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召,蒙古語稱“伊克召”意為“大廟”,其中“召”為藏語“寺廟”之意。漢名原為“弘慈寺”,後改為“無量寺”。因為寺內供奉一尊釋迦牟尼銀佛,故又稱“銀佛寺”。該寺歷史上又有“大乘法輪召”、“甘珠爾廟”、“帝廟”等多種名稱。因該寺由阿勒坦汗興建,有的蒙古文史籍也將其稱作“阿勒坦召”。大召是呼和浩特最早建成的格魯派寺院,也是蒙古地區僅晚於美岱召的蒙古人皈依格魯派初期所建的大型寺院之一,在蒙古地區影響廣大。

大召初建於明朝。蒙古土默特部首領阿勒坦汗(俺答汗)於明朝萬曆六年五月十五日(1578年),在青海湖畔的恰不恰廟(仰華寺)會見了西藏格魯派三世達賴索南嘉措,會見時阿勒坦汗以元朝會見外國使臣之禮迎接三世達賴,二人還互贈稱號。在此次會見中,阿勒坦汗將薩滿教的聖物翁根在三世達賴面前燒燬,表示誠心皈依佛教。阿勒坦汗還向三世達賴許願,回到蒙古草原之後要興建寺廟、造佛像。明朝萬曆七年(1579年),大召開始動工興建,阿勒坦汗還從尼泊爾請來工匠以三千斤純銀鑄造一尊釋迦牟尼銀佛。明朝萬曆八年(1580年),大召建成,成為當時蒙古地區地位最高的寺廟。大召也是蒙古地區的藏傳佛教大寺廟中,唯一沒有活佛的寺廟。萬曆十四年(1586年),三世達賴親臨大召,主持了銀佛的“開光法會”。後來四世達賴曾來到大召,也坐在三世達賴曾坐過的座位上。

大召建成後,明朝萬曆帝賜名“弘慈寺”。興建大召的同時,阿勒坦汗的夫人三娘子按照阿勒坦汗之意,在大召旁邊興建了一座蒙古語稱“哈斯呼和浩特”的城市。1581年,明朝賜該城名為“歸化城”,歸化城即如今呼和浩特市玉泉區。萬曆九年(1581年),歸化城建成不久,阿勒坦汗逝世。

明熹宗天啟七年(1627年),蒙古察哈爾部的首領林丹汗“克歸化城、奪銀佛寺”,即攻取歸化城,並奪得大召。後金天聰六年(1632年),皇太極追擊林丹汗到歸化城,命令部下在城內縱火,“只剩銀佛寺等廟宇未毀”,從而保護了大召。《清太宗實錄》第四卷記載:“以諭旨懸于歸化城格根汗廟曰,滿洲國天崇皇帝敕諭,歸化城格根汗廟宇理宜虔奉,毋許拆毀。如有擅敢拆毀,並擅取器物者,我兵既已經此,豈有不再至之理?查出絕不輕貸。”

後金崇德五年(1640年),土默特都統古祿格楚琥爾奉皇太極之諭,委派右翼佐領補音圖、左翼驍騎校喇巴太、德木齊溫布喇嘛擴建大召,重修之後奏請皇太極賜漢名為“無量寺”,並賜題有滿文、蒙古文、漢文三種文字的寺名匾額。擴建後,大召內供黃金鑄造的“皇帝萬歲”牌位。清朝順治九年(1652年),五世達賴赴北京時路過歸化城,駐錫於大召,所以大召至今仍供奉著五世達賴的銅像。康熙帝在平定噶爾丹叛亂後曾路經大召。清朝時期,歸化城札薩克達喇嘛印務處也設在大召。清朝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札薩克達喇嘛內齊託音呼圖克圖奏請將大召改覆黃瓦。

1892年,俄國學者阿列克謝·馬特維耶維奇·波茲涅夫對內蒙古進行考察,在其著作《蒙古及蒙古人》中提到大召:

