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

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

跳進黃河洗不清

……

不到黃河不死心

……

自古而今

有關黃河的俗語、詩句

不絕於耳

黃河

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在哺育中華兒女的同時

也見證了太多的興衰更替

承載了數不盡的恩怨情仇

儼然已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

鐫刻在這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

那麼話說回來

關於黃河的歷史

你瞭解多少呢?

今天最愛君就跟大家一起

聊聊黃河

1

我們今天看到的黃河

是這個樣子的

"

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

跳進黃河洗不清

……

不到黃河不死心

……

自古而今

有關黃河的俗語、詩句

不絕於耳

黃河

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在哺育中華兒女的同時

也見證了太多的興衰更替

承載了數不盡的恩怨情仇

儼然已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

鐫刻在這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

那麼話說回來

關於黃河的歷史

你瞭解多少呢?

今天最愛君就跟大家一起

聊聊黃河

1

我們今天看到的黃河

是這個樣子的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但顯然

“善淤,善決,善徙”的黃河來說

這不是她最初的樣子

黃河改道

主要發生在中、下游河段

中游黃河自龍門湧出山陝峽谷後

失去了山壁的束縛

河道陡然變寬

黃河便在沖積扇上東西搖擺

時而向東,時而向西

"

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

跳進黃河洗不清

……

不到黃河不死心

……

自古而今

有關黃河的俗語、詩句

不絕於耳

黃河

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在哺育中華兒女的同時

也見證了太多的興衰更替

承載了數不盡的恩怨情仇

儼然已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

鐫刻在這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

那麼話說回來

關於黃河的歷史

你瞭解多少呢?

今天最愛君就跟大家一起

聊聊黃河

1

我們今天看到的黃河

是這個樣子的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但顯然

“善淤,善決,善徙”的黃河來說

這不是她最初的樣子

黃河改道

主要發生在中、下游河段

中游黃河自龍門湧出山陝峽谷後

失去了山壁的束縛

河道陡然變寬

黃河便在沖積扇上東西搖擺

時而向東,時而向西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向西時,陝西境內的洛水

便成為黃河的一級支流

直接注入黃河

向東時,洛水則先注入渭水

再注入黃河

由於這段黃河河道頻繁變遷

有的城村便時而在河東

時而在河西

俗語中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即來源於此

2

黃河中游河道善變

但與下游比起來

根本算不上事兒

在流經桃花峪

進入下游河段之後

地勢一馬平川

遼闊的華北平原擺在黃河眼前

任其四處奔騰

"

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

跳進黃河洗不清

……

不到黃河不死心

……

自古而今

有關黃河的俗語、詩句

不絕於耳

黃河

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在哺育中華兒女的同時

也見證了太多的興衰更替

承載了數不盡的恩怨情仇

儼然已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

鐫刻在這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

那麼話說回來

關於黃河的歷史

你瞭解多少呢?

今天最愛君就跟大家一起

聊聊黃河

1

我們今天看到的黃河

是這個樣子的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但顯然

“善淤,善決,善徙”的黃河來說

這不是她最初的樣子

黃河改道

主要發生在中、下游河段

中游黃河自龍門湧出山陝峽谷後

失去了山壁的束縛

河道陡然變寬

黃河便在沖積扇上東西搖擺

時而向東,時而向西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向西時,陝西境內的洛水

便成為黃河的一級支流

直接注入黃河

向東時,洛水則先注入渭水

再注入黃河

由於這段黃河河道頻繁變遷

有的城村便時而在河東

時而在河西

俗語中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即來源於此

2

黃河中游河道善變

但與下游比起來

根本算不上事兒

在流經桃花峪

進入下游河段之後

地勢一馬平川

遼闊的華北平原擺在黃河眼前

任其四處奔騰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黃河含沙量巨大

俗語有云

“一擔水,六鬥泥”

在下游河段

黃河河道變寬,流速放緩

泥沙大量沉積

抬高河床

使得下游黃河漸漸變成了“地上河”

"

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

跳進黃河洗不清

……

不到黃河不死心

……

自古而今

有關黃河的俗語、詩句

不絕於耳

黃河

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在哺育中華兒女的同時

也見證了太多的興衰更替

承載了數不盡的恩怨情仇

儼然已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

鐫刻在這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

那麼話說回來

關於黃河的歷史

你瞭解多少呢?

今天最愛君就跟大家一起

聊聊黃河

1

我們今天看到的黃河

是這個樣子的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但顯然

“善淤,善決,善徙”的黃河來說

這不是她最初的樣子

黃河改道

主要發生在中、下游河段

中游黃河自龍門湧出山陝峽谷後

失去了山壁的束縛

河道陡然變寬

黃河便在沖積扇上東西搖擺

時而向東,時而向西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向西時,陝西境內的洛水

便成為黃河的一級支流

直接注入黃河

向東時,洛水則先注入渭水

再注入黃河

由於這段黃河河道頻繁變遷

有的城村便時而在河東

時而在河西

俗語中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即來源於此

2

黃河中游河道善變

但與下游比起來

根本算不上事兒

在流經桃花峪

進入下游河段之後

地勢一馬平川

遼闊的華北平原擺在黃河眼前

任其四處奔騰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黃河含沙量巨大

俗語有云

“一擔水,六鬥泥”

在下游河段

黃河河道變寬,流速放緩

泥沙大量沉積

抬高河床

使得下游黃河漸漸變成了“地上河”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如果沒有河堤束縛

或者河堤潰決

洪災便會席捲華北黃淮

河道亦會因此改變

即所謂

“三年一決口,百年一改道”

以致自古以來

治河都是歷代政府的大事

治不好黃河的洪水猛獸

母親河就秒變活閻羅

帶走沿河數萬百姓性命不說

更有可能帶走國運

3

關於古黃河下游河道流向

有三本書給出了三種不同的記載

《尚書·禹貢》

這是古代中國第一部介紹地理的著作

根據其中的記載

禹貢黃河大概是這個樣子的(紫色)

"

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

跳進黃河洗不清

……

不到黃河不死心

……

自古而今

有關黃河的俗語、詩句

不絕於耳

黃河

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在哺育中華兒女的同時

也見證了太多的興衰更替

承載了數不盡的恩怨情仇

儼然已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

鐫刻在這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

那麼話說回來

關於黃河的歷史

你瞭解多少呢?

今天最愛君就跟大家一起

聊聊黃河

1

我們今天看到的黃河

是這個樣子的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但顯然

“善淤,善決,善徙”的黃河來說

這不是她最初的樣子

黃河改道

主要發生在中、下游河段

中游黃河自龍門湧出山陝峽谷後

失去了山壁的束縛

河道陡然變寬

黃河便在沖積扇上東西搖擺

時而向東,時而向西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向西時,陝西境內的洛水

便成為黃河的一級支流

直接注入黃河

向東時,洛水則先注入渭水

再注入黃河

由於這段黃河河道頻繁變遷

有的城村便時而在河東

時而在河西

俗語中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即來源於此

2

黃河中游河道善變

但與下游比起來

根本算不上事兒

在流經桃花峪

進入下游河段之後

地勢一馬平川

遼闊的華北平原擺在黃河眼前

任其四處奔騰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黃河含沙量巨大

俗語有云

“一擔水,六鬥泥”

在下游河段

黃河河道變寬,流速放緩

泥沙大量沉積

抬高河床

使得下游黃河漸漸變成了“地上河”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如果沒有河堤束縛

或者河堤潰決

洪災便會席捲華北黃淮

河道亦會因此改變

即所謂

“三年一決口,百年一改道”

以致自古以來

治河都是歷代政府的大事

治不好黃河的洪水猛獸

母親河就秒變活閻羅

帶走沿河數萬百姓性命不說

更有可能帶走國運

3

關於古黃河下游河道流向

有三本書給出了三種不同的記載

《尚書·禹貢》

這是古代中國第一部介紹地理的著作

根據其中的記載

禹貢黃河大概是這個樣子的(紫色)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山海經》

家喻戶曉的志怪古書

裡面也提到了黃河

其流向與《禹貢》所載相似

是下面這個樣子(紅色)

"

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

跳進黃河洗不清

……

不到黃河不死心

……

自古而今

有關黃河的俗語、詩句

不絕於耳

黃河

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在哺育中華兒女的同時

也見證了太多的興衰更替

承載了數不盡的恩怨情仇

儼然已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

鐫刻在這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

那麼話說回來

關於黃河的歷史

你瞭解多少呢?

今天最愛君就跟大家一起

聊聊黃河

1

我們今天看到的黃河

是這個樣子的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但顯然

“善淤,善決,善徙”的黃河來說

這不是她最初的樣子

黃河改道

主要發生在中、下游河段

中游黃河自龍門湧出山陝峽谷後

失去了山壁的束縛

河道陡然變寬

黃河便在沖積扇上東西搖擺

時而向東,時而向西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向西時,陝西境內的洛水

便成為黃河的一級支流

直接注入黃河

向東時,洛水則先注入渭水

再注入黃河

由於這段黃河河道頻繁變遷

有的城村便時而在河東

時而在河西

俗語中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即來源於此

2

黃河中游河道善變

但與下游比起來

根本算不上事兒

在流經桃花峪

進入下游河段之後

地勢一馬平川

遼闊的華北平原擺在黃河眼前

任其四處奔騰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黃河含沙量巨大

俗語有云

“一擔水,六鬥泥”

在下游河段

黃河河道變寬,流速放緩

泥沙大量沉積

抬高河床

使得下游黃河漸漸變成了“地上河”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如果沒有河堤束縛

或者河堤潰決

洪災便會席捲華北黃淮

河道亦會因此改變

即所謂

“三年一決口,百年一改道”

以致自古以來

治河都是歷代政府的大事

治不好黃河的洪水猛獸

母親河就秒變活閻羅

帶走沿河數萬百姓性命不說

更有可能帶走國運

3

關於古黃河下游河道流向

有三本書給出了三種不同的記載

《尚書·禹貢》

這是古代中國第一部介紹地理的著作

根據其中的記載

禹貢黃河大概是這個樣子的(紫色)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山海經》

家喻戶曉的志怪古書

裡面也提到了黃河

其流向與《禹貢》所載相似

是下面這個樣子(紅色)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漢書·地理志》

正史中第一次將地理單列為志

根據其中的記載

古黃河又是這個樣子的(藍色)


"

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

跳進黃河洗不清

……

不到黃河不死心

……

自古而今

有關黃河的俗語、詩句

不絕於耳

黃河

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在哺育中華兒女的同時

也見證了太多的興衰更替

承載了數不盡的恩怨情仇

儼然已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

鐫刻在這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

那麼話說回來

關於黃河的歷史

你瞭解多少呢?

