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良將系列之黃忠(下)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黃忠重大事件之四——定軍山之戰

建安二十三年(218)初,劉備兵分兩路,一路由張飛、馬超、吳蘭、雷銅率領,向西入涼州進攻下辯縣,另一路劉備親自率領法正、趙雲、黃忠、魏延等人直取漢中,與曹操手下大將夏侯淵、張郃、徐晃等對峙於陽平關一線,漢中之戰正式打響。

"

三國良將系列之黃忠(下)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黃忠重大事件之四——定軍山之戰

建安二十三年(218)初,劉備兵分兩路,一路由張飛、馬超、吳蘭、雷銅率領,向西入涼州進攻下辯縣,另一路劉備親自率領法正、趙雲、黃忠、魏延等人直取漢中,與曹操手下大將夏侯淵、張郃、徐晃等對峙於陽平關一線,漢中之戰正式打響。

由定軍山之戰說起,探討歷史上黃忠的年齡之謎

西路軍隨後慘敗於曹洪、曹休之手,吳蘭、雷銅陣亡。劉備改為向東南方迂迴,避開曹軍防線,來到沔水南岸的定軍山,與漢中治所南鄭隔河相望。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劉備親自率軍來到定軍山下紮營,夏侯淵率兵趕來,也在山下築壘與劉備對峙。由於劉備更早到,所以佔據了有利地形。夏侯淵自恃手下精兵強將,把多數兵力分給張郃守衛東部大營,自己則以較少兵力鎮守南部大營。

劉備先以重兵進攻張郃,成功吸引夏侯淵分兵救援,然後又迅速派兵襲擊夏侯淵軍營,在外圍大肆放火燒燬鹿角。與此同時劉備派出黃忠帶領一支部隊登到高處使勁鼓譟,擺出進攻架勢,但就是不行動。

時間長了,夏侯淵發現劉備軍始終只在東邊攻打張郃,自己這邊只聽見山上有一支劉備軍在不停聒噪,卻不見來攻,便認為這是疑兵之計,是劉備為吸引自己注意力而派出的少量士兵,不構成威脅。

夏侯淵做出判斷,於是帶著四百名精銳士卒出營去補鹿角。當然,即便夏侯淵這種判斷是對的,身為主帥也不能以身犯險,親自去做補鹿角這種事,更何況他還判斷錯了。

夏侯淵一出大營,就被山上的黃忠看得一清二楚。等到夏侯淵離開大營足夠遠,黃忠帶領等候多時的士兵們如猛虎下山般衝下山谷,直撲夏侯淵。

《三國志·法正傳》載:先主命黃忠乘高鼓譟攻之,大破淵軍,淵等授首。

《三國志·夏侯淵傳》載:二十四年正月,備夜燒圍鹿角。淵使張郃護東圍,自將輕兵護南圍。備挑郃戰,郃軍不利。淵分所將兵半助郃,為備所襲,淵遂戰死。

《太平御覽》引《魏武軍策令》載:夏侯淵今月賊燒卻鹿角。鹿角去本營十五里,淵將四百兵行鹿角,因使士補之。賊山上望見,從谷中卒出,淵使兵與鬥,賊遂繞出其後,兵退而淵未至,甚可傷。

夏侯淵雖然只帶四百士卒,但貴為曹操西部戰區總指揮,手下衛兵自然都是百裡挑一的悍勇之士。黃忠雖然埋伏,但山上能夠隱蔽的部隊數量也有限,加上重兵都在攻打張郃,所以兵力優勢也不算誇張。

黃忠何等人,“勇冠三軍”絕非浪得虛名,即便夏侯淵拼命抵擋也無濟於事,最終死在了黃忠手裡。

《三國志·黃忠傳》載:“淵眾甚精,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淵軍大敗。”

好一個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這段描述精彩、生動,把一個身先士卒揮刀吶喊的大將刻畫得栩栩如生,在黃忠的帶領下一舉擊垮曹軍,劉備軍的歡呼聲充滿整座山谷,非常有畫面感。

夏侯淵之死幾乎是整個三國時期當場陣亡的最高級別大將,對整個漢中之戰的局勢變化都有著非常大的影響。此後劉備攻勢日盛,最終成功逼退曹操,奪取漢中。依靠這件曠世奇功,黃忠升遷為徵西將軍。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劉備集團的四徵、四鎮將軍地位並不固定,比較混亂,許多時候與雜號將軍無異。另外,黃忠的徵西將軍與夏侯淵的徵西將軍職權上自然無法相提並論,但已經是劉備集團的高級將領。

"

三國良將系列之黃忠(下)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黃忠重大事件之四——定軍山之戰

建安二十三年(218)初,劉備兵分兩路,一路由張飛、馬超、吳蘭、雷銅率領,向西入涼州進攻下辯縣,另一路劉備親自率領法正、趙雲、黃忠、魏延等人直取漢中,與曹操手下大將夏侯淵、張郃、徐晃等對峙於陽平關一線,漢中之戰正式打響。

