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了很久,還是決定用這個標題。

偶像的力量:追隨易立競

連夜看了幾期《立場》,採訪對象聚焦俞灝明、周杰、馬薇薇等大部分有個性的娛樂圈人物,這個被雪藏近兩年的節目終於上線,儘管採訪時間距今都有一兩年之久,但節目中討論的人性深度永不過時。

從本科時開始關注易立競,這麼多年了,身為《南方人物週刊》高級主筆的她,依然保持著炙熱的職業熱情和理想,讓人激動又感動,就覺得自己粉了一個這麼優秀的“愛豆”,果然很有眼光!

偶像的力量:追隨易立競

誰能想到,這輩子最瘋狂的一次“追星”經歷,不是追某位明星,而是一位記者——2014年8月,研一暑假。為了見到仰慕已久的“名記”易立競,慌忙準備材料,申請參加“第四屆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最後如願在香港見到她,激動到忘乎所以。

回到學校後,熬夜寫了五篇長長的見聞感想,其中一篇《偶像的力量:追隨易立競》耗費頗多心思,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她真的影響到我的價值觀和人生抉擇。

因緣巧合

有的時候,不得不相信因緣巧合。2014年的時候,導師在一次讀書會上偶然提到“佛學研討會”的活動信息,我沒多在意。

但之後突然看到“索達吉堪布”的字眼,我才想起,他不就是易立競剛採寫的《南方人物週刊》封面人物嗎?而且他又在易立競的視頻訪談節目《易見》第四期“跨界對話特別節目——少有人走的路”裡與趙薇談青春、聊人生、感悟生死。

我的好奇心突然而起,開始搜索相關信息,在網上看到了2013年第三屆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的現場視頻,竟神奇地瞄到了坐在第一排嘉賓席上的易立競,然後又搜到了她的那條微博——“從去年5月我第一次採訪索達吉堪布到今天這篇文章刊出,耗時整一年,共採訪8次——藏地4次,北京香港成都等地4次,採訪錄音16萬字,成稿2萬字,最終刊出1萬2千字……能從中讀到什麼,依各人的緣分”。

偶像的力量:追隨易立競

原來一篇人物採訪背後,竟隱藏瞭如此心血,著實讓人欽佩!難怪最終成稿《索達吉堪布 上師下山》在《南方人物週刊》發表後反響巨大,因為文章採寫翔實,融故事性和思想性於一體,實屬難得的人物報道精品。

事實上,索達吉堪布影響力的大範圍劇增正是伴隨著他在媒體上出現的頻率一路走高,媒體的力量總是超乎想象,當參會人員都關注著上師的人生經歷和佛學思想時,我始終感興趣的,是媒體的影響力。

我有一種強烈的預感,既然易立競耗時耗力的採訪報道如此成功,那她肯定會受邀參加今年這屆活動,而且很有可能會繼續出席。於是我的好奇心俱增,便開始急切地跟進活動申請,發郵件、辦證件,並憧憬著一切美好的可能。

果然不出所料,2014年8月1日上午,“第四屆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在香港教育學院開幕時,主持臺上竟然真走出了易立競,而且還是本次活動的特邀主持人!

偶像的力量:追隨易立競

喔,天吶,人生竟然如此amazing!

萍水相逢

實際上,與易立競的第一次交集早在2012年,現在想想,她早在那時便開始為佛教題材的採訪做準備。

2012年10月的時候,她的新浪微博還接收私信。當時,考研一戰失敗,我曾極度迷茫,於是突發奇想,給她發私信請教一些困惑,沒想到,她居然很認真地給我回復了!OMG!

偶像的力量:追隨易立競

她開導說,人要有信仰,要尋找個精神支柱,並推薦了幾本佛學方面的書——《生命不再等待》、《美好人生》、《人間是劇場》、《當和尚遇到鑽石》。遺憾的是,這些書我至今一本都沒讀過。

Whatever,還是迴歸2014年8月初見她時的場景吧。現在回看當年激動情狀下寫的文字,感覺渾身起雞皮疙瘩……但還是原封不動呈現出來吧,也算是對過往的美好緬懷吧——

研討會開場的自我介紹,易立競站在舞臺上只說了簡短的一句話:大家好,我是《南方人物週刊》的記者易立競。

偶像的力量:追隨易立競

當天她一副簡潔的“黑白配”——及膝長的黑裙、白色圓領長袖T恤,搭配一雙銀色尖頭皮鞋,乾淨又純粹、極簡又舒暢;淺淺的酒紅色短髮盡顯利落、一副黑框眼鏡又彰顯文雅;渾身唯一的精心裝飾大概就是右手那串銀色的手鍊吧,就這樣,她站在其他三位主持人邊上,以一種簡單優雅的氣場和諧地存在著。

上午的重頭戲是跨宗教對話,易立競擔綱主持重任,她的開場用了一個簡單的個人體驗引出環保主題,她說會場內的空調開得溫度極低,她恨不得立刻穿上羽絨服,本不必要這麼低的溫度從環保角度來說是否合理?

說實話,在我個人看來,《易見》的《少有人走的路》這期節目,從播音主持角度講,易立競的陳述並不出彩。一開場她用凝重而嚴肅的面孔進行嘉賓介紹,那表情和語調簡直是在播災難新聞,讓人聽得好壓抑!

