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門油田高質量建設百年油田紀實丨拼搏八十新起點,奮進百年新徵程'

"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回顧玉門油田的發展歷史,人們無不為這裡誕生了新中國第一口油井、第一個油田、第一個石化基地而深深自豪。在這裡鍛鍊成長起來的玉門石油人,不論離開多遠,對玉門油田總是充滿了深情懷念。

"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回顧玉門油田的發展歷史,人們無不為這裡誕生了新中國第一口油井、第一個油田、第一個石化基地而深深自豪。在這裡鍛鍊成長起來的玉門石油人,不論離開多遠,對玉門油田總是充滿了深情懷念。

玉門油田高質量建設百年油田紀實丨拼搏八十新起點,奮進百年新徵程

“在玉門,鍛鍊了體魄,堅強了意志,增加了石油的感情,熟悉了石油生產。與石油結下了不解之緣,與石油人結下深厚的感情。在玉門的時間不長,但玉門精神和玉門石油人的形象永遠留在了我的心中。別看只有一年多,終身難忘。”中國石油集團公司原總經理、黨組書記陳耕說。

陳耕深情回顧了當年歲月,認為自己在玉門經受了三個考驗,一是高原嚴寒惡劣自然環境的考驗,工作地點緊靠祁連山,海拔2600米,冬天最冷時達攝氏零下30多度。好多人初到高海拔地區,頭暈、口乾、流鼻血,對剛剛大學畢業、身體瘦弱單薄的他來說也是必然。第二是艱苦生活的考驗,當時正處“文革”期間,物質匱乏,甚至奇缺,吃的是蘿蔔、白菜和土豆“老三樣”,一年365天都是如此,沒有其他蔬菜,有時一個月也吃不上一頓肉。第三是野外繁重工作的考驗,鑽井工人是石油行業最苦的工種,整天野外風吹日晒,實行四班三倒制,上六天班能夠休息一天。夏天還能抬個保溫桶到現場,冬天喝水都很困難,要自己帶水,他在班上經常“抗旱”不喝一口水。

陳耕的經歷,是每一名玉門石油工人的經歷。一部玉門油田發展史,就是千萬名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為新中國建設的奮鬥史。

"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回顧玉門油田的發展歷史,人們無不為這裡誕生了新中國第一口油井、第一個油田、第一個石化基地而深深自豪。在這裡鍛鍊成長起來的玉門石油人,不論離開多遠,對玉門油田總是充滿了深情懷念。

玉門油田高質量建設百年油田紀實丨拼搏八十新起點,奮進百年新徵程

“在玉門,鍛鍊了體魄,堅強了意志,增加了石油的感情,熟悉了石油生產。與石油結下了不解之緣,與石油人結下深厚的感情。在玉門的時間不長,但玉門精神和玉門石油人的形象永遠留在了我的心中。別看只有一年多,終身難忘。”中國石油集團公司原總經理、黨組書記陳耕說。

陳耕深情回顧了當年歲月,認為自己在玉門經受了三個考驗,一是高原嚴寒惡劣自然環境的考驗,工作地點緊靠祁連山,海拔2600米,冬天最冷時達攝氏零下30多度。好多人初到高海拔地區,頭暈、口乾、流鼻血,對剛剛大學畢業、身體瘦弱單薄的他來說也是必然。第二是艱苦生活的考驗,當時正處“文革”期間,物質匱乏,甚至奇缺,吃的是蘿蔔、白菜和土豆“老三樣”,一年365天都是如此,沒有其他蔬菜,有時一個月也吃不上一頓肉。第三是野外繁重工作的考驗,鑽井工人是石油行業最苦的工種,整天野外風吹日晒,實行四班三倒制,上六天班能夠休息一天。夏天還能抬個保溫桶到現場,冬天喝水都很困難,要自己帶水,他在班上經常“抗旱”不喝一口水。

陳耕的經歷,是每一名玉門石油工人的經歷。一部玉門油田發展史,就是千萬名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為新中國建設的奮鬥史。

