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陰錦水河新考

黃河 明朝 嘉慶 泥鰍 風月無邊住在泉城 2017-05-22

錦水河新考王茂長

平陰錦水河新考

平陰城,是座厚重而古老的城市,從境內發掘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遺址證實,遠在七千年前就有我們的先民們在此定居。東漢建武初(25年)置平陰縣,平陰郭城就有居民3000餘人。城裡的男女老少,在此居住生活的首要原因,則是相中了這裡有著人類興旺發達的優越生態環境。從城南門走出,一條寬約六十米,長約近百米的河床展現在眼前。它是“錦水河”的開端,它是由城的東面、南面、東南面三條清澈滾滾而流的溪水、泉水,從群山峻嶺而來。三水匯聚,清澈見底。魚蝦在水中戲遊,蘆花在河面蕩飛,被先人稱之曰“錦水秋縈”,於是三水匯一的這條河被黎民百姓稱之為錦水河。

一千九百多年前,勤勞智慧的先民,將三水合一的闊綽的河床,攔腰一斬,築起一道東西城牆,將河水拒之牆外,河水只好乖乖地繞牆向西北黃河方向進發。趁著冬春乾旱少雨,千餘名先人勞工,兵分兩路,一路大軍在縣城設計範圍內用青磚巨石築建城牆,設計城牆周長三里長,牆高一丈八,闊一丈(據《清·嘉慶十三年平陰縣誌》記載),與這同時,另一路大軍在牆基外深挖渠道。那渠道,寬二米,深一米,環城一週。泥瓦匠們將能工巧匠打鏨好的有邊有稜的塊石、燒製的上等青磚,嚴實合縫地用石灰膏一塊一塊地磊砌在一起,築成渠牆。錦水河一股水流便唱著太平讚歌,在河道內,繞內城觀賞一圈後,與來自內城邊大寺坑的水一起,頑皮地向錦水河主幹河床奔去。

來到城南面,一眼見到錦水的靚麗、透徹無染。人們便興高采烈,歡呼雀躍。明代大詩人樑士奇,瞻觀河後詩性大發,詩曰:“一水如紫練,潺湲帶郭斜。石灘秋蘸月,山漲曉晚霞。橋外人袚隙,城邊女浣紗。平堤與煙柳,清映幾人家。”清.文學家喻春林觀後,便吟詩一首,詩名:“錦水抒情”,詩中曰:

迎薰門外泛輕舟,彷彿吳淞水驛迢。萬點秋山青到骨,一篙新漲綠平橋。

煙波舊侶都霜鬢,風月閒情付柳腰。記否東湖湖畔路,畫舩簫鼓可憐宵。

不少詩人對錦水的景觀,即興詠出為之震撼動人的詩詞。他們的詩句如潺潺的錦水流水,傳流今世。那令人動容的錦水景觀,一直延綿流暢地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

達官貴人、黎民百姓,進出南門,無不對潺潺的流水,水面歡快的野鴨,點頭鞠躬的蘆葦,駐足賞個不夠,讚歎不已。涉步於高於河床水面的路石,或沿石鋪的岸邊道路散步,叩首喜看露出水面參差不一的奇石,耳聞水中美妙動聽的蛙聲,心中頓覺寬闊灑脫。難怪不足一千戶的小城,到明代中期,城郭就有七千左右的居民繁衍生息。

水的上游來自三條從不同山澗來的河溪,先人謂之“錦川”。她們是伸進東部、南部、東南部群山溝谷的三條大地神經,又像心同志和的三姊妹,經常提示著人們:水變緩了,城裡人要節約用水奧!溪水結冰了,身上多穿點衣了!水滾滾而來了,注意防災與人畜安全吧!

三條上游河溪,山泉,令人欣然觀看。一條來自分水嶺山巒,雨水濺起山澗泥土,天長日久,沖積成溝,雨水順溝西下。途中,與孫官、胡莊、尹莊的山澗而來的溪水、泉水混為一體,經西三裡村,和一條來自三山峪、橋口一帶的山峪溪水、泉水,也碰聚集一起,同流合汙向北流去。途中又遇一條來自正東方向的山澗溪水、泉水,會師於西三裡東北部,河床被侵蝕擴寬。她們唱著悠揚的歌兒,爭先恐後的湧進寬闊的錦水河端。湧進錦水河的溪水,似乎進了自己的家園,十分坦然、安靜,靜如平鏡。讓人不易見的波紋,在陽光下閃動著銀色的碎片,把水面織得如錦似鍛。在城牆前,水們沒資格奔進內城,或打心裡也不願進城。因為,在公元前,秦統一中國後,散佈在中華大地的大大小小的縣城就建有內城與外城(又稱郭城)之分,這時,內城(明清時期平陰稱“錦川城”)已成為統治階層的縣衙,郭城才是居民百姓生養生息,開店鋪、做生意;學文化、學手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河水在內城前不停步,她們前撲後擁地穿過橋洞,向黃河奔走。在這同時,一股支流進入人工河道,環城一圈。環城一圈的這段支流錦水,人們稱之為護城河,於是環成一週的河段即有了“錦水河”、“護城河”雙重的名字。護城河河水與匆匆從內城大寺坑流來的坑水,共同向西北跳進錦水河的主幹河道。之後路過田山村南、扭頭向西流去,又轉頭朝北奔走。與這同時,沿途的山頭、阮二、田山、翟莊等村的溝溪流水也隨大流地與錦水河的河水混為一塊。兩岸莊稼、草木,青枝綠葉。蟈蟈們在裡面鳴叫,蝶娥在其間飛舞。時有老者,頭戴草笠,悠悠自得的在岸邊垂釣;有時也見到光屁股的孩童,在河的淺水處,興高采烈地撈魚捉蝦抓泥鰍。河水顧不了這些,她們的目標是北上,再北上。最終,在眾目睽睽之下,一擺頭婉婷地鑽進黃河的懷抱,成為一道誘人的亮麗風景線。她們一路走來,累計行程近百華里。

古時的錦水河水,除寒冬臘月封凍外,終年很少斷流。儘管有急有緩。不過,縣城東部土地被東部、東南部方向來的合二為一的溪水,由於千餘年的流淌沖蝕,已衝擊成一截深深的東南溝,至今,沿溝而建的東南溝村仍生氣勃勃,古老而年輕。

如今,下雨,也只有下大雨,水庫、水窖超過設計承受標準後,或大雨來不及淌入水窖、水庫、水塘、大壩時,錦水河上游正東方向的那條山澗溪水,才耐不住性子,在錦水新城區與來自三山峪、橋口一帶的溝峪溪水,聚集一起,經過東南溝,在城的地下河道與來自南部尹莊方向的溪流抱成一團,路過老城,向黃河奔去。

在內城(平陰縣衙)外的郭城(外城)裡,建了不少的百姓村居,那就是北門、南門、東關、西關、東三裡、西三裡等村居,一直延續到今日,且興旺發達,生意興隆。而平陰森嚴的縣衙與莊重的城牆,隨著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發,漸漸消失在時代的塵囂裡了。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對水利建設,農田水土流失予以高度關注。為抑制水土流失,留住溪水、泉水,增加農田效益,採取了有力留水保水措施。二十世紀中葉,錦水河的上游,所建的水窖,繁星般地撒落在廣闊的坡嶺耕地;大小水庫、攔洪壩池等儲水設施,在錦水河上游的溝壕山澗也相繼建成。於是,即是傾盆大雨的日子,錦水河與她上游的三處溪水,也失去了當年的驚人的英姿。人們對錦水河誘人的壯觀,只能定格在歷史記憶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