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正在遠去。

去年中國電影市場票房超過600億,再創新高。同香港90年代的輝煌一樣,越來越多的香港演員選擇了“北漂”。北漂的背後上無數的投資人與即將開拍的電影。

2015年,是IP爆發的元年。在不少投資人的眼中IP就是金錢。而能和IP劃上等號的就是一眾小鮮肉、流量明星。於是才有了天價片酬一說,一部戲的大部分製作費用都被一個人拿走了,那麼花在這部戲上的究竟還能有多少?

去年票房超600億創新高,很多影視公司卻虧光了上市以來所有淨利

同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不同的是,在2015年以前,我們很少能拍出類似於《阿甘正傳》、《拯救大兵瑞恩》或者《美麗心靈》這種發人深省的電影。

資本的逐利性決定了資本必須這樣去投,但這是體格悖論,越是長此以往,越是劣幣驅逐良幣,當這種模式失效了之後,對於整個行業來說都是毀滅性的打擊。

2018年很多電影公司迎來盈利最差的年份,甚至有的上市公司一次性虧光了上市以來的所有利潤。如此,傳到的行業最終都是一個多輸的局面,某位導演曾經公開表示,懷念曾經的煤老闆時代。

港漂到北漂,是一個時代的變遷

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香港迎來了電影的黃金年代。

樓市的復甦、經濟回暖、商貿繁榮、人口增加、文化多元化都成了那一時期香港電影成長的沃土。

那一時期,有無厘頭的搞笑片、有諜戰片、有鬼片還有眾多的文藝片。那個時候的很多演員和導演都成了如今電影市場的中流砥柱。

輝煌的年代,一部好的電影就是一個演員的淘金夢。周星馳、周潤發、劉德華、郭富城、劉青雲,每一個朗朗上口的名字,背後都是一部部成功的電影。

去年票房超600億創新高,很多影視公司卻虧光了上市以來所有淨利

林正英的殭屍片曾是一代人的回憶,林正英的去世代表著香港殭屍類型題材黃金年代的逝去,午馬的去世斷了香港殭屍類型最後的念想。

黃金年代百花齊放,吳宇森代表的暴力美學也是香港電影的一大看點。時至今日,如《喋血雙雄》、《英雄本色》這些電影仍是大部分70、80後心中無可爭議的經典。

到了90年代,這是香港電影沒落與輝煌的節點,周氏的無厘頭風格與超前的表現形式讓《唐伯虎點秋香》、《大話西遊》等電影成為了80、90後集體的回憶。當《美人魚》上映之後,不少曾經的80、90後大呼,欠星爺一張電影票。

當然周星馳也曾經創造了很多票房與口碑的神話,神話的背後,是更多追逐利益的投資方。電影與投資的悖論其實早已在香港電影上演過。

為了保證票房,大牌越請越大,製作水平越來越低。100塊錢的製作,80塊錢給了大牌,剩下的20塊如何保證製作?

2000年,如今的大牌導演、演員吳京決定港漂,在接不到戲的日子,他只能聽郭德綱的相聲痛苦度日,在演了很多配角和反派之後,一番掙扎回到了內地……

劣幣驅逐良幣,商業片之外如何堅持理想?

2015年是一個IP爆發的年份,不少有點流量的明星都選擇了大熒幕。技術的進步削低了導演的准入門檻。

從《小時代1》到《小時代2》,電影中奢靡氛圍像極了90年的香港電影黃金期,巔峰之後一路都是下坡。從作家到導演,身份的轉變背後是商業的驅動。

《煎餅俠》的成功,讓大鵬麻溜的跨進了10億導演的行列,IP的巨大造富效應如同一劑春藥,一夜間所有的人都成了導演,盧庚戌的《怒放2013》、劉若英《後來的我們》,直到《愛情公寓》搬上大熒幕,才消耗掉了觀眾最後一絲耐心。

去年票房超600億創新高,很多影視公司卻虧光了上市以來所有淨利

如果說他們都是外行,那麼演員到導演最起碼還能靠譜一點。趙薇的《致青春》,徐崢的《港囧》、《泰囧》等等。

資本對於電影的追逐,讓演員成了巨大的IP,2015年華誼數十億收購了馮小剛、鄭愷剛成立了幾天的公司,從2015年到今年,華誼能拿出來好的作品越來越少,公司也徘徊在抵押設備籌錢的邊緣。

《戰狼2》、《紅海行動》、《我不是藥神》等電影的上映,並且能夠推動一些現象的變化,是觀眾選擇的結果。

當《新喜劇之王》的票房最終定格在6.3億的時候,其實我們欠周星馳的電影票早就還清了。導演、演員用作品說話才是對於觀眾最好的尊重,如果一味的賣情懷,可能觀眾最終的好感也會失去。

華誼之後,暴風集團和唐德影視也想用資本的套路,綁定一批明星,但是最終都被證監會否定。如今看來,如果當初順利,那麼今天只會是業績的大坑,坑裡是眾多的散戶。

如今IP已經從香餑餑變成票房毒藥,在這個票房大勝的年代,大部分電影公司都在虧損的邊緣徘徊。

香港電影的落寞,彷彿正在重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