多,“逸仙”艦為了逃避炮火,選擇了一條危險航道,即駛往小鵝冠山島以東,再轉向朝南行駛。“逸仙”艦繞過小鵝冠山島之後,航向160度,正好位於“開封”艦右舷60度,距離 71鏈(12780米),袁斝承再次下達射擊命令,“逸仙”艦加速南逃。14時34分射擊停止,共發射100毫米炮彈21發,由於距離較遠,無一命中。這時“開封”艦已經離敵佔東磯列島很近,於是放棄追擊,返回基地。

戰後的總結會上認為,貓頭洋海戰,情況通報及時準確,行動隱蔽突然,但由於缺乏實戰經驗,未能及時掌握敵艦戰術,射擊提前量毛糙,降低了射擊準確性。不過老實說,當時交戰距離都在12000米以上,完全沒有實戰經驗的“開封”艦水兵在沒有炮瞄雷達,仍用二戰時的光學測距儀目瞄射擊的情況下,每門炮只打出10發左右的炮彈,沒有命中敵艦是很正常的,不宜苛求。畢竟“開封”艦相對於敵艦唯一的優勢就在於射程較遠,如果放近了再打,命中率肯定會提高,但國民黨海軍技戰術素質較高,勝負難料。這次海戰作為人民海軍護衛艦的初戰,能擊退敵艦,保護了漁場的安全,已經達到了目的。

除了護漁護航外,華東軍區海軍和浙江軍區聯手,還攻佔了一些距離大陸較近的島嶼。海軍多次擔負了掩護、炮擊和偵察任務。1953年6月24日16時,為了掩護陸軍攻佔大陳島國民黨守軍的重要外圍據點積穀山島,第6艦隊第2大隊大隊長蘇軍率領“開封”的姊妹艦“臨沂”號和舟山基地戰艦大隊的炮艦“遵義”號擔任佯攻任務,進至上大陳東北7至8海里海域,炮擊敵核心要塞大陳島,牽制大陳守軍行動。陸軍1個營則在溫臺大隊的8艘炮艇掩護下攻佔積穀山島,全殲守敵國民黨軍第二軍官戰鬥團【成員大多是降級使用的軍官,連長軍銜為上校,士兵也多為尉官】3營7連(89人)及配屬的一個高炮分隊共120餘人。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臨沂號

不過可惜的是大陳軍艦沒有出來迎戰,“臨沂”號沒有獲得和敵艦交手的機會,只得把炮彈盡情地傾瀉在敵人的岸防工事上,讓過了幾年舒坦日子的守軍再次嚐到了炮彈的滋味。同時積穀山島的解放也有很大的意義,解放軍把陸炮運到陡峭的山頂,可以威脅大陳國民黨艦艇向西的航道,大陳敵艦進出大受限制。

6月27日,為了查明貓頭洋東北的漁山島守軍兵力部署和火力配置,“臨沂”號再度出航,和炮艦“遵義”、“興國”號,掩護舟山基地巡邏艇大隊的3艘炮艇前往漁山島進行抵近偵察。

編隊由檀頭山島錨地啟航向漁山進發,途中考慮時間過早不利於偵察行動,又返回。18時05分第二次出發,抵近雨傘礁,方位153度,距離3.8海里,望遠鏡裡清楚地觀察到島上地堡、交通壕,不過由於沒有找到雷達觀察站,指揮所命令一艘炮艇抵近島邊偵察。18時56分,島上守軍用57毫米戰防炮向炮艇射擊,海面上水柱四起。編隊指揮所見偵察目的基本達到遂下令返航,“臨沂”艦槍炮長孟慶雲指揮2門100毫米主炮施射17發炮彈,壓制敵人火力,掩護炮艇撤退。炮彈炸得敵人陣地上亂石橫飛,硝煙瀰漫,敵人的57毫米戰防炮只還擊了6發炮彈就被壓制住。19時05分,由於整個小島已經被煙霧遮住,“臨沂”艦暫時停止射擊。19時22分,能見度恢復良好,“臨沂”艦再次進行射擊,徹底摧毀了島上的炮兵工事,然後才大搖大擺地揚長而去。不過這次小小的戰鬥也成為不大走運的“臨沂”艦此生的最後一戰。

經過1953年的一系列小規模前出作戰,華東軍區海軍成功地遏制了浙東國民黨軍的囂張氣焰,壓縮了其活動空間。不過由於沒有給其艦艇部隊以有效打擊,大陳特遣艦隊活動收斂了一段時間後,又開始猖獗起來,從1954年1月起,不斷深入沿海航道搶劫來往商船、襲擾作業漁船,並攻擊護漁炮艇。

而與此同時,在人民空軍第17師51團基礎上組建的海軍航空兵2師於1954年1月4日進駐浙江寧波機場,這對海軍的作戰是一個強有力的支援,華東軍區海軍領導頓時腰粗膽壯起來,決定派大艦南下進行護漁,伺機與國民黨艦艇決戰。命令舟山基地戰艦大隊“瑞金”、“興國”2艦前出至寧波檀頭山海面,待命支援巡邏艇大隊;第6艦隊“廣州”、“開封”2艦由上海進至舟山,隨時支援戰艦大隊;海軍航空兵第6團則擔負空中掩護。同時因海軍航空兵的米格-15比斯型噴氣式殲擊機比國民黨空軍的F-47活塞式戰鬥機速度快、火力猛,但航程有限。為了避免艦艇作戰時超出其作戰半徑,脫離空中保護,華東海軍司令部規定作戰範圍不超過魚山經度線以東、小鵝冠山島緯度線以南有限海區,,原則上不出公海作戰。這些艦艇都是當時華東海軍的精銳,其中三艘軍艦都有海戰經驗,唯一沒有經驗的“廣州”艦則是人民海軍火力最強的艦隻,其裝備的3門130毫米艦炮是兩岸海軍中口徑最大的。由此可見海軍對此次作戰的重視和期望值。

但是當時因為中國向蘇聯購買一批退役驅逐艦(即人民海軍第一級驅逐艦鞍山級)加強海軍實力,青島組建起驅逐艦第51大隊,海軍總司令部要求華東海軍輸送一批有作戰經驗的優秀骨幹前往接收驅逐艦。第六艦隊黨委從全局出發,抱著“寧肯軍艦癱瘓在碼頭不航行,也全力以赴保證海軍的接艦任務”宗旨,毫無保留地選送出650名優秀戰鬥骨幹,佔艦隊官兵總數的約百分之三十。其中包括大隊指揮員兩名,艦長兩名,部門長20名,業務長4名,這次非戰鬥減員從根上削弱了艦隊的作戰實力,戰鬥骨幹減少了一半,補充進來的442名新兵都是海軍學校學員和新入伍的戰士,大部分連軍艦是什麼樣都沒見過。海軍是技術兵種,有經驗、懂業務的官兵由其重要,因此華東海軍的這個舉措後來被認為是“拆東牆,補西牆”、“前方炮打響,主力去後方”,頗受詬病。由此看來,大艦南下並不象有些人想的那樣十拿九穩,而是危機重重。

4月27日夜,“廣州”、“開封”、“瑞金”、“興國”等4艦在燈火管制下靜靜地駛離定海,南下設伏。 次日晨,“瑞金”、“興國”2艦按計劃潛入南田島菜花岐(油菜花嶼)以南7海里處,任務是誘敵北犯。“廣州”、“開封”艦於檀頭山島海面機動,待誘敵得手便出擊合圍,聚殲敵艦。這就好比古戰場上的拖刀計、回馬槍一樣,先請君入甕,再一擊必殺。

上午7時,“瑞金”、“興國”2艦在北澤海域巡邏誘敵。7時58分,發現國民黨海軍“太和”號護航驅逐艦【1240噸,4門3英寸口徑火炮,航速20節】位於小鵝潭海域單艦活動,認為是難得的戰機,立即發特急電報給“廣州”艦,但是通信聯絡超短波失靈,編隊指揮馮尚賢未能及時收到這份關鍵的電報。 結果狡猾的“太和”未敢深入,和“瑞金”、“興國”進行短時間炮戰以後,見我艦不但沒有向西邊的大陸逃,反而向北邊的寬闊海域跑,心生疑慮,轉舵向漁山島駛去。“瑞金”、“興國”航速較慢,追之不及。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太康號

11時11分,“瑞金”艦在小鵝冠島以東海域又發現了3艘國民黨海軍軍艦:“信陽”號驅逐艦【1289噸,2門4.7英寸口徑火炮,航速27.8節】、“太康”號護航驅逐艦【1150噸,3門3英寸口徑火炮,航速20節】和1艘“永”字號掃雷艦【650噸,1門3英寸口徑火炮,航速13節】。逃走的“太和”號很快與這3艘敵艦會合,一起向“瑞金”、“興國”2艦步步逼來。

“瑞金”等2艦邊戰邊走,再次誘敵北上,雙方很快來到菜花歧以南5海里處。這時,終於收到那封遲到電報的“廣州”艦也帶著“開封”艦趕到,人民海軍的4艘戰艦對4艘敵艦形成了南北夾擊之勢,敵艦隊見勢不妙,立即轉向外海準備逃走。這時馮尚賢命令“瑞金”2艦也轉向攔截,但2艦執行命令遲緩,仍以遠航向後撤。結果只有“開封”艦緊跟著“廣州”艦衝向敵艦編隊,這時眾寡懸殊,“瑞金”2艦均為商船改裝,設備陳舊,速度緩慢,距離又遠。敵艦編隊很有可能在其趕來之前形成對“廣州”2艦的反包圍,不過如驚弓之鳥的敵艦計不出此,只是悶著腦袋南逃。

11時55分,“信陽”艦的127毫米口徑艦炮開始射擊;12時,雙方艦隊距離69鏈(12420米),已經進入有效射程。“廣州”、“開封”2艦還擊,將“太和”艦擊傷,但敵艦並未減速,為了躲避炮火,開始向南曲折航行,距離不斷擴大。12時18分,雙方距離已達85鏈(15300米),“廣州”、“開封”艦停止射擊,調轉航向110度,繼續向前追擊。這個方法很有效,直線追擊的我艦在一刻鐘後把雙方距離縮短至77鏈(13860米),隨即再次開火,敵艦明知道後面只有2艦追趕,卻不敢回頭一戰,只是轉向後加速規避。由於雙方航速差距過大,距離越來越遠,12時41分我艦隻得停止射擊,返回南韭山錨地。

這次海戰,暴露了人員大換血後技戰術水平嚴重下降的弊端,其中“開封”艦的毛病主要是發射率太低,2門100毫米炮35分鐘只打出26發炮彈,比起第一次海戰10分鐘就打出21發炮彈來,這個成績實在讓人汗顏。可以說如果國民黨海軍士氣再高一些,作戰再堅決一些,海戰的最後結局還很難預料。

第一次拖刀計沒有奏效,讓設計者、第6艦隊司令員邵震十分不快,1954年5月16日上午8時05分,他親自出馬,率領麾下的“南昌”【1140噸,2門130毫米口徑火炮】、“廣州”、“開封”、“長沙”【930噸,2門100毫米口徑火炮】4艘護衛艦傾巢出動,由檀頭山北錨地起航,來到菜花岐島附近機動,命令“開封”艦外出,慢速誘惑敵艦北上。顯然這個安排是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訓:擔任誘餌的軍艦不能太慢,否則不但不能釣上大魚,還有可能被大魚一口吞掉。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太和號

10時50分,天氣晴朗起來,“開封”艦航海長李其浩報告雷達發現了一艘敵艦駛來,不過還沒有判明目標。11時36分,雙方進入目視距離,“開封”艦發現對方原來是老對手——敵“太和”號護航驅逐艦,方位171度,距離53鏈(9540米)。急性子的新任艦長侯天鬆(1920年生。1946年參加人民解放軍,曾任特務排長、連指導員、海軍艦艇艇長,後任北海艦隊參謀長)兩次準備射擊,均被臨時到艦上開展戰時政治工作的政治部副主任兼幹部管理部部長韓玉樽(1922—1997年,山東萊蕪人,後任北海艦隊政治部副主任)勸止:“你的任務是誘敵深入,沒有命令不得擅自射擊。”三大紀律第一條就是服從命令聽指揮,因此儘管侯天鬆抓耳撓腮,著急上火,卻也不敢開炮。

眼看“太和”號越來越近,只有40鏈(7200米)了,侯天鬆覺得這個時候射擊肯定能手拿把掐,再次請示攻擊,邵震大為不悅,深恐“開封”艦一開火會把敵艦嚇跑,嚴令其繼續誘敵北上,距離再近也不許開炮!