今天最愛君就跟大家一起

聊聊黃河

1

我們今天看到的黃河

是這個樣子的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但顯然

“善淤,善決,善徙”的黃河來說

這不是她最初的樣子

黃河改道

主要發生在中、下游河段

中游黃河自龍門湧出山陝峽谷後

失去了山壁的束縛

河道陡然變寬

黃河便在沖積扇上東西搖擺

時而向東,時而向西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向西時,陝西境內的洛水

便成為黃河的一級支流

直接注入黃河

向東時,洛水則先注入渭水

再注入黃河

由於這段黃河河道頻繁變遷

有的城村便時而在河東

時而在河西

俗語中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即來源於此

2

黃河中游河道善變

但與下游比起來

根本算不上事兒

在流經桃花峪

進入下游河段之後

地勢一馬平川

遼闊的華北平原擺在黃河眼前

任其四處奔騰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黃河含沙量巨大

俗語有云

“一擔水,六鬥泥”

在下游河段

黃河河道變寬,流速放緩

泥沙大量沉積

抬高河床

使得下游黃河漸漸變成了“地上河”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如果沒有河堤束縛

或者河堤潰決

洪災便會席捲華北黃淮

河道亦會因此改變

即所謂

“三年一決口,百年一改道”

以致自古以來

治河都是歷代政府的大事

治不好黃河的洪水猛獸

母親河就秒變活閻羅

帶走沿河數萬百姓性命不說

更有可能帶走國運

3

關於古黃河下游河道流向

有三本書給出了三種不同的記載

《尚書·禹貢》

這是古代中國第一部介紹地理的著作

根據其中的記載

禹貢黃河大概是這個樣子的(紫色)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山海經》

家喻戶曉的志怪古書

裡面也提到了黃河

其流向與《禹貢》所載相似

是下面這個樣子(紅色)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漢書·地理志》

正史中第一次將地理單列為志

根據其中的記載

古黃河又是這個樣子的(藍色)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之所以出現這麼多記載

實在是因為當時的下游黃河

“居無定所”

直到戰國中期修築河堤

黃河的河道才漸漸穩定下來

而拜之前的黃河頻繁改道所賜

河北平原腹地

從考古遺存上來看(紅圈處)

杳無人煙


"

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

跳進黃河洗不清

……

不到黃河不死心

……

自古而今

有關黃河的俗語、詩句

不絕於耳

黃河

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在哺育中華兒女的同時

也見證了太多的興衰更替

承載了數不盡的恩怨情仇

儼然已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

鐫刻在這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

那麼話說回來

關於黃河的歷史

你瞭解多少呢?

今天最愛君就跟大家一起

聊聊黃河

1

我們今天看到的黃河

是這個樣子的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但顯然

“善淤,善決,善徙”的黃河來說

這不是她最初的樣子

黃河改道

主要發生在中、下游河段

中游黃河自龍門湧出山陝峽谷後

失去了山壁的束縛

河道陡然變寬

黃河便在沖積扇上東西搖擺

時而向東,時而向西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向西時,陝西境內的洛水

便成為黃河的一級支流

直接注入黃河

向東時,洛水則先注入渭水

再注入黃河

由於這段黃河河道頻繁變遷

有的城村便時而在河東

時而在河西

俗語中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即來源於此

2

黃河中游河道善變

但與下游比起來

根本算不上事兒

在流經桃花峪

進入下游河段之後

地勢一馬平川

遼闊的華北平原擺在黃河眼前

任其四處奔騰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黃河含沙量巨大

俗語有云

“一擔水,六鬥泥”

在下游河段

黃河河道變寬,流速放緩

泥沙大量沉積

抬高河床

使得下游黃河漸漸變成了“地上河”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如果沒有河堤束縛

或者河堤潰決

洪災便會席捲華北黃淮

河道亦會因此改變

即所謂

“三年一決口,百年一改道”

以致自古以來

治河都是歷代政府的大事

治不好黃河的洪水猛獸

母親河就秒變活閻羅

帶走沿河數萬百姓性命不說

更有可能帶走國運

3

關於古黃河下游河道流向

有三本書給出了三種不同的記載

《尚書·禹貢》

這是古代中國第一部介紹地理的著作

根據其中的記載

禹貢黃河大概是這個樣子的(紫色)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山海經》

家喻戶曉的志怪古書

裡面也提到了黃河

其流向與《禹貢》所載相似

是下面這個樣子(紅色)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漢書·地理志》

正史中第一次將地理單列為志

根據其中的記載

古黃河又是這個樣子的(藍色)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之所以出現這麼多記載

實在是因為當時的下游黃河

“居無定所”

直到戰國中期修築河堤

黃河的河道才漸漸穩定下來

而拜之前的黃河頻繁改道所賜

河北平原腹地

從考古遺存上來看(紅圈處)

杳無人煙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4

河堤修好後

以黃河的含沙量

泥沙不斷趁沉積

河床不斷抬高

沒過多少年“地上懸河”便形成了

為了防治河患

或者加高河堤

或者為黃河尋找新的河道

別無他法

而若黃河決口

由於正東泰山阻擋

一直氾濫的河水

或者向北流

或者向南流

向北則洗劫河北諸地

向南則多侵奪河道

最後奪淮河入海口東入大海

河堤潰決

堵,還是不堵?

這對歷代統治者來說都是個難題

胸懷天下者

思考這個問題

多從治河的角度出發

若新河道優於舊河道

便不堵潰口

轉而在新河道兩岸築堤

若決口之後的黃河四處奔騰

無法約束

那還是要堵

以便斷絕河患

然而對某些心懷不軌者來說

堵或不堵

便有了私人利益的考量

比如公元11年

黃河決口於今河北大名

而後奔流向東

為害千里

此時當政者王莽卻樂見於此

主張不堵

因為黃河決東流

正好避免自己祖墳被淹

於是黃河在河北氾濫半個世紀之久

直到東漢王景治河

飽受河患的黎民才得生路


"

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

跳進黃河洗不清

……

不到黃河不死心

……

自古而今

有關黃河的俗語、詩句

不絕於耳

黃河

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在哺育中華兒女的同時

也見證了太多的興衰更替

承載了數不盡的恩怨情仇

儼然已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

鐫刻在這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

那麼話說回來

關於黃河的歷史

你瞭解多少呢?

今天最愛君就跟大家一起

聊聊黃河

1

我們今天看到的黃河

是這個樣子的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但顯然

“善淤,善決,善徙”的黃河來說

這不是她最初的樣子

黃河改道

主要發生在中、下游河段

中游黃河自龍門湧出山陝峽谷後

失去了山壁的束縛

河道陡然變寬

黃河便在沖積扇上東西搖擺

時而向東,時而向西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向西時,陝西境內的洛水

便成為黃河的一級支流

直接注入黃河

向東時,洛水則先注入渭水

再注入黃河

由於這段黃河河道頻繁變遷

有的城村便時而在河東

時而在河西

俗語中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即來源於此

2

黃河中游河道善變

但與下游比起來

根本算不上事兒

在流經桃花峪

進入下游河段之後

地勢一馬平川

遼闊的華北平原擺在黃河眼前

任其四處奔騰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黃河含沙量巨大

俗語有云

“一擔水,六鬥泥”

在下游河段

黃河河道變寬,流速放緩

泥沙大量沉積

抬高河床

使得下游黃河漸漸變成了“地上河”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如果沒有河堤束縛

或者河堤潰決

洪災便會席捲華北黃淮

河道亦會因此改變

即所謂

“三年一決口,百年一改道”

以致自古以來

治河都是歷代政府的大事

治不好黃河的洪水猛獸

母親河就秒變活閻羅

帶走沿河數萬百姓性命不說

更有可能帶走國運

3

關於古黃河下游河道流向

有三本書給出了三種不同的記載

《尚書·禹貢》

這是古代中國第一部介紹地理的著作

根據其中的記載

禹貢黃河大概是這個樣子的(紫色)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山海經》

家喻戶曉的志怪古書

裡面也提到了黃河

其流向與《禹貢》所載相似

是下面這個樣子(紅色)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漢書·地理志》

正史中第一次將地理單列為志

根據其中的記載

古黃河又是這個樣子的(藍色)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之所以出現這麼多記載

實在是因為當時的下游黃河

“居無定所”

直到戰國中期修築河堤

黃河的河道才漸漸穩定下來

而拜之前的黃河頻繁改道所賜

河北平原腹地

從考古遺存上來看(紅圈處)

杳無人煙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4

河堤修好後

以黃河的含沙量

泥沙不斷趁沉積

河床不斷抬高

沒過多少年“地上懸河”便形成了

為了防治河患

或者加高河堤

或者為黃河尋找新的河道

別無他法

而若黃河決口

由於正東泰山阻擋

一直氾濫的河水

或者向北流

或者向南流

向北則洗劫河北諸地

向南則多侵奪河道

最後奪淮河入海口東入大海

河堤潰決

堵,還是不堵?

