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最欣賞的人:沒有他們,華為將一事無成'

"

他們受過生活的磨難,吃過苦頭,又有著不滅的雄心壯志,迫切地想要改變命運,具有這類品質的正是任正非最為欣賞的華為人。同時,他們又與華為的價值觀一致,崇尚艱苦奮鬥精神,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

他們受過生活的磨難,吃過苦頭,又有著不滅的雄心壯志,迫切地想要改變命運,具有這類品質的正是任正非最為欣賞的華為人。同時,他們又與華為的價值觀一致,崇尚艱苦奮鬥精神,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任正非最欣賞的人:沒有他們,華為將一事無成

以始為終,用戶第一

在印度尼西亞,面對著海嘯與地震,華為員工衝上去搶修通信設備。

在日本,面對著大地震、海嘯和核洩漏,華為員工穿著西裝,打著領帶正常上班。客戶評價說:華為是一家值得信賴的公司。

在智利發生8.9級大地震時,客戶因為地震而中斷了業務,緊急向代表處求助,希望派工程師協助他們恢復災後通信。華為員工毅然前往,協助客戶恢復通信。設備安全運行後,他們又衝向了地震核心區……

華為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為客戶服務,而這也是世界上所有優秀企業的共識。

為了活下去,必須緊盯客戶,滿足客戶需求。30年來,華為堅持“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的經營哲學,克服重重苦難,努力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客戶,華為將一事無成。

以終為始,強調凡事先想清楚目標,再通過不斷調整,努力將其實現。在華為,就是要永遠以客戶需求為始點,以滿足客戶需求為終點,用盡力量服務好客戶。以客戶為中心,是華為做事的目標,也是華為堅定的文化信仰。30年日復一日地堅守,華為做到了知行合一。

能夠影響或者決定未來發展的從來不是高層管理者,也不是內部員工,而是用戶。

公司的業務方向、產品研發、市場營銷,以及人員配置、流程設計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以客戶為中心。達到一個方面並不夠,只有整體聯動,才是真正做到以客戶為中心。

那麼,華為的用戶究竟是誰?在2B業務時代,華為的客戶是大大小小的運營商。

華為終端2011年之前的口號叫作“夥伴、定製、價值,為客戶定製更好的手機定製服務”。那時候,運營商客戶需要成本低、價格低的手機產品作為禮品回饋C端消費者,因此華為才生產了大量低端手機。

"

他們受過生活的磨難,吃過苦頭,又有著不滅的雄心壯志,迫切地想要改變命運,具有這類品質的正是任正非最為欣賞的華為人。同時,他們又與華為的價值觀一致,崇尚艱苦奮鬥精神,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任正非最欣賞的人:沒有他們,華為將一事無成

以始為終,用戶第一

在印度尼西亞,面對著海嘯與地震,華為員工衝上去搶修通信設備。

在日本,面對著大地震、海嘯和核洩漏,華為員工穿著西裝,打著領帶正常上班。客戶評價說:華為是一家值得信賴的公司。

在智利發生8.9級大地震時,客戶因為地震而中斷了業務,緊急向代表處求助,希望派工程師協助他們恢復災後通信。華為員工毅然前往,協助客戶恢復通信。設備安全運行後,他們又衝向了地震核心區……

華為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為客戶服務,而這也是世界上所有優秀企業的共識。

為了活下去,必須緊盯客戶,滿足客戶需求。30年來,華為堅持“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的經營哲學,克服重重苦難,努力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客戶,華為將一事無成。

以終為始,強調凡事先想清楚目標,再通過不斷調整,努力將其實現。在華為,就是要永遠以客戶需求為始點,以滿足客戶需求為終點,用盡力量服務好客戶。以客戶為中心,是華為做事的目標,也是華為堅定的文化信仰。30年日復一日地堅守,華為做到了知行合一。

能夠影響或者決定未來發展的從來不是高層管理者,也不是內部員工,而是用戶。

公司的業務方向、產品研發、市場營銷,以及人員配置、流程設計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以客戶為中心。達到一個方面並不夠,只有整體聯動,才是真正做到以客戶為中心。

那麼,華為的用戶究竟是誰?在2B業務時代,華為的客戶是大大小小的運營商。

華為終端2011年之前的口號叫作“夥伴、定製、價值,為客戶定製更好的手機定製服務”。那時候,運營商客戶需要成本低、價格低的手機產品作為禮品回饋C端消費者,因此華為才生產了大量低端手機。