11時48分,邵震命令“長沙”向東南方側翼迂迴,與“開封”艦夾擊敵艦,迫使其不能南逃。“南昌”、“廣州”2艦繼續以菜花歧島為掩護隱蔽待機。

邵震想盡量把敵艦誘近了再打,可惜“太和”號不是傻瓜,相反精得很,彷彿又嗅到了什麼味道,11時59分,“太和”號不再追擊“開封”艦,反而轉舵高速返航,距離很快拉大到73鏈,邵震只得下令立即攻擊,用“南昌”、“廣州”2艦上的5門130毫米重炮遠程追殺。

12時03分,完成了轉向的“開封”艦也加入戰鬥,實施更加猛烈射擊,重重水柱包裹“太和”號。“太和”號後甲板中彈冒煙,立刻加速以19節航速撤離戰場。這時如果堅持射擊,還有可能繼續擊中目標,但邵震為了保持同航向追趕,下令暫停射擊,調整角度,從而喪失了效力射的成果。

12時07分,“太和”號濃煙騰昇,航速減至15節。邵震下令開始又一輪射擊。兩分鐘後,雙方距離拉大至93鏈,再射擊已無意義。邵震命令停射,目送敵艦遠去。

"

1949年7月至1950年1月,正當人民解放軍緊鑼密鼓地利用起義軍艦組建自己的海軍之時,國民黨空軍對長江沿岸的起義艦船進行了狂轟濫炸,炸沉炸傷艦船30餘艘,除了一些小炮艇外,剛剛拼湊起來的解放軍艦隊基本被摧毀了!

面對這種困境,奉命組建海軍的原華中軍區副司令員張愛萍將軍召集各方人員對爛攤子進行調研,迅速成立起華東海軍艦艇調查委員會。委員會明確兩大任務:一、修復,二、改裝。在起義將領在曾國晟率領下,艦艇調查委員會不負眾望,在短短的幾個月裡,從各地蒐集了大量艦艇,其中通過香港的愛國商人購買了3艘由軍艦改裝的外國商船,這裡面就包括2艘花級反潛護衛艦:“天芥草”和“三葉草”。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花級反潛護衛艦結構圖

20世紀30年代末,世界大戰的陰雲已經籠罩在了整個歐洲的上空,在上次大戰中元氣大傷的英國雖然在海軍方面仍然堪稱霸主,但一些敏銳的軍官例如海軍建造主任古道爾發現面對德國正在復興的潛艇部隊,皇家海軍的護航力量太過薄弱。由於使用寶貴的驅逐艦為船隊護航過於浪費,並且驅逐艦的數量也嚴重不足,海軍部最終決定建造一種可以大量快速生產的反潛護航艦隻,以各種花草命名的花級(Flower)驅潛快艇便應運而生。

花級以戰前在米德爾斯堡生產的“南方自豪”(Southern Pride)型捕鯨船為基礎。它的結構簡單,造價低廉,適合遍佈英倫和加拿大的中小船廠生產。這一級驅潛艇原本打算用於英倫三島附近水域反潛護航,但是隨著大西洋之戰的發展,大多數花級驅潛艇被用於為大西洋航線護航。這些驅潛艇的艦員大多數是臨時徵召的海軍預備役人員甚至是僅僅受過最基本訓練的初級水兵,僅在艦上數個關鍵崗位上由富有經驗的皇家海軍官兵負責指揮,這主要是因為其動力系統不但經濟可靠,而且技術性不高。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花級反潛護衛艦外形三視圖

由於排水量較小。花級的居住生活條件不佳、在惡劣海況下適航性較差,不過這並沒有影響到駕駛它們的官兵們高昂的士氣和奮勇殺敵的決心。戰爭期間花級驅潛艇作為盟軍在大西洋上主要 的反潛力量,與納粹狼群進行了殊死的搏鬥,護送了近千萬噸的物資平安到達目的地。毋庸置疑,由於花級驅潛艇和其它反潛艦隻的奮力苦戰,幫助盟國度過了大西洋之戰中最黑暗的一段時期。

“天芥草”(Heliotrope)號,舷號K03,1939年10月23日開始在英國桑德蘭港的約翰.克朗〔John Crown〕船廠建造,1940年6月5日下水,同年9月12日服役。標準排水量925噸,滿載排水量1375噸;長205英尺2英寸(62.5米),寬33英尺(10.1米),吃水14英尺7英寸(4.4米);2臺火道式Scotch型鍋爐,1臺4缸三級膨脹式發動機,產生2750馬力,單軸推進,最大航速16.5節;定員87人。

“三葉草”(Clover)號,舷號K134,1940年7月29日開始在佛蘭芒•佛古森〔Fleming-Ferguson〕船廠建造,1941年1月30下水,同年5月13日服役。各種技術數據與“天芥草”相仿。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三葉草號

雖然系出同門,血緣相近,但兩姊妹的戰鬥歷程卻不盡相同,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後,德國亦對美宣戰,U艇為了斷絕美國對英國的物資支援,在美國東部海域大肆遊獵,使得毫無準備的美國商船隊損失慘重。當時負責此海域安全的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還遠遠沒有做好戰爭準備,在長達1500英里的海岸線上,只有7艘驅逐艦和海岸警衛隊的20艘小型武裝快艇擔負反潛任務,美國急需反潛船隻。於是和敦刻爾克之後英國向美國哀求驅逐艦的援助不同,情況倒過來了,已經有豐富的反潛作戰經驗和大量新型花級驅潛快艇的英國皇家海軍慷慨地向盟友提供了援助,“天芥草”便成為援美艦艇之一,當然這也是為了英國自己,因為所有被擊沉的美國商船都是往英國運送物資的。

1942年3月24日,“天芥草”號移交給美國海軍,改名“驚奇”【Surprise】號巡邏炮艦,舷號PG-63。因此武備和在英國服役的“三葉草”不同,後者是艦首1門4英寸(102毫米)口徑火炮,艦尾1門四聯裝2磅高射炮,同時還有7.7毫米劉易斯高射機槍。反潛武器當然是必不可少的,1具刺蝟彈發射裝置、2條深水炸彈滑軌和4座深水炸彈投射器以及70顆深水炸彈。“驚奇”號則用1門3英寸(76.2毫米)口徑火炮換下了原先的2磅炮,這是美國海軍炮艦和護航驅逐艦的專用主炮。此外用2門20毫米厄利孔防空機炮換下了劉易斯機槍。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天芥草搖身一變,成為美國海軍的驚奇號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驚奇號外觀示意圖

1942年4月24日,“驚奇”號從北愛爾蘭的倫敦德里港來到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波士頓港,經過徹底檢修後,隨即南下加勒比海,在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古巴關塔那摩之間擔負日常巡邏。

1943年1月起,“驚奇”號的巡邏範圍轉移到南大西洋,而隨著南美諸國的陸續參戰,在1944年,“驚奇”號又到巴西沿海巡邏,不過這時候曾經猖獗一時的U艇已經日薄西山,無力騷擾南美航線了。所以在同年的5月,“驚奇”號返回美國,繼續擔負北大西洋航線紐芬蘭島-格陵蘭島-冰島沿線的反潛任務,在這裡,“驚奇”號的生活比較悠閒,因為U艇已經收縮到法國沿海去了,惡劣的氣候才是這艘小船最大的敵人。由於常年在北冰洋航行,水兵們最常見的工作就是在暴風雪停止以後,拿著冰鎬把覆蓋了整個艦身的冰塊一一清除掉。

海面上到處是漂浮的冰山,雖然水兵們一直很小心,但是還是遇到了危險,一塊巨大的水下浮冰撞上了“驚奇”號的艦首,使它收到了嚴重的破壞,好在船沒有沉沒,也沒有人員傷亡。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驚奇號的水兵們最苦逼的工作就是除冰

但是“驚奇”號的遭遇還不是最驚險的,畢竟她在戰爭中的大多數時間都是在比較溫暖舒適的海域打發時光,而“三葉草”號的主要活動區域一直就是寒冷危險的北大西洋,這是U艇的獵食區域,也是大多數花級的主戰場。1944年3月,“三葉草”號在第三任艦長範肖【Thomas Evelyn Fanshawe】的率領下作為護航艦之一,護送SL-150和MKS-41護航隊。3月10日凌晨1時,護航隊途經北大西洋亞速爾群島附近海面時遭到德國潛艇U-575(艇長Wolfgang Boehmer)號的襲擊,同屬花級的K56“日光蘭”【Asphodel】號不幸被魚雷擊沉,“三葉草”號不顧有可能遭到其他U艇攻擊的危險,奮力搶救落水者,但在波濤洶湧的大西洋上,也只救起了其中5人,其餘92名船員全部葬身大海。憤怒的“三葉草”號追殺了U-575整整18個小時,直到投下了幾乎所有深水炸彈才悻悻地離去。好不容易逃出生天的U-575好景不長,僅僅三天後就被另外幾艘盟國軍艦圍攻擊沉。

1945年8月20日,“驚奇”號回到了英國;26日被正式歸還英國皇家海軍並恢復原名。不過這時候皇家海軍正忙著裁員,已經不需要她了,9月17日,“天芥草”號被除役;第二年,“三葉草”號也被皇家海軍拋棄了。在戰後大裁軍的前提下,等待她們的很有可能是變為一堆發黴的廢鋼鐵。經過一段難熬的等待之後,她們終於得到了好消息:改為商船使用,這意味著可以跟拆船廠說再見了。

商船沒幹幾年,兩艘花級又幹回了老本行,回到開頭,華東海軍艦艇調查委員會購買了“天芥草”和“三葉草”後,立即送到上海江南造船廠進行整修改裝,其中主要是安裝了蘇制的100毫米口徑主炮2門(一前一後),37毫米口徑機關炮5門,以及蘇制的雷達、水雷等裝備。不過由於系外購輪船,在朝鮮戰爭西方對大陸封鎖的背景下,二者在來華途中花費了不少時間,所以在1951年才正式服役。

“天芥草”號被命名為“臨沂”號,首任艦長潘學義,汪偽海軍學校第一期畢業生,原國民黨海軍少校副長;首任政委軒洪化,原人民解放軍某部炮兵團政治處副主任,不久由劉石山接任。

“三葉草”號被命名為“開封”號,首任艦長易元方,原國民黨海軍“美盛”號登陸艦少校艦長,1949年4月參加第二艦隊起義,有趣的是,易元方是曾看到遭解放軍炮擊後拋錨修理的英國海軍‘紫石英’艦慘狀,由此對解放軍產生敬畏心理而最終決定起義的,現在卻又來指揮英國造軍艦;首任政委徐世平(後為海軍中將),原人民解放軍第30軍軍政治部幹部科副科長,1951年6月赴蘇聯列寧格勒海軍高級專科學校留學,政委一職由山東八路軍抗戰幹部許良君接任。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開封號(下)與三葉草外觀上區別不小

