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衛視航天晚會怎樣讓「航天熱」點燃年輕群體?

航天,如今已然成為舉國上下關注的熱點之一。

於國家,航天夢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是中國國力在國際地位上的一張名片;在民間,「四姐」、「兔二」,成為百姓們關注的對象,《流浪地球》,這樣一部聚焦航天的科幻作品成為國民現象級作品。由此足證,對於航天事業的好奇與熱愛,在我國已經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航天熱」。

湖南衛視航天晚會怎樣讓「航天熱」點燃年輕群體?

當此之際,全國首檔聚焦航天題材的晚會——《逐夢航天——2019「中國航天日」文藝晚會》(以下簡稱「湖南衛視航天晚會」),在2019年4月24日,這我國曆史上第四個「中國航天日」的晚上在湖南衛視做了第一次直播。

在自上而下的「航天熱」的土壤之下,本臺晚會取得了不俗成績——

電視收視方面,80代社會中堅力量觀眾份額、00後高中及以下學齡觀眾份額均位居同時段上星綜合組第一;同時,大學以上學歷觀眾份額也排在同時段上星綜合組第二位,在目標人群中收穫超強吸附力;

網絡互動方面,晚會相關話題囊括微博熱搜總話題榜前三,其中主話題#湖南衛視航天晚會#位居第一,話題閱讀量逼近4億,討論量超過200萬次。

從節目表現到數據反饋來看,這臺晚會的確又讓中國的「航天熱」,繼續加溫,尤其在年輕群體之中,更加突出。

外在視覺:一場「上九天攬月」的奇觀

航天,它關聯著浩渺的宇宙,無盡的邊界,璀璨的星空。它是一個與我們的日常截然不同的一種空間體驗。

要怎麼在一場晚會中,創造逼近於另一種體驗的空間感呢?

湖南衛視航天晚會怎樣讓「航天熱」點燃年輕群體?

這是這臺「湖南衛視航天晚會」首先在視覺層面上給觀眾帶來的一場全新體驗與震撼之感。

古人有云,「上九天攬月」。為了還原這種「上九天攬月」的奇特場景,操盤本次晚會的劉建立工作室創造性地採用了穹頂和360度炫酷舞臺設計,本場晚會總導演楊子揚表示,「這場晚會的挑戰非常大,主要體現在技術上,用穹頂展現是國內首創。」

湖南衛視航天晚會怎樣讓「航天熱」點燃年輕群體?

除此之外,這個用定製的天軌、時空隧道的蟲洞設計,最大程度地在晚會舞臺上還原宇宙體驗的舞美設計,除了是一種對主題的貼合和行業的致敬之外,其實亦有為觀眾創造全新視覺體驗的功能:

我們幾乎沒有在電視熒幕上,看到這種自上而下全方位無死角的包裹舞臺,它從地屏到天幕都有非常豐富的設計,給觀眾帶來一種強烈的包裹其中的身臨其境之感,並且這個「境」還是觀眾陌生而好奇的宇宙。

湖南衛視航天晚會怎樣讓「航天熱」點燃年輕群體?

為了讓這個首次嘗試的創新舞美達到最佳的視覺效果,本次晚會的拍攝還採用了非常多的輔助技術,比如投影技術、12米伸縮搖臂、裸眼3D、魚眼機器鏡頭。其中,穹頂投影、12米搖臂都是國內首次運用到電視晚會的舞臺之上。所以,此次晚會之所以能夠帶給觀眾非常特別、極致的視覺體驗,不僅僅源於創意的支撐,也來源於技術的突破。

內在表達:一次破高冷的科普

作為一臺聚焦航天事業的晚會,還原場景、創新舞美,只是外在層面的第一步,科普文化、啟發民智,才是走入內容裡的第二步。

以往,航天事業留給普通人的印象,總是高門檻、高專業的高冷形象。而「中國航天日」的意義所在,一則,它是中國航天人的一場大型聚會日;二則,它是一個向民眾傳播航天文化的大型科普日。

這也便成為了此臺「湖南衛視航天晚會」的兩個使命:

一方面,這臺晚會齊聚了中國航天事業從發端至今的重要人物,眾多重量級航天人齊聚一堂。

湖南衛視航天晚會怎樣讓「航天熱」點燃年輕群體?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英雄航天員」劉伯明、景海鵬,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三位親歷「東方紅一號衛星」的老一代航天人胡其正、張積華、韓厚建,這些貫穿中國航天事業幾十年以來的發展歷程的幾代航天人悉數到場,同時,晚會也邀請到了各國的航天人致以對中國航天日、中國航天人的祝福。所以,它的確是屬於中國航天人的一個特別的盛宴。

最能體現這種「聚會」的儀式感的一個節目,來自九州大地的航天人們,在中國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的、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的、在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門遠望3號船的、在北京各個航天研究機構的航天人們,一起高唱《祖國不會忘記》。

湖南衛視航天晚會怎樣讓「航天熱」點燃年輕群體?

另一方面,它也通過電視節目這種最有傳播力的方式,向全國百姓科普了關於航天事業的各種知識。

此次,湖南衛視以本臺晚會為核心,打造了一個圍繞航天科普的內容矩陣,一條持續加溫航天科普的宣傳時間線:

有通過長條漫畫的形式,將航天公益形象大使汪涵的一天,進行與航天科普的結合——比如清晨5:50汪涵起床,關聯的是鬧鐘與航天技術中的導航衛星、定位授時技;比如清晨7:00汪涵為小沐沐換尿布,科普的是尿不溼的發明起源於宇航員的航天需求;

有通過短視頻的形式,在一分鐘的時長內科普有關航天事業的各項知識,比如《一分鐘瞭解中國航天史》《一分鐘瞭解中國航天精神》《一分鐘瞭解中國航天日》以及《一分鐘瞭解中國航天之祖國不會忘記》;

湖南衛視航天晚會怎樣讓「航天熱」點燃年輕群體?

