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召虎 :

1967年7月生,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現任華中農業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1983年入讀原北京農業大學,先後獲學士、碩士學位,1999年獲美國奧本大學博士學位。曾任中國農業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等職務。

華中農大邁入新甲子時代

陳志文:華中農業大學已經步入了第三個甲子,是我國最早的近代農科大學之一。您2018年9月到華中農大就職,對它的印象是怎樣的?

李召虎:華中農大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經過120年,特別是最近這20年的發展,奠定了很好的發展基礎。去年校慶時,鄧秀新校長提出了華中農業大學未來發展的新目標,要在建校150週年之際,將華中農業大學建設成為優勢學科國際一流、特色鮮明的世界知名研究型大學,進而建設成一所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大學。這也是華中農大在新發展時代的新定位。

華中農業大學是一所具有重要國家戰略地位的高校。過去,大家印象中的華中農大主要是輻射長江流域的湘楚大地;而現在,學校要將視野擴大到國家戰略的層面,例如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食品安全等各類問題。

陳志文:您覺得中國農業大學和華中農業大學分別有什麼特質?在定位上有什麼不一樣?

李召虎:之前在參加學生活動時,也有學生問我,想把華中農業大學辦成一所什麼樣的大學?什麼時候能超過中國農業大學?

我覺得,華中農業大學不能簡單地與中國農業大學或者別的學校比較。單從排名上講,華中農業大學很難超過中國農業大學,但並不意味著我們的影響和貢獻會比中國農業大學小。高校的發展不能過度關注和盲從排名。

其實,中國農業大學和華中農業大學有各自的特點。北京和武漢的地域性決定了其差異,而兩所學校所處的發展階段和環境也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對於中國農業大學來講,坐落在北京,其視野會更開放一些。而華中農業大學是一所更樸實的學校,有很強的基礎,以前不為人所熟悉,但它是一顆很美的珍珠。

陳志文:您認為,華中農業大學的優勢是什麼?

李召虎:其實,華中農業大學有兩個很好的傳統。第一個傳統是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過去幾年華中農大強化了師資隊伍的建設,現在擁有將近1600位教師,45歲以下的教師佔整體教師的比例近70%,最近幾年還有海外一批一批的新鮮血液加入到師資當中。這是我們發展、建設學校的基礎。

一流之路:華中農業大學的“非常6+1”

圖:5月29日,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哈特穆特·米歇爾教授來華中農業大學講學,並受聘為華中農業大學名譽教授。

而且,在領軍人才問題上,華中農業大學有非常成功的經驗。在上世紀90年代,華中農業大學通過引導領軍人才進行合作與創新,形成了服務於產業和行業的標誌性成果,湧現出了“兩鄧一張”式領軍人才。

其中一“鄧”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鄧子新,是著名的微生物學家;另外一“鄧”是華中農業大學的前任校長鄧秀新院士,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柑橘,要把中國的柑橘做到世界最好;“一張”是張啟發院士,他是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他的研究領域是水稻分子育種。這三人的學術成就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均處於國際前沿,也代表著華中農業大學服務產業和行業的水平。

一流之路:華中農業大學的“非常6+1”

第二個傳統是在服務國家方面,主要體現在科技創新上。這幾年,我們學校的聲譽在快速提升,科技引領、科技強校發揮了重大作用。

我們有“六個一”品牌,指的是六項科技創新成果,也是六個服務國家的領域。

一株水稻,指的是處於國際前沿的水稻產業;一棵樹,指的是柑橘產業,在三峽庫區的脫貧攻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頭豬,指的是湖北白豬的育種;一朵花,指的是油菜花,中國工程院院士傅廷棟教授團隊培育油菜新品種,大幅提升油菜產業化水平;一支苗,指的是疫苗,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煥春教授團隊研發的豬偽狂犬病疫苗對於我國動物健康養殖產生了重大影響;一顆豆,指的是微型土豆的無毒育苗,這是一項馬鈴薯生產的重要技術。這“六個一”對我國的農業產業發展具有巨大貢獻。

陳志文:華中農大有非常值得驕傲的傳統,那麼在未來的發展中,有哪些挑戰是需要關注的?您希望把華中農大帶領到哪裡去?

