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

“年少輕狂的好日子,一懂事就結束。”張衛健在《信徒》中這樣唱道。

小時候,因為父母喜歡乖孩子,所以強迫自己學得乖巧文靜;

上學後,因為老師喜歡好學生,所以即使不舒服,聽講時也要強迫自己把手背在後面;

長大了,因為社會總以貌取人,所以對修圖、整容趨之若鶩;

工作了,因為大家都喜歡社交達人,所以明明很內向,卻在簡歷中寫道:“樂觀外向,善於溝通”;

社交時,因為老實人的下場總是不太好,所以強迫自己變得八面玲瓏……

"

“年少輕狂的好日子,一懂事就結束。”張衛健在《信徒》中這樣唱道。

小時候,因為父母喜歡乖孩子,所以強迫自己學得乖巧文靜;

上學後,因為老師喜歡好學生,所以即使不舒服,聽講時也要強迫自己把手背在後面;

長大了,因為社會總以貌取人,所以對修圖、整容趨之若鶩;

工作了,因為大家都喜歡社交達人,所以明明很內向,卻在簡歷中寫道:“樂觀外向,善於溝通”;

社交時,因為老實人的下場總是不太好,所以強迫自己變得八面玲瓏……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什麼時候“成熟”和“屈服”畫上了等號,變得不再像自己,變成曾經最討厭的大人模樣。

三歲以前,尚且自由,三歲以後,就開始不由自主。我們被生活牽著鼻子走。

越來越多匆忙、麻木、孤獨的身影行走在路上,像是一條條耷拉著腦袋,夾著尾巴的狗。不同之處只在於,狗被人馴化,人被生活馴化。

01

在那部被稱為黑色幽默喜劇的《驢得水》裡,上演了一段令人深刻的荒唐鬧劇,原本純真善良、懷有抱負的人,被現實馴化得醜陋至極。

民國時期,周鐵男、裴魁山、張一曼以及孫校長和他的女兒,懷揣教育夢想,在偏遠山村創建一所小學校。

他們虛構了一名叫“呂得水”英語老師,從教育局多領一份薪水,用於改善教學條件和老師們的生活,“呂得水”的真實身份其實是一頭驢。

突然有一天,教育局的特派員來學校視察,情急之下老師們將一名邋里邋遢的小銅匠,改造成呂老師,事情也因此走向失控。

"

“年少輕狂的好日子,一懂事就結束。”張衛健在《信徒》中這樣唱道。

小時候,因為父母喜歡乖孩子,所以強迫自己學得乖巧文靜;

上學後,因為老師喜歡好學生,所以即使不舒服,聽講時也要強迫自己把手背在後面;

長大了,因為社會總以貌取人,所以對修圖、整容趨之若鶩;

工作了,因為大家都喜歡社交達人,所以明明很內向,卻在簡歷中寫道:“樂觀外向,善於溝通”;

社交時,因為老實人的下場總是不太好,所以強迫自己變得八面玲瓏……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什麼時候“成熟”和“屈服”畫上了等號,變得不再像自己,變成曾經最討厭的大人模樣。

三歲以前,尚且自由,三歲以後,就開始不由自主。我們被生活牽著鼻子走。

越來越多匆忙、麻木、孤獨的身影行走在路上,像是一條條耷拉著腦袋,夾著尾巴的狗。不同之處只在於,狗被人馴化,人被生活馴化。

01

在那部被稱為黑色幽默喜劇的《驢得水》裡,上演了一段令人深刻的荒唐鬧劇,原本純真善良、懷有抱負的人,被現實馴化得醜陋至極。

民國時期,周鐵男、裴魁山、張一曼以及孫校長和他的女兒,懷揣教育夢想,在偏遠山村創建一所小學校。

他們虛構了一名叫“呂得水”英語老師,從教育局多領一份薪水,用於改善教學條件和老師們的生活,“呂得水”的真實身份其實是一頭驢。

突然有一天,教育局的特派員來學校視察,情急之下老師們將一名邋里邋遢的小銅匠,改造成呂老師,事情也因此走向失控。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小銅匠嚐到了名譽和權力的滋味後,原本的淳樸天真,被名利誘惑馴化,變成了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

周鐵男在子彈擦過臉頰後,嫉惡如仇的他,被生存的恐懼馴化,從“憤青”變成了“狗熊”;

裴魁山被張一曼拒絕後,愛人之心,被虛榮心馴化,用自私虛榮掩飾懦弱和無能;

張一曼被眾人汙衊為婊子、剪成陰陽頭,隨心所欲的天性,在精神摧殘下被馴服,為求解脫,飲槍自盡;

孫校長一味地妥協和接受,反抗的能力,在理想破滅的威脅下被馴服,最終害了所有人;

孫校長的女兒更是成為了這場鬧劇的犧牲品。

"

“年少輕狂的好日子,一懂事就結束。”張衛健在《信徒》中這樣唱道。

小時候,因為父母喜歡乖孩子,所以強迫自己學得乖巧文靜;

上學後,因為老師喜歡好學生,所以即使不舒服,聽講時也要強迫自己把手背在後面;

長大了,因為社會總以貌取人,所以對修圖、整容趨之若鶩;

工作了,因為大家都喜歡社交達人,所以明明很內向,卻在簡歷中寫道:“樂觀外向,善於溝通”;

社交時,因為老實人的下場總是不太好,所以強迫自己變得八面玲瓏……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什麼時候“成熟”和“屈服”畫上了等號,變得不再像自己,變成曾經最討厭的大人模樣。

三歲以前,尚且自由,三歲以後,就開始不由自主。我們被生活牽著鼻子走。

越來越多匆忙、麻木、孤獨的身影行走在路上,像是一條條耷拉著腦袋,夾著尾巴的狗。不同之處只在於,狗被人馴化,人被生活馴化。

01

在那部被稱為黑色幽默喜劇的《驢得水》裡,上演了一段令人深刻的荒唐鬧劇,原本純真善良、懷有抱負的人,被現實馴化得醜陋至極。

民國時期,周鐵男、裴魁山、張一曼以及孫校長和他的女兒,懷揣教育夢想,在偏遠山村創建一所小學校。

他們虛構了一名叫“呂得水”英語老師,從教育局多領一份薪水,用於改善教學條件和老師們的生活,“呂得水”的真實身份其實是一頭驢。

突然有一天,教育局的特派員來學校視察,情急之下老師們將一名邋里邋遢的小銅匠,改造成呂老師,事情也因此走向失控。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小銅匠嚐到了名譽和權力的滋味後,原本的淳樸天真,被名利誘惑馴化,變成了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

周鐵男在子彈擦過臉頰後,嫉惡如仇的他,被生存的恐懼馴化,從“憤青”變成了“狗熊”;

裴魁山被張一曼拒絕後,愛人之心,被虛榮心馴化,用自私虛榮掩飾懦弱和無能;

張一曼被眾人汙衊為婊子、剪成陰陽頭,隨心所欲的天性,在精神摧殘下被馴服,為求解脫,飲槍自盡;

孫校長一味地妥協和接受,反抗的能力,在理想破滅的威脅下被馴服,最終害了所有人;

孫校長的女兒更是成為了這場鬧劇的犧牲品。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這部電影講的是人性的潰敗,也是本真善良的人的社會馴化史。它把我們面對生存、虛榮、名利、情慾、精神和夢想被打壓時,被生活馴化的表現,戲劇化放大了。

我們不至於像電影裡走向極惡的地步,但在生活的軟硬兼施下,早就丟掉了初心。就像電影中,學校門口寫著“學做人”三個字,他們卻都活成了銅匠老婆口中所罵的:“你們都是牲口!”

"

“年少輕狂的好日子,一懂事就結束。”張衛健在《信徒》中這樣唱道。

小時候,因為父母喜歡乖孩子,所以強迫自己學得乖巧文靜;

上學後,因為老師喜歡好學生,所以即使不舒服,聽講時也要強迫自己把手背在後面;

長大了,因為社會總以貌取人,所以對修圖、整容趨之若鶩;

工作了,因為大家都喜歡社交達人,所以明明很內向,卻在簡歷中寫道:“樂觀外向,善於溝通”;

社交時,因為老實人的下場總是不太好,所以強迫自己變得八面玲瓏……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什麼時候“成熟”和“屈服”畫上了等號,變得不再像自己,變成曾經最討厭的大人模樣。

三歲以前,尚且自由,三歲以後,就開始不由自主。我們被生活牽著鼻子走。

越來越多匆忙、麻木、孤獨的身影行走在路上,像是一條條耷拉著腦袋,夾著尾巴的狗。不同之處只在於,狗被人馴化,人被生活馴化。

01

在那部被稱為黑色幽默喜劇的《驢得水》裡,上演了一段令人深刻的荒唐鬧劇,原本純真善良、懷有抱負的人,被現實馴化得醜陋至極。

民國時期,周鐵男、裴魁山、張一曼以及孫校長和他的女兒,懷揣教育夢想,在偏遠山村創建一所小學校。

他們虛構了一名叫“呂得水”英語老師,從教育局多領一份薪水,用於改善教學條件和老師們的生活,“呂得水”的真實身份其實是一頭驢。

突然有一天,教育局的特派員來學校視察,情急之下老師們將一名邋里邋遢的小銅匠,改造成呂老師,事情也因此走向失控。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小銅匠嚐到了名譽和權力的滋味後,原本的淳樸天真,被名利誘惑馴化,變成了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

