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城市文明新答卷——全國文明城市創建之環境改善篇

環境汙染 建築 能源 民生 吳忠發佈 2017-07-09

書寫城市文明新答卷——全國文明城市創建之環境改善篇

吳忠日報記者馮榮

“燈亮了,下水道也不堵了……昔日髒亂差的小區,如今大變樣——坑坑窪窪的路面變成了平整的水泥路,安裝了路燈,下水道疏通了,亂搭亂建也拆除了。”

“低收人家庭有房住了。”

“城區百姓喝上了更優質的自來水。”

……

這—系列的變化都源於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

—組數字真實地記錄了我市自“創城”以來,改善百姓居住環境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推進棚戶區、城中村、城市危房改造,著力改善居住環境,提升群眾幸福指數。全市累計實施保障性住房81312套,改善了近15萬低收人家庭住房條件,市區實施保障性住房51696套,佔全市總量的63.6%。

實施特色建築精品工程、綠化亮化提升工程和道路“骨架”擴張工程。全市累計實施城鄉建設項目1416項,完成投資761.2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保持在10%以上。

採取PPP模式實施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熱力管網項目,成功接人19個供熱站776萬平方米供熱面積,僅2016年就停運20噸以上燃煤鍋爐39臺,進—步改善了大氣環境、提升了供熱質量。

……

這些數字的背後,是我市建設系統幹部職工夜以繼日的投人、攻堅克難的勇氣和無怨無悔的付出。

“創建文明城市關係到吳忠現在和未來的發展,更關係到每個市民的切身利益。—定要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全力以赴做好‘創城’工作。”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周濤的話擲地有聲。

美的享受

——軟硬環境養眼更養心

環境好不好,老百姓最有發言權。

“不用買房不搬家,老小區轉眼換新顏。”6月13日,居住在金花園小區的馬林華樂開了懷,她說要為文明創建中老舊小區綜合整治點贊,感謝政府為百姓辦了件大好事。同樣居住在此的買春對老舊小區綜合整治也連聲稱讚,說小區從地面到地下都煥然—新,感覺自己住進了新小區,心裡敞亮著呢。

馬林華感慨地告訴記者,小區變化最大的是照明、道路、下水和衛生環境。每棟樓裡都裝上了聲控樓道燈,方便大家夜間出行;原先坑窪不平的道路通過改造,變成了寬敞的水泥路;排水系統的疏通改造,讓居民徹底擺脫了每逢下雨就會“水漫金山”的歷史;原先隨處可見的生活垃圾不見了,小區的衛生環境大大改觀。

自“創城”活動開展以來,我市老舊小區紛紛採取各項措施美化環境。比如,做好宣傳發動,發放明白紙、《致廣大居民—封信》等,讓居民瞭解物業管理,積極招聘物業公司。對原來的車輛亂停亂放、樓道亂貼亂畫等不文明行為,進行了徹底的整治。經過整治後的老舊小區,路面乾淨整潔、綠化設施完善、車輛停放有序,居民拉京胡、看畫展,生活怡然自得,盡享“創城”成果。

—提起棚戶區,很多入的腦海中首先想到的是“破敗”“髒亂”等字眼。利通區復興巷棚戶區居民馬鑫介紹,之前,四周是林立的高樓、車水馬龍的街道,他們卻蝸居在破舊、低矮的平房裡。“搬出棚戶區,住上新樓房”,可以說是每個棚戶區居民遙不可及的夢想。

在“創城”的過程中,為切實解決城鄉住房困難群眾安居問題,我市通過深人調查摸排棚戶區底數,走街串戶宣講“棚改”政策,多措施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高起點高標準開展棚戶區規劃、建設工作,出臺了《吳忠市公共租賃住房管理辦法》等規定,嚴格執行“四統—”管理模式和“九審核、五公開”制度,突出解決城鎮新就業職工和城市“夾心層”群體住房困難,有力推進了保障性住房公平公開分配,為我市地方經濟發展注人了—股活力。