“臨沂”和“開封”命名後一起編入華東軍區海軍第6艦隊第1大隊(大隊長馮尚賢,政委宋炳南)。整個1大隊一共4艘護衛艦,除了兩艘花級外,就是當時人民海軍最強的兩艘主力艦:“南昌”和“廣州”。和這樣兩艘艦編在一個大隊,也可見海軍高層對“開封”和“臨沂”二艦的重視程度。當時急需海軍在沿海剿匪,打破國民黨海空軍的封鎖,解放沿海島嶼,但一來缺乏空中掩護,二來作為海軍骨幹的原陸軍同志缺乏艦艇操作和海上作戰的經驗,所以“臨沂”、“開封”暫時只是訓練為主。1952年6月,第6艦隊又從陸軍調來一批抗戰幹部代替原國民黨海軍人員出任艦長、副艦長,侯天鬆任“開封”艦副長,陳耘任“臨沂”艦副長。

1952年7月,接上級指示,後勤“100”拖船要拖運500噸柴油送往青島基地,“開封”艦奉命護航。兩天後的清晨,“開封”艦如期駛離白蓮涇碼頭,進入公海。16時左右與“100”拖船會合後一同向青島進發。20時許,信號部門收到一封電報指出,來自菲律賓的9號強颱風即將襲擊我海域。面對突如其來的情況,艦長易元方、政委許良君作了縝密安排,並將情況通報了“100”拖船。午夜時分,颱風降臨。剎那間,天地間除了震耳的雷聲和海浪的呼嘯,就再也沒有別的聲音了,“開封”艦在洶湧的浪濤中,如一葉小舟左搖右擺,上下顛簸。人在艦上根本無法立足。最難熬的還是嘔吐:起先吐的是飯,後來吐出的是黃水,再後來竟吐出帶有鮮血的苦膽粘液。此時艦艇的輪機也出現了情況:因擺動太大主機打空車,無法正常運轉,只能停機,啟動副機代替。巨浪打入煙囪造成蒸汽管道破裂的同時,報房又出現了故障,艦艇失去了與外界的聯絡。

在這危急時刻,政委許良君不顧自身安危登上指揮塔,用擴音器鼓勵戰士們堅守崗位,鼓舞了大家的鬥志。經過1個多小時的奮戰,終於修復了蒸汽管道。肆虐了近2個小時的颱風慢慢減弱了,主機也恢復正常,艦艇終於可以加速行駛了。航海部門啟用航海雷達搜尋拖船,在10裡以外發現目標。“開封”艦立即以最快速度駛向拖船,通過信號燈互相問安,得知拖船在臺風中被巨浪掀起,繃斷了連接油箱的4根鋼纜,造成拖船與油箱分離,經過官兵的奮力搶修,重新將油箱拴牢。拖船與油箱一路漂浮,直至與“開封”艦會合。此時查對海圖才發現,艦艇已在外海。艦長易元方立即調整航向加速駛向青島。經過70多個小時的航行終於抵達目的地。 艦船靠港之後,基地領導親自登艦接見了官兵,轉達了張愛萍司令員對大家的問候,並對他們給予通令嘉獎。

1953年春,第6艦隊又進行了一次高級幹部的新舊接替,原“西安”艦長袁斝承轉任“開封”艦長,留蘇學習海軍畢業回來的王毅民任“臨沂”艦長。當時正值朝鮮戰爭結束,國民黨海軍大幅度增加了對大陸東南沿海的騷擾破壞活動,而這時華東軍區海軍在蘇聯顧問的指導下,經過一系列正規化訓練,人心得以凝聚,政治素質明顯提高,主力艦隻改裝蘇制火炮後火力增強,已經可以執行戰備任務。於是決定派部分艦艇出海作戰,打擊敵騷擾艦艇,保護航道和漁場安全,並解放離臺灣最遠、但又對大陸威脅最大的浙東沿海島嶼。一時間雙方激戰不斷,硝煙四起。

每年4、5月份,是浙東沿海最大的貓頭洋漁場捕魚旺季,在這一帶捕魚的漁船多達5000艘,漁民5萬多人,南面就是國民黨軍隊的前哨據點東磯列島,再往南則為浙東地區國民黨軍隊的核心據點大陳列島,駐紮有一支強大的“大陳特遣艦隊”,許多國民黨海軍的主力艦都列編於此艦隊。考慮到敵情如此嚴重,因此華東軍區海軍決定把護漁任務作為中心任務,抽調戰備情況較好的第6艦隊護衛艦“開封”號、舟山基地戰艦大隊炮艦“瑞金”號進入漁場開展護漁戰鬥。

1953年5月8日,“開封”艦由吳淞港駛出長江口南下定海。 24日凌晨4時,“開封”、“瑞金”艦泊於銅頭山附近海面隱蔽待機,這是海軍中型軍艦首次參加護漁作戰,因為浙江東部海區制空權還為國民黨空軍所掌握,為保障艦艇安全,指揮員採取了比較穩妥的“守株待兔”方案,專等敵艦上鉤。同時,舟山巡邏艇大隊在貓頭洋以北的牛頭山島(南田島)一帶偵察大陳島敵艦動向。

下午14時許,正為即將到來的第一仗而等得不耐煩的“開封”艦接到巡邏艇大隊電報:“兩艘敵艦出動,位於南、北澤島海域”。

艦長袁斝承立即指揮啟錨,率“開封”艦以14節航速向小鵝冠島前進,這個島位於南、北澤島到貓頭洋之間,是敵艦襲擾漁場的必經之地。至於派來配合的“瑞金”艦,前身不過是一艘貨船,就是使出吃奶的勁兒也趕不上“開封”艦,只能彆彆扭扭地留在原地待機。

航行中“開封”艦再次接到巡邏艇大隊發來的特急電報,判明敵艦為“逸仙”號炮艦和馬達炮艇(這是我軍對國民黨海軍各種雜牌小型炮艇的特有稱呼)一艘,位於小鵝冠島以東活動。不久,雷達在方位230度、距離10海里處抓住了活動目標,“開封”艦隨即進入一級戰鬥部署。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逸仙號

相對於“開封”號這個舶來品,“逸仙”艦則從設計到製造,完完全全是中國的土產。1931年在上海江南造船廠建造完成,艦身長270英尺,寬34英尺,艙深17.5英尺,吃水12.4英尺;軟鋼船殼;排水量1650噸.。動力系統為三部燃煤鍋爐,兩部往復式蒸汽機雙軸推進,4000匹馬力,最高速度19節。服役時編制乘員軍官22人,士兵160人.。前方裝備150毫米德制主炮1門,後方裝備140毫米日製尾炮1門,75毫米德制高炮4門。

該艦以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字“逸仙”為名,抗日戰爭中英勇抗擊日寇,曾擊落日機2架,最後被炸沉殉國,倒也不負中山先生之志。後來被日寇打撈修復,改名“阿多田”(日本島名,海軍潛水學校所在地)號,作為訓練艦使用。

日本投降後,“逸仙”艦回到祖國,隨即參加內戰。雖然在當時的國民黨海軍中,這位元老已經顯得老邁了,但她仍然南征北戰,折騰得挺歡實。1947年曾在煙臺以當時的日製4.7英寸(120毫米)艦炮轟擊解放軍,掩護國民黨39軍從海上撤退;後來又企圖在長江上阻礙我軍的渡江作戰,失敗後逃往臺灣。近幾年由於人民海軍只有些小型炮艇,鞭長莫及,“逸仙”艦進駐大陳列島,與其他大陳特遣艦隊的艦艇一起頻繁地騷擾大陸沿海海上運輸線和漁業生產。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開封級的蘇制100毫米艦炮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逸仙號裝備的美製127毫米艦炮在射程上要弱於蘇制100毫米艦炮

如果放在以前,只有1門4英寸炮的花級對付水面火力弱小的潛艇還行,是很難和“逸仙”這樣的大型炮艦對抗的,但現在“開封”裝備了2門蘇聯製造的В-34型56倍口徑100毫米主炮,對海射程22500米,彈丸重15.8公斤,初速895米/秒,射速每分鐘12發;相比之下,“逸仙”安裝的2門美製MK30型38倍口徑5英寸(127毫米)炮對海最大射程只有18000米,炮口初速度只有792米/秒,只有彈丸重量(24.5公斤)和射速(每分鐘15至20發)佔了少許優勢。而且“逸仙”比“開封”的尺度要大上不少,兩個冒著滾滾煤煙的高大煙囪為“開封”艦提供了良好的目標。貓頭洋一帶海面開闊,有利於射程較遠的“開封”艦發揮遠程轟擊的優勢。

14時14分,“開封”艦前主炮瞄準手發現了“逸仙”艦,測距兵報告距離95鏈(17100米),航向270度,敵向角(即己艦攻擊方向和敵艦航向構成的角度,要呈扇面狀,必須大於45度,小於100度才能保證命中率)40度,後主炮無法射擊。航海長遂建議修改航向至302度,使敵向角達到60度,保證前後主炮可以同時射擊,考慮到盡最大可能地發揮火力,袁斝承採納了這個提議。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開封號艦長袁斝承,袁世凱的曾孫

這時候的袁斝承心情肯定是非常激動的,作為第6艦隊成立以來的首戰,如此機遇非常難得。而這位27歲的年輕艦長那獨特的身世經歷又更使其具有傳奇色彩。袁斝承是“洪憲皇帝”袁世凱的曾孫,這種尷尬的身份讓他在學校裡抬不起頭來,再加上家族的日漸沒落,年青人迫切想離開這個死氣沉沉的地方另尋出路。17歲的時候,他在天津看到了一個海軍士官學校的招兵啟事,招募中學畢業的青年參軍,考取以後,可以在學校裡學習各種海軍知識,再步步升遷。對一個想當兵報國、離開家庭的男孩子來講,這的確是一條不錯的出路。報考該學校的場面頗為壯觀,幾百人裡挑幾十個,加上北平來的一些學生,一共招100人,競爭很激烈。最終,袁甲承靠著小叔叔與教育局的一點人情關係入選了。即將背井離鄉的袁甲承對自己的未來並沒有太多把握,他招考海軍學校的事情也一直瞞著家人。直到臨走上軍艦前,袁甲承才給母親磕了一個頭,隻身離開家庭的他沒有帶上一件行李,甚至沒有隨身的盤纏,而在家中睡覺的袁母還毫不知情。

袁斝承做夢也沒有想到,他誤上賊船,考進了汪精衛的所謂“海軍學校”,被送到山東威海劉公島當第7期海軍練兵,照樣受日本教官的打罵。故此在第二年參加了武裝暴動,投奔了八路軍。

此後袁斝承在戰火中迅速成長,入了黨,並在中央警衛一師擔任營級幹部。1949年9月底,由於組建海軍部隊的需要,袁斝承和大多數劉公島起義官兵一樣被調到華東軍區,重新干起了海軍。歷任“西安”號護衛艦艦務長、副艦長、艦長,1953年調任“開封”號護衛艦艦長。

對中國近代史稍有了解的人,無不知道孫中山與袁世凱的恩怨,前者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為後者所篡奪,而後者也在前者發動護國戰爭後最終憂鬱而死。事隔數十年之後,大獨裁者的曾孫子對陣紀念革命先驅的抗日名艦,而兩者的立場完全掉了個兒,進步和光明的旗幟已經易手,這個歷史的惡作劇不禁讓人感嘆世事的無常。

14時21分05秒,看到戰艦已經佔領了有利陣位,袁斝承在指揮台上對槍炮長宋瑞雲下達了射擊命令:“左舷60度,距離81鏈(14580米),爆破彈,預備——放!”隨即前、後兩門100毫米艦炮吐出橘紅色火光,數秒鐘後海面升起水柱,彈著點超越“逸仙”,測距兵報告遠彈。