任正非最欣賞的人:沒有他們,華為將一事無成

這種做法的直接結果是,手機出貨量雖然增長了,品牌卻絲毫沒有建立起來,甚至讓消費者以為華為是一個生產低檔產品的品牌。不得不承認,華為在滿足B端客戶需求的同時,犧牲了消費者市場需求,這實在算不上是最佳選擇。

2011年年底,華為在“三亞會議”上提出“華為終端產業競爭力的起點和終點,都是源自最終消費者”,由此果斷決定不再做運營商定製服務,轉而進軍消費者品牌業務。

從這一刻開始,華為保持了30年的客戶結構第一次發生了變化。

一個在企業客戶經營上出類拔萃的公司,能否把個人消費者照顧好?很多人並不看好。事實也證明,B端市場和C端市場存在天壤之別,曾經在B端市場的成功經驗,完全無法複製應用在C端。

變的是方法,不變的是“以客戶為中心”的核心精神。只是在新的環境中,“客戶”一詞被“用戶”“消費者”所替代。當個人消費者成為華為服務的客戶,華為下一步該怎麼做?

終端在往後走的每一步,都在反覆自問:“是否做到以最終消費者需求為出發點?”“我們的產品是否能真正引起消費者情感上的共鳴?還有多少改進空間?”“組織結構是否需要調整?”“人員配置是否合理?”……所有問題的出發點和終點都是用戶。

"

他們受過生活的磨難,吃過苦頭,又有著不滅的雄心壯志,迫切地想要改變命運,具有這類品質的正是任正非最為欣賞的華為人。同時,他們又與華為的價值觀一致,崇尚艱苦奮鬥精神,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任正非最欣賞的人:沒有他們,華為將一事無成

以始為終,用戶第一

在印度尼西亞,面對著海嘯與地震,華為員工衝上去搶修通信設備。

在日本,面對著大地震、海嘯和核洩漏,華為員工穿著西裝,打著領帶正常上班。客戶評價說:華為是一家值得信賴的公司。

在智利發生8.9級大地震時,客戶因為地震而中斷了業務,緊急向代表處求助,希望派工程師協助他們恢復災後通信。華為員工毅然前往,協助客戶恢復通信。設備安全運行後,他們又衝向了地震核心區……

華為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為客戶服務,而這也是世界上所有優秀企業的共識。

為了活下去,必須緊盯客戶,滿足客戶需求。30年來,華為堅持“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的經營哲學,克服重重苦難,努力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客戶,華為將一事無成。

以終為始,強調凡事先想清楚目標,再通過不斷調整,努力將其實現。在華為,就是要永遠以客戶需求為始點,以滿足客戶需求為終點,用盡力量服務好客戶。以客戶為中心,是華為做事的目標,也是華為堅定的文化信仰。30年日復一日地堅守,華為做到了知行合一。

能夠影響或者決定未來發展的從來不是高層管理者,也不是內部員工,而是用戶。

公司的業務方向、產品研發、市場營銷,以及人員配置、流程設計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以客戶為中心。達到一個方面並不夠,只有整體聯動,才是真正做到以客戶為中心。

那麼,華為的用戶究竟是誰?在2B業務時代,華為的客戶是大大小小的運營商。

華為終端2011年之前的口號叫作“夥伴、定製、價值,為客戶定製更好的手機定製服務”。那時候,運營商客戶需要成本低、價格低的手機產品作為禮品回饋C端消費者,因此華為才生產了大量低端手機。

任正非最欣賞的人:沒有他們,華為將一事無成

這種做法的直接結果是,手機出貨量雖然增長了,品牌卻絲毫沒有建立起來,甚至讓消費者以為華為是一個生產低檔產品的品牌。不得不承認,華為在滿足B端客戶需求的同時,犧牲了消費者市場需求,這實在算不上是最佳選擇。

2011年年底,華為在“三亞會議”上提出“華為終端產業競爭力的起點和終點,都是源自最終消費者”,由此果斷決定不再做運營商定製服務,轉而進軍消費者品牌業務。

從這一刻開始,華為保持了30年的客戶結構第一次發生了變化。

一個在企業客戶經營上出類拔萃的公司,能否把個人消費者照顧好?很多人並不看好。事實也證明,B端市場和C端市場存在天壤之別,曾經在B端市場的成功經驗,完全無法複製應用在C端。

變的是方法,不變的是“以客戶為中心”的核心精神。只是在新的環境中,“客戶”一詞被“用戶”“消費者”所替代。當個人消費者成為華為服務的客戶,華為下一步該怎麼做?

