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作者:趙輝)堯舜禹是古代中國歷史中,先後出現的三位德才兼備的部落聯盟首領,是奠定華夏民族文明思想的三位中華聖人。關於堯、舜、禹的歷史記載、歷史故事很多,也相當豐富,時至今日,堯舜禹的文明思想、文明精神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照耀著中華民族的未來。

關於堯舜禹時期,當時的華夏文明中心區域,或者說中華文明的發源地究竟在哪裡?是華夏民族所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這個基本問題不能明確地解決,中華民族就缺少了精神家園,就喪失了文明來源的民族自信,四大文明古國的世界地位也將面臨質疑與否定。

"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作者:趙輝)堯舜禹是古代中國歷史中,先後出現的三位德才兼備的部落聯盟首領,是奠定華夏民族文明思想的三位中華聖人。關於堯、舜、禹的歷史記載、歷史故事很多,也相當豐富,時至今日,堯舜禹的文明思想、文明精神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照耀著中華民族的未來。

關於堯舜禹時期,當時的華夏文明中心區域,或者說中華文明的發源地究竟在哪裡?是華夏民族所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這個基本問題不能明確地解決,中華民族就缺少了精神家園,就喪失了文明來源的民族自信,四大文明古國的世界地位也將面臨質疑與否定。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根據中國史學界與考古界近年的研究成果,發現了六大都邑:可能與黃帝有關的河南靈寶西坡遺址、與傳說中堯時代時空吻合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可能是禹都陽城的河南登封王城崗城址和可能是夏啟之居的河南新密新砦遺址,還有考古學界公認的夏代中晚期都城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以及鄭州大師姑遺址。六大遺址年代先後銜接,時間上大體從公元前2500年到前1500年,被中國歷史學界與考古學界認為為堯舜禹時期及以前中華文明時期的華夏文化中心,成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點研究對象。

"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作者:趙輝)堯舜禹是古代中國歷史中,先後出現的三位德才兼備的部落聯盟首領,是奠定華夏民族文明思想的三位中華聖人。關於堯、舜、禹的歷史記載、歷史故事很多,也相當豐富,時至今日,堯舜禹的文明思想、文明精神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照耀著中華民族的未來。

關於堯舜禹時期,當時的華夏文明中心區域,或者說中華文明的發源地究竟在哪裡?是華夏民族所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這個基本問題不能明確地解決,中華民族就缺少了精神家園,就喪失了文明來源的民族自信,四大文明古國的世界地位也將面臨質疑與否定。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根據中國史學界與考古界近年的研究成果,發現了六大都邑:可能與黃帝有關的河南靈寶西坡遺址、與傳說中堯時代時空吻合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可能是禹都陽城的河南登封王城崗城址和可能是夏啟之居的河南新密新砦遺址,還有考古學界公認的夏代中晚期都城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以及鄭州大師姑遺址。六大遺址年代先後銜接,時間上大體從公元前2500年到前1500年,被中國歷史學界與考古學界認為為堯舜禹時期及以前中華文明時期的華夏文化中心,成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點研究對象。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如果筆者說,這六大“都邑性遺址”與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初衷嚴重背離,甚至發生個根本錯誤,不僅我們常年辛勤付出、嘔心瀝血的科學家們不能接受、認可,全國的廣大讀者也不會同意。筆者有什麼根據可以否決眾多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大禹可以治水、也治不了後人的吐槽吐沫,筆者為此將會被眾多人士的吐沫淹沒,不過筆者擅長游泳,還不至於被淹死。水能覆舟,亦能載舟,希望筆者的觀點能將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歷史與文明研究引入正確的方向(四方湖向國),早日解決華夏文明起源的根本問題,重現華夏文明曾經的輝煌與真實歷程。

根據中國文明發展研究成果,在距今10000~8000年間,中國早期農業已形成了以粟為代表的北方旱作農業和以水稻為代表的南方水田農業兩大系統,確立了我國以手工業、家畜飼養業相結合的南稻北粟的農業文明格局。“通過綜合研究,我們現在已經基本可以肯定,中國史前農業萌芽於上萬年之前,但是經過漫長的積累、發展,直到大概距今6000年或者稍早一點,成為了一個相對成熟的農業體系,這個體系也就成為了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以及西遼河流域這樣一個廣大地區內,人們主要的生產、生活活動的內容,也是他們社會發展的一個最主要的基礎。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從距今6000年左右我們看到了相關區域裡各地方文化向文明化發展的加速度過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趙輝教授。特別聲明,非作者趙輝)。

"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作者:趙輝)堯舜禹是古代中國歷史中,先後出現的三位德才兼備的部落聯盟首領,是奠定華夏民族文明思想的三位中華聖人。關於堯、舜、禹的歷史記載、歷史故事很多,也相當豐富,時至今日,堯舜禹的文明思想、文明精神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照耀著中華民族的未來。

關於堯舜禹時期,當時的華夏文明中心區域,或者說中華文明的發源地究竟在哪裡?是華夏民族所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這個基本問題不能明確地解決,中華民族就缺少了精神家園,就喪失了文明來源的民族自信,四大文明古國的世界地位也將面臨質疑與否定。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根據中國史學界與考古界近年的研究成果,發現了六大都邑:可能與黃帝有關的河南靈寶西坡遺址、與傳說中堯時代時空吻合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可能是禹都陽城的河南登封王城崗城址和可能是夏啟之居的河南新密新砦遺址,還有考古學界公認的夏代中晚期都城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以及鄭州大師姑遺址。六大遺址年代先後銜接,時間上大體從公元前2500年到前1500年,被中國歷史學界與考古學界認為為堯舜禹時期及以前中華文明時期的華夏文化中心,成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點研究對象。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如果筆者說,這六大“都邑性遺址”與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初衷嚴重背離,甚至發生個根本錯誤,不僅我們常年辛勤付出、嘔心瀝血的科學家們不能接受、認可,全國的廣大讀者也不會同意。筆者有什麼根據可以否決眾多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大禹可以治水、也治不了後人的吐槽吐沫,筆者為此將會被眾多人士的吐沫淹沒,不過筆者擅長游泳,還不至於被淹死。水能覆舟,亦能載舟,希望筆者的觀點能將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歷史與文明研究引入正確的方向(四方湖向國),早日解決華夏文明起源的根本問題,重現華夏文明曾經的輝煌與真實歷程。