由於從來沒有和人民海軍交過手,“逸仙”艦一開始並沒有把個頭小得多的“開封”號放在眼裡,何況距離尚遠,因此顯得有點漫不經心。但“開封”艦在這樣遠距離上開火和附近那巨大的水柱,使其意識到對方裝有大口徑火炮,不是善茬,於是立即調轉航向180度,加快航速向東南方撤離,煙囪噴吐出的濃重煙霧在海面拖出一條煙帶。同時用後主炮開火攔截“開封”艦,不過當時交戰距離處於主炮有效射程(15000米)的邊緣,又是倉促還擊,其效果可想而知。“開封”艦也隨即加速,繼續猛烈施射,海面出現兩髮夾叉彈(即射彈散佈覆蓋目標,兩發炮彈對目標形成一發遠彈一發近彈的現象。這時就取兩次射擊的中間表尺調整炮管高度再次射擊,只要炮彈散佈不太大,一般都會很快擊中目標),但“逸仙”實在跑得太快,已經消失在小鵝冠山島以南,袁斝承遂下令停止射擊,是時14時24分25秒。

小鵝冠山島附近屬於淺水區,暗礁很多,“逸仙”艦為了逃避炮火,選擇了一條危險航道,即駛往小鵝冠山島以東,再轉向朝南行駛。“逸仙”艦繞過小鵝冠山島之後,航向160度,正好位於“開封”艦右舷60度,距離 71鏈(12780米),袁斝承再次下達射擊命令,“逸仙”艦加速南逃。14時34分射擊停止,共發射100毫米炮彈21發,由於距離較遠,無一命中。這時“開封”艦已經離敵佔東磯列島很近,於是放棄追擊,返回基地。

戰後的總結會上認為,貓頭洋海戰,情況通報及時準確,行動隱蔽突然,但由於缺乏實戰經驗,未能及時掌握敵艦戰術,射擊提前量毛糙,降低了射擊準確性。不過老實說,當時交戰距離都在12000米以上,完全沒有實戰經驗的“開封”艦水兵在沒有炮瞄雷達,仍用二戰時的光學測距儀目瞄射擊的情況下,每門炮只打出10發左右的炮彈,沒有命中敵艦是很正常的,不宜苛求。畢竟“開封”艦相對於敵艦唯一的優勢就在於射程較遠,如果放近了再打,命中率肯定會提高,但國民黨海軍技戰術素質較高,勝負難料。這次海戰作為人民海軍護衛艦的初戰,能擊退敵艦,保護了漁場的安全,已經達到了目的。

除了護漁護航外,華東軍區海軍和浙江軍區聯手,還攻佔了一些距離大陸較近的島嶼。海軍多次擔負了掩護、炮擊和偵察任務。1953年6月24日16時,為了掩護陸軍攻佔大陳島國民黨守軍的重要外圍據點積穀山島,第6艦隊第2大隊大隊長蘇軍率領“開封”的姊妹艦“臨沂”號和舟山基地戰艦大隊的炮艦“遵義”號擔任佯攻任務,進至上大陳東北7至8海里海域,炮擊敵核心要塞大陳島,牽制大陳守軍行動。陸軍1個營則在溫臺大隊的8艘炮艇掩護下攻佔積穀山島,全殲守敵國民黨軍第二軍官戰鬥團【成員大多是降級使用的軍官,連長軍銜為上校,士兵也多為尉官】3營7連(89人)及配屬的一個高炮分隊共120餘人。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臨沂號

不過可惜的是大陳軍艦沒有出來迎戰,“臨沂”號沒有獲得和敵艦交手的機會,只得把炮彈盡情地傾瀉在敵人的岸防工事上,讓過了幾年舒坦日子的守軍再次嚐到了炮彈的滋味。同時積穀山島的解放也有很大的意義,解放軍把陸炮運到陡峭的山頂,可以威脅大陳國民黨艦艇向西的航道,大陳敵艦進出大受限制。

6月27日,為了查明貓頭洋東北的漁山島守軍兵力部署和火力配置,“臨沂”號再度出航,和炮艦“遵義”、“興國”號,掩護舟山基地巡邏艇大隊的3艘炮艇前往漁山島進行抵近偵察。

編隊由檀頭山島錨地啟航向漁山進發,途中考慮時間過早不利於偵察行動,又返回。18時05分第二次出發,抵近雨傘礁,方位153度,距離3.8海里,望遠鏡裡清楚地觀察到島上地堡、交通壕,不過由於沒有找到雷達觀察站,指揮所命令一艘炮艇抵近島邊偵察。18時56分,島上守軍用57毫米戰防炮向炮艇射擊,海面上水柱四起。編隊指揮所見偵察目的基本達到遂下令返航,“臨沂”艦槍炮長孟慶雲指揮2門100毫米主炮施射17發炮彈,壓制敵人火力,掩護炮艇撤退。炮彈炸得敵人陣地上亂石橫飛,硝煙瀰漫,敵人的57毫米戰防炮只還擊了6發炮彈就被壓制住。19時05分,由於整個小島已經被煙霧遮住,“臨沂”艦暫時停止射擊。19時22分,能見度恢復良好,“臨沂”艦再次進行射擊,徹底摧毀了島上的炮兵工事,然後才大搖大擺地揚長而去。不過這次小小的戰鬥也成為不大走運的“臨沂”艦此生的最後一戰。

經過1953年的一系列小規模前出作戰,華東軍區海軍成功地遏制了浙東國民黨軍的囂張氣焰,壓縮了其活動空間。不過由於沒有給其艦艇部隊以有效打擊,大陳特遣艦隊活動收斂了一段時間後,又開始猖獗起來,從1954年1月起,不斷深入沿海航道搶劫來往商船、襲擾作業漁船,並攻擊護漁炮艇。

而與此同時,在人民空軍第17師51團基礎上組建的海軍航空兵2師於1954年1月4日進駐浙江寧波機場,這對海軍的作戰是一個強有力的支援,華東軍區海軍領導頓時腰粗膽壯起來,決定派大艦南下進行護漁,伺機與國民黨艦艇決戰。命令舟山基地戰艦大隊“瑞金”、“興國”2艦前出至寧波檀頭山海面,待命支援巡邏艇大隊;第6艦隊“廣州”、“開封”2艦由上海進至舟山,隨時支援戰艦大隊;海軍航空兵第6團則擔負空中掩護。同時因海軍航空兵的米格-15比斯型噴氣式殲擊機比國民黨空軍的F-47活塞式戰鬥機速度快、火力猛,但航程有限。為了避免艦艇作戰時超出其作戰半徑,脫離空中保護,華東海軍司令部規定作戰範圍不超過魚山經度線以東、小鵝冠山島緯度線以南有限海區,,原則上不出公海作戰。這些艦艇都是當時華東海軍的精銳,其中三艘軍艦都有海戰經驗,唯一沒有經驗的“廣州”艦則是人民海軍火力最強的艦隻,其裝備的3門130毫米艦炮是兩岸海軍中口徑最大的。由此可見海軍對此次作戰的重視和期望值。

但是當時因為中國向蘇聯購買一批退役驅逐艦(即人民海軍第一級驅逐艦鞍山級)加強海軍實力,青島組建起驅逐艦第51大隊,海軍總司令部要求華東海軍輸送一批有作戰經驗的優秀骨幹前往接收驅逐艦。第六艦隊黨委從全局出發,抱著“寧肯軍艦癱瘓在碼頭不航行,也全力以赴保證海軍的接艦任務”宗旨,毫無保留地選送出650名優秀戰鬥骨幹,佔艦隊官兵總數的約百分之三十。其中包括大隊指揮員兩名,艦長兩名,部門長20名,業務長4名,這次非戰鬥減員從根上削弱了艦隊的作戰實力,戰鬥骨幹減少了一半,補充進來的442名新兵都是海軍學校學員和新入伍的戰士,大部分連軍艦是什麼樣都沒見過。海軍是技術兵種,有經驗、懂業務的官兵由其重要,因此華東海軍的這個舉措後來被認為是“拆東牆,補西牆”、“前方炮打響,主力去後方”,頗受詬病。由此看來,大艦南下並不象有些人想的那樣十拿九穩,而是危機重重。

4月27日夜,“廣州”、“開封”、“瑞金”、“興國”等4艦在燈火管制下靜靜地駛離定海,南下設伏。 次日晨,“瑞金”、“興國”2艦按計劃潛入南田島菜花岐(油菜花嶼)以南7海里處,任務是誘敵北犯。“廣州”、“開封”艦於檀頭山島海面機動,待誘敵得手便出擊合圍,聚殲敵艦。這就好比古戰場上的拖刀計、回馬槍一樣,先請君入甕,再一擊必殺。

上午7時,“瑞金”、“興國”2艦在北澤海域巡邏誘敵。7時58分,發現國民黨海軍“太和”號護航驅逐艦【1240噸,4門3英寸口徑火炮,航速20節】位於小鵝潭海域單艦活動,認為是難得的戰機,立即發特急電報給“廣州”艦,但是通信聯絡超短波失靈,編隊指揮馮尚賢未能及時收到這份關鍵的電報。 結果狡猾的“太和”未敢深入,和“瑞金”、“興國”進行短時間炮戰以後,見我艦不但沒有向西邊的大陸逃,反而向北邊的寬闊海域跑,心生疑慮,轉舵向漁山島駛去。“瑞金”、“興國”航速較慢,追之不及。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太康號

11時11分,“瑞金”艦在小鵝冠島以東海域又發現了3艘國民黨海軍軍艦:“信陽”號驅逐艦【1289噸,2門4.7英寸口徑火炮,航速27.8節】、“太康”號護航驅逐艦【1150噸,3門3英寸口徑火炮,航速20節】和1艘“永”字號掃雷艦【650噸,1門3英寸口徑火炮,航速13節】。逃走的“太和”號很快與這3艘敵艦會合,一起向“瑞金”、“興國”2艦步步逼來。

“瑞金”等2艦邊戰邊走,再次誘敵北上,雙方很快來到菜花歧以南5海里處。這時,終於收到那封遲到電報的“廣州”艦也帶著“開封”艦趕到,人民海軍的4艘戰艦對4艘敵艦形成了南北夾擊之勢,敵艦隊見勢不妙,立即轉向外海準備逃走。這時馮尚賢命令“瑞金”2艦也轉向攔截,但2艦執行命令遲緩,仍以遠航向後撤。結果只有“開封”艦緊跟著“廣州”艦衝向敵艦編隊,這時眾寡懸殊,“瑞金”2艦均為商船改裝,設備陳舊,速度緩慢,距離又遠。敵艦編隊很有可能在其趕來之前形成對“廣州”2艦的反包圍,不過如驚弓之鳥的敵艦計不出此,只是悶著腦袋南逃。

11時55分,“信陽”艦的127毫米口徑艦炮開始射擊;12時,雙方艦隊距離69鏈(12420米),已經進入有效射程。“廣州”、“開封”2艦還擊,將“太和”艦擊傷,但敵艦並未減速,為了躲避炮火,開始向南曲折航行,距離不斷擴大。12時18分,雙方距離已達85鏈(15300米),“廣州”、“開封”艦停止射擊,調轉航向110度,繼續向前追擊。這個方法很有效,直線追擊的我艦在一刻鐘後把雙方距離縮短至77鏈(13860米),隨即再次開火,敵艦明知道後面只有2艦追趕,卻不敢回頭一戰,只是轉向後加速規避。由於雙方航速差距過大,距離越來越遠,12時41分我艦隻得停止射擊,返回南韭山錨地。

這次海戰,暴露了人員大換血後技戰術水平嚴重下降的弊端,其中“開封”艦的毛病主要是發射率太低,2門100毫米炮35分鐘只打出26發炮彈,比起第一次海戰10分鐘就打出21發炮彈來,這個成績實在讓人汗顏。可以說如果國民黨海軍士氣再高一些,作戰再堅決一些,海戰的最後結局還很難預料。