周鐵男在子彈擦過臉頰後,嫉惡如仇的他,被生存的恐懼馴化,從“憤青”變成了“狗熊”;

裴魁山被張一曼拒絕後,愛人之心,被虛榮心馴化,用自私虛榮掩飾懦弱和無能;

張一曼被眾人汙衊為婊子、剪成陰陽頭,隨心所欲的天性,在精神摧殘下被馴服,為求解脫,飲槍自盡;

孫校長一味地妥協和接受,反抗的能力,在理想破滅的威脅下被馴服,最終害了所有人;

孫校長的女兒更是成為了這場鬧劇的犧牲品。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這部電影講的是人性的潰敗,也是本真善良的人的社會馴化史。它把我們面對生存、虛榮、名利、情慾、精神和夢想被打壓時,被生活馴化的表現,戲劇化放大了。

我們不至於像電影裡走向極惡的地步,但在生活的軟硬兼施下,早就丟掉了初心。就像電影中,學校門口寫著“學做人”三個字,他們卻都活成了銅匠老婆口中所罵的:“你們都是牲口!”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面對生活的威逼利誘,我們都在一步一步退讓。

為生存,沒了憤世嫉俗的氣概,就像周鐵男說的:“當你被人拿槍指著頭的時候,你就知道該怎麼做人了。”;

為虛榮,小時候比爹比玩具,大了整容攀比,像裴魁山一樣虛偽自私,甚至厚顏無恥地大喊:“你憑什麼拿你的道德標準來綁架我的利益?”;

為名利,不擇手段、趨之若鶩,像銅匠一樣迷失自我;在外界言論中定義自己,像張一曼一樣妥協屈服;

面對生活無盡的要求和壓力,不斷妥協讓步,像孫校長一樣理想泯滅。隨著年齡漸長,不斷放棄原則,情愛,自由,夢想……

少時的自己,看到現在的自己時,會不會發出感嘆:“他好像一條狗哎。”

生活總是想盡辦法,潛移默化地,瓦解最原始、最純真的自我。現在我們現在每一個人,都是社會馴化後的產物。

02

虎鯨天性喜較冷水域,喜遠遊,這樣一方海洋霸主,遇上人類時,卻只能在海洋館裡的水池中,即使連身子都轉不開,還要耍寶討好。

虎鯨本對人溫馴和善,但在長時間的壓抑下,也會發生虎鯨殺人事件。

即使這樣,傷人的虎鯨仍舊沒能被放歸海洋,最終在狹窄的水池中鬱鬱而終,一生都沒有逃脫人類佈下的重重枷鎖。

人類以為自己掌握了馴化動物的本領,在看臺上居高臨下地欣賞,卻不知自己和虎鯨一樣,也難以逃出生活的束縛。

"

“年少輕狂的好日子,一懂事就結束。”張衛健在《信徒》中這樣唱道。

小時候,因為父母喜歡乖孩子,所以強迫自己學得乖巧文靜;

上學後,因為老師喜歡好學生,所以即使不舒服,聽講時也要強迫自己把手背在後面;

長大了,因為社會總以貌取人,所以對修圖、整容趨之若鶩;

工作了,因為大家都喜歡社交達人,所以明明很內向,卻在簡歷中寫道:“樂觀外向,善於溝通”;

社交時,因為老實人的下場總是不太好,所以強迫自己變得八面玲瓏……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什麼時候“成熟”和“屈服”畫上了等號,變得不再像自己,變成曾經最討厭的大人模樣。

三歲以前,尚且自由,三歲以後,就開始不由自主。我們被生活牽著鼻子走。

越來越多匆忙、麻木、孤獨的身影行走在路上,像是一條條耷拉著腦袋,夾著尾巴的狗。不同之處只在於,狗被人馴化,人被生活馴化。

01

在那部被稱為黑色幽默喜劇的《驢得水》裡,上演了一段令人深刻的荒唐鬧劇,原本純真善良、懷有抱負的人,被現實馴化得醜陋至極。

民國時期,周鐵男、裴魁山、張一曼以及孫校長和他的女兒,懷揣教育夢想,在偏遠山村創建一所小學校。

他們虛構了一名叫“呂得水”英語老師,從教育局多領一份薪水,用於改善教學條件和老師們的生活,“呂得水”的真實身份其實是一頭驢。

突然有一天,教育局的特派員來學校視察,情急之下老師們將一名邋里邋遢的小銅匠,改造成呂老師,事情也因此走向失控。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小銅匠嚐到了名譽和權力的滋味後,原本的淳樸天真,被名利誘惑馴化,變成了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

周鐵男在子彈擦過臉頰後,嫉惡如仇的他,被生存的恐懼馴化,從“憤青”變成了“狗熊”;

裴魁山被張一曼拒絕後,愛人之心,被虛榮心馴化,用自私虛榮掩飾懦弱和無能;

張一曼被眾人汙衊為婊子、剪成陰陽頭,隨心所欲的天性,在精神摧殘下被馴服,為求解脫,飲槍自盡;

孫校長一味地妥協和接受,反抗的能力,在理想破滅的威脅下被馴服,最終害了所有人;

孫校長的女兒更是成為了這場鬧劇的犧牲品。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這部電影講的是人性的潰敗,也是本真善良的人的社會馴化史。它把我們面對生存、虛榮、名利、情慾、精神和夢想被打壓時,被生活馴化的表現,戲劇化放大了。

我們不至於像電影裡走向極惡的地步,但在生活的軟硬兼施下,早就丟掉了初心。就像電影中,學校門口寫著“學做人”三個字,他們卻都活成了銅匠老婆口中所罵的:“你們都是牲口!”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面對生活的威逼利誘,我們都在一步一步退讓。

為生存,沒了憤世嫉俗的氣概,就像周鐵男說的:“當你被人拿槍指著頭的時候,你就知道該怎麼做人了。”;

為虛榮,小時候比爹比玩具,大了整容攀比,像裴魁山一樣虛偽自私,甚至厚顏無恥地大喊:“你憑什麼拿你的道德標準來綁架我的利益?”;

為名利,不擇手段、趨之若鶩,像銅匠一樣迷失自我;在外界言論中定義自己,像張一曼一樣妥協屈服;

面對生活無盡的要求和壓力,不斷妥協讓步,像孫校長一樣理想泯滅。隨著年齡漸長,不斷放棄原則,情愛,自由,夢想……

少時的自己,看到現在的自己時,會不會發出感嘆:“他好像一條狗哎。”

生活總是想盡辦法,潛移默化地,瓦解最原始、最純真的自我。現在我們現在每一個人,都是社會馴化後的產物。

02

虎鯨天性喜較冷水域,喜遠遊,這樣一方海洋霸主,遇上人類時,卻只能在海洋館裡的水池中,即使連身子都轉不開,還要耍寶討好。

虎鯨本對人溫馴和善,但在長時間的壓抑下,也會發生虎鯨殺人事件。

即使這樣,傷人的虎鯨仍舊沒能被放歸海洋,最終在狹窄的水池中鬱鬱而終,一生都沒有逃脫人類佈下的重重枷鎖。

人類以為自己掌握了馴化動物的本領,在看臺上居高臨下地欣賞,卻不知自己和虎鯨一樣,也難以逃出生活的束縛。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王猛一直是父母眼中聽話的孩子,更是人們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他以四川高考理科狀元的好成績,被北大錄取,本科畢業後,又考入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

然而,十幾年前,他不再回家過春節,7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誰也無法把這個乖孩子和“不孝之子”聯繫在一起,更是無法理解他的所作所為。

直到他寫下了15000字長文,討伐父母:“我母親一直傾向於把我關在家裡,喜歡按自己的喜好包辦事情。”

王猛從小活在父母的操縱和安排下,幼兒園時,母親把他打扮成女孩子,還要求他像女孩子一樣哭;

上學後,上哪所學校、如何學習、人生如何規劃,父母都為王猛制定好了;

甚至,連王猛從小到大的衣服都被他們包辦了,即使學校規定了特定的著裝要求,也無濟於事;

“卑賤”、“狗”這些措辭,也常出現在父母教育王猛時的話中;

高中畢業前,王猛的社交圈子,幾乎都在生活的大院裡,以至於,儘管考上北大,他也因社交障礙,很難與人交往。

他萬般無奈,只好再讀個心理學方面的博士,以解決自己長期壓抑之下的心理問題。對兒子15000字的長文控訴,父親的迴應只是,王猛“抗挫折能力差”,兒子為什麼總是揪住過去不放?