根據中國文明發展研究成果,在距今10000~8000年間,中國早期農業已形成了以粟為代表的北方旱作農業和以水稻為代表的南方水田農業兩大系統,確立了我國以手工業、家畜飼養業相結合的南稻北粟的農業文明格局。“通過綜合研究,我們現在已經基本可以肯定,中國史前農業萌芽於上萬年之前,但是經過漫長的積累、發展,直到大概距今6000年或者稍早一點,成為了一個相對成熟的農業體系,這個體系也就成為了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以及西遼河流域這樣一個廣大地區內,人們主要的生產、生活活動的內容,也是他們社會發展的一個最主要的基礎。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從距今6000年左右我們看到了相關區域裡各地方文化向文明化發展的加速度過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趙輝教授。特別聲明,非作者趙輝)。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根據近年的考古研究成果,在公元前2500年到前1500年,中國農業生產取得長足進步。農作物多樣化,原來認為只有小米、粟等是主要食物,發現稻米已經佔相當比重,小麥也在這個時候出現了。在二里頭遺址等都找到了小麥;良渚文化時期稻作農業已相當進步,南方良渚遺址水網密佈,溝通著處處村邑和千頃稻田;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淮河流域的臺家寺商早中期遺址,顯示淮河流域種植業上是以稻作農業為主,粟作農業為輔的經濟形態。

因此,南稻北粟是幅員遼闊的中國農業基本文明格局,淮河是中國南北的分界線,也是南稻北粟的交界地帶,南稻北粟在淮河可以同時種植,成為中國農耕文明中最為特殊與得天獨厚的自然區域。

"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作者:趙輝)堯舜禹是古代中國歷史中,先後出現的三位德才兼備的部落聯盟首領,是奠定華夏民族文明思想的三位中華聖人。關於堯、舜、禹的歷史記載、歷史故事很多,也相當豐富,時至今日,堯舜禹的文明思想、文明精神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照耀著中華民族的未來。

關於堯舜禹時期,當時的華夏文明中心區域,或者說中華文明的發源地究竟在哪裡?是華夏民族所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這個基本問題不能明確地解決,中華民族就缺少了精神家園,就喪失了文明來源的民族自信,四大文明古國的世界地位也將面臨質疑與否定。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根據中國史學界與考古界近年的研究成果,發現了六大都邑:可能與黃帝有關的河南靈寶西坡遺址、與傳說中堯時代時空吻合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可能是禹都陽城的河南登封王城崗城址和可能是夏啟之居的河南新密新砦遺址,還有考古學界公認的夏代中晚期都城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以及鄭州大師姑遺址。六大遺址年代先後銜接,時間上大體從公元前2500年到前1500年,被中國歷史學界與考古學界認為為堯舜禹時期及以前中華文明時期的華夏文化中心,成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點研究對象。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如果筆者說,這六大“都邑性遺址”與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初衷嚴重背離,甚至發生個根本錯誤,不僅我們常年辛勤付出、嘔心瀝血的科學家們不能接受、認可,全國的廣大讀者也不會同意。筆者有什麼根據可以否決眾多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大禹可以治水、也治不了後人的吐槽吐沫,筆者為此將會被眾多人士的吐沫淹沒,不過筆者擅長游泳,還不至於被淹死。水能覆舟,亦能載舟,希望筆者的觀點能將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歷史與文明研究引入正確的方向(四方湖向國),早日解決華夏文明起源的根本問題,重現華夏文明曾經的輝煌與真實歷程。

根據中國文明發展研究成果,在距今10000~8000年間,中國早期農業已形成了以粟為代表的北方旱作農業和以水稻為代表的南方水田農業兩大系統,確立了我國以手工業、家畜飼養業相結合的南稻北粟的農業文明格局。“通過綜合研究,我們現在已經基本可以肯定,中國史前農業萌芽於上萬年之前,但是經過漫長的積累、發展,直到大概距今6000年或者稍早一點,成為了一個相對成熟的農業體系,這個體系也就成為了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以及西遼河流域這樣一個廣大地區內,人們主要的生產、生活活動的內容,也是他們社會發展的一個最主要的基礎。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從距今6000年左右我們看到了相關區域裡各地方文化向文明化發展的加速度過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趙輝教授。特別聲明,非作者趙輝)。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根據近年的考古研究成果,在公元前2500年到前1500年,中國農業生產取得長足進步。農作物多樣化,原來認為只有小米、粟等是主要食物,發現稻米已經佔相當比重,小麥也在這個時候出現了。在二里頭遺址等都找到了小麥;良渚文化時期稻作農業已相當進步,南方良渚遺址水網密佈,溝通著處處村邑和千頃稻田;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淮河流域的臺家寺商早中期遺址,顯示淮河流域種植業上是以稻作農業為主,粟作農業為輔的經濟形態。

因此,南稻北粟是幅員遼闊的中國農業基本文明格局,淮河是中國南北的分界線,也是南稻北粟的交界地帶,南稻北粟在淮河可以同時種植,成為中國農耕文明中最為特殊與得天獨厚的自然區域。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通過對夏文化的研究,文獻史料的研究,華夏文明起源的堯舜禹時期,雖然因為後世政治統治的變遷,關於堯舜禹與夏朝的歷史被抹殺與掩蓋,使得夏文化的中心區域變得撲朔迷離。但一些不含堯舜禹夏朝地域信息的記載被無意保留,成為我們破解堯舜禹時期與夏朝歷史的重要證據,其中稻米與黍粟隱含的南北地理信息最為關鍵。

《史記•周本記》記載:“武王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相祿父治殷。已而命召公釋箕子之囚。命畢公釋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閭。命南宮括散鹿臺之財,發鉅橋之粟,以振貧弱萌隸。”《史記•夏本記》“禹乃遂與益、后稷奉帝命”“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溼。命后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

"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作者:趙輝)堯舜禹是古代中國歷史中,先後出現的三位德才兼備的部落聯盟首領,是奠定華夏民族文明思想的三位中華聖人。關於堯、舜、禹的歷史記載、歷史故事很多,也相當豐富,時至今日,堯舜禹的文明思想、文明精神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照耀著中華民族的未來。

關於堯舜禹時期,當時的華夏文明中心區域,或者說中華文明的發源地究竟在哪裡?是華夏民族所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這個基本問題不能明確地解決,中華民族就缺少了精神家園,就喪失了文明來源的民族自信,四大文明古國的世界地位也將面臨質疑與否定。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根據中國史學界與考古界近年的研究成果,發現了六大都邑:可能與黃帝有關的河南靈寶西坡遺址、與傳說中堯時代時空吻合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可能是禹都陽城的河南登封王城崗城址和可能是夏啟之居的河南新密新砦遺址,還有考古學界公認的夏代中晚期都城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以及鄭州大師姑遺址。六大遺址年代先後銜接,時間上大體從公元前2500年到前1500年,被中國歷史學界與考古學界認為為堯舜禹時期及以前中華文明時期的華夏文化中心,成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點研究對象。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如果筆者說,這六大“都邑性遺址”與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初衷嚴重背離,甚至發生個根本錯誤,不僅我們常年辛勤付出、嘔心瀝血的科學家們不能接受、認可,全國的廣大讀者也不會同意。筆者有什麼根據可以否決眾多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大禹可以治水、也治不了後人的吐槽吐沫,筆者為此將會被眾多人士的吐沫淹沒,不過筆者擅長游泳,還不至於被淹死。水能覆舟,亦能載舟,希望筆者的觀點能將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歷史與文明研究引入正確的方向(四方湖向國),早日解決華夏文明起源的根本問題,重現華夏文明曾經的輝煌與真實歷程。