由定軍山之戰說起,探討歷史上黃忠的年齡之謎

西路軍隨後慘敗於曹洪、曹休之手,吳蘭、雷銅陣亡。劉備改為向東南方迂迴,避開曹軍防線,來到沔水南岸的定軍山,與漢中治所南鄭隔河相望。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劉備親自率軍來到定軍山下紮營,夏侯淵率兵趕來,也在山下築壘與劉備對峙。由於劉備更早到,所以佔據了有利地形。夏侯淵自恃手下精兵強將,把多數兵力分給張郃守衛東部大營,自己則以較少兵力鎮守南部大營。

劉備先以重兵進攻張郃,成功吸引夏侯淵分兵救援,然後又迅速派兵襲擊夏侯淵軍營,在外圍大肆放火燒燬鹿角。與此同時劉備派出黃忠帶領一支部隊登到高處使勁鼓譟,擺出進攻架勢,但就是不行動。

時間長了,夏侯淵發現劉備軍始終只在東邊攻打張郃,自己這邊只聽見山上有一支劉備軍在不停聒噪,卻不見來攻,便認為這是疑兵之計,是劉備為吸引自己注意力而派出的少量士兵,不構成威脅。

夏侯淵做出判斷,於是帶著四百名精銳士卒出營去補鹿角。當然,即便夏侯淵這種判斷是對的,身為主帥也不能以身犯險,親自去做補鹿角這種事,更何況他還判斷錯了。

夏侯淵一出大營,就被山上的黃忠看得一清二楚。等到夏侯淵離開大營足夠遠,黃忠帶領等候多時的士兵們如猛虎下山般衝下山谷,直撲夏侯淵。

《三國志·法正傳》載:先主命黃忠乘高鼓譟攻之,大破淵軍,淵等授首。

《三國志·夏侯淵傳》載:二十四年正月,備夜燒圍鹿角。淵使張郃護東圍,自將輕兵護南圍。備挑郃戰,郃軍不利。淵分所將兵半助郃,為備所襲,淵遂戰死。

《太平御覽》引《魏武軍策令》載:夏侯淵今月賊燒卻鹿角。鹿角去本營十五里,淵將四百兵行鹿角,因使士補之。賊山上望見,從谷中卒出,淵使兵與鬥,賊遂繞出其後,兵退而淵未至,甚可傷。

夏侯淵雖然只帶四百士卒,但貴為曹操西部戰區總指揮,手下衛兵自然都是百裡挑一的悍勇之士。黃忠雖然埋伏,但山上能夠隱蔽的部隊數量也有限,加上重兵都在攻打張郃,所以兵力優勢也不算誇張。

黃忠何等人,“勇冠三軍”絕非浪得虛名,即便夏侯淵拼命抵擋也無濟於事,最終死在了黃忠手裡。

《三國志·黃忠傳》載:“淵眾甚精,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淵軍大敗。”

好一個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這段描述精彩、生動,把一個身先士卒揮刀吶喊的大將刻畫得栩栩如生,在黃忠的帶領下一舉擊垮曹軍,劉備軍的歡呼聲充滿整座山谷,非常有畫面感。

夏侯淵之死幾乎是整個三國時期當場陣亡的最高級別大將,對整個漢中之戰的局勢變化都有著非常大的影響。此後劉備攻勢日盛,最終成功逼退曹操,奪取漢中。依靠這件曠世奇功,黃忠升遷為徵西將軍。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劉備集團的四徵、四鎮將軍地位並不固定,比較混亂,許多時候與雜號將軍無異。另外,黃忠的徵西將軍與夏侯淵的徵西將軍職權上自然無法相提並論,但已經是劉備集團的高級將領。

由定軍山之戰說起,探討歷史上黃忠的年齡之謎

黃忠重大事件之五——老兵之疑

漢中之戰勝利後,劉備進位漢中王。劉備封賞群臣時,以關羽為前將軍、馬超為左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黃忠為後將軍,以此四人並列為蜀漢最高級別大將。

關羽坐鎮荊州,作為整個蜀漢的二號實權人物當之無愧排在第一;馬超入蜀前為一方諸侯,保有對西北羌胡的影響力,接任劉備曾經的左將軍排名第二;張飛熊虎之將,與劉備有兄弟之情排名第三位列右將軍;以上三人都是種子選手,黃忠得到後將軍排在第四則讓不少人感到意外。

《三國志·黃忠傳》原文:先主為漢中王,欲用忠為後將軍,諸葛亮說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關、馬之倫也。而今便令同列。馬、張在近,親見其功,尚可喻指;關遙聞之,恐必不恱,得無不可乎!”先主曰:“吾自當解之。”

我們都知道關羽對黃忠同列意見很大,卻不知諸葛亮也有意見。根據以上史料能夠看出,在劉備正式任命前諸葛亮便表達了擔憂。雖然諸葛亮是在擔憂關羽不服,但這種猜測顯然表達了與劉備不同的觀點,即希望劉備能夠對後將軍人選再仔細考慮一番。