玉門油田高質量建設百年油田紀實丨拼搏八十新起點,奮進百年新徵程

開發於1939年的玉門油田,是中國現代石油工業的發祥地,被譽為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在新中國石油工業揚帆起航、高歌猛進的激情歲月裡,玉門油田作為祖國第一個石油工業基地,義不容辭地承擔起了“三大四出”的歷史重任。10多萬玉門兒女走遍了白山黑水、黃河兩岸、燕趙大地、煙雨江南、巴山蜀水、荒漠高原,把先進的管理經驗、工藝技術、優良作風和以艱苦奮鬥為核心的玉門精神帶到了新的油田,形成了“慷慨無私支援別人,歷盡艱辛發展自己”的玉門風格。

"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回顧玉門油田的發展歷史,人們無不為這裡誕生了新中國第一口油井、第一個油田、第一個石化基地而深深自豪。在這裡鍛鍊成長起來的玉門石油人,不論離開多遠,對玉門油田總是充滿了深情懷念。

玉門油田高質量建設百年油田紀實丨拼搏八十新起點,奮進百年新徵程

“在玉門,鍛鍊了體魄,堅強了意志,增加了石油的感情,熟悉了石油生產。與石油結下了不解之緣,與石油人結下深厚的感情。在玉門的時間不長,但玉門精神和玉門石油人的形象永遠留在了我的心中。別看只有一年多,終身難忘。”中國石油集團公司原總經理、黨組書記陳耕說。

陳耕深情回顧了當年歲月,認為自己在玉門經受了三個考驗,一是高原嚴寒惡劣自然環境的考驗,工作地點緊靠祁連山,海拔2600米,冬天最冷時達攝氏零下30多度。好多人初到高海拔地區,頭暈、口乾、流鼻血,對剛剛大學畢業、身體瘦弱單薄的他來說也是必然。第二是艱苦生活的考驗,當時正處“文革”期間,物質匱乏,甚至奇缺,吃的是蘿蔔、白菜和土豆“老三樣”,一年365天都是如此,沒有其他蔬菜,有時一個月也吃不上一頓肉。第三是野外繁重工作的考驗,鑽井工人是石油行業最苦的工種,整天野外風吹日晒,實行四班三倒制,上六天班能夠休息一天。夏天還能抬個保溫桶到現場,冬天喝水都很困難,要自己帶水,他在班上經常“抗旱”不喝一口水。

陳耕的經歷,是每一名玉門石油工人的經歷。一部玉門油田發展史,就是千萬名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為新中國建設的奮鬥史。

玉門油田高質量建設百年油田紀實丨拼搏八十新起點,奮進百年新徵程

開發於1939年的玉門油田,是中國現代石油工業的發祥地,被譽為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在新中國石油工業揚帆起航、高歌猛進的激情歲月裡,玉門油田作為祖國第一個石油工業基地,義不容辭地承擔起了“三大四出”的歷史重任。10多萬玉門兒女走遍了白山黑水、黃河兩岸、燕趙大地、煙雨江南、巴山蜀水、荒漠高原,把先進的管理經驗、工藝技術、優良作風和以艱苦奮鬥為核心的玉門精神帶到了新的油田,形成了“慷慨無私支援別人,歷盡艱辛發展自己”的玉門風格。

玉門油田高質量建設百年油田紀實丨拼搏八十新起點,奮進百年新徵程

“鐵人”王進喜是全國著名的勞動模範。他在玉門油田工作10年,不僅創造了多項石油鑽井行業的第一,而且留下了許多讓人難忘的回憶,“王進喜全天滾”的故事便是其中之一。1958年初,在“大戰白楊河”的勘探中。王進喜帶領貝烏5隊豪邁地提出了“月上千,年上萬,標杆插上祁連山”的響亮口號。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王進喜“寢不安席,食不甘味”,吃住在井場,一天24 小時管生產。大到生產組織、人員思想、打井方案、泥漿配製、鑽頭使用,小到鑽桿擺放、絲扣抹油、要車領料事事都管,像一個上足勁的陀螺一樣圍著鑽井任務轉個沒完。吃飯就叫徒工從食堂裡帶,啥時候有時間就啥時候吃。睡覺也是有空了才睡上一覺,鑽桿上、泥漿槽裡、電機房邊都是他睡覺的地方,一張老羊皮襖白天披、晚上蓋,整天不離身。天氣暖和時就睡在井旁,隨時掌握鑽機運轉的情況。就這樣,王進喜把自己像釘子一樣釘在了井場上,井越打越快,只用了13天就打了1191米,提前實現了“月上千”的目標。接著不甘示弱的王進喜又向“月上五千”衝擊。他依然“全天滾”,天天圍著鑽臺轉。到1958年9月,貝烏5隊當月鑽井進尺達到5009米,創造了全國最高、世界少有的鑽井紀錄。