或者按照人們更加常用的蒙語名字——伊克召,也許就是阿勒坦汗喜愛那個逹賴喇嘛許願建立的那座召。除了立在正殿門前的一對鑄有題詞的鐵獅子外,召內什麼古蹟也沒有保存下來。這段題詞是:“天啟三年九月吉日大同北草場金火匠人陳二一人成造與溫布黃臺吉許願鑄鐵獅子一對”。歷史上只記載這座召曾於崇德年間(1636-1662)進行修復,並賜予‘察格拉什·烏蓋蘇默’之名;這個召名用滿蒙漢三種文字寫成,直到現在還保存在召廟大門上方。歷史記載著,康熙三十六年(1697),當札薩克達喇嘛內齊託音呼圖克圖在世時,根據皇帝的聖旨,這座召廟被允許蓋上黃瓦屋頂,也就是成了欽定寺。伊克召是呼和浩特所有召廟中最主要的一座。……這裡還有一座廟叫藏康廟。它屬於伊克召,但卻不在伊克召院內,是用來敬奉護廟神的。……確實,中國在這裡的影響是相當強烈的,看來就連非常注重自己信仰之純潔的喇嘛也受到了這種可怕的融合的影響。大約在15年前,他們曾把伊克召的外牆修飾了一下,畫上佛陀生活中一些生動的場面。這些畫都取材於佛陀的傳記,因此都具有純粹的中國風格;這些圖畫的說明也用的是漢文,作畫的也是漢人畫匠。這些都是溼底子上畫的溼壁畫,所以其中很多都已殘缺不全。

1934年出版的鄭裕孚《歸綏縣誌·神教志》記載,大召“昔有喇嘛數千人,今僅百餘。故禪房租商販,寺門懸‘九邊第一泉’匾額。泉在寺內百步餘,名‘玉泉井’。”

1940年代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初期,大召已破敗不堪,當時政府撥出專款對大召進行了部分維修。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為落實宗教政策,1980年大召又歸還僧眾,同年正式對外開放。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和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先後撥款200餘萬人民幣修繕大召,恢復了大召的原貌。1989年,趙九九出任大召的住持。


內蒙古呼和浩特有很多藏傳佛教寺廟,其中最早的是哪一座?


天王殿

2006年5月25日,大召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銀佛映泉”是21世紀初評選出的新呼和浩特八景之一。

2009年時,大召有60位喇嘛,其中有20多位徒弟。這些當徒弟的小喇嘛都來自農村牧區,剛來的幾年不會說漢語,後來這些孩子們甚至都學會用手機發短信了。大召重視對喇嘛的教育,對小喇嘛的培養非常嚴格,學經之後必須通過考試。小喇嘛們每天早晨六點起床,隨後背誦佛經一個半小時,上午約用一個小時敲鼓誦經。2006年起,大召還為小喇嘛們開設了英語課,以便接待日益增多的外國遊客。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和十六日,以及農曆六月十五日,大召舉辦晾佛節。屆時喇嘛們將寺內收藏的一幅長7米、寬5米的邁達佛(未來佛)畫像抬出,掛在佛殿前面展晾,並且在佛像前舉辦法會,僧眾誦經祈禱,演奏佛樂,信眾來向佛像膜拜。

大召還有藏傳佛教特有的“送巴令”活動,在農曆正月和六月分別舉行一次。“巴令”是災禍的替身,是用油麵捏成三稜狀身軀、頭頂骷髏的魔鬼形象。“送巴令”時,喇嘛先誦經祈禱,隨後由兩人將巴令自佛殿抬至廣場上,再舉行打鬼舞蹈形式的跳恰活動。跳恰完成以後,將巴令抬出山門外,用火焚燒後,活動結束。“送巴令”的喻意是將一年中的晦氣及災病送走,保佑信眾吉祥平安。這也是大召獨特的佛事活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