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底,中國汽車圈的大事只有一個:

華為車聯網業務部升級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二級部門變一級,直接向CEO彙報。

任正非簽發文件,華為瞄準3000億汽車市場,保時捷奧迪爭抱大腿

這個新一級部門的定位是:作為智能汽車領域的端到端業務責任主體,提供智能汽車的ICT部件和解決方案,助力企業造好車。

任正非簽發文件,華為瞄準3000億汽車市場,保時捷奧迪爭抱大腿

專業造車100年的整車廠們應該可以鬆口氣了。

不過,華為從來落子不虛。

將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提升到一級部門的高度,就意味著華為看到了機會,並且有足夠的底氣成為全球車聯網供應商領域的No.1。

任正非簽發文件,華為瞄準3000億汽車市場,保時捷奧迪爭抱大腿

中國汽車的“阿喀琉斯之踵”

在汽車電子領域,中國目前還沒有一個世界級的智能汽車零部件供應商。

今天,中國的智能汽車零部件市場被博世、大陸、電裝這些國際Tier1供應商巨頭壟斷,本土供應商份額不到1%。

在智能汽車必須搭載的通信芯片、處理器芯片和AI芯片領域,更是極度依賴美國。

對於整車企業而言,沒有替代供應商是可怕的。

對於中國的汽車產業而言,沒有替代供應商是可怕的。

任正非簽發文件,華為瞄準3000億汽車市場,保時捷奧迪爭抱大腿

而早在2016年底,中國就正式提出智能網聯汽車發展規劃,在這個發展規劃中,“智能”的基礎是芯片,“網聯”的基礎是通信——華為,恰巧在這兩個領域都是巨頭,它是全球最大的通信技術提供商,中國最大的芯片設計廠商。

是的,就像正在崛起的華為雲一樣,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也是華為將自己過去30年在ICT(信息與通信技術)產業的技術積累釋放出來的成果——今天,任何一家智能汽車品牌,背靠華為一家,就可以同時解決通訊芯片、處理器芯片和AI芯片的替代供應問題。

既有實力跟自動駕駛大數據、雲計算、軟件見長的百度騰訊阿里巴巴爭高下,又能和博世、大陸、電裝這些硬件見長的零部件供應商一較高下,華為有著絕對的實力,成為車聯網供應商領域的No.1。

從這一點來說,中國汽車產業應該為有華為的加入而感到幸運。

任正非簽發文件,華為瞄準3000億汽車市場,保時捷奧迪爭抱大腿

華為的真·肌肉

2019年1月,華為和奧迪正式簽署自動駕駛前瞻技術方案協議,華為將在未來幾年,在奧迪車上實現L4級別的智能駕駛。

任正非簽發文件,華為瞄準3000億汽車市場,保時捷奧迪爭抱大腿

能拿下百年車企德國奧迪的訂單,華為的技術實力可想而知。

任正非簽發文件,華為瞄準3000億汽車市場,保時捷奧迪爭抱大腿

業內就曾經有一個傳言。

美團創始人王興問一個懂行的朋友:“全球範圍內長期來看,自動駕駛你最看好哪家公司?”

朋友回覆:“三五年內哪家都沒戲,長期來看,如果一定要挑一家公司,我選華為......”

日後回望中國汽車產業高速向智能化邁進的這段征程,所有的中國汽車人都會記得,華為發揮了怎樣不可替代的作用。

任正非簽發文件,華為瞄準3000億汽車市場,保時捷奧迪爭抱大腿

華為造車的“否認三連”

華為對電動車和智能駕駛的趨勢判斷已經非常清晰,戰略既定,全力以赴拼執行。

不過,它為什麼不自己造車呢?這是許多傳統汽車人、造車新勢力心裡的疑問。

今天,造車的利益誘惑,不是一條魚,而是一片海洋。

美國諮詢機構IHF預測:到2035年,全球智能汽車銷量將突破1000萬輛;麥肯錫的預測更加大膽:2025年,智能汽車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9萬億美元。