1955年開始,正值玉門油礦全力以赴建設中國第一個石油工業基地的關鍵時期,為了支援克拉瑪依油田勘探開發建設、青海油田勘探開發建設、川中會戰、蘭煉蘭化籌建以及舉世聞名的大慶石油會戰,後來的“跑步上慶陽”長慶石油會戰等,玉門油田本著要啥給啥的原則,全局端出了所有家底。

"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回顧玉門油田的發展歷史,人們無不為這裡誕生了新中國第一口油井、第一個油田、第一個石化基地而深深自豪。在這裡鍛鍊成長起來的玉門石油人,不論離開多遠,對玉門油田總是充滿了深情懷念。

玉門油田高質量建設百年油田紀實丨拼搏八十新起點,奮進百年新徵程

“在玉門,鍛鍊了體魄,堅強了意志,增加了石油的感情,熟悉了石油生產。與石油結下了不解之緣,與石油人結下深厚的感情。在玉門的時間不長,但玉門精神和玉門石油人的形象永遠留在了我的心中。別看只有一年多,終身難忘。”中國石油集團公司原總經理、黨組書記陳耕說。

陳耕深情回顧了當年歲月,認為自己在玉門經受了三個考驗,一是高原嚴寒惡劣自然環境的考驗,工作地點緊靠祁連山,海拔2600米,冬天最冷時達攝氏零下30多度。好多人初到高海拔地區,頭暈、口乾、流鼻血,對剛剛大學畢業、身體瘦弱單薄的他來說也是必然。第二是艱苦生活的考驗,當時正處“文革”期間,物質匱乏,甚至奇缺,吃的是蘿蔔、白菜和土豆“老三樣”,一年365天都是如此,沒有其他蔬菜,有時一個月也吃不上一頓肉。第三是野外繁重工作的考驗,鑽井工人是石油行業最苦的工種,整天野外風吹日晒,實行四班三倒制,上六天班能夠休息一天。夏天還能抬個保溫桶到現場,冬天喝水都很困難,要自己帶水,他在班上經常“抗旱”不喝一口水。

陳耕的經歷,是每一名玉門石油工人的經歷。一部玉門油田發展史,就是千萬名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為新中國建設的奮鬥史。

玉門油田高質量建設百年油田紀實丨拼搏八十新起點,奮進百年新徵程

開發於1939年的玉門油田,是中國現代石油工業的發祥地,被譽為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在新中國石油工業揚帆起航、高歌猛進的激情歲月裡,玉門油田作為祖國第一個石油工業基地,義不容辭地承擔起了“三大四出”的歷史重任。10多萬玉門兒女走遍了白山黑水、黃河兩岸、燕趙大地、煙雨江南、巴山蜀水、荒漠高原,把先進的管理經驗、工藝技術、優良作風和以艱苦奮鬥為核心的玉門精神帶到了新的油田,形成了“慷慨無私支援別人,歷盡艱辛發展自己”的玉門風格。

