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娃之父”走了 國產動畫路在何方

“葫蘆娃,葫蘆娃,一根藤上七朵花……”動畫片《葫蘆兄弟》的主題曲,相信一定在無數80後、90後的童年裡打下了深深的烙印。5月13日,這部動畫片的導演胡進慶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今天和大家聊聊“葫蘆娃之父”和國產動畫。

胡進慶是創建和發展中國剪紙動畫的藝術家之一。他曾參與創作了中國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後來又發明了“拉毛”等剪紙工藝,成功攝製出水墨風格的剪紙片。他創造的畫面場景豐富多樣、形象深入人心,《葫蘆兄弟》、《金色的海螺》、《鷸蚌相爭》等作品為一代又一代人留下了美好的童年回憶。《葫蘆兄弟》1秒24格的畫面,每一幀都是純手工製作,背景層次反覆斟酌,動作設計謹小慎微,稍有差池就要重新來過。這部13集、130分鐘的剪紙系列動畫,整整耗費了兩年的拍攝時間,幾千個場景、近萬個動作,映照著一代動畫人不捨晝夜、孜孜不倦的身影。

經典之作總是歷久彌新,在背後支撐的,是動畫大師的匠心與持守。

時下的國產動畫,已經可以藉助高科技的力量,呈現出手工繪製無法達到的動畫效果。技術革新帶來了生產數量的突飛猛進,2011年中國動畫產量一度位居世界第一。然而相比數量的提升,質量的提升卻略顯滯後。近年雖有《大聖歸來》《大魚海棠》《白蛇:緣起》等作品火爆一時,但短期的追捧並未孕育出炙手可熱的IP,其影響力也未曾超越50多年前《大鬧天宮》的輝煌。與此同時,“低齡”動畫、“快餐”動畫在市場上屢屢出現,一些製作人一心求變現、求速度、求聲名,殊不知粗製濫造的“速成品”早已傷害了自己的口碑和中國動畫的形象。我們期待一個更有創造力、更有活力的中國動畫生態,首先便是呼喚前輩動畫人的匠心,呼喚那種對創作負責的態度和追求極致的精神。

上世紀80年代,國外動畫片已如潮水般湧入中國市場。在這樣的背景下,將民族文化、古典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的《葫蘆兄弟》應運而生。充分說明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道理。現如今,模仿日系動漫、歐美畫風的動畫並不鮮見,有的從風格上甚至難辨彼此。要讓國產動畫火起來,不能忘記初心,深耕本土文化,用中國話講中國事,以中國哲學審視中國社會,讓各年齡段觀眾產生共鳴。有特點,作品才有賣點;有深度,傳播才能有熱度。

半個世紀前,水墨剪紙動畫的成功,承載著那一代動畫人的文化自信。半個世紀後的今天,動畫的形式在變、動畫的技術在變,但做好中國動畫的自信理當更加堅定。從上游創作到下游銷售,從平臺宣傳到衍生品開發,如果動畫產業中的每一個人都能用心做產品,“中國風”的動畫,或將迎來自己的又一個春天。

這正是:一代大師隕落,動畫傳留世間。呼喚中國風格,匠心方顯不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