這對歷代統治者來說都是個難題

胸懷天下者

思考這個問題

多從治河的角度出發

若新河道優於舊河道

便不堵潰口

轉而在新河道兩岸築堤

若決口之後的黃河四處奔騰

無法約束

那還是要堵

以便斷絕河患

然而對某些心懷不軌者來說

堵或不堵

便有了私人利益的考量

比如公元11年

黃河決口於今河北大名

而後奔流向東

為害千里

此時當政者王莽卻樂見於此

主張不堵

因為黃河決東流

正好避免自己祖墳被淹

於是黃河在河北氾濫半個世紀之久

直到東漢王景治河

飽受河患的黎民才得生路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5

經過王景治理的黃河

是下面這個樣子的


"

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

跳進黃河洗不清

……

不到黃河不死心

……

自古而今

有關黃河的俗語、詩句

不絕於耳

黃河

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在哺育中華兒女的同時

也見證了太多的興衰更替

承載了數不盡的恩怨情仇

儼然已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

鐫刻在這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

那麼話說回來

關於黃河的歷史

你瞭解多少呢?

今天最愛君就跟大家一起

聊聊黃河

1

我們今天看到的黃河

是這個樣子的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但顯然

“善淤,善決,善徙”的黃河來說

這不是她最初的樣子

黃河改道

主要發生在中、下游河段

中游黃河自龍門湧出山陝峽谷後

失去了山壁的束縛

河道陡然變寬

黃河便在沖積扇上東西搖擺

時而向東,時而向西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向西時,陝西境內的洛水

便成為黃河的一級支流

直接注入黃河

向東時,洛水則先注入渭水

再注入黃河

由於這段黃河河道頻繁變遷

有的城村便時而在河東

時而在河西

俗語中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即來源於此

2

黃河中游河道善變

但與下游比起來

根本算不上事兒

在流經桃花峪

進入下游河段之後

地勢一馬平川

遼闊的華北平原擺在黃河眼前

任其四處奔騰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黃河含沙量巨大

俗語有云

“一擔水,六鬥泥”

在下游河段

黃河河道變寬,流速放緩

泥沙大量沉積

抬高河床

使得下游黃河漸漸變成了“地上河”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如果沒有河堤束縛

或者河堤潰決

洪災便會席捲華北黃淮

河道亦會因此改變

即所謂

“三年一決口,百年一改道”

以致自古以來

治河都是歷代政府的大事

治不好黃河的洪水猛獸

母親河就秒變活閻羅

帶走沿河數萬百姓性命不說

更有可能帶走國運

3

關於古黃河下游河道流向

有三本書給出了三種不同的記載

《尚書·禹貢》

這是古代中國第一部介紹地理的著作

根據其中的記載

禹貢黃河大概是這個樣子的(紫色)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山海經》

家喻戶曉的志怪古書

裡面也提到了黃河

其流向與《禹貢》所載相似

是下面這個樣子(紅色)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漢書·地理志》

正史中第一次將地理單列為志

根據其中的記載

古黃河又是這個樣子的(藍色)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之所以出現這麼多記載

實在是因為當時的下游黃河

“居無定所”

直到戰國中期修築河堤

黃河的河道才漸漸穩定下來

而拜之前的黃河頻繁改道所賜

河北平原腹地

從考古遺存上來看(紅圈處)

杳無人煙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4

河堤修好後

以黃河的含沙量

泥沙不斷趁沉積

河床不斷抬高

沒過多少年“地上懸河”便形成了

為了防治河患

或者加高河堤

或者為黃河尋找新的河道

別無他法

而若黃河決口

由於正東泰山阻擋

一直氾濫的河水

或者向北流

或者向南流

向北則洗劫河北諸地

向南則多侵奪河道

最後奪淮河入海口東入大海

河堤潰決

堵,還是不堵?

這對歷代統治者來說都是個難題

胸懷天下者

思考這個問題

多從治河的角度出發

若新河道優於舊河道

便不堵潰口

轉而在新河道兩岸築堤

若決口之後的黃河四處奔騰

無法約束

那還是要堵

以便斷絕河患

然而對某些心懷不軌者來說

堵或不堵

便有了私人利益的考量

比如公元11年

黃河決口於今河北大名

而後奔流向東

為害千里

此時當政者王莽卻樂見於此

主張不堵

因為黃河決東流

正好避免自己祖墳被淹

於是黃河在河北氾濫半個世紀之久

直到東漢王景治河

飽受河患的黎民才得生路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5

經過王景治理的黃河

是下面這個樣子的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在這之後900年間

黃河雖時有氾濫

卻無大的改道

尤其在最初的近500年

少有河患

五代後晉時期(944年)

老邁的黃河河堤抵不住奔騰的黃河水

於滑州潰堤

今魯西南、豫北一帶盡被淹沒

河水衝入大野澤(紅圈處)

將其擴展為梁山泊


"

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

跳進黃河洗不清

……

不到黃河不死心

……

自古而今

有關黃河的俗語、詩句

不絕於耳

黃河

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在哺育中華兒女的同時

也見證了太多的興衰更替

承載了數不盡的恩怨情仇

儼然已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

鐫刻在這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

那麼話說回來

關於黃河的歷史

你瞭解多少呢?

今天最愛君就跟大家一起

聊聊黃河

1

我們今天看到的黃河

是這個樣子的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但顯然

“善淤,善決,善徙”的黃河來說

這不是她最初的樣子

黃河改道

主要發生在中、下游河段

中游黃河自龍門湧出山陝峽谷後

失去了山壁的束縛

河道陡然變寬

黃河便在沖積扇上東西搖擺

時而向東,時而向西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向西時,陝西境內的洛水

便成為黃河的一級支流

直接注入黃河

向東時,洛水則先注入渭水

再注入黃河

由於這段黃河河道頻繁變遷

有的城村便時而在河東

時而在河西

俗語中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即來源於此

2

黃河中游河道善變

但與下游比起來

根本算不上事兒

在流經桃花峪

進入下游河段之後

地勢一馬平川

遼闊的華北平原擺在黃河眼前

任其四處奔騰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黃河含沙量巨大

俗語有云

“一擔水,六鬥泥”

在下游河段

黃河河道變寬,流速放緩

泥沙大量沉積

抬高河床

使得下游黃河漸漸變成了“地上河”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如果沒有河堤束縛

或者河堤潰決

洪災便會席捲華北黃淮

河道亦會因此改變

即所謂

“三年一決口,百年一改道”

以致自古以來

治河都是歷代政府的大事

治不好黃河的洪水猛獸

母親河就秒變活閻羅

帶走沿河數萬百姓性命不說

更有可能帶走國運

3

關於古黃河下游河道流向

有三本書給出了三種不同的記載

《尚書·禹貢》

這是古代中國第一部介紹地理的著作

根據其中的記載

禹貢黃河大概是這個樣子的(紫色)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山海經》

家喻戶曉的志怪古書

裡面也提到了黃河

其流向與《禹貢》所載相似

是下面這個樣子(紅色)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漢書·地理志》

正史中第一次將地理單列為志

根據其中的記載

古黃河又是這個樣子的(藍色)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之所以出現這麼多記載

實在是因為當時的下游黃河

“居無定所”

直到戰國中期修築河堤

黃河的河道才漸漸穩定下來

而拜之前的黃河頻繁改道所賜

河北平原腹地

從考古遺存上來看(紅圈處)

杳無人煙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4

河堤修好後

以黃河的含沙量

泥沙不斷趁沉積

河床不斷抬高

沒過多少年“地上懸河”便形成了

為了防治河患

或者加高河堤

或者為黃河尋找新的河道

別無他法

而若黃河決口

由於正東泰山阻擋

一直氾濫的河水

或者向北流

或者向南流

向北則洗劫河北諸地

向南則多侵奪河道

最後奪淮河入海口東入大海

河堤潰決

堵,還是不堵?

這對歷代統治者來說都是個難題

胸懷天下者

思考這個問題

多從治河的角度出發

若新河道優於舊河道

便不堵潰口

轉而在新河道兩岸築堤

若決口之後的黃河四處奔騰

無法約束

那還是要堵

以便斷絕河患

然而對某些心懷不軌者來說

堵或不堵

便有了私人利益的考量

比如公元11年

黃河決口於今河北大名

而後奔流向東

為害千里

此時當政者王莽卻樂見於此

主張不堵

因為黃河決東流

正好避免自己祖墳被淹

於是黃河在河北氾濫半個世紀之久

直到東漢王景治河

飽受河患的黎民才得生路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5

經過王景治理的黃河

是下面這個樣子的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在這之後900年間

黃河雖時有氾濫

卻無大的改道

尤其在最初的近500年

少有河患

五代後晉時期(944年)

老邁的黃河河堤抵不住奔騰的黃河水

於滑州潰堤

今魯西南、豫北一帶盡被淹沒

河水衝入大野澤(紅圈處)

將其擴展為梁山泊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北宋宋仁宗慶曆八年(1048年)

黃河決口於今濮陽東昌湖集

再度向北奔流而去

這次改道不同於以往

改道後的黃河

居然分出了兩條河道

分別稱“北流”“東流”

之後黃河又數次決口

平均每兩三年決一次口

三四十年改一次道

或走北流,或走東流

河道始終不固定

以致在兩條河道之間的土地

水過之處

田廬蕩然無存


"

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

跳進黃河洗不清

……

不到黃河不死心

……

自古而今

有關黃河的俗語、詩句

不絕於耳

黃河

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在哺育中華兒女的同時

也見證了太多的興衰更替

承載了數不盡的恩怨情仇

儼然已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

鐫刻在這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

那麼話說回來

關於黃河的歷史

你瞭解多少呢?

