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3個碩士如何把一碗餛飩日售20萬碗,年入15億

相信大家都看到《中國合夥人》這部電影,今天小編就跟大家講一個真實版的“中國合夥人”。1999年一個公務員、一個大學老師和一個國企經理走在了一起,在上海人民路開了一家15㎡的餛飩店,但當時這家店每天卻能賣出1000碗餛飩。


揭祕3個碩士如何把一碗餛飩日售20萬碗,年入15億


20年過去了,這個當初的草根品牌,已經蛻變為擁有上千家加盟商,日均銷售20多萬碗,在全國共有2500家門店,年銷售額破15億元的行業獨角獸。下面小編就跟大家聊一下吉祥餛飩的經營之道。

餛飩這個簡單的小吃已經有了2000多年的歷史,上海人對它更是有很濃的情感。在當時的上海,已經有不少的餛飩店。可張彪與另兩位同學翁聯輝和左兵卻偏執地辭掉了公務員、老師這樣的鐵飯碗,決心開餛飩店。

三個無業碩士籌了4萬塊錢,每人出資1.33萬,各佔33.3%股份,第一家“吉祥餛飩”鋪就在上海人民路開張了。

剛踏入餐飲業沒經驗,他們開始了天天吃餛飩的生活,稱之為市場調研。很快,他們吃遍了上海的大飯店小飯館,並且還打包一份回去拆開來研究。

做小吃生意的辛苦是常人難以體會的。“每天凌晨三點就要起床了,去菜場批發芹菜、薺菜,討價還價,回來三個人一起拌餡、開電瓶車送外賣,晚上就睡在店裡的閣樓上。”

成立19年,吉祥餛飩幾度經歷市場環境惡化,門店虧損嚴重,生死懸於一線。但它頑強地生存了下來。

揭祕3個碩士如何把一碗餛飩日售20萬碗,年入15億

這一切源於兩個字:簡單。最簡單的品類,最小的開店成本,最高效的運作模式。

曾經,吉祥餛飩的菜單有50多種餛飩,100多種餡。後來三兄弟發現隨著產品線的拉長,管理控制能力變得越來越弱,空間越來越小。所以他們把產品砍到20個品種,管理起來輕鬆多了。

三兄弟死磕產品,把上海人的精明和細緻發揮到了極致。

為了追求標準化,他們挑選了十幾家麵粉供應商,最後才確定以上海面粉有限公司的“滬1”麵粉為原料。在五花肉上面,他們也和肉聯廠簽訂協議,肥瘦比例必須是2:8,多一點、少一點都不行。

吉祥餛飩的店面非常小,在那個年代既沒有外賣,也沒有無處不在的社交平臺曝光,怎樣把爆款店變成連鎖店?

擺在三兄弟面前其實是一道殘酷的考驗。

機會很快來了。隨著肯德基、麥當勞進入中國後發展起來,90年代末“特許經營”大火。“特許經營”就是個體繳納加盟費,品牌方提供軟、硬件,再在營收里扣一定比例品牌管理費。

三兄弟中,翁聯輝是金融碩士,早在本科期間就學過特許經營,在他的解釋下,最終團隊一致通過不應該用高昂的加盟費來捆綁合作伙伴。

麥當勞、肯德基的加盟費都在百萬以上,而吉祥餛飩的加盟費3年才1萬,他們不靠加盟費賺錢,他們要賺的是產品的錢。

這個時候,伴隨經濟體制改革深入,很多計劃經濟的企業破產。2000年前後,中國出現了一輪大規模的下崗潮。

由於經營正規且加盟費低,吉祥餛飩被政府選中,成為了下崗再就業的指定項目。

在吉祥餛飩,加盟和直營是協同的關係。到今天為止,他們在全國有2500家門店,每天賣出20萬碗餛飩,年銷售額超過15億元。雖然機構越來越龐大,但他們一直保持著85%的加盟店、15%的直營店這樣的比例關係。

這就是他們“小店鋪、大連鎖”的商業模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