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弗雷迪·莫庫裡(Freddie Mercury)的加入與樂隊的正式成立


弗雷迪在伊靈藝術學院(Ealing Art College)上學期間,與Smile的前主唱蒂姆·斯塔費爾(Tim Staffell)成為了朋友。

因為覺得品味相同,弗雷迪很快成為了樂隊的狂熱粉絲。

1970年,斯塔費爾離開樂隊加入“Humpy Bong”後,剩下的Smile樂隊成員在弗雷迪的鼓勵下,更名為“The Queen”,並於7月18日舉行了首場演出。

接下來的日子裡,他們更換了數位貝斯手。

直到1971年2月,約翰·迪肯(John Deacon)的加入,皇后樂隊的正式陣容才確立。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皇后樂隊的標誌


在首張專輯發行前,弗雷迪設計了皇后樂隊的LOGO。

該標誌結合了四個樂隊成員的星座:兩頭獅子代表獅子座的約翰·迪肯(John Deacon)與鼓手羅傑·泰勒(Roger Taylor)。

一隻螃蟹代表巨蟹座的布萊恩·梅(Brain May),兩個仙女則代表了處女座的弗雷迪。

中間的字母Q與裡面的皇冠當然不言而喻代表了Queen,整個標誌被一隻鳳凰遮住,它的設計與英國皇家徽章頗有些相似之處。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Keep yourself Alive》與首張專輯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Keep Yourself Alive

Queen - Queen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這首歌曲收錄於皇后樂隊的首張同名專輯《Queen I》。

由梅校長(布萊恩·梅被國內粉絲親暱的稱作為梅校長)創作,儘管是首非常不錯的歌曲,卻沒有引起主流的注意,銷量慘淡。

不過2008年滾石雜誌將其列為“史上最偉大的100首吉他曲目”的第31位。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Seven Seas of Rhye》與第二張專輯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Seven Seas Of Rhye

Queen - Queen II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這首歌由弗雷迪創作,首張專輯中收錄了該曲的一分多鐘的器樂未完成版本。

正式版收錄於樂隊的第二張專輯《Queen II》中。這張專輯在英國排行榜上排名第五,是皇后樂隊首張登上英國排行榜的專輯。

《Seven Seas of Rhye》作為主打曲目在英國排名第十。

電影中將它的正式版本歸為皇后樂隊的首張專輯中,片中展現出弗雷迪富有實驗性將歌曲歌詞“belong to you forever”之後的“啊啊啊”那一段使用切換聲道的錄音方式。

似乎是在致敬披頭士在Abbey Road工作室使用創造性錄音方式製作的那幾張偉大專輯。

事實上無論是1974年發行初版專輯還是後來的再版專輯。

歌曲中這段都未出現電影中聲音在左右聲道來回移動的音效。這可能是電影的藝術表現手法,結果效果拔群。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專輯《Queen II》的封面是搖滾攝影師米克·洛克(Mick Rock)為樂隊拍攝的標誌性照片。

這張照片後來作為《Bohemian Rhapsody(波西米亞狂想曲)》音樂視頻製作的基礎。

弗雷迪交叉手的造型其實是在致敬他的偶像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Killer Queen》與第三張專輯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Killer Queen

Queen - Sheer Heart Attack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皇后樂隊的第三張專輯《Sheer Heart Attack》在英國排名第二,它不但暢銷整個歐洲,還敲開了美國的大門。

在英國排行榜同樣獲得亞軍的單曲《Killer Queen》,成為他們在美國的首支熱門單曲,Billboard 100單曲排行榜排名第12。

那首快速的《Stone Cold Crazy》則是Speed Metal的前身。

這張專輯獲得的讚譽遠不止於此,許多後世的音樂出版物都將它奉為圭臬,皇后樂隊成為國際大牌搖滾樂隊正是由這張專輯開始的。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皇后樂隊的經紀人約翰·裡德(John Reid)與吉姆·比奇(Jim Beach)