今天最愛君就跟大家一起

聊聊黃河

1

我們今天看到的黃河

是這個樣子的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但顯然

“善淤,善決,善徙”的黃河來說

這不是她最初的樣子

黃河改道

主要發生在中、下游河段

中游黃河自龍門湧出山陝峽谷後

失去了山壁的束縛

河道陡然變寬

黃河便在沖積扇上東西搖擺

時而向東,時而向西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向西時,陝西境內的洛水

便成為黃河的一級支流

直接注入黃河

向東時,洛水則先注入渭水

再注入黃河

由於這段黃河河道頻繁變遷

有的城村便時而在河東

時而在河西

俗語中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即來源於此

2

黃河中游河道善變

但與下游比起來

根本算不上事兒

在流經桃花峪

進入下游河段之後

地勢一馬平川

遼闊的華北平原擺在黃河眼前

任其四處奔騰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黃河含沙量巨大

俗語有云

“一擔水,六鬥泥”

在下游河段

黃河河道變寬,流速放緩

泥沙大量沉積

抬高河床

使得下游黃河漸漸變成了“地上河”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如果沒有河堤束縛

或者河堤潰決

洪災便會席捲華北黃淮

河道亦會因此改變

即所謂

“三年一決口,百年一改道”

以致自古以來

治河都是歷代政府的大事

治不好黃河的洪水猛獸

母親河就秒變活閻羅

帶走沿河數萬百姓性命不說

更有可能帶走國運

3

關於古黃河下游河道流向

有三本書給出了三種不同的記載

《尚書·禹貢》

這是古代中國第一部介紹地理的著作

根據其中的記載

禹貢黃河大概是這個樣子的(紫色)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山海經》

家喻戶曉的志怪古書

裡面也提到了黃河

其流向與《禹貢》所載相似

是下面這個樣子(紅色)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漢書·地理志》

正史中第一次將地理單列為志

根據其中的記載

古黃河又是這個樣子的(藍色)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之所以出現這麼多記載

實在是因為當時的下游黃河

“居無定所”

直到戰國中期修築河堤

黃河的河道才漸漸穩定下來

而拜之前的黃河頻繁改道所賜

河北平原腹地

從考古遺存上來看(紅圈處)

杳無人煙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4

河堤修好後

以黃河的含沙量

泥沙不斷趁沉積

河床不斷抬高

沒過多少年“地上懸河”便形成了

為了防治河患

或者加高河堤

或者為黃河尋找新的河道

別無他法

而若黃河決口

由於正東泰山阻擋

一直氾濫的河水

或者向北流

或者向南流

向北則洗劫河北諸地

向南則多侵奪河道

最後奪淮河入海口東入大海

河堤潰決

堵,還是不堵?

這對歷代統治者來說都是個難題

胸懷天下者

思考這個問題

多從治河的角度出發

若新河道優於舊河道

便不堵潰口

轉而在新河道兩岸築堤

若決口之後的黃河四處奔騰

無法約束

那還是要堵

以便斷絕河患

然而對某些心懷不軌者來說

堵或不堵

便有了私人利益的考量

比如公元11年

黃河決口於今河北大名

而後奔流向東

為害千里

此時當政者王莽卻樂見於此

主張不堵

因為黃河決東流

正好避免自己祖墳被淹

於是黃河在河北氾濫半個世紀之久

直到東漢王景治河

飽受河患的黎民才得生路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5

經過王景治理的黃河

是下面這個樣子的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在這之後900年間

黃河雖時有氾濫

卻無大的改道

尤其在最初的近500年

少有河患

五代後晉時期(944年)

老邁的黃河河堤抵不住奔騰的黃河水

於滑州潰堤

今魯西南、豫北一帶盡被淹沒

河水衝入大野澤(紅圈處)

將其擴展為梁山泊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北宋宋仁宗慶曆八年(1048年)

黃河決口於今濮陽東昌湖集

再度向北奔流而去

這次改道不同於以往

改道後的黃河

居然分出了兩條河道

分別稱“北流”“東流”

之後黃河又數次決口

平均每兩三年決一次口

三四十年改一次道

或走北流,或走東流

河道始終不固定

以致在兩條河道之間的土地

水過之處

田廬蕩然無存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6

黃河平靜時造福萬民

氾濫時為害千里

但除了經濟上的作用

在古今的軍事戰略中

河,也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畢竟一水之隔

你過不去

他過不來

有水的地方

自然是天險

所以看古代許多有分量的戰役

如赤壁之戰

淝水之戰等

皆與“水”息息相關


"

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

跳進黃河洗不清

……

不到黃河不死心

……

自古而今

有關黃河的俗語、詩句

不絕於耳

黃河

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在哺育中華兒女的同時

也見證了太多的興衰更替

承載了數不盡的恩怨情仇

儼然已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

鐫刻在這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

那麼話說回來

關於黃河的歷史

你瞭解多少呢?

今天最愛君就跟大家一起

聊聊黃河

1

我們今天看到的黃河

是這個樣子的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但顯然

“善淤,善決,善徙”的黃河來說

這不是她最初的樣子

黃河改道

主要發生在中、下游河段

中游黃河自龍門湧出山陝峽谷後

失去了山壁的束縛

河道陡然變寬

黃河便在沖積扇上東西搖擺

時而向東,時而向西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向西時,陝西境內的洛水

便成為黃河的一級支流

直接注入黃河

向東時,洛水則先注入渭水

再注入黃河

由於這段黃河河道頻繁變遷

有的城村便時而在河東

時而在河西

俗語中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即來源於此

2

黃河中游河道善變

但與下游比起來

根本算不上事兒

在流經桃花峪

進入下游河段之後

地勢一馬平川

遼闊的華北平原擺在黃河眼前

任其四處奔騰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黃河含沙量巨大

俗語有云

“一擔水,六鬥泥”

在下游河段

黃河河道變寬,流速放緩

泥沙大量沉積

抬高河床

使得下游黃河漸漸變成了“地上河”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如果沒有河堤束縛

或者河堤潰決

洪災便會席捲華北黃淮

河道亦會因此改變

即所謂

“三年一決口,百年一改道”

以致自古以來

治河都是歷代政府的大事

治不好黃河的洪水猛獸

母親河就秒變活閻羅

帶走沿河數萬百姓性命不說

更有可能帶走國運

3

關於古黃河下游河道流向

有三本書給出了三種不同的記載

《尚書·禹貢》

這是古代中國第一部介紹地理的著作

根據其中的記載

禹貢黃河大概是這個樣子的(紫色)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山海經》

家喻戶曉的志怪古書

裡面也提到了黃河

其流向與《禹貢》所載相似

是下面這個樣子(紅色)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漢書·地理志》

正史中第一次將地理單列為志

根據其中的記載

古黃河又是這個樣子的(藍色)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之所以出現這麼多記載

實在是因為當時的下游黃河

“居無定所”

直到戰國中期修築河堤

黃河的河道才漸漸穩定下來

而拜之前的黃河頻繁改道所賜

河北平原腹地

從考古遺存上來看(紅圈處)

杳無人煙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4

河堤修好後

以黃河的含沙量

泥沙不斷趁沉積

河床不斷抬高

沒過多少年“地上懸河”便形成了

為了防治河患

或者加高河堤

或者為黃河尋找新的河道

別無他法

而若黃河決口

由於正東泰山阻擋

一直氾濫的河水

或者向北流

或者向南流

向北則洗劫河北諸地

向南則多侵奪河道

最後奪淮河入海口東入大海

河堤潰決

堵,還是不堵?

這對歷代統治者來說都是個難題

胸懷天下者

思考這個問題

多從治河的角度出發

若新河道優於舊河道

便不堵潰口

轉而在新河道兩岸築堤

若決口之後的黃河四處奔騰

無法約束

那還是要堵

以便斷絕河患

然而對某些心懷不軌者來說

堵或不堵

便有了私人利益的考量

比如公元11年

黃河決口於今河北大名

而後奔流向東

為害千里

此時當政者王莽卻樂見於此

主張不堵

因為黃河決東流

正好避免自己祖墳被淹

於是黃河在河北氾濫半個世紀之久

直到東漢王景治河

飽受河患的黎民才得生路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5

經過王景治理的黃河

是下面這個樣子的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在這之後900年間

黃河雖時有氾濫

卻無大的改道

尤其在最初的近500年

少有河患

五代後晉時期(944年)

老邁的黃河河堤抵不住奔騰的黃河水

於滑州潰堤

今魯西南、豫北一帶盡被淹沒

河水衝入大野澤(紅圈處)

將其擴展為梁山泊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北宋宋仁宗慶曆八年(1048年)

黃河決口於今濮陽東昌湖集

再度向北奔流而去

這次改道不同於以往

改道後的黃河

居然分出了兩條河道

分別稱“北流”“東流”

之後黃河又數次決口

平均每兩三年決一次口

三四十年改一次道

或走北流,或走東流

河道始終不固定

以致在兩條河道之間的土地

水過之處

田廬蕩然無存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6

黃河平靜時造福萬民

氾濫時為害千里

但除了經濟上的作用

在古今的軍事戰略中

河,也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畢竟一水之隔

你過不去

他過不來

有水的地方

自然是天險

所以看古代許多有分量的戰役

如赤壁之戰

淝水之戰等

皆與“水”息息相關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公元960年

趙匡胤於陳橋驛發動兵變

回師入京,代周建宋

為什麼兵變地點選在陳橋驛

而不是其他地方?

因為在當時

陳橋驛是黃河南岸重要據點

過了陳橋驛渡河向北

到那時再反水

就不得不打過黃河

這造反的難度係數

就從“簡單”變成“噩夢”了


"

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

跳進黃河洗不清

……

不到黃河不死心

……

自古而今

有關黃河的俗語、詩句

不絕於耳

黃河

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在哺育中華兒女的同時

也見證了太多的興衰更替

承載了數不盡的恩怨情仇

儼然已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

鐫刻在這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

那麼話說回來

關於黃河的歷史

你瞭解多少呢?