"

“年少輕狂的好日子,一懂事就結束。”張衛健在《信徒》中這樣唱道。

小時候,因為父母喜歡乖孩子,所以強迫自己學得乖巧文靜;

上學後,因為老師喜歡好學生,所以即使不舒服,聽講時也要強迫自己把手背在後面;

長大了,因為社會總以貌取人,所以對修圖、整容趨之若鶩;

工作了,因為大家都喜歡社交達人,所以明明很內向,卻在簡歷中寫道:“樂觀外向,善於溝通”;

社交時,因為老實人的下場總是不太好,所以強迫自己變得八面玲瓏……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什麼時候“成熟”和“屈服”畫上了等號,變得不再像自己,變成曾經最討厭的大人模樣。

三歲以前,尚且自由,三歲以後,就開始不由自主。我們被生活牽著鼻子走。

越來越多匆忙、麻木、孤獨的身影行走在路上,像是一條條耷拉著腦袋,夾著尾巴的狗。不同之處只在於,狗被人馴化,人被生活馴化。

01

在那部被稱為黑色幽默喜劇的《驢得水》裡,上演了一段令人深刻的荒唐鬧劇,原本純真善良、懷有抱負的人,被現實馴化得醜陋至極。

民國時期,周鐵男、裴魁山、張一曼以及孫校長和他的女兒,懷揣教育夢想,在偏遠山村創建一所小學校。

他們虛構了一名叫“呂得水”英語老師,從教育局多領一份薪水,用於改善教學條件和老師們的生活,“呂得水”的真實身份其實是一頭驢。

突然有一天,教育局的特派員來學校視察,情急之下老師們將一名邋里邋遢的小銅匠,改造成呂老師,事情也因此走向失控。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小銅匠嚐到了名譽和權力的滋味後,原本的淳樸天真,被名利誘惑馴化,變成了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

周鐵男在子彈擦過臉頰後,嫉惡如仇的他,被生存的恐懼馴化,從“憤青”變成了“狗熊”;

裴魁山被張一曼拒絕後,愛人之心,被虛榮心馴化,用自私虛榮掩飾懦弱和無能;

張一曼被眾人汙衊為婊子、剪成陰陽頭,隨心所欲的天性,在精神摧殘下被馴服,為求解脫,飲槍自盡;

孫校長一味地妥協和接受,反抗的能力,在理想破滅的威脅下被馴服,最終害了所有人;

孫校長的女兒更是成為了這場鬧劇的犧牲品。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這部電影講的是人性的潰敗,也是本真善良的人的社會馴化史。它把我們面對生存、虛榮、名利、情慾、精神和夢想被打壓時,被生活馴化的表現,戲劇化放大了。

我們不至於像電影裡走向極惡的地步,但在生活的軟硬兼施下,早就丟掉了初心。就像電影中,學校門口寫著“學做人”三個字,他們卻都活成了銅匠老婆口中所罵的:“你們都是牲口!”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面對生活的威逼利誘,我們都在一步一步退讓。

為生存,沒了憤世嫉俗的氣概,就像周鐵男說的:“當你被人拿槍指著頭的時候,你就知道該怎麼做人了。”;

為虛榮,小時候比爹比玩具,大了整容攀比,像裴魁山一樣虛偽自私,甚至厚顏無恥地大喊:“你憑什麼拿你的道德標準來綁架我的利益?”;

為名利,不擇手段、趨之若鶩,像銅匠一樣迷失自我;在外界言論中定義自己,像張一曼一樣妥協屈服;

面對生活無盡的要求和壓力,不斷妥協讓步,像孫校長一樣理想泯滅。隨著年齡漸長,不斷放棄原則,情愛,自由,夢想……

少時的自己,看到現在的自己時,會不會發出感嘆:“他好像一條狗哎。”

生活總是想盡辦法,潛移默化地,瓦解最原始、最純真的自我。現在我們現在每一個人,都是社會馴化後的產物。

02

虎鯨天性喜較冷水域,喜遠遊,這樣一方海洋霸主,遇上人類時,卻只能在海洋館裡的水池中,即使連身子都轉不開,還要耍寶討好。

虎鯨本對人溫馴和善,但在長時間的壓抑下,也會發生虎鯨殺人事件。

即使這樣,傷人的虎鯨仍舊沒能被放歸海洋,最終在狹窄的水池中鬱鬱而終,一生都沒有逃脫人類佈下的重重枷鎖。

人類以為自己掌握了馴化動物的本領,在看臺上居高臨下地欣賞,卻不知自己和虎鯨一樣,也難以逃出生活的束縛。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王猛一直是父母眼中聽話的孩子,更是人們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他以四川高考理科狀元的好成績,被北大錄取,本科畢業後,又考入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

然而,十幾年前,他不再回家過春節,7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誰也無法把這個乖孩子和“不孝之子”聯繫在一起,更是無法理解他的所作所為。

直到他寫下了15000字長文,討伐父母:“我母親一直傾向於把我關在家裡,喜歡按自己的喜好包辦事情。”

王猛從小活在父母的操縱和安排下,幼兒園時,母親把他打扮成女孩子,還要求他像女孩子一樣哭;

上學後,上哪所學校、如何學習、人生如何規劃,父母都為王猛制定好了;

甚至,連王猛從小到大的衣服都被他們包辦了,即使學校規定了特定的著裝要求,也無濟於事;

“卑賤”、“狗”這些措辭,也常出現在父母教育王猛時的話中;

高中畢業前,王猛的社交圈子,幾乎都在生活的大院裡,以至於,儘管考上北大,他也因社交障礙,很難與人交往。

他萬般無奈,只好再讀個心理學方面的博士,以解決自己長期壓抑之下的心理問題。對兒子15000字的長文控訴,父親的迴應只是,王猛“抗挫折能力差”,兒子為什麼總是揪住過去不放?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有網友說:“父母只是把他當炫耀的機器,可惜這個機器覺醒了。”

王猛不是個例,即便不是父母,我們都難以逃脫生活的束縛,總有人對我們的生活指指點點,把我們帶離原本的軌跡,但很少有人能做到像王猛那樣決絕。

社會需要的不是馳騁的野馬,而是忠誠耕種的老牛。生活的鞭打下,抵抗力弱的人不得不妥協,靈魂終究被社會殺死。

《楚門的世界》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可能受到別人操縱。你有沒有這種感覺,好像一生都身不由己。”

03

生活對人的馴化,最可怕的地方,不僅僅在於它會用軟硬兼施的方式讓你屈服,更在於,它會讓我們甘願被社會馴化,主動對生活妥協,強迫自己成為“聽話”的人。

"

“年少輕狂的好日子,一懂事就結束。”張衛健在《信徒》中這樣唱道。

小時候,因為父母喜歡乖孩子,所以強迫自己學得乖巧文靜;

上學後,因為老師喜歡好學生,所以即使不舒服,聽講時也要強迫自己把手背在後面;

長大了,因為社會總以貌取人,所以對修圖、整容趨之若鶩;

工作了,因為大家都喜歡社交達人,所以明明很內向,卻在簡歷中寫道:“樂觀外向,善於溝通”;

社交時,因為老實人的下場總是不太好,所以強迫自己變得八面玲瓏……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什麼時候“成熟”和“屈服”畫上了等號,變得不再像自己,變成曾經最討厭的大人模樣。

三歲以前,尚且自由,三歲以後,就開始不由自主。我們被生活牽著鼻子走。

越來越多匆忙、麻木、孤獨的身影行走在路上,像是一條條耷拉著腦袋,夾著尾巴的狗。不同之處只在於,狗被人馴化,人被生活馴化。

01

在那部被稱為黑色幽默喜劇的《驢得水》裡,上演了一段令人深刻的荒唐鬧劇,原本純真善良、懷有抱負的人,被現實馴化得醜陋至極。

民國時期,周鐵男、裴魁山、張一曼以及孫校長和他的女兒,懷揣教育夢想,在偏遠山村創建一所小學校。

他們虛構了一名叫“呂得水”英語老師,從教育局多領一份薪水,用於改善教學條件和老師們的生活,“呂得水”的真實身份其實是一頭驢。

突然有一天,教育局的特派員來學校視察,情急之下老師們將一名邋里邋遢的小銅匠,改造成呂老師,事情也因此走向失控。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小銅匠嚐到了名譽和權力的滋味後,原本的淳樸天真,被名利誘惑馴化,變成了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

周鐵男在子彈擦過臉頰後,嫉惡如仇的他,被生存的恐懼馴化,從“憤青”變成了“狗熊”;

裴魁山被張一曼拒絕後,愛人之心,被虛榮心馴化,用自私虛榮掩飾懦弱和無能;

張一曼被眾人汙衊為婊子、剪成陰陽頭,隨心所欲的天性,在精神摧殘下被馴服,為求解脫,飲槍自盡;

孫校長一味地妥協和接受,反抗的能力,在理想破滅的威脅下被馴服,最終害了所有人;

孫校長的女兒更是成為了這場鬧劇的犧牲品。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這部電影講的是人性的潰敗,也是本真善良的人的社會馴化史。它把我們面對生存、虛榮、名利、情慾、精神和夢想被打壓時,被生活馴化的表現,戲劇化放大了。

我們不至於像電影裡走向極惡的地步,但在生活的軟硬兼施下,早就丟掉了初心。就像電影中,學校門口寫著“學做人”三個字,他們卻都活成了銅匠老婆口中所罵的:“你們都是牲口!”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面對生活的威逼利誘,我們都在一步一步退讓。

為生存,沒了憤世嫉俗的氣概,就像周鐵男說的:“當你被人拿槍指著頭的時候,你就知道該怎麼做人了。”;

為虛榮,小時候比爹比玩具,大了整容攀比,像裴魁山一樣虛偽自私,甚至厚顏無恥地大喊:“你憑什麼拿你的道德標準來綁架我的利益?”;

為名利,不擇手段、趨之若鶩,像銅匠一樣迷失自我;在外界言論中定義自己,像張一曼一樣妥協屈服;

面對生活無盡的要求和壓力,不斷妥協讓步,像孫校長一樣理想泯滅。隨著年齡漸長,不斷放棄原則,情愛,自由,夢想……

少時的自己,看到現在的自己時,會不會發出感嘆:“他好像一條狗哎。”