玉門油田高質量建設百年油田紀實丨拼搏八十新起點,奮進百年新徵程

“鐵人”王進喜是全國著名的勞動模範。他在玉門油田工作10年,不僅創造了多項石油鑽井行業的第一,而且留下了許多讓人難忘的回憶,“王進喜全天滾”的故事便是其中之一。1958年初,在“大戰白楊河”的勘探中。王進喜帶領貝烏5隊豪邁地提出了“月上千,年上萬,標杆插上祁連山”的響亮口號。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王進喜“寢不安席,食不甘味”,吃住在井場,一天24 小時管生產。大到生產組織、人員思想、打井方案、泥漿配製、鑽頭使用,小到鑽桿擺放、絲扣抹油、要車領料事事都管,像一個上足勁的陀螺一樣圍著鑽井任務轉個沒完。吃飯就叫徒工從食堂裡帶,啥時候有時間就啥時候吃。睡覺也是有空了才睡上一覺,鑽桿上、泥漿槽裡、電機房邊都是他睡覺的地方,一張老羊皮襖白天披、晚上蓋,整天不離身。天氣暖和時就睡在井旁,隨時掌握鑽機運轉的情況。就這樣,王進喜把自己像釘子一樣釘在了井場上,井越打越快,只用了13天就打了1191米,提前實現了“月上千”的目標。接著不甘示弱的王進喜又向“月上五千”衝擊。他依然“全天滾”,天天圍著鑽臺轉。到1958年9月,貝烏5隊當月鑽井進尺達到5009米,創造了全國最高、世界少有的鑽井紀錄。

1955年開始,正值玉門油礦全力以赴建設中國第一個石油工業基地的關鍵時期,為了支援克拉瑪依油田勘探開發建設、青海油田勘探開發建設、川中會戰、蘭煉蘭化籌建以及舉世聞名的大慶石油會戰,後來的“跑步上慶陽”長慶石油會戰等,玉門油田本著要啥給啥的原則,全局端出了所有家底。

玉門油田高質量建設百年油田紀實丨拼搏八十新起點,奮進百年新徵程

吐魯番石油勘探開發會戰指揮部成立後,玉門油田全力以赴保會戰,把困難留在老區,方便送往新區,父送子、妻送郎,夫妻雙雙去會戰的情景隨處可見。油田傾盡家底,在人力、物力、財力嚴重不足,經濟形勢十分嚴峻的情況下墊付資金,抽出優良設備和生產技術骨幹赴疆參加會戰。從1987年奮戰吐哈開始到1995年理順吐哈—玉門體制,經過8年艱苦卓絕奮勇拼搏,在自然環境惡劣的火焰山下,在工業和生活基礎條件十分薄弱的塞外戈壁上,玉門石油人用心血、汗水和不屈的脊樑,勘探開發建設了鄯善、依拉湖、丘陵、溫吉桑等一批油田,建成了一個年產達300萬噸以上,集生產生活於一體,具有現代化水平的吐哈油田,為國家再次做出了新貢獻。

玉門石油人就這樣:在時時努力發展自己,也在時時想著支援別人的愛國情懷感召下,一次又一次踐行和豐富著玉門風格的時代內涵。

"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回顧玉門油田的發展歷史,人們無不為這裡誕生了新中國第一口油井、第一個油田、第一個石化基地而深深自豪。在這裡鍛鍊成長起來的玉門石油人,不論離開多遠,對玉門油田總是充滿了深情懷念。

玉門油田高質量建設百年油田紀實丨拼搏八十新起點,奮進百年新徵程

“在玉門,鍛鍊了體魄,堅強了意志,增加了石油的感情,熟悉了石油生產。與石油結下了不解之緣,與石油人結下深厚的感情。在玉門的時間不長,但玉門精神和玉門石油人的形象永遠留在了我的心中。別看只有一年多,終身難忘。”中國石油集團公司原總經理、黨組書記陳耕說。

陳耕深情回顧了當年歲月,認為自己在玉門經受了三個考驗,一是高原嚴寒惡劣自然環境的考驗,工作地點緊靠祁連山,海拔2600米,冬天最冷時達攝氏零下30多度。好多人初到高海拔地區,頭暈、口乾、流鼻血,對剛剛大學畢業、身體瘦弱單薄的他來說也是必然。第二是艱苦生活的考驗,當時正處“文革”期間,物質匱乏,甚至奇缺,吃的是蘿蔔、白菜和土豆“老三樣”,一年365天都是如此,沒有其他蔬菜,有時一個月也吃不上一頓肉。第三是野外繁重工作的考驗,鑽井工人是石油行業最苦的工種,整天野外風吹日晒,實行四班三倒制,上六天班能夠休息一天。夏天還能抬個保溫桶到現場,冬天喝水都很困難,要自己帶水,他在班上經常“抗旱”不喝一口水。