諸葛亮的擔憂的確成為了現實,關羽接到任命後脫口而出那句著名的:“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氣得竟不肯接受任命,在費詩苦口婆心的勸說之下關羽才接受。

"

三國良將系列之黃忠(下)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黃忠重大事件之四——定軍山之戰

建安二十三年(218)初,劉備兵分兩路,一路由張飛、馬超、吳蘭、雷銅率領,向西入涼州進攻下辯縣,另一路劉備親自率領法正、趙雲、黃忠、魏延等人直取漢中,與曹操手下大將夏侯淵、張郃、徐晃等對峙於陽平關一線,漢中之戰正式打響。

由定軍山之戰說起,探討歷史上黃忠的年齡之謎

西路軍隨後慘敗於曹洪、曹休之手,吳蘭、雷銅陣亡。劉備改為向東南方迂迴,避開曹軍防線,來到沔水南岸的定軍山,與漢中治所南鄭隔河相望。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劉備親自率軍來到定軍山下紮營,夏侯淵率兵趕來,也在山下築壘與劉備對峙。由於劉備更早到,所以佔據了有利地形。夏侯淵自恃手下精兵強將,把多數兵力分給張郃守衛東部大營,自己則以較少兵力鎮守南部大營。

劉備先以重兵進攻張郃,成功吸引夏侯淵分兵救援,然後又迅速派兵襲擊夏侯淵軍營,在外圍大肆放火燒燬鹿角。與此同時劉備派出黃忠帶領一支部隊登到高處使勁鼓譟,擺出進攻架勢,但就是不行動。

時間長了,夏侯淵發現劉備軍始終只在東邊攻打張郃,自己這邊只聽見山上有一支劉備軍在不停聒噪,卻不見來攻,便認為這是疑兵之計,是劉備為吸引自己注意力而派出的少量士兵,不構成威脅。

夏侯淵做出判斷,於是帶著四百名精銳士卒出營去補鹿角。當然,即便夏侯淵這種判斷是對的,身為主帥也不能以身犯險,親自去做補鹿角這種事,更何況他還判斷錯了。

夏侯淵一出大營,就被山上的黃忠看得一清二楚。等到夏侯淵離開大營足夠遠,黃忠帶領等候多時的士兵們如猛虎下山般衝下山谷,直撲夏侯淵。

《三國志·法正傳》載:先主命黃忠乘高鼓譟攻之,大破淵軍,淵等授首。

《三國志·夏侯淵傳》載:二十四年正月,備夜燒圍鹿角。淵使張郃護東圍,自將輕兵護南圍。備挑郃戰,郃軍不利。淵分所將兵半助郃,為備所襲,淵遂戰死。

《太平御覽》引《魏武軍策令》載:夏侯淵今月賊燒卻鹿角。鹿角去本營十五里,淵將四百兵行鹿角,因使士補之。賊山上望見,從谷中卒出,淵使兵與鬥,賊遂繞出其後,兵退而淵未至,甚可傷。

夏侯淵雖然只帶四百士卒,但貴為曹操西部戰區總指揮,手下衛兵自然都是百裡挑一的悍勇之士。黃忠雖然埋伏,但山上能夠隱蔽的部隊數量也有限,加上重兵都在攻打張郃,所以兵力優勢也不算誇張。

黃忠何等人,“勇冠三軍”絕非浪得虛名,即便夏侯淵拼命抵擋也無濟於事,最終死在了黃忠手裡。

《三國志·黃忠傳》載:“淵眾甚精,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淵軍大敗。”

好一個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這段描述精彩、生動,把一個身先士卒揮刀吶喊的大將刻畫得栩栩如生,在黃忠的帶領下一舉擊垮曹軍,劉備軍的歡呼聲充滿整座山谷,非常有畫面感。

夏侯淵之死幾乎是整個三國時期當場陣亡的最高級別大將,對整個漢中之戰的局勢變化都有著非常大的影響。此後劉備攻勢日盛,最終成功逼退曹操,奪取漢中。依靠這件曠世奇功,黃忠升遷為徵西將軍。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劉備集團的四徵、四鎮將軍地位並不固定,比較混亂,許多時候與雜號將軍無異。另外,黃忠的徵西將軍與夏侯淵的徵西將軍職權上自然無法相提並論,但已經是劉備集團的高級將領。

由定軍山之戰說起,探討歷史上黃忠的年齡之謎

黃忠重大事件之五——老兵之疑

漢中之戰勝利後,劉備進位漢中王。劉備封賞群臣時,以關羽為前將軍、馬超為左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黃忠為後將軍,以此四人並列為蜀漢最高級別大將。

關羽坐鎮荊州,作為整個蜀漢的二號實權人物當之無愧排在第一;馬超入蜀前為一方諸侯,保有對西北羌胡的影響力,接任劉備曾經的左將軍排名第二;張飛熊虎之將,與劉備有兄弟之情排名第三位列右將軍;以上三人都是種子選手,黃忠得到後將軍排在第四則讓不少人感到意外。