偶像的力量:追隨易立競

但在本次跨宗教對話中,她親切詼諧、既有風度又不失深度的風格獲得不少掌聲。她向五位嘉賓主要提了三個問題:1、從個人角度而言,談一下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環保問題,有哪些是你最不能忍受的?2、從各自的宗教角度來講,分析當今世界出現的環境危機的根源在哪裡?3、談談根治環境問題的對策。

在談話過程中,她不失時機地追問、例證並以幽默的方式進行發問,讓人印象深刻,在互動環節,我多想從易立競手裡爭取一次提問機會,以便和她近距離交流,可是,任憑我將手裡的筆記本在空中使勁兒地搖晃著,她依然將之忽略。

上午的會議結束,我好不甘心,生怕易立競因為工作繁忙就此離開香港,於是在會場外面焦急地等待著,希望可以跟她合張影,也不枉我長久以來的仰慕。遺憾的是,卻始終沒看到偶像的蹤影。於是在整個下午的活動中,我都在會場焦急地搜尋著她的身影,直到瞥見她坐在前排才覺安心。

偶像的力量:追隨易立競

下會的會議一結束,我又死皮賴臉地守在會場出口。終於,在參會者基本走完,人影寥落之時,她隨著一位瘦高個兒女生和一位提著揹包的男生(這兩位大概是實習生)緩緩走出。

“易老師好,我是湖南大學的一位學生,我是您的粉絲”,就這樣唐突地,我走到她面前。

“噢,你好,你好”,聲音親切溫和,臉上的笑容自然流露。換下主持服的她,一身休閒裝扮——簡單的白色T恤、外著橙白相間的團服外套,一條淡藍色水洗牛仔褲高卷著褲褪、顯得乾淨利索,腳穿帆布鞋、身挎藍色揹包,黑色圓框眼鏡下閃現著溫柔又堅定的目光。這一出場,不覺讓人聯想起《紅樓夢》裡探春剛登場時的文字描述:俊眼修眉,顧盼神飛,文彩精華,見之忘俗。這些字眼放在易立競身上,竟也極為妥帖。

“好優雅、好知性、好有氣質、好女神……”當時的我,就這麼花痴氾濫著,帶著暈乎乎的腦子,接下來,更是一路腦殘——

“我很喜歡你的文章,讀了你寫的宗薩仁波切的稿子,還有索達吉堪布上師下山的稿子,噢,還有你的《易見》那一期‘少有人走的路’,我就是衝著這期節目才來的……”闢裡啪拉地亂講一通,現在想想,真是傻到了極點。

易立競極有耐心地傾聽著,微笑著,不時補充一句“是嗎?”

意識到自己的腦殘,我極力剎車,趕緊寒暄著:“我在網上的第三屆研討會視頻裡看到了你,今年你以特邀主持人身份參加,還有采訪任務嗎?”她笑著回答說,去年來這裡主要負責拍照,今年純粹打醬油。

為了挽回之前的失態,我又接著提了一個疑問:“無論從尋求精神支柱層面還是價值觀構建層面,有很多種精神信仰可供選擇,為什麼你這麼看重佛教,尤其是藏傳佛教?”她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我,“那你為什麼對佛教感興趣?”

偶像的力量:追隨易立競

隨後在交談中瞭解到,如今佛學如一股潮流在青年人群中擴散開來,而社會上也出現了一些人打著佛教上師的旗號做著不如法的事情。對這種現象不能充耳不聞,既然大家有了精神信仰的渴求與好奇,那媒體就應該客觀呈現出事實真相來供人辨別思考。

因為有事要忙,她不好意思地說聲抱歉要先行離開。我立馬央求道:“能跟你合張影嗎?”

“可以啊”有了這句乾脆的回答,與女神的合影終於順利到手了!末了,她還極為關切地說:“趕緊去吃飯吧,等會兒食堂裡沒飯了”

這場期待已久的相遇瞬間讓我覺得不虛此行,接下來的一兩天裡,每當演講聽得枯燥時,我都會向前排張望幾下她的身影,她總是靜靜地傾聽著,並不時在筆記本上寫寫劃劃。

有時候我一直在想,以文字為生的人猶如孤獨的苦行僧,外界的不美好全部內化為焦灼與苦悶,而文字成了苦修的裝備與武器。這種修行帶有一種悽悽然的孤獨感,但與此同時,還幻化出一種神聖感。

透過易立競的微博,你也看得到她的焦躁情緒與失落,佛法對於她,也是一種心理和精神上的良藥。8月4日那天,參觀大嶼山,她戴著一副墨鏡跟隨在上師後面繞天壇大佛,那一刻她像所有虔誠的佛教徒一樣,雙手合十、頷首低眉地繞著大佛行走著,並口誦經文、放空念想。但外在的紛擾也很難避免,繞佛途中,有人認出了她,“那是易立競啊,就是在《南方人物週刊》上寫那篇文章的記者”,於是,她也得微笑著應對人們的打量與招呼。

我不忍打斷繞佛時的這份清靜,只是在與她擦身的那一刻,問聲“易老師好”,然後直接前行,望著大嶼山連綿的山峰,峰頂的雲霧飄不了幾秒,便籠來一團濃濃的烏雲,是要下雨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