根據中國文明發展研究成果,在距今10000~8000年間,中國早期農業已形成了以粟為代表的北方旱作農業和以水稻為代表的南方水田農業兩大系統,確立了我國以手工業、家畜飼養業相結合的南稻北粟的農業文明格局。“通過綜合研究,我們現在已經基本可以肯定,中國史前農業萌芽於上萬年之前,但是經過漫長的積累、發展,直到大概距今6000年或者稍早一點,成為了一個相對成熟的農業體系,這個體系也就成為了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以及西遼河流域這樣一個廣大地區內,人們主要的生產、生活活動的內容,也是他們社會發展的一個最主要的基礎。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從距今6000年左右我們看到了相關區域裡各地方文化向文明化發展的加速度過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趙輝教授。特別聲明,非作者趙輝)。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根據近年的考古研究成果,在公元前2500年到前1500年,中國農業生產取得長足進步。農作物多樣化,原來認為只有小米、粟等是主要食物,發現稻米已經佔相當比重,小麥也在這個時候出現了。在二里頭遺址等都找到了小麥;良渚文化時期稻作農業已相當進步,南方良渚遺址水網密佈,溝通著處處村邑和千頃稻田;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淮河流域的臺家寺商早中期遺址,顯示淮河流域種植業上是以稻作農業為主,粟作農業為輔的經濟形態。

因此,南稻北粟是幅員遼闊的中國農業基本文明格局,淮河是中國南北的分界線,也是南稻北粟的交界地帶,南稻北粟在淮河可以同時種植,成為中國農耕文明中最為特殊與得天獨厚的自然區域。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通過對夏文化的研究,文獻史料的研究,華夏文明起源的堯舜禹時期,雖然因為後世政治統治的變遷,關於堯舜禹與夏朝的歷史被抹殺與掩蓋,使得夏文化的中心區域變得撲朔迷離。但一些不含堯舜禹夏朝地域信息的記載被無意保留,成為我們破解堯舜禹時期與夏朝歷史的重要證據,其中稻米與黍粟隱含的南北地理信息最為關鍵。

《史記•周本記》記載:“武王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相祿父治殷。已而命召公釋箕子之囚。命畢公釋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閭。命南宮括散鹿臺之財,發鉅橋之粟,以振貧弱萌隸。”《史記•夏本記》“禹乃遂與益、后稷奉帝命”“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溼。命后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周初周武王賑濟殷商遺民時,殷商王朝的國庫也只有粟糧,而無稻米,充分說明殷商時期黃河流域不產稻米,以旱粟北方農作物為主,黃河流域是中國典型的北方區域。如果黃河還是可以生產稻米的南方,那古代中國的北方中心地域在哪裡呢?而比周初早一千年的堯舜禹時期,大禹卻能夠以稻米賑濟眾民,以稻米調濟諸侯。這兩處史料記載說明什麼問題?這充分說明,殷商王朝位於中國北方地區,堯舜禹和夏朝位於中國南方地區,只有中國南方地區才能給民眾提供以稻米為主的賑濟糧食,北方只能提供以粟為主的賑濟糧食。堯舜禹為三位有承繼關係的同代聖人,夏禹承繼虞舜帝位,虞舜繼承唐堯帝位,大禹的賑濟稻米為虞舜朝的稻米,充分證明了堯舜禹代表的唐堯、虞舜、夏禹王朝皆存在於中國的南方地區。

以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結論,堯舜禹王朝和夏朝是位於中國的南方地區,而不是位於黃河流域的中國北方。以黃河流域的六大“都邑性遺址”為重點的考古研究,對夏文化或者中華文明起源的探索,是根本性的錯誤,將使隨後進行的深入華夏文明研究走入死衚衕。

"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作者:趙輝)堯舜禹是古代中國歷史中,先後出現的三位德才兼備的部落聯盟首領,是奠定華夏民族文明思想的三位中華聖人。關於堯、舜、禹的歷史記載、歷史故事很多,也相當豐富,時至今日,堯舜禹的文明思想、文明精神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照耀著中華民族的未來。

關於堯舜禹時期,當時的華夏文明中心區域,或者說中華文明的發源地究竟在哪裡?是華夏民族所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這個基本問題不能明確地解決,中華民族就缺少了精神家園,就喪失了文明來源的民族自信,四大文明古國的世界地位也將面臨質疑與否定。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根據中國史學界與考古界近年的研究成果,發現了六大都邑:可能與黃帝有關的河南靈寶西坡遺址、與傳說中堯時代時空吻合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可能是禹都陽城的河南登封王城崗城址和可能是夏啟之居的河南新密新砦遺址,還有考古學界公認的夏代中晚期都城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以及鄭州大師姑遺址。六大遺址年代先後銜接,時間上大體從公元前2500年到前1500年,被中國歷史學界與考古學界認為為堯舜禹時期及以前中華文明時期的華夏文化中心,成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點研究對象。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如果筆者說,這六大“都邑性遺址”與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初衷嚴重背離,甚至發生個根本錯誤,不僅我們常年辛勤付出、嘔心瀝血的科學家們不能接受、認可,全國的廣大讀者也不會同意。筆者有什麼根據可以否決眾多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大禹可以治水、也治不了後人的吐槽吐沫,筆者為此將會被眾多人士的吐沫淹沒,不過筆者擅長游泳,還不至於被淹死。水能覆舟,亦能載舟,希望筆者的觀點能將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歷史與文明研究引入正確的方向(四方湖向國),早日解決華夏文明起源的根本問題,重現華夏文明曾經的輝煌與真實歷程。

根據中國文明發展研究成果,在距今10000~8000年間,中國早期農業已形成了以粟為代表的北方旱作農業和以水稻為代表的南方水田農業兩大系統,確立了我國以手工業、家畜飼養業相結合的南稻北粟的農業文明格局。“通過綜合研究,我們現在已經基本可以肯定,中國史前農業萌芽於上萬年之前,但是經過漫長的積累、發展,直到大概距今6000年或者稍早一點,成為了一個相對成熟的農業體系,這個體系也就成為了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以及西遼河流域這樣一個廣大地區內,人們主要的生產、生活活動的內容,也是他們社會發展的一個最主要的基礎。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從距今6000年左右我們看到了相關區域裡各地方文化向文明化發展的加速度過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趙輝教授。特別聲明,非作者趙輝)。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根據近年的考古研究成果,在公元前2500年到前1500年,中國農業生產取得長足進步。農作物多樣化,原來認為只有小米、粟等是主要食物,發現稻米已經佔相當比重,小麥也在這個時候出現了。在二里頭遺址等都找到了小麥;良渚文化時期稻作農業已相當進步,南方良渚遺址水網密佈,溝通著處處村邑和千頃稻田;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淮河流域的臺家寺商早中期遺址,顯示淮河流域種植業上是以稻作農業為主,粟作農業為輔的經濟形態。