《三國志·黃忠傳》原文:先主為漢中王,欲用忠為後將軍,諸葛亮說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關、馬之倫也。而今便令同列。馬、張在近,親見其功,尚可喻指;關遙聞之,恐必不恱,得無不可乎!”先主曰:“吾自當解之。”

我們都知道關羽對黃忠同列意見很大,卻不知諸葛亮也有意見。根據以上史料能夠看出,在劉備正式任命前諸葛亮便表達了擔憂。雖然諸葛亮是在擔憂關羽不服,但這種猜測顯然表達了與劉備不同的觀點,即希望劉備能夠對後將軍人選再仔細考慮一番。

諸葛亮的擔憂的確成為了現實,關羽接到任命後脫口而出那句著名的:“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氣得竟不肯接受任命,在費詩苦口婆心的勸說之下關羽才接受。

由定軍山之戰說起,探討歷史上黃忠的年齡之謎

關羽的這句名言也導致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後果:黃忠的歷史形象被定格為鬚髮皆白的老將。

黃忠真的很老嗎?

未必。就筆者的觀點,黃忠並非是小說中那般,赤壁之戰時期就已年過六旬,漢中之戰以七旬之軀上陣殺敵,這純屬小說杜撰,既無史料依據,也違背常識。

第一,黃忠的生年未知,我們無從知曉其真實年齡。對於其是老將的第一個間接證據,是黃忠在200年之前即在劉表帳下為中郎將。對於這點,筆者已介紹過,黃忠的中郎將是劉表任命,並非朝廷任命,只是中下層軍官而非真正的將軍,以此佐證其年齡沒有任何參照力,如果黃忠當時只有二十多歲也完全可能。

第二,對於黃忠年老的第二個間接證據,便是關羽的“老兵”名言。不過我們需要結合語境,看這個老兵到底是何意。關羽很明顯在貶低黃忠,看不起他的出身。可是年紀大或小能成為羞辱一個人的因素嗎?顯然不能。舉個例子,東吳的程普年紀最長,大家都尊稱其程公。所以關羽的話重點在兵這個字。

真論出身,關張馬黃其實都不高,關張二人追隨劉備輾轉混跡多年,也是從最底層摸爬滾打才有今天;馬超號稱“出身名門”,實際其父馬騰年輕時以砍柴為業,也是從軍後從底層逐步升遷,中間還有過做叛軍的經歷。黃忠出身不詳,起碼在200年已經做到中郎將,並非真的只是個“老兵”。關羽只是氣憤之下對黃忠近乎辱罵的一種表達,實際上無論年齡與出身,關羽自己都未必比黃忠強。

第三,將黃忠定位為老將的側面證據,就是黃忠在做後將軍的第二年即去世。再結合“老兵”說,很容易認為黃忠是一名老將。仔細想想就知道,這種結論靠不住。上一期筆者提到的霍峻,在劉備入蜀後三年就死了,法正也在劉備稱漢中王第二年即去世,另外東吳的周瑜南郡之戰後第二年即去世。既然法正與黃忠同年去世,為何黃忠就被認為是年老體衰而死?蓋因史料未記載其生年而已。

"

三國良將系列之黃忠(下)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黃忠重大事件之四——定軍山之戰

建安二十三年(218)初,劉備兵分兩路,一路由張飛、馬超、吳蘭、雷銅率領,向西入涼州進攻下辯縣,另一路劉備親自率領法正、趙雲、黃忠、魏延等人直取漢中,與曹操手下大將夏侯淵、張郃、徐晃等對峙於陽平關一線,漢中之戰正式打響。

由定軍山之戰說起,探討歷史上黃忠的年齡之謎

西路軍隨後慘敗於曹洪、曹休之手,吳蘭、雷銅陣亡。劉備改為向東南方迂迴,避開曹軍防線,來到沔水南岸的定軍山,與漢中治所南鄭隔河相望。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劉備親自率軍來到定軍山下紮營,夏侯淵率兵趕來,也在山下築壘與劉備對峙。由於劉備更早到,所以佔據了有利地形。夏侯淵自恃手下精兵強將,把多數兵力分給張郃守衛東部大營,自己則以較少兵力鎮守南部大營。

劉備先以重兵進攻張郃,成功吸引夏侯淵分兵救援,然後又迅速派兵襲擊夏侯淵軍營,在外圍大肆放火燒燬鹿角。與此同時劉備派出黃忠帶領一支部隊登到高處使勁鼓譟,擺出進攻架勢,但就是不行動。

時間長了,夏侯淵發現劉備軍始終只在東邊攻打張郃,自己這邊只聽見山上有一支劉備軍在不停聒噪,卻不見來攻,便認為這是疑兵之計,是劉備為吸引自己注意力而派出的少量士兵,不構成威脅。