生活總是想盡辦法,潛移默化地,瓦解最原始、最純真的自我。現在我們現在每一個人,都是社會馴化後的產物。

02

虎鯨天性喜較冷水域,喜遠遊,這樣一方海洋霸主,遇上人類時,卻只能在海洋館裡的水池中,即使連身子都轉不開,還要耍寶討好。

虎鯨本對人溫馴和善,但在長時間的壓抑下,也會發生虎鯨殺人事件。

即使這樣,傷人的虎鯨仍舊沒能被放歸海洋,最終在狹窄的水池中鬱鬱而終,一生都沒有逃脫人類佈下的重重枷鎖。

人類以為自己掌握了馴化動物的本領,在看臺上居高臨下地欣賞,卻不知自己和虎鯨一樣,也難以逃出生活的束縛。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王猛一直是父母眼中聽話的孩子,更是人們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他以四川高考理科狀元的好成績,被北大錄取,本科畢業後,又考入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

然而,十幾年前,他不再回家過春節,7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誰也無法把這個乖孩子和“不孝之子”聯繫在一起,更是無法理解他的所作所為。

直到他寫下了15000字長文,討伐父母:“我母親一直傾向於把我關在家裡,喜歡按自己的喜好包辦事情。”

王猛從小活在父母的操縱和安排下,幼兒園時,母親把他打扮成女孩子,還要求他像女孩子一樣哭;

上學後,上哪所學校、如何學習、人生如何規劃,父母都為王猛制定好了;

甚至,連王猛從小到大的衣服都被他們包辦了,即使學校規定了特定的著裝要求,也無濟於事;

“卑賤”、“狗”這些措辭,也常出現在父母教育王猛時的話中;

高中畢業前,王猛的社交圈子,幾乎都在生活的大院裡,以至於,儘管考上北大,他也因社交障礙,很難與人交往。

他萬般無奈,只好再讀個心理學方面的博士,以解決自己長期壓抑之下的心理問題。對兒子15000字的長文控訴,父親的迴應只是,王猛“抗挫折能力差”,兒子為什麼總是揪住過去不放?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有網友說:“父母只是把他當炫耀的機器,可惜這個機器覺醒了。”

王猛不是個例,即便不是父母,我們都難以逃脫生活的束縛,總有人對我們的生活指指點點,把我們帶離原本的軌跡,但很少有人能做到像王猛那樣決絕。

社會需要的不是馳騁的野馬,而是忠誠耕種的老牛。生活的鞭打下,抵抗力弱的人不得不妥協,靈魂終究被社會殺死。

《楚門的世界》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可能受到別人操縱。你有沒有這種感覺,好像一生都身不由己。”

03

生活對人的馴化,最可怕的地方,不僅僅在於它會用軟硬兼施的方式讓你屈服,更在於,它會讓我們甘願被社會馴化,主動對生活妥協,強迫自己成為“聽話”的人。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電影《狗十三》,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沒有懵懂的青澀愛情,卻被稱為一部傷痛青春成長電影。

李玩是名初中生,面對大人的虛偽和欺騙,剛開始,她還懂得抗爭,在自己的愛狗丟失後,她瘋狂地尖叫、奔跑;發現大人用“替代狗”欺騙自己的時候,她用半夜離家、喝酒、爭吵發洩情緒。

在大人眼裡,只是她“學壞了”。

大人們逐漸沒有了耐心,忍無可忍,在父親一頓最原始最粗暴的“教育”下,李玩終於變得“乖巧懂事”。

即使認出來大人找回的是“替代品”,還裝作不知情,表現得很開心;

甚至在連“替代品”都失去後,為討好迎合大人,大口大口地吞嚥狗肉。

大人們剛開始詫異,轉而變得輕鬆歡快,因為他們認為李玩終於“懂事”了。

似乎每個人都能在李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什麼是成長?就是面對世俗和欺騙時,從反抗到被迫接受,繼而屈從於成人世界的規則,甚至開始迎合。

"

“年少輕狂的好日子,一懂事就結束。”張衛健在《信徒》中這樣唱道。

小時候,因為父母喜歡乖孩子,所以強迫自己學得乖巧文靜;

上學後,因為老師喜歡好學生,所以即使不舒服,聽講時也要強迫自己把手背在後面;

長大了,因為社會總以貌取人,所以對修圖、整容趨之若鶩;

工作了,因為大家都喜歡社交達人,所以明明很內向,卻在簡歷中寫道:“樂觀外向,善於溝通”;

社交時,因為老實人的下場總是不太好,所以強迫自己變得八面玲瓏……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什麼時候“成熟”和“屈服”畫上了等號,變得不再像自己,變成曾經最討厭的大人模樣。

三歲以前,尚且自由,三歲以後,就開始不由自主。我們被生活牽著鼻子走。

越來越多匆忙、麻木、孤獨的身影行走在路上,像是一條條耷拉著腦袋,夾著尾巴的狗。不同之處只在於,狗被人馴化,人被生活馴化。

01

在那部被稱為黑色幽默喜劇的《驢得水》裡,上演了一段令人深刻的荒唐鬧劇,原本純真善良、懷有抱負的人,被現實馴化得醜陋至極。

民國時期,周鐵男、裴魁山、張一曼以及孫校長和他的女兒,懷揣教育夢想,在偏遠山村創建一所小學校。

他們虛構了一名叫“呂得水”英語老師,從教育局多領一份薪水,用於改善教學條件和老師們的生活,“呂得水”的真實身份其實是一頭驢。

突然有一天,教育局的特派員來學校視察,情急之下老師們將一名邋里邋遢的小銅匠,改造成呂老師,事情也因此走向失控。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小銅匠嚐到了名譽和權力的滋味後,原本的淳樸天真,被名利誘惑馴化,變成了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

周鐵男在子彈擦過臉頰後,嫉惡如仇的他,被生存的恐懼馴化,從“憤青”變成了“狗熊”;

裴魁山被張一曼拒絕後,愛人之心,被虛榮心馴化,用自私虛榮掩飾懦弱和無能;

張一曼被眾人汙衊為婊子、剪成陰陽頭,隨心所欲的天性,在精神摧殘下被馴服,為求解脫,飲槍自盡;

孫校長一味地妥協和接受,反抗的能力,在理想破滅的威脅下被馴服,最終害了所有人;

孫校長的女兒更是成為了這場鬧劇的犧牲品。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這部電影講的是人性的潰敗,也是本真善良的人的社會馴化史。它把我們面對生存、虛榮、名利、情慾、精神和夢想被打壓時,被生活馴化的表現,戲劇化放大了。

我們不至於像電影裡走向極惡的地步,但在生活的軟硬兼施下,早就丟掉了初心。就像電影中,學校門口寫著“學做人”三個字,他們卻都活成了銅匠老婆口中所罵的:“你們都是牲口!”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面對生活的威逼利誘,我們都在一步一步退讓。

為生存,沒了憤世嫉俗的氣概,就像周鐵男說的:“當你被人拿槍指著頭的時候,你就知道該怎麼做人了。”;

為虛榮,小時候比爹比玩具,大了整容攀比,像裴魁山一樣虛偽自私,甚至厚顏無恥地大喊:“你憑什麼拿你的道德標準來綁架我的利益?”;

為名利,不擇手段、趨之若鶩,像銅匠一樣迷失自我;在外界言論中定義自己,像張一曼一樣妥協屈服;

面對生活無盡的要求和壓力,不斷妥協讓步,像孫校長一樣理想泯滅。隨著年齡漸長,不斷放棄原則,情愛,自由,夢想……

少時的自己,看到現在的自己時,會不會發出感嘆:“他好像一條狗哎。”

生活總是想盡辦法,潛移默化地,瓦解最原始、最純真的自我。現在我們現在每一個人,都是社會馴化後的產物。

02

虎鯨天性喜較冷水域,喜遠遊,這樣一方海洋霸主,遇上人類時,卻只能在海洋館裡的水池中,即使連身子都轉不開,還要耍寶討好。

虎鯨本對人溫馴和善,但在長時間的壓抑下,也會發生虎鯨殺人事件。

即使這樣,傷人的虎鯨仍舊沒能被放歸海洋,最終在狹窄的水池中鬱鬱而終,一生都沒有逃脫人類佈下的重重枷鎖。

人類以為自己掌握了馴化動物的本領,在看臺上居高臨下地欣賞,卻不知自己和虎鯨一樣,也難以逃出生活的束縛。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王猛一直是父母眼中聽話的孩子,更是人們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他以四川高考理科狀元的好成績,被北大錄取,本科畢業後,又考入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

然而,十幾年前,他不再回家過春節,7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誰也無法把這個乖孩子和“不孝之子”聯繫在一起,更是無法理解他的所作所為。

直到他寫下了15000字長文,討伐父母:“我母親一直傾向於把我關在家裡,喜歡按自己的喜好包辦事情。”

王猛從小活在父母的操縱和安排下,幼兒園時,母親把他打扮成女孩子,還要求他像女孩子一樣哭;

上學後,上哪所學校、如何學習、人生如何規劃,父母都為王猛制定好了;

甚至,連王猛從小到大的衣服都被他們包辦了,即使學校規定了特定的著裝要求,也無濟於事;

“卑賤”、“狗”這些措辭,也常出現在父母教育王猛時的話中;