因此,南稻北粟是幅員遼闊的中國農業基本文明格局,淮河是中國南北的分界線,也是南稻北粟的交界地帶,南稻北粟在淮河可以同時種植,成為中國農耕文明中最為特殊與得天獨厚的自然區域。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通過對夏文化的研究,文獻史料的研究,華夏文明起源的堯舜禹時期,雖然因為後世政治統治的變遷,關於堯舜禹與夏朝的歷史被抹殺與掩蓋,使得夏文化的中心區域變得撲朔迷離。但一些不含堯舜禹夏朝地域信息的記載被無意保留,成為我們破解堯舜禹時期與夏朝歷史的重要證據,其中稻米與黍粟隱含的南北地理信息最為關鍵。

《史記•周本記》記載:“武王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相祿父治殷。已而命召公釋箕子之囚。命畢公釋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閭。命南宮括散鹿臺之財,發鉅橋之粟,以振貧弱萌隸。”《史記•夏本記》“禹乃遂與益、后稷奉帝命”“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溼。命后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周初周武王賑濟殷商遺民時,殷商王朝的國庫也只有粟糧,而無稻米,充分說明殷商時期黃河流域不產稻米,以旱粟北方農作物為主,黃河流域是中國典型的北方區域。如果黃河還是可以生產稻米的南方,那古代中國的北方中心地域在哪裡呢?而比周初早一千年的堯舜禹時期,大禹卻能夠以稻米賑濟眾民,以稻米調濟諸侯。這兩處史料記載說明什麼問題?這充分說明,殷商王朝位於中國北方地區,堯舜禹和夏朝位於中國南方地區,只有中國南方地區才能給民眾提供以稻米為主的賑濟糧食,北方只能提供以粟為主的賑濟糧食。堯舜禹為三位有承繼關係的同代聖人,夏禹承繼虞舜帝位,虞舜繼承唐堯帝位,大禹的賑濟稻米為虞舜朝的稻米,充分證明了堯舜禹代表的唐堯、虞舜、夏禹王朝皆存在於中國的南方地區。

以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結論,堯舜禹王朝和夏朝是位於中國的南方地區,而不是位於黃河流域的中國北方。以黃河流域的六大“都邑性遺址”為重點的考古研究,對夏文化或者中華文明起源的探索,是根本性的錯誤,將使隨後進行的深入華夏文明研究走入死衚衕。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如果筆者只是簡單地否定北方華夏文明中心論,確定南方華夏文明中心論,也無益於解決中華文明起源的根本問題,必須有更為明確而詳細的文化遺址來取代錯誤的考古研究方向,以促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項目的儘快解決。這就是筆者研究的核心內容,夏朝國都是位於淮河流域夏水北淝河四方湖畔的古城遺址;堯舜禹王朝的中心區域為淮河流域的塗山為中心,不超過二百公里的範圍。

根據筆者的深入研究,《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提到的天子失國的“三裡之城,七裡之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正是指的夏朝夏桀失國的夏朝國都,為保留至今,具有“三裡之城,七裡之郭”基本特徵的古城遺址。而“米粟非不多也”的記述充分體現了盛產南稻北粟淮河流域的農耕文明特質,體現淮河流域是中國東部南北不同氣候環境、農業類型與文化傳統的過渡地帶。

"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作者:趙輝)堯舜禹是古代中國歷史中,先後出現的三位德才兼備的部落聯盟首領,是奠定華夏民族文明思想的三位中華聖人。關於堯、舜、禹的歷史記載、歷史故事很多,也相當豐富,時至今日,堯舜禹的文明思想、文明精神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照耀著中華民族的未來。

關於堯舜禹時期,當時的華夏文明中心區域,或者說中華文明的發源地究竟在哪裡?是華夏民族所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這個基本問題不能明確地解決,中華民族就缺少了精神家園,就喪失了文明來源的民族自信,四大文明古國的世界地位也將面臨質疑與否定。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根據中國史學界與考古界近年的研究成果,發現了六大都邑:可能與黃帝有關的河南靈寶西坡遺址、與傳說中堯時代時空吻合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可能是禹都陽城的河南登封王城崗城址和可能是夏啟之居的河南新密新砦遺址,還有考古學界公認的夏代中晚期都城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以及鄭州大師姑遺址。六大遺址年代先後銜接,時間上大體從公元前2500年到前1500年,被中國歷史學界與考古學界認為為堯舜禹時期及以前中華文明時期的華夏文化中心,成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點研究對象。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如果筆者說,這六大“都邑性遺址”與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初衷嚴重背離,甚至發生個根本錯誤,不僅我們常年辛勤付出、嘔心瀝血的科學家們不能接受、認可,全國的廣大讀者也不會同意。筆者有什麼根據可以否決眾多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大禹可以治水、也治不了後人的吐槽吐沫,筆者為此將會被眾多人士的吐沫淹沒,不過筆者擅長游泳,還不至於被淹死。水能覆舟,亦能載舟,希望筆者的觀點能將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歷史與文明研究引入正確的方向(四方湖向國),早日解決華夏文明起源的根本問題,重現華夏文明曾經的輝煌與真實歷程。

根據中國文明發展研究成果,在距今10000~8000年間,中國早期農業已形成了以粟為代表的北方旱作農業和以水稻為代表的南方水田農業兩大系統,確立了我國以手工業、家畜飼養業相結合的南稻北粟的農業文明格局。“通過綜合研究,我們現在已經基本可以肯定,中國史前農業萌芽於上萬年之前,但是經過漫長的積累、發展,直到大概距今6000年或者稍早一點,成為了一個相對成熟的農業體系,這個體系也就成為了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以及西遼河流域這樣一個廣大地區內,人們主要的生產、生活活動的內容,也是他們社會發展的一個最主要的基礎。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從距今6000年左右我們看到了相關區域裡各地方文化向文明化發展的加速度過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趙輝教授。特別聲明,非作者趙輝)。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根據近年的考古研究成果,在公元前2500年到前1500年,中國農業生產取得長足進步。農作物多樣化,原來認為只有小米、粟等是主要食物,發現稻米已經佔相當比重,小麥也在這個時候出現了。在二里頭遺址等都找到了小麥;良渚文化時期稻作農業已相當進步,南方良渚遺址水網密佈,溝通著處處村邑和千頃稻田;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淮河流域的臺家寺商早中期遺址,顯示淮河流域種植業上是以稻作農業為主,粟作農業為輔的經濟形態。