第一次拖刀計沒有奏效,讓設計者、第6艦隊司令員邵震十分不快,1954年5月16日上午8時05分,他親自出馬,率領麾下的“南昌”【1140噸,2門130毫米口徑火炮】、“廣州”、“開封”、“長沙”【930噸,2門100毫米口徑火炮】4艘護衛艦傾巢出動,由檀頭山北錨地起航,來到菜花岐島附近機動,命令“開封”艦外出,慢速誘惑敵艦北上。顯然這個安排是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訓:擔任誘餌的軍艦不能太慢,否則不但不能釣上大魚,還有可能被大魚一口吞掉。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太和號

10時50分,天氣晴朗起來,“開封”艦航海長李其浩報告雷達發現了一艘敵艦駛來,不過還沒有判明目標。11時36分,雙方進入目視距離,“開封”艦發現對方原來是老對手——敵“太和”號護航驅逐艦,方位171度,距離53鏈(9540米)。急性子的新任艦長侯天鬆(1920年生。1946年參加人民解放軍,曾任特務排長、連指導員、海軍艦艇艇長,後任北海艦隊參謀長)兩次準備射擊,均被臨時到艦上開展戰時政治工作的政治部副主任兼幹部管理部部長韓玉樽(1922—1997年,山東萊蕪人,後任北海艦隊政治部副主任)勸止:“你的任務是誘敵深入,沒有命令不得擅自射擊。”三大紀律第一條就是服從命令聽指揮,因此儘管侯天鬆抓耳撓腮,著急上火,卻也不敢開炮。

眼看“太和”號越來越近,只有40鏈(7200米)了,侯天鬆覺得這個時候射擊肯定能手拿把掐,再次請示攻擊,邵震大為不悅,深恐“開封”艦一開火會把敵艦嚇跑,嚴令其繼續誘敵北上,距離再近也不許開炮!

11時48分,邵震命令“長沙”向東南方側翼迂迴,與“開封”艦夾擊敵艦,迫使其不能南逃。“南昌”、“廣州”2艦繼續以菜花歧島為掩護隱蔽待機。

邵震想盡量把敵艦誘近了再打,可惜“太和”號不是傻瓜,相反精得很,彷彿又嗅到了什麼味道,11時59分,“太和”號不再追擊“開封”艦,反而轉舵高速返航,距離很快拉大到73鏈,邵震只得下令立即攻擊,用“南昌”、“廣州”2艦上的5門130毫米重炮遠程追殺。

12時03分,完成了轉向的“開封”艦也加入戰鬥,實施更加猛烈射擊,重重水柱包裹“太和”號。“太和”號後甲板中彈冒煙,立刻加速以19節航速撤離戰場。這時如果堅持射擊,還有可能繼續擊中目標,但邵震為了保持同航向追趕,下令暫停射擊,調整角度,從而喪失了效力射的成果。

12時07分,“太和”號濃煙騰昇,航速減至15節。邵震下令開始又一輪射擊。兩分鐘後,雙方距離拉大至93鏈,再射擊已無意義。邵震命令停射,目送敵艦遠去。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太和號裝備的76毫米炮威力太弱,毫無招架之功

這次仍然暴露了因人員不熟練而造成的許多失誤,“開封”艦修正射擊航向時下反了舵令,影響連續發射準確性;機電長由於害怕敵艦跑掉,擅自將主機轉數加了3轉,結果增大了彈著點的誤差,降低了命中率,這都屬於很低級的錯誤。戰鬥中“開封”艦又打出了很巧合的26發炮彈,不過這次顯然成績要好很多,先後兩次射擊,總共時間不過5、6分鐘,是歷次實戰中發射率最高的一次,而且由於“開封”艦離敵艦最近,所以命中目標的那一發炮彈很有可能便是她的傑作。如果不是指揮員過於拘泥誘敵深入,“開封”艦在更近的距離上開火當取得更好的戰果。

1955年10月1日,華東軍區海軍改稱海軍東海艦隊,第6艦隊改稱海軍護衛艦第6支隊。“開封”艦和“臨沂”艦都被編入6支隊第16大隊,前者舷號213,後者舷號214。此時正值我國進行遼東半島三軍大演習,演習負責人為葉劍英元帥,規模空前,實際上也是一次以解放臺灣為目的的立體實戰演練,“開封”艦被編入登陸作戰的火力支援隊。11月3日9時40分,空中轟炸過後,“開封”艦隨同其他火力支援軍艦一起佔領射擊陣位,用主炮實施對岸射擊,圓滿完成了既定任務。

1957年7月19日,由於全軍進入緊急戰備,準備炮擊金門,第16大隊全體南下福建,在三都澳、大陳、定海間巡邏警戒,長期處於備而不戰的狀態。

1959年4月1日,護衛艦第6支隊參加南京軍區組織的穿山半島三軍協同登陸實兵演習,擔負火力支援的任務,“開封”、“臨沂”二艦都被編入第一火力突擊群,負責佔領敵前沿45鏈射擊陣位,以100毫米主炮壓制敵火力點,掩護掃雷隊掃雷後再進行抵近射擊,並在登陸兵接近敵岸和上陸後火力延伸,壓制敵團指揮所和105毫米榴彈炮陣地。

1960年4月,“開封”、“臨沂”2艦接到了一個祕密任務:南調南海艦隊護衛艦1支隊。這是我軍主力艦艇首次穿越臺灣海峽,行動代號“榮歸計劃”,但由於臺灣方面有所察覺,加強戒備,最後行動取消。要不然憑著這2艘花級的長壽,說不定還能趕上參加西沙海戰。

隨著新式護衛艦的陸續服役,“開封”和“臨沂”已經顯得有點兒過時了,但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作為東海艦隊的一線護衛艦,這兩艘英國造仍然保持著良好的狀態,隨時準備著雷霆一擊。

"

1949年7月至1950年1月,正當人民解放軍緊鑼密鼓地利用起義軍艦組建自己的海軍之時,國民黨空軍對長江沿岸的起義艦船進行了狂轟濫炸,炸沉炸傷艦船30餘艘,除了一些小炮艇外,剛剛拼湊起來的解放軍艦隊基本被摧毀了!

面對這種困境,奉命組建海軍的原華中軍區副司令員張愛萍將軍召集各方人員對爛攤子進行調研,迅速成立起華東海軍艦艇調查委員會。委員會明確兩大任務:一、修復,二、改裝。在起義將領在曾國晟率領下,艦艇調查委員會不負眾望,在短短的幾個月裡,從各地蒐集了大量艦艇,其中通過香港的愛國商人購買了3艘由軍艦改裝的外國商船,這裡面就包括2艘花級反潛護衛艦:“天芥草”和“三葉草”。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花級反潛護衛艦結構圖

20世紀30年代末,世界大戰的陰雲已經籠罩在了整個歐洲的上空,在上次大戰中元氣大傷的英國雖然在海軍方面仍然堪稱霸主,但一些敏銳的軍官例如海軍建造主任古道爾發現面對德國正在復興的潛艇部隊,皇家海軍的護航力量太過薄弱。由於使用寶貴的驅逐艦為船隊護航過於浪費,並且驅逐艦的數量也嚴重不足,海軍部最終決定建造一種可以大量快速生產的反潛護航艦隻,以各種花草命名的花級(Flower)驅潛快艇便應運而生。

花級以戰前在米德爾斯堡生產的“南方自豪”(Southern Pride)型捕鯨船為基礎。它的結構簡單,造價低廉,適合遍佈英倫和加拿大的中小船廠生產。這一級驅潛艇原本打算用於英倫三島附近水域反潛護航,但是隨著大西洋之戰的發展,大多數花級驅潛艇被用於為大西洋航線護航。這些驅潛艇的艦員大多數是臨時徵召的海軍預備役人員甚至是僅僅受過最基本訓練的初級水兵,僅在艦上數個關鍵崗位上由富有經驗的皇家海軍官兵負責指揮,這主要是因為其動力系統不但經濟可靠,而且技術性不高。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花級反潛護衛艦外形三視圖

由於排水量較小。花級的居住生活條件不佳、在惡劣海況下適航性較差,不過這並沒有影響到駕駛它們的官兵們高昂的士氣和奮勇殺敵的決心。戰爭期間花級驅潛艇作為盟軍在大西洋上主要 的反潛力量,與納粹狼群進行了殊死的搏鬥,護送了近千萬噸的物資平安到達目的地。毋庸置疑,由於花級驅潛艇和其它反潛艦隻的奮力苦戰,幫助盟國度過了大西洋之戰中最黑暗的一段時期。

“天芥草”(Heliotrope)號,舷號K03,1939年10月23日開始在英國桑德蘭港的約翰.克朗〔John Crown〕船廠建造,1940年6月5日下水,同年9月12日服役。標準排水量925噸,滿載排水量1375噸;長205英尺2英寸(62.5米),寬33英尺(10.1米),吃水14英尺7英寸(4.4米);2臺火道式Scotch型鍋爐,1臺4缸三級膨脹式發動機,產生2750馬力,單軸推進,最大航速16.5節;定員87人。

“三葉草”(Clover)號,舷號K134,1940年7月29日開始在佛蘭芒•佛古森〔Fleming-Ferguson〕船廠建造,1941年1月30下水,同年5月13日服役。各種技術數據與“天芥草”相仿。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三葉草號

雖然系出同門,血緣相近,但兩姊妹的戰鬥歷程卻不盡相同,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後,德國亦對美宣戰,U艇為了斷絕美國對英國的物資支援,在美國東部海域大肆遊獵,使得毫無準備的美國商船隊損失慘重。當時負責此海域安全的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還遠遠沒有做好戰爭準備,在長達1500英里的海岸線上,只有7艘驅逐艦和海岸警衛隊的20艘小型武裝快艇擔負反潛任務,美國急需反潛船隻。於是和敦刻爾克之後英國向美國哀求驅逐艦的援助不同,情況倒過來了,已經有豐富的反潛作戰經驗和大量新型花級驅潛快艇的英國皇家海軍慷慨地向盟友提供了援助,“天芥草”便成為援美艦艇之一,當然這也是為了英國自己,因為所有被擊沉的美國商船都是往英國運送物資的。

1942年3月24日,“天芥草”號移交給美國海軍,改名“驚奇”【Surprise】號巡邏炮艦,舷號PG-63。因此武備和在英國服役的“三葉草”不同,後者是艦首1門4英寸(102毫米)口徑火炮,艦尾1門四聯裝2磅高射炮,同時還有7.7毫米劉易斯高射機槍。反潛武器當然是必不可少的,1具刺蝟彈發射裝置、2條深水炸彈滑軌和4座深水炸彈投射器以及70顆深水炸彈。“驚奇”號則用1門3英寸(76.2毫米)口徑火炮換下了原先的2磅炮,這是美國海軍炮艦和護航驅逐艦的專用主炮。此外用2門20毫米厄利孔防空機炮換下了劉易斯機槍。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天芥草搖身一變,成為美國海軍的驚奇號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驚奇號外觀示意圖

1942年4月24日,“驚奇”號從北愛爾蘭的倫敦德里港來到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波士頓港,經過徹底檢修後,隨即南下加勒比海,在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古巴關塔那摩之間擔負日常巡邏。

1943年1月起,“驚奇”號的巡邏範圍轉移到南大西洋,而隨著南美諸國的陸續參戰,在1944年,“驚奇”號又到巴西沿海巡邏,不過這時候曾經猖獗一時的U艇已經日薄西山,無力騷擾南美航線了。所以在同年的5月,“驚奇”號返回美國,繼續擔負北大西洋航線紐芬蘭島-格陵蘭島-冰島沿線的反潛任務,在這裡,“驚奇”號的生活比較悠閒,因為U艇已經收縮到法國沿海去了,惡劣的氣候才是這艘小船最大的敵人。由於常年在北冰洋航行,水兵們最常見的工作就是在暴風雪停止以後,拿著冰鎬把覆蓋了整個艦身的冰塊一一清除掉。

