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廉政風雲》到《反貪風暴4》,香港電影的困境來了嗎?

上半年上映的電影中,香港電影《反貪風暴4》上映後收穫7.5億票房,成為上半年為數不多的票房比較亮眼的電影之一。

從電影質量來說,《反貪風暴4》豆瓣評分僅為6分,電影劇情老套,演員表演模式化毫無亮點可言,之所以能夠取得現在的票房,很大程度上跟上半年質量上佳的電影數量少於往年有關。

從《廉政風雲》到《反貪風暴4》,香港電影的困境來了嗎?

5年拍攝4部,作為一部系列電影,《反貪風暴》系列從商業的角度上講不可謂不成功。但站在電影本的角度來看,電影立意毫無新意可言,甚至還有投機的嫌疑。

以《反貪風暴4》為例,電影仍以“反貪”“監獄”“廉政”“掃黑”等近幾年來香港警匪片的主要元素,這也是香港電影引以為傲的類型片之一。

可是,從一個普通觀眾觀影的體驗來講,電影除了節奏混亂、邏輯層次不清晰外,給人的整體感覺是整部電影漂浮在空中,既沒有扎入香港本土電影的土地裡,又與大陸元素的連接水土不服。

雖然在《反貪風暴》系列裡,我們看到電影試圖融入更多的時代背景、大陸元素,增加大陸演員等,但缺少對類型化電影規律和大陸元素深層次的思考,以至於電影給人一種不倫不類的感覺。

從《廉政風雲》到《反貪風暴4》,香港電影的困境來了嗎?

除了《反貪風暴》系列,同樣在今年上映的《廉政風雲》、《新喜劇之王》等電影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同樣的問題。

2003年以後,香港電影似乎陷入故步自封的怪圈,不僅電影題材沒有突破,而且電影人也越來越少,尤其是年輕一代已經斷層,現在活躍在影視圈的香港演員也是寥寥無幾。另外,香港電影市場發展環境同樣越來越差、電影數量也大不如以前。

從《廉政風雲》到《反貪風暴4》,香港電影的困境來了嗎?

香港電影的凋零已經是老生常談,關於香港電影衰落的分析文章也多如牛毛。最近幾年,香港電影人也努力復興港片,但總體感覺效果不好,沒有遏制住香港電影下行的速度,甚至還有加速下行的趨勢。

無論是什麼行業,人才是行業繁榮的關鍵,恰恰香港電影面臨的最大問題便是人才的凋零。一方面是從業人員大幅減少,2003年香港電影從業人員已從巔峰時的2萬人降至不足五千人,直接後果便是電影產量從最多時的243部降至僅有幾十部。

二是缺少培養電影人才的機構。作為一個人才密集型的產業,香港專業人才培養機構較為匱乏,既沒有專業的電影學院,又加之傳統的邵氏、TVB等已經不再開設培訓班,年輕人沒有成長起來,可以說,香港電影已經輸在了未來。

再就是香港電影整個行業處於一種左右為難的狀態。香港電影既想保持自己的特色,拍攝屬於香港電影特色的電影,又想,跟隨時代發展潮流,北上融入大陸市場,這種搖擺不定的心態既不能徹底實現自我變革,又不能保持既有的風格特色。

我們看到,近年來,雖然大量的大陸元素融入到香港電影中,但很多電影中,大陸只是香港電影中的異質元素,是原有生態的介入者,因而,我們看到很多合拍片大都以撲街結束。

從《廉政風雲》到《反貪風暴4》,香港電影的困境來了嗎?

另外,最終要的一點就是香港電影精神缺失。最近幾年香港電影幾近迷失了自己。香港電影的底色是草根奮鬥精神,是當年高歌的《獅子山下》精神,香港導演、演員給人的印象便是極度的敬業、不怕苦,這也當年香港電影繁榮的原因之一。隨著香港電影人才的凋零,這種精神似乎也正在流逝。

香港電影在凋零,但香港電影人北上卻是當下最好的選擇。早前北上的導演、演員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

徐克深耕大陸多年,奉上的狄仁傑系列、《智取威虎山》等電影非常成功,林超賢憑藉《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成為當前中國電影市場上最賣座的導演之一。

像老戲骨演員梁家輝、任達華等也積極參與到中國影視劇當中去。最近大火的《破冰行動》中香港演員曾經在國產影視劇中的那種尷尬感完全沒有,任達華飾演的趙嘉良給人留下了深刻地印象,以及駱應鈞等香港演員都有很出色的表現,這也可以說是成功的案例。

《一代宗師》裡,宮羽田問葉問“拳有南北,可是國有南北嗎?”,而葉問回答道“其實天下之大,又何止南北?勉強求全,等於故步自封”。同樣的,對於香港電影來說,在廣闊的舞臺上也許才會有更大的發展前景。文/姜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