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萬家企業“出走”,深圳製造業正在經歷寒冬?

華為 中興 投資 新能源汽車 財經網精選 2017-07-29

文/拾壹

有沒有發現,當年耳熟能詳的“北上廣”已經悄然變成了“北上深”。被冠以“創新中心”的深圳,以5398人/平方公里的人口高密度躋身於中國城市前三甲行列。

作為中國第一個特區,深圳有很多標籤:“淘金之地”、“移民城市”、“新興城市”。在享受經濟發展成果的同時,這座城市也面臨著巨大的煩惱。

近日,深圳市政協發佈一份長達43萬字的調研報告,提到深圳大多數先進製造業外遷的現象嚴重,透露出產業“空心化”的隱憂。

華為走了,一批企業早已按捺不住

在這份報告出爐之前,深圳就已經感受到了製造企業外遷的壓力。2016年,一篇《不要讓華為跑了》的文章刷爆深圳IT圈子,後面華為官方發佈消息稱傳言不屬實,華為從未有計劃將公司總部搬離深圳。

深圳市長闢謠:就算1.5萬企業走了華為、中興也不會跑的。龍崗區在一份官方報告中表示:不能沒有華為,並喊出了“服務華為,馬上就辦!”的口號。

1.5萬家企業“出走”,深圳製造業正在經歷寒冬?

華為位於深圳的總部

細看華為的迴應也很有講究,人家聲明的是總部不搬走,那其他業務呢?

據華為官方解釋稱,早在十多年前,華為就開始在中國乃至全球各地設立各類分支機構或研究所,以更好地支撐公司全球化業務開展,在此過程中對部分業務所在地進行調整,屬於正常的企業經營行為。

實際上華為生產手機和pad的終端總部早就搬到了東莞松山湖,這就好比華為將自己的“肢體”早已搬出,但將“大腦”留在了深圳。

如果只走了一個華為倒不至於令深圳政府如此擔憂,在這前後,深圳先進製造業“出走”已經成潮流。

截止2016年,有超過1.5萬家企業遷出深圳,其中不乏深圳本土明星企業:2014年中興通訊將生產基地遷往河源。

1.5萬家企業“出走”,深圳製造業正在經歷寒冬?

中興河源基地規劃圖

2015年比亞迪在汕尾投資建設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2016年華為終端轉移落戶至東莞松山湖;大疆科技2013年就在東莞買地;富士康將生產線移到了鄭州和貴州;歐菲光、兆馳股份、興飛科技、海派通訊等企業將生產線搬遷至江西南昌。

而像華為這樣把總部留在深圳,將生產基地前往外地的發展模式更是成為了眾多“出走”企業的選擇。

早就紮根深圳的名企為什麼捨得離開?

根據深圳統計局7月26日發佈的2017年上半年全市經濟數據,深圳市上半年全市GDP為9709.02億元。GDP增速比上年同期增長8.8%,創2014年以來同期新高。

1.5萬家企業“出走”,深圳製造業正在經歷寒冬?

圖片來源:南方都市報

將近9%的增速莫說放在全省,即使放眼全國也是首屈一指。

在城市定位方面,深圳早就脫離山寨氣質,華強北的華麗轉型,從“一米櫃檯”到“前店後廠”,從“山寨之都”到“創客天堂”,深圳早已變身為創新城市。

這樣的深圳,曾是各大名企迅速站穩腳跟、蓬勃成長的沃土,而現在,他們又為何捨得離開這裡?

首先是深圳的土地不夠用了。

前兩天朋友圈爆款文《北京,有2000萬人在假裝生活》裡提到深圳只有北京四分之一大。深圳近幾年經歷了房地產的迅速發展,地產的發展極大擠佔了製造業等其它產業的發展空間。

此外,土地價格上漲,對於很多中小企業來說,拿塊地已經是他們不能承受之重。

在土地、空間、環境、資源等難以為繼的硬約束下,傳統經濟增長動力的勢能減弱,土地緊張、空間有限、資源短缺等條件的約束,是迫使製造業遷出深圳的重要原因。同樣是建廠子,何不遷到旁邊的東莞?同樣的價格還能拿到更優質的地皮,性價比自然高出深圳很多。

逼這些製造企業“出走”的另外一個原因更現實,就是貴。

深圳有多貴?

深圳的貴已經是眾所周知了,生活成本僅次於上海,位居全國第二,排名世界第16位。

而生活成本構成中最大的部分就是房價,2017年6月份深圳一手房成交均價為54492元/平米。有中小製造業老闆笑稱自己賺的錢還買不了深圳市中心的一套房子。

1.5萬家企業“出走”,深圳製造業正在經歷寒冬?