終端在往後走的每一步,都在反覆自問:“是否做到以最終消費者需求為出發點?”“我們的產品是否能真正引起消費者情感上的共鳴?還有多少改進空間?”“組織結構是否需要調整?”“人員配置是否合理?”……所有問題的出發點和終點都是用戶。

任正非最欣賞的人:沒有他們,華為將一事無成

終端出世,三分天下

為了活下去,華為必須改變。首先被“動刀”的,就是終端組織結構。

“高級座談會”後不久,華為將旗下所有面向消費者的業務,如手機、其他終端設備、互聯網以及芯片業務整合在一起,組成了消費者BG(BussinessGroup,業務集團,簡稱BG)。

消費者BG向下繼續劃分為華為終端公司、終端雲業務部、消費者芯片(海思的一部分)三部分。其中,終端公司又劃分為手機、MBB(MobileBroadband,移動寬帶業務,主要是上網卡等,簡稱MBB)、家庭終端等三塊業務。

至此,不管是在思想戰略層面,還是組織層面,任正非都說到做到,將終端公司地位提升到了與運營商網絡BG、企業BG同等的位置。

大企業和小企業做事風格很不一樣,小企業如果要做調整,往往是從產品下手,而大企業則要從戰略和組織管理出發。只有把控住大方向,才能保障後期運行順暢。

組織的作用,是為了讓戰略能夠發揮理想的作用,為戰略執行提供支撐。如果沒有組織,企業的戰略就無法落地,那麼就生產不出好的產品,也無法很好地將產品營銷出去,讓顧客買單。

在企業變革中,組織這一關必須得過。這和生物進化論是一個道理,在自然演變時,當外界環境發生很大變化時,如果一種生物還用原有的形態生存,那麼它一定會滅亡。因此,作為新成立的組織,消費者BG承擔了變革重任。

如何支持戰略實現?新的組織如何適應新的戰略變化?如何克服舊組織的慣性?如何建立有效的考核和激勵辦法?這些是每一個面臨變革的組織必定會面臨的問題。

"

他們受過生活的磨難,吃過苦頭,又有著不滅的雄心壯志,迫切地想要改變命運,具有這類品質的正是任正非最為欣賞的華為人。同時,他們又與華為的價值觀一致,崇尚艱苦奮鬥精神,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任正非最欣賞的人:沒有他們,華為將一事無成

以始為終,用戶第一

在印度尼西亞,面對著海嘯與地震,華為員工衝上去搶修通信設備。

在日本,面對著大地震、海嘯和核洩漏,華為員工穿著西裝,打著領帶正常上班。客戶評價說:華為是一家值得信賴的公司。

在智利發生8.9級大地震時,客戶因為地震而中斷了業務,緊急向代表處求助,希望派工程師協助他們恢復災後通信。華為員工毅然前往,協助客戶恢復通信。設備安全運行後,他們又衝向了地震核心區……

華為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為客戶服務,而這也是世界上所有優秀企業的共識。

為了活下去,必須緊盯客戶,滿足客戶需求。30年來,華為堅持“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的經營哲學,克服重重苦難,努力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客戶,華為將一事無成。

以終為始,強調凡事先想清楚目標,再通過不斷調整,努力將其實現。在華為,就是要永遠以客戶需求為始點,以滿足客戶需求為終點,用盡力量服務好客戶。以客戶為中心,是華為做事的目標,也是華為堅定的文化信仰。30年日復一日地堅守,華為做到了知行合一。

能夠影響或者決定未來發展的從來不是高層管理者,也不是內部員工,而是用戶。

公司的業務方向、產品研發、市場營銷,以及人員配置、流程設計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以客戶為中心。達到一個方面並不夠,只有整體聯動,才是真正做到以客戶為中心。

那麼,華為的用戶究竟是誰?在2B業務時代,華為的客戶是大大小小的運營商。

華為終端2011年之前的口號叫作“夥伴、定製、價值,為客戶定製更好的手機定製服務”。那時候,運營商客戶需要成本低、價格低的手機產品作為禮品回饋C端消費者,因此華為才生產了大量低端手機。

任正非最欣賞的人:沒有他們,華為將一事無成

這種做法的直接結果是,手機出貨量雖然增長了,品牌卻絲毫沒有建立起來,甚至讓消費者以為華為是一個生產低檔產品的品牌。不得不承認,華為在滿足B端客戶需求的同時,犧牲了消費者市場需求,這實在算不上是最佳選擇。