李召虎:一方面,我還是要強調人才隊伍建設。華中農大“兩鄧一張” 領軍人才的成長路線和培植方式,使華中農大獲得了今天的成績,有了自己的聲音和地位。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需要發展建設的某些弱勢學科人才隊伍建設中仍然有兩個問題:一是領軍人才不夠,二是隊伍體量偏小。領軍人才不夠或沒有是根本問題,體量偏小不是絕對因素。簡單的“攤大餅”不能造就出一流的學科。對於一所高校來講,領軍人才的作用是巨大的,要讓領軍人才在科學前沿產業真正做出貢獻。

華中農業大學現在需要考慮的是,在新時代中,我們的“兩鄧一張”式領軍人才在哪裡?這是師資隊伍建設佈局的重點。我們要在思想意識上改變,轉換思路,要進一步加強學科領軍人物的培養,提高人才引進的質量,發揮新引進人才的力量。同時,引才也要育才,引育並重。

另一方面,也還是要強調科技創新,加強服務國家戰略的能力。隨著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的中國農業要走綠色發展之路,農業的供給側改革為農業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更強的要求。所以,在綠色發展的大旗幟下,如何做好農業的科技創新至關重要。

華中農大提出了“非常6+1”的概念,接下來要思考“1”在哪兒?面向學校的未來,到再慶祝新甲子的時候,華中農大要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思考做什麼樣的事情。

陳志文:取得科技成果還是要依靠優秀的人才,學校要創造一個能讓人才有所作為的環境和平臺。

李召虎:對。在學術研究方面,不能簡單的靠行政決策,要尊重學術評價。為大家儘可能地創造一個好平臺。

陳志文:想跟您進一步探討一個問題,“重科研、輕教學”可以說是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您對此怎麼看?

李召虎:做科研確實很重要,教師可以創造非常有價值的科技成果,為社會服務。但是,我們也要培養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到社會上去,到各行各業,通過他們的創新創造,使我們大學的價值最大化。

我們需要明確,高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所以,高校對於人才培養的理念、目標要進行深入研討,制定具體措施提升培養人才質量。

陳志文:您對華中農業大學人才培養方面有什麼樣的考慮?

李召虎:我希望在華中農大推進以下幾個方面的改革:

一是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圍繞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推動我們教育教學改革、推動學校教育事業發展。要在華中農大樹立“全人教育”和“終身學習”的理念,從專業教育向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轉變,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

二是要建立領跑的人才培養模式。我們不能習慣於跟著別人跑,要把引領作為目標,把領跑作為定位。我們有能力建立華中農大特色的一流人才培養模式。在我們辦學歷史上有不少成功的例子,比如說我們的各類實驗班、各類計劃。

三是要建立通專融合的課程體系。對於我們以農業學科為優勢、生命科學為特色的學校來講,這一點改起來壓力是比較大的。我們現在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如何適應通識教育、一流人才的培養,這是很艱鉅的改革任務。

四是要建設一支一流的師資隊伍。我們要在評價體系、考核標準、隊伍結構等方面大力推進改革。現有的師資隊伍非常優秀,但是面向一流大學建設和一流人才培養,我們還存在結構不合理和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的問題。

陳志文:2017年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去籌,正式成立。現在,很多高校紛紛在辦農學院,您對此怎麼看?

李召虎:北大辦農學院,我並不意外。隨著國家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農業科技創新,對於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高了。從服務國家戰略的角度上來說,對於有能力的高校來說,這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陳志文:這是否會對包括華中農業大學在內的幾所傳統農業大學有一定的壓力?比如人才流失。

李召虎:壓力有時候是好事,也是動力。我不太擔心人才流失的問題。華農有良好的工作平臺和氛圍。我們雖然沒有最好的物質待遇,但在華農工作精神上是愉悅的,有事業感、成就感。如果北大能辦出一所優秀的農學院,對我們來講是一個刺激,促使我們發展的更好。

一流之路:華中農業大學的“非常6+1”

一流大學建設是一個長遠的目標

陳志文:華農有5個學科入選了“一流學科”,超越了大多數 “211工程”高校。您對此怎麼看?