陳耕的經歷,是每一名玉門石油工人的經歷。一部玉門油田發展史,就是千萬名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為新中國建設的奮鬥史。

玉門油田高質量建設百年油田紀實丨拼搏八十新起點,奮進百年新徵程

開發於1939年的玉門油田,是中國現代石油工業的發祥地,被譽為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在新中國石油工業揚帆起航、高歌猛進的激情歲月裡,玉門油田作為祖國第一個石油工業基地,義不容辭地承擔起了“三大四出”的歷史重任。10多萬玉門兒女走遍了白山黑水、黃河兩岸、燕趙大地、煙雨江南、巴山蜀水、荒漠高原,把先進的管理經驗、工藝技術、優良作風和以艱苦奮鬥為核心的玉門精神帶到了新的油田,形成了“慷慨無私支援別人,歷盡艱辛發展自己”的玉門風格。

玉門油田高質量建設百年油田紀實丨拼搏八十新起點,奮進百年新徵程

“鐵人”王進喜是全國著名的勞動模範。他在玉門油田工作10年,不僅創造了多項石油鑽井行業的第一,而且留下了許多讓人難忘的回憶,“王進喜全天滾”的故事便是其中之一。1958年初,在“大戰白楊河”的勘探中。王進喜帶領貝烏5隊豪邁地提出了“月上千,年上萬,標杆插上祁連山”的響亮口號。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王進喜“寢不安席,食不甘味”,吃住在井場,一天24 小時管生產。大到生產組織、人員思想、打井方案、泥漿配製、鑽頭使用,小到鑽桿擺放、絲扣抹油、要車領料事事都管,像一個上足勁的陀螺一樣圍著鑽井任務轉個沒完。吃飯就叫徒工從食堂裡帶,啥時候有時間就啥時候吃。睡覺也是有空了才睡上一覺,鑽桿上、泥漿槽裡、電機房邊都是他睡覺的地方,一張老羊皮襖白天披、晚上蓋,整天不離身。天氣暖和時就睡在井旁,隨時掌握鑽機運轉的情況。就這樣,王進喜把自己像釘子一樣釘在了井場上,井越打越快,只用了13天就打了1191米,提前實現了“月上千”的目標。接著不甘示弱的王進喜又向“月上五千”衝擊。他依然“全天滾”,天天圍著鑽臺轉。到1958年9月,貝烏5隊當月鑽井進尺達到5009米,創造了全國最高、世界少有的鑽井紀錄。

1955年開始,正值玉門油礦全力以赴建設中國第一個石油工業基地的關鍵時期,為了支援克拉瑪依油田勘探開發建設、青海油田勘探開發建設、川中會戰、蘭煉蘭化籌建以及舉世聞名的大慶石油會戰,後來的“跑步上慶陽”長慶石油會戰等,玉門油田本著要啥給啥的原則,全局端出了所有家底。

玉門油田高質量建設百年油田紀實丨拼搏八十新起點,奮進百年新徵程

吐魯番石油勘探開發會戰指揮部成立後,玉門油田全力以赴保會戰,把困難留在老區,方便送往新區,父送子、妻送郎,夫妻雙雙去會戰的情景隨處可見。油田傾盡家底,在人力、物力、財力嚴重不足,經濟形勢十分嚴峻的情況下墊付資金,抽出優良設備和生產技術骨幹赴疆參加會戰。從1987年奮戰吐哈開始到1995年理順吐哈—玉門體制,經過8年艱苦卓絕奮勇拼搏,在自然環境惡劣的火焰山下,在工業和生活基礎條件十分薄弱的塞外戈壁上,玉門石油人用心血、汗水和不屈的脊樑,勘探開發建設了鄯善、依拉湖、丘陵、溫吉桑等一批油田,建成了一個年產達300萬噸以上,集生產生活於一體,具有現代化水平的吐哈油田,為國家再次做出了新貢獻。

玉門石油人就這樣:在時時努力發展自己,也在時時想著支援別人的愛國情懷感召下,一次又一次踐行和豐富著玉門風格的時代內涵。

玉門油田高質量建設百年油田紀實丨拼搏八十新起點,奮進百年新徵程

(記者 陳思俠)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