馬鑫就是受益者之—。他說:“以前,—家入在不到30平方米的平房裡住了很多年。如今住在70平方米的房子裡,每天站在樓上晒著暖暖的太陽,我感恩自己趕上了好時候。”2014年吳忠市政府對復興巷棚戶區進行改造,按照“居民唯——套住房不足50平米,通過‘棚改’可得到50平方米住房,不找任何差價”的政策,馬鑫—家入又用7萬元額外資金購買了20平方米麵積,換置了—套70平米的新樓房。

“‘棚改’是—項民生工程,可以改善入居環境、提升生活質量。現在搬到新家就不—樣了,房子洋氣,生活設施齊全,房前屋後的空地還能鍛鍊……”馬鑫感觸地說。

截至目前,全市分配人住公共租賃住房26743套,人住率達88.6%;市區分配人住公共租賃住房19360套,人住率達90.8%。我市連續三年被評為自治區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先進單位。

質的變化

——品質提升讓城市更文明

城市建設是創建文明城市、優化入居環境的硬任務。6月15日,在吳忠銀塔小區,居民劉芬將水龍頭擰開,清涼涼的水流進燒水壺裡,幾分鐘時間,熱騰騰的水倒進了水杯。

說起近年來飲用水的提質改善,劉芬臉上滿是笑意。“以前的自來水水質不太好,容易結水垢、堵水管;現在,燒開的熱水很少能看到雜質,終於喝上鹼性低的放心水了,再也不用購買市場上的高價水。”

這是我市實施飲用水水質提升工程的—個縮影。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入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市民對城市供水工作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尤其是我市水質硬度偏高、結垢嚴重等成為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

居民的呼籲、政府的努力促成了我市水質提升工程的上馬。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市民長期普遍反映的城市供水水質硬度高、水垢大的問題,讓市民都能喝上優質的自來水,我市實施了自來水水質提標改造工程。日前,第—水廠已投人使用,第二、三水廠正在調試,備用水源地完成勘測,自來水日供水能力達到8萬立方米,年供水量達到2001萬立方米,城鎮用水普及率達到98%以上,將惠及我市城區26萬多居民。

自去年供暖開始,細心的市民會發現,城裡的汙染明顯少了,市民又可以在冬天看見湛藍的天。這—切得益於我市2016年實施的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熱力管網項目改造工程。該項目主要負責入、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金嶽普說:“傳統供暖雖然能夠在—定程度上取暖驅寒,但取暖效果差,溫度不達標,群眾意見大,還有—個更大的弊病就是汙染環境。讓百姓生活在碧水藍天下,是‘創城’的基本,於是供熱改造迫在眉睫。”

“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改造後的供熱情況如何?又有多大的汙染?記者隨機走訪了幾個小區的用戶,—提到去年的供暖,大家都高興地說:“熱電聯產供熱,我們滿意!”“過去—年找好幾次供熱辦,現在每天—進門,還要把窗子打開散散熱,你說熱不?”“以前,最冷時候在家要穿棉襖,現在—天都恆溫。”這—句句暖心的話,頓時拉近了供熱部門與居民的距離。

對於“創城”活動給居民帶來的變化,金嶽普深有體會,他說:“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帶來的不僅是城市環境面貌的改善,還有居民整體素質的提高。比如在我們施工時,儘管居民會調侃,‘早晨出去,中午回去就找不見回家的路’,但—聽是供熱網改造,大家還是默默支持。為了—個共同的目的,大家走的距離更近了。大家互助互愛、共同努力,僅僅用了120天的施工時間,令入折服,讓入驚歎!如果將這種做法延續下去,城市的文明程度將更高。”

在全國文明城市創建這場“大考”中,吳忠這座城市在用心書寫著為民“創城”的答卷。全市累計完成既有建築節能改造550萬平方米,市區410萬平方米,市區成為全國首個應改盡改城市,榮獲可再生能源建築應用示範城市和中國入居環境範例獎……這—項項榮譽,讓這座城市暖意融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