今天最愛君就跟大家一起

聊聊黃河

1

我們今天看到的黃河

是這個樣子的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但顯然

“善淤,善決,善徙”的黃河來說

這不是她最初的樣子

黃河改道

主要發生在中、下游河段

中游黃河自龍門湧出山陝峽谷後

失去了山壁的束縛

河道陡然變寬

黃河便在沖積扇上東西搖擺

時而向東,時而向西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向西時,陝西境內的洛水

便成為黃河的一級支流

直接注入黃河

向東時,洛水則先注入渭水

再注入黃河

由於這段黃河河道頻繁變遷

有的城村便時而在河東

時而在河西

俗語中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即來源於此

2

黃河中游河道善變

但與下游比起來

根本算不上事兒

在流經桃花峪

進入下游河段之後

地勢一馬平川

遼闊的華北平原擺在黃河眼前

任其四處奔騰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黃河含沙量巨大

俗語有云

“一擔水,六鬥泥”

在下游河段

黃河河道變寬,流速放緩

泥沙大量沉積

抬高河床

使得下游黃河漸漸變成了“地上河”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如果沒有河堤束縛

或者河堤潰決

洪災便會席捲華北黃淮

河道亦會因此改變

即所謂

“三年一決口,百年一改道”

以致自古以來

治河都是歷代政府的大事

治不好黃河的洪水猛獸

母親河就秒變活閻羅

帶走沿河數萬百姓性命不說

更有可能帶走國運

3

關於古黃河下游河道流向

有三本書給出了三種不同的記載

《尚書·禹貢》

這是古代中國第一部介紹地理的著作

根據其中的記載

禹貢黃河大概是這個樣子的(紫色)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山海經》

家喻戶曉的志怪古書

裡面也提到了黃河

其流向與《禹貢》所載相似

是下面這個樣子(紅色)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漢書·地理志》

正史中第一次將地理單列為志

根據其中的記載

古黃河又是這個樣子的(藍色)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之所以出現這麼多記載

實在是因為當時的下游黃河

“居無定所”

直到戰國中期修築河堤

黃河的河道才漸漸穩定下來

而拜之前的黃河頻繁改道所賜

河北平原腹地

從考古遺存上來看(紅圈處)

杳無人煙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4

河堤修好後

以黃河的含沙量

泥沙不斷趁沉積

河床不斷抬高

沒過多少年“地上懸河”便形成了

為了防治河患

或者加高河堤

或者為黃河尋找新的河道

別無他法

而若黃河決口

由於正東泰山阻擋

一直氾濫的河水

或者向北流

或者向南流

向北則洗劫河北諸地

向南則多侵奪河道

最後奪淮河入海口東入大海

河堤潰決

堵,還是不堵?

這對歷代統治者來說都是個難題

胸懷天下者

思考這個問題

多從治河的角度出發

若新河道優於舊河道

便不堵潰口

轉而在新河道兩岸築堤

若決口之後的黃河四處奔騰

無法約束

那還是要堵

以便斷絕河患

然而對某些心懷不軌者來說

堵或不堵

便有了私人利益的考量

比如公元11年

黃河決口於今河北大名

而後奔流向東

為害千里

此時當政者王莽卻樂見於此

主張不堵

因為黃河決東流

正好避免自己祖墳被淹

於是黃河在河北氾濫半個世紀之久

直到東漢王景治河

飽受河患的黎民才得生路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5

經過王景治理的黃河

是下面這個樣子的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在這之後900年間

黃河雖時有氾濫

卻無大的改道

尤其在最初的近500年

少有河患

五代後晉時期(944年)

老邁的黃河河堤抵不住奔騰的黃河水

於滑州潰堤

今魯西南、豫北一帶盡被淹沒

河水衝入大野澤(紅圈處)

將其擴展為梁山泊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北宋宋仁宗慶曆八年(1048年)

黃河決口於今濮陽東昌湖集

再度向北奔流而去

這次改道不同於以往

改道後的黃河

居然分出了兩條河道

分別稱“北流”“東流”

之後黃河又數次決口

平均每兩三年決一次口

三四十年改一次道

或走北流,或走東流

河道始終不固定

以致在兩條河道之間的土地

水過之處

田廬蕩然無存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6

黃河平靜時造福萬民

氾濫時為害千里

但除了經濟上的作用

在古今的軍事戰略中

河,也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畢竟一水之隔

你過不去

他過不來

有水的地方

自然是天險

所以看古代許多有分量的戰役

如赤壁之戰

淝水之戰等

皆與“水”息息相關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公元960年

趙匡胤於陳橋驛發動兵變

回師入京,代周建宋

為什麼兵變地點選在陳橋驛

而不是其他地方?

因為在當時

陳橋驛是黃河南岸重要據點

過了陳橋驛渡河向北

到那時再反水

就不得不打過黃河

這造反的難度係數

就從“簡單”變成“噩夢”了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除了防禦

黃河亦有運輸功能

在古代戰爭中

最省事兒的運輸方式

不管是運糧還是運人

都是走水路為佳

於是在北宋朝廷

關於北流和東流保哪一條

朝臣是有一番爭論的

兩邊都有出於軍事方面的考量

北流派說

北流不僅更合乎水情

還可以水充塘泊

限制遼國騎兵南下

而東流派則反駁說

以塘泊御遼徒有其名

不僅如此北流更會淤塞漕運

影響宋遼邊境的糧草運輸

“若河不東,則失中國之險要,為契丹之利”

結果兩派勢均力敵

皇帝始終沒有下決斷

7

除了防禦和運輸

黃河在軍事上,還有更加直接的作用即

“以水當兵”

宋以後的黃河

決口次數也很多

但大的改道

莫出於以洪水阻攔、殺傷敵軍的目的

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

為了阻止金兵南下

宋軍於今滑縣李固渡扒開黃河大堤

黃河再度肆虐淮河流域

又一次經泗水奪淮如海

改道後的黃河又多次氾濫

由於此時黃泛區處於宋金兩國交界

因此兩國均無意堵塞決口

"

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

跳進黃河洗不清

……

不到黃河不死心

……

自古而今

有關黃河的俗語、詩句

不絕於耳

黃河

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在哺育中華兒女的同時

也見證了太多的興衰更替

承載了數不盡的恩怨情仇

儼然已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

鐫刻在這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

那麼話說回來

關於黃河的歷史

你瞭解多少呢?

今天最愛君就跟大家一起

聊聊黃河

1

我們今天看到的黃河

是這個樣子的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但顯然

“善淤,善決,善徙”的黃河來說

這不是她最初的樣子

黃河改道

主要發生在中、下游河段

中游黃河自龍門湧出山陝峽谷後

失去了山壁的束縛

河道陡然變寬

黃河便在沖積扇上東西搖擺

時而向東,時而向西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向西時,陝西境內的洛水

便成為黃河的一級支流

直接注入黃河

向東時,洛水則先注入渭水

再注入黃河

由於這段黃河河道頻繁變遷

有的城村便時而在河東

時而在河西

俗語中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即來源於此

2

黃河中游河道善變

但與下游比起來

根本算不上事兒

在流經桃花峪

進入下游河段之後

地勢一馬平川

遼闊的華北平原擺在黃河眼前

任其四處奔騰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黃河含沙量巨大

俗語有云

“一擔水,六鬥泥”

在下游河段

黃河河道變寬,流速放緩

泥沙大量沉積

抬高河床

使得下游黃河漸漸變成了“地上河”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如果沒有河堤束縛

或者河堤潰決

洪災便會席捲華北黃淮

河道亦會因此改變

即所謂

“三年一決口,百年一改道”

以致自古以來

治河都是歷代政府的大事

治不好黃河的洪水猛獸

母親河就秒變活閻羅

帶走沿河數萬百姓性命不說

更有可能帶走國運

3

關於古黃河下游河道流向

有三本書給出了三種不同的記載

《尚書·禹貢》

這是古代中國第一部介紹地理的著作

根據其中的記載

禹貢黃河大概是這個樣子的(紫色)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山海經》

家喻戶曉的志怪古書

裡面也提到了黃河

其流向與《禹貢》所載相似

是下面這個樣子(紅色)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漢書·地理志》

正史中第一次將地理單列為志

根據其中的記載

古黃河又是這個樣子的(藍色)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之所以出現這麼多記載

實在是因為當時的下游黃河

“居無定所”

直到戰國中期修築河堤

黃河的河道才漸漸穩定下來

而拜之前的黃河頻繁改道所賜

河北平原腹地

從考古遺存上來看(紅圈處)

杳無人煙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4

河堤修好後

以黃河的含沙量

泥沙不斷趁沉積

河床不斷抬高

沒過多少年“地上懸河”便形成了

為了防治河患

或者加高河堤

或者為黃河尋找新的河道

別無他法

而若黃河決口

由於正東泰山阻擋

一直氾濫的河水

或者向北流

或者向南流

向北則洗劫河北諸地

向南則多侵奪河道

最後奪淮河入海口東入大海

河堤潰決

堵,還是不堵?

這對歷代統治者來說都是個難題

胸懷天下者

思考這個問題

多從治河的角度出發

若新河道優於舊河道

便不堵潰口

轉而在新河道兩岸築堤

若決口之後的黃河四處奔騰

無法約束

那還是要堵

以便斷絕河患

然而對某些心懷不軌者來說

堵或不堵

便有了私人利益的考量

比如公元11年

黃河決口於今河北大名

而後奔流向東

為害千里

此時當政者王莽卻樂見於此

主張不堵

因為黃河決東流

正好避免自己祖墳被淹

於是黃河在河北氾濫半個世紀之久

直到東漢王景治河

飽受河患的黎民才得生路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5

經過王景治理的黃河

是下面這個樣子的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在這之後900年間

黃河雖時有氾濫

卻無大的改道

尤其在最初的近500年

少有河患

五代後晉時期(944年)

老邁的黃河河堤抵不住奔騰的黃河水

於滑州潰堤

今魯西南、豫北一帶盡被淹沒

河水衝入大野澤(紅圈處)

將其擴展為梁山泊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北宋宋仁宗慶曆八年(1048年)

黃河決口於今濮陽東昌湖集

再度向北奔流而去

這次改道不同於以往

改道後的黃河

居然分出了兩條河道

分別稱“北流”“東流”

之後黃河又數次決口

平均每兩三年決一次口

三四十年改一次道

或走北流,或走東流

河道始終不固定

以致在兩條河道之間的土地

水過之處

田廬蕩然無存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6

黃河平靜時造福萬民

氾濫時為害千里

但除了經濟上的作用

在古今的軍事戰略中

河,也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畢竟一水之隔

你過不去

他過不來

有水的地方

自然是天險

所以看古代許多有分量的戰役

如赤壁之戰

淝水之戰等

皆與“水”息息相關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公元960年

趙匡胤於陳橋驛發動兵變

回師入京,代周建宋

為什麼兵變地點選在陳橋驛

而不是其他地方?