最重磅的則是通過本臺晚會,通過相聲、歌曲、問答、聲音劇等的多種文藝形式,讓觀眾對航天知識有感性的理解。比如,在相聲《如果沒有航天》中,以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外賣、泡麵,切入到航天與之的生活。如果沒有航天,沒有北斗導航統,也就沒有方便快捷的外賣服務;如果沒有航天,沒有為了航天事業研製的食品技術,也就沒有我們習以為常的泡麵中的脫水蔬菜。

所以,這是則是一次「富媒體」的航天知識科普,一方面,在科普的內容上,它強調雨百姓生活的息息相關;另一方面,在科普的渠道上,它力求做到多管齊下、全面佈局——有適宜於社交媒體的長條動漫,有適宜於短視頻應用的科普短片,有適宜於大屏家庭收視的電視晚會,以完成航天知識對民眾的全面觸及。

「敢」做到,「能」做好

透過這樣一個晚會,筆者看到了兩個字。

一個字是「敢」。

對於一個新型品類的晚會,對於一次超越常規經驗的挑戰,敢為天下先,是一種非常值得欽佩的勇氣。

敢為天下先,換言之,便是創新。尤其在傳媒這個求新、求快的行業,更是如此。湖南衛視的內容,之所以能夠始終保持很強的競爭力,便在於他們對能夠帶來創新的題材、類型乃至創新機制,始終保持敢於嘗試、敢於突破的態度。

所以,從題材上,我們看到了首個聚焦航天事業的晚會,出現在湖南衛視,這是對晚會這種文藝形式的創新;

在類型上,這波正在崛起的觀察類節目大潮,是由湖南衛視作為行業引擎發起的,一批包括《我家那小子》《我家那閨女》《妻子的浪漫旅行》《放學後》的優質節目如雨後春筍一般不斷長出;

在機制上,湖南衛視以「飆計劃」為核心的創新模式,不僅僅服務於內容的創新,亦正在幫助整個體制人才造血、梯隊培養。

所以,從更高的維度來看,當我們在討論為什麼「湖南衛視航天晚會」能在外在的舞美、內在的表達都能有強烈的創新意識之時,實則這是整體平臺創作氛圍的一次託舉,整體平臺實力的一點顯露,而不只是孤立的一個案例、一個現象。

另一個字是「能」。

湖南衛視航天晚會怎樣讓「航天熱」點燃年輕群體?

不但敢做到,並且能做好。在看這臺晚會之時,筆者從49年前,東方紅一號的三位元老出場講述歷史,到王勁鬆、藍盈瑩朗誦《致敬!我們的太空》,全程流淚觀看,我深深地為這些用青春甚至用生命,奉獻中國航天事業的航天人而感動、而激勵。它何以做得這麼接地氣,打動人心?

筆者以為,這種「能事」絕非一日之功,而是源於多年的積澱與跟蹤——

《2009湖南衛視春節聯歡晚會》重點推出「快樂家族四大主持航天歸來之旅」節目,科普航天相關知識;

《2011湖南衛視春節聯歡晚會》推出「西昌航天情」特別節目,與億萬觀眾一同見證火箭發射升空全過程;

《「四海同春」2019全球華僑華人春節大聯歡》則邀請「嫦娥四號」任務的幕後英雄講述探月的故事。

湖南衛視對於航天人、航天事業、航天精神的理解,是一次一次的碰撞,年復一年的沉澱,所得來的創作靈感與真實感悟。此次晚會,只是將多年積攢的基本功通過一次完整的作品呈現出來。

甚至,不止於此。

我們在湖南衛視的更多節目中,看到它在精神引領之上的探索,《快樂大本營》中,有對消防英雄的致敬;《兒行千里》中,有太多令人感懷的人物事蹟;《天天向上》推出「我們的美好時代」系列;《我愛你中國》中,更是紀錄了來自社會各個領域的英雄……

如今的湖南衛視,已經形成了一個平臺級的「正向娛樂」的創作氛圍,更多地關注那些值得關注的、正能量的人物、精神與事蹟,用流行的、時尚的方式進行表達與傳播。

湖南衛視航天晚會怎樣讓「航天熱」點燃年輕群體?

比如,在此次的「湖南衛視行航天晚會」上,王勁鬆與藍盈瑩,正是以由《聲臨其境》帶火的一種「聲音劇」的形式,演繹了航天英雄郭永懷與其女兒的故事。當王勁鬆以他非常具有感染力的聲音在終了吶喊道——「共和國,走過了七十載寒暑春秋,請記住他們吧!」那種穿透了電視熒幕的巨大震撼力,的確能讓觀眾感受到航空精神的偉大感召。

1號結語

一個好的案例,它的價值,從來都是豐富的。

比如這臺「湖南衛視航天晚會」,你首先,最先看到的是它國內首見的創新舞美,然後,看到的是它對航天知識的大型科普,而最後,不是用眼而是用心才能看到的,則是一種精神力量的延續,這也是筆者在看這臺晚會,真實感受到的文藝晚會之於行業推動的價值,好的文藝節目的確是能讓一些精神力量得到有力傳播;

甚至,你看到的甚至不止於這臺「湖南衛視航天晚會」,它的創新、它的能量,並不是一個孤例,它對技術的追求、對舞美的創新、對正向娛樂的理解,其實,是一個平臺級思考與協同的產物。

湖南衛視航天晚會怎樣讓「航天熱」點燃年輕群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