高中畢業前,王猛的社交圈子,幾乎都在生活的大院裡,以至於,儘管考上北大,他也因社交障礙,很難與人交往。

他萬般無奈,只好再讀個心理學方面的博士,以解決自己長期壓抑之下的心理問題。對兒子15000字的長文控訴,父親的迴應只是,王猛“抗挫折能力差”,兒子為什麼總是揪住過去不放?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有網友說:“父母只是把他當炫耀的機器,可惜這個機器覺醒了。”

王猛不是個例,即便不是父母,我們都難以逃脫生活的束縛,總有人對我們的生活指指點點,把我們帶離原本的軌跡,但很少有人能做到像王猛那樣決絕。

社會需要的不是馳騁的野馬,而是忠誠耕種的老牛。生活的鞭打下,抵抗力弱的人不得不妥協,靈魂終究被社會殺死。

《楚門的世界》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可能受到別人操縱。你有沒有這種感覺,好像一生都身不由己。”

03

生活對人的馴化,最可怕的地方,不僅僅在於它會用軟硬兼施的方式讓你屈服,更在於,它會讓我們甘願被社會馴化,主動對生活妥協,強迫自己成為“聽話”的人。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電影《狗十三》,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沒有懵懂的青澀愛情,卻被稱為一部傷痛青春成長電影。

李玩是名初中生,面對大人的虛偽和欺騙,剛開始,她還懂得抗爭,在自己的愛狗丟失後,她瘋狂地尖叫、奔跑;發現大人用“替代狗”欺騙自己的時候,她用半夜離家、喝酒、爭吵發洩情緒。

在大人眼裡,只是她“學壞了”。

大人們逐漸沒有了耐心,忍無可忍,在父親一頓最原始最粗暴的“教育”下,李玩終於變得“乖巧懂事”。

即使認出來大人找回的是“替代品”,還裝作不知情,表現得很開心;

甚至在連“替代品”都失去後,為討好迎合大人,大口大口地吞嚥狗肉。

大人們剛開始詫異,轉而變得輕鬆歡快,因為他們認為李玩終於“懂事”了。

似乎每個人都能在李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什麼是成長?就是面對世俗和欺騙時,從反抗到被迫接受,繼而屈從於成人世界的規則,甚至開始迎合。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德認為,“自我”是由“主我”和“客我”兩部分構成的,“主我”是指原始的個人,“客我”是外界評價的自己,“客我”能夠使“主我”發生變化,“主我”也反過來通過改變他人期望來改變“客我”,二者不斷互動,形成新的自我。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會依據社會外界的評價改變自己,自己的改變也會引起外界評價的改變,這個過程循環往復,這個時候的自己,早就不是最初的了。

那是如何達到依據外在世界改變自我呢?

“沉默的螺旋”理論認為,“大多數個人會力圖避免,由於單獨持有某些態度和信念而產生的孤立。因為害怕孤立,便不願意說出自己的觀點。”

所以,我們對形象的改變,就很大程度上就是掩藏真實的自己。

換句話說,成年後的察言觀色,來自被社會所拋棄的恐懼。

大家都明白, 每一次來自內心的吶喊,得到的只是成人世界的裝聾作啞,與生活妥協,才是最終的歸宿。

04

藝術家木心曾說:“很多人的失落,是違背了自己少年時的立志。自認為成熟、自認為練達、自認為精明,從前多幼稚,總算看透了、想穿了。於是,我們就此變成自己年少時最憎惡的樣子。”

木心,本名孫璞,1927年生人。出身於書香門第,也是富家子弟,因此想讓木心從商從政。

木心卻一心想成為一名畫家,追隨劉海粟、林風眠美術名家學習作畫。1950年,木心被聘為教師,卻在不久後就辭職了。

因為他想做一名真正的藝術家:“現在生活雖好,但這是常人的生活,溫暖、安定、豐富,於我的藝術有害,我不要,我要悽清、孤獨、單調的生活。”

他開始歸隱山林,潛心鑽研文學和美術,那時候孫家也漸漸家道中落。

"

“年少輕狂的好日子,一懂事就結束。”張衛健在《信徒》中這樣唱道。

小時候,因為父母喜歡乖孩子,所以強迫自己學得乖巧文靜;

上學後,因為老師喜歡好學生,所以即使不舒服,聽講時也要強迫自己把手背在後面;

長大了,因為社會總以貌取人,所以對修圖、整容趨之若鶩;

工作了,因為大家都喜歡社交達人,所以明明很內向,卻在簡歷中寫道:“樂觀外向,善於溝通”;

社交時,因為老實人的下場總是不太好,所以強迫自己變得八面玲瓏……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什麼時候“成熟”和“屈服”畫上了等號,變得不再像自己,變成曾經最討厭的大人模樣。

三歲以前,尚且自由,三歲以後,就開始不由自主。我們被生活牽著鼻子走。

越來越多匆忙、麻木、孤獨的身影行走在路上,像是一條條耷拉著腦袋,夾著尾巴的狗。不同之處只在於,狗被人馴化,人被生活馴化。

01

在那部被稱為黑色幽默喜劇的《驢得水》裡,上演了一段令人深刻的荒唐鬧劇,原本純真善良、懷有抱負的人,被現實馴化得醜陋至極。

民國時期,周鐵男、裴魁山、張一曼以及孫校長和他的女兒,懷揣教育夢想,在偏遠山村創建一所小學校。

他們虛構了一名叫“呂得水”英語老師,從教育局多領一份薪水,用於改善教學條件和老師們的生活,“呂得水”的真實身份其實是一頭驢。

突然有一天,教育局的特派員來學校視察,情急之下老師們將一名邋里邋遢的小銅匠,改造成呂老師,事情也因此走向失控。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小銅匠嚐到了名譽和權力的滋味後,原本的淳樸天真,被名利誘惑馴化,變成了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

周鐵男在子彈擦過臉頰後,嫉惡如仇的他,被生存的恐懼馴化,從“憤青”變成了“狗熊”;

裴魁山被張一曼拒絕後,愛人之心,被虛榮心馴化,用自私虛榮掩飾懦弱和無能;

張一曼被眾人汙衊為婊子、剪成陰陽頭,隨心所欲的天性,在精神摧殘下被馴服,為求解脫,飲槍自盡;

孫校長一味地妥協和接受,反抗的能力,在理想破滅的威脅下被馴服,最終害了所有人;

孫校長的女兒更是成為了這場鬧劇的犧牲品。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這部電影講的是人性的潰敗,也是本真善良的人的社會馴化史。它把我們面對生存、虛榮、名利、情慾、精神和夢想被打壓時,被生活馴化的表現,戲劇化放大了。

我們不至於像電影裡走向極惡的地步,但在生活的軟硬兼施下,早就丟掉了初心。就像電影中,學校門口寫著“學做人”三個字,他們卻都活成了銅匠老婆口中所罵的:“你們都是牲口!”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面對生活的威逼利誘,我們都在一步一步退讓。

為生存,沒了憤世嫉俗的氣概,就像周鐵男說的:“當你被人拿槍指著頭的時候,你就知道該怎麼做人了。”;

為虛榮,小時候比爹比玩具,大了整容攀比,像裴魁山一樣虛偽自私,甚至厚顏無恥地大喊:“你憑什麼拿你的道德標準來綁架我的利益?”;

為名利,不擇手段、趨之若鶩,像銅匠一樣迷失自我;在外界言論中定義自己,像張一曼一樣妥協屈服;

面對生活無盡的要求和壓力,不斷妥協讓步,像孫校長一樣理想泯滅。隨著年齡漸長,不斷放棄原則,情愛,自由,夢想……

少時的自己,看到現在的自己時,會不會發出感嘆:“他好像一條狗哎。”

生活總是想盡辦法,潛移默化地,瓦解最原始、最純真的自我。現在我們現在每一個人,都是社會馴化後的產物。

02

虎鯨天性喜較冷水域,喜遠遊,這樣一方海洋霸主,遇上人類時,卻只能在海洋館裡的水池中,即使連身子都轉不開,還要耍寶討好。

虎鯨本對人溫馴和善,但在長時間的壓抑下,也會發生虎鯨殺人事件。

即使這樣,傷人的虎鯨仍舊沒能被放歸海洋,最終在狹窄的水池中鬱鬱而終,一生都沒有逃脫人類佈下的重重枷鎖。

人類以為自己掌握了馴化動物的本領,在看臺上居高臨下地欣賞,卻不知自己和虎鯨一樣,也難以逃出生活的束縛。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王猛一直是父母眼中聽話的孩子,更是人們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他以四川高考理科狀元的好成績,被北大錄取,本科畢業後,又考入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

然而,十幾年前,他不再回家過春節,7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誰也無法把這個乖孩子和“不孝之子”聯繫在一起,更是無法理解他的所作所為。

直到他寫下了15000字長文,討伐父母:“我母親一直傾向於把我關在家裡,喜歡按自己的喜好包辦事情。”

王猛從小活在父母的操縱和安排下,幼兒園時,母親把他打扮成女孩子,還要求他像女孩子一樣哭;

上學後,上哪所學校、如何學習、人生如何規劃,父母都為王猛制定好了;

甚至,連王猛從小到大的衣服都被他們包辦了,即使學校規定了特定的著裝要求,也無濟於事;

“卑賤”、“狗”這些措辭,也常出現在父母教育王猛時的話中;