因此,南稻北粟是幅員遼闊的中國農業基本文明格局,淮河是中國南北的分界線,也是南稻北粟的交界地帶,南稻北粟在淮河可以同時種植,成為中國農耕文明中最為特殊與得天獨厚的自然區域。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通過對夏文化的研究,文獻史料的研究,華夏文明起源的堯舜禹時期,雖然因為後世政治統治的變遷,關於堯舜禹與夏朝的歷史被抹殺與掩蓋,使得夏文化的中心區域變得撲朔迷離。但一些不含堯舜禹夏朝地域信息的記載被無意保留,成為我們破解堯舜禹時期與夏朝歷史的重要證據,其中稻米與黍粟隱含的南北地理信息最為關鍵。

《史記•周本記》記載:“武王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相祿父治殷。已而命召公釋箕子之囚。命畢公釋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閭。命南宮括散鹿臺之財,發鉅橋之粟,以振貧弱萌隸。”《史記•夏本記》“禹乃遂與益、后稷奉帝命”“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溼。命后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周初周武王賑濟殷商遺民時,殷商王朝的國庫也只有粟糧,而無稻米,充分說明殷商時期黃河流域不產稻米,以旱粟北方農作物為主,黃河流域是中國典型的北方區域。如果黃河還是可以生產稻米的南方,那古代中國的北方中心地域在哪裡呢?而比周初早一千年的堯舜禹時期,大禹卻能夠以稻米賑濟眾民,以稻米調濟諸侯。這兩處史料記載說明什麼問題?這充分說明,殷商王朝位於中國北方地區,堯舜禹和夏朝位於中國南方地區,只有中國南方地區才能給民眾提供以稻米為主的賑濟糧食,北方只能提供以粟為主的賑濟糧食。堯舜禹為三位有承繼關係的同代聖人,夏禹承繼虞舜帝位,虞舜繼承唐堯帝位,大禹的賑濟稻米為虞舜朝的稻米,充分證明了堯舜禹代表的唐堯、虞舜、夏禹王朝皆存在於中國的南方地區。

以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結論,堯舜禹王朝和夏朝是位於中國的南方地區,而不是位於黃河流域的中國北方。以黃河流域的六大“都邑性遺址”為重點的考古研究,對夏文化或者中華文明起源的探索,是根本性的錯誤,將使隨後進行的深入華夏文明研究走入死衚衕。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如果筆者只是簡單地否定北方華夏文明中心論,確定南方華夏文明中心論,也無益於解決中華文明起源的根本問題,必須有更為明確而詳細的文化遺址來取代錯誤的考古研究方向,以促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項目的儘快解決。這就是筆者研究的核心內容,夏朝國都是位於淮河流域夏水北淝河四方湖畔的古城遺址;堯舜禹王朝的中心區域為淮河流域的塗山為中心,不超過二百公里的範圍。

根據筆者的深入研究,《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提到的天子失國的“三裡之城,七裡之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正是指的夏朝夏桀失國的夏朝國都,為保留至今,具有“三裡之城,七裡之郭”基本特徵的古城遺址。而“米粟非不多也”的記述充分體現了盛產南稻北粟淮河流域的農耕文明特質,體現淮河流域是中國東部南北不同氣候環境、農業類型與文化傳統的過渡地帶。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作者:趙輝)堯舜禹是古代中國歷史中,先後出現的三位德才兼備的部落聯盟首領,是奠定華夏民族文明思想的三位中華聖人。關於堯、舜、禹的歷史記載、歷史故事很多,也相當豐富,時至今日,堯舜禹的文明思想、文明精神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照耀著中華民族的未來。

關於堯舜禹時期,當時的華夏文明中心區域,或者說中華文明的發源地究竟在哪裡?是華夏民族所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這個基本問題不能明確地解決,中華民族就缺少了精神家園,就喪失了文明來源的民族自信,四大文明古國的世界地位也將面臨質疑與否定。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根據中國史學界與考古界近年的研究成果,發現了六大都邑:可能與黃帝有關的河南靈寶西坡遺址、與傳說中堯時代時空吻合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可能是禹都陽城的河南登封王城崗城址和可能是夏啟之居的河南新密新砦遺址,還有考古學界公認的夏代中晚期都城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以及鄭州大師姑遺址。六大遺址年代先後銜接,時間上大體從公元前2500年到前1500年,被中國歷史學界與考古學界認為為堯舜禹時期及以前中華文明時期的華夏文化中心,成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點研究對象。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如果筆者說,這六大“都邑性遺址”與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初衷嚴重背離,甚至發生個根本錯誤,不僅我們常年辛勤付出、嘔心瀝血的科學家們不能接受、認可,全國的廣大讀者也不會同意。筆者有什麼根據可以否決眾多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大禹可以治水、也治不了後人的吐槽吐沫,筆者為此將會被眾多人士的吐沫淹沒,不過筆者擅長游泳,還不至於被淹死。水能覆舟,亦能載舟,希望筆者的觀點能將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歷史與文明研究引入正確的方向(四方湖向國),早日解決華夏文明起源的根本問題,重現華夏文明曾經的輝煌與真實歷程。

根據中國文明發展研究成果,在距今10000~8000年間,中國早期農業已形成了以粟為代表的北方旱作農業和以水稻為代表的南方水田農業兩大系統,確立了我國以手工業、家畜飼養業相結合的南稻北粟的農業文明格局。“通過綜合研究,我們現在已經基本可以肯定,中國史前農業萌芽於上萬年之前,但是經過漫長的積累、發展,直到大概距今6000年或者稍早一點,成為了一個相對成熟的農業體系,這個體系也就成為了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以及西遼河流域這樣一個廣大地區內,人們主要的生產、生活活動的內容,也是他們社會發展的一個最主要的基礎。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從距今6000年左右我們看到了相關區域裡各地方文化向文明化發展的加速度過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趙輝教授。特別聲明,非作者趙輝)。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根據近年的考古研究成果,在公元前2500年到前1500年,中國農業生產取得長足進步。農作物多樣化,原來認為只有小米、粟等是主要食物,發現稻米已經佔相當比重,小麥也在這個時候出現了。在二里頭遺址等都找到了小麥;良渚文化時期稻作農業已相當進步,南方良渚遺址水網密佈,溝通著處處村邑和千頃稻田;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淮河流域的臺家寺商早中期遺址,顯示淮河流域種植業上是以稻作農業為主,粟作農業為輔的經濟形態。