海面上到處是漂浮的冰山,雖然水兵們一直很小心,但是還是遇到了危險,一塊巨大的水下浮冰撞上了“驚奇”號的艦首,使它收到了嚴重的破壞,好在船沒有沉沒,也沒有人員傷亡。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驚奇號的水兵們最苦逼的工作就是除冰

但是“驚奇”號的遭遇還不是最驚險的,畢竟她在戰爭中的大多數時間都是在比較溫暖舒適的海域打發時光,而“三葉草”號的主要活動區域一直就是寒冷危險的北大西洋,這是U艇的獵食區域,也是大多數花級的主戰場。1944年3月,“三葉草”號在第三任艦長範肖【Thomas Evelyn Fanshawe】的率領下作為護航艦之一,護送SL-150和MKS-41護航隊。3月10日凌晨1時,護航隊途經北大西洋亞速爾群島附近海面時遭到德國潛艇U-575(艇長Wolfgang Boehmer)號的襲擊,同屬花級的K56“日光蘭”【Asphodel】號不幸被魚雷擊沉,“三葉草”號不顧有可能遭到其他U艇攻擊的危險,奮力搶救落水者,但在波濤洶湧的大西洋上,也只救起了其中5人,其餘92名船員全部葬身大海。憤怒的“三葉草”號追殺了U-575整整18個小時,直到投下了幾乎所有深水炸彈才悻悻地離去。好不容易逃出生天的U-575好景不長,僅僅三天後就被另外幾艘盟國軍艦圍攻擊沉。

1945年8月20日,“驚奇”號回到了英國;26日被正式歸還英國皇家海軍並恢復原名。不過這時候皇家海軍正忙著裁員,已經不需要她了,9月17日,“天芥草”號被除役;第二年,“三葉草”號也被皇家海軍拋棄了。在戰後大裁軍的前提下,等待她們的很有可能是變為一堆發黴的廢鋼鐵。經過一段難熬的等待之後,她們終於得到了好消息:改為商船使用,這意味著可以跟拆船廠說再見了。

商船沒幹幾年,兩艘花級又幹回了老本行,回到開頭,華東海軍艦艇調查委員會購買了“天芥草”和“三葉草”後,立即送到上海江南造船廠進行整修改裝,其中主要是安裝了蘇制的100毫米口徑主炮2門(一前一後),37毫米口徑機關炮5門,以及蘇制的雷達、水雷等裝備。不過由於系外購輪船,在朝鮮戰爭西方對大陸封鎖的背景下,二者在來華途中花費了不少時間,所以在1951年才正式服役。

“天芥草”號被命名為“臨沂”號,首任艦長潘學義,汪偽海軍學校第一期畢業生,原國民黨海軍少校副長;首任政委軒洪化,原人民解放軍某部炮兵團政治處副主任,不久由劉石山接任。

“三葉草”號被命名為“開封”號,首任艦長易元方,原國民黨海軍“美盛”號登陸艦少校艦長,1949年4月參加第二艦隊起義,有趣的是,易元方是曾看到遭解放軍炮擊後拋錨修理的英國海軍‘紫石英’艦慘狀,由此對解放軍產生敬畏心理而最終決定起義的,現在卻又來指揮英國造軍艦;首任政委徐世平(後為海軍中將),原人民解放軍第30軍軍政治部幹部科副科長,1951年6月赴蘇聯列寧格勒海軍高級專科學校留學,政委一職由山東八路軍抗戰幹部許良君接任。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開封號(下)與三葉草外觀上區別不小

“臨沂”和“開封”命名後一起編入華東軍區海軍第6艦隊第1大隊(大隊長馮尚賢,政委宋炳南)。整個1大隊一共4艘護衛艦,除了兩艘花級外,就是當時人民海軍最強的兩艘主力艦:“南昌”和“廣州”。和這樣兩艘艦編在一個大隊,也可見海軍高層對“開封”和“臨沂”二艦的重視程度。當時急需海軍在沿海剿匪,打破國民黨海空軍的封鎖,解放沿海島嶼,但一來缺乏空中掩護,二來作為海軍骨幹的原陸軍同志缺乏艦艇操作和海上作戰的經驗,所以“臨沂”、“開封”暫時只是訓練為主。1952年6月,第6艦隊又從陸軍調來一批抗戰幹部代替原國民黨海軍人員出任艦長、副艦長,侯天鬆任“開封”艦副長,陳耘任“臨沂”艦副長。

1952年7月,接上級指示,後勤“100”拖船要拖運500噸柴油送往青島基地,“開封”艦奉命護航。兩天後的清晨,“開封”艦如期駛離白蓮涇碼頭,進入公海。16時左右與“100”拖船會合後一同向青島進發。20時許,信號部門收到一封電報指出,來自菲律賓的9號強颱風即將襲擊我海域。面對突如其來的情況,艦長易元方、政委許良君作了縝密安排,並將情況通報了“100”拖船。午夜時分,颱風降臨。剎那間,天地間除了震耳的雷聲和海浪的呼嘯,就再也沒有別的聲音了,“開封”艦在洶湧的浪濤中,如一葉小舟左搖右擺,上下顛簸。人在艦上根本無法立足。最難熬的還是嘔吐:起先吐的是飯,後來吐出的是黃水,再後來竟吐出帶有鮮血的苦膽粘液。此時艦艇的輪機也出現了情況:因擺動太大主機打空車,無法正常運轉,只能停機,啟動副機代替。巨浪打入煙囪造成蒸汽管道破裂的同時,報房又出現了故障,艦艇失去了與外界的聯絡。

在這危急時刻,政委許良君不顧自身安危登上指揮塔,用擴音器鼓勵戰士們堅守崗位,鼓舞了大家的鬥志。經過1個多小時的奮戰,終於修復了蒸汽管道。肆虐了近2個小時的颱風慢慢減弱了,主機也恢復正常,艦艇終於可以加速行駛了。航海部門啟用航海雷達搜尋拖船,在10裡以外發現目標。“開封”艦立即以最快速度駛向拖船,通過信號燈互相問安,得知拖船在臺風中被巨浪掀起,繃斷了連接油箱的4根鋼纜,造成拖船與油箱分離,經過官兵的奮力搶修,重新將油箱拴牢。拖船與油箱一路漂浮,直至與“開封”艦會合。此時查對海圖才發現,艦艇已在外海。艦長易元方立即調整航向加速駛向青島。經過70多個小時的航行終於抵達目的地。 艦船靠港之後,基地領導親自登艦接見了官兵,轉達了張愛萍司令員對大家的問候,並對他們給予通令嘉獎。

1953年春,第6艦隊又進行了一次高級幹部的新舊接替,原“西安”艦長袁斝承轉任“開封”艦長,留蘇學習海軍畢業回來的王毅民任“臨沂”艦長。當時正值朝鮮戰爭結束,國民黨海軍大幅度增加了對大陸東南沿海的騷擾破壞活動,而這時華東軍區海軍在蘇聯顧問的指導下,經過一系列正規化訓練,人心得以凝聚,政治素質明顯提高,主力艦隻改裝蘇制火炮後火力增強,已經可以執行戰備任務。於是決定派部分艦艇出海作戰,打擊敵騷擾艦艇,保護航道和漁場安全,並解放離臺灣最遠、但又對大陸威脅最大的浙東沿海島嶼。一時間雙方激戰不斷,硝煙四起。

每年4、5月份,是浙東沿海最大的貓頭洋漁場捕魚旺季,在這一帶捕魚的漁船多達5000艘,漁民5萬多人,南面就是國民黨軍隊的前哨據點東磯列島,再往南則為浙東地區國民黨軍隊的核心據點大陳列島,駐紮有一支強大的“大陳特遣艦隊”,許多國民黨海軍的主力艦都列編於此艦隊。考慮到敵情如此嚴重,因此華東軍區海軍決定把護漁任務作為中心任務,抽調戰備情況較好的第6艦隊護衛艦“開封”號、舟山基地戰艦大隊炮艦“瑞金”號進入漁場開展護漁戰鬥。

1953年5月8日,“開封”艦由吳淞港駛出長江口南下定海。 24日凌晨4時,“開封”、“瑞金”艦泊於銅頭山附近海面隱蔽待機,這是海軍中型軍艦首次參加護漁作戰,因為浙江東部海區制空權還為國民黨空軍所掌握,為保障艦艇安全,指揮員採取了比較穩妥的“守株待兔”方案,專等敵艦上鉤。同時,舟山巡邏艇大隊在貓頭洋以北的牛頭山島(南田島)一帶偵察大陳島敵艦動向。

下午14時許,正為即將到來的第一仗而等得不耐煩的“開封”艦接到巡邏艇大隊電報:“兩艘敵艦出動,位於南、北澤島海域”。

艦長袁斝承立即指揮啟錨,率“開封”艦以14節航速向小鵝冠島前進,這個島位於南、北澤島到貓頭洋之間,是敵艦襲擾漁場的必經之地。至於派來配合的“瑞金”艦,前身不過是一艘貨船,就是使出吃奶的勁兒也趕不上“開封”艦,只能彆彆扭扭地留在原地待機。

航行中“開封”艦再次接到巡邏艇大隊發來的特急電報,判明敵艦為“逸仙”號炮艦和馬達炮艇(這是我軍對國民黨海軍各種雜牌小型炮艇的特有稱呼)一艘,位於小鵝冠島以東活動。不久,雷達在方位230度、距離10海里處抓住了活動目標,“開封”艦隨即進入一級戰鬥部署。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逸仙號

相對於“開封”號這個舶來品,“逸仙”艦則從設計到製造,完完全全是中國的土產。1931年在上海江南造船廠建造完成,艦身長270英尺,寬34英尺,艙深17.5英尺,吃水12.4英尺;軟鋼船殼;排水量1650噸.。動力系統為三部燃煤鍋爐,兩部往復式蒸汽機雙軸推進,4000匹馬力,最高速度19節。服役時編制乘員軍官22人,士兵160人.。前方裝備150毫米德制主炮1門,後方裝備140毫米日製尾炮1門,75毫米德制高炮4門。

該艦以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字“逸仙”為名,抗日戰爭中英勇抗擊日寇,曾擊落日機2架,最後被炸沉殉國,倒也不負中山先生之志。後來被日寇打撈修復,改名“阿多田”(日本島名,海軍潛水學校所在地)號,作為訓練艦使用。

日本投降後,“逸仙”艦回到祖國,隨即參加內戰。雖然在當時的國民黨海軍中,這位元老已經顯得老邁了,但她仍然南征北戰,折騰得挺歡實。1947年曾在煙臺以當時的日製4.7英寸(120毫米)艦炮轟擊解放軍,掩護國民黨39軍從海上撤退;後來又企圖在長江上阻礙我軍的渡江作戰,失敗後逃往臺灣。近幾年由於人民海軍只有些小型炮艇,鞭長莫及,“逸仙”艦進駐大陳列島,與其他大陳特遣艦隊的艦艇一起頻繁地騷擾大陸沿海海上運輸線和漁業生產。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開封級的蘇制100毫米艦炮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逸仙號裝備的美製127毫米艦炮在射程上要弱於蘇制100毫米艦炮

如果放在以前,只有1門4英寸炮的花級對付水面火力弱小的潛艇還行,是很難和“逸仙”這樣的大型炮艦對抗的,但現在“開封”裝備了2門蘇聯製造的В-34型56倍口徑100毫米主炮,對海射程22500米,彈丸重15.8公斤,初速895米/秒,射速每分鐘12發;相比之下,“逸仙”安裝的2門美製MK30型38倍口徑5英寸(127毫米)炮對海最大射程只有18000米,炮口初速度只有792米/秒,只有彈丸重量(24.5公斤)和射速(每分鐘15至20發)佔了少許優勢。而且“逸仙”比“開封”的尺度要大上不少,兩個冒著滾滾煤煙的高大煙囪為“開封”艦提供了良好的目標。貓頭洋一帶海面開闊,有利於射程較遠的“開封”艦發揮遠程轟擊的優勢。