夏侯淵做出判斷,於是帶著四百名精銳士卒出營去補鹿角。當然,即便夏侯淵這種判斷是對的,身為主帥也不能以身犯險,親自去做補鹿角這種事,更何況他還判斷錯了。

夏侯淵一出大營,就被山上的黃忠看得一清二楚。等到夏侯淵離開大營足夠遠,黃忠帶領等候多時的士兵們如猛虎下山般衝下山谷,直撲夏侯淵。

《三國志·法正傳》載:先主命黃忠乘高鼓譟攻之,大破淵軍,淵等授首。

《三國志·夏侯淵傳》載:二十四年正月,備夜燒圍鹿角。淵使張郃護東圍,自將輕兵護南圍。備挑郃戰,郃軍不利。淵分所將兵半助郃,為備所襲,淵遂戰死。

《太平御覽》引《魏武軍策令》載:夏侯淵今月賊燒卻鹿角。鹿角去本營十五里,淵將四百兵行鹿角,因使士補之。賊山上望見,從谷中卒出,淵使兵與鬥,賊遂繞出其後,兵退而淵未至,甚可傷。

夏侯淵雖然只帶四百士卒,但貴為曹操西部戰區總指揮,手下衛兵自然都是百裡挑一的悍勇之士。黃忠雖然埋伏,但山上能夠隱蔽的部隊數量也有限,加上重兵都在攻打張郃,所以兵力優勢也不算誇張。

黃忠何等人,“勇冠三軍”絕非浪得虛名,即便夏侯淵拼命抵擋也無濟於事,最終死在了黃忠手裡。

《三國志·黃忠傳》載:“淵眾甚精,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淵軍大敗。”

好一個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這段描述精彩、生動,把一個身先士卒揮刀吶喊的大將刻畫得栩栩如生,在黃忠的帶領下一舉擊垮曹軍,劉備軍的歡呼聲充滿整座山谷,非常有畫面感。

夏侯淵之死幾乎是整個三國時期當場陣亡的最高級別大將,對整個漢中之戰的局勢變化都有著非常大的影響。此後劉備攻勢日盛,最終成功逼退曹操,奪取漢中。依靠這件曠世奇功,黃忠升遷為徵西將軍。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劉備集團的四徵、四鎮將軍地位並不固定,比較混亂,許多時候與雜號將軍無異。另外,黃忠的徵西將軍與夏侯淵的徵西將軍職權上自然無法相提並論,但已經是劉備集團的高級將領。

由定軍山之戰說起,探討歷史上黃忠的年齡之謎

黃忠重大事件之五——老兵之疑

漢中之戰勝利後,劉備進位漢中王。劉備封賞群臣時,以關羽為前將軍、馬超為左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黃忠為後將軍,以此四人並列為蜀漢最高級別大將。

關羽坐鎮荊州,作為整個蜀漢的二號實權人物當之無愧排在第一;馬超入蜀前為一方諸侯,保有對西北羌胡的影響力,接任劉備曾經的左將軍排名第二;張飛熊虎之將,與劉備有兄弟之情排名第三位列右將軍;以上三人都是種子選手,黃忠得到後將軍排在第四則讓不少人感到意外。

《三國志·黃忠傳》原文:先主為漢中王,欲用忠為後將軍,諸葛亮說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關、馬之倫也。而今便令同列。馬、張在近,親見其功,尚可喻指;關遙聞之,恐必不恱,得無不可乎!”先主曰:“吾自當解之。”

我們都知道關羽對黃忠同列意見很大,卻不知諸葛亮也有意見。根據以上史料能夠看出,在劉備正式任命前諸葛亮便表達了擔憂。雖然諸葛亮是在擔憂關羽不服,但這種猜測顯然表達了與劉備不同的觀點,即希望劉備能夠對後將軍人選再仔細考慮一番。

諸葛亮的擔憂的確成為了現實,關羽接到任命後脫口而出那句著名的:“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氣得竟不肯接受任命,在費詩苦口婆心的勸說之下關羽才接受。

由定軍山之戰說起,探討歷史上黃忠的年齡之謎

關羽的這句名言也導致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後果:黃忠的歷史形象被定格為鬚髮皆白的老將。

黃忠真的很老嗎?

未必。就筆者的觀點,黃忠並非是小說中那般,赤壁之戰時期就已年過六旬,漢中之戰以七旬之軀上陣殺敵,這純屬小說杜撰,既無史料依據,也違背常識。

第一,黃忠的生年未知,我們無從知曉其真實年齡。對於其是老將的第一個間接證據,是黃忠在200年之前即在劉表帳下為中郎將。對於這點,筆者已介紹過,黃忠的中郎將是劉表任命,並非朝廷任命,只是中下層軍官而非真正的將軍,以此佐證其年齡沒有任何參照力,如果黃忠當時只有二十多歲也完全可能。