皇后樂隊的前三張專輯是在Trident Studios工作室製作,百代(EMI)發行的,他們當時沒有經紀人。

當《波西米亞狂想曲》被創作出來後,確如電影中描述那樣,製作方以成本太過昂貴,

電臺不予播放的理由拒絕製作發行這首6分鐘多的歌曲(6分種很長麼?)。

此事導致皇后樂隊在1975年與Trident工作室的決裂。

而後他們聯繫了埃爾頓·約翰(Elton John)的經紀人——約翰·裡德來擔任樂隊管理這一職位。

這與電影中,裡德一開始就作為皇后樂隊的經紀人身份出現有一些不同。

裡德確實算是皇后樂隊的伯樂,不過他歸根到底是個商人。

他曾與埃爾頓·約翰有五年的戀人關係,然而在1998年卻被指證在公司的賬戶上有著不明不白的財務支出。

這件事導致他與埃爾頓·約翰職業關係的結束,後者於2000年對他提起法律訴訟。裡德庭外和解支付了埃爾頓340萬英鎊。

電影中弗雷迪怒砸EMI高管的窗戶確有其事,不過砸的其實是裡德家的窗戶,在他們的一次不愉快的談話之後。

他擔任皇后樂隊的經紀人是在1975年至1978年之間,終止合作的具體原因不得而知,電影中的情節很戲劇化,但不太像真的。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從1978年開始,原來是樂隊法律顧問的吉姆·比奇(Jim Beach)成為樂隊的經紀人。

皇后樂隊的成員確實給他起了個“邁阿密”的綽號。

或許正如電影中表現的那樣,打從心底地欣賞皇后樂隊的作品,把樂隊成員當成家人看待,他才會一直任職到現在。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肯尼·艾弗雷特(Kenny Everett)與《波西米亞狂想曲》的首播


電臺DJ肯尼·艾弗雷特(Kenny Everett)是個無政府主義者。

他的第一份廣播工作是在倫敦廣播電臺,這是最早的海盜電臺之一(關於海盜電臺,這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一種新型的,不敬的非主流文化媒體。

電影《海盜電臺》裡描寫的很具體)。

在那裡他確立了自己的另類風格,受到了眾多聽眾的追捧。

弗雷迪與他首次見面是在1974年的一次節目上,二人惺惺相惜,很快就成為了親密朋友。

當弗雷迪帶著《波西米亞狂想曲》的Demo版本去見艾弗雷特的時候,正如電影裡描寫的那樣,二話不說,放上唱機轉盤上就開始播放。

就這樣,艾弗雷特為《波西米亞狂想曲》在電臺進行了首播,他在皇后樂隊早期的成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Love of My Life》,瑪麗·奧斯汀(Mary Austin)與大衛·明斯(David Minns)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Love Of My Life

Queen - A Night At The Opera (Deluxe Edition 2011 Remaster)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波西米亞狂想曲》毫無疑問地獲得了成功,在英國單曲排行榜冠軍的位置蟬聯了九周。

1975年發行的專輯《A Night of Opera》亦獲得了空前的成功。

英國本地專輯排行榜冠軍自然不用說,在美國也獲得了三百金,Billboard專輯排行榜第4的成績。

專輯中另一首熱門歌曲《Love of My Life》非常感人至深,官方認為是弗雷迪寫給前女友瑪麗·奧斯汀的歌曲。

瑪麗最早認識的是布萊恩,只是他們沒有擦出愛的火花。

弗雷迪一直以為瑪麗是布萊恩的女朋友,暗戀了她近半年。

直到布萊恩否認了他們是情侶關係才鼓起勇氣追求到了瑪麗。電影中對這段情節修改的比較多。

他們在一起同居了六年,直到弗雷迪向她坦言自己是個同性戀者,兩人分手。

但他們還一直是非常好的朋友關係,弗雷迪死後將自己的大部分財產留給了瑪麗,包括他的房子Garden Lodge和一半的音樂版權費。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弗雷迪的第一任男友是唱片商的高管大衛·明斯(David Minns)。

他在傳記書《This Was The Real Life: The Tale of Freddie Mercury》中指出,《Love of My Life》是寫給他的,但官方似乎並不買帳。

電影中,瑪麗的新男友也叫大衛。

在弗雷迪問皇后的其他成員覺得這個大衛如何時,布萊恩含糊其辭的說:“挺不錯的小夥子”。

但弗雷迪卻一語驚人:“我覺得他是個GAY。”

或許電影故意安排了這個場景。現實中,弗雷迪與瑪麗分手,然後弗雷迪與大衛相戀;

電影中,弗雷迪與瑪麗分手,然後瑪麗與“大衛”相戀。

這裡面可能參雜了一些複雜的、矛盾的甚至小小的怨恨情緒。

畢竟不管戲裡戲外,“大衛”都是一位“奪愛者”。

在那個對同性戀者帶有極大偏見的時代,皇后的粉絲們與弗雷迪的親朋好友對於他另一位愛人吉姆·霍頓(Jim Hutton)的態度要平和許多。

畢竟,他是陪伴弗雷迪走到生命盡頭的人。

又或者,只是為了埋個梗,這個“大衛”其實暗指的是寶爺(David Bowie)?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由《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開啟的樂隊轉型之作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