14時14分,“開封”艦前主炮瞄準手發現了“逸仙”艦,測距兵報告距離95鏈(17100米),航向270度,敵向角(即己艦攻擊方向和敵艦航向構成的角度,要呈扇面狀,必須大於45度,小於100度才能保證命中率)40度,後主炮無法射擊。航海長遂建議修改航向至302度,使敵向角達到60度,保證前後主炮可以同時射擊,考慮到盡最大可能地發揮火力,袁斝承採納了這個提議。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開封號艦長袁斝承,袁世凱的曾孫

這時候的袁斝承心情肯定是非常激動的,作為第6艦隊成立以來的首戰,如此機遇非常難得。而這位27歲的年輕艦長那獨特的身世經歷又更使其具有傳奇色彩。袁斝承是“洪憲皇帝”袁世凱的曾孫,這種尷尬的身份讓他在學校裡抬不起頭來,再加上家族的日漸沒落,年青人迫切想離開這個死氣沉沉的地方另尋出路。17歲的時候,他在天津看到了一個海軍士官學校的招兵啟事,招募中學畢業的青年參軍,考取以後,可以在學校裡學習各種海軍知識,再步步升遷。對一個想當兵報國、離開家庭的男孩子來講,這的確是一條不錯的出路。報考該學校的場面頗為壯觀,幾百人裡挑幾十個,加上北平來的一些學生,一共招100人,競爭很激烈。最終,袁甲承靠著小叔叔與教育局的一點人情關係入選了。即將背井離鄉的袁甲承對自己的未來並沒有太多把握,他招考海軍學校的事情也一直瞞著家人。直到臨走上軍艦前,袁甲承才給母親磕了一個頭,隻身離開家庭的他沒有帶上一件行李,甚至沒有隨身的盤纏,而在家中睡覺的袁母還毫不知情。

袁斝承做夢也沒有想到,他誤上賊船,考進了汪精衛的所謂“海軍學校”,被送到山東威海劉公島當第7期海軍練兵,照樣受日本教官的打罵。故此在第二年參加了武裝暴動,投奔了八路軍。

此後袁斝承在戰火中迅速成長,入了黨,並在中央警衛一師擔任營級幹部。1949年9月底,由於組建海軍部隊的需要,袁斝承和大多數劉公島起義官兵一樣被調到華東軍區,重新干起了海軍。歷任“西安”號護衛艦艦務長、副艦長、艦長,1953年調任“開封”號護衛艦艦長。

對中國近代史稍有了解的人,無不知道孫中山與袁世凱的恩怨,前者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為後者所篡奪,而後者也在前者發動護國戰爭後最終憂鬱而死。事隔數十年之後,大獨裁者的曾孫子對陣紀念革命先驅的抗日名艦,而兩者的立場完全掉了個兒,進步和光明的旗幟已經易手,這個歷史的惡作劇不禁讓人感嘆世事的無常。

14時21分05秒,看到戰艦已經佔領了有利陣位,袁斝承在指揮台上對槍炮長宋瑞雲下達了射擊命令:“左舷60度,距離81鏈(14580米),爆破彈,預備——放!”隨即前、後兩門100毫米艦炮吐出橘紅色火光,數秒鐘後海面升起水柱,彈著點超越“逸仙”,測距兵報告遠彈。

由於從來沒有和人民海軍交過手,“逸仙”艦一開始並沒有把個頭小得多的“開封”號放在眼裡,何況距離尚遠,因此顯得有點漫不經心。但“開封”艦在這樣遠距離上開火和附近那巨大的水柱,使其意識到對方裝有大口徑火炮,不是善茬,於是立即調轉航向180度,加快航速向東南方撤離,煙囪噴吐出的濃重煙霧在海面拖出一條煙帶。同時用後主炮開火攔截“開封”艦,不過當時交戰距離處於主炮有效射程(15000米)的邊緣,又是倉促還擊,其效果可想而知。“開封”艦也隨即加速,繼續猛烈施射,海面出現兩髮夾叉彈(即射彈散佈覆蓋目標,兩發炮彈對目標形成一發遠彈一發近彈的現象。這時就取兩次射擊的中間表尺調整炮管高度再次射擊,只要炮彈散佈不太大,一般都會很快擊中目標),但“逸仙”實在跑得太快,已經消失在小鵝冠山島以南,袁斝承遂下令停止射擊,是時14時24分25秒。

小鵝冠山島附近屬於淺水區,暗礁很多,“逸仙”艦為了逃避炮火,選擇了一條危險航道,即駛往小鵝冠山島以東,再轉向朝南行駛。“逸仙”艦繞過小鵝冠山島之後,航向160度,正好位於“開封”艦右舷60度,距離 71鏈(12780米),袁斝承再次下達射擊命令,“逸仙”艦加速南逃。14時34分射擊停止,共發射100毫米炮彈21發,由於距離較遠,無一命中。這時“開封”艦已經離敵佔東磯列島很近,於是放棄追擊,返回基地。

戰後的總結會上認為,貓頭洋海戰,情況通報及時準確,行動隱蔽突然,但由於缺乏實戰經驗,未能及時掌握敵艦戰術,射擊提前量毛糙,降低了射擊準確性。不過老實說,當時交戰距離都在12000米以上,完全沒有實戰經驗的“開封”艦水兵在沒有炮瞄雷達,仍用二戰時的光學測距儀目瞄射擊的情況下,每門炮只打出10發左右的炮彈,沒有命中敵艦是很正常的,不宜苛求。畢竟“開封”艦相對於敵艦唯一的優勢就在於射程較遠,如果放近了再打,命中率肯定會提高,但國民黨海軍技戰術素質較高,勝負難料。這次海戰作為人民海軍護衛艦的初戰,能擊退敵艦,保護了漁場的安全,已經達到了目的。

除了護漁護航外,華東軍區海軍和浙江軍區聯手,還攻佔了一些距離大陸較近的島嶼。海軍多次擔負了掩護、炮擊和偵察任務。1953年6月24日16時,為了掩護陸軍攻佔大陳島國民黨守軍的重要外圍據點積穀山島,第6艦隊第2大隊大隊長蘇軍率領“開封”的姊妹艦“臨沂”號和舟山基地戰艦大隊的炮艦“遵義”號擔任佯攻任務,進至上大陳東北7至8海里海域,炮擊敵核心要塞大陳島,牽制大陳守軍行動。陸軍1個營則在溫臺大隊的8艘炮艇掩護下攻佔積穀山島,全殲守敵國民黨軍第二軍官戰鬥團【成員大多是降級使用的軍官,連長軍銜為上校,士兵也多為尉官】3營7連(89人)及配屬的一個高炮分隊共120餘人。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臨沂號

不過可惜的是大陳軍艦沒有出來迎戰,“臨沂”號沒有獲得和敵艦交手的機會,只得把炮彈盡情地傾瀉在敵人的岸防工事上,讓過了幾年舒坦日子的守軍再次嚐到了炮彈的滋味。同時積穀山島的解放也有很大的意義,解放軍把陸炮運到陡峭的山頂,可以威脅大陳國民黨艦艇向西的航道,大陳敵艦進出大受限制。

6月27日,為了查明貓頭洋東北的漁山島守軍兵力部署和火力配置,“臨沂”號再度出航,和炮艦“遵義”、“興國”號,掩護舟山基地巡邏艇大隊的3艘炮艇前往漁山島進行抵近偵察。

編隊由檀頭山島錨地啟航向漁山進發,途中考慮時間過早不利於偵察行動,又返回。18時05分第二次出發,抵近雨傘礁,方位153度,距離3.8海里,望遠鏡裡清楚地觀察到島上地堡、交通壕,不過由於沒有找到雷達觀察站,指揮所命令一艘炮艇抵近島邊偵察。18時56分,島上守軍用57毫米戰防炮向炮艇射擊,海面上水柱四起。編隊指揮所見偵察目的基本達到遂下令返航,“臨沂”艦槍炮長孟慶雲指揮2門100毫米主炮施射17發炮彈,壓制敵人火力,掩護炮艇撤退。炮彈炸得敵人陣地上亂石橫飛,硝煙瀰漫,敵人的57毫米戰防炮只還擊了6發炮彈就被壓制住。19時05分,由於整個小島已經被煙霧遮住,“臨沂”艦暫時停止射擊。19時22分,能見度恢復良好,“臨沂”艦再次進行射擊,徹底摧毀了島上的炮兵工事,然後才大搖大擺地揚長而去。不過這次小小的戰鬥也成為不大走運的“臨沂”艦此生的最後一戰。

經過1953年的一系列小規模前出作戰,華東軍區海軍成功地遏制了浙東國民黨軍的囂張氣焰,壓縮了其活動空間。不過由於沒有給其艦艇部隊以有效打擊,大陳特遣艦隊活動收斂了一段時間後,又開始猖獗起來,從1954年1月起,不斷深入沿海航道搶劫來往商船、襲擾作業漁船,並攻擊護漁炮艇。

而與此同時,在人民空軍第17師51團基礎上組建的海軍航空兵2師於1954年1月4日進駐浙江寧波機場,這對海軍的作戰是一個強有力的支援,華東軍區海軍領導頓時腰粗膽壯起來,決定派大艦南下進行護漁,伺機與國民黨艦艇決戰。命令舟山基地戰艦大隊“瑞金”、“興國”2艦前出至寧波檀頭山海面,待命支援巡邏艇大隊;第6艦隊“廣州”、“開封”2艦由上海進至舟山,隨時支援戰艦大隊;海軍航空兵第6團則擔負空中掩護。同時因海軍航空兵的米格-15比斯型噴氣式殲擊機比國民黨空軍的F-47活塞式戰鬥機速度快、火力猛,但航程有限。為了避免艦艇作戰時超出其作戰半徑,脫離空中保護,華東海軍司令部規定作戰範圍不超過魚山經度線以東、小鵝冠山島緯度線以南有限海區,,原則上不出公海作戰。這些艦艇都是當時華東海軍的精銳,其中三艘軍艦都有海戰經驗,唯一沒有經驗的“廣州”艦則是人民海軍火力最強的艦隻,其裝備的3門130毫米艦炮是兩岸海軍中口徑最大的。由此可見海軍對此次作戰的重視和期望值。

但是當時因為中國向蘇聯購買一批退役驅逐艦(即人民海軍第一級驅逐艦鞍山級)加強海軍實力,青島組建起驅逐艦第51大隊,海軍總司令部要求華東海軍輸送一批有作戰經驗的優秀骨幹前往接收驅逐艦。第六艦隊黨委從全局出發,抱著“寧肯軍艦癱瘓在碼頭不航行,也全力以赴保證海軍的接艦任務”宗旨,毫無保留地選送出650名優秀戰鬥骨幹,佔艦隊官兵總數的約百分之三十。其中包括大隊指揮員兩名,艦長兩名,部門長20名,業務長4名,這次非戰鬥減員從根上削弱了艦隊的作戰實力,戰鬥骨幹減少了一半,補充進來的442名新兵都是海軍學校學員和新入伍的戰士,大部分連軍艦是什麼樣都沒見過。海軍是技術兵種,有經驗、懂業務的官兵由其重要,因此華東海軍的這個舉措後來被認為是“拆東牆,補西牆”、“前方炮打響,主力去後方”,頗受詬病。由此看來,大艦南下並不象有些人想的那樣十拿九穩,而是危機重重。