其中蘊含著極大的商業價值,不管是產業鏈和相關產業,還是整車廠本身。

這裡面,利潤最豐厚的整車廠當然是最優解。

面對近在眼前的美味蛋糕,巨頭們不會心如止水,蘋果、谷歌、阿里、百度、Mobileye紛紛砸巨資入場,華為作為全球通訊巨頭,站在人類高新科技和基礎科學研究的前沿,不可能無動於衷。

事實上,華為造車的傳聞,已經沸沸揚揚傳了好多年。

2019年德國漢諾威博覽會的華為展廳裡,就有一輛正在展出的汽車,車牌貼上了HUAWEI的字樣。

(不過參展身份當然還是汽車零部件供應商)

任正非簽發文件,華為瞄準3000億汽車市場,保時捷奧迪爭抱大腿

早在2018年2月,華為還把自家的Mate10手機與保時捷深度綁定——這臺AI技術的華為手機可以直接啟動保時捷,還非常高調地將自家的菊花標貼上了保時捷車頭。

(青蛙+菊花=?)

任正非簽發文件,華為瞄準3000億汽車市場,保時捷奧迪爭抱大腿

甚至它還跟造車新勢力威馬傳過緋聞,當然後來雙方都澄清了。

任正非簽發文件,華為瞄準3000億汽車市場,保時捷奧迪爭抱大腿

並且,不管華為以什麼姿態表達“不造車"的初衷,事實是,從“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供應商”到“自主造車品牌”,距離可能沒那麼遠。

今天,造車的門檻正在不斷降低。

隨著以無人駕駛、新能源汽車為主導的智能駕駛的興起,傳統造車三大件(發動機、變速箱、底盤)的護城河正在被抽乾,汽車從機械產品變成電氣+電子+互聯網+AI產品。

傳統車企正在喪失主動性,進入比拼汽車電子部件供應商的階段,感覺跟功能手機向智能手機迭代的路子莫名相似呢,並且,眼下華為在汽車領域,似乎也正在走當年進軍手機行業的老路子。

在智能手機賽道,華為已經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它能夠將芯片、硬件、軟件和AI有效地整合,打造出大家喜愛的產品。

如果為了成為全球最大的車聯網供應商,而放棄自己造車的機會,是有點得不償失的。

從供應鏈的複雜度來說,造車一定遠超手機行業,不過,有哪家公司會無視成為華為公司供應商的機會呢?

任正非簽發文件,華為瞄準3000億汽車市場,保時捷奧迪爭抱大腿

任正非的智慧

不過,如果真有人喊出讓華為造車,第一個不同意的,可能是任正非本人。

儘管具備了技術與實力,對於造車,任正非有自己的堅持。

他是華為內部的保守派,不止一次當面否決華為進軍汽車製造業的想法。

2019年1月 ,任正非在位於深圳的華為總部接受採訪時表示:“華為絕不造車、永遠不造車。我們是做車聯網的模塊,汽車中的電子部分--邊緣計算是我們做的,我們可能會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但是它不是車,我們要和車配合起來,車用我們的模塊進入自動駕駛。

緊接著,5月21日,在華為深圳總部舉行的中國媒體圓桌會上,他再次強調:“外面網傳我們造車,我們不會做的,因為我們的車聯網基本上是世界最主要車企的供應商,將來以車載計算、車載電子為主,我們可能產業很大。我們不會隨便換軌道的。”

