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產業分析——票房去哪兒了?

電影產業分析——票房去哪兒了?

文 | 步日欣

一句話要點精讀:一部影片的票房多少,以及在各個環節如何分配,即票房分賬,是產業鏈各個環節能否獲益的關鍵。


電影產業分析——票房去哪兒了?


1

電影產業鏈

之前文章提到過,電影產業鏈較簡單明瞭,同普通商品的製造、流通、回籠資金一樣,電影產業也包括影片製作、發行、上映、票房回收等過程。


電影產業分析——票房去哪兒了?


一部電影從製作到最終上映,參與者包括出品方/製作人、發行人、院線、影院等。電影票房是整個產業鏈的核心,是決定影片是否成功、是否有盈利的決定性因素。

回收的票房,在各個鏈條進行分配,以保證每個參與者都有肉可吃,有湯可喝。

但是,即便是同一部影片,產業鏈上不同環節也冷暖不均。

2

票房分賬參與者

涉及到票房分賬和利益分配,整個產業鏈條還得增加幾個環節:國家稅務部門、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簡稱“專資辦”)、中影數字電影發展(北京)有限公司(簡稱“中影數字”)。


電影產業分析——票房去哪兒了?


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成立於1991年,現為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直屬事業單位。主要職責是收繳、使用和管理國家電影專項資金,建立、完善和管理全國電影票務綜合信息系統,負責彙總統計電影票房,提供相關數據等。

中影數字電影發展(北京)有限公司,是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向上追溯實際控制人是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

3

票房分賬比例

行業內講的票房分賬,就是票房分配。

終端觀眾掏錢買電影票,去影院觀影,貢獻票房,是一部電影最終價值體現。

2009年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曾發佈《關於調整國產影片分賬比例的指導性意見》,對國產分賬影片的分賬比例提出如下指導性意見:“製片方原則上不低於43%、影院一般不超過50%。”【注1】

【注1】:此處的票房,指的是扣除掉增值稅及附加、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中影數字發行代理費後的淨票房。

以上比例奠定了十年來電影票房分賬的基礎。

具體到票房收入的分配,按以下方式和比例進行分配:


電影產業分析——票房去哪兒了?


【注2】除了增值稅、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中影數字發行代理費,比例是確定的,其他環節的分配比例,都是談出來的,也就是動態的。上圖中的比例,是按照市場大概行情的估計。

綜合來說,國內上映的所有影片的票房收入,不管你是通過貓眼、淘票票,還是影院現場購票,所有購票額信息,都會通過電子售票系統,統一彙總到“專資辦”,得到每部影片的總票房數據,稱為“總票房”,作為結算分賬的依據。

總票房,首先要刨除法定稅費,包括增值稅及附加,以及向“專資辦”繳納的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其中增值稅及附加合計為總票房的3%+0.36%【注3】,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為總票房的5%。扣完應繳國家的稅費,總票房剩餘約91.64%,

【注3】3%的增值稅率是全面營改增採用簡易計稅方法實行的稅率,但是根據國家鼓勵文化企業的相關規定,目前電影發行收入免徵增值稅。

剩餘91.64%總票房中,會根據票房的大小,向“中影數字”繳納1-3%不等的發行代理費。

扣除中影數字發行代理費後,剩餘90%左右的總票房,即為“可分賬票房”。會根據市場化、行規、及動態談判結果,在影院、院線、發行人、製作人之間分配。

其中,可分賬票房一般影院50%,院線7%,剩餘43%在發行人和製作人之間分配。

發行人和製作人之間票房分配更為動態,取決的因素很多,比如保底發行、墊資發行等等,都會影響分賬比例,一般來說發行人會分到10%左右,製作人拿到30%左右。

4

票房分賬各個環節剖析

(1)增值稅及附加

對於電影發行的票房收入,根據《關於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的通知》【財稅〔2016〕36號】按照簡易方法進行計稅,“ 電影放映服務、倉儲服務、裝卸搬運服務、收派服務和文化體育服務的稅率為3%”。

2018年12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進一步支持文化企業發展的規定》(國辦發〔2018〕124號),電影發行企業取得的電影發行收入免徵增值稅。