高中畢業前,王猛的社交圈子,幾乎都在生活的大院裡,以至於,儘管考上北大,他也因社交障礙,很難與人交往。

他萬般無奈,只好再讀個心理學方面的博士,以解決自己長期壓抑之下的心理問題。對兒子15000字的長文控訴,父親的迴應只是,王猛“抗挫折能力差”,兒子為什麼總是揪住過去不放?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有網友說:“父母只是把他當炫耀的機器,可惜這個機器覺醒了。”

王猛不是個例,即便不是父母,我們都難以逃脫生活的束縛,總有人對我們的生活指指點點,把我們帶離原本的軌跡,但很少有人能做到像王猛那樣決絕。

社會需要的不是馳騁的野馬,而是忠誠耕種的老牛。生活的鞭打下,抵抗力弱的人不得不妥協,靈魂終究被社會殺死。

《楚門的世界》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可能受到別人操縱。你有沒有這種感覺,好像一生都身不由己。”

03

生活對人的馴化,最可怕的地方,不僅僅在於它會用軟硬兼施的方式讓你屈服,更在於,它會讓我們甘願被社會馴化,主動對生活妥協,強迫自己成為“聽話”的人。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電影《狗十三》,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沒有懵懂的青澀愛情,卻被稱為一部傷痛青春成長電影。

李玩是名初中生,面對大人的虛偽和欺騙,剛開始,她還懂得抗爭,在自己的愛狗丟失後,她瘋狂地尖叫、奔跑;發現大人用“替代狗”欺騙自己的時候,她用半夜離家、喝酒、爭吵發洩情緒。

在大人眼裡,只是她“學壞了”。

大人們逐漸沒有了耐心,忍無可忍,在父親一頓最原始最粗暴的“教育”下,李玩終於變得“乖巧懂事”。

即使認出來大人找回的是“替代品”,還裝作不知情,表現得很開心;

甚至在連“替代品”都失去後,為討好迎合大人,大口大口地吞嚥狗肉。

大人們剛開始詫異,轉而變得輕鬆歡快,因為他們認為李玩終於“懂事”了。

似乎每個人都能在李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什麼是成長?就是面對世俗和欺騙時,從反抗到被迫接受,繼而屈從於成人世界的規則,甚至開始迎合。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德認為,“自我”是由“主我”和“客我”兩部分構成的,“主我”是指原始的個人,“客我”是外界評價的自己,“客我”能夠使“主我”發生變化,“主我”也反過來通過改變他人期望來改變“客我”,二者不斷互動,形成新的自我。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會依據社會外界的評價改變自己,自己的改變也會引起外界評價的改變,這個過程循環往復,這個時候的自己,早就不是最初的了。

那是如何達到依據外在世界改變自我呢?

“沉默的螺旋”理論認為,“大多數個人會力圖避免,由於單獨持有某些態度和信念而產生的孤立。因為害怕孤立,便不願意說出自己的觀點。”

所以,我們對形象的改變,就很大程度上就是掩藏真實的自己。

換句話說,成年後的察言觀色,來自被社會所拋棄的恐懼。

大家都明白, 每一次來自內心的吶喊,得到的只是成人世界的裝聾作啞,與生活妥協,才是最終的歸宿。

04

藝術家木心曾說:“很多人的失落,是違背了自己少年時的立志。自認為成熟、自認為練達、自認為精明,從前多幼稚,總算看透了、想穿了。於是,我們就此變成自己年少時最憎惡的樣子。”

木心,本名孫璞,1927年生人。出身於書香門第,也是富家子弟,因此想讓木心從商從政。

木心卻一心想成為一名畫家,追隨劉海粟、林風眠美術名家學習作畫。1950年,木心被聘為教師,卻在不久後就辭職了。

因為他想做一名真正的藝術家:“現在生活雖好,但這是常人的生活,溫暖、安定、豐富,於我的藝術有害,我不要,我要悽清、孤獨、單調的生活。”

他開始歸隱山林,潛心鑽研文學和美術,那時候孫家也漸漸家道中落。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1971年,木心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鋃鐺入獄,被囚禁18個月,受盡折磨,斷了三根手指。但在獄中,他用寫"坦白書"的紙筆,洋洋灑灑地寫出了65萬字《The Prison Notes》。

在1977年-1979年間,木心再遭軟禁。二十年間,三次被限制人身自由,他卻不像其他人,身子前駝曲髏,精神恐懼失落,精神氣反而很足。

遭遇非人待遇,獄中寫作,65萬字手稿中卻充滿了對哲學和美學的思考;獄中陰冷恐怖,他卻有閒情逸致,手繪鋼琴鍵,"彈奏"無聲的樂曲。

"

“年少輕狂的好日子,一懂事就結束。”張衛健在《信徒》中這樣唱道。

小時候,因為父母喜歡乖孩子,所以強迫自己學得乖巧文靜;

上學後,因為老師喜歡好學生,所以即使不舒服,聽講時也要強迫自己把手背在後面;

長大了,因為社會總以貌取人,所以對修圖、整容趨之若鶩;

工作了,因為大家都喜歡社交達人,所以明明很內向,卻在簡歷中寫道:“樂觀外向,善於溝通”;

社交時,因為老實人的下場總是不太好,所以強迫自己變得八面玲瓏……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什麼時候“成熟”和“屈服”畫上了等號,變得不再像自己,變成曾經最討厭的大人模樣。

三歲以前,尚且自由,三歲以後,就開始不由自主。我們被生活牽著鼻子走。

越來越多匆忙、麻木、孤獨的身影行走在路上,像是一條條耷拉著腦袋,夾著尾巴的狗。不同之處只在於,狗被人馴化,人被生活馴化。

01

在那部被稱為黑色幽默喜劇的《驢得水》裡,上演了一段令人深刻的荒唐鬧劇,原本純真善良、懷有抱負的人,被現實馴化得醜陋至極。

民國時期,周鐵男、裴魁山、張一曼以及孫校長和他的女兒,懷揣教育夢想,在偏遠山村創建一所小學校。

他們虛構了一名叫“呂得水”英語老師,從教育局多領一份薪水,用於改善教學條件和老師們的生活,“呂得水”的真實身份其實是一頭驢。

突然有一天,教育局的特派員來學校視察,情急之下老師們將一名邋里邋遢的小銅匠,改造成呂老師,事情也因此走向失控。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小銅匠嚐到了名譽和權力的滋味後,原本的淳樸天真,被名利誘惑馴化,變成了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

周鐵男在子彈擦過臉頰後,嫉惡如仇的他,被生存的恐懼馴化,從“憤青”變成了“狗熊”;

裴魁山被張一曼拒絕後,愛人之心,被虛榮心馴化,用自私虛榮掩飾懦弱和無能;

張一曼被眾人汙衊為婊子、剪成陰陽頭,隨心所欲的天性,在精神摧殘下被馴服,為求解脫,飲槍自盡;

孫校長一味地妥協和接受,反抗的能力,在理想破滅的威脅下被馴服,最終害了所有人;

孫校長的女兒更是成為了這場鬧劇的犧牲品。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這部電影講的是人性的潰敗,也是本真善良的人的社會馴化史。它把我們面對生存、虛榮、名利、情慾、精神和夢想被打壓時,被生活馴化的表現,戲劇化放大了。

我們不至於像電影裡走向極惡的地步,但在生活的軟硬兼施下,早就丟掉了初心。就像電影中,學校門口寫著“學做人”三個字,他們卻都活成了銅匠老婆口中所罵的:“你們都是牲口!”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面對生活的威逼利誘,我們都在一步一步退讓。

為生存,沒了憤世嫉俗的氣概,就像周鐵男說的:“當你被人拿槍指著頭的時候,你就知道該怎麼做人了。”;

為虛榮,小時候比爹比玩具,大了整容攀比,像裴魁山一樣虛偽自私,甚至厚顏無恥地大喊:“你憑什麼拿你的道德標準來綁架我的利益?”;

為名利,不擇手段、趨之若鶩,像銅匠一樣迷失自我;在外界言論中定義自己,像張一曼一樣妥協屈服;

面對生活無盡的要求和壓力,不斷妥協讓步,像孫校長一樣理想泯滅。隨著年齡漸長,不斷放棄原則,情愛,自由,夢想……

少時的自己,看到現在的自己時,會不會發出感嘆:“他好像一條狗哎。”

生活總是想盡辦法,潛移默化地,瓦解最原始、最純真的自我。現在我們現在每一個人,都是社會馴化後的產物。

02

虎鯨天性喜較冷水域,喜遠遊,這樣一方海洋霸主,遇上人類時,卻只能在海洋館裡的水池中,即使連身子都轉不開,還要耍寶討好。

虎鯨本對人溫馴和善,但在長時間的壓抑下,也會發生虎鯨殺人事件。

即使這樣,傷人的虎鯨仍舊沒能被放歸海洋,最終在狹窄的水池中鬱鬱而終,一生都沒有逃脫人類佈下的重重枷鎖。

人類以為自己掌握了馴化動物的本領,在看臺上居高臨下地欣賞,卻不知自己和虎鯨一樣,也難以逃出生活的束縛。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王猛一直是父母眼中聽話的孩子,更是人們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他以四川高考理科狀元的好成績,被北大錄取,本科畢業後,又考入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

然而,十幾年前,他不再回家過春節,7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誰也無法把這個乖孩子和“不孝之子”聯繫在一起,更是無法理解他的所作所為。

直到他寫下了15000字長文,討伐父母:“我母親一直傾向於把我關在家裡,喜歡按自己的喜好包辦事情。”

王猛從小活在父母的操縱和安排下,幼兒園時,母親把他打扮成女孩子,還要求他像女孩子一樣哭;