因為在當時

陳橋驛是黃河南岸重要據點

過了陳橋驛渡河向北

到那時再反水

就不得不打過黃河

這造反的難度係數

就從“簡單”變成“噩夢”了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除了防禦

黃河亦有運輸功能

在古代戰爭中

最省事兒的運輸方式

不管是運糧還是運人

都是走水路為佳

於是在北宋朝廷

關於北流和東流保哪一條

朝臣是有一番爭論的

兩邊都有出於軍事方面的考量

北流派說

北流不僅更合乎水情

還可以水充塘泊

限制遼國騎兵南下

而東流派則反駁說

以塘泊御遼徒有其名

不僅如此北流更會淤塞漕運

影響宋遼邊境的糧草運輸

“若河不東,則失中國之險要,為契丹之利”

結果兩派勢均力敵

皇帝始終沒有下決斷

7

除了防禦和運輸

黃河在軍事上,還有更加直接的作用即

“以水當兵”

宋以後的黃河

決口次數也很多

但大的改道

莫出於以洪水阻攔、殺傷敵軍的目的

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

為了阻止金兵南下

宋軍於今滑縣李固渡扒開黃河大堤

黃河再度肆虐淮河流域

又一次經泗水奪淮如海

改道後的黃河又多次氾濫

由於此時黃泛區處於宋金兩國交界

因此兩國均無意堵塞決口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金哀宗開興元年(1232年)

衰落的金朝頂不住蒙古的猛攻

金哀宗南下出奔開封

為了趕走圍城的蒙軍

金朝再次祭出了決河的大招

想以黃河水衝散蒙軍

而蒙軍隊聞訊

竟也想借水攻城

所以在金兵突圍不成決河無望的情況下

蒙古兵卻把黃河給決了

於是大水最終奔騰而下

怎知開封城池地勢高

洪水竟然繞城而去

蒙軍攻城的目的沒有達到

反而拉了風雨飄搖的金朝一把

讓其繼續苟延殘喘了幾年

公元1234年

端平入洛

宋蒙戰爭開始

又是蒙軍再次決河

水攻宋軍

在天崩地裂的戰局之下

黃淮一帶

生靈塗炭

8

元朝建立

四海終於歸於一統

戰爭息止

治河的議程又被提了上來

賈魯的主持下

元朝在黃淮修建了新河道

史稱“賈魯河”

"

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

跳進黃河洗不清

……

不到黃河不死心

……

自古而今

有關黃河的俗語、詩句

不絕於耳

黃河

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在哺育中華兒女的同時

也見證了太多的興衰更替

承載了數不盡的恩怨情仇

儼然已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

鐫刻在這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

那麼話說回來

關於黃河的歷史

你瞭解多少呢?

今天最愛君就跟大家一起

聊聊黃河

1

我們今天看到的黃河

是這個樣子的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但顯然

“善淤,善決,善徙”的黃河來說

這不是她最初的樣子

黃河改道

主要發生在中、下游河段

中游黃河自龍門湧出山陝峽谷後

失去了山壁的束縛

河道陡然變寬

黃河便在沖積扇上東西搖擺

時而向東,時而向西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向西時,陝西境內的洛水

便成為黃河的一級支流

直接注入黃河

向東時,洛水則先注入渭水

再注入黃河

由於這段黃河河道頻繁變遷

有的城村便時而在河東

時而在河西

俗語中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即來源於此

2

黃河中游河道善變

但與下游比起來

根本算不上事兒

在流經桃花峪

進入下游河段之後

地勢一馬平川

遼闊的華北平原擺在黃河眼前

任其四處奔騰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黃河含沙量巨大

俗語有云

“一擔水,六鬥泥”

在下游河段

黃河河道變寬,流速放緩

泥沙大量沉積

抬高河床

使得下游黃河漸漸變成了“地上河”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如果沒有河堤束縛

或者河堤潰決

洪災便會席捲華北黃淮

河道亦會因此改變

即所謂

“三年一決口,百年一改道”

以致自古以來

治河都是歷代政府的大事

治不好黃河的洪水猛獸

母親河就秒變活閻羅

帶走沿河數萬百姓性命不說

更有可能帶走國運

3

關於古黃河下游河道流向

有三本書給出了三種不同的記載

《尚書·禹貢》

這是古代中國第一部介紹地理的著作

根據其中的記載

禹貢黃河大概是這個樣子的(紫色)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山海經》

家喻戶曉的志怪古書

裡面也提到了黃河

其流向與《禹貢》所載相似

是下面這個樣子(紅色)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漢書·地理志》

正史中第一次將地理單列為志

根據其中的記載

古黃河又是這個樣子的(藍色)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之所以出現這麼多記載

實在是因為當時的下游黃河

“居無定所”

直到戰國中期修築河堤

黃河的河道才漸漸穩定下來

而拜之前的黃河頻繁改道所賜

河北平原腹地

從考古遺存上來看(紅圈處)

杳無人煙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4

河堤修好後

以黃河的含沙量

泥沙不斷趁沉積

河床不斷抬高

沒過多少年“地上懸河”便形成了

為了防治河患

或者加高河堤

或者為黃河尋找新的河道

別無他法

而若黃河決口

由於正東泰山阻擋

一直氾濫的河水

或者向北流

或者向南流

向北則洗劫河北諸地

向南則多侵奪河道

最後奪淮河入海口東入大海

河堤潰決

堵,還是不堵?

這對歷代統治者來說都是個難題

胸懷天下者

思考這個問題

多從治河的角度出發

若新河道優於舊河道

便不堵潰口

轉而在新河道兩岸築堤

若決口之後的黃河四處奔騰

無法約束

那還是要堵

以便斷絕河患

然而對某些心懷不軌者來說

堵或不堵

便有了私人利益的考量

比如公元11年

黃河決口於今河北大名

而後奔流向東

為害千里

此時當政者王莽卻樂見於此

主張不堵

因為黃河決東流

正好避免自己祖墳被淹

於是黃河在河北氾濫半個世紀之久

直到東漢王景治河

飽受河患的黎民才得生路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5

經過王景治理的黃河

是下面這個樣子的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在這之後900年間

黃河雖時有氾濫

卻無大的改道

尤其在最初的近500年

少有河患

五代後晉時期(944年)

老邁的黃河河堤抵不住奔騰的黃河水

於滑州潰堤

今魯西南、豫北一帶盡被淹沒

河水衝入大野澤(紅圈處)

將其擴展為梁山泊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北宋宋仁宗慶曆八年(1048年)

黃河決口於今濮陽東昌湖集

再度向北奔流而去

這次改道不同於以往

改道後的黃河

居然分出了兩條河道

分別稱“北流”“東流”

之後黃河又數次決口

平均每兩三年決一次口

三四十年改一次道

或走北流,或走東流

河道始終不固定

以致在兩條河道之間的土地

水過之處

田廬蕩然無存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6

黃河平靜時造福萬民

氾濫時為害千里

但除了經濟上的作用

在古今的軍事戰略中

河,也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畢竟一水之隔

你過不去

他過不來

有水的地方

自然是天險

所以看古代許多有分量的戰役

如赤壁之戰

淝水之戰等

皆與“水”息息相關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公元960年

趙匡胤於陳橋驛發動兵變

回師入京,代周建宋

為什麼兵變地點選在陳橋驛

而不是其他地方?

因為在當時

陳橋驛是黃河南岸重要據點

過了陳橋驛渡河向北

到那時再反水

就不得不打過黃河

這造反的難度係數

就從“簡單”變成“噩夢”了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除了防禦

黃河亦有運輸功能

在古代戰爭中

最省事兒的運輸方式

不管是運糧還是運人

都是走水路為佳

於是在北宋朝廷

關於北流和東流保哪一條

朝臣是有一番爭論的

兩邊都有出於軍事方面的考量

北流派說

北流不僅更合乎水情

還可以水充塘泊

限制遼國騎兵南下

而東流派則反駁說

以塘泊御遼徒有其名

不僅如此北流更會淤塞漕運

影響宋遼邊境的糧草運輸

“若河不東,則失中國之險要,為契丹之利”

結果兩派勢均力敵

皇帝始終沒有下決斷

7

除了防禦和運輸

黃河在軍事上,還有更加直接的作用即

“以水當兵”

宋以後的黃河

決口次數也很多

但大的改道

莫出於以洪水阻攔、殺傷敵軍的目的

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

為了阻止金兵南下

宋軍於今滑縣李固渡扒開黃河大堤

黃河再度肆虐淮河流域

又一次經泗水奪淮如海

改道後的黃河又多次氾濫

由於此時黃泛區處於宋金兩國交界

因此兩國均無意堵塞決口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金哀宗開興元年(1232年)

衰落的金朝頂不住蒙古的猛攻

金哀宗南下出奔開封

為了趕走圍城的蒙軍

金朝再次祭出了決河的大招

想以黃河水衝散蒙軍

而蒙軍隊聞訊

竟也想借水攻城

所以在金兵突圍不成決河無望的情況下

蒙古兵卻把黃河給決了

於是大水最終奔騰而下

怎知開封城池地勢高

洪水竟然繞城而去

蒙軍攻城的目的沒有達到

反而拉了風雨飄搖的金朝一把

讓其繼續苟延殘喘了幾年

公元1234年

端平入洛

宋蒙戰爭開始

又是蒙軍再次決河

水攻宋軍

在天崩地裂的戰局之下

黃淮一帶

生靈塗炭

8

元朝建立

四海終於歸於一統

戰爭息止

治河的議程又被提了上來

賈魯的主持下

元朝在黃淮修建了新河道

史稱“賈魯河”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此次治河尚算成功

然而在賈魯河建成不久

“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元末農民大起義爆發

做了不到90年中原皇帝的元朝

不得不再度退回草原

治河的任務就此傳給了後世

然而明朝治理黃河十分不順

史載明朝治河

既懼傷田廬,又恐壞城郭;既恐妨運道,又恐驚陵寢;既恐延日月,又欲省金錢;甚至異地之官競護其界,異職之使各爭其利。

於是雖說有劉大夏等人治河

明朝的黃河還是經常決口

或者衝入運河,或者衝入淮河

如金朝時期多股並存,一片紛亂

直到嘉靖年間潘季馴

“束水攻沙”之策治河

這才將黃河下游的河道漸漸歸一

即現在地圖上所標

“廢黃河”

"

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

跳進黃河洗不清

……

不到黃河不死心

……

自古而今

有關黃河的俗語、詩句

不絕於耳

黃河

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在哺育中華兒女的同時

也見證了太多的興衰更替

承載了數不盡的恩怨情仇

儼然已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

鐫刻在這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

那麼話說回來

關於黃河的歷史

你瞭解多少呢?