因此,南稻北粟是幅員遼闊的中國農業基本文明格局,淮河是中國南北的分界線,也是南稻北粟的交界地帶,南稻北粟在淮河可以同時種植,成為中國農耕文明中最為特殊與得天獨厚的自然區域。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通過對夏文化的研究,文獻史料的研究,華夏文明起源的堯舜禹時期,雖然因為後世政治統治的變遷,關於堯舜禹與夏朝的歷史被抹殺與掩蓋,使得夏文化的中心區域變得撲朔迷離。但一些不含堯舜禹夏朝地域信息的記載被無意保留,成為我們破解堯舜禹時期與夏朝歷史的重要證據,其中稻米與黍粟隱含的南北地理信息最為關鍵。

《史記•周本記》記載:“武王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相祿父治殷。已而命召公釋箕子之囚。命畢公釋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閭。命南宮括散鹿臺之財,發鉅橋之粟,以振貧弱萌隸。”《史記•夏本記》“禹乃遂與益、后稷奉帝命”“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溼。命后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周初周武王賑濟殷商遺民時,殷商王朝的國庫也只有粟糧,而無稻米,充分說明殷商時期黃河流域不產稻米,以旱粟北方農作物為主,黃河流域是中國典型的北方區域。如果黃河還是可以生產稻米的南方,那古代中國的北方中心地域在哪裡呢?而比周初早一千年的堯舜禹時期,大禹卻能夠以稻米賑濟眾民,以稻米調濟諸侯。這兩處史料記載說明什麼問題?這充分說明,殷商王朝位於中國北方地區,堯舜禹和夏朝位於中國南方地區,只有中國南方地區才能給民眾提供以稻米為主的賑濟糧食,北方只能提供以粟為主的賑濟糧食。堯舜禹為三位有承繼關係的同代聖人,夏禹承繼虞舜帝位,虞舜繼承唐堯帝位,大禹的賑濟稻米為虞舜朝的稻米,充分證明了堯舜禹代表的唐堯、虞舜、夏禹王朝皆存在於中國的南方地區。

以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結論,堯舜禹王朝和夏朝是位於中國的南方地區,而不是位於黃河流域的中國北方。以黃河流域的六大“都邑性遺址”為重點的考古研究,對夏文化或者中華文明起源的探索,是根本性的錯誤,將使隨後進行的深入華夏文明研究走入死衚衕。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如果筆者只是簡單地否定北方華夏文明中心論,確定南方華夏文明中心論,也無益於解決中華文明起源的根本問題,必須有更為明確而詳細的文化遺址來取代錯誤的考古研究方向,以促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項目的儘快解決。這就是筆者研究的核心內容,夏朝國都是位於淮河流域夏水北淝河四方湖畔的古城遺址;堯舜禹王朝的中心區域為淮河流域的塗山為中心,不超過二百公里的範圍。

根據筆者的深入研究,《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提到的天子失國的“三裡之城,七裡之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正是指的夏朝夏桀失國的夏朝國都,為保留至今,具有“三裡之城,七裡之郭”基本特徵的古城遺址。而“米粟非不多也”的記述充分體現了盛產南稻北粟淮河流域的農耕文明特質,體現淮河流域是中國東部南北不同氣候環境、農業類型與文化傳統的過渡地帶。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在淮河雙墩文化遺址,科研人員利用植硅體分析法,對距離夏水北淝河四方湖畔的古城遺址下游十五公里處的安徽蚌埠雙墩新石器時代遺址地層沉積物進行研究,證明在距今7300年到6800年之間的時期,該地區就出現了北方黃米(黍)和南方水稻共存的現象;研究結果顯示,在7000年前黍與水稻已同時出現於該遺址,且水稻在其農作物組成中佔據了絕對的主體地位,黍的比重相對較低。這一發現將粟、黍類旱生農作物在淮河中下游地區出現的時間提前了2000多年。結果表明,淮河流域也是中國水稻演化的重要區域,其早期水稻可能具有獨立的馴化過程,這也為水稻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線索。

"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作者:趙輝)堯舜禹是古代中國歷史中,先後出現的三位德才兼備的部落聯盟首領,是奠定華夏民族文明思想的三位中華聖人。關於堯、舜、禹的歷史記載、歷史故事很多,也相當豐富,時至今日,堯舜禹的文明思想、文明精神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照耀著中華民族的未來。

關於堯舜禹時期,當時的華夏文明中心區域,或者說中華文明的發源地究竟在哪裡?是華夏民族所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這個基本問題不能明確地解決,中華民族就缺少了精神家園,就喪失了文明來源的民族自信,四大文明古國的世界地位也將面臨質疑與否定。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根據中國史學界與考古界近年的研究成果,發現了六大都邑:可能與黃帝有關的河南靈寶西坡遺址、與傳說中堯時代時空吻合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可能是禹都陽城的河南登封王城崗城址和可能是夏啟之居的河南新密新砦遺址,還有考古學界公認的夏代中晚期都城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以及鄭州大師姑遺址。六大遺址年代先後銜接,時間上大體從公元前2500年到前1500年,被中國歷史學界與考古學界認為為堯舜禹時期及以前中華文明時期的華夏文化中心,成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點研究對象。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如果筆者說,這六大“都邑性遺址”與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初衷嚴重背離,甚至發生個根本錯誤,不僅我們常年辛勤付出、嘔心瀝血的科學家們不能接受、認可,全國的廣大讀者也不會同意。筆者有什麼根據可以否決眾多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大禹可以治水、也治不了後人的吐槽吐沫,筆者為此將會被眾多人士的吐沫淹沒,不過筆者擅長游泳,還不至於被淹死。水能覆舟,亦能載舟,希望筆者的觀點能將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歷史與文明研究引入正確的方向(四方湖向國),早日解決華夏文明起源的根本問題,重現華夏文明曾經的輝煌與真實歷程。

根據中國文明發展研究成果,在距今10000~8000年間,中國早期農業已形成了以粟為代表的北方旱作農業和以水稻為代表的南方水田農業兩大系統,確立了我國以手工業、家畜飼養業相結合的南稻北粟的農業文明格局。“通過綜合研究,我們現在已經基本可以肯定,中國史前農業萌芽於上萬年之前,但是經過漫長的積累、發展,直到大概距今6000年或者稍早一點,成為了一個相對成熟的農業體系,這個體系也就成為了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以及西遼河流域這樣一個廣大地區內,人們主要的生產、生活活動的內容,也是他們社會發展的一個最主要的基礎。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從距今6000年左右我們看到了相關區域裡各地方文化向文明化發展的加速度過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趙輝教授。特別聲明,非作者趙輝)。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根據近年的考古研究成果,在公元前2500年到前1500年,中國農業生產取得長足進步。農作物多樣化,原來認為只有小米、粟等是主要食物,發現稻米已經佔相當比重,小麥也在這個時候出現了。在二里頭遺址等都找到了小麥;良渚文化時期稻作農業已相當進步,南方良渚遺址水網密佈,溝通著處處村邑和千頃稻田;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淮河流域的臺家寺商早中期遺址,顯示淮河流域種植業上是以稻作農業為主,粟作農業為輔的經濟形態。