(2)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

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以下簡稱“專項資金”),屬於財政性資金,按照預算外資金管理規定進行管理。收取原則按照縣及縣以上城市電影院電影票房收入的5%提取,專項資金主要用於扶持國家倡導的重點影片生產、城市電影院的維修改造和對少數民族地區電影企業特殊困難的資助,以及對電影經濟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重點項目的支持。

綜合來說,從票房中提取的專項資金,是按照“取之於電影,用之於電影”為原則,推動中國電影事業發展。


(3)中影數字發行代理費

這裡的“中影數字”,指的是中影數字電影發展(北京)有限公司,是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向上追溯實際控制人是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

注意,這裡的發行代理費不是發行費,也不是我們所說的“拷貝費”,拷貝費是中影數字向院線收的數字拷貝製作、祕鑰費用等。

而中影數字的發行代理費是一個特殊的費用,有一定的歷史淵源。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影數字”曾為電影播映由膠片轉向數字做出巨大貢獻,在全國大部分影院都沒有資金完成放映系統數字化升級時,由 “中影數字”出資完成了設備升級。即便到今天,全國也有7成影院仍在使用“中影數字”的數字放映機,因此,中影數字收取的發行代理費,算是對之前投資的一種收益補償。

但中影數字收取發行代理費也是有限制的,首先只能對票房大於6億的電影收取,其次只能對國產影片收取,最後,只能對使用了其放映設備的影院產生的票房收取。


(4)影院

影院是實實在在的物理實體,我們觀看電影的地方。

作為運營實體,需要建設資金投入,場地維護,運營管理等,所以影院要收取可分賬票房50%的收入,也是合情合理。


(5)院線

院線是一種體系,依靠統一供片,成為連接發行人和影院的紐帶。由一個電影發行主體和若干電影院組合形成,實行統一管理的發行放映機制。

簡單來說,院線公司的主要工作就是對旗下的影院(自有或加盟)進行統一管理、統一排片、統一供片。

這一系列的工作中,排片是最核心的因素,一部影片最終票房的多寡,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影院的排片量,一部影片的排片量上去了,觀眾選擇餘地少了,該部影片的票房自然也就衝上去了。

但全國影院何其多,電影發行人又不能單獨挨個影院去談排片量,因此院線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像萬達院線、大地院線等,都是統一安排旗下影院的排片。

2016年《我不是潘金蓮》上映時,馮小剛炮轟王健林父子,就是因為萬達院線只安排了10.9%的排片,明顯低於其他院線的排片量,有故意排擠的嫌疑。

因此,院線收的7%票房分賬,很大意義上是一種買路費。


(6)宣發

宣發分為宣傳和發行兩部分。

電影發行方和製作方談定合作後,會制定並實施一系列的宣傳營銷推廣策略,包括路演、發佈會、廣告、線上推廣等。同時也要去和院線洽談影片的發行排片,確定好這部電影在各大院線的排片。

宣發環節也是一部影片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一部影片質量再高、明星陣容再強大,如果沒有足夠的宣傳和渠道抵達公眾,酒香也怕巷子深,錯過了放映黃金週期,很難取得很高的票房。

因此,很多影片在宣傳環節都瘋狂砸錢,頭部影片,動輒上億的宣發費用。據說《唐人街探案2》有1.5億宣發費用,《捉妖記2》有3億宣發費用。

但這部分錢由誰來出,花在哪裡,特別是涉及到辦活動、出海報、發軟文、僱水軍……很多時候都是一筆糊塗賬,也成了製作人和發行人之間的矛盾根源。

2018年,電影《英雄本色2018》大導演丁晟、出品方北京文化,就曾在網絡上公開質疑發行方光線傳媒3000多萬宣發費用的去向。

在正常情況下,宣發費用由製作方出,發行方會收取的宣發代理費用在票房的10%左右,特殊情況下,如果製作方由於資金有限,由發行方墊付宣傳發行費用,甚至採用買斷髮行、保底發行等合作方式,收取的發行代理費用會更高。


(7)出品人/製作方

剩餘的票房收入,約佔30%左右的總票房,才會歸到投資人(出品人/製作方)。

所以,一部影片的名義票房,至少在投資額的三倍以上,投資人才能夠有的賺。

當然了,這還得取決於票房是否能夠彌補發行人墊付的宣發費用,如果票房失利,投資方很有可能顆粒無收。


電影產業分析——票房去哪兒了?


電影產業分析——票房去哪兒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