李召虎:2017年,華中農業大學生物學、園藝學、畜牧學、獸醫學和農林經濟管理5個學科進入國家“雙一流”學科建設行列,彰顯了華中農業大學強勁的辦學水平和實力。

但我們也要清醒的認識到,與國內外著名大學和科研機構同類學科的發展狀態相比,我們在某些方面還存在著差距,需要我們再發力、再努力。這要求大家進一步聚焦目標、明晰思路、明確重點,充分認識到一流學科建設的複雜性和艱鉅性,緊緊圍繞一流人才培養這一根本任務,把牢學科建設的重點領域,凸顯新時代農科發展的新要求。

一流之路:華中農業大學的“非常6+1”

華農主樓 來源:華中農業大學官方網站

陳志文:作為現在高等教育領域的熱門話題,您怎麼看待高校的“雙一流”建設?

李召虎:在加快“雙一流”建設的過程中,各高校有高度的共識,就是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在實施和建設“雙一流”的過程中,如何回答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這是“雙一流”建設的核心問題。圍繞著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我們做什麼?服務什麼?怎麼服務?怎麼做?最後達到什麼樣的效果?決定著“雙一流”建設的成效和整個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

我認為,一流大學的建設是一個長遠的,也是現實的目標。我們要有信心到達這樣一個時代。對於華中農業大學來說,建設一流大學需要全校的領導班子、全體幹部、全體老師樹立一流大學的理念、一流的思想、一流的標準、一流的意識。面對建設一流大學的新徵程,我們要在思想上進一步做好準備。對什麼是一流大學、如何建成一流大學、一流的未來是什麼樣等問題,還要進一步做功課。

“雙一流”建設要統籌兼顧,協調推進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國際交流與合作;要提前謀劃,處理好當下與長遠的關係;要完善機制,重視投入與產出、效率與效益,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思考如何更好地加快建設、特色建設、高質量建設。

陳志文:一流大學要有一流的本科教育,華中農業大學的本科教育如何?有哪些方面需要改進?

李召虎:華中農業大學本科教育有基礎、有特色,取得了一系列成績。未來要結合全國教育大會和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結合教育部“新時代高教40條”,先行一步,儘早思考和謀劃本科人才培養工作,持之以恆強化優勢特色。

2018年底,我曾對學校的本科教學情況進行了實地考察,聽了幾門本科階段課程。我認為,學校的本科教育接下來還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加強:一要逐步加強教學設施建設,使硬件條件跟上時代發展,加強環境育人;二要調動教師教學積極性,加強課堂建設;三要以教育部兩個“雙萬計劃”為抓手,加強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四要聚焦人才培養中的突出問題,找準差距,設計好解決路徑;五要拓展思路,探索教育的國際化發展路徑。

陳志文:您認為,一流大學建設還要注重哪些方面?

李召虎: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和國際合作與交流也是一流大學建設中非常重要的兩項工作,是體現學校辦學高度十分重要的兩個方面。當前學校事業發展進入新甲子、新時代,學校的研究生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應有更大的作為。

華中農大要在“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瞄準世界一流學科來定位我們的工作。以更寬的視野和更高的站位,發揮優勢、主動作為,對標中長期發展目標,圍繞提升發展認真梳理和查找問題。在工作上既要有創新性改革舉措,突破一點、帶動一片,也要實事求是定位學校的發展階段和特點,敢於走出華農自己的道路。

一流之路:華中農業大學的“非常6+1”

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大學校長

陳志文:從中國農業大學到華中農業大學,從副校長到校長,對您來講,職位變化給您所帶來的不同感受是什麼?

