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 饒曙光

近年來,與國產影片趨於多品種、多類型、多樣化的步調相應和的是,不少海外影片正通過分賬引進、批片、電影節展映等方式如火如荼地躍入中國觀眾的視野。其中,《摔跤吧!爸爸》(印度)、《看不見的客人》(西班牙)、《天才 槍手》(泰國)、《完美陌生人》(意大利)、《至愛梵高·星空之謎》(英國)、《何以為家》(黎巴嫩)、《千與千尋》(日本)等海外批片,口碑不俗、票房搶眼,以體育、科幻、犯罪、歌舞、動畫等多元類型屢屢成為中國電影市場的“現象級”爆款,甚至有一些還逆襲了同檔期的分賬大片。

它們打開了中國引進片的新空間

《印度製造》由夏蘭特·卡塔里亞自編自導,瓦倫·達萬、安努舒卡·莎瑪主演,講述了印度小裁縫大夢想的故事,於2018年9月在印度上映,2019年6月在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

批片力壓分賬大片,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國內觀眾對視效大片以及所謂“爆米花”電影的審美疲勞日趨明顯,這為那些精雕細琢的中小成本海外批片提供了進入中國電影市場的機緣和空間。另一方面,如今中國電影市場銀幕數量躍居全球第一,為差異化電影的進入提供了更多的空間;而中國觀眾多年來積澱和醞釀而成的多元化、精緻化和個性化訴求,亦催生了這股“非分賬大片”熱。批片市場的火熱態勢映射了當前國產電影並未全方位滿足國內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的觀影訴求,也顯示了其亟待開掘的創作空間和市場潛力,同時也說明中國電影市場正在成長為世界各國電影的重要市場以及世界電影文化的重要載體。

而從效果上來看也的確如此。綜觀這些叫好叫座的海外批片,對體育精神的傳承、對家庭教育觀念的反思、對使命的忠誠堅守、對所在國家傳統教育體制的檢討……這些影片或是關注社會現實問題、或是滿載理想情懷的異域故事,或是類型雜糅的創新探索,既反映了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又表現了當代電影的藝術、技術成就,在文化、技術、藝術、審美等層面可圈可點,填補了分賬大片的類型短板或題材空白,與國產影片形成了有效互補,滿足了我國觀眾日益多元化、差異化、精緻化、個性化的觀影訴求。

海外優秀批片的集中上映,是我國電影人日趨熟稔市場規律、產業邏輯和工業經驗的彰顯,為我國電影市場攜來多元豐富的世界文化和價值理念,強勁推動了中外電影的文化交流和傳播,優化了中國電影市場體系,不僅有利於培養高端、高質量、高素質、差異化的觀影群體,也以鯰魚效應倒逼國產電影生產水平和質量的提高。從長遠來看,優質批片所引發的市場效應和文化效應作為一種恰當的映照,為國產電影的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帶來諸多具有實踐價值的啟迪,將有助於國產電影聚焦於內容生產、創意生產,實現從高速向高質的轉型,構築起以文化自信為底色的、健康積極可持續的華語電影生態景觀。

值得注意的是,日趨活躍的海外批片在引發國內觀眾情感共鳴、觀影熱潮的同時,“爆款效應”也使其迅速成為資本青睞的對象。數據顯示,今年就有160多家電影公司去戛納電影節看片、選片,趨之若鶩地尋找批片生意的機會。不僅如此,在柏林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等全世界大大小小的電影節上,常常能捕捉到中國電影公司、電影人尋找批片、討價還價的身影。不難發現,這種對海外批片的強烈訴求秉持和再現了當年對IP改編的狂熱勁頭,但對本土市場、觀眾調研的匱乏和既有文化經驗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讓選片淪為投機行為的可能。

從這個角度上說,“如何選擇優質批片”成為擺在我國電影從業者面前的關鍵性難題。事實上,資本的瘋狂湧入作為“綁架”電影的慣性力量,曾遮蔽和阻擋過中國電影市場的理性調控:曾幾何時,對國產“現象級”“黑馬”“爆款”的瘋狂追逐,對IP作品的狂熱改編,對網絡大作品的過度推崇,讓類型創作、優質IP屢屢遁入粗製濫造的窘迫境地,歷史的教訓值得借鑑,才能避免重蹈覆轍。之於批片引進亦作如是觀。批片生意的熱衷者們需要不斷強化風險意識,熟稔國內市場現狀和新觀眾的審美趣味,提升看片的專業素養和選片的專業能力,強化尋找差異化優質片源的意識,敏銳捕捉電影市場的發展趨勢和動態調整,積極發揮批片的市場調控功能。

當然,值得注意的是,過度依賴於分賬片或是海外批片的行為並不可取,它們終歸是國產片的重要補充。我們當務之急要積極總結和提煉海外電影的市場經驗,從海外電影中汲取創作智慧,凝心聚力雕琢和打造更多的、深入人心的優質國產影片,實現大片與小片的有機統一,推動重工業電影、輕工業電影以及大劇情電影的平衡發展,講好中國故事,讓更多的優質國產電影走向世界,貢獻更多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讓中國電影文化在世界舞臺綻放獨特的魅力。(饒曙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