上學後,上哪所學校、如何學習、人生如何規劃,父母都為王猛制定好了;

甚至,連王猛從小到大的衣服都被他們包辦了,即使學校規定了特定的著裝要求,也無濟於事;

“卑賤”、“狗”這些措辭,也常出現在父母教育王猛時的話中;

高中畢業前,王猛的社交圈子,幾乎都在生活的大院裡,以至於,儘管考上北大,他也因社交障礙,很難與人交往。

他萬般無奈,只好再讀個心理學方面的博士,以解決自己長期壓抑之下的心理問題。對兒子15000字的長文控訴,父親的迴應只是,王猛“抗挫折能力差”,兒子為什麼總是揪住過去不放?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有網友說:“父母只是把他當炫耀的機器,可惜這個機器覺醒了。”

王猛不是個例,即便不是父母,我們都難以逃脫生活的束縛,總有人對我們的生活指指點點,把我們帶離原本的軌跡,但很少有人能做到像王猛那樣決絕。

社會需要的不是馳騁的野馬,而是忠誠耕種的老牛。生活的鞭打下,抵抗力弱的人不得不妥協,靈魂終究被社會殺死。

《楚門的世界》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可能受到別人操縱。你有沒有這種感覺,好像一生都身不由己。”

03

生活對人的馴化,最可怕的地方,不僅僅在於它會用軟硬兼施的方式讓你屈服,更在於,它會讓我們甘願被社會馴化,主動對生活妥協,強迫自己成為“聽話”的人。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電影《狗十三》,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沒有懵懂的青澀愛情,卻被稱為一部傷痛青春成長電影。

李玩是名初中生,面對大人的虛偽和欺騙,剛開始,她還懂得抗爭,在自己的愛狗丟失後,她瘋狂地尖叫、奔跑;發現大人用“替代狗”欺騙自己的時候,她用半夜離家、喝酒、爭吵發洩情緒。

在大人眼裡,只是她“學壞了”。

大人們逐漸沒有了耐心,忍無可忍,在父親一頓最原始最粗暴的“教育”下,李玩終於變得“乖巧懂事”。

即使認出來大人找回的是“替代品”,還裝作不知情,表現得很開心;

甚至在連“替代品”都失去後,為討好迎合大人,大口大口地吞嚥狗肉。

大人們剛開始詫異,轉而變得輕鬆歡快,因為他們認為李玩終於“懂事”了。

似乎每個人都能在李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什麼是成長?就是面對世俗和欺騙時,從反抗到被迫接受,繼而屈從於成人世界的規則,甚至開始迎合。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德認為,“自我”是由“主我”和“客我”兩部分構成的,“主我”是指原始的個人,“客我”是外界評價的自己,“客我”能夠使“主我”發生變化,“主我”也反過來通過改變他人期望來改變“客我”,二者不斷互動,形成新的自我。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會依據社會外界的評價改變自己,自己的改變也會引起外界評價的改變,這個過程循環往復,這個時候的自己,早就不是最初的了。

那是如何達到依據外在世界改變自我呢?

“沉默的螺旋”理論認為,“大多數個人會力圖避免,由於單獨持有某些態度和信念而產生的孤立。因為害怕孤立,便不願意說出自己的觀點。”

所以,我們對形象的改變,就很大程度上就是掩藏真實的自己。

換句話說,成年後的察言觀色,來自被社會所拋棄的恐懼。

大家都明白, 每一次來自內心的吶喊,得到的只是成人世界的裝聾作啞,與生活妥協,才是最終的歸宿。

04

藝術家木心曾說:“很多人的失落,是違背了自己少年時的立志。自認為成熟、自認為練達、自認為精明,從前多幼稚,總算看透了、想穿了。於是,我們就此變成自己年少時最憎惡的樣子。”

木心,本名孫璞,1927年生人。出身於書香門第,也是富家子弟,因此想讓木心從商從政。

木心卻一心想成為一名畫家,追隨劉海粟、林風眠美術名家學習作畫。1950年,木心被聘為教師,卻在不久後就辭職了。

因為他想做一名真正的藝術家:“現在生活雖好,但這是常人的生活,溫暖、安定、豐富,於我的藝術有害,我不要,我要悽清、孤獨、單調的生活。”

他開始歸隱山林,潛心鑽研文學和美術,那時候孫家也漸漸家道中落。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1971年,木心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鋃鐺入獄,被囚禁18個月,受盡折磨,斷了三根手指。但在獄中,他用寫"坦白書"的紙筆,洋洋灑灑地寫出了65萬字《The Prison Notes》。

在1977年-1979年間,木心再遭軟禁。二十年間,三次被限制人身自由,他卻不像其他人,身子前駝曲髏,精神恐懼失落,精神氣反而很足。

遭遇非人待遇,獄中寫作,65萬字手稿中卻充滿了對哲學和美學的思考;獄中陰冷恐怖,他卻有閒情逸致,手繪鋼琴鍵,"彈奏"無聲的樂曲。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木心認為“生活的最好狀態是冷冷清清的風風火火”,所以他不安於碌碌無為一生,毫不猶豫辭掉工作,探尋自己追求的藝術境界。

也正因此,他絕不輕易屈服於生活的馴化,在最黑暗的時刻,仍懷一顆赤子之心,作畫寫詩。好不容易熬過了那些黑暗歲月,木心又在最輝煌的時候,選擇出走美國,因為他見過太多有志青年自甘墮落,被生活馴化得服服帖帖,毫無鬥志。

木心想要擺脫這個頹廢的時代,追尋少年時的志向,為藝術而活,“我要在自己身上,克服這個時代。”

在木心的世界裡,從來都沒有“妥協”二字,生活的軟硬兼施,抵不過木心對藝術的始終如一的尋覓。

剝開生活堅硬的殼,才能看到歲月的溫柔,正如他所說,“萬丈深淵,下去,也是前程萬里”。

05

獵狗,可以在人的馴化下,懂得人類世界的捕獵規則,尋求自我價值。

但若施捨點狗糧和狗窩就心滿意足,就成了供人戲弄的玩具,隨時會被拋棄。在《靈魂只能獨行》中,周國平說:“許多人所謂的成熟,不過是被習俗磨去了稜角,變得世故而實際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個性的消亡。真正的成熟,應當是獨特個性的形成,真實自我的發現,精神上的結果和豐收。”

在這世俗紛擾的生活中,不忘一顆初心,不被生活除去野性,方能走得長遠。

"

“年少輕狂的好日子,一懂事就結束。”張衛健在《信徒》中這樣唱道。

小時候,因為父母喜歡乖孩子,所以強迫自己學得乖巧文靜;

上學後,因為老師喜歡好學生,所以即使不舒服,聽講時也要強迫自己把手背在後面;

長大了,因為社會總以貌取人,所以對修圖、整容趨之若鶩;

工作了,因為大家都喜歡社交達人,所以明明很內向,卻在簡歷中寫道:“樂觀外向,善於溝通”;

社交時,因為老實人的下場總是不太好,所以強迫自己變得八面玲瓏……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什麼時候“成熟”和“屈服”畫上了等號,變得不再像自己,變成曾經最討厭的大人模樣。

三歲以前,尚且自由,三歲以後,就開始不由自主。我們被生活牽著鼻子走。

越來越多匆忙、麻木、孤獨的身影行走在路上,像是一條條耷拉著腦袋,夾著尾巴的狗。不同之處只在於,狗被人馴化,人被生活馴化。

01

在那部被稱為黑色幽默喜劇的《驢得水》裡,上演了一段令人深刻的荒唐鬧劇,原本純真善良、懷有抱負的人,被現實馴化得醜陋至極。

民國時期,周鐵男、裴魁山、張一曼以及孫校長和他的女兒,懷揣教育夢想,在偏遠山村創建一所小學校。

他們虛構了一名叫“呂得水”英語老師,從教育局多領一份薪水,用於改善教學條件和老師們的生活,“呂得水”的真實身份其實是一頭驢。

突然有一天,教育局的特派員來學校視察,情急之下老師們將一名邋里邋遢的小銅匠,改造成呂老師,事情也因此走向失控。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小銅匠嚐到了名譽和權力的滋味後,原本的淳樸天真,被名利誘惑馴化,變成了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

周鐵男在子彈擦過臉頰後,嫉惡如仇的他,被生存的恐懼馴化,從“憤青”變成了“狗熊”;

裴魁山被張一曼拒絕後,愛人之心,被虛榮心馴化,用自私虛榮掩飾懦弱和無能;

張一曼被眾人汙衊為婊子、剪成陰陽頭,隨心所欲的天性,在精神摧殘下被馴服,為求解脫,飲槍自盡;

孫校長一味地妥協和接受,反抗的能力,在理想破滅的威脅下被馴服,最終害了所有人;

孫校長的女兒更是成為了這場鬧劇的犧牲品。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這部電影講的是人性的潰敗,也是本真善良的人的社會馴化史。它把我們面對生存、虛榮、名利、情慾、精神和夢想被打壓時,被生活馴化的表現,戲劇化放大了。

我們不至於像電影裡走向極惡的地步,但在生活的軟硬兼施下,早就丟掉了初心。就像電影中,學校門口寫著“學做人”三個字,他們卻都活成了銅匠老婆口中所罵的:“你們都是牲口!”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面對生活的威逼利誘,我們都在一步一步退讓。