2011年年底,華為在“三亞會議”上提出“華為終端產業競爭力的起點和終點,都是源自最終消費者”,由此果斷決定不再做運營商定製服務,轉而進軍消費者品牌業務。

從這一刻開始,華為保持了30年的客戶結構第一次發生了變化。

一個在企業客戶經營上出類拔萃的公司,能否把個人消費者照顧好?很多人並不看好。事實也證明,B端市場和C端市場存在天壤之別,曾經在B端市場的成功經驗,完全無法複製應用在C端。

變的是方法,不變的是“以客戶為中心”的核心精神。只是在新的環境中,“客戶”一詞被“用戶”“消費者”所替代。當個人消費者成為華為服務的客戶,華為下一步該怎麼做?

終端在往後走的每一步,都在反覆自問:“是否做到以最終消費者需求為出發點?”“我們的產品是否能真正引起消費者情感上的共鳴?還有多少改進空間?”“組織結構是否需要調整?”“人員配置是否合理?”……所有問題的出發點和終點都是用戶。

任正非最欣賞的人:沒有他們,華為將一事無成

終端出世,三分天下

為了活下去,華為必須改變。首先被“動刀”的,就是終端組織結構。

“高級座談會”後不久,華為將旗下所有面向消費者的業務,如手機、其他終端設備、互聯網以及芯片業務整合在一起,組成了消費者BG(BussinessGroup,業務集團,簡稱BG)。

消費者BG向下繼續劃分為華為終端公司、終端雲業務部、消費者芯片(海思的一部分)三部分。其中,終端公司又劃分為手機、MBB(MobileBroadband,移動寬帶業務,主要是上網卡等,簡稱MBB)、家庭終端等三塊業務。

至此,不管是在思想戰略層面,還是組織層面,任正非都說到做到,將終端公司地位提升到了與運營商網絡BG、企業BG同等的位置。

大企業和小企業做事風格很不一樣,小企業如果要做調整,往往是從產品下手,而大企業則要從戰略和組織管理出發。只有把控住大方向,才能保障後期運行順暢。

組織的作用,是為了讓戰略能夠發揮理想的作用,為戰略執行提供支撐。如果沒有組織,企業的戰略就無法落地,那麼就生產不出好的產品,也無法很好地將產品營銷出去,讓顧客買單。

在企業變革中,組織這一關必須得過。這和生物進化論是一個道理,在自然演變時,當外界環境發生很大變化時,如果一種生物還用原有的形態生存,那麼它一定會滅亡。因此,作為新成立的組織,消費者BG承擔了變革重任。

如何支持戰略實現?新的組織如何適應新的戰略變化?如何克服舊組織的慣性?如何建立有效的考核和激勵辦法?這些是每一個面臨變革的組織必定會面臨的問題。

任正非最欣賞的人:沒有他們,華為將一事無成

變革最需要的,無疑是一支強大的團隊。

如果不幹活的拿得不少,拼命衝的人拿得不多,那就證明組織激勵有問題。只有讓拼命的人拿到更多的錢,才能刺激人才往前衝,去攻克重大任務。一個大項目能否完成,與人才激勵體系直接相關。

任正非提出,終端裡面要敢於使用新人,終端沒大家想象的那麼複雜。中基層幹部要以會做事的人為中心,那些會做人不會做事的人整天不斷地去溝通、開會,最後還是糊里糊塗的。

會做事的人一上來,就要去研究好怎麼“打仗”;會做人不會做事的,也不是一無是處,讓他們去做內外溝通。只要做到人崗匹配,就有希望戰勝困難,迅速打開局面。

選對的人,做對的事

一天,一群歐洲的紳士正在屋裡玩橋牌,氣氛非常融洽。突然,一個黃皮膚的中國人闖了進去。他把桌子一掀,睜大雙眼對著滿臉驚愕的玩家們說:“來,我們重新玩!”