因此,南稻北粟是幅員遼闊的中國農業基本文明格局,淮河是中國南北的分界線,也是南稻北粟的交界地帶,南稻北粟在淮河可以同時種植,成為中國農耕文明中最為特殊與得天獨厚的自然區域。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通過對夏文化的研究,文獻史料的研究,華夏文明起源的堯舜禹時期,雖然因為後世政治統治的變遷,關於堯舜禹與夏朝的歷史被抹殺與掩蓋,使得夏文化的中心區域變得撲朔迷離。但一些不含堯舜禹夏朝地域信息的記載被無意保留,成為我們破解堯舜禹時期與夏朝歷史的重要證據,其中稻米與黍粟隱含的南北地理信息最為關鍵。

《史記•周本記》記載:“武王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相祿父治殷。已而命召公釋箕子之囚。命畢公釋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閭。命南宮括散鹿臺之財,發鉅橋之粟,以振貧弱萌隸。”《史記•夏本記》“禹乃遂與益、后稷奉帝命”“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溼。命后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周初周武王賑濟殷商遺民時,殷商王朝的國庫也只有粟糧,而無稻米,充分說明殷商時期黃河流域不產稻米,以旱粟北方農作物為主,黃河流域是中國典型的北方區域。如果黃河還是可以生產稻米的南方,那古代中國的北方中心地域在哪裡呢?而比周初早一千年的堯舜禹時期,大禹卻能夠以稻米賑濟眾民,以稻米調濟諸侯。這兩處史料記載說明什麼問題?這充分說明,殷商王朝位於中國北方地區,堯舜禹和夏朝位於中國南方地區,只有中國南方地區才能給民眾提供以稻米為主的賑濟糧食,北方只能提供以粟為主的賑濟糧食。堯舜禹為三位有承繼關係的同代聖人,夏禹承繼虞舜帝位,虞舜繼承唐堯帝位,大禹的賑濟稻米為虞舜朝的稻米,充分證明了堯舜禹代表的唐堯、虞舜、夏禹王朝皆存在於中國的南方地區。

以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結論,堯舜禹王朝和夏朝是位於中國的南方地區,而不是位於黃河流域的中國北方。以黃河流域的六大“都邑性遺址”為重點的考古研究,對夏文化或者中華文明起源的探索,是根本性的錯誤,將使隨後進行的深入華夏文明研究走入死衚衕。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如果筆者只是簡單地否定北方華夏文明中心論,確定南方華夏文明中心論,也無益於解決中華文明起源的根本問題,必須有更為明確而詳細的文化遺址來取代錯誤的考古研究方向,以促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項目的儘快解決。這就是筆者研究的核心內容,夏朝國都是位於淮河流域夏水北淝河四方湖畔的古城遺址;堯舜禹王朝的中心區域為淮河流域的塗山為中心,不超過二百公里的範圍。

根據筆者的深入研究,《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提到的天子失國的“三裡之城,七裡之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正是指的夏朝夏桀失國的夏朝國都,為保留至今,具有“三裡之城,七裡之郭”基本特徵的古城遺址。而“米粟非不多也”的記述充分體現了盛產南稻北粟淮河流域的農耕文明特質,體現淮河流域是中國東部南北不同氣候環境、農業類型與文化傳統的過渡地帶。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在淮河雙墩文化遺址,科研人員利用植硅體分析法,對距離夏水北淝河四方湖畔的古城遺址下游十五公里處的安徽蚌埠雙墩新石器時代遺址地層沉積物進行研究,證明在距今7300年到6800年之間的時期,該地區就出現了北方黃米(黍)和南方水稻共存的現象;研究結果顯示,在7000年前黍與水稻已同時出現於該遺址,且水稻在其農作物組成中佔據了絕對的主體地位,黍的比重相對較低。這一發現將粟、黍類旱生農作物在淮河中下游地區出現的時間提前了2000多年。結果表明,淮河流域也是中國水稻演化的重要區域,其早期水稻可能具有獨立的馴化過程,這也為水稻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線索。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7000年前的雙墩文化遺址考古研究,充分證明了4000年前的堯舜禹夏朝時期,夏水北淝河四方湖畔的古城遺址地區盛產稻米與旱粟的事實,證明夏朝國都地區孟子所述的“米粟非不多也”的真實。

因此,不論二里頭出土多少大量的陶器,綠松石,青銅器,多麼大型的宮殿遺址、手工作坊遺址;不論陶寺遺址的年代、位置和規模與後世篡改的史料多麼相符;科學家們付出多少辛勤的汗水,在黃河流域定義的所謂堯都、舜都、夏都,都是完全錯誤的,違背了中華文明發展歷程中從採集文化發展到漁獵文明,最終形成成熟的農耕文明發展規律;違背了幅員遼闊的中國南稻北粟農業基本農耕文明格局。破解中華文明起源的工作,必須從淮河流域開始重新研究,必能再現輝煌的華夏文明發展歷程,尋找到夏朝歷史文明發展的脈絡,體現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的事實。(作者:趙輝)

"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作者:趙輝)堯舜禹是古代中國歷史中,先後出現的三位德才兼備的部落聯盟首領,是奠定華夏民族文明思想的三位中華聖人。關於堯、舜、禹的歷史記載、歷史故事很多,也相當豐富,時至今日,堯舜禹的文明思想、文明精神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照耀著中華民族的未來。

關於堯舜禹時期,當時的華夏文明中心區域,或者說中華文明的發源地究竟在哪裡?是華夏民族所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這個基本問題不能明確地解決,中華民族就缺少了精神家園,就喪失了文明來源的民族自信,四大文明古國的世界地位也將面臨質疑與否定。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根據中國史學界與考古界近年的研究成果,發現了六大都邑:可能與黃帝有關的河南靈寶西坡遺址、與傳說中堯時代時空吻合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可能是禹都陽城的河南登封王城崗城址和可能是夏啟之居的河南新密新砦遺址,還有考古學界公認的夏代中晚期都城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以及鄭州大師姑遺址。六大遺址年代先後銜接,時間上大體從公元前2500年到前1500年,被中國歷史學界與考古學界認為為堯舜禹時期及以前中華文明時期的華夏文化中心,成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點研究對象。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如果筆者說,這六大“都邑性遺址”與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初衷嚴重背離,甚至發生個根本錯誤,不僅我們常年辛勤付出、嘔心瀝血的科學家們不能接受、認可,全國的廣大讀者也不會同意。筆者有什麼根據可以否決眾多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大禹可以治水、也治不了後人的吐槽吐沫,筆者為此將會被眾多人士的吐沫淹沒,不過筆者擅長游泳,還不至於被淹死。水能覆舟,亦能載舟,希望筆者的觀點能將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歷史與文明研究引入正確的方向(四方湖向國),早日解決華夏文明起源的根本問題,重現華夏文明曾經的輝煌與真實歷程。