4月27日夜,“廣州”、“開封”、“瑞金”、“興國”等4艦在燈火管制下靜靜地駛離定海,南下設伏。 次日晨,“瑞金”、“興國”2艦按計劃潛入南田島菜花岐(油菜花嶼)以南7海里處,任務是誘敵北犯。“廣州”、“開封”艦於檀頭山島海面機動,待誘敵得手便出擊合圍,聚殲敵艦。這就好比古戰場上的拖刀計、回馬槍一樣,先請君入甕,再一擊必殺。

上午7時,“瑞金”、“興國”2艦在北澤海域巡邏誘敵。7時58分,發現國民黨海軍“太和”號護航驅逐艦【1240噸,4門3英寸口徑火炮,航速20節】位於小鵝潭海域單艦活動,認為是難得的戰機,立即發特急電報給“廣州”艦,但是通信聯絡超短波失靈,編隊指揮馮尚賢未能及時收到這份關鍵的電報。 結果狡猾的“太和”未敢深入,和“瑞金”、“興國”進行短時間炮戰以後,見我艦不但沒有向西邊的大陸逃,反而向北邊的寬闊海域跑,心生疑慮,轉舵向漁山島駛去。“瑞金”、“興國”航速較慢,追之不及。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太康號

11時11分,“瑞金”艦在小鵝冠島以東海域又發現了3艘國民黨海軍軍艦:“信陽”號驅逐艦【1289噸,2門4.7英寸口徑火炮,航速27.8節】、“太康”號護航驅逐艦【1150噸,3門3英寸口徑火炮,航速20節】和1艘“永”字號掃雷艦【650噸,1門3英寸口徑火炮,航速13節】。逃走的“太和”號很快與這3艘敵艦會合,一起向“瑞金”、“興國”2艦步步逼來。

“瑞金”等2艦邊戰邊走,再次誘敵北上,雙方很快來到菜花歧以南5海里處。這時,終於收到那封遲到電報的“廣州”艦也帶著“開封”艦趕到,人民海軍的4艘戰艦對4艘敵艦形成了南北夾擊之勢,敵艦隊見勢不妙,立即轉向外海準備逃走。這時馮尚賢命令“瑞金”2艦也轉向攔截,但2艦執行命令遲緩,仍以遠航向後撤。結果只有“開封”艦緊跟著“廣州”艦衝向敵艦編隊,這時眾寡懸殊,“瑞金”2艦均為商船改裝,設備陳舊,速度緩慢,距離又遠。敵艦編隊很有可能在其趕來之前形成對“廣州”2艦的反包圍,不過如驚弓之鳥的敵艦計不出此,只是悶著腦袋南逃。

11時55分,“信陽”艦的127毫米口徑艦炮開始射擊;12時,雙方艦隊距離69鏈(12420米),已經進入有效射程。“廣州”、“開封”2艦還擊,將“太和”艦擊傷,但敵艦並未減速,為了躲避炮火,開始向南曲折航行,距離不斷擴大。12時18分,雙方距離已達85鏈(15300米),“廣州”、“開封”艦停止射擊,調轉航向110度,繼續向前追擊。這個方法很有效,直線追擊的我艦在一刻鐘後把雙方距離縮短至77鏈(13860米),隨即再次開火,敵艦明知道後面只有2艦追趕,卻不敢回頭一戰,只是轉向後加速規避。由於雙方航速差距過大,距離越來越遠,12時41分我艦隻得停止射擊,返回南韭山錨地。

這次海戰,暴露了人員大換血後技戰術水平嚴重下降的弊端,其中“開封”艦的毛病主要是發射率太低,2門100毫米炮35分鐘只打出26發炮彈,比起第一次海戰10分鐘就打出21發炮彈來,這個成績實在讓人汗顏。可以說如果國民黨海軍士氣再高一些,作戰再堅決一些,海戰的最後結局還很難預料。

第一次拖刀計沒有奏效,讓設計者、第6艦隊司令員邵震十分不快,1954年5月16日上午8時05分,他親自出馬,率領麾下的“南昌”【1140噸,2門130毫米口徑火炮】、“廣州”、“開封”、“長沙”【930噸,2門100毫米口徑火炮】4艘護衛艦傾巢出動,由檀頭山北錨地起航,來到菜花岐島附近機動,命令“開封”艦外出,慢速誘惑敵艦北上。顯然這個安排是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訓:擔任誘餌的軍艦不能太慢,否則不但不能釣上大魚,還有可能被大魚一口吞掉。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太和號

10時50分,天氣晴朗起來,“開封”艦航海長李其浩報告雷達發現了一艘敵艦駛來,不過還沒有判明目標。11時36分,雙方進入目視距離,“開封”艦發現對方原來是老對手——敵“太和”號護航驅逐艦,方位171度,距離53鏈(9540米)。急性子的新任艦長侯天鬆(1920年生。1946年參加人民解放軍,曾任特務排長、連指導員、海軍艦艇艇長,後任北海艦隊參謀長)兩次準備射擊,均被臨時到艦上開展戰時政治工作的政治部副主任兼幹部管理部部長韓玉樽(1922—1997年,山東萊蕪人,後任北海艦隊政治部副主任)勸止:“你的任務是誘敵深入,沒有命令不得擅自射擊。”三大紀律第一條就是服從命令聽指揮,因此儘管侯天鬆抓耳撓腮,著急上火,卻也不敢開炮。

眼看“太和”號越來越近,只有40鏈(7200米)了,侯天鬆覺得這個時候射擊肯定能手拿把掐,再次請示攻擊,邵震大為不悅,深恐“開封”艦一開火會把敵艦嚇跑,嚴令其繼續誘敵北上,距離再近也不許開炮!

11時48分,邵震命令“長沙”向東南方側翼迂迴,與“開封”艦夾擊敵艦,迫使其不能南逃。“南昌”、“廣州”2艦繼續以菜花歧島為掩護隱蔽待機。

邵震想盡量把敵艦誘近了再打,可惜“太和”號不是傻瓜,相反精得很,彷彿又嗅到了什麼味道,11時59分,“太和”號不再追擊“開封”艦,反而轉舵高速返航,距離很快拉大到73鏈,邵震只得下令立即攻擊,用“南昌”、“廣州”2艦上的5門130毫米重炮遠程追殺。

12時03分,完成了轉向的“開封”艦也加入戰鬥,實施更加猛烈射擊,重重水柱包裹“太和”號。“太和”號後甲板中彈冒煙,立刻加速以19節航速撤離戰場。這時如果堅持射擊,還有可能繼續擊中目標,但邵震為了保持同航向追趕,下令暫停射擊,調整角度,從而喪失了效力射的成果。

12時07分,“太和”號濃煙騰昇,航速減至15節。邵震下令開始又一輪射擊。兩分鐘後,雙方距離拉大至93鏈,再射擊已無意義。邵震命令停射,目送敵艦遠去。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太和號裝備的76毫米炮威力太弱,毫無招架之功

這次仍然暴露了因人員不熟練而造成的許多失誤,“開封”艦修正射擊航向時下反了舵令,影響連續發射準確性;機電長由於害怕敵艦跑掉,擅自將主機轉數加了3轉,結果增大了彈著點的誤差,降低了命中率,這都屬於很低級的錯誤。戰鬥中“開封”艦又打出了很巧合的26發炮彈,不過這次顯然成績要好很多,先後兩次射擊,總共時間不過5、6分鐘,是歷次實戰中發射率最高的一次,而且由於“開封”艦離敵艦最近,所以命中目標的那一發炮彈很有可能便是她的傑作。如果不是指揮員過於拘泥誘敵深入,“開封”艦在更近的距離上開火當取得更好的戰果。

1955年10月1日,華東軍區海軍改稱海軍東海艦隊,第6艦隊改稱海軍護衛艦第6支隊。“開封”艦和“臨沂”艦都被編入6支隊第16大隊,前者舷號213,後者舷號214。此時正值我國進行遼東半島三軍大演習,演習負責人為葉劍英元帥,規模空前,實際上也是一次以解放臺灣為目的的立體實戰演練,“開封”艦被編入登陸作戰的火力支援隊。11月3日9時40分,空中轟炸過後,“開封”艦隨同其他火力支援軍艦一起佔領射擊陣位,用主炮實施對岸射擊,圓滿完成了既定任務。

1957年7月19日,由於全軍進入緊急戰備,準備炮擊金門,第16大隊全體南下福建,在三都澳、大陳、定海間巡邏警戒,長期處於備而不戰的狀態。

1959年4月1日,護衛艦第6支隊參加南京軍區組織的穿山半島三軍協同登陸實兵演習,擔負火力支援的任務,“開封”、“臨沂”二艦都被編入第一火力突擊群,負責佔領敵前沿45鏈射擊陣位,以100毫米主炮壓制敵火力點,掩護掃雷隊掃雷後再進行抵近射擊,並在登陸兵接近敵岸和上陸後火力延伸,壓制敵團指揮所和105毫米榴彈炮陣地。

1960年4月,“開封”、“臨沂”2艦接到了一個祕密任務:南調南海艦隊護衛艦1支隊。這是我軍主力艦艇首次穿越臺灣海峽,行動代號“榮歸計劃”,但由於臺灣方面有所察覺,加強戒備,最後行動取消。要不然憑著這2艘花級的長壽,說不定還能趕上參加西沙海戰。

隨著新式護衛艦的陸續服役,“開封”和“臨沂”已經顯得有點兒過時了,但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作為東海艦隊的一線護衛艦,這兩艘英國造仍然保持著良好的狀態,隨時準備著雷霆一擊。

人民海軍第一代開封號護衛艦

躍進號

不過戰爭沒等來,倒等來一次拯救行動。1963年5月1日,我國第一艘萬噸貨輪“躍進”號在開往日本途中觸礁沉沒,當時傳言是被不明國籍的潛艇擊沉。海軍立即派出了新式的01型護衛艦“成都”號、“昆明”號和正在海上執行任務的 “開封”號和另外一艘老艦“洛陽”號前往營救。當時已經有許多船員被日本漁船救起,後又轉登日本巡視船。不過由於中日關係尚未正常化和“階級鬥爭”的思想影響,船員們堅決要求日船送其回國,日船便調頭駛往長江口,而海軍四艦得到消息後前往追趕,3個多小時後,反而是比較老邁的 “開封”號、“洛陽”號最先與日本巡視船相遇,包括“躍進”號船長和政委在內的所有59名獲救船員分別登上2艦。但是正當兩艘老艦返航的時候,由於“開封”號較老,速度慢,而中央急需瞭解遇難情況,於是“開封”號奉命在途中把船長和政委移交給了趕來的“成都”號。面對此情此景,不服老的花兒也只有長嘆一聲:看來,真的是老了。

1966年9月27日,“開封”和“臨沂”號終於退到了二線,調入舟山基地護衛艦第8大隊,這時的舷號是523和524。

進入70年代,“臨沂”號首先退出了歷史舞臺。1974年後,“開封”號被改裝為勘測船,繼續在海軍服役到1989年後才報廢拆毀,而“開封”號這個名字也被改用在了準備建造的一艘新型的053型(外刊稱為“江湖”級)導彈護衛艦上。可惜該艦時運不濟,1985年8月19日,在旅順羊頭灣錨地抵禦9號颱風時,因為對氣象預報的忽視,受到大湧浪衝擊,於小廟山北腳觸礁擱淺。擱淺坐於礁石群上,僅2個水密艙完好。其餘全進水,後被判定為報廢。不過另一艘051型(外刊稱為“旅大”級)導彈驅逐艦則接過了這個光榮的名字,1991年,“開封”號驅逐艦接受了現代化改造,成為中國海軍中第一艘安裝法國“海響尾蛇”防空導彈的驅逐艦,也是第一艘真正具有現代防空能力的水面艦艇。

後繼有人,“開封”號當可瞑目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