這個破門而入的中國人名叫餘承東,他曾是華為歐洲片區總裁。

"

他們受過生活的磨難,吃過苦頭,又有著不滅的雄心壯志,迫切地想要改變命運,具有這類品質的正是任正非最為欣賞的華為人。同時,他們又與華為的價值觀一致,崇尚艱苦奮鬥精神,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任正非最欣賞的人:沒有他們,華為將一事無成

以始為終,用戶第一

在印度尼西亞,面對著海嘯與地震,華為員工衝上去搶修通信設備。

在日本,面對著大地震、海嘯和核洩漏,華為員工穿著西裝,打著領帶正常上班。客戶評價說:華為是一家值得信賴的公司。

在智利發生8.9級大地震時,客戶因為地震而中斷了業務,緊急向代表處求助,希望派工程師協助他們恢復災後通信。華為員工毅然前往,協助客戶恢復通信。設備安全運行後,他們又衝向了地震核心區……

華為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為客戶服務,而這也是世界上所有優秀企業的共識。

為了活下去,必須緊盯客戶,滿足客戶需求。30年來,華為堅持“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的經營哲學,克服重重苦難,努力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客戶,華為將一事無成。

以終為始,強調凡事先想清楚目標,再通過不斷調整,努力將其實現。在華為,就是要永遠以客戶需求為始點,以滿足客戶需求為終點,用盡力量服務好客戶。以客戶為中心,是華為做事的目標,也是華為堅定的文化信仰。30年日復一日地堅守,華為做到了知行合一。

能夠影響或者決定未來發展的從來不是高層管理者,也不是內部員工,而是用戶。

公司的業務方向、產品研發、市場營銷,以及人員配置、流程設計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以客戶為中心。達到一個方面並不夠,只有整體聯動,才是真正做到以客戶為中心。

那麼,華為的用戶究竟是誰?在2B業務時代,華為的客戶是大大小小的運營商。

華為終端2011年之前的口號叫作“夥伴、定製、價值,為客戶定製更好的手機定製服務”。那時候,運營商客戶需要成本低、價格低的手機產品作為禮品回饋C端消費者,因此華為才生產了大量低端手機。

任正非最欣賞的人:沒有他們,華為將一事無成

這種做法的直接結果是,手機出貨量雖然增長了,品牌卻絲毫沒有建立起來,甚至讓消費者以為華為是一個生產低檔產品的品牌。不得不承認,華為在滿足B端客戶需求的同時,犧牲了消費者市場需求,這實在算不上是最佳選擇。

2011年年底,華為在“三亞會議”上提出“華為終端產業競爭力的起點和終點,都是源自最終消費者”,由此果斷決定不再做運營商定製服務,轉而進軍消費者品牌業務。

從這一刻開始,華為保持了30年的客戶結構第一次發生了變化。

一個在企業客戶經營上出類拔萃的公司,能否把個人消費者照顧好?很多人並不看好。事實也證明,B端市場和C端市場存在天壤之別,曾經在B端市場的成功經驗,完全無法複製應用在C端。

變的是方法,不變的是“以客戶為中心”的核心精神。只是在新的環境中,“客戶”一詞被“用戶”“消費者”所替代。當個人消費者成為華為服務的客戶,華為下一步該怎麼做?

終端在往後走的每一步,都在反覆自問:“是否做到以最終消費者需求為出發點?”“我們的產品是否能真正引起消費者情感上的共鳴?還有多少改進空間?”“組織結構是否需要調整?”“人員配置是否合理?”……所有問題的出發點和終點都是用戶。

任正非最欣賞的人:沒有他們,華為將一事無成

終端出世,三分天下

為了活下去,華為必須改變。首先被“動刀”的,就是終端組織結構。

“高級座談會”後不久,華為將旗下所有面向消費者的業務,如手機、其他終端設備、互聯網以及芯片業務整合在一起,組成了消費者BG(BussinessGroup,業務集團,簡稱BG)。

消費者BG向下繼續劃分為華為終端公司、終端雲業務部、消費者芯片(海思的一部分)三部分。其中,終端公司又劃分為手機、MBB(MobileBroadband,移動寬帶業務,主要是上網卡等,簡稱MBB)、家庭終端等三塊業務。

至此,不管是在思想戰略層面,還是組織層面,任正非都說到做到,將終端公司地位提升到了與運營商網絡BG、企業BG同等的位置。

大企業和小企業做事風格很不一樣,小企業如果要做調整,往往是從產品下手,而大企業則要從戰略和組織管理出發。只有把控住大方向,才能保障後期運行順暢。

組織的作用,是為了讓戰略能夠發揮理想的作用,為戰略執行提供支撐。如果沒有組織,企業的戰略就無法落地,那麼就生產不出好的產品,也無法很好地將產品營銷出去,讓顧客買單。

在企業變革中,組織這一關必須得過。這和生物進化論是一個道理,在自然演變時,當外界環境發生很大變化時,如果一種生物還用原有的形態生存,那麼它一定會滅亡。因此,作為新成立的組織,消費者BG承擔了變革重任。