第二,對於黃忠年老的第二個間接證據,便是關羽的“老兵”名言。不過我們需要結合語境,看這個老兵到底是何意。關羽很明顯在貶低黃忠,看不起他的出身。可是年紀大或小能成為羞辱一個人的因素嗎?顯然不能。舉個例子,東吳的程普年紀最長,大家都尊稱其程公。所以關羽的話重點在兵這個字。

真論出身,關張馬黃其實都不高,關張二人追隨劉備輾轉混跡多年,也是從最底層摸爬滾打才有今天;馬超號稱“出身名門”,實際其父馬騰年輕時以砍柴為業,也是從軍後從底層逐步升遷,中間還有過做叛軍的經歷。黃忠出身不詳,起碼在200年已經做到中郎將,並非真的只是個“老兵”。關羽只是氣憤之下對黃忠近乎辱罵的一種表達,實際上無論年齡與出身,關羽自己都未必比黃忠強。

第三,將黃忠定位為老將的側面證據,就是黃忠在做後將軍的第二年即去世。再結合“老兵”說,很容易認為黃忠是一名老將。仔細想想就知道,這種結論靠不住。上一期筆者提到的霍峻,在劉備入蜀後三年就死了,法正也在劉備稱漢中王第二年即去世,另外東吳的周瑜南郡之戰後第二年即去世。既然法正與黃忠同年去世,為何黃忠就被認為是年老體衰而死?蓋因史料未記載其生年而已。

由定軍山之戰說起,探討歷史上黃忠的年齡之謎

第四,關羽罵過黃忠後,且看傳達任命書的費詩是怎麼勸的。

《三國志·費詩傳》載:詩謂羽曰:“夫立王業者,所用非一。昔蕭、曹與高祖少小親舊,而陳、韓亡命後至,論其班列,韓最居上,未聞蕭、曹以此為怨。

費詩以蕭何、曹參比作關羽、張飛,以陳平、韓信比作黃忠,勸關羽要考慮與劉備的兄弟之情,要顧全大局,心胸要寬廣。費詩通篇未提及黃忠年齡,如果借題發揮,以例子中的韓信與蕭何比較年齡,反倒是韓信更加年輕,所以這件事的焦點並非黃忠的年齡,而是關羽不瞭解黃忠的表現而已。

第五,如果黃忠加入劉備時已年過六旬,尚可理解,那麼漢中之戰以七十歲高齡先登陷陣,除了能說明黃忠老當益壯,豈不是更在打劉備的臉?鼎足三分的劉備集團竟然需要依靠如此老將來打關鍵之戰,人才如此緊缺怎能與曹魏、東吳抗衡?

古代老將並不少見,但指揮是一回事,親自上陣衝鋒是另一回事。黃忠為伏擊夏侯淵,又是爬山又是衝鋒,更不用說還要身披厚重的鎧甲衝在最前面,別說七十歲,即便五、六十歲都沒有這個體力。所以關羽稱其“老兵”,恰恰是指黃忠武人出身又資歷尚淺,所謂的老指的是黃忠長期混跡于軍隊中下層,並非年紀老。

第六,我們知道以劉備的考慮,四大將軍分別照顧到創業元老、西北勢力、荊州將領這三方利益,是一種平衡之舉。但荊州派將領中還有魏延,所以至少並非無人可選。如果黃忠真的已經年過七旬,劉備大可以像許靖那般給個閒職供起來,實際劉備卻把將其與關張馬三人同列,如此要職絕不可能交給一個時日無多的老者。

第七,縱觀三國時期,最出名的老將非程普莫屬,東吳諸將皆尊稱其“程公”,如果黃忠年紀真的那麼大,這個人物最鮮明的特點陳壽在《三國志》中居然絲毫未曾提及,裴松之甚至也未曾添注,太不合常理。反之亦可說明,在當時黃忠的年紀在眾武將中並無特殊之處,不值得特意書寫。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黃忠並不年老,遠稱不上老將,只是後世附會,因關羽的一句氣話使黃忠形象鉅變,真的是戲劇性事件。

"

三國良將系列之黃忠(下)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黃忠重大事件之四——定軍山之戰

建安二十三年(218)初,劉備兵分兩路,一路由張飛、馬超、吳蘭、雷銅率領,向西入涼州進攻下辯縣,另一路劉備親自率領法正、趙雲、黃忠、魏延等人直取漢中,與曹操手下大將夏侯淵、張郃、徐晃等對峙於陽平關一線,漢中之戰正式打響。

由定軍山之戰說起,探討歷史上黃忠的年齡之謎

西路軍隨後慘敗於曹洪、曹休之手,吳蘭、雷銅陣亡。劉備改為向東南方迂迴,避開曹軍防線,來到沔水南岸的定軍山,與漢中治所南鄭隔河相望。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劉備親自率軍來到定軍山下紮營,夏侯淵率兵趕來,也在山下築壘與劉備對峙。由於劉備更早到,所以佔據了有利地形。夏侯淵自恃手下精兵強將,把多數兵力分給張郃守衛東部大營,自己則以較少兵力鎮守南部大營。