為生存,沒了憤世嫉俗的氣概,就像周鐵男說的:“當你被人拿槍指著頭的時候,你就知道該怎麼做人了。”;

為虛榮,小時候比爹比玩具,大了整容攀比,像裴魁山一樣虛偽自私,甚至厚顏無恥地大喊:“你憑什麼拿你的道德標準來綁架我的利益?”;

為名利,不擇手段、趨之若鶩,像銅匠一樣迷失自我;在外界言論中定義自己,像張一曼一樣妥協屈服;

面對生活無盡的要求和壓力,不斷妥協讓步,像孫校長一樣理想泯滅。隨著年齡漸長,不斷放棄原則,情愛,自由,夢想……

少時的自己,看到現在的自己時,會不會發出感嘆:“他好像一條狗哎。”

生活總是想盡辦法,潛移默化地,瓦解最原始、最純真的自我。現在我們現在每一個人,都是社會馴化後的產物。

02

虎鯨天性喜較冷水域,喜遠遊,這樣一方海洋霸主,遇上人類時,卻只能在海洋館裡的水池中,即使連身子都轉不開,還要耍寶討好。

虎鯨本對人溫馴和善,但在長時間的壓抑下,也會發生虎鯨殺人事件。

即使這樣,傷人的虎鯨仍舊沒能被放歸海洋,最終在狹窄的水池中鬱鬱而終,一生都沒有逃脫人類佈下的重重枷鎖。

人類以為自己掌握了馴化動物的本領,在看臺上居高臨下地欣賞,卻不知自己和虎鯨一樣,也難以逃出生活的束縛。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王猛一直是父母眼中聽話的孩子,更是人們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他以四川高考理科狀元的好成績,被北大錄取,本科畢業後,又考入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

然而,十幾年前,他不再回家過春節,7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誰也無法把這個乖孩子和“不孝之子”聯繫在一起,更是無法理解他的所作所為。

直到他寫下了15000字長文,討伐父母:“我母親一直傾向於把我關在家裡,喜歡按自己的喜好包辦事情。”

王猛從小活在父母的操縱和安排下,幼兒園時,母親把他打扮成女孩子,還要求他像女孩子一樣哭;

上學後,上哪所學校、如何學習、人生如何規劃,父母都為王猛制定好了;

甚至,連王猛從小到大的衣服都被他們包辦了,即使學校規定了特定的著裝要求,也無濟於事;

“卑賤”、“狗”這些措辭,也常出現在父母教育王猛時的話中;

高中畢業前,王猛的社交圈子,幾乎都在生活的大院裡,以至於,儘管考上北大,他也因社交障礙,很難與人交往。

他萬般無奈,只好再讀個心理學方面的博士,以解決自己長期壓抑之下的心理問題。對兒子15000字的長文控訴,父親的迴應只是,王猛“抗挫折能力差”,兒子為什麼總是揪住過去不放?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有網友說:“父母只是把他當炫耀的機器,可惜這個機器覺醒了。”

王猛不是個例,即便不是父母,我們都難以逃脫生活的束縛,總有人對我們的生活指指點點,把我們帶離原本的軌跡,但很少有人能做到像王猛那樣決絕。

社會需要的不是馳騁的野馬,而是忠誠耕種的老牛。生活的鞭打下,抵抗力弱的人不得不妥協,靈魂終究被社會殺死。

《楚門的世界》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可能受到別人操縱。你有沒有這種感覺,好像一生都身不由己。”

03

生活對人的馴化,最可怕的地方,不僅僅在於它會用軟硬兼施的方式讓你屈服,更在於,它會讓我們甘願被社會馴化,主動對生活妥協,強迫自己成為“聽話”的人。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電影《狗十三》,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沒有懵懂的青澀愛情,卻被稱為一部傷痛青春成長電影。

李玩是名初中生,面對大人的虛偽和欺騙,剛開始,她還懂得抗爭,在自己的愛狗丟失後,她瘋狂地尖叫、奔跑;發現大人用“替代狗”欺騙自己的時候,她用半夜離家、喝酒、爭吵發洩情緒。

在大人眼裡,只是她“學壞了”。

大人們逐漸沒有了耐心,忍無可忍,在父親一頓最原始最粗暴的“教育”下,李玩終於變得“乖巧懂事”。

即使認出來大人找回的是“替代品”,還裝作不知情,表現得很開心;

甚至在連“替代品”都失去後,為討好迎合大人,大口大口地吞嚥狗肉。

大人們剛開始詫異,轉而變得輕鬆歡快,因為他們認為李玩終於“懂事”了。

似乎每個人都能在李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什麼是成長?就是面對世俗和欺騙時,從反抗到被迫接受,繼而屈從於成人世界的規則,甚至開始迎合。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德認為,“自我”是由“主我”和“客我”兩部分構成的,“主我”是指原始的個人,“客我”是外界評價的自己,“客我”能夠使“主我”發生變化,“主我”也反過來通過改變他人期望來改變“客我”,二者不斷互動,形成新的自我。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會依據社會外界的評價改變自己,自己的改變也會引起外界評價的改變,這個過程循環往復,這個時候的自己,早就不是最初的了。

那是如何達到依據外在世界改變自我呢?

“沉默的螺旋”理論認為,“大多數個人會力圖避免,由於單獨持有某些態度和信念而產生的孤立。因為害怕孤立,便不願意說出自己的觀點。”

所以,我們對形象的改變,就很大程度上就是掩藏真實的自己。

換句話說,成年後的察言觀色,來自被社會所拋棄的恐懼。

大家都明白, 每一次來自內心的吶喊,得到的只是成人世界的裝聾作啞,與生活妥協,才是最終的歸宿。

04

藝術家木心曾說:“很多人的失落,是違背了自己少年時的立志。自認為成熟、自認為練達、自認為精明,從前多幼稚,總算看透了、想穿了。於是,我們就此變成自己年少時最憎惡的樣子。”

木心,本名孫璞,1927年生人。出身於書香門第,也是富家子弟,因此想讓木心從商從政。

木心卻一心想成為一名畫家,追隨劉海粟、林風眠美術名家學習作畫。1950年,木心被聘為教師,卻在不久後就辭職了。

因為他想做一名真正的藝術家:“現在生活雖好,但這是常人的生活,溫暖、安定、豐富,於我的藝術有害,我不要,我要悽清、孤獨、單調的生活。”

他開始歸隱山林,潛心鑽研文學和美術,那時候孫家也漸漸家道中落。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1971年,木心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鋃鐺入獄,被囚禁18個月,受盡折磨,斷了三根手指。但在獄中,他用寫"坦白書"的紙筆,洋洋灑灑地寫出了65萬字《The Prison Notes》。

在1977年-1979年間,木心再遭軟禁。二十年間,三次被限制人身自由,他卻不像其他人,身子前駝曲髏,精神恐懼失落,精神氣反而很足。

遭遇非人待遇,獄中寫作,65萬字手稿中卻充滿了對哲學和美學的思考;獄中陰冷恐怖,他卻有閒情逸致,手繪鋼琴鍵,"彈奏"無聲的樂曲。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木心認為“生活的最好狀態是冷冷清清的風風火火”,所以他不安於碌碌無為一生,毫不猶豫辭掉工作,探尋自己追求的藝術境界。

也正因此,他絕不輕易屈服於生活的馴化,在最黑暗的時刻,仍懷一顆赤子之心,作畫寫詩。好不容易熬過了那些黑暗歲月,木心又在最輝煌的時候,選擇出走美國,因為他見過太多有志青年自甘墮落,被生活馴化得服服帖帖,毫無鬥志。

木心想要擺脫這個頹廢的時代,追尋少年時的志向,為藝術而活,“我要在自己身上,克服這個時代。”

在木心的世界裡,從來都沒有“妥協”二字,生活的軟硬兼施,抵不過木心對藝術的始終如一的尋覓。

剝開生活堅硬的殼,才能看到歲月的溫柔,正如他所說,“萬丈深淵,下去,也是前程萬里”。

05

獵狗,可以在人的馴化下,懂得人類世界的捕獵規則,尋求自我價值。

但若施捨點狗糧和狗窩就心滿意足,就成了供人戲弄的玩具,隨時會被拋棄。在《靈魂只能獨行》中,周國平說:“許多人所謂的成熟,不過是被習俗磨去了稜角,變得世故而實際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個性的消亡。真正的成熟,應當是獨特個性的形成,真實自我的發現,精神上的結果和豐收。”

在這世俗紛擾的生活中,不忘一顆初心,不被生活除去野性,方能走得長遠。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學生時代,我們渴望衝出課堂,成年後,卻只用成績衡量孩子;

厭煩虛假的社交友誼,卻批鬥點破這份虛假的人;

苦惱夢想求而不得,卻要求孩子考公務員、考編制,希望孩子,安穩規矩度一生。

當自己被生活磨掉了激情,就開始做曾經最討厭的事,成為最討厭的人。

後來你才明白:生活的遺憾,原來總是如此循環往復。

歌曲《活著》這樣唱到:“慌慌張張,匆匆忙忙,為何生活總是這樣,難道說我的理想,就是這樣度過一生的時光?不卑不亢,不慌不忙,也許生活應該這樣。”

行走在這滿是泥濘的世界,免不了弄髒了衣褲,疲憊了身心,可是,純真的心靈可要保護好。

知世故而不世故,明世俗而不受世俗浸染,長大並不快樂,但要努力做個可愛的大人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