如何支持戰略實現?新的組織如何適應新的戰略變化?如何克服舊組織的慣性?如何建立有效的考核和激勵辦法?這些是每一個面臨變革的組織必定會面臨的問題。

任正非最欣賞的人:沒有他們,華為將一事無成

變革最需要的,無疑是一支強大的團隊。

如果不幹活的拿得不少,拼命衝的人拿得不多,那就證明組織激勵有問題。只有讓拼命的人拿到更多的錢,才能刺激人才往前衝,去攻克重大任務。一個大項目能否完成,與人才激勵體系直接相關。

任正非提出,終端裡面要敢於使用新人,終端沒大家想象的那麼複雜。中基層幹部要以會做事的人為中心,那些會做人不會做事的人整天不斷地去溝通、開會,最後還是糊里糊塗的。

會做事的人一上來,就要去研究好怎麼“打仗”;會做人不會做事的,也不是一無是處,讓他們去做內外溝通。只要做到人崗匹配,就有希望戰勝困難,迅速打開局面。

選對的人,做對的事

一天,一群歐洲的紳士正在屋裡玩橋牌,氣氛非常融洽。突然,一個黃皮膚的中國人闖了進去。他把桌子一掀,睜大雙眼對著滿臉驚愕的玩家們說:“來,我們重新玩!”

這個破門而入的中國人名叫餘承東,他曾是華為歐洲片區總裁。

任正非最欣賞的人:沒有他們,華為將一事無成

這個虛構的場景是餘承東一手率領的華為3G業務團隊在歐洲孤軍奮戰的反映,他帶領團隊成員一路披荊斬棘,指揮這支狼性團隊從弱小到成為世界第一的每一場戰役。

當然,餘承東不曾掀翻桌子,他只是膽大,不按常理出牌。更難得的是,他雖然個性獨特,但又是一個典型的華為人。

1969年,他出生於中國安徽省六安市的一個小縣城霍邱,自小勤學踏實,成績優秀。

餘承東曾在西北工業大學唸完了本科,後考入清華大學攻讀碩士學位。1993年,他抱著試一下的心態去華為找工作,那時候,華為也才剛成立5年。沒想到,他進了公司就再也沒離開過,成了一名“老牌”的華為人。

他受過生活的磨難,吃過苦頭,又有著不滅的雄心壯志,迫切地想要改變命運,具有這類品質的正是任正非最為欣賞的華為人。同時,他又與華為的價值觀一致,崇尚艱苦奮鬥精神,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我的字典裡只有第一,沒有第二。第一是我們的目標,只要不斷努力,總有一天我們會成為第一。我們的目標是非常遠大的,不要懷疑我們的決心,不要懷疑我們的執行力,不要懷疑我們的幹勁,也不要懷疑我們執著的精神。我們雖然很笨,很傻,但是我們很努力,很執著,很聚焦。”類似的話,餘承東說過很多次。

但在華為終端業務重新起航之時,任正非“罷免”了餘承東歐洲片區總裁的職務,把他調回國內,把新成立的消費者BG交給了他。因為在任正非眼裡,消費者BG這個“坑”就該種餘承東這根“蘿蔔”。

餘承東敢說敢做,個性高調,適合需要建立品牌的終端業務。如果換一個內向低調的人,恐怕很難一炮打響。任正非曾說:“就讓‘餘瘋子’(餘承東)搞黑與白去,我們多點灰度,不正好和他對衝一下。”

這番評價,無疑是將餘承東排在了“灰度”之外,意即餘承東敢於冒險,不輕易妥協,幹勁大,敢於挑戰,這正好是消費者BG戰隊最需要的“將軍”。

變革過程充滿變數,如果沒有一位對的領導者,想要奪取勝利絕無可能。用對人,才能打好仗。餘承東的上任,為消費者終端的轉變拉開了序幕。他即將面對的,是另一場更加殘酷的硬戰。

"

他們受過生活的磨難,吃過苦頭,又有著不滅的雄心壯志,迫切地想要改變命運,具有這類品質的正是任正非最為欣賞的華為人。同時,他們又與華為的價值觀一致,崇尚艱苦奮鬥精神,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任正非最欣賞的人:沒有他們,華為將一事無成

以始為終,用戶第一

在印度尼西亞,面對著海嘯與地震,華為員工衝上去搶修通信設備。

在日本,面對著大地震、海嘯和核洩漏,華為員工穿著西裝,打著領帶正常上班。客戶評價說:華為是一家值得信賴的公司。

在智利發生8.9級大地震時,客戶因為地震而中斷了業務,緊急向代表處求助,希望派工程師協助他們恢復災後通信。華為員工毅然前往,協助客戶恢復通信。設備安全運行後,他們又衝向了地震核心區……