根據中國文明發展研究成果,在距今10000~8000年間,中國早期農業已形成了以粟為代表的北方旱作農業和以水稻為代表的南方水田農業兩大系統,確立了我國以手工業、家畜飼養業相結合的南稻北粟的農業文明格局。“通過綜合研究,我們現在已經基本可以肯定,中國史前農業萌芽於上萬年之前,但是經過漫長的積累、發展,直到大概距今6000年或者稍早一點,成為了一個相對成熟的農業體系,這個體系也就成為了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以及西遼河流域這樣一個廣大地區內,人們主要的生產、生活活動的內容,也是他們社會發展的一個最主要的基礎。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從距今6000年左右我們看到了相關區域裡各地方文化向文明化發展的加速度過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趙輝教授。特別聲明,非作者趙輝)。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根據近年的考古研究成果,在公元前2500年到前1500年,中國農業生產取得長足進步。農作物多樣化,原來認為只有小米、粟等是主要食物,發現稻米已經佔相當比重,小麥也在這個時候出現了。在二里頭遺址等都找到了小麥;良渚文化時期稻作農業已相當進步,南方良渚遺址水網密佈,溝通著處處村邑和千頃稻田;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淮河流域的臺家寺商早中期遺址,顯示淮河流域種植業上是以稻作農業為主,粟作農業為輔的經濟形態。

因此,南稻北粟是幅員遼闊的中國農業基本文明格局,淮河是中國南北的分界線,也是南稻北粟的交界地帶,南稻北粟在淮河可以同時種植,成為中國農耕文明中最為特殊與得天獨厚的自然區域。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通過對夏文化的研究,文獻史料的研究,華夏文明起源的堯舜禹時期,雖然因為後世政治統治的變遷,關於堯舜禹與夏朝的歷史被抹殺與掩蓋,使得夏文化的中心區域變得撲朔迷離。但一些不含堯舜禹夏朝地域信息的記載被無意保留,成為我們破解堯舜禹時期與夏朝歷史的重要證據,其中稻米與黍粟隱含的南北地理信息最為關鍵。

《史記•周本記》記載:“武王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相祿父治殷。已而命召公釋箕子之囚。命畢公釋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閭。命南宮括散鹿臺之財,發鉅橋之粟,以振貧弱萌隸。”《史記•夏本記》“禹乃遂與益、后稷奉帝命”“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溼。命后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周初周武王賑濟殷商遺民時,殷商王朝的國庫也只有粟糧,而無稻米,充分說明殷商時期黃河流域不產稻米,以旱粟北方農作物為主,黃河流域是中國典型的北方區域。如果黃河還是可以生產稻米的南方,那古代中國的北方中心地域在哪裡呢?而比周初早一千年的堯舜禹時期,大禹卻能夠以稻米賑濟眾民,以稻米調濟諸侯。這兩處史料記載說明什麼問題?這充分說明,殷商王朝位於中國北方地區,堯舜禹和夏朝位於中國南方地區,只有中國南方地區才能給民眾提供以稻米為主的賑濟糧食,北方只能提供以粟為主的賑濟糧食。堯舜禹為三位有承繼關係的同代聖人,夏禹承繼虞舜帝位,虞舜繼承唐堯帝位,大禹的賑濟稻米為虞舜朝的稻米,充分證明了堯舜禹代表的唐堯、虞舜、夏禹王朝皆存在於中國的南方地區。

以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結論,堯舜禹王朝和夏朝是位於中國的南方地區,而不是位於黃河流域的中國北方。以黃河流域的六大“都邑性遺址”為重點的考古研究,對夏文化或者中華文明起源的探索,是根本性的錯誤,將使隨後進行的深入華夏文明研究走入死衚衕。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如果筆者只是簡單地否定北方華夏文明中心論,確定南方華夏文明中心論,也無益於解決中華文明起源的根本問題,必須有更為明確而詳細的文化遺址來取代錯誤的考古研究方向,以促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項目的儘快解決。這就是筆者研究的核心內容,夏朝國都是位於淮河流域夏水北淝河四方湖畔的古城遺址;堯舜禹王朝的中心區域為淮河流域的塗山為中心,不超過二百公里的範圍。

根據筆者的深入研究,《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提到的天子失國的“三裡之城,七裡之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正是指的夏朝夏桀失國的夏朝國都,為保留至今,具有“三裡之城,七裡之郭”基本特徵的古城遺址。而“米粟非不多也”的記述充分體現了盛產南稻北粟淮河流域的農耕文明特質,體現淮河流域是中國東部南北不同氣候環境、農業類型與文化傳統的過渡地帶。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在淮河雙墩文化遺址,科研人員利用植硅體分析法,對距離夏水北淝河四方湖畔的古城遺址下游十五公里處的安徽蚌埠雙墩新石器時代遺址地層沉積物進行研究,證明在距今7300年到6800年之間的時期,該地區就出現了北方黃米(黍)和南方水稻共存的現象;研究結果顯示,在7000年前黍與水稻已同時出現於該遺址,且水稻在其農作物組成中佔據了絕對的主體地位,黍的比重相對較低。這一發現將粟、黍類旱生農作物在淮河中下游地區出現的時間提前了2000多年。結果表明,淮河流域也是中國水稻演化的重要區域,其早期水稻可能具有獨立的馴化過程,這也為水稻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線索。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7000年前的雙墩文化遺址考古研究,充分證明了4000年前的堯舜禹夏朝時期,夏水北淝河四方湖畔的古城遺址地區盛產稻米與旱粟的事實,證明夏朝國都地區孟子所述的“米粟非不多也”的真實。

因此,不論二里頭出土多少大量的陶器,綠松石,青銅器,多麼大型的宮殿遺址、手工作坊遺址;不論陶寺遺址的年代、位置和規模與後世篡改的史料多麼相符;科學家們付出多少辛勤的汗水,在黃河流域定義的所謂堯都、舜都、夏都,都是完全錯誤的,違背了中華文明發展歷程中從採集文化發展到漁獵文明,最終形成成熟的農耕文明發展規律;違背了幅員遼闊的中國南稻北粟農業基本農耕文明格局。破解中華文明起源的工作,必須從淮河流域開始重新研究,必能再現輝煌的華夏文明發展歷程,尋找到夏朝歷史文明發展的脈絡,體現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的事實。(作者:趙輝)

堯都、舜都、夏都在北方的黃河?全錯了,稻米一票否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