李召虎:我做校長的時間還比較短。我能感受到的第一個區別,就是責任更大了,對學校的影響力也更大了。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校長的責任就是學校的榮耀。大家首先看到的,可能不是校長具體辦了哪些事情,而是他身上所體現出來的文化,包括所做、所為、所說。可以說,校長承擔著社會對於高校發展的期待。

我覺得,校長要幫助大家解決問題。人的情懷和創造性的努力是華中農業大學知識創新和技術創造的源泉,而不是校長的努力。華中農大擁有非常優秀的教師群體,我相信這麼多人的智慧遠遠超過我一個人。

陳志文:擔任華中農大的校長,對您來說最大的挑戰是什麼?最難的是什麼?

李召虎:我覺得,最大的挑戰還是教師隊伍建設,教師的創新能力還需要進一步的提升。但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時間一點一滴的艱難積累。

最難的,還是培養人,這也決定了一所高校的未來。目前,高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華中農業大學之前在這方面所做的準備也還不太充足,而且學生數量比較多,相對來講,教師的任務就更重一些。

我35歲就任中國農業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副院長時,就在強調學生培養。教育的出發點是為了培養出更好的人。我對教師的要求很簡單:第一,不許對學生口是心非;第二,要教給學生有價值的東西,要引領學生,要對學生負責任。

教師們要想,自己的子女報不報農業大學?學不學我們的專業?如果是教你自己的孩子,要不要教這些?如果你對自己孩子不教的、不說的話,一律不許對學生說。

陳志文:在美國讀博士的這段經歷給您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李召虎:一直到今天,我都認為這段經歷是非常寶貴的。一個有能力吸引並且帶領其它國家發展的國家,才是強國,才是引領者。但這也意味著必須要深入其中地去了解其它國家。

在美國留學的這段經歷,除了業務上的學習以外,更多的是對其文化體制的理解。我知道了如何遵循他們的方式去考慮問題,去交流。現在,作為校長與國外院校打交道時,我能夠更好地把握與他們的溝通與合作。

一流之路:華中農業大學的“非常6+1”

陳志文:這不是幾天的遊山玩水可以解決的,也不是幾個月可以解決的,需要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李召虎:是的,要與當地的人和環境有充分的溝通和接觸。隨著中國的環境越來越好、中國人的自信越來越強,我在美國留學的這段經歷的作用就更顯現出來了。

我鼓勵有志向、有條件、有能力的學生走出去,將來更好地為中國的建設和發展做些貢獻。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就要走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並且落地生根。

陳志文:其實,隨著中國的迅速發展,也是我們高校進行思政工作的良好時機。從高校校長的角度來看,您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怎樣的看法?華中農業大學在高校思政工作上做出了哪些努力?

李召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肩負著立德樹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建強思政課教師隊伍、辦好思政課是政治任務,要提高政治站位,堅定馬院姓馬、思政課姓馬,要按照國家標準,明確工作目標,有計劃地加強思政課和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

我覺得,高校在開展思政工作時,首先要強化以學生為中心的工作理念,在堅持立德樹人、做好價值引領的基礎上,多關注學生個案,把握學生個性化、差異化的成長需求,以愛心和耐心對待工作中遇到的每一位同學,從個案開始探索協同解決同學們遇到的問題,並以此推動學校整體改革,切實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其次,要在思政課程建設上下功夫,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引進優質思政課程資源,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增強思政課程吸引力和實效性。堅持理論聯繫實際,把新時代“三農”問題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著力點,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把最新理論成果融入教學,立足現實,走出一條有特色的發展道路。

另外,要關注輔導員隊伍建設,他們是一支年輕、有創新力的隊伍。我希望華中農業大學在這方面對照《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的要求,多組織跨學院、跨戰線的工作交流,持續優化工作考核評價“指揮棒”,大膽探索、認真履職,繼續加強隊伍建設,共同把學校的教書育人工作做好,為黨和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為加強思政工作,華中農業大學實施了“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建設計劃,2018年投入了300萬元立項80門課程開展研究改革,探索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課程教學各環節。建立了標準,擬定了體現“課程思政”改革思路的課程教學大綱、教案等教學文件,明確課程目標,改革教學方法,形成可推廣可借鑑的“課程思政”建設經驗,促進所有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格局。2018年,學校通過“課程思政”教學競賽、集中培訓、案例分析等方式開展各類學習研討活動85場,覆蓋教師1500餘人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