華為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為客戶服務,而這也是世界上所有優秀企業的共識。

為了活下去,必須緊盯客戶,滿足客戶需求。30年來,華為堅持“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的經營哲學,克服重重苦難,努力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客戶,華為將一事無成。

以終為始,強調凡事先想清楚目標,再通過不斷調整,努力將其實現。在華為,就是要永遠以客戶需求為始點,以滿足客戶需求為終點,用盡力量服務好客戶。以客戶為中心,是華為做事的目標,也是華為堅定的文化信仰。30年日復一日地堅守,華為做到了知行合一。

能夠影響或者決定未來發展的從來不是高層管理者,也不是內部員工,而是用戶。

公司的業務方向、產品研發、市場營銷,以及人員配置、流程設計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以客戶為中心。達到一個方面並不夠,只有整體聯動,才是真正做到以客戶為中心。

那麼,華為的用戶究竟是誰?在2B業務時代,華為的客戶是大大小小的運營商。

華為終端2011年之前的口號叫作“夥伴、定製、價值,為客戶定製更好的手機定製服務”。那時候,運營商客戶需要成本低、價格低的手機產品作為禮品回饋C端消費者,因此華為才生產了大量低端手機。

任正非最欣賞的人:沒有他們,華為將一事無成

這種做法的直接結果是,手機出貨量雖然增長了,品牌卻絲毫沒有建立起來,甚至讓消費者以為華為是一個生產低檔產品的品牌。不得不承認,華為在滿足B端客戶需求的同時,犧牲了消費者市場需求,這實在算不上是最佳選擇。

2011年年底,華為在“三亞會議”上提出“華為終端產業競爭力的起點和終點,都是源自最終消費者”,由此果斷決定不再做運營商定製服務,轉而進軍消費者品牌業務。

從這一刻開始,華為保持了30年的客戶結構第一次發生了變化。

一個在企業客戶經營上出類拔萃的公司,能否把個人消費者照顧好?很多人並不看好。事實也證明,B端市場和C端市場存在天壤之別,曾經在B端市場的成功經驗,完全無法複製應用在C端。

變的是方法,不變的是“以客戶為中心”的核心精神。只是在新的環境中,“客戶”一詞被“用戶”“消費者”所替代。當個人消費者成為華為服務的客戶,華為下一步該怎麼做?

終端在往後走的每一步,都在反覆自問:“是否做到以最終消費者需求為出發點?”“我們的產品是否能真正引起消費者情感上的共鳴?還有多少改進空間?”“組織結構是否需要調整?”“人員配置是否合理?”……所有問題的出發點和終點都是用戶。

任正非最欣賞的人:沒有他們,華為將一事無成

終端出世,三分天下

為了活下去,華為必須改變。首先被“動刀”的,就是終端組織結構。

“高級座談會”後不久,華為將旗下所有面向消費者的業務,如手機、其他終端設備、互聯網以及芯片業務整合在一起,組成了消費者BG(BussinessGroup,業務集團,簡稱BG)。

消費者BG向下繼續劃分為華為終端公司、終端雲業務部、消費者芯片(海思的一部分)三部分。其中,終端公司又劃分為手機、MBB(MobileBroadband,移動寬帶業務,主要是上網卡等,簡稱MBB)、家庭終端等三塊業務。

至此,不管是在思想戰略層面,還是組織層面,任正非都說到做到,將終端公司地位提升到了與運營商網絡BG、企業BG同等的位置。

大企業和小企業做事風格很不一樣,小企業如果要做調整,往往是從產品下手,而大企業則要從戰略和組織管理出發。只有把控住大方向,才能保障後期運行順暢。

組織的作用,是為了讓戰略能夠發揮理想的作用,為戰略執行提供支撐。如果沒有組織,企業的戰略就無法落地,那麼就生產不出好的產品,也無法很好地將產品營銷出去,讓顧客買單。

在企業變革中,組織這一關必須得過。這和生物進化論是一個道理,在自然演變時,當外界環境發生很大變化時,如果一種生物還用原有的形態生存,那麼它一定會滅亡。因此,作為新成立的組織,消費者BG承擔了變革重任。