圖片來源:深圳市規土委

生活成本高,多數員工難以負擔,即使像華為這種開出高薪酬的企業,員工想要在深圳安家還是很難的事情,這也大大增加了企業的用人成本。

企業稅費負擔重也讓一些企業出走之心堅決。

毛利潤有銷售額的40%左右,大概是自動化行業的平均毛利水平。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等各種稅費(有部分抵扣),再加上人力成本,大概佔銷售額的25%;再去掉租金和水電費等開支,到手的純利潤就剩下10%左右。

上面是深圳一家高新企業主算的一筆賬,調研中另外一個例子更直觀:

10年前,企業100元收入中,稅費佔10元多,利潤是8元多,稅費是利潤的1.2倍左右;到2016年,稅費上升到12元,利潤卻只有3元,稅費是利潤的4倍。

據統計,稅費已經佔到企業稅前利潤的30%-40%。在人工、原材料等剛性成本上漲的前提下,再不減稅降費的確讓很多企業的日子越來越難以為繼。

2015年,深商研究會在一項針對120家企業的調查中,設計瞭如下問題:假設有一天遷出深圳,原因會是什麼?

大部分企業勾選了“房價過高”選項,高房價下,沒有“倖存者”。甚至可以說,深圳製造業是被這個城市的高價擠出去的。

製造業比重下降或造成“產業空心化”

近兩年,深圳市第三產業的比重持續增加,相對應地,儘管深圳不斷地在努力,但是第二產業的比重卻逐年在下降。

2015年,深圳全市的二三產業結構由2010年的46.2:53.7調整為41.2:58.8。2016年第一季度,這一比例進一步調整為40.1:59.9。

據統計,2016年深圳第二產業增加值7700 .43億元,佔GDP的39.50%,同比增長7.0%;第三產業增加值11785 .88億元,佔GDP的60.46 %,同比增長10.4%。第三產業佔GDP比重已突破六成。

而根據深圳統計局2017年上半年的數據,第一產業增加值4.24億元,增長21.0%;第二產業增加值3743.45億元,增長7.4%;第三產業增加值5961.33億元,增長9.7%。二三產業結構由上年同期的39.0:61.0調整為38.6:61.4。

1.5萬家企業“出走”,深圳製造業正在經歷寒冬?

2017年上半年深圳二三產業構成

有分析認為,一旦深圳的第二產業比重下降至35%以下,城市的發展可能會亮起紅燈。

調研報告中提出,以製造業為中心的物質生產和資本,大量轉移到深圳外,這一過程自然會帶來經濟活力、稅收、就業等方面的負面影響,無疑也將造成深圳產業“空心化”危險,重蹈香港的覆轍。

而深圳又沒有香港的金融風投、港口貿易、旅遊交通等方面的基礎,因此守住製造業是深圳經濟佈局的重要底線。

深圳製造業最大的癥結還是地

經濟發展減速換擋;產業結構加速調整;新舊動能尚未完成轉換;要素成本高、空間制約大;土地空間不足;社會發展亟待補課,這是調研報告中提出的深圳實體經濟面臨的六大挑戰。

2016年深圳的GDP約1 .95萬億元,但除去華為、中興、比亞迪等企業外遷所帶走的GDP;再刨去招商、保利、萬科等房地產商創造的價值,深圳的GDP會大幅下降。

深圳製造業的突圍成為深圳政府當下很焦慮的問題,其實最大的癥結還是地:地皮貴、地又少,拿不到地,擴大生產規模就是空中樓閣。

這從調研組不斷強調發展“飛地經濟”中可見一斑。報告建議,深圳應積極與中山、江門以及內地省市區聯繫,以“深圳總部+飛地製造”發展模式,但這樣的模式並不容易實現。

首先深圳與合作區之間的交通設施建設、法規政策制定、人才就業落實、稅收財政管理等問題的協調建設如何實現,以及兩地如何共享這一模式下的成果?

跑了華為和中興,深圳政府的焦慮在這份43萬字的報告中表露無遺。儘管深圳仍然保持著高速的經濟增長,但它一方面面臨著“空心化”風險,另一方面又需要減重,例如淘汰一些低端製造產業,讓渡出一些空間。但無論如何,深圳的底線很明確,那就是一定要守住製造業。

財經網(ID:caijingwangwx)出品,轉載請聯繫授權。

(參考資料來源:南方都市報、深圳晚報、奧一網、第一財經日報、21世紀經濟報道、每日經濟新聞、經濟觀察網、虎嗅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