今天最愛君就跟大家一起

聊聊黃河

1

我們今天看到的黃河

是這個樣子的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但顯然

“善淤,善決,善徙”的黃河來說

這不是她最初的樣子

黃河改道

主要發生在中、下游河段

中游黃河自龍門湧出山陝峽谷後

失去了山壁的束縛

河道陡然變寬

黃河便在沖積扇上東西搖擺

時而向東,時而向西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向西時,陝西境內的洛水

便成為黃河的一級支流

直接注入黃河

向東時,洛水則先注入渭水

再注入黃河

由於這段黃河河道頻繁變遷

有的城村便時而在河東

時而在河西

俗語中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即來源於此

2

黃河中游河道善變

但與下游比起來

根本算不上事兒

在流經桃花峪

進入下游河段之後

地勢一馬平川

遼闊的華北平原擺在黃河眼前

任其四處奔騰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黃河含沙量巨大

俗語有云

“一擔水,六鬥泥”

在下游河段

黃河河道變寬,流速放緩

泥沙大量沉積

抬高河床

使得下游黃河漸漸變成了“地上河”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如果沒有河堤束縛

或者河堤潰決

洪災便會席捲華北黃淮

河道亦會因此改變

即所謂

“三年一決口,百年一改道”

以致自古以來

治河都是歷代政府的大事

治不好黃河的洪水猛獸

母親河就秒變活閻羅

帶走沿河數萬百姓性命不說

更有可能帶走國運

3

關於古黃河下游河道流向

有三本書給出了三種不同的記載

《尚書·禹貢》

這是古代中國第一部介紹地理的著作

根據其中的記載

禹貢黃河大概是這個樣子的(紫色)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山海經》

家喻戶曉的志怪古書

裡面也提到了黃河

其流向與《禹貢》所載相似

是下面這個樣子(紅色)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漢書·地理志》

正史中第一次將地理單列為志

根據其中的記載

古黃河又是這個樣子的(藍色)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之所以出現這麼多記載

實在是因為當時的下游黃河

“居無定所”

直到戰國中期修築河堤

黃河的河道才漸漸穩定下來

而拜之前的黃河頻繁改道所賜

河北平原腹地

從考古遺存上來看(紅圈處)

杳無人煙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4

河堤修好後

以黃河的含沙量

泥沙不斷趁沉積

河床不斷抬高

沒過多少年“地上懸河”便形成了

為了防治河患

或者加高河堤

或者為黃河尋找新的河道

別無他法

而若黃河決口

由於正東泰山阻擋

一直氾濫的河水

或者向北流

或者向南流

向北則洗劫河北諸地

向南則多侵奪河道

最後奪淮河入海口東入大海

河堤潰決

堵,還是不堵?

這對歷代統治者來說都是個難題

胸懷天下者

思考這個問題

多從治河的角度出發

若新河道優於舊河道

便不堵潰口

轉而在新河道兩岸築堤

若決口之後的黃河四處奔騰

無法約束

那還是要堵

以便斷絕河患

然而對某些心懷不軌者來說

堵或不堵

便有了私人利益的考量

比如公元11年

黃河決口於今河北大名

而後奔流向東

為害千里

此時當政者王莽卻樂見於此

主張不堵

因為黃河決東流

正好避免自己祖墳被淹

於是黃河在河北氾濫半個世紀之久

直到東漢王景治河

飽受河患的黎民才得生路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5

經過王景治理的黃河

是下面這個樣子的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在這之後900年間

黃河雖時有氾濫

卻無大的改道

尤其在最初的近500年

少有河患

五代後晉時期(944年)

老邁的黃河河堤抵不住奔騰的黃河水

於滑州潰堤

今魯西南、豫北一帶盡被淹沒

河水衝入大野澤(紅圈處)

將其擴展為梁山泊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北宋宋仁宗慶曆八年(1048年)

黃河決口於今濮陽東昌湖集

再度向北奔流而去

這次改道不同於以往

改道後的黃河

居然分出了兩條河道

分別稱“北流”“東流”

之後黃河又數次決口

平均每兩三年決一次口

三四十年改一次道

或走北流,或走東流

河道始終不固定

以致在兩條河道之間的土地

水過之處

田廬蕩然無存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6

黃河平靜時造福萬民

氾濫時為害千里

但除了經濟上的作用

在古今的軍事戰略中

河,也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畢竟一水之隔

你過不去

他過不來

有水的地方

自然是天險

所以看古代許多有分量的戰役

如赤壁之戰

淝水之戰等

皆與“水”息息相關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公元960年

趙匡胤於陳橋驛發動兵變

回師入京,代周建宋

為什麼兵變地點選在陳橋驛

而不是其他地方?

因為在當時

陳橋驛是黃河南岸重要據點

過了陳橋驛渡河向北

到那時再反水

就不得不打過黃河

這造反的難度係數

就從“簡單”變成“噩夢”了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除了防禦

黃河亦有運輸功能

在古代戰爭中

最省事兒的運輸方式

不管是運糧還是運人

都是走水路為佳

於是在北宋朝廷

關於北流和東流保哪一條

朝臣是有一番爭論的

兩邊都有出於軍事方面的考量

北流派說

北流不僅更合乎水情

還可以水充塘泊

限制遼國騎兵南下

而東流派則反駁說

以塘泊御遼徒有其名

不僅如此北流更會淤塞漕運

影響宋遼邊境的糧草運輸

“若河不東,則失中國之險要,為契丹之利”

結果兩派勢均力敵

皇帝始終沒有下決斷

7

除了防禦和運輸

黃河在軍事上,還有更加直接的作用即

“以水當兵”

宋以後的黃河

決口次數也很多

但大的改道

莫出於以洪水阻攔、殺傷敵軍的目的

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

為了阻止金兵南下

宋軍於今滑縣李固渡扒開黃河大堤

黃河再度肆虐淮河流域

又一次經泗水奪淮如海

改道後的黃河又多次氾濫

由於此時黃泛區處於宋金兩國交界

因此兩國均無意堵塞決口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金哀宗開興元年(1232年)

衰落的金朝頂不住蒙古的猛攻

金哀宗南下出奔開封

為了趕走圍城的蒙軍

金朝再次祭出了決河的大招

想以黃河水衝散蒙軍

而蒙軍隊聞訊

竟也想借水攻城

所以在金兵突圍不成決河無望的情況下

蒙古兵卻把黃河給決了

於是大水最終奔騰而下

怎知開封城池地勢高

洪水竟然繞城而去

蒙軍攻城的目的沒有達到

反而拉了風雨飄搖的金朝一把

讓其繼續苟延殘喘了幾年

公元1234年

端平入洛

宋蒙戰爭開始

又是蒙軍再次決河

水攻宋軍

在天崩地裂的戰局之下

黃淮一帶

生靈塗炭

8

元朝建立

四海終於歸於一統

戰爭息止

治河的議程又被提了上來

賈魯的主持下

元朝在黃淮修建了新河道

史稱“賈魯河”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此次治河尚算成功

然而在賈魯河建成不久

“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元末農民大起義爆發

做了不到90年中原皇帝的元朝

不得不再度退回草原

治河的任務就此傳給了後世

然而明朝治理黃河十分不順

史載明朝治河

既懼傷田廬,又恐壞城郭;既恐妨運道,又恐驚陵寢;既恐延日月,又欲省金錢;甚至異地之官競護其界,異職之使各爭其利。

於是雖說有劉大夏等人治河

明朝的黃河還是經常決口

或者衝入運河,或者衝入淮河

如金朝時期多股並存,一片紛亂

直到嘉靖年間潘季馴

“束水攻沙”之策治河

這才將黃河下游的河道漸漸歸一

即現在地圖上所標

“廢黃河”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9

經過潘季馴的治理

在“廢黃河”流淌了200多年後

清朝咸豐五年(1855年)

黃河在今蘭考西北再度潰堤決口

這次黃河引流向北

一路奔騰衝入大清河

最終注入渤海

繼承了明朝“異地之官競護其界”

堵還是不堵?

這在當時清廷大員之中也是一番拉鋸

這次黃河改道

起初時河道並不固定

河北山東一帶

深受其苦

因此山東巡撫丁寶楨力主堵口

而對原黃河流經區皖蘇之地的大員來說

好不容易這黃河自己“走了”

又怎能再“請回來”?

加上當時正值太平天國戰爭

清廷也無暇顧及

以致這場爭論一直持續到光緒年間

1884年

下游黃河兩岸大堤完工

河道最終確定

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個樣子

然而沒有一勞永逸的事

對多災多難的中華民族來說

與黃河相聯繫的“厄運”並沒有就此終結

抗日戰爭時期

為了阻止日軍南下

1938年國民政府決開花園口大堤

黃河再度奔流南下

肆虐於黃淮之間

怎想阻攔日軍沒怎麼見效

數百萬百姓卻為此遭殃

千萬畝良田被淹,近百萬人死亡

並間接造成1942年的大饑荒

“黃泛區”這個字眼

以民族劇痛的形式刻進了人們的記憶裡


"

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

跳進黃河洗不清

……

不到黃河不死心

……

自古而今

有關黃河的俗語、詩句

不絕於耳

黃河

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在哺育中華兒女的同時

也見證了太多的興衰更替

承載了數不盡的恩怨情仇

儼然已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

鐫刻在這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

那麼話說回來

關於黃河的歷史

你瞭解多少呢?

