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本刊記者 艾渺

過去10年,中國的環境保護意志愈益強烈,特別是近年來,環保產業日漸成為最具潛力的支柱性產業。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環保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營收已超過1.5萬億元。

作為這場環境保衛戰主力軍的環保企業,經歷著鳳凰涅磐般的重生。

"

文 | 本刊記者 艾渺

過去10年,中國的環境保護意志愈益強烈,特別是近年來,環保產業日漸成為最具潛力的支柱性產業。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環保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營收已超過1.5萬億元。

作為這場環境保衛戰主力軍的環保企業,經歷著鳳凰涅磐般的重生。

環保產業崛起的背後

“當前,環保產業正在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邁進,迫切需要依靠創新培育發展新動力,化解環保產業發展面臨的困境。”在2019環保產業創新發展大會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莊國泰如是說。

環保產業准入門檻越來越高

望著環保產業這片“藍海”,除了傳統的環保企業,近年來迫於改革壓力的國企紛紛加速搶灘環保領域,大型國企進軍環保產業的消息不絕於耳——2017年7月,由中車控股的中車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註冊成立;2017年12月,葛洲壩集團與北京環衛集團簽約組建合資公司,共同打造北京全口徑固廢處置利用平臺;2017年12月,中核集團成立中核環保有限公司進軍環保市場。2018年,國資入股環保產業的案例達十餘起,其中包括鐵漢生態、中金環境、環能科技等。

從外部環境來看,國家政策大力扶持,我國環保治理的巨大內在需求,以及環保產業的巨大藍海空間,都成為眾多企業進入環保領域的動力。

就企業自身而言,擇時進入環保,也有內在的必然。這種必然性不僅僅來源於環保政策帶來的壓力,還有對健全產業鏈與業績增長路徑的探索。

有專家表示,隨著國資的闖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洗牌過後,我國環保產業准入門檻越來越高,管理越來越精細化。藍海變紅海,興衰存亡成常態。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榮譽會長文一波曾坦言:“環保產業一直是紅海,以新能源為例,每年企業的‘死亡率’是60%,連續十幾年都是這樣,但總體行業發展速度很快,每年都有30—50%的增長,所以企業壓力很大。”

但總體而言,大型企業的強勢佈局環保領域利大於弊。一方面大中小企業都能保持活力,產業集群效應顯現,巨無霸的環保企業誕生,未來市場空間進一步擴容等;另一方面,大型企業能夠化解過剩產能,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而企業保值增值及回報的提高,數量也能得到合理控制等。

強強聯姻催生新業態

進入2019年,國資入股龍頭環保企業的勢頭更加強勁。2019年1月,北控水務發佈公告稱,公司擬以20.19億港元向三峽集團全資子公司長江電力配股4.7億股,交易完成後,長江電力持股比例佔發行前總股本5.00%,佔發行後總股本4.762%。4月底,大氣治理龍頭企業清新環境公告,公司控股股東世紀地和與四川發展國潤環境投資有限公司簽署了《股份轉讓協議》,國潤環境將以每股9.08元、合計24.85億元的價格受讓世紀地和所持有的清新環境25.31%股份,並取得清新環境的控制權。5月24日該協議正式生效,清新環境正式納入四川國資委麾下。5月初,碧水源與中國交建子公司中國城鄉也簽署了股權轉讓協議,按照協議,中國城鄉將斥資32億受讓碧水源10.27%股份,晉升為二股東。

如今,業內人士普遍達成共識,即環保產業內涵發生根本轉變:過去,在環保產業1.0時代,市場提供城市環境公共設施和生活汙染治理服務,包括汙水、垃圾處理,這些服務大多都是點狀的、單一的;環境產業2.0時代,環境服務逐漸升級為單元模塊的服務;如今,到了環境產業3.0時代,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深入,供給側也迎來變革,需要提供更多體現系統性、融入綠色發展理念的生態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

北控水務集團執行總裁李力說,作為長江大保護的主幹力量,三峽集團的任務總結起來是要實現兩個“三個一”。城域層面,實現“一座城、一片水、一主體”,流域層面;實現“一條江、一串城、一朵雲”,即既要解決“珍珠(城市水系)”問題,又要解決“項鍊(長江流域)”問題。

2019年1月下旬,國務院辦公廳發佈《“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部署開展“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預計兩年時間內在全國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示範模式。有研究機構測算,這一市場一旦激活,將打開一個萬億級別的市場空間,而以城市發展視角下的“無廢”目標,對環保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從民企角度而言,在2018年金融行業去槓桿的背景下,民營企業在融資方面的弱勢就凸顯了出來,“重資產”壓身的環保企業,需要不斷打通更多資本渠道。另一方面,從企業發展角度而言,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環保企業的綜合性、平臺化已是大勢所趨。無論是政府還是工業園區,所有的客戶都需要有一個綜合的環境服務平臺,來給他們提供一攬子的環境諮詢策劃和解決方案。

新時代證券的研報分析認為,民企擁抱“國資”,有望同時具有民企及國企的屬性,二者或將協同互補。國企背書可以給企業帶來充沛的低成本融資,對於投資屬性較強的環保行業至關重要;同時,環保行業的大量訂單主要來自於政府,國企背書對企業接單能力的提升也有積極影響。從中長期來看,“民企+國企”的股東背景或成為環保企業未來的重要優勢。

加大創新著眼細分市場

根據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的統計,相較於2017年,部分環保上市公司2018年營收增幅收窄。有關專家表示,環保產業發展在2018年下半年增速放緩,產業整體效益經歷了動盪回調。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環保企業創新能力較弱,缺乏核心技術,因而削弱了其市場競爭力。

莊國泰指出:“培育環保產業創新發展新動能,依舊是打贏這場攻堅戰的‘牛鼻子’。”他表示,做好這項工作,要加強環保產業發展機制創新,提升產業整體能力;以需求為導向,推進生態環境治理的關鍵技術創新;加快探索環保產業模式創新,引領環保產業新發展。

北京國環萊茵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駱建明認為:“要實現環保產業的發展,創新必須成為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但創新也有風險。”對於創新中可能面對的風險,他提醒企業要做好準備,也要量力而行。

環保產業中小型民營企業居多,這些企業該如何創新?駱建明建議,中小型民營環保企業可以著眼於將細分市場的工作做精。比如,小型汙水處理設備、小型膜生物反應器等市場,民營企業有不少機會。

江蘇一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家偉說,在技術創新方面,企業應持續加強研發投入,努力掌握市場急需的關鍵核心技術,加大對科技人才的培養,做好知識產權管理。除科技創新外,企業的商業模式同樣可以創新。要進一步拓展科技研發服務、技術服務和運營服務,提升企業的經營質量和效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