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為青山轉型發展出謀劃策

環境保護 經濟 長江 環境汙染 湖北日報網 2017-05-30
中國科學院院士為青山轉型發展出謀劃策

來自全國的生態、規劃、區域經濟、產業發展等領域的院士、專家齊聚一堂,為青山轉型發展出謀劃策。記者 石倩 攝

湖北日報網消息(記者石倩 通訊員彭亞楠、張琦)5月26日,長江大保護青山轉型發展研討會在武漢市青山區召開。來自全國的生態、規劃、區域經濟、產業發展等領域的院士、專家、學者、企業家們齊聚一堂,為青山這座中國傳統老工業基地的轉型發展出謀劃策。

“一五”時期,國家重點工業項目、“共和國鋼鐵長子”武鋼落戶武漢,青山成為新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在為國民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青山區工業三廢排放量佔全市60%左右,給青山區、乃至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都帶來巨大的壓力。

青山如何在融入國家長江大保護中破局?專家認為: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是核心。與會代表指出,生態環境的綜合整治要打破傳統的單一環境工程治理模式,要在制度、機制上創新,聯合社會、公益力量、推動公眾參與,建立基於自然和社會的共建模式;聯合社會資本,創新環境治理的投融資機制;聯合新興產業和先進技術,多視角、多緯度激發傳統產業轉型發展,標本兼治,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研討會上,青山區人民政府還與阿拉善環境產業聯盟簽署了“武漢市青山區長江大保護生態發展”戰略合作協議。協議在“心繫長江、頂層建模、系統設計,整體運營”的指導思想下,在青山區應用“公益助力、環境治理、產業導入”轉型發展模式,開展以下6大方面的合作:一是把“長江大保護青山模式”主流化到長江大保護中;二是描繪“構建綠水青山,心繫生命長江”頂層藍圖;三是公益助力,打造青山生態新城軟實力;四是摸索“青山長江大保護實踐區”環境治理新模式;五是創新投融資機制;六是引入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和運營模式。

據介紹,作為青山轉型發展戰略“一區三城”的重要一環,北湖生態新城建設已經啟動。該新城規劃面積約35平方公里,通過生態修復和綠色拉動,彰顯生態底色,把水汙染治理、城中村改造、特色小鎮、綠色產業發展兼顧起來,實現產城融合發展。

目前,青山區政府已與華夏幸福基業簽訂合作備忘錄,合作開發建設經營約4.7平方公里的環保智能產業小鎮。通過5-8年時間,分三期投資280 億元建設,最終形成以節能環保裝備為核心,產值規模達到70億元的產業集群,使之成為老工業基地轉型發展的試點示範。

會上,劉昌明、夏軍、付保宗、張樂、李金恆、秦尊文、周建軍、伍新木、朱慶平、樑威等10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專家被青山區委、區政府聘為“長江大保護青山轉型發展特邀顧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