劉備先以重兵進攻張郃,成功吸引夏侯淵分兵救援,然後又迅速派兵襲擊夏侯淵軍營,在外圍大肆放火燒燬鹿角。與此同時劉備派出黃忠帶領一支部隊登到高處使勁鼓譟,擺出進攻架勢,但就是不行動。

時間長了,夏侯淵發現劉備軍始終只在東邊攻打張郃,自己這邊只聽見山上有一支劉備軍在不停聒噪,卻不見來攻,便認為這是疑兵之計,是劉備為吸引自己注意力而派出的少量士兵,不構成威脅。

夏侯淵做出判斷,於是帶著四百名精銳士卒出營去補鹿角。當然,即便夏侯淵這種判斷是對的,身為主帥也不能以身犯險,親自去做補鹿角這種事,更何況他還判斷錯了。

夏侯淵一出大營,就被山上的黃忠看得一清二楚。等到夏侯淵離開大營足夠遠,黃忠帶領等候多時的士兵們如猛虎下山般衝下山谷,直撲夏侯淵。

《三國志·法正傳》載:先主命黃忠乘高鼓譟攻之,大破淵軍,淵等授首。

《三國志·夏侯淵傳》載:二十四年正月,備夜燒圍鹿角。淵使張郃護東圍,自將輕兵護南圍。備挑郃戰,郃軍不利。淵分所將兵半助郃,為備所襲,淵遂戰死。

《太平御覽》引《魏武軍策令》載:夏侯淵今月賊燒卻鹿角。鹿角去本營十五里,淵將四百兵行鹿角,因使士補之。賊山上望見,從谷中卒出,淵使兵與鬥,賊遂繞出其後,兵退而淵未至,甚可傷。

夏侯淵雖然只帶四百士卒,但貴為曹操西部戰區總指揮,手下衛兵自然都是百裡挑一的悍勇之士。黃忠雖然埋伏,但山上能夠隱蔽的部隊數量也有限,加上重兵都在攻打張郃,所以兵力優勢也不算誇張。

黃忠何等人,“勇冠三軍”絕非浪得虛名,即便夏侯淵拼命抵擋也無濟於事,最終死在了黃忠手裡。

《三國志·黃忠傳》載:“淵眾甚精,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淵軍大敗。”

好一個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這段描述精彩、生動,把一個身先士卒揮刀吶喊的大將刻畫得栩栩如生,在黃忠的帶領下一舉擊垮曹軍,劉備軍的歡呼聲充滿整座山谷,非常有畫面感。

夏侯淵之死幾乎是整個三國時期當場陣亡的最高級別大將,對整個漢中之戰的局勢變化都有著非常大的影響。此後劉備攻勢日盛,最終成功逼退曹操,奪取漢中。依靠這件曠世奇功,黃忠升遷為徵西將軍。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劉備集團的四徵、四鎮將軍地位並不固定,比較混亂,許多時候與雜號將軍無異。另外,黃忠的徵西將軍與夏侯淵的徵西將軍職權上自然無法相提並論,但已經是劉備集團的高級將領。

由定軍山之戰說起,探討歷史上黃忠的年齡之謎

黃忠重大事件之五——老兵之疑

漢中之戰勝利後,劉備進位漢中王。劉備封賞群臣時,以關羽為前將軍、馬超為左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黃忠為後將軍,以此四人並列為蜀漢最高級別大將。

關羽坐鎮荊州,作為整個蜀漢的二號實權人物當之無愧排在第一;馬超入蜀前為一方諸侯,保有對西北羌胡的影響力,接任劉備曾經的左將軍排名第二;張飛熊虎之將,與劉備有兄弟之情排名第三位列右將軍;以上三人都是種子選手,黃忠得到後將軍排在第四則讓不少人感到意外。

《三國志·黃忠傳》原文:先主為漢中王,欲用忠為後將軍,諸葛亮說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關、馬之倫也。而今便令同列。馬、張在近,親見其功,尚可喻指;關遙聞之,恐必不恱,得無不可乎!”先主曰:“吾自當解之。”

我們都知道關羽對黃忠同列意見很大,卻不知諸葛亮也有意見。根據以上史料能夠看出,在劉備正式任命前諸葛亮便表達了擔憂。雖然諸葛亮是在擔憂關羽不服,但這種猜測顯然表達了與劉備不同的觀點,即希望劉備能夠對後將軍人選再仔細考慮一番。

諸葛亮的擔憂的確成為了現實,關羽接到任命後脫口而出那句著名的:“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氣得竟不肯接受任命,在費詩苦口婆心的勸說之下關羽才接受。

由定軍山之戰說起,探討歷史上黃忠的年齡之謎

關羽的這句名言也導致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後果:黃忠的歷史形象被定格為鬚髮皆白的老將。

黃忠真的很老嗎?