今天最愛君就跟大家一起

聊聊黃河

1

我們今天看到的黃河

是這個樣子的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但顯然

“善淤,善決,善徙”的黃河來說

這不是她最初的樣子

黃河改道

主要發生在中、下游河段

中游黃河自龍門湧出山陝峽谷後

失去了山壁的束縛

河道陡然變寬

黃河便在沖積扇上東西搖擺

時而向東,時而向西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向西時,陝西境內的洛水

便成為黃河的一級支流

直接注入黃河

向東時,洛水則先注入渭水

再注入黃河

由於這段黃河河道頻繁變遷

有的城村便時而在河東

時而在河西

俗語中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即來源於此

2

黃河中游河道善變

但與下游比起來

根本算不上事兒

在流經桃花峪

進入下游河段之後

地勢一馬平川

遼闊的華北平原擺在黃河眼前

任其四處奔騰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黃河含沙量巨大

俗語有云

“一擔水,六鬥泥”

在下游河段

黃河河道變寬,流速放緩

泥沙大量沉積

抬高河床

使得下游黃河漸漸變成了“地上河”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如果沒有河堤束縛

或者河堤潰決

洪災便會席捲華北黃淮

河道亦會因此改變

即所謂

“三年一決口,百年一改道”

以致自古以來

治河都是歷代政府的大事

治不好黃河的洪水猛獸

母親河就秒變活閻羅

帶走沿河數萬百姓性命不說

更有可能帶走國運

3

關於古黃河下游河道流向

有三本書給出了三種不同的記載

《尚書·禹貢》

這是古代中國第一部介紹地理的著作

根據其中的記載

禹貢黃河大概是這個樣子的(紫色)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山海經》

家喻戶曉的志怪古書

裡面也提到了黃河

其流向與《禹貢》所載相似

是下面這個樣子(紅色)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漢書·地理志》

正史中第一次將地理單列為志

根據其中的記載

古黃河又是這個樣子的(藍色)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之所以出現這麼多記載

實在是因為當時的下游黃河

“居無定所”

直到戰國中期修築河堤

黃河的河道才漸漸穩定下來

而拜之前的黃河頻繁改道所賜

河北平原腹地

從考古遺存上來看(紅圈處)

杳無人煙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4

河堤修好後

以黃河的含沙量

泥沙不斷趁沉積

河床不斷抬高

沒過多少年“地上懸河”便形成了

為了防治河患

或者加高河堤

或者為黃河尋找新的河道

別無他法

而若黃河決口

由於正東泰山阻擋

一直氾濫的河水

或者向北流

或者向南流

向北則洗劫河北諸地

向南則多侵奪河道

最後奪淮河入海口東入大海

河堤潰決

堵,還是不堵?

這對歷代統治者來說都是個難題

胸懷天下者

思考這個問題

多從治河的角度出發

若新河道優於舊河道

便不堵潰口

轉而在新河道兩岸築堤

若決口之後的黃河四處奔騰

無法約束

那還是要堵

以便斷絕河患

然而對某些心懷不軌者來說

堵或不堵

便有了私人利益的考量

比如公元11年

黃河決口於今河北大名

而後奔流向東

為害千里

此時當政者王莽卻樂見於此

主張不堵

因為黃河決東流

正好避免自己祖墳被淹

於是黃河在河北氾濫半個世紀之久

直到東漢王景治河

飽受河患的黎民才得生路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5

經過王景治理的黃河

是下面這個樣子的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在這之後900年間

黃河雖時有氾濫

卻無大的改道

尤其在最初的近500年

少有河患

五代後晉時期(944年)

老邁的黃河河堤抵不住奔騰的黃河水

於滑州潰堤

今魯西南、豫北一帶盡被淹沒

河水衝入大野澤(紅圈處)

將其擴展為梁山泊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北宋宋仁宗慶曆八年(1048年)

黃河決口於今濮陽東昌湖集

再度向北奔流而去

這次改道不同於以往

改道後的黃河

居然分出了兩條河道

分別稱“北流”“東流”

之後黃河又數次決口

平均每兩三年決一次口

三四十年改一次道

或走北流,或走東流

河道始終不固定

以致在兩條河道之間的土地

水過之處

田廬蕩然無存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6

黃河平靜時造福萬民

氾濫時為害千里

但除了經濟上的作用

在古今的軍事戰略中

河,也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畢竟一水之隔

你過不去

他過不來

有水的地方

自然是天險

所以看古代許多有分量的戰役

如赤壁之戰

淝水之戰等

皆與“水”息息相關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公元960年

趙匡胤於陳橋驛發動兵變

回師入京,代周建宋

為什麼兵變地點選在陳橋驛

而不是其他地方?

因為在當時

陳橋驛是黃河南岸重要據點

過了陳橋驛渡河向北

到那時再反水

就不得不打過黃河

這造反的難度係數

就從“簡單”變成“噩夢”了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除了防禦

黃河亦有運輸功能

在古代戰爭中

最省事兒的運輸方式

不管是運糧還是運人

都是走水路為佳

於是在北宋朝廷

關於北流和東流保哪一條

朝臣是有一番爭論的

兩邊都有出於軍事方面的考量

北流派說

北流不僅更合乎水情

還可以水充塘泊

限制遼國騎兵南下

而東流派則反駁說

以塘泊御遼徒有其名

不僅如此北流更會淤塞漕運

影響宋遼邊境的糧草運輸

“若河不東,則失中國之險要,為契丹之利”

結果兩派勢均力敵

皇帝始終沒有下決斷

7

除了防禦和運輸

黃河在軍事上,還有更加直接的作用即

“以水當兵”

宋以後的黃河

決口次數也很多

但大的改道

莫出於以洪水阻攔、殺傷敵軍的目的

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

為了阻止金兵南下

宋軍於今滑縣李固渡扒開黃河大堤

黃河再度肆虐淮河流域

又一次經泗水奪淮如海

改道後的黃河又多次氾濫

由於此時黃泛區處於宋金兩國交界

因此兩國均無意堵塞決口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金哀宗開興元年(1232年)

衰落的金朝頂不住蒙古的猛攻

金哀宗南下出奔開封

為了趕走圍城的蒙軍

金朝再次祭出了決河的大招

想以黃河水衝散蒙軍

而蒙軍隊聞訊

竟也想借水攻城

所以在金兵突圍不成決河無望的情況下

蒙古兵卻把黃河給決了

於是大水最終奔騰而下

怎知開封城池地勢高

洪水竟然繞城而去

蒙軍攻城的目的沒有達到

反而拉了風雨飄搖的金朝一把

讓其繼續苟延殘喘了幾年

公元1234年

端平入洛

宋蒙戰爭開始

又是蒙軍再次決河

水攻宋軍

在天崩地裂的戰局之下

黃淮一帶

生靈塗炭

8

元朝建立

四海終於歸於一統

戰爭息止

治河的議程又被提了上來

賈魯的主持下

元朝在黃淮修建了新河道

史稱“賈魯河”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此次治河尚算成功

然而在賈魯河建成不久

“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元末農民大起義爆發

做了不到90年中原皇帝的元朝

不得不再度退回草原

治河的任務就此傳給了後世

然而明朝治理黃河十分不順

史載明朝治河

既懼傷田廬,又恐壞城郭;既恐妨運道,又恐驚陵寢;既恐延日月,又欲省金錢;甚至異地之官競護其界,異職之使各爭其利。

於是雖說有劉大夏等人治河

明朝的黃河還是經常決口

或者衝入運河,或者衝入淮河

如金朝時期多股並存,一片紛亂

直到嘉靖年間潘季馴

“束水攻沙”之策治河

這才將黃河下游的河道漸漸歸一

即現在地圖上所標

“廢黃河”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9

經過潘季馴的治理

在“廢黃河”流淌了200多年後

清朝咸豐五年(1855年)

黃河在今蘭考西北再度潰堤決口

這次黃河引流向北

一路奔騰衝入大清河

最終注入渤海

繼承了明朝“異地之官競護其界”

堵還是不堵?

這在當時清廷大員之中也是一番拉鋸

這次黃河改道

起初時河道並不固定

河北山東一帶

深受其苦

因此山東巡撫丁寶楨力主堵口

而對原黃河流經區皖蘇之地的大員來說

好不容易這黃河自己“走了”

又怎能再“請回來”?

加上當時正值太平天國戰爭

清廷也無暇顧及

以致這場爭論一直持續到光緒年間

1884年

下游黃河兩岸大堤完工

河道最終確定

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個樣子

然而沒有一勞永逸的事

對多災多難的中華民族來說

與黃河相聯繫的“厄運”並沒有就此終結

抗日戰爭時期

為了阻止日軍南下

1938年國民政府決開花園口大堤

黃河再度奔流南下

肆虐於黃淮之間

怎想阻攔日軍沒怎麼見效

數百萬百姓卻為此遭殃

千萬畝良田被淹,近百萬人死亡

並間接造成1942年的大饑荒

“黃泛區”這個字眼

以民族劇痛的形式刻進了人們的記憶裡


黃河5000年簡史,5分鐘看完


抗戰勝利後

堵潰口的問題又回來了

國共雙方又是一番爭論

自1938年至1947年

十年間

原黃河故道已是解放區百姓生息之地

但國民政府有限制解放區發展的考量

故而決定“黃河歸故”

並加緊修復花園口大堤

“寧停軍運,不停河運”

再一次

滔滔黃河被拿來“以水當兵”

在故道村鎮尚未做好防洪準備時

公然完成堵口

以致黃河下游解放區沿河村莊農田

盡數被淹

人間慘禍二度上演

10

天下太平,明君當世時

老百姓說

“聖人出,黃河清”

建國之後

一座座水電站在黃河中上游建立

黃河水的確是清了

與歷史記載比肩的大水患

也再沒有發生

這是當代人之幸

而不論世事怎樣變遷

黃河總是會繼續流淌下去

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正如杜甫詩云

爾曹身與名俱滅

不廢江河萬古流

未來我中華之命運如何?

黃河亦將如她千百年來那樣

作為歷史的見證者

承載民族之魂

繼續奔騰在這抔黃土之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