如何支持戰略實現?新的組織如何適應新的戰略變化?如何克服舊組織的慣性?如何建立有效的考核和激勵辦法?這些是每一個面臨變革的組織必定會面臨的問題。

任正非最欣賞的人:沒有他們,華為將一事無成

變革最需要的,無疑是一支強大的團隊。

如果不幹活的拿得不少,拼命衝的人拿得不多,那就證明組織激勵有問題。只有讓拼命的人拿到更多的錢,才能刺激人才往前衝,去攻克重大任務。一個大項目能否完成,與人才激勵體系直接相關。

任正非提出,終端裡面要敢於使用新人,終端沒大家想象的那麼複雜。中基層幹部要以會做事的人為中心,那些會做人不會做事的人整天不斷地去溝通、開會,最後還是糊里糊塗的。

會做事的人一上來,就要去研究好怎麼“打仗”;會做人不會做事的,也不是一無是處,讓他們去做內外溝通。只要做到人崗匹配,就有希望戰勝困難,迅速打開局面。

選對的人,做對的事

一天,一群歐洲的紳士正在屋裡玩橋牌,氣氛非常融洽。突然,一個黃皮膚的中國人闖了進去。他把桌子一掀,睜大雙眼對著滿臉驚愕的玩家們說:“來,我們重新玩!”

這個破門而入的中國人名叫餘承東,他曾是華為歐洲片區總裁。

任正非最欣賞的人:沒有他們,華為將一事無成

這個虛構的場景是餘承東一手率領的華為3G業務團隊在歐洲孤軍奮戰的反映,他帶領團隊成員一路披荊斬棘,指揮這支狼性團隊從弱小到成為世界第一的每一場戰役。

當然,餘承東不曾掀翻桌子,他只是膽大,不按常理出牌。更難得的是,他雖然個性獨特,但又是一個典型的華為人。

1969年,他出生於中國安徽省六安市的一個小縣城霍邱,自小勤學踏實,成績優秀。

餘承東曾在西北工業大學唸完了本科,後考入清華大學攻讀碩士學位。1993年,他抱著試一下的心態去華為找工作,那時候,華為也才剛成立5年。沒想到,他進了公司就再也沒離開過,成了一名“老牌”的華為人。

他受過生活的磨難,吃過苦頭,又有著不滅的雄心壯志,迫切地想要改變命運,具有這類品質的正是任正非最為欣賞的華為人。同時,他又與華為的價值觀一致,崇尚艱苦奮鬥精神,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我的字典裡只有第一,沒有第二。第一是我們的目標,只要不斷努力,總有一天我們會成為第一。我們的目標是非常遠大的,不要懷疑我們的決心,不要懷疑我們的執行力,不要懷疑我們的幹勁,也不要懷疑我們執著的精神。我們雖然很笨,很傻,但是我們很努力,很執著,很聚焦。”類似的話,餘承東說過很多次。

但在華為終端業務重新起航之時,任正非“罷免”了餘承東歐洲片區總裁的職務,把他調回國內,把新成立的消費者BG交給了他。因為在任正非眼裡,消費者BG這個“坑”就該種餘承東這根“蘿蔔”。

餘承東敢說敢做,個性高調,適合需要建立品牌的終端業務。如果換一個內向低調的人,恐怕很難一炮打響。任正非曾說:“就讓‘餘瘋子’(餘承東)搞黑與白去,我們多點灰度,不正好和他對衝一下。”

這番評價,無疑是將餘承東排在了“灰度”之外,意即餘承東敢於冒險,不輕易妥協,幹勁大,敢於挑戰,這正好是消費者BG戰隊最需要的“將軍”。

變革過程充滿變數,如果沒有一位對的領導者,想要奪取勝利絕無可能。用對人,才能打好仗。餘承東的上任,為消費者終端的轉變拉開了序幕。他即將面對的,是另一場更加殘酷的硬戰。

任正非最欣賞的人:沒有他們,華為將一事無成

廣東惠州,消費者BG團隊戰略研討會合影(芮斌提供)

從表面來看,在華為終端正需要領隊人的時候,餘承東適時出現了。但實際上,餘承東絕不是偶然出現的。一個企業,如果在用人之際才到處尋找人才,或者才開始培養人才,那就太遲了。

在華為,管理人員基本都會經歷跨部門、跨業務的鍛鍊。一個研發能力很強的員工,或許會被派到某個市場去管理銷售。一個擅長財務的管理者,或許會被調到人力資源部門。從餘承東的簡歷中,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華為培養人才的路徑。越是高位者,業務的融合程度越高。

20世紀80年代,IBM最偉大的首席執行官之一約翰


本文素材來源網絡整理髮布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