Queen - The Game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布萊恩·梅和羅傑·泰勒非常不喜歡迪斯科、Funk之類的跳舞音樂,更不喜歡合成器音色。

但弗雷迪想要做一些其它的嘗試,另外,Funk似乎也是貝斯手迪肯的菜。

《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便是由迪肯創作,影片中前一秒還在爭吵的弗雷迪和羅傑,

在聽完迪肯彈前奏那帶感的貝斯線以後,立馬安靜了下來。

在邁克爾·傑克遜的建議下,樂隊將《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作為單曲發行,它大賣700萬張,成為了皇后樂隊最暢銷的單曲。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說實話我們很難想象這首歌曲是皇后的代表作之一,它聽起來實在是太迪斯科了。

與以前的作品,甚至同樣收錄在發行於1980年的專輯《The Game》裡的其它歌曲相比,太不一樣了。

這跟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係,一方面傳統的搖滾樂受到來自朋克/新浪潮的衝擊,另一方面全球商業正經歷著蕭條時期。

很多著名搖滾樂隊都在這個時候創作了一兩首迪斯科曲風的歌曲以應對市場變化。

比如滾石樂隊的《Miss You》,再比如Pinkfloyd的《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等等。

然而不管怎樣,《The Game》在商業上很成功,況且這張專輯裡的大部分歌曲仍然符合著皇后樂隊的氣質。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保羅·普朗特(Paul Prenter)與《Hot Space》


電影中最讓觀眾們火大的恐怕就是這位弗雷迪的私人經理人保羅·普朗特了。

現實中對於任何一個皇后樂隊粉絲來說,保羅就如他們的仇人一般,被貼上“猶大”和“魔鬼之子”的標籤。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從1977年到1986年,保羅是弗雷迪的經紀人。

電影中的時間線有一些改變,保羅是在Live Aid之後被解僱的,而不是電影中描寫的之前。

前文中提到電影中的一個場景,皇后成員們吵架,保羅在這時候插了幾句支持迪斯科舞曲風的話被布萊恩狠罵。

這其實是在說1982年皇后發行的專輯《Hot Space》,儘管裡面收錄了弗雷迪與寶爺合作的曲目《Under Pressure》。

這張專輯中大部分歌曲都是迪斯科舞曲風,導致這個結果的原因便是保羅對這張專輯的影響。

它可能是皇后樂隊中最不受歡迎的一張專輯,《Q》雜誌將其列為15張偉大的搖滾音樂人最爛專輯之一。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Under Pressure

Queen/David Bowie - Hot Space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皇后樂隊成員們確實有鬧翻過一次,但不是因為電影中所描寫的弗雷迪單飛。

事實上羅傑在70年代的時期就有個人專輯項目了。

主要原因是樂隊在美國市場逐漸失利,成員們都開始失去信心並且很焦躁。

這很大部分原因也是保羅從中作梗,拒絕了許多宣傳機會,一心想讓弗雷迪脫離皇后,被他所掌控。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弗雷迪其實早就清楚保羅不是好人,把他留在身邊的原因是害怕孤獨,他們曾經有過一段非正式的戀愛關係。

然而換來的是保羅召喚一幫狐朋狗友來到弗雷迪家裡胡搞亂搞。

這成為他們關係破裂的導火索,即便如此,弗雷迪仍然沒有立即解僱保羅,而是選擇冷處理。

他開始遠離保羅,遠離酗酒、吸毒以及亂來的聚會方式。

結果是普朗特毫不猶豫地分享了弗雷迪的私人生活,曝光他是同性戀者的事實,曝光他的情史等等,換來了65000英鎊。

正如電影中描述的那樣,保羅就是一隻噁心的、貪婪地吸食著殘羹冷炙的果蠅。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淚點


電影的最高潮部分當然是皇后樂隊在Live Aid的演出場景。

坦白講我並不是一個純粹的皇后迷,但那一段也看得我熱淚盈眶。

而電影中讓我崩不住差點哭出聲來的場景,是弗雷迪向成員們告知自己罹患艾滋病的事情,他說: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向隊友告知病情的時間線在電影中再一次被提前到Live Aid之前,實際情況大約在1987-1988年之間。這

段話也許不會一字不差,但基本上是原話了。

因為弗雷迪就是這麼做的,在剩下的日子裡先後發行了專輯《The Miracle(1989)》,《Innuendo(1991)》。

《The Show Must Go On》被用在電影結尾處,這首歌曲記錄了弗雷迪·莫庫裡在接近生命盡頭時仍在繼續表演的努力。


The Show Must Go On

Queen - Innuendo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十個故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