未必。就筆者的觀點,黃忠並非是小說中那般,赤壁之戰時期就已年過六旬,漢中之戰以七旬之軀上陣殺敵,這純屬小說杜撰,既無史料依據,也違背常識。

第一,黃忠的生年未知,我們無從知曉其真實年齡。對於其是老將的第一個間接證據,是黃忠在200年之前即在劉表帳下為中郎將。對於這點,筆者已介紹過,黃忠的中郎將是劉表任命,並非朝廷任命,只是中下層軍官而非真正的將軍,以此佐證其年齡沒有任何參照力,如果黃忠當時只有二十多歲也完全可能。

第二,對於黃忠年老的第二個間接證據,便是關羽的“老兵”名言。不過我們需要結合語境,看這個老兵到底是何意。關羽很明顯在貶低黃忠,看不起他的出身。可是年紀大或小能成為羞辱一個人的因素嗎?顯然不能。舉個例子,東吳的程普年紀最長,大家都尊稱其程公。所以關羽的話重點在兵這個字。

真論出身,關張馬黃其實都不高,關張二人追隨劉備輾轉混跡多年,也是從最底層摸爬滾打才有今天;馬超號稱“出身名門”,實際其父馬騰年輕時以砍柴為業,也是從軍後從底層逐步升遷,中間還有過做叛軍的經歷。黃忠出身不詳,起碼在200年已經做到中郎將,並非真的只是個“老兵”。關羽只是氣憤之下對黃忠近乎辱罵的一種表達,實際上無論年齡與出身,關羽自己都未必比黃忠強。

第三,將黃忠定位為老將的側面證據,就是黃忠在做後將軍的第二年即去世。再結合“老兵”說,很容易認為黃忠是一名老將。仔細想想就知道,這種結論靠不住。上一期筆者提到的霍峻,在劉備入蜀後三年就死了,法正也在劉備稱漢中王第二年即去世,另外東吳的周瑜南郡之戰後第二年即去世。既然法正與黃忠同年去世,為何黃忠就被認為是年老體衰而死?蓋因史料未記載其生年而已。

由定軍山之戰說起,探討歷史上黃忠的年齡之謎

第四,關羽罵過黃忠後,且看傳達任命書的費詩是怎麼勸的。

《三國志·費詩傳》載:詩謂羽曰:“夫立王業者,所用非一。昔蕭、曹與高祖少小親舊,而陳、韓亡命後至,論其班列,韓最居上,未聞蕭、曹以此為怨。

費詩以蕭何、曹參比作關羽、張飛,以陳平、韓信比作黃忠,勸關羽要考慮與劉備的兄弟之情,要顧全大局,心胸要寬廣。費詩通篇未提及黃忠年齡,如果借題發揮,以例子中的韓信與蕭何比較年齡,反倒是韓信更加年輕,所以這件事的焦點並非黃忠的年齡,而是關羽不瞭解黃忠的表現而已。

第五,如果黃忠加入劉備時已年過六旬,尚可理解,那麼漢中之戰以七十歲高齡先登陷陣,除了能說明黃忠老當益壯,豈不是更在打劉備的臉?鼎足三分的劉備集團竟然需要依靠如此老將來打關鍵之戰,人才如此緊缺怎能與曹魏、東吳抗衡?

古代老將並不少見,但指揮是一回事,親自上陣衝鋒是另一回事。黃忠為伏擊夏侯淵,又是爬山又是衝鋒,更不用說還要身披厚重的鎧甲衝在最前面,別說七十歲,即便五、六十歲都沒有這個體力。所以關羽稱其“老兵”,恰恰是指黃忠武人出身又資歷尚淺,所謂的老指的是黃忠長期混跡于軍隊中下層,並非年紀老。

第六,我們知道以劉備的考慮,四大將軍分別照顧到創業元老、西北勢力、荊州將領這三方利益,是一種平衡之舉。但荊州派將領中還有魏延,所以至少並非無人可選。如果黃忠真的已經年過七旬,劉備大可以像許靖那般給個閒職供起來,實際劉備卻把將其與關張馬三人同列,如此要職絕不可能交給一個時日無多的老者。

第七,縱觀三國時期,最出名的老將非程普莫屬,東吳諸將皆尊稱其“程公”,如果黃忠年紀真的那麼大,這個人物最鮮明的特點陳壽在《三國志》中居然絲毫未曾提及,裴松之甚至也未曾添注,太不合常理。反之亦可說明,在當時黃忠的年紀在眾武將中並無特殊之處,不值得特意書寫。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黃忠並不年老,遠稱不上老將,只是後世附會,因關羽的一句氣話使黃忠形象鉅變,真的是戲劇性事件。

由定軍山之戰說起,探討歷史上黃忠的年齡之謎

結語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八月,黃忠去世,後被劉禪追諡為剛侯。黃忠有一子黃敘,早亡無後。

作為五虎上將中史料最少的一員,黃忠在劉備入蜀及攻取漢中的戰爭中居功至偉,儘管文字很少,但從有限的史料中仍然能感受到黃忠作戰勇猛無比的強悍作風,其諡號為“剛”也證明了這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