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催婚催子,都是基於什麼心理?

婚姻 文章 心理 周學琴醫生 周學琴醫生 2017-09-05

父母催婚催子,都是基於什麼心理?

在中國的父母中,非常普遍地流行這樣一個問題:催著孩子結婚,完了之後還要催著孩子生子。

因為父母喜歡催婚催生,還導致國內一度出現“租個男友/女友回家過年”的現象,我在想是不是再過幾年還要出現一個“租個寶寶回家過年”的新聞?

那麼,為什麼父母這麼喜歡催婚催子呢?他們又是基於什麼心理呢?

這涉及到一箇中國式的特色,中國人一定要活的跟別人一樣。既然“一樣”,就會產生一個好與壞的比較,而最好的比較結果就是“比你早”、“比你好”了。

在同齡人之中,看到別人家都有孩子了,而自己沒有,我們會有失落感。如果我們告別他們自己還是單身,他們甚至會覺得不可思議,認為你“不正常”。這裡的“不正常”不是身體方面的不正常,而是精神方面的不正常。

在父母看來,別人結婚了、生子了,而你沒有,你就與別人“不一樣”,也就顯得“不正常”。你的“不正常”也就意味著他們的“不正常”!所以,父母就會催促我們,趕緊結婚啊,趕緊生子啊。

很多時候,別人會問我們父母:“你家兒子,怎麼還沒有結婚、沒有孩子啊?是不正常嗎?”父母對於孩子過的好與壞的判斷標準完全來自外界,可以想象聽到這番話後他們的焦慮了。

那麼這個焦慮怎麼解決呢?父母會覺得沒有面子,又不能還擊,自己還承受不住,然後他們就會把焦慮傳遞給孩子——“你怎麼還沒結婚、還沒孩子?”孩子也開始感到焦慮了。有些時候,父母會說“你看看XXX,再看看你,一個人在外地工作,爸媽多擔心啊!你要是有個孩子,有個家,我們也就放心了。”這讓我們感到愧疚,因為我們沒活好。

中國有句古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是一種特別的“生育文化”,老一代的存在感,建立在有個孩子上。

漢字裡的“孝”底下是個“子”,寓示著中國父母的存在感建立在“我要有個孩子,而且孩子還得聽自己的話”。“孝”字是“子承老”,包含兩個含義,一種是物質方面的,一種是精神方面的。父母老了,我們要給予物質上的幫助,還要給予給予精神方面的幫助,即必須按照父母的意願來做事。

生孩子的目的是什麼?有了孩子之後,父母就會變成“皇帝”一樣,要孩子做到“我讓你幹嘛,你就幹嘛”。父母把自己的存在感,建立在有孩子上,孩子還要有孩子。我們可以理解為他們的人生沒有實現,把孩子看成了自己,作為自己精神的延續,而不是想著自己就可以把精神活出來。

正是基於以上的複雜心理,父母才會整天催著我們結婚生子!而這篇文章是寫給被父母催促的孩子的,讓孩子懂得父母的心理,理解父母,跟父母溝通;更是寫給父母的,讓父母直觀地認識到自己的心理,調整心理,放孩子自由,理解孩子。

只有父母與孩子的相互理解,才是和諧美滿的家庭。至於說孩子,那不過是錦上添花罷了,又何必執著於此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