他給華為謀劃的“上車”實驗,更接近一個傳統企業對互聯網的謹慎擁抱,符合公司財務上投入產出比的嚴格計算。

任正非簽發文件,華為瞄準3000億汽車市場,保時捷奧迪爭抱大腿

回到華為剛進軍車聯網的2013年,華為內部就有過一輪爭辯,主題是:寶馬追不追得上特斯拉。

任正非的觀點是:“我支持寶馬不斷地改進自己、開放自己,寶馬也能學習特斯拉的。汽車有幾個要素:驅動、智能駕駛(如電子地圖、自動換檔、自動防撞、直至無人駕駛)、機械磨損、安全舒適,後兩項寶馬居優勢,前兩項只要寶馬不封閉保守,是可以追上來的。寶馬需要的是成功,而不是自主創新的狹隘自豪。”

換句話說,華為需要的也是成功,不管是用供應商的身份,還是自主造車品牌的身份。

任正非簽發文件,華為瞄準3000億汽車市場,保時捷奧迪爭抱大腿

他是最不可能因為追求自主創新而執意造車的人:

我並不反對李書福(購買沃爾沃技術),但減震彈片鋼圈、輪胎……是自主創新嗎?

就講講德國怎麼造車。

有一次我到德國斯圖加特,工程院院長帶我去參觀一年級學生入學的幾周學習。每個人發一塊鐵板,給一個齒輪的圖紙,所有人都要用銼刀做出這個齒輪來,做出齒輪來還不能打分,要拿到減速箱去跑,跑完才能打分。

這就德國汽車的基礎。

歐洲車和中國車有什麼區別,為什麼賣那麼貴?就是可靠性高。大家都可以造出車來,但是不是最好的車另當別論。造車要用到大量的人類科技文明,也不是自主創新的概念。

長期以來,任正非自己的座駕也是寶馬。

去年的一場華為上研所內部彙報會上,任正非更直接地傳達了他的公司戰略思想:“無人駕駛是一個珠穆朗瑪峰,是一個領袖型產業,它是基礎研究,支持科學家為理想而奮鬥,先讓科學家一心一意研究科學,不要顧及商業利益,將來即使我們不能在馬路上無人駕駛,可以在生產線上使用,管理流程中使用,低速條件下的工作中使用,各種東西都可以引入無人駕駛這個思維概念,但是它不一定就是無人駕駛。”

任正非簽發文件,華為瞄準3000億汽車市場,保時捷奧迪爭抱大腿

這位如今75歲高齡的軍事家、戰略家、馬雲最佩服的企業家,太清楚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了,應該做什麼了。

在他的思維體系裡,華為對無人駕駛領域的研究就是一場爬珠峰的過程,可以半路放羊,可以半路挖礦,可以半路滑雪……把孵化的技術應用到現有的領域中,解決現存的問題,就是撈蛋的機會。

這是做企業的人,最樸素的精明。

由此推斷:就在吃瓜群眾饒有興致討論華為未來究竟會不會造車的時候,任正非的思維已經到了另一個維度:沿途下蛋,淺灘撈魚,在追求理想主義目標的時候,用孵化出來的技術做出現實主義的產品。

其實雷軍的小米不也是這樣,想定義下一代的智能家居和物聯網,卻囿於當下物聯網技術發展的掣肘,但是,這並不影響它現在把小愛音箱賣爆。

任正非簽發文件,華為瞄準3000億汽車市場,保時捷奧迪爭抱大腿

或許這才是華為“上車”背後的原始出發點——那座珠峰,才是華為下場要征服的對象,甚至可能跟智能汽車毫無關係,想想華為插遍全世界的通信基站吧,那才是它“雲管端”戰略的立身之本。

不過,還有一個值得尋味的細節是,在盛行“批評與自我批評”的華為內部,曾經發表過一篇《任正非10宗罪》的藍軍文件,其中一條就是:老闆在理論創新時很積極,但是一講到產品全是收的,要聚焦主航道,不能盲目創新,不能亂立項,不能做小項目,等著未來別人失敗我們好淺灘撿魚。

內部人的視角,總是最犀利的。不過,我們吃瓜群眾當然沒必要為這個平均年薪110萬的17萬人戰鬥隊伍的執行力操心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